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推薦性行業標準
DZ/T0078-2015
2015年7月1日起實施
《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
解讀
主要起草人:黃與能等
起草單位:四川省地質礦產局中國地質調查局
國土資源部公告
《重力調查技術規范》等4項推薦性行業標準已通過全國國土資源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審查,現予批準、發布,于2015年7月1日起實施。
……
DZ/T0078-2015《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定》(DZ/T0078-1993)、……。廢止。
2015年4月15日前??言本標準附錄A、附錄B均為規范性附錄。本標準起草單位:四川省地質礦產局、中國地質調查局。本標準起草人:黃與能、白冶、劉玉書、嚴鐵雄、任豐壽、董第光、李云泉、楊勵行、李連生、張
萍。本標準自發布之日起將代替DZ/T0078-93《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定》及中調局2006年《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試行稿)。本標準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負責解釋。
第一部分
《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
規程》編制說明
第一部分
《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編制說明
1.工作簡況1.1任務來源中國地質調查局為規范地質調查工作,制訂了《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試行)》(編號
DD2006-01),于2006年6月通知局屬單位試行。2009年“地調局”下達《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修訂與行業標準升級任務:充分搜集地質勘查單位對“規程(試行)”的意見,結合工作實際,完善“規程”,并升級為行業標準;要求標準編寫格式按GB/T1.1-2000(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的結構和編寫規則)要求編寫。1.2主要工作過程1.2009年—2010年,項目組以一線地質工作者為主,開展廣泛的調研,征求對修改稿的意見。征求意見的范圍主要有地礦、冶金、有色、煤田、建材、化工等系統的地勘單位;征求意見的工作項目有中調局公益性礦產預、普查項目3個,企業出資的商業性勘查項目2個,中央資源補償費項目2個,大中型國有礦山接替資源勘查項目13個,省級地質勘查基金項目18個,共計38個項目;深入黑色、有色、化工、貴金屬等礦區17個;征求意見的人員有地勘單位總工、地質科長(主任)、項目負責人、地質測量及槽、井、坑、鉆探礦工程地質編錄人員120余人。收集了大量相關意見或建議。2.2011年,項目組先后召開了兩次會議,對確認有修改必要的共性問題進行妥善處理,對有爭議的幾個重要問題,如:此次編制的《規程》應否替代1994年實施的行標DZ/T0078—93《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定》;1977年國家地質總局有《金屬非金屬礦產地質普查勘探采樣及規定》,本規程是否需要保留“采樣及編錄”內容;探礦工程中的淺井施工難度大,現在已很少使用,應否取消淺井編錄;地球化學測量,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測量及環境地質調查,地質勘查工程測量三部分工作各自有一些特殊要求,且都有相應的具體規定,應否在規程中取消它們。等進行了討論,初步達成了一致意見。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規程》的征求意見稿。3.全國性地征求地質勘查專家意見,完成《規程》送審稿2011—2012年,項目組將《規程》的征求意見稿分送遼寧、北京、甘肅、陜西、湖北、福建、貴州、云南、重慶、四川等10個省、市的地礦、冶金、有色、煤田、建材、化工、核工業、武警黃金等8個地勘行業的60余名專家征求意見。其中王保良、嚴鐵雄、黃崇軻、任豐壽、董第光等專家的修改意見分別超過3000字。項目組先后召開了三次會議,對各位專家的反饋意見進行了匯總分析,逐條討論研究,項目組對標準中爭議最大的條款反復進行了深入討論,最終決定了舍棄的條款,保留的條款,淡化的條款,強化的條款的處理方案。項目組再次逐條逐句對標準進行了修改完善,補充了部分術語,對“規程”進行了全面修訂,力求技術要求合理,操作方法可行,原則與一般問題區別對待,傳統方法與現代地質技術相結合。經項目組整理,不同單位專家、但反饋意見基本相同的算作1條,共計600余條。項目組認真研究了每1條意見,采納及部分采納了260余條,相同或未采納的340余條,修改后形成了《規程》(送審稿)。此《規程》修訂與行業標準升級工作歷時近三年半時間,中間經歷了艱苦的野外調查、探索和重大思路調整、反復研討、最終定稿。4.4《規程》(送審稿)通過項目驗收2012年9月2,地調局組織有關專家在北京對《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送審稿)進行了評審,按規定程序和要求通過了專家組評審。并利用培訓、討論等形式先后同青海、新疆、河南、江西、貴州、湖南、湖北、遼寧、山東、江蘇、四川、等11個省、區的地礦、冶金、有色、煤田、化工、核工業的野外地質工作者面對面地交流對《規程》(報批稿)的意見并進行了必要的修改。自此完成了《規程》(送審稿)的全部修訂工作。6.5《規程》(送審稿)報技術委員會審查2013年5月,全國國土資源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區域地質礦產地質分技術委員會在北京召開會議對《規程》(送審稿)進行審查,會議認為:本標準文本齊全,結構合理,編制過程規范,技術指標合理,一致同意通過審查,建議根據委員會意見修改后盡快報批。2013年5月至2014年8月,項目組根據分技術委員會審查意見,繼續征求了有關專家意見,針對委員們提出的16條意見,經過了細致、深入的討論,對標準細節內容把握,經過研究后,最終采納或部分采納了其中的12條意見,修改完善,形成《規程》(報批稿),提交全國國土資源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審查,最終形成標準報批稿。