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隧道專項測量方案_第1頁
XX隧道專項測量方案_第2頁
XX隧道專項測量方案_第3頁
XX隧道專項測量方案_第4頁
XX隧道專項測量方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1XXXX鐵路擴能改造工程大板頭隧道工程測量施工方案XXXX集團有限公司XX擴能改造工程第四分部二O二X年十一月

目錄目錄 11.編制依據 22.工程概況 23.測量總體組織 33.1測量人員組織機構 33.2測量工藝流程圖 33.3測量儀器的配備 44.平面控制、高程控制網的布設 45.分項工程測量方案 55.1隧道測量放樣 55.2隧道監控量測 65.2.1測量布點 65.2.2現場監控量測項目及測量方法 76.竣工測量 97.注意事項 98.測量質量保證及糾偏措施 10

1.編制依據(1)《全球定位系統(GPS)測量規范》GB/T18314-2009;(2)《全球定位系統(GPS)鐵路測量規范》,TB/10054-97;(3)《國家一、二等水準測量規范》,GB/T12897-2006;(4)《高速鐵路工程測量規范》,TB10601-2009;(5)《客運專線無碴軌道鐵路工程測量暫行規定》(6)《XXXX鐵路擴能改造工程施工圖》2.工程概況XXXX隧道為鐵路雙線隧道,采用無砟軌道,無砟軌道結構高度為51.5cm,左右線間距4.6m,全長3716m,進出口里程分別為DK107+440,DK111+156。隧道出口段DK110+262.72至出口位于右偏曲線上,左、右曲線半徑分別為R=5500m、R=5495.4m,隧道其余地段均位于直線上。隧道內設人字坡,分別為4.082‰(坡長1210m)、-3.8‰(坡長2506m)、隧道DK108+571.18~+728.82段為圓曲線型豎曲線,半徑為20000m。進口內軌頂面設計標高為69.262m,出口內軌頂面設計標高為64.693m;進出口均采用斜切式洞門,采用進出口雙向掘進。本隧道圍巖有Ⅱ、Ⅲ、Ⅳ、Ⅴ級四種,進出口段均為Ⅴ級圍巖。本隧道地貌單元位于低山區,地形起伏大,地貌標高在70~580m間,山體自然坡度約為25°~55°,基巖較多出露,植被發育。多位灌木叢、松林及桔樹,村莊零星分布,隧道進口較為平緩,自然坡度10°~20°,位于青田縣石帆鎮,右側40m為金麗溫高速陽山隧道洞口;隧道出口地勢陡峻,山體自然坡度約為40°~55°,位于青田縣錦水鎮。3.測量總體組織3.1測量人員組織機構分部工程部設測量班,隧道工區設測量組,綜合素質能達到獨立勝任隧道工程的控制測量和隧道放樣的水平。測量班和工區測量組實行班(組)長負責,測量班負責對隧道工區施工測量工作進行指導,測量組長為隧道施工及時提供定位和服務。我分部實行二級級復合制度,平面測量和導線點的布控由分部測量班完成,并按開挖進度情況進行復檢,測量班長負責測量組測量過程的監督和測量成果的復核,隨時做到監控測量,測量組在測量時加強自檢自核。3.2測量工序流程①、平面控制測量②、高程控制測量③、放樣洞內開挖斷面、鋼支撐定位④、放樣襯砌斷面⑤、貫通測量3.3測量儀器的配備本分部隧道測量要求精度高,測量誤差應嚴格控制在規范允許的范圍之內。配備的主要測量儀器如下:測量工具儀器名稱型號精度單位數量雙頻GPSTrimbleR83mm+0.1pmm部6全站儀LeicaTCA12011”,1mm+1.5pmm144441111mm+1.5ppmmmm+0.1pmmmm+0.1pmm臺1全站儀LeicaTS062”,1.5mm+2pmm臺2數字水平儀TrimbleDiNi0.30.3mm/km臺1水準儀蘇州一光DS32DSZ2±1mm/km臺4單棱鏡個4三棱鏡組組1鋼卷尺50m把2鋼卷尺5m把5塔尺5m根24.