高中歷史高考二輪復習 公開課獎_第1頁
高中歷史高考二輪復習 公開課獎_第2頁
高中歷史高考二輪復習 公開課獎_第3頁
高中歷史高考二輪復習 公開課獎_第4頁
高中歷史高考二輪復習 公開課獎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山東省濟寧一中2023屆高三歷史復習二輪小專題精選練習(岳麓版,含解析):專題1商周政治制度的和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1、之所以說雅典的梭倫改革與中國的郡縣制都是進步的,主要在于()A.都打破了世襲特權和壟斷B.都加強了中央集權C.都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礎D.都緩和了社會矛盾【答案】A2、公元前782年,幽王宮涅繼位,寵幸褒姒。“褒姒不好笑……幽王為烽隧大鼓,有寇至則舉烽火。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褒姒乃大笑。”這個歷史典故史稱“烽火戲諸侯”,這一典故是下列哪一政治制度的反映()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縣制 D.王位世襲制【答案】B3、據報道,安徽發現的繁昌人距今大約有180萬年。如果這一結論確鑿的話,可以把中國已知最早人類的歷史向前推進()A.10萬年 B.20萬年 C.100萬年 D.110萬年【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常識題,依據所學知識可選擇A.4、“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禮記》),我國“家天下”的歷史開始于()A.黃帝B.禹C.啟D.秦始皇【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的是世襲制。我國“家天下”的歷史開始于啟,故選C。5、“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的現象始于()A.周武王B.秦始皇C.漢高祖D.漢武帝【答案】B【解析】秦王嬴政時稱“皇帝”,天下之事無大小皆取決于皇帝,皇權高度集中,其命令稱為“制”或“詔”。6、《禮記?大傳》記載:“別子為祖,繼別為宗,繼彌者為小宗”。東漢經學大師鄭玄為其作注曰“別子,謂公子若始來在此國者,后世以為祖也”。由此可見,“別子”的身份最有可能是()A.周天子B.諸侯國君C.卿大夫D.士【答案】B試題分析:本題考查中國古代的宗法制度。在宗法制下,嫡長子承襲父親的君位;未能繼位的次子(或稱公子、庶子、支子)因其有“別”于繼承君位的長子,故稱為“別子”。“別子”除留居父國擔任某些要職者或未成年者外,其余將受封為諸侯,建立諸侯國。他們被其后裔尊奉為始遷于該地的“始祖”,到別子的第二代,其位亦由長子繼承,遂成“繼別”者,“繼別”者為其后裔尊奉為“宗”。所以“別子”的身份最有可能是諸侯國的國君,B項正確。7、在西周分封之下,受封的諸侯在其領地內享有的權力不包括()A.設置官員B.自稱天子C.建立武裝D.征派賦役【答案】B【解析】西周實行分封制,在各地建立諸侯國,確立了天下共主的局面,形成等級森嚴的秩序,諸侯在其封地可以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征收賦稅,但不能自稱天子。故選B8、“從理論上講,秦漢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著本質的區別,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獨主,是國家所有人唯一的君主。”對材料理解正確的是()A.共主說明周王實現了高度集權B.獨主是指皇帝實行地方長官任命制C.本質上都以血緣親疏分配權力D.兩者在統治方式上并無實質性區別【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比較分析能力。先秦政治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以血緣親疏分配權力,實質上是貴族政治,而秦漢后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天下成為君主的私產,皇帝通過任命官吏來建立對全國的有效統治。9、幽王得褒姒,愛之,欲廢申后,并去太子宜曰,以褒姒為后,以伯服為太子。周太史伯陽讀史記(當時各國記載的歷史)曰:“周亡矣。”周太史伯陽認為“周亡矣”的主要理由是幽王破壞了()A.王位世襲制 B.皇帝制度 C.分封制 D.宗法制【答案】D【解析】幽王廢申后,并去太子宜曰,這說明他破壞了宗法制。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長子繼承制,故D項正確。10、《荀子·儒效》記載:“(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材料所述現象,對后世影響最大的是()A.中央集權 B.官僚政治 C.家國一體 D.