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和診斷-10.2按診的內容_第1頁
中醫和診斷-10.2按診的內容_第2頁
中醫和診斷-10.2按診的內容_第3頁
中醫和診斷-10.2按診的內容_第4頁
中醫和診斷-10.2按診的內容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0.2按診的內容同學們好,下面我們繼續學習按診的內容。按診的運用相當廣泛,涉及到各科疾病及全身各部分。尤其是腹部的按診,對疾病的診查非常重要。5穴等。—按胸脅我們首先來學習按胸脅的主要內容。【胸脅的范圍】胸脅的范圍,是指前胸和側胸。前胸,包括缺盆,也就是鎖骨上窩,至橫膈以上的部位。側胸,又稱為脅肋部,或肋部,即胸部兩側。由腋下至十一、十二肋骨端的區域。也就是我們這個圖上面看到這的部分。【臨床意義】按胸脅的臨床意義,主要是為了診查局部皮膚、經絡、骨骼的病變,以及心肺,肝膽,以及乳房的病變。(一)按胸部胸部,正常的叩診音:是清音。正常的肺下界:腋中線,對應的是第八肋,肩胛線對應的是第十肋。(二)乳房按診乳房按診,要注意乳房腫塊的數目、部位、大小、外形、硬度、壓痛、活動度以及腋窩及鎖骨下淋巴結的情況。(三)虛里按診下面,我們來看看虛里按診【部位】首先我們來看虛里的部位。虛里,是在左乳下45心尖搏動處。【生理特點】正常的虛里,是搏動不顯,按之應手,搏動范圍2-2.5cm,不緊,緩而不怠,動氣聚而不散,節律清晰。【臨床意義】虛里的一般臨床意義,主要是為了推測宗氣的強弱,疾病的虛實和預后的吉兇。【方法】診虛里時,病人要仰臥位,醫生站其右側,用右手平撫虛里處。【內容】診虛里時,主要是要診虛里有無搏動、搏動的部位及范圍,搏動的強度、節律、頻率以及聚散等等。(四)脅部按診下面,我們來看看脅部按診。【部位】診脅部的部位右側脅肋,主要反映肝膽的病變,左側脅肋,主要反映脾臟的病變。【生理】正常的兩側的脅肋部,包括肋緣下沒有臟器可以觸及,也不會有壓痛。【方法】診脅肋時:病人仰臥或側臥,醫生站在腋下至肋弓部進行按診、叩診,同時還應從上腹部中線向兩側肋弓輕循,并按至肋弓。【內容】脅部按診時,應該注意:有無腫塊及壓痛、腫塊的質地大小和形態等等。以上是胸脅按診的主要內容,按胸脅,主要是為了診查局部皮膚、經絡、骨骼的病變,以及心肺,肝膽,以及乳房的病變二按脘腹下面,我們來學習按脘腹的內容。(一)脘腹部位的劃分首先我們來看看脘腹的部位劃分:脘腹,是指隔以下的腹部。其中劍突以下,稱為心下。臍上部位,稱為大腹,臍下至恥骨上緣,稱為小腹部,小腹兩側,稱為上腹部。我們來看看腹部的臟器的分布,圖中,我們可以看出,脘腹,主要是診斷肝膽、脾胃、腎以及小腸、大腸、膀胱、胞宮及其附件的病證。(二)脘腹按診的方法下面,我們來學習脘腹按診的方法。【體位】首先是體位的要求。坐位時,通常醫生用左手稍扶病人的肩背部,右手的第二、三、四、五指并攏,用指腹或食指橈側來按腹部。當病人仰臥位時,病人兩腿要稍微屈膝,醫生用四指自然并攏,用指腹或食指的橈側來按尋。【方法】按診的方法:按腹部時,應該從臍水平線處開始,逐漸移向上腹部劍突下方,有痞塊時應當從健康部位逐漸移向病變部位。按診時,要由淺入深,由輕到重,指力適中,邊按邊詢問,邊觀察病人的表情。按脘腹時,應注意局部的手感情況,有無涼熱、脹滿、痞塊、軟硬程度、腫塊,以及壓痛度等等。(三)脘腹按診的內容按診脘腹部,主要應了解脘腹的涼熱、軟硬、脹滿、腫塊和壓痛等內容,以推斷臟腑的病變部位以及證候性質。按脘部首先我們來看看按脘部的情況。當脘部痞滿,按之較硬,或疼痛明顯時,這是實邪聚集胃脘的一種表現。當按胃脘部,濡軟無痛,這是胃虛的表現。當胃脘部按之有形而脹痛,推之漉漉有聲,這是水飲停胃的一種征象。按腹部下面,我們再看看按腹部的情況。涼熱按腹部,首先了解腹部的涼熱當腹部膚涼,喜溫,這是寒證當腹部膚熱,喜涼,就是熱證當腹部疼痛喜按,這是虛證的特點;當腹部疼痛拒按,這是實證的特點。