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人的月亮情結主講:張洪江展開浩如煙海的詩卷,詠月詩詞俯拾皆是,更不乏名篇佳作:或描繪其綽約嫵媚的姿影,或抒發相思和離別之情,或感傷身世和流離之苦,或傾訴曠達瀟灑之胸襟,或寄托濟世報國之壯志,或是借以抒發對宇宙、社會人生的思考。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月亮這一意象常常成了人類思想情感的載體,她的意蘊十分豐富。在很多詠月詩歌中,詩人將月融于內心的思想情感之中,并使月與內心的思想情感互為輝映,創造了許多優美的審美意境,并將詩的文學品位、思想內涵與藝術造詣提升到一個極高的水平。
由于作者心境不同,在不同的古詩詞中,月亮這一意象表現出的意蘊也往往不盡相同,體現出意蘊的豐富性。月亮這一意象在詩人的心中有著多種不同的意蘊:幽美、自由、純潔、美好、永恒、凄涼、悲慘、悲歡離合等等,無不表達。月亮的不同意蘊,形成不同的審美意境,烘托出詩人的不同情懷。月亮的別稱:蟾宮、玉盤、銀鉤、嬋娟、桂宮、玉盤、玉輪、玉環、玉鉤、玉弓、玉鏡、天鏡、明鏡、玉兔、嫦娥、蟾蜍。
當我們遙望夜空,看見朗朗明月之時,心中總是引起無限遐想,月亮在中國文化中象征意義十分豐富。它是美麗的象征,創造了優美的審美意境。同時,月亮也是人類相思情感的載體,它寄托了戀人間的相思,表達了人們對故鄉和親人朋友的懷念。而月亮本身安寧與靜謐的情韻,創造出靜與美的審美意境,引發了許多失意文人的空靈情懷,這一獨特意象成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符號,形成了中國人特有的月亮情結。中國人的心態、情感,在如水的月光之下,表現得特別生動而自然。高懸于天際的月亮,也引發了人們的哲理思考,月亮成為永恒的象征。
一、歷代文人墨客
鐘情于月亮的文化探源
1、從文化淵源上看,月文化源遠流長。在遠古時代,民間就流傳著許多關于月亮的傳說,如“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等。中國民間有賞月的傳統習俗,賞月賦詩唱和,更是文人雅士的交游活動之一。據有關專家考證,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于魏晉時期,盛于唐宋。至唐代已出現登臺觀月、泛舟賞月、飲酒對月等活動。至宋代,民間中秋賞月之風更加興盛。節日里有祭月、拜月、賞月、吃月餅之俗。
據《東京夢華錄》對北宋京都賞月盛況有這樣的描寫:“中秋夕,貴家結飾臺榭,民家爭占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2、從月亮的亮度和質感上看,月光雖明亮,但與太陽的光輝相比,她仍然顯得有些清幽,不像太陽那樣讓人感到溫暖,有時甚至讓人感覺有些凄清、悲涼。如“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王維的《鳥鳴澗》),一輪明月的出現,更加渲染了春山的清幽與雅致,烘托出清幽寧靜的意境。又如:“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杜甫《詠懷古跡》)“環佩空歸月夜魂”這是何等的凄慘悲涼,讀到此句便讓人感傷萬千。月在此,功不可沒。
3、從月亮的特征來看,盡管人們身在不同的地方,但看到的月亮都是相同的。許多膾炙人口的名句都是和這一特性有關的。張九齡《望月懷遠》看著遼闊無邊的大海上升起一輪明月,詩人想起了遠在天涯海角的友人,此時此刻他也和我望著同一輪明月。詩人思念遠方的友人,以至于徹夜難眠,埋怨長夜漫漫。這與謝莊《月賦》“美人邁兮音塵絕,隔千里兮共明月”如出一轍,自然渾成,意境雄渾壯闊;再如“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詩人借這輪同照兩地的明月,來傳達自己對朋友的一片真心,通過詩人的藝術想象,無知的月亮,就這樣成為了李白與王昌齡心靈之間的紐帶。