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生態調查方法》編制說明_第1頁
《區域生態調查方法》編制說明_第2頁
《區域生態調查方法》編制說明_第3頁
《區域生態調查方法》編制說明_第4頁
《區域生態調查方法》編制說明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區域生態調查方法編制說明標準起草組一、工作簡況 1二、技術標準制訂的必要性分析 3三、標準編制原則和主要內容 4四、主要試驗(或標準驗證)情況、分析、綜述報告,技術經濟論證可行性分析和預期的經濟效果11五、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的情況,與國際、國內同類標準水平的對比情況 20六、與有關的現行法律、法規和強制性國家標準的關系 20七、重大分歧意見的處理經過和依據 20八、國家標準作為強制性國家標準或推薦性國家標準的建議 20九、貫徹標準的要求和措施建議 20十、廢止現行有關標準的建議 20十一、其他應予說明的事項 201區域生態調查方法編制說明(一)任務來源全國環境管理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207)已申報立項并獲得批準,項目T個月,計劃完成時間為2023年8月,標準項目由生態環境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中國標準化研究院等單位負責起草。(二)主要參加單位所作的工作標準主要編制單位生態環境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在標準編制過程中,積極主動聯合國內相關實踐單位,負責項目的總體實施和策劃,帶領編制組成員單位認真細致修改標準文本,完成標準的編制和修訂工作。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中國標準化研究院等單位積極參與標準的調研工作,針對討論稿提出修改意見,并配合生態環境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修改完善。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配合確定指標體系,中國標準化研究院配合完成整體結構與格式梳理,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山東大學和北京師范大學配合完成具體指標與技術方法確定。(三)工作過程區域生態系統調查技術方法指南標準草案編制的工作思路為:首先通過立項準備階段和國內外相關研究現狀分析和調研,確定技術標準框架,編寫技術標準草案,調整技術標準細目,通過召開專家研討會征求修改意見并對技術標準草案進行修改完善。總體工作過程為:通過立項與準備、預調研、撰寫技術標準草案和編制說明、研討與技術標準草案修改、專家研討會征求意見,編寫并修改形成技術標準征求意見稿。2生態環境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成立技術標準制訂工作組。工作組籌建后,進一步明確工作的目標與內容,根據人員結構與技術能力對研制任務進行細分,包括技術標準研制進程的跟蹤、資料的收集與分析等。2、預調研階段工作組系統地研究了區域生態系統調查中的結構與格局指標體系及方法、生態系統過程與功能指標體系及方法,充分結合區域生態系統特點和生態系統格局、質量與功能評估所需參數,支撐生態系統評估和區域生態系統狀況調查。結合國內外相關研究進展,以全國生態狀況定期調查評估工作成果為基礎,完善生態系統結構與格局、過程與功能的調查指標和技術方法,為全面、準確評價生態系統提供基礎,為建立意義明確、可操作性強的調查指標體系做準備。3、編制草案階段工作組對國內外研究成果的概念、指標說明等進行了系統地學習、分析、對比等工作。在編制草案的過程中,工作組從指標體系的完整性、技術方法的合理性、評價模型的科學性和嚴謹性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分析,最終形成《區域生態系統調查技術方法指南》征求意見稿。