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五講日治時期的臺灣日本侵占臺灣
殖民統治的建立
殖民地經濟的初步確立
社會結構與教育
二戰時期殖民統治的強化
臺灣民眾的反日活動
一.日本侵占臺灣1.《馬關條約》2.臺灣民主國的建立與抗日保臺臺灣民主國的建立
1895年5月2日,光緒皇帝批準《馬關條約》,5月7日,日本放棄割占遼東半島,清朝寄望于列強阻止日本割臺的幻想破滅。5月8日,清全權大臣伍廷芳與日本代表伊東已代在煙臺如期換約。在此情形下,臺灣民眾決定自主保臺。5月15日,以丘逢甲為首的地方紳士集議臺北籌防局,推舉唐景崧,劉永福為頭領,發表公開電,宣布自主保臺。此時,清政府下令臺地方官員內渡,命李經方(李鴻章之子)赴臺辦理移交事宜。而日本任命的首任臺灣總督兼軍務司令官樺山資紀率艦南下。所以在21日,丘逢甲等士紳再次聚議,推唐景崧為總統,丘為全臺義軍首領,劉永福為大將軍,更改官制,制國旗,印信等,決定成立“臺灣民主國”。
5月25日,臺灣民主國正式成立。年號“永清”,以示永遠臣伏于清。該政權是在日本侵略者即將入侵臺灣的危急形勢下,在全臺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愛國斗爭高潮推動下,為抗日保臺而建立的抗日救亡政權。民主國成立后,曾以臺灣紳民的名義致電清政府表示:“臺灣紳民,義不臣倭,愿為島國,永戴圣清”。唐景崧在一系列公開電中反復強調“臺民忠義,誓不從倭”,“暫充總統”,“仍奉正朔,遙作屏藩”10月21日,日軍占領臺南,至此,臺灣盡陷倭手。
二.殖民統治的建立1895年6月17日,日本首任駐臺總督樺山資紀在臺北主持始政儀式,標志日本在臺殖民統治的正式開始,臺灣從此淪為日本的殖民地長達半個世紀。
1、殖民統治機構與法律體系總督(1895——1919,武官總督制;1919——1945,文官總督制)1896年3月,臺灣劃歸拓殖省管轄,同時發布《臺灣總督府條例》規定臺灣總督的權限;①統率海陸軍掌管轄區內防備事宜;②在必要時可任命民事長官,獨斷處置判任以下文官;③可在職權或特別委任范圍內發布府令。“六三法”亦稱“關于在臺灣施行法令之法律”,賦臺灣總督以律令制定權。“臺灣總督得在其管轄區域內發布具有法律效力之命令”。此后。六三法每到三年既予延長。(律令制定權)1907年實施三一法,與六三法無本質區別,只不過增加了一條:臺灣總督發布的律令不得違反在臺灣施行的日本法律和赦令。從此,臺灣總督集立法、行政、軍事大權于一身,實施專制獨裁統治。1921年頒布法律第三號,(簡稱法三號),目的在于消除臺灣特性,同化臺灣,使之成為日本帝國真正的領土和臣民。對總督權力予以一定限制,即只有在臺灣地方需要而日本國內法律尚無明確規定時,總督才擁有律令權,同時擴大總督府評議會規模。但其專制權力未變。警察機關1895年始在臺灣設警察。到1898年時人數增至3375人,始終以日人為主體,1907年始錄用臺灣人,但人數較少。職能:“一切政務皆由警察官施行,協助處理地方廳政務支廳長以下的官吏多為警察官;特別事物為保甲,鴉片戶口、刑決、收官、衛生、稅揖等的處理。在臺灣,民警比例為547:1;日本為1228:1;朝鮮為919:1(1922年的統計數據),1902年,警察費為當時民政費的44.8%。保甲制度1898年8月,總督府頒發保甲條例,1903年5月,制定保甲條例實施細則,全島居民以十戶為一甲,十甲為一保,保甲內居民負有連帶責任。保甲須成立壯丁團,負責防范“匪徒”及各種家害。接受警察官的指揮。這條例成為日本殖民者控制人民的基本條規。此后,保甲組織從警察輔助機關轉為一般行政輔助機關。殖民官吏等級劃分敕任官:民政長官,參事長官奏任官:警視總長,各局局長,三廳廳長專任官:參事官,事務官,警事,技師,海事官,翻譯官判任官:各屬官,警部,通譯及地方官廳的中下級官吏三、殖民地經濟的初步確立占據臺灣的最初幾年,日本殖民當局忙于鎮壓當地的反抗運動,使得經濟停滯不前。1896—1904年間,日本中央財政對臺灣財政的補助金總額達3000萬日元,占該時期臺灣財政收入的20%左右。為謀求財政獨立,維持殖民統治,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1898—1906在任)提出了“殖產興業”為中心的20年財政計劃。通過發行公債,籌集資金,興辦鐵路,郵電,港口等官營企業以及其他民間企業來發展經濟。為實現以上目標,事先開展了土地調查,林野調查,幣值改革,建立金融體制,交通體系等基礎工作,即為殖民地經濟奠基的基礎工作。(一)殖民地經濟的奠基工作