君主專制【答案】C【解析】西周時期的分封制和宗法制互為表里,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體現,體現的是“國”,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內核與紐帶,體現的是家族血緣關系,因此該現象對后世影響最大的是把分封的諸侯國和以血緣為基礎的宗法制密切聯系在一起,形成家國一體的政治體制。故選C項。11、近日,江蘇丹陽葛城的考古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出土的大量珍貴文物證明春秋時期這一地區屬吳國管轄.這一重大考古發現可以佐證西周的()A.宗法制B.分封制C.井田制D.世襲制【答案】B【解析】西周時期周王把土地分封給諸侯臣下,建立諸侯國.以維護周王的統治.12、《尚書.牧誓》記載“王朝至于商郊牧野,王曰‘今商王受,惟婦言是用,暴虐于百姓’”。所反映的戰爭性質是()A.諸侯兼并戰爭B.諸侯爭霸戰爭C.反抗暴政的戰爭D.地方叛亂戰爭【答案】C13、周禮規定了貴族飲宴列鼎的數量:王九鼎,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這說明西周禮樂制的實質是()A.用于處理階級關系的原則規范B.維護貴族生活享受的制度C.宗法制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反映D.維護等級差別的工具【答案】D14、讀“中國古代皇權消長示意圖”,對此圖解讀正確的是()A.皇權從秦到清一直強化B.隋唐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皇權C.明朝廢丞相,專制皇權發展到新高度D.清朝設議政王大臣會議,專制皇權達到頂峰【答案】C【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理解試題提供的圖文材料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依據圖示可知,A項說法錯誤;依據所學知識,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時期推行的加強皇權的措施,故B項說法錯誤;清朝雍正時期設立軍機處,軍機大臣只能秉承皇帝的旨意辦事,軍政大權進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標志著專制皇權達到頂峰。D項說法錯誤。故選C。15、伍子胥因為楚王無道全家被殺而懷恨逃到吳地.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與孫武等佐闔閭統領大軍攻人楚都郢(今荊沙江陵西北),終成破楚之功.他成功后,報復前王。掘墓鞭尸.為后人所詬.這則材料反映的政治問題的本質是()A.楚王無道B.伍子胥報復心強C.春秋無義戰D.分封制的破壞【答案】D【解析】此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的閱讀分析能力.體現的實質是“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消亡,分封制的破壞。16、秦朝竹簡上記載的官方文字,主要應該是()A.小篆B.楷書C.金文D.隸書【答案】A【解析】有兩個關鍵詞“秦朝”“官方文字”,秦朝統一后,規定小篆為全國標準字體,既然是“官方文字”,肯定是小篆。17、法國著名學者雷奈.格魯塞的《東方的文明》寫道“秦代在歷史上意味著什么呢?意味著周時已有的中國的力量,由它一個最有生氣的成分聚合、集中起來,提高到權力的頂峰。”下列符合上述觀點的是()A.中央集權制度形成B.實現了國家統一C.君主專制制度進一步加強D.創立三公九卿制【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對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確立的理解。根據題干提供的信息“周時已有,到秦朝時集中起來,提高到權力的頂峰”,應該理解為周朝的分封制就已經開始了集權的趨勢,到秦朝發展為中央集權制度。18、有人認為中國古代的中央集權制是被國人誤解了上百年的優秀制度。其“優秀”主要是指()A.中央集權實質就是專制獨裁B.能為政府帶來足夠的權力與資源C.分割相權是勢在必行的手段D.寬松進步是中央集權的發展趨勢【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中央集權制的理解。結合所學知識即可得知“優秀”主要是指能為政府帶來足夠的權力與資源。其它是錯誤的。所以選B。19、下列關于早期中國政治制度特點的表述,錯誤的是()A.王位世襲B.神權和王權結合C.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國家政治結構D.最高統治集團已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答案】D20、“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孔子周游列國”,與“諸侯”、“列國”的產生相關的制度是………()A.禪讓制B.世襲制C.分封制D.郡縣制【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分封制。