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針灸治療濕疹_第1頁
中醫(yī)針灸治療濕疹_第2頁
中醫(yī)針灸治療濕疹_第3頁
中醫(yī)針灸治療濕疹_第4頁
中醫(yī)針灸治療濕疹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醫(yī)針灸治療濕疹中醫(yī)針灸治療濕疹濕疹是一種常見的過敏性炎癥性皮膚病。以多形性皮疹,成片狀或彌漫狀,傾向于濕潤部位,對稱性分布,易于復發(fā)和慢性化,自覺劇烈搔癢為主要臨床特征。根據(jù)其發(fā)作情況,濕疹是一種常見的過敏性炎癥性皮膚病。以多形性皮疹,成片狀或彌漫狀,傾向于濕潤部位,對稱性分布,易于復發(fā)和慢性化,自覺劇烈搔癢為主要臨床特征。根據(jù)其發(fā)作情況,可分為、急性濕疹、亞急性濕疹和慢性濕疹三類。中醫(yī)學按發(fā)病部位及其特點而有不同名稱,浸淫遍體,滋水極多者稱“浸淫瘡”,以丘疹為主的稱“血風瘡”,發(fā)于嬰兒面部的稱“奶癬”,發(fā)于耳部稱“旋耳瘡”,發(fā)于手部的稱“瘸瘡”,發(fā)于陰囊部的稱“腎囊風”,發(fā)于下肢彎曲部的稱“四彎風”。其發(fā)病原因多為濕熱侵襲肌膚或血虛有熱,生風化燥,肌膚失于濡養(yǎng)所致。急性以濕熱為主,慢性多兼血虛。由于本病發(fā)于肌表,部位多較局限,早在六十年代中,就已試用皮膚針治療,療效頗令人滿意。近十余年來,應用穴位注射、針刺、電針等,不僅能治療各類急慢性濕疹,對一些頑固性的陰囊濕疹也有較好的效果。進一步的臨床觀察還證實,針刺或穴位注射可以使患者的細胞免疫功能有所提高。這可能是針針灸治療本病的機理之一。【辨證】濕疹急性者可見丘疹、水皰、膿皰、糜爛、滲出結痂并存。初起為密集的點狀紅斑及粟粒大小的丘疹和丘皰疹,很快變成小水皰,破潰后形成點狀糜爛面。瘙癢不能忍受,影響睡眠。亞急性濕疹為急性濕疹遷延而來。見有小丘疹兼少數(shù)皰疹和水皰,輕度糜爛,癢感較劇烈。病程可經(jīng)數(shù)周而愈或轉為慢性。慢性濕疹由亞急性濕疹轉變而來,也可一發(fā)病即為慢性者?;疾科つw粗糙、增厚、觸之較硬、苔蘚化,常有色素沉著,抓痕,間有糜爛,滲出,血痂及鱗屑,病程較長,可延至數(shù)月或數(shù)年之久。濕熱證急性者濕疹多見。丘疹紅腫、糜爛、浸淫成片,瘙癢不堪,或伴有身熱,大便秘結,小溲短赤,苔黃膩,脈弦數(shù)。血虛證慢性者濕疹多見。病程遷延,反復發(fā)作,皮疹色淡,增厚,脫屑,呈苔蘚樣變,間見搔痕色素沉著、血痂,伴有頭昏唇淡,肢軟乏力,舌淡,脈弦數(shù)。【治則】濕熱證以清泄?jié)駸釣橹?,對濕重者,佐以健脾化濕。取手陽明、足太陰、督脈經(jīng)穴為主。針用瀉法。血虛證宜養(yǎng)血潤燥,取足陽明、太陰經(jīng)穴為主,針用補法。【治療】(一)取穴21、足三里、曲池;2(二).治法藥液:第一組穴用維生素B(0.1毫克)注射液;第二組穴用非那根(12.5毫克)加維生素12B(50151110一療程;第二組穴,將藥液全部注入長強穴,31,2(三)療效評價5084%,96%;第二組35266391.4%一般而言,以病程短者效果佳。體針(一)取穴主穴:濕疹點。(二)治法先找尋濕疹點,令患者背向光亮處,在背部仔細尋找出低于皮膚,灰色發(fā)亮,針頭大,散在的小點,此即濕疹點。找到后,用左手拇、食、中指捏提皮膚,右手持一寸長的毫針,直刺該點,進針七、八分,小兒可淺刺,進針后提插二、三下,快10~15150103(三)療效評價47643390.9%電針(一)取穴:主穴:阿是穴。阿是穴位置:皮損區(qū)(下同)。(二)治法以酒精消毒皮損區(qū)后,毫針由皮損邊緣刺入皮下組織,針的方向與皮面平行,針刺數(shù)目按2~620/201,103~5(三)療效評價268144100%。穴位注射(之二)(一)取穴21、曲池、足三里、肺俞、三陰交、血海;2(二)治法12100.6612151~2,20(三)療效評價46404295.7422413588.1%。耳針(一)取穴21、肺;2配穴:神門、內分泌、交感。(二)治法11~33%硫酸鋅的襯墊緊貼于皮上,依次接電極板,蓋以塑料布并用膠布固定。術者將毫針刺入耳穴,接通直流電針儀,負極接155162523~4小時后去掉,血痂待其自然脫落。(三)療效評價16545913493.8%;12100%。刺血(一)取穴主穴:肺俞、委陽。(二)治法令患者取俯臥位,暴露后背上部和雙腿。