1.土地調查清代臺灣土地所有權分為大租權和小租權,兩者又可分割,繼承,典賣,地權混亂,同時存在大量隱田或土地種目狀況不明,地籍不分等問題。1898年7月始,殖民當局歷時6年開始調查土地,確定了土地權力所屬,區分土地種目及調查地形的目的。1903年發布確定大租權的公告。1904年取消大租權,對大租權者予以補償。其結果,田園面積由366987甲增至633065甲,賦課收入由86萬元增至298元。一方面因取消大租權而確定了一地一主的近代土地制度,又給總督府提供了大量財源。2.林野調查1895年當局頒布“林野取締”規則,規定“凡無地挈及其它可資證明其所有權的山林原野,悉為官有”。據此,除土著的“番界”外,在97萬余甲林野中,被劃為官有的達916775甲,民有的僅56961甲。此后,當局于1914—1925年間出賣其中的204912甲,獲利達5459863元。3.金融體系的確立建立官方的臺灣銀行。1899年開業,職能有二:統一幣制,1899年發行類似復本位制的一元銀幣兌換的紙幣,易引起投機,1904年6月發行金幣兌換券,取消銀幣流通。確定單一金本位制;承擔總督府的公債,創立之初的大部分資金用于認購公債和向當局貸款。1905年后,產業和貿易金融業務才逐次展開。完善關稅政策,以保護和扶植臺灣的日本產業,在砂糖、茶葉、海運等方面,排擠歐美資本。4、發展官營的交通設施事業主要指鐵路、港口等事業,基隆、高雄等港口從1899年開始興建,1908年建成南北鐵路共405公里,均屬總督府所有。當局還發展以制糖業為主的民營業
〈二〉臺灣經濟的殖民地位對于宗主國來說,殖民地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提供初級產品—農產品和工業原料。具體到臺灣,以米糖為主的農業經濟是經濟的主體,臺灣成為日本資本的輸出地,也成為日本的重要原料產地,30年代中期以前,臺灣經濟的殖民地化有三方面體現:①工業方面,獎勵扶植日資發展新式制糖廠以制糖業為中心,發展了一定規模的現代制造業;②農業方面,當局大力發展農業生產,提高了糖、米產量,大量輸往日本本土;③“米糖相克”致使農民生活水平的逐年下降。四.社會結構與教育1.社會結構日據時期社會結構變化的背景:殖民地官僚體系取代了清朝官員的統治地位;原有的銀行——洋行——媽振館——茶行的經營模式逐漸衰退消失;郊商勢力進一步衰落,大陸資本日益式微;日資大量涌入臺灣;在農村,基本保持原有的地主制和小農經營,但因日資的進入也發生了一些變化。社會分層城市:日本人是社會的上層,形成由少數日本上層階級獨占的政治專制主義,包括殖民地官員,殖民地經濟執行者,技術專家等。臺灣人上層社會:主要是與日本人合作的企業界人物,如有錢有勢的鄉紳地主和商人,鹿港辜家,板橋林家,基隆顏家,霧峰林家,高雄陳家是其代表。原來的地主,富商,買辦,也有日據時期新崛起的家族。本地的中小資本,處于從屬和被排擠的地位,主要經營小工廠和小規模貿易。勞工階層,到30年代發展很快,工人來源有二:無地的佃農;日本本土的移民。1925年,島內日本人有183722人,1941年為312386人,大多數集中于制造業,交通運輸業,貿易,行政和專業性服務等五種行業。這批工人工資高,成為“工人貴族”。農村:地主和農民仍然是農村的主要社會構成,農村的生產關系也沒轉化為資本主義的勞資關系。2.殖民地教育(1)社會教育概況社會教育在普及日語和強化日本大和精神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據1919年的調查,與普及日語相關的社會教育團體有887個,會員44302人。主要進行修身,日語等教育活動。