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P8 沖突論 侯均生 西方社會學理論課件 華中師范大學 考研學習必備_第1頁
CHP8 沖突論 侯均生 西方社會學理論課件 華中師范大學 考研學習必備_第2頁
CHP8 沖突論 侯均生 西方社會學理論課件 華中師范大學 考研學習必備_第3頁
CHP8 沖突論 侯均生 西方社會學理論課件 華中師范大學 考研學習必備_第4頁
CHP8 沖突論 侯均生 西方社會學理論課件 華中師范大學 考研學習必備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8章社會沖突理論社會沖突理論產生的背景、來源與基本假設米爾斯的沖突論思想科塞的功能沖突論達倫多夫的辨證沖突理論教學目標與要求:1、了解社會沖突理論產生的歷史背景和思想淵源2、米爾斯關于權力的研究和對沖突理論的貢獻3、掌握科塞的“安全閥”思想、社會沖突的來源及功能的思想4、達倫多夫的兩種社會基本模式思想及辨證沖突論的概念、命題Glossary

Inconsistency不一致性Incompatible不和諧的Contest爭論Conflictfunctionalism沖突功能主義Abnormal反常的Dialecticalconflict辨證沖突論Compromise妥協Looselystructuredgroup松散群體Classstruggle階級斗爭Safetyvalves安全閥socialstatus社會地位Relationofproduction生產關系Internalconflict內部沖突Socialcohesion社會凝聚Externalconflict外部沖突Interestgroup利益群體Sphereofproduction生產范圍Relationofproduction生產關系Post-capitalistsociety后資本主義社會第一節社會沖突理論產生的背景社會沖突產生的社會背景(影視資料:冷戰的形成)60年代是全球性大動蕩的年代。東西方對峙的冷戰狀態、戰后民族解放運動高漲撼動著美國的霸主地位;通貨膨脹日益加劇和工人失業日益嚴重,醞釀著新的資本主義危機。進入60年代后,美國國內社會沖突加劇,社會矛盾尖銳,黑人運動、越戰危機、民權運動、青年運動等各種運動此起彼伏。

第二節思想來源與基本假設社會沖突理論產生的思想來源:馬克思的社會沖突思想齊美爾的社會沖突思想韋伯的社會沖突思想沖突理論的基本假設第一,基本假設是沖突的根子深深藏于每一個社會結構中;第二,沖突理論關心影響變化過程的因素;第三,盡管沖突是社會結構固有的,沖突并不總是激烈的與明顯的。社會沖突可以是潛在的、有規則的與受到控制的。第四,達倫多夫強調沖突只可以暫時得到抑制、控制或被引導,但不可能被人根本消除。第五,沖突論者認為下列事實不能用動態平衡模式來解釋,而唯有用沖突理論來處理:對系統外的變化的反應并不總是適應;變化可能是革命性的,即突發的或深刻的;社會結構本身通過內部的沖突與矛盾產生變化。馬克思的沖突思想

一、生產資料占有上的不平等是沖突的根源。二、階級斗爭是社會的普遍現象。三、階級斗爭在階級社會的發展中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四、階級斗爭存在于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韋伯的社會沖突思想

一、多維度的社會不平等;二、沖突起源于三個條件;三、社會沖突發生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多維度的社會不平等。

韋伯非常反對馬克思的觀點。他認為,人們在生產資料所有制方面的社會差異并不對人們有重要的制約意義。不平等的產生,也不僅僅是經濟方面的原因。他提出了著名的“財富、權力、聲望”三種標準、“三位一體”地解釋人們之間的社會差異(階層差異)的原理。二、導致出現“不平等”的原因。

1、“財富、權力、聲望”三者在分布上“高度重疊”。

2、社會成員在獲取三種“資源”過程中機會的差異過大。

3、三種資源在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的流動性差。三、社會沖突發生必須具備兩個條件。

韋伯認為,任何社會都必然存在“不平等”,“不平等”并不是導致社會沖突的原因。社會沖突的出現有另外的條件。

1、被統治者對統治者的統治“合法性予以撤消”。

2、“魅力型領袖”的出現和作用。齊美爾的社會沖突思想

齊美爾對社會沖突理論的貢獻,在于他深入研究了社會沖突的“激烈程度”和“積極功能”等內容。一、影響社會沖突“激烈程度”的因素。1、沖突過程中人們“情感卷入”的程度。2、沖突的內容“涉及基本價值觀”的程度。3、沖突的目的的“工具性”程度。

