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三講:先秦文學思想和文學指責(四)道家與儒家,是中國先秦諸子中影響文學理論指責最深遠的兩高校派。道家崇尚自然,以“天道自然無為”為本;尚玄想,留意社會人生和天地自然的“玄覽”之思;提倡思辨思維和對立統一關系,以物我為一為最高審美境界,帶有深厚的南方文化色調。老子的文學思想中國古代文學指責有兩大文藝思潮:儒家重現實,以現實人生為主;道家重玄想,以浪漫人生為尚,恰好與文學創作中的兩大傳統即以《詩經》為代表的現實主義傳統和以《楚辭》為代表的浪漫主義傳統相映照。道家學派以老莊為代表人物。老子的《老子》被尊為《道德經》。老子哲學對中國古代文學理論之影響最顯著者,有四:一曰“道”。老子重“道”,視“道”為世界萬物之本。“道”有幾個特點:(1)道是原始物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2)道是永恒運動的規律;(3)大道“無名”,猶如“大象無形”;(4)道是玄妙恍惚的,“道可道,特殊道”。中國文學理論之重道,文學指責之尚“道”,莫不源于此。二曰“無為無不為”。老子認為“無為而無不為”是“道”的基本特征,強調順應自然。文藝界素有“為人生而藝術”與“為藝術而藝術”之說,而藝術家惟有以“無為”之態遵從藝術規律,才能創建“無不為”的藝術精品,達到“大巧若拙”的藝術境界。
三曰“有無相生”。老子云:“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如難易、長短、高下、前后、有無、剛柔、強弱、禍福、榮辱、大小、巧拙、生死、進退、動靜、虛實、奇正等,都是對立的統一。老子是古典美學范疇的奠基人之一,其辯證法思想,為中國古代文論中藝術辯證法及其審美范疇、理論體系的創立,奠定了哲學思想基礎。四曰“返樸歸真”。老子反對禮樂文化,提倡“見素抱樸”、“返樸歸真”。這種復歸于自然的純樸思想,對后世文學藝術指責之尚樸貴真影響極大。從“千古隱逸詩人之宗”的陶淵明之“復歸于樸”,到明清戲曲理論界之“本色派”與“文采派”之爭,凡重本色當行與樸實之美者,皆以老莊之說為祖。莊子文學理論指責莊周是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莊子》一書,被道家尊奉《南華經》。莊子文學思想與文學指責,在先秦諸子中呈現出獨特的靈光異彩。在中國古代文學指責史上的深遠影響,不減孔孟。莊子文學指責,立足于莊子美學。其突出特點就是崇尚“天地之美”。“天地之美”,就是自然之美。莊子認為,美存在于“天地”之中,即大自然之中。人要使自己“備于天地之美”,就必需“觀于天地”,“原天地之美”、“判天地之美”。“天地之美”的本質特征,就在于自然無為。老子哲學中的“無為而無不為”之說,正道出了“天地有大美”的緣由之所在。莊子:“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黃帝、堯、舜之所共美也。”“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備于天地之美,稱神明之容。”“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是故至人無為,大圣不作,觀于天地之謂也。”天地之美《禮記》、《周禮》、《儀禮》合稱為“三禮”。《高校》和《中庸》原來都是《禮記》中的獨立文章,南宋朱熹在宋孝宗淳熙年間(1174—1189)將其抽出,同《論語》、《孟子》并列,合稱為“四書”。道家以“道”為名,“道”是道家的本原、本質和精髓。莊子之“道”源于老子之“道”,即“無為而無不為”。《莊子·大宗師篇》所謂“大宗師”,就是宗大道為師,將自然與人的關系,上升為“人道”與“天道”的關系,將宇宙當作一個生生不息的大生命。那么,自然之道,宇宙之道,就是生命之源、萬物之源。他強調物我一體,天人合一,追求“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志向境界,認為人只有“順物自然”,才能實現自由精神的張揚。“道遙游”,就是自然無為的集中表現,因為“道遙游”就是一種精神自由,一種自由自樂而獲得的自由之感。假如人為外物所累,斤斤于金錢、名利、權勢、美女、地位,背叛了“無為”之道,就不行能獲得自由。所以,“游”的實質乃是對人生實行一種超然物外的藝術看法和審美追求。莊子的自由是人類學本體意義上的自由,即從人的生存的本體現象動身,從人的精神須要動身,作出的特殊規定的“自由”,只停留在“無為而無不為”的自然哲學層面上,去追求個體生命的自由發展,認為人自身的存在和發展是人類生存的最高目的,假如犧牲這一目的而去追求外在的目的,如功名、富貴、利祿、權勢等,即是愚蠢的、錯誤的。這就是莊子所提倡的人的生活準則“自然無為”的真正含義。所謂以自然無為為生活準則,也就是以人的生命發展為生活的準則。因此,莊子以自然無為為美,實質上就是以個體人格的自由的實現為美。這就是莊子美學的實質和核心。(1)貴真
