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人教版經濟史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單元測試 單元綜合測評_第1頁
高中歷史人教版經濟史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單元測試 單元綜合測評_第2頁
高中歷史人教版經濟史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單元測試 單元綜合測評_第3頁
高中歷史人教版經濟史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單元測試 單元綜合測評_第4頁
高中歷史人教版經濟史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單元測試 單元綜合測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單元綜合測評(一)(時間:45分鐘分值:10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2小題,每小題4分,共48分)1.晉代博玄提出“不務多其頃畝,但務修其功力”。北魏農學家賈思勰進一步提出“凡人家營田,須量己力。”材料反映的我國古代農業的經營思想是()A.趨利避害 B.精耕細作C.量力而行 D.揚長避短【解析】“不務多其頃畝,但務修其功力”的意思是田地不在于多,而在于是不是在田地上下工夫。“凡人家營田,須量己力”與其意思相似。由此可以看出,我國古代農業的經營思想是精耕細作,反對粗放型農業生產,故選B項。【答案】B2.(2023·東莞實驗中學月考)《詩經》是一部現實主義文學作品,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其中“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反映的是()【導學號:14330024】A.精耕細作技術成熟 B.井田制趨于瓦解C.小農經濟發展完善 D.土地兼并嚴重【解析】《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錄了西周至春秋中葉的詩歌。題干中的詩句體現的是土地所有制從公田到私田的轉變,反映了井田制在春秋時期趨于瓦解,故選B項。【答案】B3.《盛澤》詩云:“吳越分歧處,青林接遠村。水鄉成一市,羅綺走中原……人家勤耕作,機杼徹晨昏。”這反映出當時農村()A.商品農業已相當發達B.婦女成為小農經濟的支柱C.小農家庭生產呈現多樣化D.耕織結合是主要經營方式【解析】由材料信息“人家勤耕作,機杼徹晨昏”可以看出當時人們忙于耕地、紡織的情景,體現了當時耕織結合的生產經營方式,故選D項。【答案】D4.學者許倬云說:“精耕細作型的農耕文明講究聚族而居,代代相傳。不少中國文人即使在城市里呆很久,也認為是‘客居’,遲早也要還鄉。”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導學號:14330025】①精耕細作的小農經濟②重視農業的觀念③安土重遷的思想④家庭手工業的發展促進商品流通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解析】注意材料信息“精耕細作型的農耕文明講究聚族而居,代代相傳”“即使在城市里呆很久,也認為是客居,遲早也要還鄉”說明①②③正確;④不正確,商品經濟的發展有利于人口流動,開闊人們的視野,故選A項。【答案】A5.(2023·揚州高一期末)《三輔黃圖·未央宮》:“織室,在未央宮,又有東西織室,織作文繡郊廟之服。”《漢書·百官公卿表》:“少府屬官有東織、西織令丞,河平元年省東織,更名西織為織室。”這兩段文獻材料中涉及的都是()A.民營手工業 B.官營手工業C.家庭手工業 D.工場手工業【解析】東西織室是西漢時在都城長安設立的服務于皇室的工場,只為帝王、貴族服務,屬于官營手工業,故選B項。【答案】B6.(2023·湛江高一期末)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語匯。以下各項,反映秦漢時期我國手工業較全面的一組是()【導學號:14330026】A.青瓷、絲路、水排、黃道婆B.青瓷、絲路、水排、用煤冶鐵C.青瓷、絲路、灌鋼、曲轅犁D.青瓷、水排、緙絲、海禁閉關【解析】黃道婆生活在元朝時期,故A項錯誤;曲轅犁是隋唐時期江東地區出現的,且不屬于手工業領域的發明,故C項錯誤;海禁閉關出現在明清時期,且屬于國家政策而不是手工業領域的成就,故D項錯誤。