4、從月相的形態及其變化來看,圓月如盤,團團圓圓;殘月如勾,殘缺不全。月亮圓了又缺,缺了又圓,自然勾起人們的想象和聯想。碧空如洗,圓月如盤,人們在盡情賞月之際,會情不自禁地想念遠游在外、客居異鄉的親人。又如“恨君不似江樓月,南北東西,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恨君卻似江樓月,暫滿還虧,暫滿還虧,等得團圓是幾時?”(呂本中《采桑子》);“月兒彎彎照幾州,幾家歡樂幾家愁?幾家夫婦同羅帳,幾家飄散在他州?”(南宋民歌《月兒彎彎照九州》)等。彎彎的月牙兒的殘缺形象與夫妻別離、飄散的孤苦形象交互輝映,摧人淚下。
5、月亮的亙古不變,很容易讓人們把它看成跨越時空的永恒見證者。如“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問月》)“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出塞》)“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等等。明月亙古如斯,跨越時空,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暫和渺小。二、月亮是美的象征
中華民族歷來對月亮有著特殊的感情,月亮成為文學中典型意象和永恒的主題。《詩經·陳風·月出》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即以月光映襯人物美,可見先秦時期人們已注意到了月之美。到漢魏六朝,月亮更成為詩文歌賦的直接描寫對象。南朝周祗《月賦》形象地描述了月的美感:“氣融潔而照遠,質明潤而貞虛,弱不廢照,清不激污。”月被賦予高遠、潤潔、柔和、清幽的審美內涵。而當月與世間山水相結合,便會構成更加清美的景致。謝莊《月賦》寫道:“氣霽地表,云斂天末,洞庭始波,木葉微脫。菊散芳于山椒,雁流哀于江瀨。升秋質之悠悠,降澄輝之藹藹。”秋月的純凈之美在山水的背景襯托下得到表現;月亮朦朧柔和的清輝還有一種化景作用,能賦予山水景物以獨特的神韻。陶淵明《閑情賦》云:“月媚景于云端。”一方面說明月本身是美的,另一方面說高掛云端的明月可以為世間景物增添美感。寫月的詩,總能給人以美的享受。《春江花月夜》
唐-張若虛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詩人對月光的觀察極其精微:月光蕩滌了世間萬物的五光十色,將大千世界浸染成夢幻一樣的銀色,因而“流霜不覺飛”,“白沙看不見”,渾然只有皎潔的月光存在。北宋詞人張先在《青門引》中寫道:“那堪更被明月,隔墻送過秋千影”,描繪的是溶溶月光居然把隔墻的秋千影子送過來,令人想象蕩秋千的麗人那輕盈翩躚的身影,微妙地表現出詞人懷念情人的心緒。張先《木蘭花》中也有:“中庭月色下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表現清明月色中飄過無數淡若無痕的楊花,將自己內心中浮漾的前塵舊夢融入這“無影”畫面中。這些詩,皆因月亮如夢似煙般的清澄和恬淡,而被罩上一層模糊不清的“朦朧色”,也給人們一種朦朧的美感。“新月如眉,讓人想起玉階佇立楚楚動人的月下佳人,構成一種恬淡婉約的寧靜之美;煙月迷蒙,彌漫著難以名狀的輕憂淡愁,構成一種朦朧戚楚之美;花月披離,余香裊裊,象征典雅艷麗之美;皓月當空,通脫瀟灑,象征著雄渾高古之美,不盡的象征創造著不盡的月亮審美世界,無數的心靈創造著無數的月亮審美形象。”
