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調理脾胃治未病探究_第1頁
中醫調理脾胃治未病探究_第2頁
中醫調理脾胃治未病探究_第3頁
中醫調理脾胃治未病探究_第4頁
中醫調理脾胃治未病探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醫調理脾胃治未病探究旋靜;高金良【摘要】情志不暢,飲食不節、勞逸過度、年老體虛等是形成"未病"的主要病因病機,諸多因素共同作用導致人體氣血陰陽失衡,從而產生一系列不適的表現.中醫認為現代醫學之亞健康可參見中醫之"未病",并分析總結了中醫脾胃與亞健康之間的關系,認為治未病首先應調理脾胃.【期刊名稱】《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年(卷),期】2015(013)018【總頁數】2頁(P148-149)【關鍵詞】治未病;亞健康;中醫藥療法;脾胃【作者】旋靜;高金良【作者單位】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腫瘤血液科,長春130021;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腫瘤血液科,長春130021【正文語種】中文未病先防、既病防變和瘥后防復是“治未病”所包含三個方面[1-4]。未病先防“未病先防”有兩個含義:一是指人體在疾病尚未發生之時,應當和病機,但機體尚未發病,即應當及早醫治[5]。發展和蔓延[5、6],因而須及時治療,控制病情。體現了中醫所謂“先安未受邪之地”。瘥后防復“瘥后防復”是指疾病初愈,正氣尚未恢復,此時極易受到各種外現代醫學所提出的“亞健康”與中醫的“治未病”說不完全一樣,因此,不能片面的將二者等同看待[7]。臨床癥狀而無相關檢查依據的一種介于疾病與健康之間的機體功能失衡狀態[8-11]。臨床癥狀表現亞健康常見的臨床表現有食欲不振、頭痛、神經衰弱、緊張、穩定、失眠及免疫力低下等臨床癥狀。中醫與亞健康的聯系中醫講“陰平陽秘,精神乃治”,也就是說陰陽的平衡的治療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調理脾胃治未病的現實依據脾胃受損是導致亞健康的重要原因脾胃乃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只有維持機體的平衡以及其生理需要,從而防止“未病”的發生。若脾胃受損,機體不能正常的升清降濁,出現清陽不升,濁陰不降,就可導致“未病”的發生,出現記憶力減退、頭痛、頭暈\煩躁易怒、腹痛、腹瀉、神疲乏力、失眠、食欲不振等亞健康的臨床表現。脾胃虛弱與人體免疫的機理相通現代醫學通過深入地實驗觀察和臨床研究抗感染和造血的作用。脾胃的生理功能正常,氣機才得以正常的升、降、出、入,輸布水谷精微,從而濡養全身。若脾胃虛弱,則生理功能不能正常發揮,氣機不能正常的升、降、出、入,水谷精微也不能得到良好的輸布,就不能起到濡養全身的從而影響人體免疫系統的生理平衡。糾正亞健康狀態最重要的就是要調理脾胃氣機,通過對中焦脾胃的調理,可以全面調整臟腑的氣機,使清陽得升,濁陰得降,使脾胃能夠正常的發揮其升清降濁之功能,從而使氣機得以正常的升、降、出、入,改善并糾正機體的亞健康狀態。未病養生重在預防應保脾胃注意飲食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飲食入胃,都要經過脾胃的腐護脾胃至關重要。這就要求我們平素要飲食有節。調控精神顧護脾胃也要注意精神調攝,孔子曰“自強必剛,大德必壽”。使“心無凝滯,或心生歡喜,或食之有味,或天氣晴和,或眼見樂事,或恰逢喜事,或久居樂所”,如此,則可以保持愉悅的心情,舒展脾胃之元氣,而無病矣[12]。順應自然四時氣候具有升降浮沉的自然變化規律,我們要順應自然的規律,切不可違而逆之,要注意增強體質和機體的抗病能力,以預防疾病的發生,所謂“賊邪不能獨傷人”,只要我們保持機體正氣充足,并做好預防,就會避免疾病的發生。針灸保健針灸推拿在預防疾病方面,也具有很好的作用,針灸特定的穴位進經絡氣血的運行,也可以起到養生保健的作用。如孫思邈的導引術、華佗的五禽戲以及現代的各種健身操和廣場舞,都體現了加強體育鍛煉,可以預防疾病的這一重要思想。脾胃運化功能正常,則機體氣血陰陽得以正常運行,就會提高機體的新陳代謝,增強抗病能力,所謂運則立,動則健[13]。其他方法顧護脾胃有多種方法,如服用中藥、藥膳食療、藥浴熏蒸等方法降之藥以達到調理脾胃之功,但是需注意,服藥前后都應調理脾胃[14]。欲病救陰應顧脾胃李東垣指出“欲實元氣,當調脾胃”。胃強津傷,病從熱化,胃陽氣弱,病從寒化。疾病的發生于預后與胃氣的有無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應顧護脾胃[15]。已病早治防其傳變應補脾胃中醫講整體觀念,可以說五臟六腑中,某一臟腑亦可影響脾臟,并可以通過治療脾臟而起到治療其他臟腑的作用。瘥后調攝防其復發應調脾胃病愈初期,正氣尚未恢復正常,此時應注意調理善后已恢復正氣[16]。《內經》云“毒藥攻邪,五谷為養”,也是在說明人體[17]。五味中,甘味入脾胃經,因此在疾病初愈時,進食甘甜之品,可有助于補益脾胃,以防止疾病的復發。中醫在“治未病”方面義理精深,具有實用價值。脾胃的生理功能至關重要,通過調理脾胃,可以調整氣血陰陽的正常運行,使“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以達到治未病的作用。盛增秀.略論中醫原創的治未病學說[J].浙江中醫雜志,2007,42(4):559-560.程慧潔,蔡夏琴.中醫藥調理脾胃在預防疾病中的應用[J]志,2012,22(6):438-439.陳芳,陳偶英.調理脾胃治未病的理論研究進展[J].中醫藥導報,2013,19(11):71-72.羅琦,紀云西.“治未病”從脾胃論治[J].江西中醫學院學報,2010,2(11):12-14.吳皓萌,陳群.《素問·上古天真論篇》“治未病”內容的思考[J]大學學報,2013,15(2):154-155.王天芳,孫濤.亞健康與“治未病”的概念、范疇及其相互關系的探討[M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9,29(10):929-933.沈慶法,毛煒.治未病源流概說[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宋曉光.略論中醫對亞健康的認識[J].河南中醫學院學報,2009,1(24):21-22.徐蕾.探討亞健康的防治與調護脾胃的關系[J]2007,25(5):78-79.孫岸,程偉.亞健康新思維與中醫學“治未病”思想之契合[J]2004,21(3):1-2.王玉霞.調理脾胃對改善人體“亞健康”狀態的探討[J].中醫中藥,2006,3(33):107-108.汪自源,徐重明.李東垣預防脾胃疾病的理論、方法和經驗探討[J醫結合脾胃雜志,1998,6(4):237-238.黃永生.中醫內科教學與臨床[M].21999.[J].新中醫,2009,41(1):438-439.陳琦.調理脾胃治未病的理論研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