“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孔子周游列國”,與“諸侯”、“列國”的產生相關的制度是分封制,故選C。21、閱讀以下材料:材料一中國古代專制中央集權制度對中國社會影響廣泛而深遠。對官員服飾有明確的規定,據《明史·輿服志》載“皇帝常服:……袍黃,盤領,窄袖,左右及兩肩各織金盤龍一。……天順二年,定官民衣服不得用蟒龍、飛魚……并玄、黃、紫諸色。違例奏請蟒衣、飛魚衣服者……治以重罪。”材料二明代文武官員常服主要標識等差表(趙連賞《明清官員的補服》)品序文官武官帶飾一仙鶴獅子玉二錦雞獅子花犀三孔雀虎豹金钑花四云雁虎豹帶飾五白鷴熊羆銀钑花六鷺鷥彪素銀七鸂鶒彪素銀八黃鸝犀牛烏角九鵪鶉海馬烏角材料三中國古代的中央集權制度,從其產生之日起,其組織機構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統的性質,其職能就具有維護、推動、發展與形成多民族、大一統國家的歷史任務。假如這一制度被削弱,此國家準出問題。傳統農業對水利有著更多的依賴,從大禹治水到清代多次治理黃河,無不集中大量的人力物力,這是靠一家一戶的小農無法實現的……秦憑借從中央到地方較為完善的統治機構,做到“書同文”。文字統一對形成共同的文化認同與民族認同,對中國的民族融合、國家統一、疆域拓展、歷史延續,都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摘自《鳳凰網》請回答:(1)秦朝開創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主要包括哪些具體制度?(2)從材料一與材料二,概括說明君與臣、臣與臣之間衣著與配飾有何不同?這種不同反映的實質問題是什么?(3)依據材料三概括中央集權制度對推動中華民族發展的作用。【答案】(1)皇帝制度、中央設三公九卿制度(或中央機構)、地方行郡縣制度。(2)皇帝服飾的顏色、樣式與飾物均為獨享;文武官員的官服有別(文官飾物為飛禽,武官飾物為走獸);不同等級官員的官服有不同的規定。(答出其中兩點即可,)反映封建君主專制與嚴格的等級制度。(3)作用:奠定中國古代多民族大一統國家的基礎,有利于國家的統一;集中人力物力進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有利于農耕經濟的持續發展;利于各地區的文化交流與民族融合,有利于中華文明的延續。試題分析:(1)結合所學知識回答,秦朝開創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制度、中央設三公九卿制度、地方行郡縣制度。(2)注意材料信息“皇帝常服:……袍黃,盤領,窄袖,左右及兩肩各織金盤龍一”“天順二年,定官民衣服不得用蟒龍、飛魚……并玄、黃、紫諸色。違例奏請蟒衣、飛魚衣服者……治以重罪。”說明體現服飾的政治色彩,具體來說就是反映封建君主專制與嚴格的等級制度。(3)提取材料信息“其職能就具有維護、推動、發展與形成多民族、大一統國家的歷史任務”“傳統農業對水利有著更多的依賴,從大禹治水到清代多次治理黃河,無不集中大量的人力物力,這是靠一家一戶的小農無法實現的””秦憑借從中央到地方較為完善的統治機構,做到“書同文”。文字統一對形成共同的文化認同與民族認同,對中國的民族融合、國家統一、疆域拓展、歷史延續,都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注意從政治、經濟、文化、民族關系等多角度進行分析22、自主探究是歷史學習的重要方法,請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以下探究活動。[探究一]城邦即城市國家(city-state),通常由一個中心城市與周圍的鄉村構成。世界上很多民族與國家的歷史上產生過不同形態的城邦。中國春秋以前的諸侯國也可以視為一種城邦形態。孟子說:“公侯皆方百里。”(《孟子·萬章(下)》)這就是一個城邦的大小規模。比較中國古代城邦與古希臘的雅典城邦,完成表4。表4春秋以前的中國古代希臘的雅典主權的歸屬作為天下共主的天子①官員的產生②選舉與抽簽土地所有權③公民的私有土地工商業狀況官府控制,規模小④[探究二](近代中國)18世紀末葉后,華夏文明日益感受到從西方基督教文明中崛起的現代工業文明的咄咄逼人的壓力。這種壓力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特有的手段,初則以商業的滲透,繼則以赤裸裸的殖民主義武力,迫使中華文明不得不經常地在“生存或滅亡”之間彷徨。……西方文明贏得世界不是通過其思想、價值觀或宗教的優勢,而是依靠它運用有組織的暴力優勢,這在西方文明與華夏文明——兩個強勢文明的猛烈撞擊中表現得尤為充分。——摘自馬克垚《世界文明史》(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在18世紀末葉以來,中華文明不得不經常地在“生存或滅亡”之間彷徨的原因。以19世紀40—70年代為例,概括近代西方文明與華夏文明的撞擊給中國帶來的經濟影響。[探究三]1915~1923年:1915年,辜鴻銘寫成《中國人的精神》,其目的是“解釋中國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價值”。1923年,柳詒徵完成《中國文化史》,其主旨是“讓學生看到中國文化的全貌與真象,也讓青年們自己理解中國文化是否真的一文不值”。