月亮給人的美感,是高遠、潤潔、柔和、清幽、純凈的。寫月之詩中,月亮意象的出現,使得全詩的意境立刻變得優美起來。如《春江花月夜》一詩中,春、江、花、月、夜是全詩的背景,而月亮又是主體。“月”是詩中情景兼融之物,它在全詩中猶如一條紐帶,貫穿上下,觸處生神。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灘、天空、原野、楓樹、花林、飛霜、白云、扁舟、高樓、鏡臺、砧石、長飛的鴻雁、潛躍的魚龍,不眠的思婦以及漂泊的游子,組成了完整的詩歌形象,構成一幅充滿人生哲理與生活情趣的畫卷。這幅畫卷在色調上是以淡寓濃,雖用水墨勾勒點染,但從黑白相輔、虛實相生中顯出絢爛多彩的藝術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國水墨畫,體現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全詩的意境是如此優美寧靜,可以說,《春江花月夜》一詩創造的優美意境是空前絕后的。而作為沖淡派大師的王維,其詩作的風格是閑、靜、淡、遠,其詩作的意境也是十分優美的。如:
《竹里館》
王維
獨坐幽篁里,
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
明月來相照。此詩意境,不僅如施樸華評價,給人以“清幽絕俗”(《峴傭說詩》)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凈,在其間彈琴長嘯之人是如此安閑自得,外景與內情融為一體。詩人在描寫周圍景色,選擇了竹林和明月,是取其與所要顯示的那一清幽澄凈的環境相一致。明月來相照在詩中不僅與“人不知”有對照之妙,也起了點破暗夜的作用。整首詩的意境之優美,讓人有“余音繞梁”之感。月亮不僅本身給人以美感,而且也象征了女子的美貌。翻閱《詩經》,我們會發現,月亮在詩中象征了女子的美貌,這從《東方之日》、《月出》中均可以得到印證。其中《東方之日》中以“東方之日”、“東方之月”象征女子的容貌,是富有創造性的。馬瑞辰說:“古者喻人顏色之美,多取譬于日月。”(《毛詩傳箋通釋》)這對以后的作家和民歌創作都有很大影響。如宋玉《神女賦》寫美女:“其始來也,耀乎白日初照屋梁;其少進也,皎若明月舒光”,韋莊有“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菩薩蠻·人人盡說江南好》)的名句。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詩經·陳風·月出》這首詩,它對我國以月喻美人、以月來表達相思之情的詩歌傳統具有開創意義。“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憂受兮。勞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大紹兮。勞心慘兮!”這是一首月下懷人的情詩。詩中的“皎”、“皓”、“照”都是形容月光皎潔明亮,“僚”、“懰”、“燎”均是形容女性的美貌。“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毛傳》注曰:“婦人有美白皙也”。皎潔的月光使人聯想到美人的白皙明艷,高懸的明月暗示美人的可望而不可及。朱熹在《詩集傳第七·陳風之十二》中評此詩曰:“此亦男女相悅而思念之辭,言月出則皎然矣,佼人則僚然矣,安得見之而舒窈糾之情乎?是以為之勞心而悄然也。”傅紹良曾指出:“《月出》中的明月,便是詩人抒發其相思不得、愁悶難遣幽怨之情的自然背景。”此時月亮已不僅僅作為背景渲染了,在《詩經》時代,我們的先人已將許多情感寄托在明月中,月亮象征美、寄托相思,應該說是月亮的傳統象征意義。其實,以月來象征人的美貌,不僅在中國的文學作品中出現,在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學作品中也有出現,而且,以月喻人還不局限于女性,漂亮的男子也可以用月亮來形容其美麗。阿拉伯的著名民間神話集《一千零一夜》中就經常出現以月亮來比喻人的美貌。例如《戛梅祿太子和白都倫公主的故事》中就有:“后來王后懷孕,妊娠期滿,生下太子,如同十四晚上的月兒那樣美麗可愛,就取名戛梅祿·審曼。……他那柔和和嫵媚的臉蛋,顯得格外漂亮,象十四晚上的月亮那樣美麗可愛。……人很漂亮,像月兒一樣美麗。”三、月亮是人類相思情感的載體1、月亮寄托了戀人間的相思。自古代先民將崇拜的目光投向月亮之初,神秘的月亮就和人間的愛情緊緊糾葛纏繞在一起,并衍生出嫦娥奔月、白兔搗藥、吳剛伐桂等富于民俗色彩的神話傳說。