4、標準研討階段工作組組織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中國標準化研究院、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等多家單位的專家參加的研討和評議,工作組針對意見對技術標準征求意見稿進行完善。2018年8月-2022年11月,召開了3次專家研討會,包括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中國標準化研究院、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山東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多家單位參加。研討會進一步明確了標準的大綱和內容,專家對評價指標體系的組成、定量指標的選擇和評價方法提出了許多寶貴意見。5、完成規范編制立項生態環境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中國標準化3研究院在2019年11月8日進行標準立項準備會議后,于2019年11月14日完成標準的編制立項。6、形成征求意見稿2019年10月-2022年12月,根據專家討論會的修改意見,起草組又經多次討論,對標準進行了修改完善,完成標準的征求意見稿。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對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一系列決策部署,發布了《中共《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等一系列重要文件。開展區域生態系統調查,摸清生態系統本底狀況,不僅是一項重要的基礎國情調查,也可為開展國土空間用途管制,科學布局和實施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有效實施生態補償的重要科學依據,對維護生態系統功能穩定和國家生態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因此,統一規范調查指標體系,明確技術方法,可為定期開展區域生態系統評估、支撐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自然資源利用與國家綜合管理決策提供重要支撐。2021年5月生態環境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聯合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發布了HJ1166全國生態狀況調查評估技術規范——生態系統遙感解譯與野外核查,HJ1167全國生態狀況調查評估技術規范——森林生態系統野外觀測,HJ1168全國生態狀況調查評估技術規范——草地生態系統野外觀測,HJ1169全國生態狀況調查評估技術規范——濕地生態系統野外觀測,HJ1170全國生態狀況調查評估技術規范——荒漠生態系統野外觀測等5個行業標準,規定了生態系統類型的遙感解譯與野外核查方法,以及森林、草地、濕地和荒漠生態系統的野外觀測指標與方法等要求。4適用性、科學性、可操作性”的原則,按照GB/T1.1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則給出的規則編寫。(1)適用性、可操作性原則本技術規范的內容應具有普遍適用性,方法應具有可操作性,能為生態系統評估分析等工作的實施提供技術參考。(2)科學性、先進性原則本技術規范在編制過程中應積極借鑒和利用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運用可靠的原理、成熟先進的技術和科學的方法,保證制定的技術規范具有科學性和先進(3)經濟、技術可行性原則技術規范中采用的技術方法應經濟可行,確保按照該技術規范開展全國生態狀況變化調查評估時,涉及到的數據源比較容易獲取、方法比較容易實現,成本較低,經濟可行。規定區域生態系統調查技術方法。為開展生態系統結構與格局、過程與功能的調查建立統一的指標和技術方法。