例如,桃園興風會的綱領:“1·振興母國(日本)國風;2·訓致內(日)臺人間及街莊內共同和親之美風;3·獎勵國(日)語,勵行習得母(日)國禮儀作法及其他國風。”(2)學校教育初等學校:設立公學校專收臺灣兒童,設立小學校專收日本人兒童,土著民族兒童進“番童教育所”。課程設置中日式教育占70—80%,普及日語是主要目的。1922年實施日臺學生共學制,1941年取消公學校,小學校區別,統稱國民學校。中等教育:一般由臺灣人出資設立,采取日式管理,目的在于使學生獲得“作為日本國民所必須的知識”。教學內容上側重臺灣地方需要,安排了許多實用性學科,不鼓勵升學,以滿足殖民當局對中低級技術人才的需求。師范教育:早期附屬于國語學校中,稱國語學校師范部,分甲乙兩科,甲科招收日本學生;乙科招收臺灣學生。1899年,設立獨立的師范學校,宗旨在培養忠于天皇,富于日本精神的教師,以達到同化臺灣的目的。師范學校只為初等教育培養師資,中等學校的師資來自日本國內,或日本大學畢業的臺灣人。高等教育:包括醫學校,農林學校,商業學校,工業學校等專科學校及臺北帝國大學。這時期教育得到了相當的發展,初等教育得到普及,教育體系逐漸完備。1922年,受小學以上教育程度者達29·2%,1935年為41·5%,1944年高達65·8%。1943年臺灣人學齡兒童就學率為71·3%,日本人為99·6%。2.性質分析普及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可資利用的人力資源,同化臺灣民眾,切斷與大陸的文化聯系,其殖民性質可從目的,內容,不平等的受教育權利等表現出來。五.二戰時期殖民統治的強化1.戰時經濟統制(1)“工業化政策”基本內容是發展軍國主義所需的軍需現代化。
1938年5月,日本頒布適宜于臺灣的“國家總動員法”,總督依法對米糖生產進行統制,同時還統制資金和人力,以適應“工業化”政策。
1941年10月,總督府召開“臨時臺灣經濟審議會”,確定了臺灣工業化的構想。工業化所必需的基礎工作是:發展電力工業,開發煤炭資源,建立工業區,確立必需的科研機構,確保勞動力,物資和資金的供給。需要發展的工業,有制鐵,機器,造船,化學肥料,水泥,碳化,紙漿,制油,鹵化,天然氣利用等。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本徹底修改本國及殖民地的產業結構,于1942年1月頒布“日滿支第二次生產擴充五年計劃案”,臺灣重點發展以煉鋁為中心的電氣化學工業部門。(2)金融統制加稅:計有“九·一八”后的“臨時利得稅”(1935年適用于臺灣);“支那事變特別稅”(1943年改為“臺灣大東亞戰爭特別稅”)。通貨膨脹:40年代,臺灣銀行貸款額大幅度增加,超出存款額的兩倍,只能靠發行鈔票維持。臺灣的所有金融機構必須認購日本國債,數額從1937年的10300萬元增至1943年的27900萬元,超過全島金融機構存款余額的50%。另外,在“皇民化運動”中強制儲蓄,“繳納黃金運動”。(3)人力管制主要為解決臺灣在戰時對技術人員和熟練工人的奇缺狀況,并適用戰爭需要。但在實行中卻并不重技術教育而重精神教育,以培養臺灣人的“日本人格”。(4)戰時經濟統制的階段及成效①1931——1935年,1934年日月潭水電廠竣工,促進了耗電巨大的煉鋁,煉鋼,化工工業的發展,改變了以前單一制糖業的格局。農業方面發展多種作物種植,如棉花,麻類,咖啡,可可等,單一農業產品格局打破。②1936——1940年,繼續發展電力事業,興建了一些水電廠,利用海外投資發展冶煉,化肥,水泥,橡膠等工業,新發展了機械制造和紡織業。③1941——1945年,利用本島資源,重點發展鋼鐵,輕金屬,煤炭,水泥,肥料,酒精等工業,其中水泥,堿,電力,酒精,紙等均達到歷史的最高峰,而農產品加工則逐年遞減。評價:經濟統制嚴重削弱了民間資本的經營勢力和自主性;工業化結果只達到了預期的三成左右;產業現代化完全控制于和服務于日本帝國主義的“南進政策”.有人評價:“臺灣經濟是在日本資本主義統治下進行殖民地開發的。其成就的根本意義是對日本資本主義的貢獻。”2.皇民化運動背景:太平洋戰爭發生后,臺灣作為日本南進軍事基地的地位日益突出。