脹滿按腹部,還要了解腹部的脹滿程度。當腹部脹滿,有彈性,有壓痛,這是實證的表現。當腹部脹滿,沒有彈性,也沒有壓痛,這是虛證的表現。如果腹脹,按之有波動感,如囊裹水,就是水臌的特征;如果腹脹,但按之無波動感,叩之如擊鼓,這是氣臌的表現。腫塊第三,按腹部腫塊,要注意了解腹部腫塊的有無壓痛、能否移動等。一般來講,腫塊推之不移,痛處固定,這是癥積的病變,通常屬于血分病;腫塊推之可移,痛無定處,這是瘕聚的病變,通常屬于氣分病。一般來講,血分病病情較重,氣分病病情較輕。如果腹部結塊,按之起伏,聚散不定,或如蚯蚓狀,這是因為寄生蟲所引起的一種病證。壓痛第四,腹部如果有壓痛,表明腹部痛處的腔內臟器的病變。一般來講,左少腹作痛,按之累累有硬塊,這是腸中有宿糞積滯。通常是便秘的一個征象。右少腹作痛,疼痛拒按,按之有包塊,中醫稱為腸癰,相當于西醫的闌尾炎。軟硬第五,按腹部的軟硬度。正常的腹壁,應該是柔軟,張力適度。如果全腹緊張度降低,腹壁柔軟,這是精氣衰竭,氣血虧虛,或見于老年人,或經產婦;如果全腹緊張度消失,這是腹肌癱瘓的一種征象。如果全腹高度緊張,這是臟器破裂的一種征象。通常會兼有板狀腹,壓痛和反跳痛的腹膜刺激征的表現。如果右下腹緊張,常見于腸癰,相當于西醫的闌尾炎;如果右上腹緊張,常見于膽腑濕熱,相當于西醫的膽囊炎。以上是脘腹按診的內容。脘腹按診,在臨床上非常重要,如果出現涼熱、軟硬、脹滿、腫塊和壓痛,一定仔細按診,進行診斷。三按肌膚同學們好,下面,我們繼續學習按肌膚診病的內容。【意義】按肌膚,主要是為了分析疾病的寒熱虛實,及氣血的陰陽盛衰。【內容】診肌膚的內容,包括肌膚的寒熱、潤燥、滑澀、疼痛、腫脹以及瘡瘍等。(一)診寒熱首先,診肌膚的寒熱,可了解陰陽的盛衰,表里的虛實,以及邪氣的輕重。一般來講,肌膚寒冷,體溫偏低,是陽氣衰少的表現;肌膚灼熱,體溫升高,是陽氣旺盛的表現;肌膚厥冷,大汗淋漓,面白脈微,這是亡陽的表現;汗出如油,肌膚溫,脈躁疾無力,就是亡陰的表現;但是如果身熱而肢厥,就是真熱假寒。一般來講:胸腹部溫度是體溫的真象當手足溫度,與胸腹部溫度一致時,手足溫度也就是真象,真象代表了疾病的本質。當手足溫度,跟胸腹部溫度不一致時,手足溫度就是假象。所以身熱肢厥,的身熱是真象,是本質;而手腳肢厥的冷,就是假象。因此,身熱肢厥,這種真熱假寒證,必須針對真熱的本質用清熱的方法,而絕不能因為手足冰冷,而用溫補藥物,否則就是火上澆油。如果汗出,熱退身涼,表明表邪已解。如果無汗,而肌膚灼熱,這是熱甚的一種表現。初按熱甚,久按熱反輕,這是熱在表;久按熱反而加重,就是熱在里的一種征象。(二)診潤燥滑澀第二,通過診肌膚的潤燥滑澀,可以了解汗出與否以及氣血津液的盈虧。一般來講,如果皮膚干燥,表明沒有出汗;如果皮膚干癟,表明津液不足;如果皮膚濕潤,表明已經出汗;皮膚潤滑,表明氣血旺盛;皮膚枯澀,表明氣血不足;肌膚甲錯,表明血虛,或瘀血,肌膚失養。(三)診疼痛第三,診肌膚疼痛,可以分辨疾病的虛實。一般來講,如果按肌膚疼痛減輕,這是虛證的表現。如果按肌膚疼痛加重,就是實證的表現。輕按即痛,表明病位表淺,重按才痛,表明病變部位在深部。(四)診腫脹第四,診肌膚腫脹,可以分辨水腫和氣腫。如果腫脹按之凹陷,不能即起,這是水腫的表現;如果腫脹按之凹陷,舉手即起,這是氣腫的表現。(五)診瘡瘍第五,診皮膚的瘡瘍,主要是來辨別病證的陰陽虛實。一般來講腫脹處烙手,而有壓痛,這是熱證表現。如果瘡瘍,根盤平塌漫腫,這是虛證;如果瘡瘍,患處堅硬,表明瘡瘍沒有成膿;如果瘡瘍,邊硬,頂端已經柔軟,表明已經化膿。(六)診尺膚第六,就是診尺膚。尺膚,是一個中醫學的概念,它是指:肘部內側至掌后橫紋之間的皮膚。診尺膚,主要是為了了解疾病的寒熱虛實。尺膚熱,脈洪滑數,這是熱證的表現;尺膚滑而淖澤,這是風水水腫的表現;皮膚粗糙如魚鱗,這是精血不足,或瘀血,肌膚失養的一種表現。以上是肌膚按診的主要內容。