本技術標準中區域生態系統調查指標體系和技術方法主要依據生態環境部與中國科學院聯合開展的全國生態狀況定期調查評估工作中涉及的指標參數,結合區域生態系統調查通用指標,為支持國家生態系統綜合管理與生態文明建設,對區域生態系統調查的具體要求進行制訂。此外,本技術標準還參考了以下相關標準或文件:(1)本文件按照GB/T1.1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5和起草規則的規定起草。(2)編寫內容參考了GB/T33027森林生態系統長期定位觀測方法、HJ1167全國生態狀況調查評估技術規范——森林生態系統野外觀測等標準的相關、主要內容本標準包括正文、1個規范性附錄(附錄A)、2個資料形性附錄(附錄B,附錄C),其中正文分六章闡述了本標準的適用范圍、規范性引用文件、術語和定義、原則、調查工作流程、調查指標及方法等。規范性附錄主要是對區域生態系統調查數據獲取方式(遙感調查、地面調查、資料收集)和樣地基礎信息錄入表進行了規范,資料性附錄主要是生態系統結構與格局指標調查技術方法、生態系統過程與功能指標調查技術方法等。5、主要內容的解釋和說明本標準的適用范圍:“范圍”部分明確了本技術標準的適用范圍,即區域生態系統調查技術方法指南的內容和流程、調查指標體系、指標計算、調查方法等內容。具體而言,本文從生態系統結構與格局指標體系、生態系統過程與功能的指標體系,使用地面調查、遙感調查和資料收集等手段獲取指標參數數據,主要用于全國及省級行政區域及其他自然地理區域的生態系統調查。規范性引用文件:該部分列出了在本技術標準中所引用的國家標準、行業技術標準與技術標準。主要包括以下標準:GB/T17296中國土壤分類與代碼GB/T20481氣象干旱等級GB/T30363森林植被狀況監測技術規范GB/T33027森林生態系統長期定位觀測方法GB/T34815植被生態質量氣象評價指數GB/T35221地面氣象觀測規范總則GB/T35226地面氣象觀測規范空氣溫度和濕度GB/T35227地面氣象觀測規范方向和風速6GB/T35228地面氣象觀測規范降水量GB/T35231地面氣象觀測規范輻射GB/T38590森林資源連續清查技術規程GB/T41280衛星遙感影像植被覆蓋度產品規范GB/T41534地表溫度遙感產品真實性檢驗GB/T50138水位觀測標準GB50179河流流量測驗規范HJ1166HJ1167HJ1168HJ1169HJ1170全國生態狀況調查評估技術規范——生態系統遙感解譯與野外核查全國生態狀況調查評估技術規范——森林生態系統野外觀測全國生態狀況調查評估技術規范——草地生態系統野外觀測全國生態狀況調查評估技術規范——濕地生態系統野外觀測全國生態狀況調查評估技術規范——荒漠生態系統野外觀測HJ710.1生物多樣性觀測技術導則陸生維管植物HJ710.12生物多樣性觀測技術導則水生維管植物LY/T1225森林土壤顆粒組成(機械組成)的測定SL759徑流實驗觀測規范術語和定義:該部分用于解釋在技術標準中使用,但在相關國家標準、行業技術標準與技術標準中無明確定義的專業術語。區域生態系統Regionalecosystem特定空間范圍內生物與環境通過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和信息傳遞構成的整體,主要包括森林、草地、荒漠、濕地等生態系統。生態系統結構與格局Ecosystemstructureandpattern各類不同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數量特征與空間分布狀況。生態系統過程與功能Ecosystemprocessesandfunctions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傳遞過程及體現出的各種功效和作用。遙感調查Remotesensinginvestigation7利用搭載在衛星、無人機等高空平臺的傳感器獲取生態系統反射、輻射信息,以此為基礎研究各類生態系統結構與格局、過程與功能等特征。地面調查Groundinvestigation根據統計抽樣方法,利用地面定位和觀測儀器獲取反映生態系統格局與結構、過程與功能等方面的參數和信息。原則:本標注主要基于適用性原則、可操作性原則、科學性原則制定。