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人教版第二單元4《詩經》兩首 高質作品_第1頁
高中語文人教版第二單元4《詩經》兩首 高質作品_第2頁
高中語文人教版第二單元4《詩經》兩首 高質作品_第3頁
高中語文人教版第二單元4《詩經》兩首 高質作品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第二單元第四課《衛風.氓》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了解有關《詩經》的文學常識和其現實主義風格。2、理解詩歌的內容,體驗人物的思想和情感。3、培養學生自主學習,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教學重難點:重點:理解詩歌的內容,思考人物命運。難點:解讀、思悟、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教學過程:一、導入(放錄音)學生聽歌曲《在水一方》。提問:誰知道歌詞的出處?明確:詩經中的《蒹葭》。初中時我們學過《蒹葭》,現在請大家一起背誦一遍。這首詩詠嘆了作者對一位佳人可欲不可求、可望不可及的一種無限迷惘和傷感,同時也借對心中佳人的惆悵和傷懷,來詠嘆對自己生命意義、人生歸宿的一種追尋和究問。愛情是人類永恒的話題。古今中外,有多少人勇于追求愛情,演繹了多少動人的愛情故事,有的幸福,有的凄婉,有的熱烈,有的含蓄,有的讓人心向往之,有的令人蕩氣回腸……同學們,今天讓我們共同走進遙遠的公元前的衛國,來聆聽那里發生的一個古老的愛情故事。(出示學習目標,讓學生明確)

二、積累·整合1、關于《詩經》的文學常識。

歷代文人都給予《詩經》很高的評價,當代作家王安憶評:“《詩經》本身就是一條河流,一條文字的何。由于時間的關系,我們永遠生活在《詩經》的下游,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育。”上課前,我們先來看一下關于《詩經》的文學常識,要求識記下來。《詩經》簡介(1)《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紀)至春秋中葉(公元前6世紀)500年間的詩歌,共305篇。先秦時代通稱為《詩》或舉其整數稱《詩三百》。漢代尊崇儒家被奉為經典,才稱為《詩經》,并沿用至今。(2)《詩經》按樂曲分為“風”、“雅”、“頌”三部分。(板書)“風”指“十五國風”,屬于各地方的樂歌,即指當時15國的詩歌作品,絕大部分是民間歌謠——課文所選的三首詩作均出自“風”;“雅”是周王朝直接統治地區(即王畿地區)的樂歌,有“大雅”和“小雅”;“頌”是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有“周頌”、“魯頌”、“商頌”,基本上是貴族們的歌頌祝禱之辭。(3)《詩經》以四言為主,兼有雜言。在結構上多采用重章疊句的形式加強抒情效果。每一章只變換幾個字,卻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藝術效果。(4)《詩經》的表現手法有“賦”、“比”、“興”三種。“賦”者,“鋪陳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鋪敘陳述;“比”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賦、比、興手法的成功運用,是構成《詩經》民歌濃厚風土氣息的重要原因。(5)《詩經》是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光輝起點。在中國古代文學的長河中,現實主義的《詩經》和屈原浪漫主義的騷體作品交相輝映,并稱“風騷”。《詩經》開創了中國詩歌的優秀傳統,對后世文學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2、檢查預習:字詞正音。(請學生散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三、感受·鑒賞1、在預習的基礎上重新感知,學生齊讀課文。【誦讀提示】四言詩誦讀的節奏:“二、二”節拍2、整合內容:中國歷來有男尊女卑的傳統觀念,尤其在封建社會中,女子作為男子財產的一部分,與珠寶、美玉并列,完全沒有人身自由。封建倫理又要求她們心甘情愿地充當男子的玩物與奴隸。于是,千百年來的中國文學史也就充滿了閨中女子的哀怨與悲泣,閨怨詩在文學史上有了不容忽視的一席之地。這首詩就是在閨怨詩歌星空中閃著熠熠光輝的一顆明星。那么女主人公到底有著怎樣的怨恨呢?她又是如何傾訴自己的愁苦情懷呢?讓我們來共同感受詩歌內容。(1)這首詩講述了怎樣一個愛情故事?請在每節詩中找出一行詩句,概括本節詩的內容。師生明確:第一節將子無怒,秋以為期。第二節以爾車來,以我賄遷。第三節于嗟女兮,無與士耽。第四節女也不爽,士貳其行。第五節靜言思之,躬自悼矣。第六節反是不思,亦已焉哉。(2)學生用自己的話概括每節的內容:

