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粵教版第四單元文言文 省賽獲獎阿房宮賦 說課一等獎_第1頁
高中語文粵教版第四單元文言文 省賽獲獎阿房宮賦 說課一等獎_第2頁
高中語文粵教版第四單元文言文 省賽獲獎阿房宮賦 說課一等獎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整合教材,以文解文——以粵教版必修2《阿房宮賦》為例初探文言文整合教學的做法廣州市禺山高級中學

毛勵勤【內容摘要】文言文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對于廣州市C類學校的高一學生來說,他們認為高中文言文除了“字詞難懂”,還“枯燥無味”。如何提高該層次的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并在教學中取得實效?本文以粵教版必修2《阿房宮賦》為例,初步探索文言文的整合教學,以期實現“文言——文學——文化”的文言教學理念。【關鍵詞】文言文教學

教材整合

以文解文

經過初中三年的文言文學習積累,學生在高中的文言文學習過程中應該可以借助已有文言知識來解讀文本。但從我的兩個普通班的學生的學習情況來看,他們基本沒有養成文言文學習的習慣,對于高中的文言文學習充滿了“畏難”甚至是“抗拒”的情緒。在這樣的學習習慣和心理障礙的前提下,如何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和積極性,讓學生愿意甚至是喜歡“走進文本”,這是教學中的困惑。我將帶著這樣的困惑,以自己的教學實踐為例,在本文中探討文言文教學“整合教材,以文解文”的做法。一、依綱靠本,改變理念對于文言文的教學,大部分語文老師習慣按照教材一篇一篇地教,學生在每篇文言文的學習過程中積累文言知識,以應對考試中的文言文閱讀。無可否認,文言文學習如果缺少了積累,就像盲人失去拐杖一樣。但學生古代文化素養的培養要走“文言——文學——文化”之路,而非死記硬背一堆字詞解釋。那么,在教學中如何做到既能“依綱靠本”,又能“改變理念”呢?我在教學《阿房宮賦》期間,正好碰上了2023年高考語文考試大綱的改革。溫儒敏老師在解讀這份考試大綱時提到,“讀書太少始終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大弊病,如果高考能適當增加考閱讀速度和閱讀量,可以從一定程度上促進學生養成多讀書的習慣和比較好的閱讀能力,也有助于語文教學的改進”。我認為,文言文學習也要通過多閱讀來提高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而非單靠記幾個字詞解釋。另外,《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在課程目標里提到“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體會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所以,不管是基于課程目標,還是面向高考改革,文言文的學習需要從單篇教材走向主題式整合教材,思考用教材教什么。于是,在《阿房宮賦》的教學中,我第一次嘗試整合文言文教材,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整體的思路,做到以文解文。二、篩選篇目,重整教材《阿房宮賦》是粵教版必修2的文章。從體裁來看,“賦”主要承接必修1的詩歌,讓學生對古代文體有整體的把握。但從內容來看,《阿房宮賦》的寫作背景是杜牧借秦的阿房宮勸諫唐敬宗,希望他能以史為鑒。在整合教材的時候,最重要的一步是篩選要整合的篇目。由于《阿房宮賦》是由秦聯想到唐,以寫秦的筆墨為主,而學生在學習《離騷》時已經學習過《屈原列傳》,對戰國到秦的歷史有初步的了解,所以在整合前,我列了以下篇目作為參考:《六國論》、《過秦論》、《陳涉世家》、《阿房宮賦》、《鴻門宴》《項羽本紀》、《高祖本紀》。這些文章涉及到戰國七雄到秦滅亡這一段歷史,如果整合起來,學生對這段歷史會有更清晰的了解,學習起來也會更感興趣。在古代文章中,“文史不分家”的情況比比皆是。這七篇文章不僅是文學的好文章,也是解讀歷史的好文章。但由于教學時間所限,同時考慮到學生過去和將來的語文學習,最后我把《六國論》、《過秦論》和《阿房宮賦》整合在一起來教學。三、雙管齊下,精泛結合我以前教《阿房宮賦》,要用3—4個課時才能講完。因為以字詞解釋和句子翻譯為教學的重點,學生覺得課堂沉悶,積極性自然不高。本學期,我通過教材整合,把《六國論》、《過秦論》和《阿房宮賦》形成一條線來解讀,而且精讀與泛讀雙管齊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提高,課堂也活躍了很多。在講每篇課文前,我都要求學生利用工具書和課本注釋對文本進行批注式閱讀,批注的重點是重點字詞或文言語法。學生在上課前就要對文章熟讀,并能做到基本讀懂大意。