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人教版經濟史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公開課獎_第1頁
高中歷史人教版經濟史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公開課獎_第2頁
高中歷史人教版經濟史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公開課獎_第3頁
高中歷史人教版經濟史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公開課獎_第4頁
高中歷史人教版經濟史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公開課獎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4課古代的經濟政策基礎夯實1.《漢書·食貨志》載:“周室既衰,暴君污吏慢其經界,徭役橫作,政令不信,上下相詐,公田不治。”對此理解正確的是()A.分封制沒有遭到破壞B.周朝禮制沒有遭到破壞C.承認了土地私有D.井田制遭到破壞解析:從“周室既衰、暴君污吏慢其經界、政令不信、公田不治”中可以看出,分封制、周禮以及井田制均遭到破壞。答案:D2.從西周“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戰國商鞅“廢井田,開阡陌”,其直接影響是()A.促使分封制瓦解B.使王權得到強化C.從法律上肯定了封建土地私有制D.導致租佃經營土地的方式產生解析:在商鞅“廢井田,開阡陌”以前,分封制就已經開始走向瓦解,排除A項;使王權得到強化是商鞅變法的目的之一,不是直接影響,排除B項;從邏輯順序上是先有“從法律上肯定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再有“租佃經營土地的方式產生”,因此C項是直接影響。答案:C3.導學號52340013唐朝前期存在三種土地占有情況。一是地主占有的土地。這種占有關中最多,長江流域次之,關東最少。二是按均田法農民占有的土地。這種占有關東最多,長江流域次之,關中最少。三是百姓自己開墾的土地。在關中地區,農民按均田法占有田地最少,主要是因為該地區()A.商品經濟發達B.存在井田制C.小農經濟落后D.地主占有大量土地解析:結合材料中時間“唐朝前期”可排除A、B兩項;“農民按均田法占有田地最少”說明國家掌握的土地較少,大量土地被地主占有。故選D項。答案:D4.秦漢至明代,商人長期處于社會底層,一個重要原因是統治階層認為商人()A.不從事農業生產 B.不尊儒術C.不敬宗族 D.不納租稅解析:秦漢至明代中國社會一直推行重農抑商政策,商人由于不直接從事農業生產,所以受到貶低。A項符合題意,正確。B、C、D三項與史實不符,排除。答案:A5.中國古代農民對自己的生產勞動不計成本,很少關注投入和產出是否合理,只追求“倉廩實,衣食足”,以生產更多的糧食為目的。對此分析最準確的是()A.造成自然資源被嚴重破壞B.主要與男耕女織的生產模式有關C.是長期推行重農抑商政策的結果D.是小農經濟的分散性造成的解析:在重農抑商政策的影響下,農民固守本業,與市場聯系并不密切,因而缺乏經濟意識。答案:C6.明朝末年,徽商家鄉——徽州六邑,農地狹小,民不聊生,迫使很多人外出經商。幾年后徽州地價卻大幅度上漲,為全國之冠。主要原因應該是()A.徽商發財后回鄉買地B.形成特色作物種植區C.商品經濟向農村延伸D.北民南遷致地價飛漲解析:“以末致富,以本守之”是中國商人的基本發展軌跡。徽州商人經商致富后買田置地,導致徽州土地價格上漲。B、C、D三項在題干材料中均未涉及。答案:A7.《漢書·食貨志》載:“不農則不地著,不地著則離鄉輕家,民如鳥獸,雖有高城深池,嚴法重刑,猶不能禁也。”通過這則材料可以說明統治階級“重農”目的在于()A.防止田地荒蕪,加強田間管理B.控制農民人身自由C.重視在田畝投入人力以提高產量D.鼓勵農民專心生產而不違法亂紀解析:解題時應注意題干材料中“不農則不地著,不地著則離鄉輕家”這一關鍵信息。由此可知,統治階級“重農”的目的在于把農民束縛在土地上,控制農民人身自由。答案:B8.清代學者陶煦說:“金寶廬舍,轉瞬灰燼,惟有田者,巋然而獨無恙。