在表現嫦娥奔月一類愛情主題的詩歌中,李商隱《嫦娥》詩更是將月宮仙子的這份世俗情感演繹得淋漓盡致:嫦娥因為偷吃了西王母送給后羿的不死藥,奔月成仙。然而她孤居廣寒、寂寞無伴,其處境和心情到底是怎樣的呢?于是詩人不禁從心底涌出這樣的揣度:嫦娥想必也懊悔當初偷吃了不死藥,以致年年夜夜幽居月宮,面對碧海青天,寂寥清冷之情難以排遣吧。傅紹良在《論李白詩中的月亮意象與哲人風范》一文中這樣說過:“在情感寄托階段,月亮已由獨立的客觀景物內化為人類情感的組成部分,創作主體以象征、移情等手法,將自我感情傾注到月亮意象上,主客體通過某種特定的感情活動和諧地融合在一起。”的確,縱觀古代與月相關的詩,借月抒情的作品不勝枚舉。題材有閨情、鄉思、送別等等,這些都成為月亮詩的基本主題。而這些主題中,尤以愛情詩數量居多,成就居高。這也許同月亮的原型象征意義——以月喻人美麗相關吧。《古詩十九首·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緯。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這是一首思婦懷念遠游丈夫的閨情詩。開頭寫景,把主人公放在一個特定的環境中。夜深人靜,明月皎潔,流光透過羅帳灑在床上。她一人獨守空幃,寂寞凄涼。因此這明月的流光便成了誘發物,引出她積郁內心的不盡愁思。潘岳的《悼亡詩三首》(其二)中也有:“皎皎窗中月,照我室南端……歲寒無與問,朗月何朧朧”的借月抒情之句。作者通過抒發秋夜月上窗欞時心中產生的孤獨無偶的悲涼之感,表現了詩人思念亡妻的無限傷痛之情。月亮的清暉照在詩人空蕩蕩的床上,詩人在床上輾轉反側,心中思念亡妻的情感不斷加深。“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則把思婦的相思舉動生動地表現出來了。思婦看到了月亮便勾起了心中的思念,因而無比煩躁,想把月亮拒之眼外,以免又勾起相思。可是把簾子卷起來,月影還是趕不走,不停地拂走搗衣砧上的月影,但怎么拂它都在。相思之情,無法排遣。“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張九齡《望月懷遠》)則將相戀中的男女心態逼真地描寫出來了。二人相隔很遠,心中愛的語言不能直接地向對方表達,只能望著月亮排遣相思之情。杜甫在他的《月夜》中也曾寫到:“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詩的一開始是既突兀又形象。詩人身在長安,不寫長安的月夜,卻突然寫起鄜州的月色,不寫自己懷念妻子,反而寫妻子想念自己。這種寫法超越常規,但仔細品味,卻很有一番深意。正是因為詩人在長安望月,在思念妻子,才想到妻子正在想念自己,所謂“月圓人不圓”,這是夫妻離別后的共同感嘆!詩人通過望月把自己真摯而凝重的相思之情流露無疑。借月抒發相思之情的作品中,最有特色的莫過于南宋呂本中的那首《采桑子》了:“恨君不似江樓月,南北東西,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恨君卻似江樓月,暫滿還虧,暫滿還虧,待到團圓是幾時?”作者寫一位思婦,夜不能寐,獨立江邊樓頭,對著一輪明月,產生無盡的離愁。同是一輪明月,它有著皎潔明亮,南北東西,處處隨人的特征。它多么像一位忠實而多情的伴侶,如影隨形,依依不舍。可恨我的夫君,他卻不能像這輪明月,總是離家別婦,遠走他鄉。讓我獨守閨房,孤單寂寞。在此詞中,月亮在上片是正面形象,它溫情脈脈,反襯出丈夫的浪跡天涯和自己的無窮別恨。而詞的下片,作者又從月亮的暫滿還虧特征設喻,月亮此時又成了反面形象。這位思婦從分離的經久,又想到歡會的短暫,夫妻恩愛,相對廝守的時間總是稍縱即逝,恰恰相反如月亮的陰晴圓缺,一月之中,團團當空,能有幾時?虧缺的月亮又正面襯托丈夫離家時長日久和離愁別恨的痛苦。總之,女主人公思夫不得,便寄情明月,正比反比,俱是相思離愁。L·克蘭默在《燈宴》(1916)的序言中談到了月亮這個在中國詩壇上無所不在的象征:“月亮懸掛在中國舊詩壇的上空。……(她)是人間戲劇美麗而蒼白的觀眾,而她所知道的一切隱秘、激情和歡樂,迅速地崩潰或是慢慢地腐爛,……她把遠隔千山萬水的情侶思念聯結起來。”