強調“美”與“真”的統一。何謂“真”?《漁父》篇作了精辟的概述:“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故強哭者雖悲不哀,強怒者雖嚴不威,強親者雖笑不和。真悲無聲而哀,真怒未發而威,真親未笑而和。真在內者,神動于外,是所以貴真也。”莊子文學理論指責的理論特點名詞說明:貴真莊子文學理論指責的理論特點之一。莊子貴真,強調主體之“真”,即主體的真實性,維護“美”與“真”的一樣性,反對一切虛偽做作。這種“真”,內涵包括有三:一是性真,即人性之真;二是情真,即人情之真;三是主體的表現方式之真,即“樸實”,認為“樸實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天道》)。此種“真”其所以“貴”,是因它“法天”,“受于天”,即受之于自然無為,非世俗之所為,不拘泥于禮俗,表現出一種合乎自然的純真、率真、淳樸、精誠之美。(2)重道莊子之“道”,是自然無為之“道”,是道家崇尚的最高范疇和最高境界。莊子認為,不合自然無為之“道”者,不能達到“至美至樂”的境界。“道”為天,“技”為人。藝術創建在處理“道”與“技”即道與藝術的關系時,應當是道本技末。莊子以“庖丁解牛”說明藝術活動是一種“依乎天理”的創建活動,又是一種不受任何束縛的自由活動。梁惠王問庖丁技藝何以如此超群?他說:“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這說明超群的技藝體現出一種藝術創建精神,說明世上事物無論如何錯綜困難,只要擅長適應自然之理,就確定迎刃而解。莊子重道,留意自然無為。藝術創建,要求具有一種最佳的精神狀態:忘我忘物,忘名忘利,旁若無人,為藝術而藝術。只有實現藝術的超功利性,才能進人最高的藝術境界。莊子文學理論指責的理論特點(3)尚意莊子認為“言”為表“意”,確定語言的表情達意的交際功能,但“意”所依隨的“道”是“不行言傳”的。《天道》篇云:“世之所貴道者,書也。書不過語,語有貴也。語之所貴者,意也,意有所隨。意之所隨者,不行以言傳也,而世因貴言傳書。世雖貴之,我猶不足貴也,為其貴非其貴也。故視而可見者,形與色也;聽而可聞者,名與聲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聲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聲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豈識之哉!”道無限,而語言闡釋其意有限,形成一對沖突,道不行以言傳,言不能盡意。解決這對沖突的關鍵在于“得意忘言”。莊子《外物》云:“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忘言”就變成了唯一的語言接受方式。因為,從“道”動身,人可以忘我、忘物、忘名、忘利,忘卻一切,既已得意,語言自可忘矣。莊子“忘言”之說,啟示文學藝術創作和文學指責對言外之意的熱忱追求,說明藝術思維與科學思維的本質差別。所以“此時無聲勝有聲”、“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咽”,都是“不行以言傳”、“言不盡意”的真實寫照。(4)主天籟