1.3標準主要起草人及其所做的工作本標準共有11名主要起草人。黃與能、劉玉書、楊勵行等人在《規程》編制中做了大量的調研、分析、編寫和修改工作。黃與能負責起草了前言、編錄的綜合技術要求、探槽、探井、坑道、鉆孔等的原始地質編錄和規程編制說明,并統編了《規程》;白冶主要負責《規程》的標準化,特別是《規程》的結構和編寫規則,劉玉書負責起草了總則及地質填圖,李云泉負責起草了實測地質剖面;楊勵行負責起草了探槽地質編錄及采樣編錄;錢光勝負責起草了坑道及鉆孔的簡易水文地質及工程地質編錄;嚴鐵雄、任豐壽、董第光及王保良、黃崇軻等做了大量的修改工作,他們分別提出了超過3000字的修改意見;張萍負責文字、插圖及附圖、附表的數字化和征求意見的匯總工作。2.標準編制原則和確定主要內容的論據2.1標準編制原則本《規程》以《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定》(DZ/T0078—93)為指導,以中國地質調查局《規程(試行)》為基礎,結合地勘單位的工作現狀,充分考慮與我國傳統地質勘查工作方法及計算機等現代地質勘查科學技術的有機銜接,遵循突出行業特色、簡明通俗易懂、科學統一適用的基本原則編制,旨在通過本標準的發布,統一地質勘查單位的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標準,切實發揮標準在地質勘查單位固體礦產勘查中的主導作用,整體提高地質勘查單位地質勘查工作水平。2.2確定標準主要內容的論據本標準的內容有:前言;范圍;規范性引用文件;地質編錄的綜合技術要求;實測地質剖面;地質填圖;探槽地質編錄;探井地質編錄;坑道地質編錄;鉆孔地質編錄;采樣地質編錄;地球化學測量;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測量及環境地質調查;地質勘查工程測量;野外原始地質編錄資料的檢查驗收等。2.2確定標準主要內容的論據地質編錄的綜合技術要求主要包括:地質編錄的基本內容、地質編錄的基本要求、地質編錄用語、代號及編號、地質觀察、分層與記錄、地質編錄圖件、野外資料整理要求;礦區實測地質剖面主要包括:實測地質剖面、實測勘查線剖面、實測剖面應提交的資料;2.2確定標準主要內容的論據地質填圖主要包括:目的任務、技術工作準備、填圖方法與技術要求、編制數字化實際材料圖、地質填圖工作小結的內容、地質填圖應提交的資料;探槽地質編錄主要包括:確定編錄壁及繪圖方向;基線設置、觀察、分層、布樣、探槽編錄壁及槽底照相、素描圖繪制、地質記錄、探槽地質編錄應提交的資料;2.2確定標準主要內容的論據井探工程地質編錄主要包括:淺井地質編錄、小圓井地質編錄、井探工程地質編錄應提交的資料;取樣鉆地質編錄主要包括:采樣鉆的布置原則、地質編錄及采樣、采樣鉆的定位、采樣鉆地質編錄應提交的資料;2.2確定標準主要內容的論據坑道地質編錄主要包括:坑道應及時進行地質編錄、確定編錄壁及繪圖方向、基點及基線、觀察、分層及布樣、坑道編錄壁照相、繪制素描圖、穿脈投影與作圖、沿脈投影與作圖、大拐彎坑道繪圖方法、野外編錄手圖及坑道素描圖、坑道編錄的文字記錄、坑道簡易水文地質及工程地質編錄、老硐地質編錄、坑道地質編錄應提交的資料;2.2確定標準主要內容的論據鉆孔地質編錄主要包括 :準備工作、鉆孔施工質量監控、巖礦心整理與照相、地質觀察分層布樣、地質記錄、鉆孔簡易水文地質及工程地質編錄、編制鉆孔綜合地質柱狀圖、編制鉆孔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柱狀圖、鉆孔地質編錄應提交的資料;2.2確定標準主要內容的論據采樣及采樣編錄主要包括:各類工作項目采樣的重點、巖礦、標本鑒定采樣、化學分析采樣、礦石加工技術試驗采樣、巖礦石物理力學性能試驗采樣。確定上述標準內容的主要依據是,現行國家法律法規;固體礦產勘查標準要求;對目前地質勘查行業原始地質編錄現狀的調研分析結果;地礦部門、行業地勘單位、省級地調院、地調局直屬單位的建議和有關專家意見等。3.技術經濟論證及預期效果本標準規定了固體礦產勘查中實測地質剖面、地質填圖、探礦工程、采樣等的原始地質編錄、野外資料整理的工作內容、要求、方法和編錄資料的管理等方面的全部要求,覆蓋地質勘查單位所有原始地質編錄工作,是原始地質編錄資料野外驗收的依據,也是地質勘查單位野外地質工作的統一行為準則。3.技術經濟論證及預期效果《編錄規程》的推廣應用,有助于強化地勘單位工作質量及工作資料成果的標準化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對促進地勘單位工作成果科學化、規范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標準定位為地勘行業標準。是地勘工作的基本要求,它為各級地勘主管部門提供了制定《編錄規程》實施細則的依據,也是檢查地勘單位工作質量的重要依據,本標準的推廣應用,可使地勘工作質量越上一個新的臺階,對整體提升我國地勘工作成果資料水平,確保地質工作質量,將會起到重要作用。4.與同類標準的對比本標準綜合了我國地礦、冶金、有色、煤田、建材、化工、核工業、黃金等地勘系統傳統的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的方法、要求,吸取了現代計算機技術及部分國外相關地質編錄技術方法,是目前國內先進的國土資源行業標準之一。本標準在制定過程中,密切結合工作實際,提出了一些帶有我國地質勘查行業特點的技術方法,與國內、外同類標準水平相比,具有科學性、先進性和可操作性。4.與同類標準的對比本標準符合現行法律、法規和標準要求,在滿足DZ/T0078—93《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定》的基礎上,充分應用計算機等現代地質勘查科學技術方法,在保證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質量的前提下,簡化不必要的苛刻要求及繁瑣的操作方法,盡量減少地質工作者的野外勞動強度。本標準較DZ/T0078—93標準的技術要求更為合理,操作方法更簡單易行。5.重大分歧意見的處理經過和依據5.1關于是否保留“地球化學測量”部分部分專家認為鑒于已有《地球化學測量普查規范》等相應的規范(定),比較全面的規范了化探(特別是較大比例尺的土壤化探),建議本標準不再要這方面的內容。2012年未編入“地球化學測量”部分,但后來根據中調局北京評審會決定,仍然保留了“地球化學測量”內容。5.重大分歧意見的處理經過和依據5.2關于是否保留“地質勘查工程測量”部分部分專家認為鑒于測量工作專業技術性強,已有詳細的專業操作規范,建議本標準不再要這方面的內容。