故上自紳富,下至委巷工賈胥吏之儔,贏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這種觀點對中國社會發展產生的直接影響是()A.土地兼并現象盛行B.“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社會風氣盛行C.小農經濟的瓦解D.促進商品經濟的發展解析:由“莫不志在良田”可知,土地買賣比較普遍,這直接導致土地兼并現象盛行,從而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B項是現象而非影響;C項不符合史實;D項與材料現象無關。答案:A9.“康熙初年,閩、浙、粵三省沿海郡縣,遷民內居,筑界墻、嚴海禁,洋舶自此不得入。”這是因為康熙帝認為()A.中國物產豐盈,無需與外國進行貿易B.倭寇會掠奪沿海地區C.東南沿海的抗清力量已經被肅清D.可防范英國猖獗的鴉片走私解析: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主要是自然經濟的產物,主觀目的是對付東南沿海的抗清斗爭。清初無倭寇騷擾,鴉片走私主要發生在鴉片戰爭前后。答案:A10.導學號52340014(2023湖南永州一模)“海者,閩人之田”“潮漳以番舶為利”。宋朝以來,出海貿易被視為沿海居民衣食之源。明朝倭寇成患,甚至中國沿海平民一度成為倭寇的主體。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是()A.朝貢貿易的弊端 B.外貿無利可圖C.倭寇日益猖獗 D.“海禁”政策的惡果解析:本題考查“海禁”政策的后果。題目材料對照宋、明沿海居民的生活,宋代發展出海貿易,百姓以此為生,明代出現倭患,甚至沿海居民成為倭寇的主體,說明當地居民已經無以為生,故鋌而走險。結合所學知識,明朝實行的“海禁”政策是沿海居民喪失生存條件的主要原因,故選D項。答案::D11.“在廣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兩季是買賣季,他們可以住在廣州的十三行,買賣完了,他們必須到澳門去過冬。……他們在十三行住的時候,照法令不能隨便出游。”(蔣廷黻《中國近代史》)這表明清政府()A.禁止外國商人來華 B.重視維護外商利益C.加強沿海軍事防御 D.嚴格限制對外交往解析:從材料信息可知,清朝時期,在廣州的外商,只有在夏秋兩季進行商業交易時才能居住在十三行,而且,即使居住在十三行時,照法令也不能隨便出游。這充分反映了清政府嚴格限制對外交往的政策,故選D項。答案:D12.“明代海禁政策的出臺并不是單獨出現的,而是與朝貢貿易一起出臺的,并構成了明代天朝禮治天下的基本內容。明代海禁政策的出臺與發展很大程度上是消極的抗倭。”這表明,明朝“海禁”政策的出臺()A.是明代朝貢貿易發展的必然結果B.是明代天朝禮治天下的要求C.受國際和國內形勢發展的影響D.是明代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的結果解析:題干材料論述“海禁”政策出臺的原因,既涉及朝貢貿易,也提到消極抗倭,故C項理解最為全面。答案:C能力提升13.清人錢泳說:“俗語云‘百年田地轉三家’,言百年之內,興廢無常,必有轉售其田至于三家者也。今則不然……十年之間,已易數主。”這種現象出現的根源是()A.閉關鎖國政策的實行 B.農業耕作方式的變化C.政府重農抑商政策的實行 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發展解析:田地頻繁易主的根源應與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發展有關,D項正確。答案:D14.導學號52340015(2023重慶一模)漢代民謠說:“以貧求富,農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繡文不如倚市門。”“何以孝悌為,財多而光榮。”該民謠主要反映了漢代社會()A.重農抑商的現象 B.紡織刺繡的興盛C.追商逐利的風氣 D.農民生活的艱辛解析:本題考查重農抑商政策。重農抑商政策貫穿整個中國封建社會,但并沒有完全遏制商品經濟的發展。材料的信息對比了農、工、商三種致富手段,肯定了商業致富的作用,甚至以財富多作為孝悌的表現,說明了當時人們追商逐利的風氣。