2.月亮也寄托了人們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在遠離家鄉,遠離親人者的眼里,月亮這一意象或是寄托戀人間的苦苦相思,或是蘊含對故鄉和親人朋友的無限思念。在眾多的詠月古詩詞中,這一類是最多的。從月相的形態及其變化來看,圓月如盤,團團圓圓;殘月如勾,殘缺不全。月亮圓了又缺,缺了又圓,自然勾起人們的想象和聯想。寧靜的月夜里,沐浴著清幽柔和的月光,人們很容易陷入沉思,展開遐想,產生纏綿而渺遠的情思。離家在外的人,仰望明月,思緒常常飛越空間,想起同在這一輪明月照耀下的故鄉、親人、朋友。李白《靜夜思》中的鄉情,就是這樣生發出來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當詩人“舉頭望明月”時,一縷鄉思便從心頭油然升起了。這樣一個鄉思引動的過程,不但人們很容易理解,而且不少人都親自體驗過,這就突破了詩人與讀者之間因生活經驗不同可能產生的感情上的隔膜,因而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詩中的月亮已不再是純客觀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詩人感情的意象了。李白的詩作中,有大量都是詠月的詩歌:如:“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幃望月空長嘆”(李白《長相思》);“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獨酌》);“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李白《渡荊門送別》)等。
其他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發思鄉懷人之感的古詩詞還有很多如: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月夜憶舍弟》),“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杜甫《月夜》);“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杜甫《八月十五夜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何處相思明月樓?可憐樓上月徘徊……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王建《十五夜望月》);“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范仲淹的《蘇幕遮》);“江南月,如鏡復如鉤。似鏡不侵紅粉面,似鉤不掛畫簾頭,長是照離愁。”(歐陽修《望江南》);“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歐陽修《生查子》);“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泊船瓜洲》)。遠隔千山萬水的親人朋友,彼此都心存美好的愿望,都希望“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一個普普通通的月亮,經過人們的一番加工,成了最能表達人們的離愁別恨之物了。