二、社會沖突的積極功能:增強群體內部的凝聚力。

1、通過對外的沖突,明確了群體的界限。

2、通過對外的沖突,更利于群體內部權力/權威的集中。

3、通過對外的沖突,降低了對群體內的越軌行為和不同意見的容忍程度。

4、對外的沖突越激烈,越能增進群體內成員之間的團結。三、社會沖突的積極功能:增強沖突群體間的整合。1、低烈度的、經常的沖突有益于社會釋放相互之間的“敵意”。2、在存在高度依賴的社會體系中,低烈度的、經常的沖突有益于鼓勵人們創造出規范或協議來調節沖突的內容。3、群體之間越是存在產生激烈沖突的威脅,各群體之間就越會尋求聯合,且聯合也越持久。第三節米爾斯與科塞的沖突論思想一、查理斯·懷特·米爾斯(一)人物簡介(Wright.C.Mills,1916-1962),美國社會學家,曾在威斯康星大學社會學攻讀博士學位,自1946年執教于哥倫比亞大學。米爾斯一生的貢獻和學術特點,深受威斯康星大學社會學系的影響。主要著作有:

《白領階級》(1951)

《權力精英》(1956)

《社會學的想象力》(1959)等。(二)理論貢獻與觀點

社會學取向與功能主義根本不同受到了韋伯和馬克思的影響。關心社會結構中的階級及其各種統治形式和社會動態情況,尤其關注權力結構。他提出了“權力精英”(powerelite)理論。“權力精英”20世紀50年代,二戰后的美國與以前時代相比有了重大改變:在政治上,聯邦政府的權力與戰前相比極大地增強了,而州政府和一些自治社團則萎縮了;在軍事上,隨著政策的重點由國內轉向國外和冷戰的進行,軍人地位明顯上升,已經獲得政治上舉足輕重的地位;在經濟上,美國經濟規模急劇擴大和高度集中,而且和軍方組成聯盟,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成為了軍事資本主義;在社會生活方面,電視作為新的大眾傳媒進入了全勝時期,人們不再參加各種有意義的社團組織,不再參加各種有意義的討論,而是沉迷于電視所構筑的幻境之中。米爾斯得出這樣的結論:自愿團體以及民眾已經失去了對國家決策的影響力,決策掌握在由政治領袖、企業巨頭和軍事領導人所組成的權力精英手中,民主開始徒具形式。中產階級的悲哀及對權力精英的依附。“中產階級”的悲哀新老中產階級的變化:在米爾斯看來,進入二十世紀,來自經濟寡頭化和管理科層化的巨大沖擊,使得十九世紀中產階級世界那些單槍匹馬的英雄——小商人、小業主和小農場主備受沖擊,而依附于更大的資本或權力的新中產階級則急劇飆升。新中產階級的依附性:由于受到科層本身的支配和對權力精英的依附,幾乎人人都淪落成毫無生氣、個性和安全感,失去了工作的價值感和創造性的“掙錢機器”。馬克思的話來說,這只是一個“自在階級”,而遠不是一個“自為階級”。米爾斯發現,因為虛幻的聲望因素作祟,相當部分的新中產階級或白領人士即使在收入、財產和技能方面與雇傭勞動者無異,他們也拒絕認同于無產階級。他們不會關心本階級的利益,更不會關心整個社會或國家的前途,他們關心的只是個人的成功,或者干脆說經濟上的成功。啟發也許我們用自己的方式幻想和美化了美國社會權力分配的不平等和不均衡依然存在于美國社會也許米爾斯的觀點能夠解釋在美國也會出現的現象:圣誕節前夕的超市打折,為了節約幾美元,踩死了人(金融危機背景下美國人普遍的不安全感和危機感)。美國人口普查局2011年9月發布的報告,對金融危機三年來美國經濟社會狀況做出了悲觀的分析。報告顯示,2010年美國貧困率為15.1%,貧困人口達到4620萬人,為52年來最高;收入在貧困線一半以下的“深度貧困”人口為2050萬人,為36年來最高;沒有醫療保險的美國人數量從2009年的4900萬人上升至2010年的4990萬人。同時,美國的貧富差距也在進一步拉大,收入最低的10%的人的所得,相比1999年下降了12.1%,收入最高的10%的人同期只下降了1.5%,而同期收入顯著增長的唯一人群是最富有的1%的人群,他們擁有總收入的約1/5。(三)著作推薦《社會學的想象力》,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陳強、張永強譯,2005年