經討論,2012年未編入“地質勘查工程測量”部分,但后來根據中調局北京評審會決定,仍然保留了“地質勘查工程測量”內容。5.重大分歧意見的處理經過和依據5.3關于是否保留“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及環境地質調查”部分部分專家認為鑒于水、工、環地質調查方面已有《礦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查規范》及《區域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綜合勘查規范》等標準,建議本標準不再要這方面的內容;部分專家認為礦床勘查中水文地質及工程地質是十分重要的,通過坑道及鉆孔編錄是收集有關資料的主要途徑,建議取消“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及環境地質調查”,但分別在坑道編錄及鉆孔編錄中增加簡易水文地質及工程地質編錄內容。5.重大分歧意見的處理經過和依據5.3關于是否保留“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及環境地質調查”部分經反復討論,最終確定取消“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及環境地質調查”部分,但分別在坑道編錄及鉆孔編錄中增加簡易水文地質及工程地質編錄內容。但后來根據中調局北京評審會決定,仍然保留了“地質勘查工程測量”內容。5.重大分歧意見的處理經過和依據5.4關于哪些原始編錄圖件必須作紙介質手工圖問題部分專家認為現在已是計算機時代,所有原始編錄圖件都可以直接作成數字化圖,而不必繪制紙介質手工圖;而部分專家則認為探槽、淺井、小圓井、坑道等探礦工程提供了較為宏觀且豐富多彩的地質現象,是礦床地質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料,只有通過在紙介質上的手工地質素描才能準確地反映客觀地質現象,所以這部分原始編錄圖件必須作紙介質手工圖。5.重大分歧意見的處理經過和依據5.4關于哪些原始編錄圖件必須作紙介質手工圖問題經反復討論,最終確定探槽、淺井、小圓井、坑道等四種探礦工程素描圖必須繪制紙介質手工素描圖,同時也要求將素描圖數字化;而實測地質剖面圖、實測勘查線剖面圖、地質填圖的清圖及實際材料圖、取樣鉆孔柱狀圖、鉆孔柱狀圖等不屬于素描性質的圖件,可以不作紙介質手工圖,而直接在計算機上作成數字化圖。5.重大分歧意見的處理經過和依據5.5關于原始地質編錄的文字記錄是否必須作紙介質手工記錄問題部分專家認為文字記錄不管是手工筆記,還是用計算機記錄,都不影響編錄質量,因此可以不作手工記錄,而直接記錄成數字化文件。經反復討論,最終確定所有原始地質編錄的文字記錄可以不作手工記錄,而直接記錄成數字化文件,但是必須保證原始記錄的真實性和可靠性,數字化記錄內容的修改必須采用保留修改原文的批注式修改形式,并且附修改說明及修改人和檢查人的簽名。5.重大分歧意見的處理經過和依據5.6關于采用的自動化成圖軟件是否須經勘查項目主管部門標準問題部分專家認為目前部分自動化成圖軟件未經正式鑒定、正式發布,貿然使用,可能引起質量問題。經反復討論,最終確定所有原始地質編錄采用的自動化成圖軟件必須經勘查項目主管部門標準,否則無效。如果采用處于試用期的自動化成圖軟件作圖,則必須同時繪制紙介質手工素描圖。5.重大分歧意見的處理經過和依據5.7關于本標準編寫內容上詳略程度的把握問題本標準在征求意見過程中,一些單位及專家提出,規程不同于規范、規定,應該盡量寫細,突出其操作性。我們考慮執行本規程的地質勘查單位面大,類型較復雜,對這類分歧意見,本著編錄質量第一、統一要求第二的原則處理,對影響編錄質量的問題,突出其操作性,盡量規范相關技術要求;對一般工作方法,只講原則要求,不硬性統一規定。5.重大分歧意見的處理經過和依據5.8對某些傳統的規定及操作要求的革新問題多數專家認為如探槽、淺井、小圓井、坑道首選素描壁必須為同一壁,或固定北(南)壁,西壁(東)等某些傳統的規定及操作要求與工程編錄質量無關,應盡量簡化要求而無需硬性規定。經反復討論,最終確定不管工程方向如何,素描壁及采樣以工程揭露出基巖較完整的一壁為準,同一礦區,方向大致相同的工程可以素描不同方向的壁。因為每個工程都會定位,編錄的各基線也有其方位及長度,所以無論編錄素描哪一壁,都既不會影響工程編錄質量,也不會影響工程在采樣平面圖及資源儲量估算圖上位置的準確性。
第二部分
《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
規程》條文解讀
1范圍本標準規定了固體礦產勘查中:實測地質剖面、地質填圖、探槽、淺井、小圓井、采樣鉆、坑道、鉆孔、采樣等的原始地質編錄及野外資料檢查驗收的工作內容、要求、方法。也是原始地質編錄資料野外驗收的依據。本標準適用于固體礦產勘查工作。對有特殊要求的礦種,主管部門可根據本標準制定相應的補充規定或實施細則。(例如煤礦、鈾礦等)
2規范性引用文件
(省略)
3.地質編錄的
綜合技術要求
3.1目的任務
通過對地層、巖石、構造、礦產等的野外觀察研究和各類地質現象的真實、準確、完整的素描和記錄,為地質勘查工作提供基礎地質資料。3.2地質編錄的基本內容編錄:現場編錄和整理現場編錄:觀察、記錄、素描、取樣;保留:對地質體、地質現象的圖件、影像、數據、文字記錄。整理:據野外測量結果、標本及樣品的鑒定、測試數據,對現場編錄的內容進行修正、補充、制圖、制表,并按規定格式整飾。3.3地質編錄的基本要求3.3.1
編錄應真實、客觀、全面3.3.2
原始地質編錄應及時3.3.3
量具、工具及設備和材料要求記錄表格化1.實測地質剖面記錄表、2.地質觀察點記錄表3.坑道、鉆孔概況表、4.坑探工程基點基線記錄表5.坑探工程地質記錄表、6.地表及坑探工程采樣記錄表5.孔深校正及彎曲度測量記錄表6.鉆孔地質記錄表7.鉆孔彎曲投影點計算表8.鉆孔回次記錄表9.鉆孔巖礦心分層簽10.鉆孔巖礦心樣品簽11.鉆孔化分樣采樣及送樣記錄表12.鉆孔質量驗收報告13.標本登記表14.地表及坑探工程樣品簽、標本簽15.小體重測定記錄表16.大體重測定記錄表17.音像記錄表
地質觀察點記錄表1、礦區名稱:
2、點號:
3、位置:
4、觀察點性質:
5、路線地質:
6、地質描述:
7、接觸關系及產狀:
8、礦化現象:
9、標本及拍照登記:
10、地貌及水文地質:
素描圖、照片:記錄人:日期:年月日
鉆孔原始地質記錄表
項目(礦區)名稱:務本營盤山釩鈦磁鐵礦區普查工程編號:ZK312層號起止分層采取率%分層進尺
換層孔深
軸夾角
層厚地質描述備注
回次號巖芯長回次號巖芯長鉆孔回次記錄表項目(礦區)名稱工程編號回次編號下界記錄孔深巖心孔深校正量下界校正孔深備注塊數長度上次殘留處理后巖心長回次采取率(%)3.3.3量具、工具及設備和材料要求記錄可使用防水簽字筆如果采用鉛筆記錄,則數據著墨;3.3.4