3、邊塞詩里的月下相思。戍邊的將士在寥廓凄清的邊關,他們更加想念自己的家鄉和親人,可“春風不度玉門關”,這一片思念之情無法讓親人知曉,于是他們只能把這段情愫寄托于明月和胡笳簫管。邊關本是寂寞苦寒之地,這種月下相思的詩往往更是充滿悲涼凄苦之情如李益的《夜上受降城聞笛》:“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詩的開頭兩句,寫登城所見的月下景色。回樂烽前的一片沙地,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像積雪一樣潔白而帶有寒意。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滿是皎潔、凄冷的月色,猶如秋霜那樣令人望而生寒。這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樣的沙漠,正是觸發征人鄉思的典型環境。而一種置身邊地之感、懷念故鄉之情,隱隱地襲上詩人的心頭。在這萬籟俱寂的靜夜里,夜風送來了凄涼幽怨的蘆笛聲,更加喚起了征人望鄉之情。月夜下的邊地寥廓凄情,聞笛而引起的普遍的望鄉之情,感慨至深;這真是“意態絕健,音節高亮,情思悱惻,百讀不厭”的千古絕唱啊!這類邊塞詩還有許多,如李益的《從軍北征》:“天山雪后海風寒,橫笛遍吹《行路難》。磧里征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李益的《聽曉角》:“邊霜昨夜隨關榆,吹角當城漢月孤。無限塞鴻飛不度,秋風卷入《小單于》。”李益作為寫邊塞詩的高手,從明月、樂聲入手,將征人的邊愁鄉思彌漫于詩句的字里行間之中,征人的月下相思,的確另有一番風味.本詩開篇便用“秦時明月漢時關”勾勒出一幅極為壯闊的月夜之景,縱橫歷史,時空交錯,物是而人非。
本詩表面上看寫月夜的美景與對李廣老將軍的推崇之情,實際上,詩人以李廣自喻,抒發了自己欲建立像李廣一樣的豐功偉業,但卻因為小人的陷害而無所作為的無奈與悲涼之情。月在此,成了跨越時空的見證人。
4、月下相思,不僅僅表達了我們的傳統情感,在有的詩人筆下,它也有著特殊的用意。如曹操在其《短歌行》中有這樣的詩句:“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詩人把“明月”比擬成他所思念和向往的賢才。他感到思念和向往的賢才,不能為自己所招納,正象天上的明月,可望而不可及,可愛而不可掇,因而使他心中的憂慮之情如永不止息的流水。這更表現了詩人招賢納士、思慕人才的迫切心情。曹植在《七哀》中也有這樣的詩句:“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婦,悲嘆有余哀。”這首詩是在曹植后期不幸的境下寫的。表面上是寫一個思婦對丈夫的思念與哀怨之情,實際上是詩人在政治上被遺棄后產生哀怨心情的曲折吐露。詩人從明月著筆,即景生情,敘寫夜深人靜的晚上,一輪皎潔的明月懸照高樓,明徹如水的月光在徘徊徜徉,照見高樓上這位哀愁的思婦,正因思念丈夫而悲嘆不已,她心底埋藏的縷縷哀思,就象晃動著的明媚的月光,在輕輕地叩動她的心房,此時此景和思婦之情完全融匯在靜謐優美的月景之中了。而實際上,詩人要表達他對政治的態度也正像這位思婦一樣。以思婦在月下哀嘆來表達自己的身世之感,可謂形象之至。四、月亮是失意文人的寄托《淮南子·覽冥訓》中有這一樣一段記載:“羿請不死藥于西王母,姮娥竊以奔月。”經過歷代詩人的反復吟詠,這一神話原形逐漸成為失意的情感象征:人們在現實社會中懷才不遇,仕途潦倒、孤獨無依、屢遭苦難之時,也常常把這種情感寄托于月,月亮在失意者筆下成為了孤月、冷月、寒月,引發了許多失意文人的空靈情懷,寄寓了文人墨客的身世感傷和流離之苦。
1、在不少古詩詞中,月亮這一意象也常常是詩人觸景傷情的媒介。
月下獨酌李白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亂。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表現上看,是寫詩人在花下與月、影相伴、相舞、相酌成歡的美好情景,實則是詩人用這美好的情景來反襯出自己內心的孤寂與悲苦。而這一切,皆因月起。若無此月,詩人恐怕也不會有此感傷。杜甫的《月》詩中有“斟酌姮娥寡,天寒奈九秋”的詩句。詩人借寫嫦娥,來寫自己孤寂悲涼的人生晚境。寡居月宮的嫦娥,無法忍受月宮的孤寂苦寒,她只得獨自一人,自斟自酌,以酒打發死一般寂寞的日子。詩人孤身年老,漂泊西南,有家難歸,這和嫦娥的處境多么相似!