實用性原則,應充分考慮調查區域的生態系統特征和自然地理環境特點,根據區域生態系統調查的主要目標、內容和任務,選擇合理的生態系統結構與格局指標、生態系統過程與功能指標。可操作性原則,應綜合考慮調查區域的生態系統特點和空間范圍大小,客觀分析傳統地面調查方法、遙感調查方法的可操作性,選擇適宜的調查方法,保障區域生態系統調查任務的可實施。科學性原則,無論采用傳統的地面調查方法還是采用遙感調查方法,應科學規范的開展區域生態系統調查的前期準備、數據(樣品)采集、數據(樣品)分析整理等,確保區域生態系統調查數據的準確性。調查工作流程:區域生態系統調查主要包括明確調查目標、選擇數據獲取方式、確定調查指標體系、確定各指標調查方法等技術流程,最終完成區域生態系統調查。具體如下圖:圖1區域生態系統調查技術流程8調查指標及方法:主要分為生態系統結構與格局的指標體系和調查方法、生態系統過程與功能的指標體系和調查方法兩大類,正文內容主要列出生態系統結構與格局、生態系統過程與功能的一級指標、二級指標和指標含義,具體指標的調查技術方法在附錄B、附錄C中進行了詳細闡述。生態系統結構與格局指標及方法。生態系統結構與格局指標共包括3個一級指標和15個二級指標,具體見表1。指標調查技術方法按附錄B.1~B.3的有關方法進行。表1生態系統結構與格局指標一級指標二級指標指標含義宏觀結構與格局生態系統類型在自然界一定的空間內,生物與環境之間通過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而構成的統一整體,主要包括森林、草地、濕地、荒漠等生態系統類型。生態系統面積生態系統所占二維空間大小,通常指平面空間,單位為平方公里。生態系統面積比例某類或某幾類生態系統面積占區域總面積的百分比。植被覆蓋度植被(包括葉、莖、枝)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積占統計區總面積的百分比。葉面積指數單位土地面積上植物葉片總面積與土地面積的比值。群落結構平均蓋度全部植被地上冠層部分垂直投影面積占單位面積的百分比平均值。平均高度植被群落中,植被從基部地面到植物莖葉最高處垂直高度的平均值。平均冠幅喬木冠層南北和東西方向寬度的平均值。平均胸徑喬木主干離地表1.3m處的直徑的加權平均值,僅計入胸徑大于5cm的喬木。株密度單位面積內全部或者某種植物的個體數量。豐富度植被群落中所含物種數目的多少。起源植被群落在其最初發育時所依靠的媒介方式。主要分為人工或天然。植物種類構成植物區系構成一個地區或某個植被類型中所有物種的科、屬和區系成分的組成情況。優勢植物種構成植物群落中,個體數量、覆蓋度、生物量等均占優勢的物種所占比例。水生植物類型根據植物對水分適應類型的不同進行生活型分類,分為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9生態系統過程與功能指標及方法。生態系統過程與功能指標包含基礎地理環境指標和生態系統過程與功能指標2部分。a)基礎地理環境指標共包括4個一級指標和22個二級指標,具體見表2。指標調查技術方法按附錄C.1的有關方法進行。b)生態系統過程與功能指標共包括3個一級指標和21個二級指標,具體見表3。指標調查技術方法按附錄C.2~C.4的有關方法進行。表2基礎地理環境指標一級指標二級指標指標含義地形地貌經緯度地理位置坐標信息。海拔高度與海平面的高度差。坡度地表陡緩的程度。坡長地面上一點沿水流方向到其流向起點間的地面距離。坡向坡面法線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的方向。地表粗糙度表示地面凹凸不平的程度。氣象因子降水量從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雨水,未經蒸發、滲透、流失而在水面上積聚的水層深度。氣溫近地面空氣的溫度。日照時數表示太陽中心從出現在一地的東方地平線到進入西方地平線,其直射光線在無地物、云、霧等任何遮蔽的條件下,照射到地面所經歷的時間。總輻射水平地表所接收到的太陽直接輻射和天空輻射之和。風速/風向風的速度和方向。水文因子流量在某一時段內通過某一過水斷面的水量。將瞬時流量按時間平均,可求得某時段的平均流量。。流速單位時間里水流前進的距離含沙量單位體積水體內所含干沙的質量。水位自由水面相對于黃海基面的高程。積水深度水面距河流、湖泊等濕地水體底部的距離。淹水歷時濕地生態系統從開始積水到排完水的過程。