按肌膚,可以分析疾病的寒熱虛實,及氣血的陰陽盛衰。四按手足同學好,下面我們學習第四部分:按手足。【意義】按手足冷熱,可以了解疾病的寒熱虛實以及表里內外順逆。一般來講,手足俱冷,屬陽虛寒盛,這是寒證的表現,手足俱熱,屬陽盛熱熾,這是熱證的表現。是真象,手腳冰冷,是假象,這是真熱假寒的一種征象。另外,按手足溫度,我們需要將手足心背,以及手心和額頭的溫度進行比較。如果手足背熱于手足心,就是外感發熱的一種病證。如果手足心熱于手足背,這是內傷發熱的一種表現。如果額上溫度熱于手心溫度,這是外感表熱的一種表現。如果手心溫度比額上溫度要高,這是內傷發熱的里熱證的表現。總之,手足心熱時,其實就是五心煩熱,這是陰虛內熱的特征性的體征。如果熱證見手足溫暖,這是順證,比較容易治療。如果熱證見手足逆冷,這是逆證,治療比較困難。陽虛見手足溫暖,說明陽氣在恢復,通常預后比較好;陽虛見四肢冰冷,說明陽氣虛弱比較明顯,通常預后不良。以上是手足按診的主要內容。按手足冷熱,可以了解疾病的寒熱虛實以及表里內外順逆。五按腧穴最后一個部分就是按腧穴。按腧穴的理論依據:腧穴,是臟腑經絡之氣轉輸之處,為內臟病變在體表的反應點。按腧穴,是按壓穴位上是否有結節,或條索狀物,有沒有壓痛,和其他的敏感反應等等,據此來推斷內臟的病變。壓痛點,通常反映內臟的病變。按腧穴的具體內容,將在針灸學中去學習。所以我們在此,不做重點的闡述。同學們,按診是切診的重要組成部分,按診不僅可以進一步的確定望診之所見,補充望診之不足,而且還可為問診提示要點。其中脘腹部的按診是本章最重要內容。同學們,中醫按診的全部內容,已經講述完畢。至此,《中醫與診斷》課程全部內容,到現在全部學習完成。結語同學們,《中醫與診斷》課程的全部學習內容,到現在就全部學習完成。我們在《中醫與診斷》課程中,為同學們介紹了部分中醫理論知識,為學習中醫診斷打下基礎。其中,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是中醫的兩個說理的工具。五臟六腑學說,是中醫研究的對象。氣血津液理論,是中醫研究的物質基礎。而六淫、七情、飲食損傷等病因理論,則是中醫研究主要致病因素。《中醫與診斷》課程還重點學習了,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如何運用中醫的望聞問切四診,包括中醫特色的舌診和脈診,收集癥狀和體征等病情資料的方法。其實就是中醫診斷的診的部分。中醫收集了癥狀和體征等病情資料之后,還需要對這些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并判斷和概括出證,這就是辨證的過程。這是屬于中醫診斷的“斷”的部分。如何系統地對病情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并對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以及病勢作出判斷,并概括證,為治療方案的確立奠定基礎。由于時間的限制,我們無法全部講解。這需要同學們在以后的中醫辨證法中去繼續系統學習。《中醫與診斷》課程,只是一個中醫入門課程。相信還有許多同學,有興趣繼續學習中醫,但不知道該如何繼續下去。在這里,我要告訴同學們學習的順序:中醫基礎理論,是中醫的基礎。中醫診斷學,是基礎與臨床的橋梁課程。中藥學,和方劑學,是中醫治療疾病的武器。中醫內科學、中醫外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兒科學、針灸學、推拿學等,是系統的中醫臨床實踐學科。學習至此,同學們就可以應用系統的中醫理、法、方、藥知識,對自身的健康和疾病做出初步的判斷,并能找到基本的治療方案。如果,有同學還想再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