【答案】B7.周朝實行“工商食官”的政策,但其后來被打破。打破官府控制商業的局面和民營手工業的部分行業超越官營手工業,分別是在()A.春秋戰國時期、明朝 B.漢朝、唐朝C.明朝、清朝 D.春秋戰國時期、宋朝【解析】“食官”即“食于官”,就是工商業者由官府供養,體現了當時工商業主要為統治者服務。官府控制商業的局面被打破是在春秋戰國時期,民營手工業超越官營手工業是在明朝中后期,故選A項。【答案】A8.世界著名經濟史學家貢德弗蘭克認為:“11世紀和12世紀的宋代,中國無疑是世界上經濟最先進的地區。自11世紀和12世紀的宋代以來,中國的經濟在工業化、商業化、貨幣化和城市化方面遠遠超過世界其他地方。”下列史實不能夠印證材料觀點的是()A.“交子”的出現 B.坊市界限的打破C.商幫的形成 D.官營手工業的發達【解析】“交子”的出現和坊市界限的打破都是宋代經濟發展的重要標志,故A、B兩項正確;商幫在明清時期出現,故C項錯誤,符合題意;官營手工業在明清前都處于發達的狀態,能夠印證宋代的經濟發達,故D項正確。【答案】C9.(2023·遼寧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月考)“從它一產生,就與土地兼并、貧富分化并臻而至社會一再遭受破壞,連它本身也不能正常存在。它的存在和發展需要國家的適度干預,需要廣大勞動人民的斗爭。”材料中的“它”指的是()【導學號:14330027】A.土地國有制 B.“重農抑商”政策C.土地私有制 D.鹽鐵專賣【解析】根據材料“從它一產生,就與土地兼并、貧富分化并臻而至社會一再遭受破壞,連它本身也不能正常存在”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是土地私有制的出現,而且土地兼并也表現出貧富分化,故選C項。【答案】C10.都城,往往是農業社會皇權與文化的集結處和輻射中心,而從西漢、唐和北宋的都城城市“市”“坊”布局上可以看出,都城在功能上呈現出新的變化趨勢。這實際上反映了()【導學號:14330028】A.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B.統治階級重視都城建設C.農業和手工業的發達D.“重農抑商”政策【解析】“往往是農業社會皇權與文化的集結處和輻射中心”反映了城市起初的功能主要是軍事、政治功能為主,往往是政治與文化中心,經濟功能不強;“而從西漢、唐和北宋的都城城市‘市’‘坊’布局上可以看出,都城在功能上呈現出新的變化趨勢”反映的是經濟功能的增強,其經濟功能增強說明了漢代以來商品經濟的發展,故A項正確。【答案】A11.明清時期,資本主義開始出現萌芽。但一直到鴉片戰爭前夕,萌芽雖有壯大,卻無突破,資本主義始終未能成為時代的主要潮流。其最根本的原因是()A.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不斷入侵B.腐朽的封建專制制度嚴重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C.中國始終沒有出現獨立的手工工場D.統治者實行“閉關鎖國”政策【解析】A、B、C、D四項都會影響和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但其根源是腐朽的封建制度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B項正確。【答案】B12.(2023·安徽屯溪一中月考)“海者,閩人之田”“潮漳以番舶為利”。宋朝以來,出海貿易被視為沿海居民衣食之源。明朝倭寇成患,甚至中國沿海平民一度成為倭寇的主體。造成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朝貢貿易體制的弊端B.小農經濟影響了對外貿易C.西方殖民勢力的侵略D.“海禁”政策帶來消極影響【解析】“海者,閩人之田”,明朝海禁令把當地居民的“田”給剝奪了;“潮漳以番舶為利”,不許貿易等于斷了潮州、漳州地區人民的生計。從材料中“倭寇成患,甚至中國沿海平民一度成為倭寇的主體”可以看出是海禁政策造成的結果,所以選D項。題干未涉及朝貢體制,排除A項;B、C兩項無從體現,排除。【答案】D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26分,共52分)13.社會生活的變遷是歷史發展的一面鏡子。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導學號:14330029】材料一長安城實行嚴格的“坊”“市”隔離制度。