又如杜甫的《旅夜書懷》:“細草微風岸,危墻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名豈文章著?天地一沙鷗。”“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這一句寫出了一幅明星低垂,平野廣闊;月隨波涌,大江東流的雄渾情景與浩瀚氣勢。通讀全詩,我們會很容易發現本詩是寫詩人垂暮之年漂泊的凄苦景況。而遼闊的平野,浩蕩的大江,燦爛的星月正是為了反襯出詩人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顛連無告的凄涼心情,以樂景抒哀情。李商隱也寫道:“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應斷腸”。表面看去,詩人是在訴說月中嫦娥的孤寂冷清,實則包含了詩人的顧影自憐。作者借嫦娥曾偷食仙藥飛升月宮的傳說,來比喻和象征自己也曾想“蟾宮折桂”,后因不幸被牽入牛李黨爭,不但無法施展政治抱負,而且落魄終身,因此清冷與后悔之情,溢于言外。詩人置身于月光下,遙想月宮中失意的嫦娥,自然與詩人宦海沉浮、仕途坎坷、人生失意相契合。
2、在不少古詩詞中,月亮這一意象常常是詩人哀思的借托,是詩人心境的寫照。
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此詩前兩句寫出了一幅殘陽暮日的悲壯情景;后兩句則寫出了一幅明星彎月的凄清景象。這兩幅景象雖美,但一個“可憐”揭示了詩人真實的情感。暮時風景固然壯闊,然已近黃昏;夜時情境縱然美麗,獨無人欣賞。以美景寫哀景,哀意之深實在難以言喻。月在此,早已不可與詩相分離了。3、在不少古詩詞中,月亮這一意象的出現,常常將詩人的內心悲苦上升到一個極高境界。
如杜甫的《詠懷古跡五首(其三)》:“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詩人用“環佩空歸月夜魂”這一句寫出了一幅極度悲涼的情景,令人讀到此句便感傷萬千,月在此,功不可沒。又如張繼的《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詩中所描繪的意象全是詩人在船艙里看到、聽到、感覺到的,所有這些都觸發著詩人遠游的孤獨、思鄉的愁緒,使他不能入睡,秋深,夜靜,西天的上弦月漸漸落下去了,天色變得漆黑,此情此景,使詩人越發感到凄涼難耐。其它詠月渲染凄清的氣氛,烘托孤苦的情懷的詩詞還有很多。如:“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難》);“俱杯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謝(月兆)樓餞別校書叔云》);“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白居易《琵琶行》);“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晏殊《蝶戀花》)等。
4、但中國的詩人是善于逃避現實的,當他們政治上受打擊,生活上遇到困頓時,有的人頹唐厭世,極其消沉,而有的人則泰然處之,以達觀的胸懷尋求精神上的解脫。蘇東坡就總結出一條出路——到大自然中去尋求精神上的寄托:“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大自然成為士大夫們逃避現實的好去處,此時的月亮已不是一種純客觀的物象,它成為詩人自身飄逸風采、瀟灑氣度的象征了。傅紹良也說:“在哲理升發階段,月亮不僅是主體情感的組成部分,而且還是一個蘊含著獨立和永恒意志的復合物象。創作主體在將月亮內化為自我情感的同時,還有意識地將自我外化為一種自然的存在物,以感受和體驗那一種超然物外的情趣。”五、月亮成為永恒的象征