采用自動記錄、繪圖軟件進行編錄的,應滿足如下條件:a)軟件由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或相應的權威機構)正式發布;b)軟件獲得勘查項目主管部門批準。
3.3.5自動記錄軟件的“版本控制”采用自動記錄、繪圖軟件編錄,應有“版本控制”,即所用軟件必須同時具備以下兩個條件:一是所用軟件必須是權威機構正式發布的,二是所用軟件必須獲得勘查項目主管部門批準的。否則無效。3.3.7原始地質編錄資料修改編錄資料形成后,一般情況下不允許改動。除非經研究、論證、實地核對、項目負責人批準,可對:地質體代號及編號、工程編號、巖礦石名稱、術語及與此有關的文字描述等進行修改。但無論是手工資料,還是計算機資料,這些改動均不得在原始資料上涂抹修改,而應采用批注的形式進行,并注明修改原因、批注人及修改日期。3.4.3工程編號普查—勘探階段的探礦工程編號探礦工程的編號均以礦區為單元統一順序編號,由工程代號、勘查線號及勘查線上(包括勘查線附近)該類工程順序號順次組合而成。如某礦區2號勘查線上的第一個探槽編號為TC201,18號勘查線上的第一個鉆孔編號為ZK1801。對遠離勘查線的采場(坑)、老硐及其它零星探礦工程可按全礦區順序編號。編號切忌復雜化,例如,有個礦區鉆孔編號:“ZK112線以東156m”,令人啼笑皆非。3.5地質觀察、分層與布樣分層單元的確定:分層單元視地質(礦)體復雜程度而定,一般應小于或等于礦區填圖單元。礦體分層厚度及夾石剔除厚度,以設計或該礦種勘查規范推薦的工業指標為準,凡圖面上>1mm的礦(化)體層、礦石類型和工業品級都應分層,圖面上<1mm的礦體也應放大表示;不同巖石類型及地質(構造)的分層可以較礦(化)體層適當放寬。3.5原始地質編錄圖件分類a.原始圖件性質分兩類:工程素描圖及非工程素描圖;b.編圖過程分兩類:手圖及清圖;c.繪圖要素分兩類:現場可以確定的繪圖要素及現場暫不能確定的編錄繪圖要素a1.工程素描圖素描圖的范圍:探槽、探井、坑道等工程必須現場繪制紙質工程素描手圖;繪圖要素的處理:現場可以確定的繪圖要素必須在現場完成;現場暫不能確定的編錄繪圖要素,留待收到鑒定分析成果及工程定測成果后再完成編繪工作;素描手圖的載體:素描手圖必須繪于方格厘米紙上;素描投影:時應參照工程實際勾繪地質體形態。a2.非工程素描圖非素描圖類的范圍:實測地質剖面圖、勘查線剖面圖、地質圖及實際材料圖、取樣鉆柱狀圖、鉆孔柱狀圖等;非素描圖繪圖要素的處理:主要根據編錄資料、測試成果在綜合研究的基礎上編制;非素描圖圖件的載體:手圖可以按有關要求直接在計算機中繪制數字化圖。也可以在現場使用方格厘米紙繪制簡單的手圖;非素描圖繪圖要求:對有重要意義的地質現象應拍照或進行放大素描。3.7現場可以確定的繪圖要素
現場可以確定,并且必須在現場完成的繪圖要素包括:圖名、比例尺、基點位置及編號、基線方位及坡度角、剖面及平面輪廓圖、水平及垂直標尺、浮土與基巖界線、地質產狀、標本及樣品的位置、編號,及剖面圖中的居民、水系、地形制高點、重要地物及探礦工程位置等。3.8現場暫不能確定的繪圖要素暫不能確定的要素包括:分層界線、礦體及編號、巖性代號及花紋、構造形跡及編號、有意義的地質素描、圖例、分析結果表、工程定測坐標等。
操作:先鉛筆繪制(且暫不繪巖性花紋)手圖,暫不著墨;待收到鑒定分析成果及工程定測成果后再完成編繪工作。
3.9記錄編錄中可以使用防水簽字筆作文字、數據的記錄。
如果使用鉛筆(2H)記錄,則數字要求全部上墨。4.實測地質剖面4.1目的任務研究各巖石地層單位的組成、結構、基本層序,研究各生物地層單位的代表性化石、組合特征及標志層,研究特殊成分的巖石單位及含礦層,確定地球化學異常層,與年代地層(或地質年代)單位的對比,研究各類地層單位之間的相互關系,確定填圖單元,確定填圖標志,統一巖石命名,為野外調查填圖創造必要條件。實測地質剖面一定要在現場查明各巖石地層單位的基本層序的組成、結構、類型、厚度、數量、相互關系、特殊夾層、重要間斷及它們的縱向變化特點,取全、取準第一性資料,為面上的路線調查打好基礎。4.2技術準備4.2.1資料收集與綜合整理收集、研究、分析區內有關前人工作的成果資料。沉積巖、巖漿巖、變質巖方面的資料;礦產資料;褶皺、斷裂資料;地形資料;物化探、重砂、航遙解釋等資料。針對擬定的工作重點和需要解決的問題,礦區技術負責人應組織各專業、工種的主要人員,對測區進行踏勘和實測剖面,并在綜合研究的基礎上,統一填圖單元、統一野外巖礦石命名、統一填圖方法和要求、統一圖式圖例。4.2技術準備4.2.3野外踏勘沿初步確定的剖面位置,踏勘了解區內地層分布、層序和總體產狀;礦體(層)分布及礦化范圍;主要巖石類型及填圖標志層;侵入巖種類、分布、巖性、巖相,接觸關系;確定填圖單元;標志層劃分及位置;礦化特征及位置;化石層位,重要標本及樣品的采集位置;工程揭露地段;地形情況及基巖出露情況;巖石風化、植被、掩蓋程度及施工條件等。4.2.3野外踏勘1.標注界線標本等位置2.踏勘時,應將發現的礦體的頂、底界線、工程揭露位置、重要標本及樣品的采集位置、確定的剖面位置及起、止點等標注在實地,并用手持GPS定位、記錄、展繪到手圖上。3.系統采集標本,踏勘時,盡量采集系統的巖礦石標本及揀塊分析樣。4.2.4剖面設計實測剖面設計可單獨編寫,也可在項目工作設計中編寫。主要內容包括:剖面線位置、總體方向、工作量、完成期限、比例尺及精度,地表揭露和標本及樣品的采集位置、編號原則、規格、數量等。實測剖面比例尺應根據剖面的研究目的、精度要求、地質構造的復雜程度而定。如地層剖面,其比例尺常根據地質填圖的比例尺而定(表2)。4.2.4剖面設計對一些面積大但礦體厚度小的沉積礦產,當礦區地質圖比例尺較小時(如1:10000和1:25000),應考慮增大礦床地質圖的比例尺,其勘查線剖面圖的比例尺亦應隨之增大。實測剖面的分層精度可根據剖面的比例尺大小確定。凡圖面上出露寬度達1mm的地質體均應劃分和表示,對于一些重要的或具特殊意義的地質體,如標志層、化石層、礦化層、火山巖中的沉積巖夾層等,如圖上寬度達不到1mm,也應將其放大到1mm表示。
礦區實測剖面比例尺可參考填圖比例尺確定。一般放大2~5倍(具體根據剖面的研究目的、精度要求、地質構造復雜程度而定);勘查線剖面為填圖比例尺的1~2倍。4.2實測剖面比例尺填圖比例尺實測剖面比例尺勘查線剖面比例尺1∶100001∶2000~50001∶5000~100001∶50001∶1000~20001∶2000~50001∶20001∶500~10001∶1000~20001∶10001∶200~5001∶500~1000