1938~1945年:一批重要的歷史學術書籍在這個時出版,如周谷城的《中國通史》,錢穆的《國史大綱》,張蔭麟的《中國史綱》,繆鳳林的《中國通史要略》,呂思勉的《呂著中國通史》與柳詒徵的《國史要義》。(3)結合各自時代背景,分別說明近代中國出現上述兩種文化現象的原因。[探究四](20世紀后半葉,經濟全球化迅速發展)……自由的全球貿易體系以及穩定而靈活的匯兌體系為發展中國家出口的快速增長創造有利的環境。……外國投資與外國貸款等形式的資本流動促進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發展中國家也組建區域性經濟團體,如“東南亞國家聯盟”,致力于消除地區間的貿易壁壘。——摘自沈漢主編《資本主義史》(4)依據材料,概括20世紀后半葉世界經濟全球化的表現。根據所學知識,簡述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與經濟全球化之間的關系。【答案】(1)①城邦的全體公民②宗法制度與世卿世祿③作為國有土地的井田制④工商業發達。(2)原因:西方工業文明的迅速發展;殖民擴張。中國閉關鎖國,日趨落后。影響:中國傳統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洋務企業興辦;民族工業出現;促進中國的近代化進程。(3)1915~1923年,新文化運動提倡民主與科學,號召“打倒孔家店”,引發否定與懷疑中國傳統文化的社會思潮;一些思想家對此表示不滿,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有其獨特的價值。1938-1945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華民族面臨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一些史學家為激發民族自尊心與自信心,從中國歷史中挖掘資源,弘揚民族精神,發揮歷史學的愛國主義教育功能。(4)表現:國際經濟體系的發展;資本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區域性經濟組織成立。關系:經濟區域集團化是實現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步驟與途徑,經濟全球化則是經濟區域集團化的最終歸宿。【解析】本題主要考查中西方政治經濟的比較。第(1)問,結合中國古代城邦與古代希臘的相關史實即可得出答案。第(2)問,中華文明不得不經常地在“生存或滅亡”之間彷徨的原因。主要從當時的中國與西方政治與經濟情況來考慮。影響主要從促進中國近代化的進程這個角度來考慮。第(3)問,近代中國出現上述兩種文化現象的原因。這主要結合所學知識從當時的時代背景來考慮。第(4)問,概括20世紀后半葉世界經濟全球化的表現。依據材料信息,對材料信息進行整合,得出答案。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與經濟全球化之間的關系。結合所學知識即可得出答案。23、在評價春秋爭霸戰爭時,有人說“春秋無義戰”,有的人引用列寧的一段話作評:“歷史上常常有這樣的戰爭,它們雖然像一切戰爭一樣不可避免地帶來種種慘禍、暴行、災難、痛苦,但它們仍然是進步的戰爭,它們促進了人類的發展,加速地破壞極端有害和反動的制度。”聯系春秋爭霸的史實,評述以上觀點。【答案】春秋爭霸戰爭是為了爭奪土地、人口和對其他諸侯國的支配權,為了滿足奴隸主貴族擴張和掠奪的私欲,因此戰爭無正義與非正義之分,戰爭給人民帶來了災難。因此“春秋無義戰”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忽視了爭霸戰爭的客觀進步作用。列寧的話適合對春秋爭霸戰爭的評價,戰爭雖有破壞性,但在客觀上促進了社會進步。①戰爭給新勢力提供了發展條件,要爭霸就要富國強兵,因此齊桓公、晉文公、越王勾踐等進行改革,發展了社會生產力,同時削弱了舊奴隸主貴族的勢力,為封建地主階級的發展創造了條件。②爭霸過程中,大國吞并小國,實現了地區性局部統一,為后來秦的統一提供了前提。③爭霸戰爭中,華夏族建立的國家同其他少數民族建立的國家交戰,使得華夏族與其他各族接觸頻繁,促進了民族融合。24、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荀子·儒效篇》記載:“(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下面是根據這一資料設計的示意圖材料二下圖是大宗、小宗示意圖(1)根據材料一,你認為西周在分封對象上有什么突出特點?舉出幾個這樣的封國。(2)材料二反映出西周的宗法制有哪些特點?(3)你認為后世統治者能否仿效西周的宗法制分封制治國?說明理由。【答案】(1)同姓親族是分封的主體。晉、魯、衛、燕等。(2)以嫡長子繼承制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對性;血緣紐帶與政治關系相結合,形成森嚴的社會等級;大宗和小宗既是家庭等級關系,也是政治隸屬關系,“國”“家”密切結合。(3)不能以宗法制分封制治國。分封制度下,諸侯國有相對大的獨立性,便于其實力發展,不利于中央集權的鞏固;以血緣關系為基礎也不能保持長久的政治關系。【解析】本題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