月亮孤懸天際,它喚起了人們蒼茫浩渺的宇宙意識和歷史意識,讓人們產生一種尋求生命真諦的哲人式的感悟,它啟示著人們對宇宙永恒的思考:明月亙古如斯,跨越時空,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暫和渺小。在他們的詩歌中,月亮這一意象成了亙古不變的象征和世事變遷的永恒見證。詩人站在月光下便有一種掩飾不住的思古幽情,月亮此時也成了閱盡滄桑的見證。千百年來,詩人們對明月、新月傾注了不少感情去歌詠她!情由景生,景由情變。人心好,景色美;人心灰暗,景也灰暗。景色自在人心中!面對亙古的月亮,不同的詩人,不同的環境,各有不同的感受,都把自己獨特的感受寫出來,繪景寓情,便有不同的吟月詩。在所有描寫月色的古典詩歌中,唐代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是最負盛譽的名篇,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詩云: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在這首詩中,詩人在月下神思飛躍,他將月亮與人生緊緊聯系,探索著人生的哲理與宇宙的奧秘。個人的生命是短暫即逝的,而人類的存在是綿延久長的,因之“代代無窮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詩人用清麗婉轉的詩句描繪了春江之夜的靜謐與美好,抒寫了游子思婦真摯動人的離情別緒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喟嘆,又將春、江、花、月、夜互相襯托,構成美麗而深邃的意境,是歷來被人傳誦的絕唱。李白的《把酒問月》更是將月亮的哲理升發上升到一個高度,詩曰:作者描述了月亮的不可知性,他剖析月亮運行的空間軌跡,表現月亮由升到沒、從秋復春、幽靜孤寂的變化規則,提示月亮所蘊含的生命啟迪。他通過對人與月在時間上的差距,突出人生的悲劇性,同時也提示了人生真趣和價值:人生是短暫的,其間有不盡的坎坷、曲折、孤獨、寂寞。但沉浮交替,幽寂虛靜又正是宇宙萬物的真諦,何須讓有限的人生去承擔那些無益的憂慮呢?人類雖然不可能永遠享有生命,但其精神和理性卻可以永遠享有宇宙。只要明月常相伴,忘卻塵世的一切,人生就會像明月一樣自由自在。在這些詩句中,皎月橫陳,朗照乾坤,引發了人事歷歷、歲月悠悠、宇宙無窮、人生有限的喟然長嘆,月亮則成為寧靜而永恒的存在。宋代的大詩人蘇軾的一闕《水調歌頭》更是把人們對中秋月圓的暢想推向極致。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時任密州知州的蘇軾興味盎然,歡飲達旦,揮筆寫下這首著名的中秋詞。中秋月圓,人生缺憾,在這強烈的反差中,蘇軾發現人生的旅程永遠是不圓滿的,因而他領悟到個體的生存意義:即個體必須在這種不圓滿中相互祝愿鼓勵、頑強地活不去,無須悲哀,可謂瞬間感悟了永恒。詞的上片問天、質疑,人生既然不圓滿,月是否總圓,天上是否盡善盡美?詩人舉起酒杯,放膽質詢:今晚明月如鏡,但它能常常這樣,天天如此嗎?今天晚上,廣寒宮又是何年何月呢?像古代先哲列子那樣,乘風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北舞七級考試卷子及答案
- 與眾不同網絡編輯師考題及答案
- 網絡編輯師考試內容更新試題及答案
- 2024年畜牧師職稱考試的線上備考試題及答案
- 2025年特許金融分析師私募基金試題及答案
- 小語種能力提升試題及答案
- 2024小語種證書考試綜合規劃提綱試題及答案
- 突破2025年國際金融理財師考試試題及答案
- 畜產品市場營銷策略試題及答案
- 消費信貸金融理財師考試試題及答案
- 廣東省珠海市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中考試英語試題(無答案)
- 2024年中國南水北調集團水網發展研究有限公司招聘考試真題
- (四調)武漢市2025屆高中畢業生四月調研考試 語文試卷(含答案詳解)
- 2023年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單招職業技能考試題庫及答案1套
- 2025年融媒體中心招聘考試筆試試題(60題)附答案
- 湖南省2025屆高三“一起考”大聯考(模擬二)語文試題及參考答案
- 商業地產項目整體經營方案
- 旅行社代訂業務合同模板
- 第二單元 人民當家作主(A卷 基礎夯實)2024-2025學年高中政治統編版必修三單元測試AB卷(含解析)
- 全國高中數學評優課大賽數學賽課教學設計(點評)一等獎作品專輯
- 2025年中國東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