4.3作圖步驟—推薦平面優先法作圖平面優先法作圖簡便,誤差小。其作圖步驟如下:4.3.1確定繪圖方向:作圖時,剖面圖的西、北西、南西、北端置于圖紙的左邊,圖面的水平方向為剖面的總體方向。4.3.2繪制基線平面圖:如下圖中①,作圖員根據基線的斜長和坡度,計算出基線的平距,并根據各基線的方向及平距,以剖面總方向為基準,按比例尺逐一繪出各導線的平面圖。
4.3作圖步驟—推薦平面優先法作圖4.3.3繪制路線平面地質圖:在基線平面圖上,將基線通過及附近的分層地質界線、產狀、樣品、標本位置及其它編錄要素展繪到基線平面圖上即成實測的路線平面地質圖(如下圖②)。
4.3作圖步驟—推薦平面優先法作圖4.3.4繪制剖面地形線:將平面圖中的導線點垂向上延與對應的導線坡度線的交點即為剖面上的導線點位置,再根據地形地貌特征,勾繪出每兩個導線點之間的地形線,并標注導線方向(如下圖③)。。4.3.4繪制地質剖面圖將路線地質圖中需要在剖面圖中表示的各地質要素垂直投影到地形剖面圖上,并根據各導線方向與剖面總方向的夾角計算出地質界線的視傾角后繪出地質界線在剖面中的位置。其它要素如居民點、水系、地形制高點、重要地物及探礦工程等視情況進行投繪,即成地質剖面圖。4.4編制綜合地質柱狀圖對測制的若干剖面進行對比和綜合分析,在此基礎上,編制綜合地質柱狀圖。主要內容應反映區域內地質發展歷史、地質條件和地層特征等,一般表示的內容:地層單位及其名稱在地層表中的位置和符號、最大與最小厚度、地層單位的相互關系、地層單位中所含最重要生物化石名稱、巖性成分、標出標志層、礦層以及有利成礦的巖層等;巖漿巖、火山巖及其與沉積巖層的相互關系等。4.5實測剖面小結a)前言目的;剖面線位置、方向、坐標、測量方法;工作起止時間、工作單位、主要工作人員;完成主要工作量:剖面長度、工程工作量、標本及樣品數量、剖面施測過程中的質量檢查情況等。b)地質成果主要總結與成礦作用有關的地層、巖漿巖、構造。地質背景:綜述測區與成礦作用有關地層、巖漿巖、構造及礦產特征;地層:由老至新對剖面進行分層敘述。每一時代中地層可按地層組合單位敘述其組合特征,再按不同巖性分層或填圖單元詳述巖性特征、接觸關系,特別是不整合接觸或斷層接觸關系及標志層特征和分層的識別標志;巖漿巖:巖體形態、產狀、巖性(巖相)組合、穿插關系、接觸蝕變類型及礦化情況;構造:包括斷裂及褶皺,分別描述其類型、性質、規模、形態、產狀、對地層或礦層破壞,以及控礦特征等;礦產:含礦層、礦體及礦化線索應作詳細敘述;標志層特點及填圖單元初步劃分意見;新發現、新進展及新認識。c)存在問題及建議編寫剖面小結時,不同礦區可根據實際情況,對剖面小結的內容作適當調整。
4.6實測勘查線剖面1.勘查線剖面用儀器法測制剖面地表的槽、井、坑、鉆等探礦工程的位置和各種主要地質界線(如礦體頂底板界線、重要斷層線等)應用儀器定位。勘查線的端點要埋設水泥樁,水泥樁要編號并測量位置坐標。2.勘查線剖面的內容以礦區的填圖單元反映各地質界線,要反映探礦工程的種類、數量、位置及相關關系,樣品分布與品位,從而反映勘查工程對礦體的控制程度、礦體形態、產狀、變化特征及其它地質要素,礦體圈定的合理性及各類資源儲量分布的合理性。
5.地質填圖5.1目的任務礦區大比例尺地質填圖主要目的是通過對工作區地層、巖石、構造特征、礦(化)體分布形態、規模、產狀、礦石質量、礦石類型及其空間分布,礦體與圍巖的關系及圍巖蝕變等以及構造的研究,達到了解或查明工作區(或礦床)的地質構造特征,闡明成礦地質條件,為探礦工程布置及礦床評價提供基礎地質資料。填圖比例尺以1:10000~1:1000為主。
5.2不同比例尺填圖的布置依據
比例尺工作依據1:1萬~5千1.在1:200000~1:50000地質、物化探、遙感工作基礎上,通過成礦地質條件的研究,提供的找礦靶區。2.在已知礦床的外圍,根據地質構造和成礦規律預測的有利成礦地段。1:2千~1:1千1.在1:10000地質填圖的基礎上,或經普查轉入的詳查區。2.在已有的詳查、勘探區外圍,根據成礦規律研究或勘查證實,可進行詳查、勘探的地段。3.在預查、普查的基礎上,以已知礦體或礦化帶為中心,圈定的成礦地段。
2)礦區地質填圖:在礦床外圍有與已知礦床有地質聯系的地質體及礦(化)點,找礦標志明顯地段,地、物、化重砂等發現或圈定的綜合異常地段。填圖比例尺較小。
5.4.4地質觀察點密度、觀察線間距
及地質體的表示程度填(編)圖比例尺1:1萬1:5千1:2千1:1千1:萬草圖1:2千草圖必須表示的地質體規模要求礦體寬度>5m>2.5m>1m>0.5m>5m>1m蝕變體寬度>10m>5m>2m>1m>10m>2m一般巖石寬度>20m>10m>4m>2m>40m>4m構造形跡長度>100m>50m>20m>10m>200m>40m5.4.4地質觀察點密度、觀察線間距及地質體的表示程度地質觀察路線間距簡單區200~300m100~150m40~60m20~30m200~300m40~60m復雜區100~200m50~100m20~40m1~20m100~200m20~40m與基巖出露關系基巖出露區應采用較密的觀察線距,掩蓋應則可采用較稀線距。與礦體控制程度關系按礦床資源量類別的控制網度,合理選擇觀察線距,一般可比相應資源量類別的控制網度密1~2倍。地質點距點距一般應≤線距,但不應機械地等距離布置,以能夠有效地控制各種地質界線和地質要素為原則。凡是重要的地質界線,均應有較密的觀察點控制。如果自然露頭不好,應適當使用地表工程揭露。5.5.3.1地質點密度
重要地質界線上的地質點密度在同等外部條件下,應主要根據不同礦種的勘查類型及勘查階段確定,要求保證對重要地質界線的有效控制,如銅礦各勘查類型不同勘查階段重要地質界線上的正測地質點間距參考表
銅礦床各勘查類型不同勘查階段的正測地質點間距參考表勘查類型詳查階段普查階段預查階段勘查線距地表工程線距重要界線上地質點距勘查線距地表工程線距重要界線上地質點距重要界線上地質點距Ⅰ200~240100~12050~60400~480200~240100~120200~240Ⅱ120~16060~12030~60240~32060~12060~120120~240Ⅲ80~10040~5020~25160~20040~5040~5080~1005.5.3.2地質點數量a)根據填圖比例尺及構造復雜程度確定界線點與加密點數:界線點數與加密點數之和,一般應達到地質點總數的70%以上。b)簡測及草測的地質點密度:簡測的地質點密度及數量約為正測的70草測的地質點密度及數量約為正測的50。填圖比例尺地質點密度(點/km2)構造簡單構造中等構造復雜1∶100004060801∶5000801201501∶20001602403001∶10003204806005.6.3地質點的布置原則及要求地質點的布置以能有效地控制各種地質界線和地質要素為原則。一般應布置在:填圖單元的界線、標志層、化石點、巖相或巖性發生明顯變化的地點;巖漿巖的接觸帶和內部相帶界線;礦體、礦化現象、蝕變帶;褶曲樞紐、斷層破碎帶;節理、片理、劈理的測量或統計地點;代表性產狀要素測量點;坑探工程、取樣點;以及其它有意義的地質現象觀察部位(如水文點、地貌點)等位置上。5.6.4地質草圖一般僅在預查階段使用。其地形底圖,可使用比例尺小于填圖比例尺1~2倍的地形圖放大,在計算機上數字化后,制作。或者用半儀器法測制同比例尺地形草圖。地質草測的觀測點密度,除礦區主要部份外,可比照同比例尺正測地形圖減少1/2。但是,不能在僅有地質草圖的礦區估算推斷的(333)及其以上級別的礦產資源量。5.6.5地質簡圖填制地質簡圖時,如無正測地形圖,可用比例尺小于填圖比例尺一倍的正測地形圖放大,在計算機上數字化后制作。但簡測地形底圖要用三角點、圖根點控制,或者用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建立獨立的坐標系統。地質簡測的觀測點密度在礦體露頭或與礦體評價有密切關系的部位,與正測圖件相同,其他部分可適當放稀。礦體界線,重要的地質體界線,所有山地工程應全部使用測量儀器定位。其他地質點可用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定位。