平面控制、高程控制網的布設4.1、洞外點位布設施測前,對所有需進入現場使用的GPS、全站儀、水準儀等儀器進行檢校和標定,合格后投入使用。對設計院提交的CPI控制點和水準控制點進行現場復核,根據施工需要選擇視線開闊地點加密,洞外平面控制按CPⅡ級布設,采用6部Trimble靜態GPS,按照二等平面控制網要求施測,高程控制采用TrimbleDiNi0.3電子水準儀,按照二等水準測量的要求施測,測量成果報監理認可后,作為施工放樣的依據及竣工后的驗收之用。附:平面控制和高程控制精度要求表1平面控制網布網要求控制網級別測量方法測量等級點間距備注CPⅠGPS二等≤4km一對點點對間≥800mCPⅡGPS三等600~800m導線三等400~800mCPⅢ邊角交會50~70m一對點表2衛星定位測量控制網的主要技術要求等級固定誤差a(mm)比例誤差系數b(mm/km)基線方位角中誤差(″)約束點間的邊長相對中誤差約束平差后最弱邊邊長相對中誤差一等510.91/5000001/250000二等511.31/2500001/180000三等511.71/1800001/100000四等522.01/1000001/70000五等1023.01/700001/40000表3各等級GPS測量作業的基本技術要求等級項目一等二等三等四等五等靜態測量衛星截止高度角(°)≥15≥15≥15≥15≥15同時觀測有效衛星數≥4≥4≥4≥4≥4有效時段長度(min)≥120≥90≥60≥45≥40觀測時段數≥2≥21~21~21數據采樣間隔(s)15~6015~6015~6010~3010~30接收機類型雙頻雙頻雙頻單、雙頻單、雙頻表4CPⅠ、CPⅡ控制網GPS測量的精度指標控制網級別基線邊方向中誤差最弱邊相對中誤差CPⅠ≤1.3″1/180000CPⅡ≤1.7″1/100000表5水準的測量主要技術要求等級水準儀最低型號水準尺類型視距前后視距差測段的前后視距累積差視線高度數字水準儀重復測量次數光學數字光學數字光學數字光學(下絲讀數數字二等DS1因瓦≤50≥3且≤50≤1.0≤1.5≤3.0≤6.0≥0.3≤2.8且≥0.55≥2次表6水準測量限差要求(mm)水準測量等級測段、路線往返測高差不符值符合路線或環線閉合差檢測已測測段高差之差平原山區平原山區二等±4√K±0.8√n±4√L±6√Ri表7水準測量觀測方法水準測量等級觀測方式觀測順序與已知點聯測符合或環線二等往返往返奇數站:后-前-前-后奇數站:前-后-后-前隧道洞外控制網的建立設計院提供的CPI點因不同原因不能滿足隧道現場施工實際測量的要求,結合現場地形情況對線路控制網進行了加密,保證每個洞口各有3~4個平面控制點和3個高程點以相互檢查。4.2、洞內導線測量隧道洞內導線控制測量是在洞外控制測量的基礎上,結合洞內施工特點布設導線,以洞口布設點為起始點,沿隧道兩側分別設置支導線連接后形成閉合導線閉合于洞外高級點。導線邊長根據實際施工條件直線段為100m,曲線段不宜小于70m。導線點布設在施工干擾小、穩固可靠的地方。由洞外向洞內的測角、測距工作,在早上、傍晚或陰天進行,洞內的測角測距,在測回間易采用儀器和覘標多次置中的方法,并采用雙照準法(兩次照準、兩次讀數)觀測。照準的目標應有足夠的亮度,并保證儀器和反射鏡面無水霧。洞內導線的坐標和方位角,必須依據洞外控制點的坐標和方位角進行平差計算。高程控制高程控制點的宜每50m~100m設置一個,如特殊需要時還可進行加密,其布置形式為閉合水準線路,閉合于洞外水準控制點。加密水準點的復測按二等水準控制。采用水準儀進行往返觀測,并定期進行復測。5.分項工程測量方案5.1隧道測量放樣開挖開挖前應校核中線點,并在開挖斷面上標出設計斷面輪廓線。開挖工作完成應及時測量超欠挖并繪出斷面圖。