反日的所謂“非國民言行”四處出現,殖民當局極為關注;戰前的“內地延長主義”政策受到軍部及右翼勢力的抨擊。為了盡快使臺灣人成為真正的日本人,殖民者推行了一個企圖使臺灣的人和地“都成為皇國的真正一環”的皇民化運動。分期:①1937—1940年,國民精神總動員時期。1937年9月,總督府通過國民精神總動員實施綱要,重點在于“確立對時局的認識,強化國民意識”。②1941—1945年,皇民奉公運動時期。主旨在徹底落實日本皇國思想,驅使臺灣民眾為日本帝國盡忠。通過層層奉公團體,將運動推向最基層。內容:①核心是破壞中華文化,灌輸大和文化及“忠君(天皇)愛國(日本)”思想。具體有強制普及日語,生活方式,強化皇民思想教育。②組織奉公團,開展獻金報國,儲蓄報國運動;招募士兵,軍夫上戰場。據統計,臺籍軍人軍屬和軍夫有207183人。評價:日本在臺統治和皇民化運動早就了三類臺灣人:親日本者;被迫為日本人做事者和“亞細亞孤兒”鐘理和小說主題六.臺灣民眾的反日活動1.日占初期的武裝反日活動1895—1915年間,臺灣進行了長達20年的以農民為主體的轟轟烈烈的抗日武裝斗爭。
①1895年底北部:陳秋菊,詹振,林李成,胡嘉遒率兵襲擊宜蘭,指向臺北,響應民眾達2萬多人;南部:黃國鎮等“十二虎”率部進攻嘉義,襲擊各地派出所和警務署。
②1914—1915年間1914年的苗栗起義(廣東蕉嶺人,同盟會員羅福星發動);1915年的西來庵事件(余清芳)。2.二三十年代的爭取民族獨立的社會運動緣起:臺灣同化會1914年板桓退助,林獻堂①議會設置請愿活動1918—1920彭華英,林呈祿,蔡培火(反六三法)②臺灣文化協會蔣渭水蔡培火1921年10月設立的反日民族戰線,1930年停止活動。③臺灣民眾黨蔣渭水蔡培火1927年7月成立,1931年2月被關閉。④農工運動和臺灣共產黨農民運動:蔗農反抗日本糖業資本家的斗爭十分激烈。農民運動的對象既有日本資本又有本地地主,其中農民與日資及殖民當局的矛盾是主要內容,這就賦予了運動鮮明的民族斗爭色彩。1925年的“二林事件”即為典型,該年此類事件12起,參加者達5290人。1926年,臺灣民眾組合成立,簡吉任中央委員長。1927年底有23個支部,會員24100人。此后,先后由臺灣新文化協會和臺共領導,其第二次全島代表大會更號召全島工農大眾團結一致,擁護蘇維埃,打倒國際帝國主義等口號。1927—1928年領導抗爭事件420起,其中在南投,嘉義的竹林事跡最為典型。1929年2月2日,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武漢工貿職業學院《證券投資學》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河北省泊頭市教研室重點達標名校2024-2025學年語文試題基地校初三畢業班總復習平面向量、復數形成性測試卷語文試題試卷含解析
- 山東專卷博雅聞道2024-2025學年高三普通高中畢業班綜合測試(一模)物理試題試卷含解析
- 保潔P G外包策略
- 液壓技術的綠色制造與環保理念考核試卷
- 電力設備運行維護中的能效分析與改進措施考核試卷
- 新風系統在健康家居領域的應用探討與前景分析考核試卷
- 電氣機械設計與用戶體驗考核試卷
- 漁業機械產業鏈的風險評估與管理策略考核試卷
- 石棉在電力工程中的應用與管理考核試卷
- 地下混凝土水池蓄水試驗方案20240401
- 2025年北京衛生職業學院高職單招高職單招英語2016-2024歷年頻考點試題含答案解析
- 深基坑工程施工中的自動化設備應用
- 煙草公司辦公樓物業服務方案
- 口腔保健科普講座(幼兒園)課件
- 2024-2025學年全國版圖知識競賽考試題庫資料(含答案)
- (完整)交管12123學法減分試題庫帶參考答案
- 2025《個人信息保護合規審計管理辦法》及指引解讀課件
- 【基礎卷】同步分層練習:四年級下冊語文第26課《寶葫蘆的秘密》(含答案)
- 《新生兒復蘇》課件
- 《教育系統重大事故隱患判定指南》知識培訓 (一)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