第一節許婚第二節迎娶第三節勸誡第四節控訴第五節傷自反省第六節決絕歸納:這首詩寫了一名女子追憶她與“氓”從戀愛、結婚到婚變的愛情悲劇的全過程。3、文中塑造的女主人公的情感一直隨著事情的發展而變化,閱讀全詩感受一下女主人公的情感變化。戀愛——熱情、幸福

婚變——怨恨、痛苦

決絕——清醒、剛烈、堅強4、分析詩中人物形象。全詩為我們展示了兩個鮮明的人物形象。一個是卑鄙的男子“氓”的現象,雖然這個小商人看起來很老實,但實際上卻是個始亂終棄、無信義、自私自利的偽君子。他以虛假的熱情欺騙了淳樸的少女,用謊言和空咒贏得了女子的信任,一旦騙取到手,便露出了卑劣、兇暴的本性。詩中的女主人公是位善良、熱情的勞動婦女形象,她勤勞、淳樸、不畏貧苦,與“氓”結合后,操持家務,任勞任怨,真誠地把幸福寄托在“氓”的身上。然而,婚后丈夫對她日甚一日的暴虐和欺侮,使她“及爾偕老”的愿望完全破滅了,她由忍耐、不平而轉為怨恨,終于發出痛楚的呼喊。詩中表露的她的怨恨多于悲傷,在徹底無望的處境中,她變得清醒而堅強,和氓徹底決絕,這使我們看到了封建社會中守壓迫和欺凌的底層婦女的另一面。女子:勤勞、善良、熱情、淳樸、智慧、堅強氓:背信棄義、反復無常四、思考·領悟穿越千年的時空,打開經典的《詩經》,書中的芬芳把我們帶到了千年前的衛國,在這里,我們依稀看到桑樹下那個癡情、勤勞、智慧、堅強的女子。與其他閨怨詩中的女主人公不同的是,她是有著巨大的人格力量的,即“精神感召力”。她遭遇婚變悲劇時,并不是一味的懊悔、痛苦,而是充滿理性的思考。她與家庭決裂、在氓有外心時對自尊的維護、面對困境的思考,無不表現著她是有著巨大人格魅力的。對于愛情的熱切追求——作為人的天性,她沒有壓制自己。詩中女主人公是有著高尚純潔的心靈、敢于追求愛情、面對困境勇于決裂,這樣的一個形象,這樣一篇優美的詩歌,給現代的我們什么樣的啟迪呢?她是我們應該謳歌的對象,她的勤勞令人贊美,她的癡情令人迷醉,她的智慧讓人折服,她的堅強讓人敬佩。同學們,你能從我們的女主人公的這些典型性格中領悟點兒什么或從中受到什么啟發嗎?癡情──“乘彼垝垣,以望復關。不見復關,泣涕漣漣。既見復關,載笑載言。”詩中女主人公在“氓”離開后總是牽掛著他,多情的她獨自登上破舊的城垣眺望復關尋找氓的身影。當她看見了心上人時就會欣喜若狂,若她看不見心上人則會傷心流淚。癡心的她總是因為“氓”的出現高興,而又會因為“氓”的離去而傷心。然而正是這樣一個癡情的女子,卻遭到了負心漢的遺棄。結論:癡情的人容易愛令智昏。啟發:面對漫漫人生路,始終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智慧──“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女主人公在被人遺棄時并沒有呼天搶地,尋死上吊,而是對婚姻愛情作了認真地反思,她清楚地看到作為女子絕對不能夠沉溺于愛情,否則就陷入泥潭、很難自拔。要知道這種道理有的人一生中都不可能領悟得到。另外,在她與氓婚變后,并沒有亂了方寸,而是“靜言思之”,思考現在自己的處境并及時做出決定。因此,我們不能不說她是一個充滿智慧的女子。結論:智慧的人是善于總結經驗教訓的。啟發:在學習中不能重犯過去的錯誤。堅強──面對突如其來的婚變,咱們的女主人公并沒有以淚洗面,而是“靜言思之”,看清了“反是不思”的丈夫的真面目。她明白貌合神離的婚姻是沒有幸福可言的,于是她堅強地面對自己的處境,果斷地做出分手的決定。她不甘心受命運的擺布,她要尋求自主的婚姻,尋求自己的幸福。結論:堅強的人是不會受命運的擺布的。啟發:要做生活的強者。五、探究·發現本文以女主人公為線索,以第一人稱敘說自己的一段人生經歷,作為悲劇的弱者的她,我想在我們富有同情心的同學們中,必將激起一番感想。現在,老師要問的是,什么造成女主人公的這種命運,對我們有什么啟示。1、討論題:結合課文內容,聯系社會背景探究詩中女主人公被拋棄的原因?被棄原因:⑴男子負心說。⑵年老色衰說。⑶男權主義說。⑷情感透支說。《氓》中的女主人公從戀愛到結婚到最后主動請棄,她的一系列婚姻過程無不具有明顯的現代婚姻特點。女主人公有其傳統賢良的一面,也有與當時的社會現實相悖的獨立人格,用今天的眼光來看待,她依然有一種“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個性魅力。也許正因為她的這種性格的兩面性,才使其具有永恒的文學價值,為人們所千古傳頌。