隧道開挖在曲線段采用全站儀進行中線及高程的放樣。開挖斷面成形后,采用斷面檢測儀對開挖斷面進行檢查,發現欠挖后及時報與施工班組處理。用中線法進行洞內測量的隧道時,中線點點位橫向偏差不得大于5mm;直線地段宜采用正倒鏡延伸直線法。初期支護根據設計圖紙制作加工的鋼支撐定位放樣。把拱頂高程和起拱線高程以及隧道中線在實地上測設出來,控制鋼拱架兩側拱腳的平面位置和高程,用紅油漆標定記號并對本工序負責人進行書面交底。二次襯砌施工測量校核廠家預制的臺車,臺車制作半徑與隧道二次襯砌斷面內輪廓半徑是否相符合,經過檢查調試達到設計要求為準。二次襯砌臺車就位定位可采用坐標放樣方法把隧道中心線在實地上測設標定出來,嚴格控制臺車所在的平面和高程確保隧道設計凈空,放樣點間距應與模板臺車長度一致。5.2隧道監控量測5.2.1測量布點5.2.2現場監控量測項目及測量方法監控項目見附表洞口淺埋地段監控量測洞口淺埋地段監控點布置斷面圖①、沿襯砌中線每2~3m一個測點。②、監測工具:水平儀、水準儀。③、監測頻率:開挖面前>30m,1次/2天;開挖面前后<30m,2次/1天;開挖面后30~80m,1次/2天;開挖面后>80m,1次/7天。圍巖監控量測施工中會遇到斷層、突泥、涌水、軟弱破碎帶、瓦斯等不良地質條件,在隧道施工過程中,采用動態設計和信息化施工可以做到有備無患,沉著應對可能發生的地質變化,實施地質超前預報,加強對圍巖變形和支護結構受力狀態的監測,及時獲取圍巖穩定狀態和支護結構可靠性的信息,不斷修正支護參數,調整施工方法,及時將地質病害消除在萌芽狀態中,確保隧道順利安全施工。洞內地質和支護狀態觀察施工階段地質勘察和圍巖級別判斷主要根據掌子面的觀察進行,由經驗豐富的地質工程師通過洞內觀察,掌握地質狀況,判定圍巖級別,及時進行圍巖級別變更,確定支護效果及決定支護參數,要求繪制掌子面觀察(素描)圖,進行攝像等,觀察中應具體地記錄以下各項:(1)地質狀況及分布、性質和掌子面自穩性;(2)圍巖地軟硬、裂隙間距及方向等圍巖狀態;(3)斷層地分布、走向、粘土化程度等;(4)涌水地點、涌水量及其狀態;(5)軟弱層的分布;(6)其他。監控監測(1)現場量測應及時根據量測數據繪制凈空水平收斂、拱頂下沉時態曲線及拱頂下沉距開挖工作面距離的關系圖。(2)對初期的時態曲線應進行回歸分析,選擇與實測數據擬合好的函數進行回歸,預測可能出現的最大拱頂下沉及凈空水平收斂值。(3)圍巖及支護的穩定性應根據開挖工作面的狀態,凈空水平收斂值及拱頂下沉量的大小和速度綜合判定。隧道周邊允許相對收斂見《隧道施工監控量測項目布置圖》中說明,當速度位移無明顯下降,而此時實測相對位移值已接近表中的規定數值,或者支護混凝土表面已出現明顯裂縫時,必須立即采用補強措施,并改變施工方法或設計參數。二次襯砌應在圍巖和初期支護變形基本穩定后施作。變形基本穩定應符合下列規定:a)隧道圍巖變形速度有明顯減緩趨勢。b)水平收斂(拱腳附近)速度小于0.2mm/d、拱頂下沉速度小于0.15mm/d;c)施作二次襯砌前的總變形量,已達預計總變形量的80%以上;d)初期支護表面裂縫不再發展。當不能滿足上述條件、圍巖變形無收斂趨勢時必須采取措施使初期支護基本穩定后,允許施作二次襯砌,或者根據要求采用加強襯砌,及時施工。在洞口淺埋地段二次襯砌應及時施作。6.竣工測量應在中線復測的基礎上埋設永久中線點,直線段每隔200~250m設置一個,曲線應在緩和曲線起中點各設一個。永久中線埋設之后,應在隧道邊墻畫出標志。應在直線地段每50m、曲線地段每20m及需要加測斷面處測繪處以線路中線為準的隧道實際凈空,標出拱頂高程、起拱線寬度、路面水平寬度。洞內水準點應至少埋設一個,并應在墻上畫出標志。7.注意事項嚴格按規程辦事,遇到超限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