結冰期水體從結冰開始到結束的過程。土壤因子土壤類型根據土壤性狀、質與量的差異,劃分土壤各類型。土壤質地土壤中不同大小直徑的礦物顆粒的組合狀況。土壤可蝕性因子土壤的粗砂、粉砂、黏粒和有機碳的百分含量。一級指標二級指標指標含義土壤厚度土壤母質層以上到土壤表面的垂直深度。表3生態系統過程與功能指標一級指標二級指標指標說明碳循環過程與功能總初級生產力單位面積、單位時間群落(或生態系統)中,植物利用太陽能固定的能量或生產的有機質的量。該指標決定了進入陸地生態系統的初始能量與物質總量。凈初級生產力從固定的總能量或產生的有機質總量中減去植物呼吸所消耗的量,直接反映了植被群落在自然環境條件下的生產能力,表征陸地生態系統的質量狀況。凈生態系統生產力表征陸地與大氣之間的凈碳通量或碳儲量的變化速率,一般是凈初級生產力中再減去異養生物(土壤)的呼吸作用所消耗光合產物之后的剩余部分。植被地上生物量某一時刻,單位面積植被地上部分累積的物質總量。植被根冠比植物地下部分與地上部分的鮮重或干重的比值。植被碳密度單位面積植被中的碳素存留量。植被釋氧量植被利用光能同化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機物質的同時釋放的氧氣量。土壤呼吸土壤中微生物、根系、動物的呼吸作用釋放的二氧化碳總量。土壤碳儲量一定深度內(通常為1m),單位面積礦質土和有機土(包括泥炭土)中的有機碳素存留量。土壤有機碳密度單位面積、單位時間群落(或生態系統)中,植物利用太陽能固定的能量或生產的有機質的量。該指標決定了進入陸地生態系統的初始能量與物質總量。水循環過程與功能潛在蒸散發量地表在一定氣象條件下可達到的最大蒸發蒸騰量。實際蒸散發量特定區域天然情況下的實際總蒸散發量,又稱流域蒸發散量,是地表水體蒸發散量、土壤蒸發散量和植物蒸發散量之和地表徑流量又稱地面徑流量,一定區域內降水或融雪強度超過蒸散發、截留和下滲強度,暫留于地表向低處流動,形成地表徑流的水量冠層截留量葉片、枝干等植物地上生理器官對落入其內水分的截留容納數值凋落物最大持水量凋落物含水量達到飽和時的持水量,一般情況下為該凋落物浸水24小時后的持水量凋落物最大持水率凋落物含水量達到飽和時的持水率,一般情況下為該凋落物浸水24小時后的持水率土壤濕度土壤濕度指土壤的濕潤程度,與土壤的含水量成正比一級指標二級指標指標說明土壤孔隙度土壤孔隙容積占土體容積的百分比能量交換過程與功能地表反照率地表總反射輻射通量與總入射輻射通量之比。地表比輻射率又稱發射率,是指地表輻射出射度與同溫度下的黑體輻射出射度比值。地表溫度地球表面與空氣交界處的溫度。植被光合有效輻射吸收比率植被冠層吸收的光合有效輻射占總光合有效輻射的比值。1、主要試驗情況與分析(1)生態系統結構與格局指標調查通過生態系統類型和生態參數野外調查,建立生態系統解譯數據庫,提高生態系統分類精度、獲取或驗證生態系統參數,為評估生態狀況提供基礎數據。生態系統野外核查要根據生態系統類型分區和自然地理分區,科學合理布設野外調查點位。一方面通過實地調查填寫表格,采集位置信息、類型信息和照片信息等,另一方面通過“室內高分辨率衛星數據”調查方式加大調查覆蓋范圍。標準起草單位在2015年組織核查了11.8萬個樣本點,2020年核查了8.3萬個樣本點,經過實地驗證,兩期遙感解譯生態系統類型數據一級類型精度分別達到94%和91%。野外核查樣點及實地照片如下:圖22020年生態系統類型核查樣點空間分布圖部分生態系統類型野外核查、解譯標志庫建設野外調查的實際工作照片和核查照片如下:圖2森林生態系統核查照片示例圖3草地生態系統核查照片示例圖4濕地生態系統核查照片示例圖5荒漠生態系統核查照片示例針對植被覆蓋度、葉面積指數、群落結構、植物種類構成等生態系統參數需要地面調查觀測時,采用布設綜合觀測樣區、典型養區等監測體系,通過樣區內布設樣地樣方的方式,對森林、灌叢、草地、濕地、荒漠等典型生態系統的重要生態參數進行觀測。區域生態系統調查部分樣方實驗數據及觀測情況示例如下:表4森林野外調查示例表地理位置名稱寺大隆林場健康等級健康地理位置坐標經度:99.92緯度:38.44優勢樹種青海云杉林行政區張掖肅南齡組中齡組行政代碼622222植被類型喬木林地形平均樹高11.1m海拔2800m平均胸徑15.6cm林分郁閉度0.7樣方生物量14.61kg/m林下植被平均蓋度40%坡度31°林下植被平均高度30cm坡向北偏東25°坡位林齡/平均年齡90地形地貌林分生物量14.61kg/m林分起源天然林葉面積指數5.62圖6森林魚眼照片、草地樣方、荒漠樣方生態參數觀測示例對于植被覆蓋度、葉面積指數等指標常用到遙感調查方法,如植被覆蓋度采用像元二分模型,利用遙感獲取的植被指數(NDVI)計算獲取植被覆蓋度;基于光學遙感數據獲取葉面積指數。