5.1礦產勘查地質填圖,大致可以分為
礦床地質填圖及礦區地質填圖兩類。
1)礦床地質填圖:在主要礦體及近礦圍巖分布地段和探礦工程集中布置的地段。填制比例尺較大的地質圖。
填圖比例尺一般1:500—2000。填圖精度:精測、簡測、草測。
勘查階段要求:勘探—地形地質精測圖;詳查—地形地質精測—簡測圖;普查—地形(平面)地質簡測圖;預查——平面地質簡圖或平面地質草圖。5.7.1礦床地質填圖要求
正測圖:以精度符合同比例尺測量規范的地形圖作為底圖,對礦體分布地段的重要界線用較密的觀測點配合必要的地表工程揭露控制。所有地表工程、地質點、勘查線剖面均須用全儀器法展繪到圖上,對于薄礦體、標志層及其他有特殊意義的地質現象,必要時應放大表示。對大部分被第四系覆蓋的礦床,要分別編制地形地質圖和基巖地質圖。5.7.1礦床地質填圖要求簡測圖:一般以同比例尺正規地形圖或放大的地形圖(精度為精測、簡測)作底圖。對遇浮土覆蓋的蝕變礦化體或重要地質界線,則配合適量槽探、井探或采樣鉆工程稀疏揭露控制,地質點及勘查工程一般采用手持GPS或地形地物定位。5.7.1礦床地質填圖要求草測圖:對有找礦希望的地區,選擇幾條路線進行地質踏勘,地形底圖最好使用同比例尺地形圖(精度為簡測、草測),地質點一般采用手持GPS或地形地物定點。5.7.1礦床地質填圖要求填圖方法以追索法為主,選擇標志層、含礦層或礦體、蝕變帶、主要斷層(或斷裂帶)等,采用沿走向追索填圖。觀察路線一般采用“之”字形迂回布置,以控制其頂底界線和了解變化情況,礦床大比例尺填圖以追索法為主。5.7.2礦區地質填圖要求在礦區外圍有與已知礦床有地質聯系的地質體及礦(化)點,找礦標志明顯地段,各種找礦手段(包括地質、物化探、重砂等)發現或圈定的綜合異常地段填制較小比例尺的礦區地質圖。比例尺一般為1:5千、1:1萬及1:2.5萬。方法以穿越法為主:以手圖上實測剖面線為起點,按照填圖精度要求的觀察路線距離,大致垂直巖層走向布置觀察路線。5.8地質點定位測量坐標:所有界線點都應用手持GPS,結合地形圖定位,加密點及巖性控制點視情況用手持GPS或半儀器法定位后,將點位及點號標注在現場及手圖上。精確定位:對精度要求很高的重要界線點,須用經緯儀進行精確定位。一般的做法是:填圖人員在現場經觀察確定地質點,用GPS測量點位坐標后,將這類地質點及坐標通知礦區工程測量人員進行精確測量定位。5.9地質點的觀察和記錄要求地質點記錄內容礦區名稱、點號(一個礦區如果兩個填圖組最好一組用單號D1、D3……,另一組用雙號D2、D4……,以免重號。位置:GPS的定位坐標及明顯地物地貌的特定位置等。點性:點性指界線、構造、礦化、巖性點等;露頭性質(人工、天然,基巖出露和掩蓋情況)。路線地質:指相鄰兩個地質點之間的路線地質現。記錄內容主要是描述兩點間先后觀察到的地質現象。但應注意:記錄的地質現象要有準確位置(對應某個地質點的方位和平距);應記錄地質現象的性質和特征,并說明與已知地質點有無差異或變化;5.9地質點的觀察和記錄要求地質點記錄內容路線上盡可能多地實測產狀,注意產狀變化并分析原因;每條路線的觀察記錄具有連續性;必要時可作路線剖面圖或平面圖表示地質體形態特征和變化規律。地質描述內容:每個地質點所具有的地質意義不完全相同,在描述地質現象時,應有重點,切忌千篇一律或平淡敘述。巖礦石標本、樣品編號:地質點及沿途采集的標本、樣品,應在實地和手圖的相應位置上標注和編號。地質點的記錄按附錄B中B.2“地質觀察點記錄表”的格式要求進行。5.10編制實際材料圖直接在計算機中編制數字化圖。方法一:將手圖中地質點、路線地質、標本、樣品、產狀、已施工工程、各種地質界線、斷層線等的位置、編號、代號等掃描進計算機后數字化,再根據鑒定測試成果及綜合研究結果在計算機中補充,加上圖框、圖名、圖例、比例尺、責任簽等,形成數字化實際材料圖(樣式見附錄圖A)。5.10編制實際材料圖方法二:將手圖中填繪的全部內容逐一手工輸入計算機的與手圖同版的電子(數字化)底圖中,再根據鑒定測試成果及綜合研究結果在計算機中補充完成。實際材料圖應在野外填圖過程中逐步完成,以保證填圖中出現的遺漏、錯誤、爭議等問題能在野外得到彌補、修正和統一。
6.探槽地質編錄6.1編錄壁選擇:不作統一規定,以出露基巖較高(或預計較高)一壁為主。
6.2基線設置:注意,基線主要用于繪制探槽素描圖時測量、投影地質要拐彎處應設基點,基線應固定在基線樁的底部,6.3基點基線記錄于“探礦工程基點基線記錄表”。
6.4“刻槽樣”布置,在保證樣品代表性及規格的前提下,一般在槽底靠編錄壁一側,或在編錄壁下方靠槽底位置布置。刻槽樣必須穿越礦(化)層及其直接頂、底板各1~2一件樣長,并首尾相接連續控制,確保樣品對礦層控制既不間斷也不重復。6.4.2.3投繪地質要素點
測手逐一將槽壁、槽底上各地質要素點垂直投影到基線上,并報告各要素點在基線上的位置(讀數)及垂距(基線上x米,或基線下x米),作圖員據其基線讀數、垂距投繪各地質要素點,如圖所示。6.4.2.3投繪地質要素點