政府規定,“其市當以午時擊鼓二百下而眾大會,日入前七刻擊鉦三百下散。”市內除了唐人外,還有許多高鼻深目的波斯人、大食人,以及日本人、高麗人,還有黑人。回鶻衣裝、胡旋舞、高麗樂等深受唐人喜愛,廣為流行。——《唐前期長安城的商業》材料二其余坊巷市井,買賣關撲,酒樓歌館,直至四鼓后方靜;而五鼓朝馬將動,其有趁賣早市者,復起開張。無論四時皆然。——[宋]耐得翁《都城紀勝》夢里曾作南柯守,少時元是東陵侯。今朝半醉歸草市,指點青簾上酒樓。——[宋]陸游《雜賦》材料三閩省土窄人稠,五谷稀少,故邊海之民皆以船為家,以海為田,以販番為命。……自一旦禁之,則利源阻塞,生計蕭條;情困計窮,勢必嘯聚。——《明神宗實錄》(1)根據材料一,歸納唐朝前期長安的城市特點。(8分)(2)根據材料二,指出宋代“市”的發展表現。結合所學知識,說明這種發展反映了宋代政府對商業的政策調整。(8分)(3)指出材料三中造成“邊海之民”生活變化的政策。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該政策在當時產生的影響。(10分)【解析】第(1)問,從“長安城實行嚴格的‘坊’‘市’隔離制度”的信息可得出坊市分離;從“其市當以午時擊鼓二百下而眾大會,日入前七刻擊鉦三百下散”的信息可概括出市的交易時間受到限制;從“市內除了唐人外,還有許多高鼻深目的波斯人、大食人,以及日本人、高麗人,還有黑人”的信息可概括出長安城是國際大都會;從“回鶻衣裝、胡旋舞、高麗樂等深受唐人喜愛,廣為流行”的信息可概括出文化多元。第(2)問的第一小問依據材料二第一段的信息可以看出市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從材料二第二段中“今朝半醉歸草市,指點青簾上酒樓”的信息可以看出草市具備比較完備的飲食服務設施。第二小問依據宋代市的發展演變可得出宋代政府對商業活動的限制有所放松。第(3)問的第一小問依據材料三中“邊海之民皆以船為家,以海為田,以販番為命”“自一旦禁之,則利源阻塞,生計蕭條”的信息可知是“海禁”政策;第二小問依據材料三中“自一旦禁之,則利源阻塞,生計蕭條;情困計窮,勢必嘯聚”的信息可歸納出導致沿海居民生活困頓、激化社會矛盾,再聯系所學知識,從阻礙對外貿易及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等角度來歸納。【答案】(1)坊市分離;市的交易時間受到限制;國際大都會(或“中外、民族交流頻繁”);文化多元。(2)表現:市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草市具備比較完備的飲食服務設施。調整:政府對商業活動的限制有所放松。(3)政策:“海禁”政策。影響:阻礙對外貿易;延緩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導致沿海居民生活困頓;激化社會矛盾。14.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五谷豐登,六畜興旺耕作圖陜西剪紙“男耕女織”材料二“我國家休養生息,數十年來,戶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數,非率天下農民竭力耕耘,兼收倍獲,欲家室盈寧,必不可得……朕觀四民(指士、農、工、商)之業,士之外,農為最貴。凡士工商賈,皆賴食于農,故農為天下之本務,而工商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畝之中少一耕稼之人。”──清·雍正皇帝材料三《蘇州府志》記載的明代蘇州紡織業狀況是:“郡城之東,皆習機業……工匠各有專能。匠有常主(機戶),計日受值……若機房工作減,此輩衣食無所矣。”《吳縣志》記載清代蘇州情況是:“各賬房除自行設機督織外,大都以經緯交與織工,各就織工居處雇匠織造,謂之機戶。”《清稗類鈔》記載:“(賬房)散放絲經,給予機戶,按綢匹計工資。”《鳳麓小志》記載:“小機戶無甚資本,往往恃賬房為生。”(1)根據材料一圖片信息,指出我國古代小農經濟的特點。(8分)(2)材料三主要反映出蘇州紡織業的哪些社會現象?(6分)這些現象反映的本質是什么?(4分)(3)材料二中雍正帝的觀點對材料三所反映的歷史現象會產生什么樣的作用?(8分)【解析】第(1)問,解答本題首先分析所給圖片,提煉信息,圖一是講種植業和家畜飼養業,圖二是農耕的模式,圖三是“男耕女織”的經營方式,據此分析歸納即可。第(2)問,解答本題首先從材料三中的“匠有常主(機戶),計日受值”中得出結論,據此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