標準起草單位也基于地面調查和遙感手段,形成了一系列空間數據成果,調查方法得到有效驗證,也凝練形成本標準中的調查方法。其中,植被覆蓋度空間數據示例如下:圖7全國不同月份植被覆蓋度空間數據示例(2)生態系統過程和功能指標調查針對生物量、土壤有機碳密度、地表徑流量、地表溫度等碳循環、水循環過、能量交換的過程與功能指標,標準起草單位聚焦各類自然生態系統的參數進行了了2500多個樣方,觀測了相關生態參數。在野外觀測時,根據生態系統類型分區和自然地理分區,科學合理布設野外觀測樣點,對重要的生態參數進行了實地觀測,服務于生態系統質量和服務功能評估。圖82010年野外樣地空間分布示例標準起草單位還凝練成果和技術方法,針對不同類型生態系統特點,編制了針對單一生態系統特點的標準,形成了一系列行業技術規范。本標準基于制定目標,聚焦生態系統評估參數,凝練了區域生態系統調查的指標,并給出技術方法,部分引用了行業標準的觀測內容和方法,相關指標和觀測方法基本得到了驗證。編制組前期凝練形成的技術規范包括《全國生態狀況調查評估技術規范——森林調查評估技術規范——草地生態系統野外觀測》、《全國生態狀況調查評估技術規范—濕地生態系統野外觀測》、《全國生態狀況調查評估技術規范——荒漠生態系統野外觀測》等標準。在各類指標觀測過程中,形成了大量的樣地樣方觀測樣本和記錄表格,下面給出部分觀測示例。表5草地野外調查示例表樣方編號樣方面積樣方定位39.145,99.983樣方照片編號植物種數2物種多度紅砂(4);鹽爪爪(1)植被覆蓋度%16.32群落高度m0.070.95活體生物量g179.93凋落物生物量g3.26土壤含水量%1.02%土壤容重1.23g/cm土壤機械組成粘粒51.30%,粉粒4.12%,砂粒44.58%9.01土壤有機質含量16.36g/kg土壤有機碳含量9.39g/kg土壤全氮0.36g/kg草地破壞情況鼠洞:0/個受害植株:0/株有害草種情況無表6濕地野外調查示例表樣方編號MQ1-1樣方面積樣方定位E101.6750°,N33.7578°樣方照片編號MQYF1-1植物種數物種多度野青茅屬16;嵩草屬10;蔥狀燈心草10;條葉垂頭菊5;火絨草屬3;銀蓮花屬72;蕨麻48;星狀雪兔子2;松潘矮澤芹2;矮地榆16;高原毛茛10;獐牙菜屬1;龍膽屬1植被覆蓋度%18.287森林郁閉度%0木本生物量g0草本生物量g178.09土壤平均碳密度g34.194土壤濕度%76.51圖9草地冠層照片、林下植被樣方、灌叢樣方生態參數觀測示例生態系統結構與格局指標涉及生態系統類型、面積、比例、植被覆蓋度、葉面積指數等宏觀結構與格局指標參數,平均蓋度、平均高度、平均冠幅、平均胸徑、株密度、豐富度、起源等群落結構指標參數,植物區系構成、優勢植物種構成、水生植物類型等植物種類構成指標參數。生態系統過程與功能指標涉及地形地貌、氣象因子、水文因子、土壤因子等基礎地理環境指標,總初級生產力、凈初級生產力、凈生態系統生產力、植被地上生物量、植被根冠比、植被碳密度、植被釋氧量、土壤呼吸、土壤碳儲量、土壤有機碳密度等碳循環過程與功能指標參數,潛在蒸散發量、實際蒸散發量、地表徑流量、冠層截留量、凋落物最大持水量、凋落物最大持水率、土壤濕度、土壤孔隙度等水循環過程與功能指標參數,地表反照率、地表比輻射率、地表溫度、植被光合有效輻射吸收比率能量交換過程與功能指標參數。目前國內外針對生態系統結構調查,主要聚焦在遙感解譯的方法。其中,國際上遙感解譯多針對土地覆被類型進行解譯,通過監督分類、非監督分類、決策樹等方法進行計算機自動化解譯。多個解譯分類體系差異較大,更加側重于自然植被的分類和監測,主要服務于各自項目的目標。針對群落結構、植物種類構成、植被覆蓋度以及基礎地理環境等的調查,國外先后實施的多個生態系統長期研究計劃均有所涉及,包括國際長期生態學研究網絡(ILTER)、全球環境監測系統(GEMS)、全球陸地觀測系統(GTOS)、全球通量觀測網絡(FLUXNET)和熱帶雨林多樣性監測網絡(CTFS)等。