這種做法的根據是《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的課程目標“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而且,學生對文本越熟悉,他們對文本的解讀越能水到渠成。下面我將根據自己的教學把三篇文章的教學進行介紹。(一)《六國論》這篇文章是課外補充給學生的閱讀材料,而作為整合教材的第一篇,它是打基礎的一篇,也是讓學生對戰國到秦這段歷史深入了解的關鍵篇目。所以我用了2個課時,采取了精讀的方式。精讀要有抓手,要處理關鍵問題,不能通通都講,毫無重點。而我帶領學生精讀的抓手是戰國七雄的地圖,學習過程中要處理的關鍵問題有兩個:一是找出《六國論》的中心論點;二是學習《六國論》的寫作思路。《六國論》是一篇經典的議論文。一方面,可讓學生了解六國為什么破滅,然后進入秦王朝的歷史;另一方面,對比論證的運用讓整篇文章中心非常突出。第一課時,我主要用了戰國七雄的地圖來解讀文章的中心論點和關于“齊趙燕”三國滅亡的過程。從地圖來看,齊趙燕三國與秦國隔得比較遠,文本也有一段討論他們“不賂者以賂者喪”,再結合之前閱讀過的《屈原列傳》,解讀楚國為什么會破滅,學生對戰國七雄就有了整體的了解,學習就能做到心中有底。由于這篇文章涉及到不少歷史故事,學生對于這種用地圖來解讀文本和歷史的做法也有更濃厚的興趣。第二課時,我在原來的基礎上,帶領學生分析對比論證在本文的運用。這節課主要是學生圍繞“六國破滅,弊在賂秦”這八個字在文本中找證據,分析證據如何運用對比論證來突出中心論點。目標明確,指引清晰的課堂探究活動能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這段歷史的認識,那么他們在學習這篇《六國論》之后就不僅僅記住了幾個字詞,更多的是分析文章,了解歷史。(二)《過秦論》這篇課文是粵教版必修4的文章,篇幅較長,內容很豐富,以學生現有的基礎比較難完全讀懂,所以在講這篇文章時,我采取了泛讀的方式來處理教材。學生在基本讀懂內容的基礎上,我們主要討論了“秦王朝為什么滅亡”的第6段。前面4段主要交代了秦從興起到強大到繁盛的一段歷史,學生借助工具書和注釋基本能讀懂。第5段“陳涉帶領農民起義”是學生在初中就學過的內容,他們理解起來沒有太大的障礙。而《過秦論》與《六國論》的寫作思路不一樣,是屬于“卒章顯志”的類型,所以教師在引導學生找出秦王朝滅亡的原因時,一定要多讀第6段。一方面,第6段分析對比論證可看做《六國論》學習對比論證的鞏固;另一方面,《過秦論》和《阿房宮賦》都提到秦王朝滅亡的歷史,所以找出中心論點“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是為《阿房宮賦》的學習做準備。(三)《阿房宮賦》這篇文章是整合教材的最后一篇,是我教學的重點,前面的《六國論》和《過秦論》都是為杜牧的這篇賦做準備的。我在教學中主要抓兩點:一是體會賦的語言,背誦默寫全文;二是理解杜牧的寫作目的。本課用了2個課時進行精讀。第一課時,在學生課前預習梳理了文言字詞和文章思路的基礎上,帶領學生體會賦的語言,指導背誦。作為賦,鋪陳是主要特色。文本在描寫“秦宮人”和“秦宮寶”這兩個部分時,鋪陳的手法運用得非常出色。我在指導背誦時,主要引導學生聯想秦宮人日常的生活和阿房宮建造的過程,通過聯想來記憶大量的鋪陳語言。第二課時,我主要運用《六國論》和《過秦論》學過的內容解讀《阿房宮賦》中的句子,嘗試以文解文。例如在寫秦宮寶的段落,一開始就是“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這六個國家排列和分類的根據是什么?是《六國論》對于這六國的是否“賂秦”。又例如,為什么是“直欄橫檻,多于九土之城郭”而非多于“六土”?因為《過秦論》里還提到了“宋、衛、中山”,而且“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再例如,杜牧在最后提到“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這句話指的是什么?是《六國論》的“六國破滅,弊在賂秦”。“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指的是什么?是《過秦論》的“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問的這四個問題,大部分學生能聯想到《六國論》和《過秦論》的內容,并用這兩篇學過的文章來解讀《阿房宮賦》里的內容。那么,他們對杜牧寫作這篇文章的目的就更加清晰了,而且還主動地拿《六國論》和《過秦論》的中心論點來進行比較閱讀,了解不同時期的文人如何運用秦王朝的這段歷史來勸諫當權者以史為鑒。四、摸石過河,總結反思以《阿房宮賦》為例,對教材進行整合,以文解文是我今年的嘗試。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這樣的教材處理方式和上課方式,備課量非常大。而且時間有限,也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