先以三棱針點剌肺俞,然后擠壓穴區(qū)出血,即在10~151(三)療效評價382610294.7%皮膚針(一)取穴主穴:大椎、膀胱經(jīng)線(大杼至白環(huán)俞段)。配穴:血海、風市、阿是穴。(二)治法25pxm1,5~10(三)療效評價402883197.5%北京中醫(yī)藥大學主任醫(yī)師馬淑然教授認為:一、濕疹以濕、熱、風、毒、瘀為基本病機關鍵。濕疹是臨床容易反復發(fā)作的變態(tài)反應性皮膚病,其癥狀雖然表現(xiàn)為皮膚肌表之疾,但內與臟腑經(jīng)絡氣血息息相關,外與風、濕、熱邪有關,所以中醫(yī)濕疹辨證應全身與局部并重,內服外洗、表里相兼、臟腑經(jīng)絡氣血并調。由于濕疹誘發(fā)因素較多,所以還應避免相應的誘發(fā)因素。臨床分型雖有濕熱,脾虛濕勝,血虛風燥之分,但往往諸證相兼,諸型交錯,但總以濕、熱、風、毒、瘀為基本病機關鍵。二、純中藥內服、外用綜合治療濕疹療效好。針對濕疹病機關鍵濕、熱、風、毒、瘀,采用活血解毒、燥濕清熱、祛風止癢的內服藥“濕疹脫敏湯”系列,外涂“止癢湯”,內外11-3個療程治愈不再復發(fā)。中藥治療濕疹,無毒副作用,安全可靠,深受廣大患者信賴。三、純中藥與針灸并用可以縮短濕疹療程。中藥內服和外用以調節(jié)臟腑和局部功能為主,針灸以調節(jié)經(jīng)絡為主,二者結合,則可以使臟腑、經(jīng)絡并調,因此,在服藥和外治同時配合針灸或耳穴壓豆法,會進一步縮短療程,提高療效。四、濕疹患者的衣食住行也至關重要。由于濕疹容易復發(fā),并且持續(xù)的時間比較長,所以患者的自我管理和日常護理非常重要。患者應在衣、食、住、行四個方面注意調護,以減輕疾病的發(fā)生與發(fā)展。衣———濕疹患者的皮膚屏障功能存在異常,皮膚對外界物質高度敏感,所以要選擇全棉色,去除衣物商標,以減少刺激;洗衣后要多漂洗去除肥皂、洗衣粉、香料等殘留物。食———對于濕疹患者來說,吃刺激性食物或“發(fā)物”可使病情加重,因此發(fā)病期間或平時應忌食海鮮、牛羊肉、公雞、鯉魚、鴨、鵝、榴蓮、菠蘿、芒果、香菇、竹筍等腥物、發(fā)物以及煎、炸、燒、烤和不易消化的食物。濕疹患者一般都存在脾胃虛弱問題,過于生冷的食物要禁食,飲料也要慎重選擇,特別是含有酒精的飲料可明顯加重濕疹患者的瘙癢癥狀。有些蛋白質豐富的食物令人體難以分解,如牛奶、豆類等,應少吃為佳。濕疹患者絕大多數(shù)存在脾虛濕熱的表現(xiàn),在藥物治療的同時,建議患者在飲食中酌加健脾、清心火的中藥進行食療,可多選用冬瓜、薏米、紅豆、魚腥草、炒黃連、ft藥等煲湯。住———濕疹表現(xiàn)為皮膚滲液或干燥,遇熱或者遇冷時瘙癢不適感均會加重,所以居住環(huán)境首先溫度、濕度要適宜,室溫以25℃左右為宜;相對濕度保持在50—60%,另外,建議不養(yǎng)寵物,不鋪地毯,經(jīng)常除塵。因為塵螨、毛、皮屑等及易引發(fā)或加重過敏反應,加重病情。家中盡量避免使用空氣清新劑。激,建議運動后馬上洗澡。另外,不去花草樹木過多的地方,可以明顯減少過敏。病者亦應避免各種刺激皮膚的因素,例如搔抓、用鹼性強的肥皂或過熱的水洗浴。五、中藥治療濕疹是可以根治的,但要有一定療程。中藥和針灸醫(yī)治的重點不是僅把表面的皮膚病癥消除,而是要徹底改變體質,因此醫(yī)治需要一定的時間,并非一兩個星期便能速效。此外,病者需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因為吃藥初期瘙癢癥狀可能會加重,這是因排毒反應所致,不過,這只是復原過渡期的短暫反應,無須過慮,待一定時日后癥狀會自然減輕直至痊愈。●中藥內治法:1、急性濕疹:多屬濕熱,皮疹是以紅腫、水泡為主,宜清熱瀉火,涼血祛濕,方用龍膽瀉10g10g10g10g10g10g胡麻10g10g10g10g30g10g310g10g2、亞急性濕疹:多屬“脾虛夾濕”,皮疹是以潮紅、落屑為主,宜健脾利濕,方用除濕胃苓湯(蒼術、厚樸、陳皮、豬苓、澤瀉、赤茯苓、白術、滑石、防風、梔子、木通、肉桂、甘草)加減。3、慢性濕疹:多屬“血燥”型,皮膚會變得粗糙、肥厚,表面有抓痕、血痂,膚色暗淡甚(6,知母9,甘草6g,木通6,苦參9,地黃9,當歸9,石膏12,黑芝麻9,牛蒡子9,9)加減。各期濕疹均配合有不同的外治湯液外涂?!裰兴幫庵畏ǎ?0g30g30g30g30g30g30g30g30g30g30g30g30g30g,30g,30g,30g●飲食調養(yǎng):濕疹患者應避免喝酒、咖啡、辛辣刺激與油炸的食品,飲食應清淡,多吃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