2、女主人公婚變后還有沒有可能獲得幸福?(機動)大家都說得非常好,對于這篇詩歌有著很深刻的見解。我們要關注男女平等、對女性問題的關注、更要對自身問題關注,明白自己選擇的是什么,當面臨困難時,當機立斷。我們還可以由此感受到女主人公巨大的精神感召力。這堂課就到此結束了,相信大家對這篇課文以及對人生都有了一定的看法。《氓》教學反思《氓》這首詩語言障礙并不大,結合課下注釋學生應當能夠理解《氓》的基本意思,進而體味出詩歌的情感;所以我教授這節課的主導思想就是:教師設問引導,學生自學領悟為主。又考慮到這節課是針對高一年級進行的,而高一年級是我省新課改下的第一屆高中生,所以在上這一節課以前,我就想著,怎樣把課改的精神融入到整個課堂中去。我想其中一點就是這次教學活動必須同時堅持文本的主體性、教師的主體性、學生的主體性原則。其中具有主體地位的始終是學生,全部的語文教學活動都必須落實到學生的“學”上,所以學生活動就成為這節課的重要的形式。在教學實踐中,對《氓》這課書的設計與教學,我想用以下幾點來概括:一是尊重文本作者的創作主體性。作為一名老師,要帶領學生去“傾聽”那個兩千多年前的聲音,不斷把學生帶入一個新的思想和感情的空間,使學生感受和體驗平時極少可能直接感受和體驗到的事物,幫助學生努力感受和理解文本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并在這種感受和理解的基礎上發現文本本身的美。二是尊重授課教師的教學主體性。作為一名老師,不必盲從權威的分析、更不必拘泥在某種教學模式或理論中,可以根據自己對文本獨立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解讀文本,獨立地組織語文教學,必須有對文本的深刻理解,并用最大容量的文學文化內涵充實自己的課堂,上出有點學術味道的課,讓學生有點學術探究的“動作”。三是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只有充分尊重文本作者的創作主體性和教師的教學主體性之后,才能正確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在學習過程中,具有主體地位的始終是學生。全部的語文教學活動都必須落實到學生的“學”上,都是為了盡快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和語文素質的。作為教師必須遴選出適合學生的內容和形式,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教學中,我努力用更豐厚的文學文化內涵充實課堂,用更典雅純粹的審美情操清新課堂,讓我的課堂有一點探究的學術品味,啟發和培養學生樸素的同情與悲憫情懷。我還希望能夠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達到對詩歌的鑒賞之后,申發出更深層的思考。比如,在《氓》的內容分析的后面環節,我設計這樣兩個問題:一是造成悲劇的原因有哪些,一是她與氓決絕后能獲得幸福嗎。設計第一個問題,是引導學生深入地思考文本。設計第二個問題,則是讓學生從她義無反顧的結束不幸婚姻的勇敢選擇中,推測她未來的命運,引導學生發現和理解“之后”的嚴肅與冷峻,引導學生對我們自己現實人生的關照。這一節課,應該說以上的主導思想,在某種程度上得到落實。這是我上這節課比較滿意的地方。其中存在的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正如王老師所點評的,在情與理的處理上,應該做到“以情動人”“以理服人”。自己感覺是略偏重了“理”。這與自己設計這節課的指導思想有關。原本的打算是,希望學生通過探究“她與氓決絕后能獲得幸福嗎?”這個問題,產生對這個弱女子的同情,提升他們情感價值觀。也許在客觀上這個作用不是很明顯。二是誦讀上存在的問題。在授課過程中,自己安排了四讀:一是學生疏通文章的自由讀,二是個別學生正音的范讀,三是分析前的整體感知的齊讀,四是深入分析后的最后齊讀。自己把誦讀作為詩歌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所欠缺是就是王老師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