測手逐一將槽壁、槽底上各地質要素點垂直投影到基線上,并報告各要素點在基線上的位置(讀數)及垂距(基線上x米,或基線下x米),作圖員據其基線讀數、垂距投繪各地質要素點,如圖6所示。6.4.3大拐彎探槽繪圖方法6.4.3.1基本要求探槽方向變化較大時,將會影響到拐彎處槽底中地質界線發生錯位等變化,一般確定方向變化在15°以上時,繪制的素描圖需進行處理,在繪圖時,遵循以下原則。a)無論前進方向是變大或是變小,素描槽壁及布置在槽壁上的基線和各種地質界線在拐彎處仍然是連續的,即在槽壁素描圖上均連續繪制不斷開。b)槽底中位于素描壁下方的底壁共用邊,包括共用邊附近的刻槽樣,在拐彎處也是連續的,即在槽底素描圖上均連續繪制不斷開。c)槽底中除底壁共用邊外,其它地質界線在拐彎處是不連續的,即在槽底素描圖中斷開。6.4.3大拐彎探槽繪圖方法b)探槽拐彎方位角變小并超過15°時(圖8a)用裂開裁剪法繪槽底圖。這時,基線、基線所在的編錄壁、槽底與編錄壁的底壁共用邊仍然連續繪制;拐彎處自底壁共用邊為起點,向對側裂開并在槽底裁剪掉一塊扇形區后進行拼接,裁剪區的角度等于基線方位差。裁剪區的槽底上如果有地質界線,則應斷開繪制(地質界線的走向應按基線方位差增大)。裁剪區可以自拐彎處前后段各裁剪1/2基線方位差(圖8b)。也可以全部在拐彎的后一段槽底裁剪(視前一基線的槽底素描圖已經完成,不受后一基線方向變化的影響,圖8c)。裁剪后拼接成槽底素描圖。拼接線附近如有地質界,應斷開繪制(圖8d)。6.5.2探槽地質記錄時,分層界線一律以其在壁底共用邊的位置對應水平標尺上的讀數為準進行記錄,這樣,既符合編錄文、圖一致的原則,又便于編錄資料在編制采樣平面圖及資源量估算(地質)圖時利用。分層號水平位置巖礦層代號層位分層地質描述標本樣品產狀、位置及名稱起止1015正長輝石混染巖:主要由灰白色正長石、黑色輝石、灰綠色角閃石、白色斜長石(各占20%左右)組成。具中粒結構,后期正長巖脈穿插輝長巖形成混染構造。H1、H221519灰色中細粒正長輝石混染巖型星散侵染狀磁鐵礦石。主要由白色斜長石、黑色輝石及磁鐵礦(各占百分之35、30、20)組成。與下覆巖層呈漸變過渡關系。H331926灰黑色細粒橄輝巖型稀疏侵染狀磁鐵礦石。主要由白色斜長石、黑色輝石、暗綠色橄欖石及磁鐵礦(各占百分之25、30、10、25)組成。暗色礦物具定向排列,流紋狀構造清晰,局部具1-2厘米寬的暗色條帶。與下覆巖層呈漸變過渡關系。H3-H542639灰色不等粒輝石巖型星侵狀磁鐵礦石。主要由黑色輝石、白色斜長石、暗綠色橄欖石及磁鐵礦(各占百分之40、15、10、22)組成。白色礦物具定向排列,流紋狀構造清晰,局部具2-4厘米寬的白色條帶。與下覆巖層呈漸變過渡關系。H6-H1153961灰色不等粒含鐵輝石巖。主要由黑色輝石、白色斜長石及磁鐵礦(各占百分之60、20、15)組成。見正長巖細脈不規則穿插。H12-H2166184灰黑色中細粒橄輝巖型稀-中等侵染狀磁鐵礦石。主要由白色斜長石、黑色輝石、暗綠色橄欖石及磁鐵礦(各占百分之20、30、10、30)組成。1-3厘米寬的條帶狀構造普遍。與下覆巖層呈漸變過渡關系。H22-H3178493灰色中細粒含橄輝石巖型星侵礦石。主要由黑色輝石、白色斜長石、暗綠色橄欖石及磁鐵礦組成。H32-H366.5記錄分層序號水平位置巖礦層代號層位地質描述樣品位置產狀起止10.006.00Ls--灰巖:---H126.0012.00Pb1--一品級鉛鋅礦---2-4:68∠55312.0020.00Ls--灰巖---5-8420.0026.00Pb1--一品級鉛鋅礦---9-11526.0034.00Ls--灰巖---12-15634.0040.00Pb2--二品級鉛鋅礦---16-18740.0044.00Ls--不純灰巖---19礦區名稱:xx鉛鋅礦區工程編號:TC05探槽第1頁/總頁TC02采樣平面圖上探槽展繪素示意圖7探井地質編錄7.1采樣鉆地質編錄7.1.1采樣鉆的布置原則采樣鉆一般在不宜施工探槽及淺井處沿垂直礦體走向布置。控礦采樣鉆的間距應大致與地表采樣長度相同,以便見礦采樣鉆成果參加資源量估算。施工深度一般以控制1-數件基巖樣品為宜(不超過20米),因此每一個礦體在應進行地表揭露的位置可能會布置多個采樣鉆孔,構成一組采樣鉆。7.1采樣鉆地質編錄
8坑道地質編錄8坑道地質編錄按坑道與礦體關系,分為穿脈坑道(簡稱穿脈)及沿脈坑道(簡稱沿脈)。穿脈橫向揭穿礦體,沿脈順礦體走向,其中在礦體內部的稱脈內沿脈,在礦體頂、底板圍巖中的稱脈外沿脈。8.1確定首選壁及繪圖方向坑道都是從坑口起“0”開始編錄,一般用壓平展開法繪制兩壁一頂。為了與采樣平面圖及地質圖等對應,素描時,一般圖的左側方位角為
180°~360°,右側為
0°~180°。選擇礦體出露比較完整,壁面相對平整的一壁作為首選壁,進行重點編錄、布置刻槽樣品。8坑道地質編錄8.2基點基線設置坑道基點要求沿坑道頂板中心線布設。有測量中線樁的基點布設及定位:收集坑道施測中線樁的編號及每兩點間的方向和平距(有水準的還有高程數據),以便修正地質編錄中的有關數據完全與測量數據吻合,避免產生系統誤差。基點應盡量利用中線樁,且編號應一致。坑口的基點,是坑道的起點和坐標點。坑內基點定位,在預查及普查階段可由編錄人員半儀器法測定方向、平距;詳查以上勘查階段,要求儀器測定;坑口基點測量應提供Z、Y、Z坐標數據。8坑道地質編錄坑道左壁及頂投影(俯視)示意圖點位基線讀數(m)垂高(m)要素點①2.81.8銅礦頂板左壁底②4.70銅礦頂板左壁頂③4.40銅礦頂板坑中心④4.00銅礦頂板右壁頂⑤4.81.8銅礦底板左壁底⑥6.50銅礦底板左壁頂⑦6.30銅礦底板坑中心⑧5.90銅礦底板右壁頂坑道測量要素點讀數表8坑道地質編錄------8.4.2.2地質要素及地質體的投繪作圖員投繪素描成圖:1)銅礦頂板左壁底的投繪:在框圖中基線上找出2.8m位置,垂直投影到左壁頂,在自左壁頂垂直下投至左壁底,即得到①點(銅礦頂板左壁底)。2)銅礦頂板左壁頂的投繪:在基線上找到4.7m位置,垂直投影到左壁頂,即得到點(銅礦頂板左壁頂)。3)銅礦頂板坑中心位置:在基線上找到4.4m位置,即為③點(銅礦頂板坑中心位置)4)銅礦頂板右壁頂的投繪:在基線上找到4.0m位置,垂直投影到右壁頂,即得到④點(銅礦頂板右壁頂)。至此,銅礦頂板各要素點的投繪工作已完成,作圖員依次連接①、②、③、④點,并素描出銅礦頂板在坑道左壁及坑頂的界線。測手及作圖員重復上述操作步驟,繼續完成銅礦底板在坑道左壁及坑頂的界線的投繪素描及刻槽樣H1、H2、H3、H4的投繪。8坑道地質編錄------8.4.3.1掌子面素描圖c)作圖員投繪素描成圖首先按設計的坑道斷面規格,繪出等腰梯形的掌子面理想輪廓圖,如圖20中坑頂、坑底、左壁、右壁組成的實線輪廓圖;銅礦頂板投繪:在基線上找出0.1m位置,往左取水平距離0.5m處,即得到①點(銅礦頂板上界實際位置);然后在基線上找出0.9m位置,往右取水平距離0.8m處,即得到②點(銅礦頂板下界實際位置)。銅礦底板投繪::在基線上找出0.4m位置,往左取水平距離0.8m處,即得到③點(銅礦底板上界實際位置);然后在基線上找出出1.5m位置,往右取水平距離0.9m處,即得到④點(銅礦底板下界實際位置)。至此,銅礦頂、底板各要素點的投繪工作已完成,作圖員依次將將①點延長至框圖坑頂上,將②延長至框圖右壁,將③點收縮至框圖左壁,分別連接①、②和③、④點,并素描出銅礦頂板及底板在掌子面上的界線。測手及作圖員按上述操作方法,繼續完成銅礦刻槽樣H1、H2、H3的投繪(見圖21)。沿脈掌子面素描示意圖8.4.4大拐彎坑道繪圖方法坑道方向變化或坡度改變在15°以上時,應分段編錄。編錄時在頂板上留出叉口,彎壁上留出空白,叉口的夾角即方向改變的角度差值。坑道方向改變后,巖礦層在坑道壁上的傾角線、頂板上的走向線投影時,方向和角度有所變化,出現巖石花紋不連續,用直線在轉向處分開。坑道施工坡度改變時,也要分段編錄,如平坑改為斜坑或斜坑改為平坑,編錄只需在變化的位置注明坡度角即可。