A項與材料意思相反,可排除;B、D兩項與材料無關,可排除。答案:C15.康熙五十六年,清政府下令禁止人民前往南洋貿易。一位學者曾經指出:“沿海居民……深知水性,慣熟船務之舵工。水手不能勝任擔負重物,以謀得一朝之食。或走險海中,為賊駕船,圖目前糊口之計;其游手無賴,更無所事事。”這位學者認為“海禁”造成()A.國家海防力量有所增強B.科技發展逐漸停滯C.政府無法掌握國際變化D.人民就業機會縮減解析:康熙年間的“海禁”政策,使人們的就業機會減少,導致沿海居民為了謀生,或者鋌而走險,參與走私;或者整日游手好閑,無所事事,故選D項。答案:D16.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宋人陳亮說:“商藉農而立,農賴商而行。”材料二明末清初思想家黃宗羲認為:“世儒不察,以工商為末,妄議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來,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蓋皆本也。”材料三清雍正帝說:“我國家休養生息,數十年來,戶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數,非率天下農民竭力耕耘,兼收倍獲,欲家室盈寧,必不可得……朕觀四民(指士、農、工、商)之業,士之外,農為最貴。凡士工商賈,皆賴食于農,故農為天下之本務,而工賈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爭尚華巧,必將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畝之中少一耕稼之人。”請回答:(1)陳亮的觀點是否正確?說明了什么。(2)從材料二、材料三中分別歸納黃宗羲和雍正帝的觀點。(3)簡要評價黃宗羲和雍正帝的觀點。解析:解答本題的關鍵在于讀懂材料,找出每則材料中的關鍵詞和中心點。歸納總結的同時還要處理好教材與材料的關系,既不能照搬教材,又不能脫離材料。材料一中的關鍵詞是“藉……立”和“賴……行”,體現了農商之間相互依存的關系。材料二中的關鍵句是“妄議抑之”和“蓋皆本也”。材料三中的關鍵句是“故農為天下之本務,而工賈皆其末也”。參考答案:(1)正確。說明了農商之間存在相互依存和相互促進的內在聯系。(2)黃宗羲:農工商皆本。雍正帝:重農抑商。(3)黃宗羲的觀點有利于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是歷史的進步。雍正帝的觀點不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是落后的,目的是維護封建統治。17.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古者四民異業而同道,其盡心焉,一也。士以修治,農以具養,工以利器,商以通貨,各就其資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業焉,以求盡其心。其歸要在于有益于生人之道,則一而已。——(明)王陽明《王陽明集》材料二開國百有五十年,承平日久,人材日多,生徒日盛。學校廩增,正額之外,所謂附學者不啻數倍。此皆選自有司,非通經能文者不與。雖有一二幸進,然亦鮮矣。略以吾蘇一郡八州縣言之,大約千有五百人。合三年所貢,不及二十,鄉試所舉不及三十。——(明)文徵明材料三君幼治書,年十九喪父,居憂讀喪祭禮,鄉黨以孝稱。遭亂,乃棄舉子業不治。就市廛賣米……——(清)朱彝尊《曝書亭集》材料四貿易之際,人以欺為計,予以不欺為計。故吾日益而彼日損。——(明)康海《對山集》材料五正德年間,歲欠歉饑,蓄儲谷粟可乘時射倍利……(徽商汪平生)不困人于厄,悉貸諸貧,不責其息,遠近德之。——《祁門倪氏族譜》下卷請回答:(1)依據材料一,指出作者對士商地位有何新的看法。(2)依據材料二、材料三,概括明清之際出現“棄儒從賈”現象的緣由。(3)依據材料四、材料五,指出明清時期部分商人的經商理念是什么。指出產生這種經營理念的思想根源。解析:本題主要考查明清工商業的發展引起的社會觀念的變化。第(1)問,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