《社會學的想像力》堪稱米爾斯一生學術精華的大成之作;它以批判美國社會學界的成果作為全書的探討主題,運用知識社會學的觀點,并結合作者在社會階層等方面的研究經驗,批判傳統學科的抽象與僵化界限,由此強調“社會學想像力”的重大意義。二、科塞的功能沖突論

科塞沖突理論的來源及特點社會沖突的根源社會沖突的類型社會沖突的功能社會安全閥機制(一)人物簡介劉易斯·科塞(LewisA.Coser,1913—),出生于柏林的一個猶太中產階級家庭。希特勒上臺后他避難到法國,并進入索邦大學學習,后又移居美國,1954年在哥倫比亞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曾在布蘭代斯大學、紐約州立大學任教。1975~1976年任美國社會學會主席。主要著作有:《社會沖突的功能》(1956年)《社會學思想大師》(1971年)《結構與沖突》(1975年)《社會結構中的本我》(1975年)等(二)科塞沖突理論的來源及特點來源:(1)默頓的學生、對功能主義的鐘愛(2)受過德國(齊美爾)理論的熏陶批判、繼承、發展:(1)批判傳統社會學家將沖突看作有害或有破壞性的東西;(2)繼承功能主義社會結構的維持機制觀念(3)繼承齊美爾“形式社會學”的思想(4)發展齊美爾對沖突的社會正功能(二)科塞沖突理論的來源及特點理論特點:(1)證明沖突(形式)對于社會結構的建立和維持能夠做出潛在的和積極的貢獻(功能);(2)“帕森斯的結構功能論與齊美爾的形式社會學兩者的綜合”。(三)社會沖突的根源部門1部門2部門3部門N社會沖突的根源:社會系統各部門對社會系統的整合與協調不一致,導致不同部門的操作、運行方式和過程的不協調,從而產生社會沖突。沖突的定義

是價值觀、信仰以及稀少的地位、權力和資源分配上的斗爭,在這一斗爭中,一方的目的是企圖中和、傷害和消除另一方。沖突的三層含義(1)指不涉及雙方關系的基礎、不沖擊核心價值的對抗;(2)指社會系統內不同部分之間的對抗,而不是指社會系統本身的基本矛盾,不是革命的變革;(3)指制度化了的對抗,即社會系統可以容忍、可以加以利用的對抗。社會沖突的原因物質性原因:指權力、地位和資源分配方面的不均。非物質性原因:指價值觀念和信仰的不一致。(四)社會沖突的類型根據沖突的發生范圍外群體沖突指一個系統與其外部的矛盾與對抗。內群體沖突指一個社會系統內部的不和。其激烈程度與人格投入程度有關。根據沖突發生的現實性現實沖突

指個人或群體只是運用沖突這一最有效的方法來達到自己確定的目的。非現實沖突

源出于某種難以捕捉的外在因素,其對象不是沖突的根源,沖突的目的純粹是為了渲泄敵對情緒。根據沖突發生關系次級關系與初級關系的沖突。次級關系更容易爆發沖突,而初級關系傾向于掩蓋沖突,但是從沖突的強度看,一般來講,初級關系一旦爆發沖突其強度會大于次級關系的沖突。根據沖突發生意識形態

意識形態沖突:以集體的代表參與的、以集體的目標為動機的沖突。比以個人目標為動機的沖突更激進。(五)社會沖突的功能社會沖突對社會和群體具有內部整合功能(1)沖突有助于建立和維護社會或群體的身份和邊界線,并維護社會或群體與周圍社會環境的界線。(2)群體間發生沖突時,可以促進群體內部的團結(但當群體比較松散時,也可能使群體崩潰)。(3)虛構的“沖突”對群體群體有“聚合”的功能。(4)不斷與外部發生沖突的群體往往不容忍內部沖突。沖突對社會與群體具有穩定功能(1)沖突增加社會結構的靈活性,有利于提高社會系統的適應能力。邏輯:(2)沖突對社會關系具有重新統一的功能。無沖突有沖突結構僵化結構靈活矛盾積累矛盾化解解體或崩潰穩定沖突對社會和新群體的形成具有促進功能