以及美國長期生態學研究計劃(LTER)、英國環境變化網(ECN)、瑞士森林生態系統觀測網絡(SFEON)、加拿大生態監測與分析網絡(EMAN)、哥斯達黎加長期生態學研究網絡(CRLETR)、捷克長期生態學研究網絡(CLTER)、泛美全球變化研究所(IAI)、亞太全球變化研究網絡(APN)、歐洲全球變化研究網絡 (EN-RICH)等。中國國土面積遼闊,海拔高差懸殊,氣候千差萬別,形成了多種草地類型。無論是科學研究還是行業應用領域,不同機構和研究團隊針對各類生態系統的野外觀測研究做了大量工作。國內生態環境部門對生態系統遙感解譯工作進行了規范化,明確了全國生態狀況調查評估主要指標,建立觀測評估技術體系,統一遙感解譯、野外觀測與驗證、生態狀況調查評估指標的獲取方法和計算方法,推動形成解譯、觀測與驗證、調查與評估的制度體系,以保障生態狀況調查評估結果質量。自然資源部門從土地利用角度,對遙感影像解譯工作進行了規范化,從遙感樣本數據建立、人工提取圖斑,到大量野外實地調查,其分類體系是根據土地利用的屬性進行劃分,對人工表面分的極為詳細,主要服務于國土的規劃和管理。中國科學院土地利用分類體系則更加側重于科研,分類體系也有差異。針對涉及的基礎地理環境和各類指標參數等調查和技術方法,國內林草等相關部門針對森林、草地、濕地和荒漠等生態系統發布了一系列行業標準規范,目的是為掌握我國森林、草地等資源的現狀及其動態變化情況,滿足森林、草原等精細化管理需求,為加強草原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基礎數據。生態環境部門從生態保護與管理角度,針對森林、草地、濕地和荒漠生態系統也發布了野外觀測的行業規范。另外,國內建設了與森林、草地等資源合理經營利用等多種需求相適應的長期觀測與研究平臺,監測網絡或組織主要有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CERN)、中國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網絡(CFERN)、中國荒漠-草地生態系統觀測研究野外站聯盟。針對森林生態系統,主要有《HJ1167-2021全國生態狀況調查評估技術規范——森林生態系統野外觀測》《LY/T1687-2007熱帶森林生態系統定位觀測指1689-2007暖溫帶森林生態系統定位觀測指標體系》《LY/T1722-2008寒溫帶森林生態系統定位觀測指標體系》《國家森林資源連續清查技術規定(2014)》《GB/T30363-2013森林植被狀況監測技術規范》等。主要規定了熱帶、干旱半干旱區、暖溫帶和寒溫帶森林生態系統的觀測指標體系,以及觀測方法和技術要求。觀測指標主要包括氣象常規指標、森林小氣候及梯度指標、森林大氣沉降指標、森林土壤的理化指標、森林生態系統健康指標、森林水文指標和森林的群落學特征指標等七大類,寒溫帶森林生態系統定位觀測指標則多了寒溫帶特征指標。針對草地生態系統,主要有《HJ1168-2021全國生態狀況調查評估技術規范——草地生態系統野外觀測》《全國草原監測技術操作手冊》《NY/T1233-2006草原資源與生態監測技術規程》《NY/T2998-2016草地資源調查技術規程》等。涉及到監測指標共有資源狀況、生態狀況、利用狀況等,各類標準規范主要為掌握我國草地資源的現狀及其動態變化情況,滿足草原精細化管理需求,為加強草原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基礎數據。針對濕地生態系統,主要有《HJ1169-2021全國生態狀況調查評估技術規范——濕地生態系統野外觀測》《LY/T1707-2007濕地生態系統定位觀測指標體濕地分類》《GB/T27648-2011重要濕地監測指標體系》《2008年國家林業局全國濕地資源調查技術規程(試行)》等技術規范。各類濕地生態系統野外觀測相關規范,主要規定了濕地的分類系統、濕地(重要濕地)生態系統定位觀測指標體系和技術方法等。濕地分類體系主要設置了自然濕地和人工濕地共5個二級類24個三級類,濕地生態系統野外觀測指標主要有濕地資源綜合、氣象、大氣沉降、土壤理化、生態系統健康、水文、群落等七大類指標。針對荒漠生態系統,主要有《HJ1170全國生態狀況調查評估技術規范——荒漠生態系統野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