8.4.4大拐彎坑道繪圖方法8.4.4.2坑道方向變化達15°,坑頂及彎壁裂開坑頂自主壁頂端向彎壁呈扇形裂開,裂開角度等于坑道拐彎方位差,并連帶彎壁平行裂開相同的寬度。如果裂開區的兩側有界線應錯開。8坑道地質編錄
8.4.4.3坑道方向變小,達15°,坑頂及彎壁裂開8.6坑道的繪制長度及分層界線和樣品等位置的記錄8.6.2.1穿脈坑道分層界線及樣品的記錄格式
記錄時分層界線一律以其在主壁壁底的位置對應于水平標尺上的讀數為準。如下,某鈮鉭礦區Cm501坑道素描圖中有13個分層,分別為:0~6.3m輝長巖;6.3~8.8m正長偉晶巖脈;
8.8~15m輝長巖;15~17m一級鈮鉭礦;17~21m二級鈮鉭礦;21~27.2m一級鈮鉭礦;27.2~29.1m二級鈮鉭礦;29.1~31.4m一級鈮鉭礦;31.4~33.3m二級鈮鉭礦;33.3~35.3一級偉晶正長巖;35.3~38.6m二級鈮鉭礦;38.6~40.1m混染巖。
8.6.3.2沿脈坑道分層界線及樣品的記錄格式
由于沿脈中礦體與工程走向大致相同,礦體傾角較陡時,往往沿坑道頂出露,傾角較緩時,往往沿一側或二側坑壁出露,所以在編錄時,應重點記錄礦體及重要地質體在坑壁底及坑壁頂的出露位置。在記錄時分別以各自的出露位置對應于水平標尺讀數。
如圖中,東壁頂0~2.45m、西壁頂0~2.8m為浮土;流狀輝長巖在東
壁底有三處出露:東壁底0~8.4m、9.4~13.5m、15~17.5m,在東壁頂有一處出露及東壁頂8.75~15m;正長偉晶巖在東壁底有三處出露:東壁底8.4~9.4m、13.4~15m、17.5~18.8m,在東壁頂有兩處出露:2.45~8.75m、15.~17.5m;輝石巖在東壁底及頂各有一處出露。在記錄時分別以各自的出露位置對應于水平標尺讀數。
坑道編錄的記錄1、基線主要用于繪制坑道素描圖時測量、投影地質要素時用,基點基線記錄于“探礦工程基點基線記錄表”;基線不作分層、采樣等記錄位置用。2、分層界線及樣品位置記錄它們在坑底、坑頂的水平標尺讀數(從0m開始至終點連續記錄)(不記錄各自在基線上的讀數);
9鉆孔地質編錄記錄格式:地質分層與回次數據分開記錄主要因為地質記錄內容十分重要,且多次使用,是編制鉆孔柱狀圖及資源儲量估算圖件的依據,為了保持分層記錄的完整性及資料利用和保管的方便,地質分層適宜記錄在“鉆孔地質記錄表”中,單獨成冊;而鉆孔回次數量大,占據記錄表格多,基本上僅使用一次,適宜記錄在“鉆孔回次記錄表”中,單獨成冊。回次記錄表記錄:李某某
日期:2011/4/1—7/12檢查:張某某
日期:2011/4/5—7/20第1頁/總12頁回次號下界記錄孔深巖心孔深校正量下界校正孔深備注塊數長度上次殘留處理后巖心長回次采取率(%)14.1153.2880長度單位:m(下同)28.2163.4378311.8243.503.797415.7254.100.23.9100519.5263.4290623.1243.3192726.7233.2089830.1263.1693933.9273.46911037.5283.601001141.0252.80801244.8142.96781348.3253.40971450.0051.6810051.0051.081554.0063.609041153.0343.9010042156.8333.8010043160.7463.9110044164.5473.8010045168.1483.6010046171.8453.7010047175.1443.3010048178.7453.6010049182.5453.8010050186.3463.8010051190.1253.8010052194.0653.9010053197.9333.8910054200.0052.07100200.00200.8055203.8343.7297地質記錄表記錄:李某某
日期:2011/4/1—7/12檢查:張某某
日期:2011/4/5—7/20第1
頁/總12頁層號起止分層采取率(%)分層進尺換層孔深軸夾角分層真厚度地質描述標本樣品回次巖心長回次巖心長111.801150.8283350.38350.38286.66正長輝石混染巖:主要由灰白色正長石、黑色輝石、灰綠色角閃石、白色斜長石(各占20%左右)組成。具中粒結構,后期正長巖脈穿插輝長巖形成混染構造。b1H1、H221151.201162.301003.15353.53602.58灰色中細粒正長輝石混染巖型星散侵染狀磁鐵礦石。主要由白色斜長石、黑色輝石及磁鐵礦(各占百分之35、30、20)組成。與下覆巖層呈漸變過渡關系。H331160.501172.40903.13356.66582.47灰黑色細粒橄輝巖型稀疏侵染狀磁鐵礦石。主要由白色斜長石、黑色輝石、暗綠色橄欖石及磁鐵礦(各占百分之25、30、10、25)組成。暗色礦物具定向排列,流紋狀構造清晰,局部具1-2厘米寬的暗色條帶。與下覆巖層呈漸變過渡關系。T1H441171.201192.60906.43363.095.07灰色不等粒輝石巖型星侵狀磁鐵礦石。主要由黑色輝石、白色斜長石、暗綠色橄欖石及磁鐵礦(各占百分之40、15、10、22)組成。白色礦物具定向排列,流紋狀構造清晰,局部具2-4厘米寬的白色條帶。與下覆巖層呈漸變過渡關系。H551191.101281.808024.80387.8919.55灰色不等粒含鐵輝石巖。主要由黑色輝石、白色斜長石及磁鐵礦(各占百分之60、20、15)組成。見正長巖細脈不規則穿插。H6-1061281.401332.209016.00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個人年度工作總結600字簡短(10篇)
- 企業經營承租合同(16篇)
- 2025智慧演講稿(5篇)
- 幼兒園父親節親子活動方案(4篇)
- 《春夏秋冬》(教案及反思)-2024-2025學年統編版(2024) 一年級下冊語文
- 恒遠公司員工的辭職報告(18篇)
- 《汽車行業洞察》課件
- 《抵押品價值評估實務》課件
- 《卓越中心在行動》課件
- 浦東跑道施工方案
- 天然石材更換方案
- 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護理查房
- 嚴防管制刀具 對自己和他人負責-校園安全教育主題班會課件
- 09J202-1 坡屋面建筑構造(一)-1
- 小學生運動會安全教育課件
- 扁平足的癥狀與矯正方法
- 青春健康知識100題
- 員工考勤培訓課件
- 危機處理與應急管理
- 國開電大操作系統-Linux系統使用-實驗報告
- 黑臭水體監測投標方案(技術方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