沖突創造了新聯合與聯盟。沖突對新規范和制度的建立具有激發功能(1)沖突可能導致法律的修改和新條款的制定;(2)新規則的應用會導致圍繞這種新規則和法律的實施而產生的新的制度結構的生長;(3)沖突可能導致競爭對手和整個內群體對本已潛伏的規范和規則的自覺意識。沖突是一個社會中重要的平衡機制(1)沖突創立與修改了那些對于雙方都非常必要的公共規范;(2)沖突導致一定的力量均等的環境條件,每一方都寧愿對方具有同樣的組織結構與狀況;(3)沖突使相對權力的再估計成為可能,這樣沖突作為一個平衡機制而服務于社會,有助于社會的維持與鞏固。(六)社會安全閥機制敵對情緒的表達方式(1)將敵對情緒發泄到該發泄對象上,發泄到真正的對立面上;(2)替代,即把敵對行為指向替代目標;(3)沒有對象的直接表現。主要觀點:(1)通過釋放被封閉的敵對情緒,沖突可以起維護關系的作用;(2)社會系統往往為人們提供排泄敵對情緒和進攻性情緒的制度,即安全閥制度。安全閥制度通過陰止其它方面可能的沖突或通過減輕其破壞性的影響,從而有助于這個系統;(3)社會結構越僵化,安全閥就越重要;(4)安全閥可以發泄敵對情緒,轉移目標,但它不能解決問題,只能緩和矛盾,并不能解決矛盾。(5)安全閥制度提供敵對情緒的替代目標以及發泄的手段;(6)當相互對立的利益或相互敵對的情緒受到壓制時,產生的結果:一是把敵對情緒從真正的根源中轉移出來,從其它渠道發泄;二是導致相互關系的終結;(7)沒有安全閥制度或安全閥制度不完備的社會結構,都是僵化的社會結構,因而也是潛伏危機的社會結構。分析案例師生沖突的概念界定與分類探究———基于劉易斯·科塞的沖突分類理論根據科塞的沖突分類理論,對學校師生沖突進行分類研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三個觀點:學校師生沖突的多數屬于非現實性沖突;師生結構由緊密走向松散是師生沖突增多的重要原因;(初級群體與次級群體的沖突差別)師生沖突具有一定的正面功能。著作推薦《社會沖突的功能》,孫立平等譯,華夏出版社,1989年科塞的《社會沖突的功能》是沖突研究的經典著作,奠定了沖突論的許多重要的基礎性理論。該書是關于沖突的理論探討,其方法論的突出特色是,采用了社會科學研究中較為少見的“命題+演繹”的定性研究方法。在書中,科塞總結前人的理論成果,尤其是齊美爾的,提煉出十六個命題。可以說每個命題都指出了社會中一些根本性的現象,體現出高度的概括性,精辟而深刻。科塞對社會沖突進行了分類,著重分析討論了如下幾種沖突類型,現實沖突和非現實沖突、內群體沖突與外群體沖突、意識形態沖突等。第四節達倫多夫的辯證沖突論

達倫多夫本人兩種社會模式辯證沖突論的基本概念辯證沖突論的主要命題沖突與社會變遷(一)簡介

拉爾夫·達倫多夫(RalfDahrendorf,1929—),出生于德國漢堡。1947~1952年在漢堡大學學習哲學和古典語言學,1952~1954年在倫敦經濟學院學習社會學。1957~1969年,先后在薩爾、漢堡、蒂賓根和康斯坦茨等大學教授社會學。1967~1970年任德國社會學會主席,1974~1983年任倫敦經濟學院院長。主要著作:《工業社會中的階級和階級沖突》(1957)《社會沖突理論探討》(1958)《階級后的沖突》(1967)《新自由》(1975)等。(一)兩種社會模式社會現象本身充滿著辯證關系,往往同時呈現出相互矛盾的二重層面,穩定與變遷、整合與沖突、功能與反功能、價值共享與利益對立等,社會現象的這種辯證性質決定了社會學分析必須采用社會沖突模式補充社會均衡模式的不足。社會均衡模式實質性要素:穩定、整合、功能協調、價值共享。基本假定:(1)每個社會都是一個相對穩定不變的諸要素構造體;(2)每個社會都是一個整合良好的諸要素構造體;(3)社會每一個組成要素都具有維持社會系統的功能;(4)每個社會都以其成員的共享價值為基礎。社會沖突模式實質性要素:變遷、沖突、反功能、壓制。基本假定:(1)社會變遷是普遍存在的最基本的現象;(2)凡有社會生活的地方就存在沖突,沖突現象可以加以疏導和控制,可以暫被壓制,但無法徹底消除;(3)社會中的每一個要素都可能促進社會變遷、破壞社會整合;(4)每個社會都以其內部一部分成員壓制其他成員為基礎。(二)辯證沖突論的基本概念權威和權威結構