莊子崇尚自然美,提倡返樸歸真,故于《齊物論》中把聲音之美分為三類:“天籟”、“地籟”、“人籟”。所謂“天籟”,是指一個純乎自然而非借助外物之力而發出的聲音;“地籟”是風吹自然界的各種孔竅而發出的聲音,它借助于風的大小與孔竅之異才能形成,因而不能把聲音之美完全表現得淋漓盡致;“人籟”是純用絲竹管弦等樂器而演奏出來的聲音。莊子認為“天籟”是最奇異的,由天籟所構成的樂曲,就是“天樂”。莊子的這種音樂美學思想,是對老子“大音希聲”的繼承與發展,體現了莊子自然無為的審美觀念。(5)提倡“物化”莊周夢蝶,留意人與自然的“物化”。《莊子·齊物論》云:“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其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所謂“物化”,是指一種泯滅事物之別而彼此同化的境界。莊子以蝴蝶之夢為喻,說明人與自然之同化,追求物我一體,主見人的自然化與自然的人化之統一。它對中國古代文學創作及其文學指責的影響之大,可以與弗洛依德之釋夢之影響現代文學創作與文學指責同日而語。莊子的文學指責首先,莊周夢蝶與孔子夢周公共同構成中國夢文化的淵源。自此,中國歷代文學創作與文學指責與“夢”結下不解之緣,詩、詞、曲、小說、戲劇無一不留意寫夢、紀夢、嘆夢。其次,是莊周的蝴蝶之夢,留意人與自然的“物化”,始終成為中國古代文學指責所追求的志向完備人格與最高的審美境界。王國維《人間詞話》之論境界,有所謂“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之分,蓋源于莊周的“物化”之境也。莊子的文學指責是理論指責,并非是孔子式的實際指責。《莊子》中的實際指責,尚有《外物篇》之論“小說”:“飾小說以干縣令,其于大達亦遠矣。”此乃“小說”一詞之最早出處,說明“小說”在先秦與“大達”相對,指不合于大道的瑣屑之言。莊子文學指責的出現,在中國文學理論指責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從今,申國古典美學思想在佛教美學崛起之前,最終形成了儒、道兩大體系。儒道兩家文學指責的異同
以孔子與莊子為例,儒道兩家,相通之處有三:(1)都以人為本,以人和人的價值為中心議題,高揚個體人格的主動性和獨立性;(2)都主見“愛人”,留意仁義,富有猛烈的原始人道主義意識;(3)都重“美”,以美為各自的人格追求與審美崇尚。正因為如此,古往今來,人們都主見“儒道互補”,是中國文學思潮的兩大源頭。儒、道二家美學思想與文學指責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性1、文化淵源不同。作為史官文化、宗法文化產物的儒家學說,起源于齊魯文化;而作為巫官文化嫡裔的道家學說,起源于荊楚文化。2、哲學基礎和價值取向各異。儒家思想以政治倫理哲學為基礎,表現出倫理化傾向;而道家思想以生命哲學為基礎,表現出自然化傾向。儒家主善,重美善統一;道家主真,重美與真的統一。儒家重人倫,道家重天理。儒家重功利,道家超功利性。儒家以社會發展為生活準則,道家以人的生命的發展為生活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邵陽市新邵縣2025屆四下數學期末檢測模擬試題含解析
- 房產最高額擔保合同
- 寬城滿族自治縣2025年數學五年級第二學期期末綜合測試模擬試題含答案
- 2025年度企業單位借款合同范例
- 山東省棗莊市滕州市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第一次檢測歷史試卷(含答案)
- 餐飲服務外包合同范本多條款
- 科研儀器設備采購合同
- 物資供應合同
- 傣族民間舞的風格特點
- 三年級上冊4、水生植物教案
- DB34-T 4442.4-2023 煤礦水害防治 第4部分:老空水害防治
- 2025年1月浙江省高考物理試卷(含答案)
- 體育賽事活動策劃與執行
- 氣管切開非機械通氣患者氣道護理團體標準課件
- 保潔人員服務方案和崗前培訓
- NES-3000 ECDIS電子海圖顯示與信息系統操作手冊
- DB11-T 311.1-2019 城市軌道交通工程質量驗收標準 第1部分:土建工程
- 八年級下冊歷史:問答式復習提綱
- 2025年中國氫氣傳感器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投資策略研究報告
- 幼兒園親子采摘活動策劃方案四篇
- 人教版(2024)八年級下冊物理第十章《浮力》第4節 跨學科實踐制作微型密度計 教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