社會人群由擁有權威者和非擁有權威者構成,前者居統治地位,后者居服從地位,這種統治與服從結構即是社會的基本權威結構。強制性協調組合

強制性力量或者說壓制性力量將統治者(擁有權威者)與服從者(失去權威者)結合在一起,協調手段為強制性力量,這即是強制性協調組合。潛在利益與外顯利益

利益:是與一定社會地位相聯系的、對地位占有者行動取向的某種期待形式,或者叫角色期待。潛在利益:社會地位所具有的期待形式并沒有被地位占有者意識到,這種被期待的行為取向就是潛在的利益。外顯利益:指被地位占有者所意識到的、并將其作為自己行動目標的那些與社會地位相聯系的行動取向。準團體與利益團體

準團體:指在強制性協調組合中占有相同地位、因而擁有相同的潛在利益的人群集合,在權威地位上的共同處境使他們具有某些共同特質。由于準團體成員沒有普遍意識到自己的潛在利益,因而準團體只是一個純理論的抽象概念。利益團體:當準團體具備了嚴格團體的條件(成員的經常性接觸、可識別的結構以及共同的特殊行為模式),就上升為利益團體。利益團體已經意識到與其權威地位相聯系的利益,并通過組織化程序結合起來,具有明確的組織結構以及自己的目標、宗旨和行動綱領。(三)社會沖突的根源權力、權威分配的不均:權力是不顧反對,而把某人的意志強加于他人的能力。權威:是期待他人屈從的合法化的權力。強制性協作團體:權威結構的群體強制性協作團體中各次群體之間的競爭和搏斗,是制度化模式中沖突和變遷的根源。社會角色的強制性安排:統治與服從兩種基本角色;這兩種角色不均衡地分布在社會結構中;分辨不同的的權威角色,是沖突分析的首要任務。(四)辯證沖突論的主要命題沖突團體形成命題強制性協調組中,對立準團體的成員,除非受到被稱為組織條件的經驗變項的干預,都將把自己組織為具有外顯利益的團體,由此形成團體沖突。干預準團體上升為利益團體的組織條件分為三類:(1)技術條件:物質資料、核心成員、團體章程等。(2)政治條件:政治環境對自由聯盟的容許程度。(3)社會條件:準團體成員相互接觸的可能性及吸收新成員的分配程序。衡量沖突形式的及其變化的兩個標準:(1)沖突強度:是用來測量團體在沖突中所消耗的能量和在各個方面卷入程度的標準。衡量沖突強度的變量包括沖突的重疊程度和社會流動的程度。(2)沖突烈度:是用來測定團體在表達其沖突時所采取的各種手段。衡量沖突烈度的變量包括社會經濟的剝奪程度和沖突的調節程度。沖突與社會結構變遷命題

利益團體之間的沖突,通過改變統治地位的占有者而導致社會結構的變遷,社會結構的變遷的種類、速度和深度取決于被稱為“結構性變遷”的干預變數。社會結構變遷的形式:

革命式:統治地位上的人員全部或絕大部分被更換。改良式:統治地位上的人員一部分被更換。革新式:不更換統治地位上的人員,但在立法、政策和制度方面發生了變化。社會結構變遷的度量指標:根本性,即結構變遷的程度,涉及統治階級的人員、統治階級的政策或階級間的全部基本關系。突發性,即結構變遷的速度,涉及變遷的快慢。科塞關于沖突的持續的命題1、在下列條件下,沖突將會延長:對立各方的沖突目標是擴展性的在沖突目標上的共識程度低沖突各方不能理解其對手勝利與失敗的象征意義2、在下列條件下,沖突將會縮短沖突各方的領袖認識到,只有在付出極高代價之后才有可能完全實現沖突目標:沖突群體之間的力量相等,沖突中獲得勝利與失敗的指標明確;領袖說服追隨者結束沖突的能力:沖突各方的權力集中性;沖突各方的整合。注意:馬克思vS韋伯:歷史決定論—歷史經驗或然性強調不平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