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三:行駛跑偏_第1頁
項目三:行駛跑偏_第2頁
項目三:行駛跑偏_第3頁
項目三:行駛跑偏_第4頁
項目三:行駛跑偏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項目三

行駛跑偏故障檢修四輪定位的檢測與調整(1)檢測前的檢查

①車輛開上跑臺時,車前應當有人引導,使汽車停正。前輪要停在轉盤上,后輪停在滑板上。汽車開上跑臺前,應把轉盤穿好鎖銷。

②升起跑臺,觀察輪胎有無啃胎、偏磨的情況,輪胎的氣壓是否正常,輪胎花紋深淺是否相同。如果輪胎磨損太嚴重,應當先換輪胎再作定位。

③測量兩側車身是否一樣高。一般兩側車輪擋泥板上沿到臺前的距離(檢查車身高度、懸架高度的方法,參見具體品牌汽車的要求),應當相等。如果超過標準,說明兩個問題:一是有一側彈簧疲勞,二是有一側減振器損壞,需要更換。

④檢查減震器的方法是用力壓車身,松開手時,車身上下振動超過三次時,說明減振器工作不良。

⑤用二次舉升機舉起汽車,檢查橫直拉桿各球頭是否松曠,上下擺臂膠套有無裂紋、松曠,搬動輪胎,看看軸承是否松曠。這些零件如有損壞,必須先更換再定位。調整轉角盤位置,使輪胎與中心線重合,放下二次舉升機。

⑥檢查制動管是否漏油、制動片(碟)磨損程度、制動盤是否旋轉自如。如果制動盤、制動片(碟)太薄,都要先行更換。(2)四輪定位先關參數檢測①將四個檢測機頭掛架分別懸掛在四個輪輞上,注意調整掛架定位塊的位置。將檢測機頭固定在掛架上,調整好機頭水平。

②啟動四輪定位儀電腦,打開四輪定位應用程序,依照程序的指引完成以下各步操作。

③錄入客戶(車主)信息,便于進行測試結果記錄和其他數據管理。

④選擇所測汽車的生產廠家、車型、時間、查出標準參數以便比較。

⑤根據所測項目和電腦指引完成所需的輪輞補償。

⑥檢測車輪定位參數。屏幕上顯示各個定位參數,箭頭指在表示數值的扇形圖上的綠區內時,是合格的。

⑦若有定位參數指針落在綠區之外,則需要調整。調整方法參見(3)四輪定位的相關調整。

⑧全部角度調整好以后,存儲檢測結果。可選擇打印定位結果,即打印報告單。

⑨拆下機頭和掛架,關閉程序。

⑩落下跑臺,操作前確認車下無人和其他障礙物,將汽車倒車開下跑臺,注意車后是否有人。(3)四輪定位相關參數的調整在綜合分析診斷的基礎上,才能對車輪定位的參數進行調整。調整的順序如下:先調后輪兩軸:后輪外傾角→后輪前束角;后調前輪兩軸:如果轉向前束不對,更換轉向前臂→主銷后傾角(對有引擎托架的車輛,往往要先調整引擎托架)→外傾角→前束(此時方向盤水平鎖止)。

①外傾角的調整:外傾角的格式表示:最小值、參考值、最大值。這些數據告訴我們正確的設定(參考數據的讀數)可在最小值和最大值之間變化,左邊輪胎和右邊輪胎相差數值要在范圍之內。例如:最大值為+0.25°、參考數據+1°、最小值為1.75°。此規格表示最佳設定的角度是+1°,調整后的角度應該在+0.25°~1.75°之間。假如車輛設定的外傾角最大的偏差超過0.75°,如下列的讀數:左邊輪胎+0.25°,右邊輪胎+1.25,讀書相差超過0.75°,此時車輛會偏向右邊,這是因為右邊的傾角度的角度太大的緣故。車型不同外傾角的調整方法也不同。主要調整方法有:調整墊片、大梁槽孔、不同心凸輪、偏心球頭、上控制臂的調整、下控制臂的調整等。a.車架和控制臂之間加減墊片在車架和控制臂之間加減墊片,墊片的加或減使控制臂向內或外,同時輪胎的頂端向內或向外移動(圖4.1)。減少車架上的墊片則控制臂向內移動,改變外傾角向負的方向;增加車架上的墊片則控制臂向外移動,改變外傾角正的方向;如果只改變外傾角角度,加減墊片于前后調整螺栓必須相等。

圖4.1車架與控制臂之間的墊片調整b.大梁槽孔的調整控制臂的安裝是用螺紋孔時,可用上懸臂的長方螺紋孔進行調整。只要前后兩個螺紋孔位置相對移動的刻度相同,就可以調整外傾角(如圖4.2所示)。

圖4.2大梁槽孔的調整c.同心凸輪的調整有些車輛是用軸承裝置的螺栓固定在車架的螺紋孔上,要調整外傾角時,必須移動控制臂向前或向后的螺紋孔。克萊斯勒轎車是使用不同心圓凸輪螺栓(如圖4.3所示)裝在控制臂上,要調整外傾角角度則轉動凸輪螺栓,要朝相同的方向轉動且調整范圍要相等。

圖4.3不同心凸輪的調整d.偏心球頭的調整還有一種設計,控制臂的設計是不對稱的,一邊是調整后傾角,另一邊是調整外傾角,如圖4.4所示。

圖4.4偏心球頭的調整e.減振器上支柱的調整在減振器支柱上方所使用的座是由橡膠及鐵組成稱為支柱上座。支柱上座與車架相連,將減振器上支柱向內(發動機內側)或向外移動可改變外傾角的大小(如圖4.5)。

圖4.5減振器上支柱的調整②前束的調整:

調整前束一般在四輪定位儀上進行,但是也有利用側滑板進行調整的。調整前輪前束時,應先將后輪前束調整好。前輪前束的調整方法;調整可調式拉桿,在調整前先將左、右兩邊球頭鎖止螺栓松開,夾緊轉向盤正中位置,在根據電腦提供的資料進行同時調整(如果原來的轉向盤是在正中位置,同時調整前束轉向盤可能不會變動),直至調整到標準數值,然后路試看轉向盤是否有變動,如果有變動應將其校正位置。正確的前輪前束調整后,轉向盤在直行時候是正的。不正確的方法是利用試車時摘下斜的轉向盤再將它裝正,這種方法不能用在轉向盤有安全氣囊的汽車上,否則將造成轉向盤游絲的損壞。

③后傾角的調整對于后傾角的調整首先應根據車型的不同進行分析判斷,然后進行調整。其調整方法有下列幾種:a.車架與控制臂之間加減墊片在車架與控制臂之間加減墊片,如果車輛的上控制臂在加減墊片時,墊片的加減數量相同,則不會影響外傾角。要先調整后傾角再調整外傾角,否則外傾角調整后再調整后傾角時,將改變外傾角的大小。b.大梁槽孔的調整上懸臂用長方螺紋孔進行調整,只要前后兩個螺紋孔角,如圖4.2所示。c.不同心凸輪螺栓的調整控制臂上有不同心圓凸輪亂栓,調整時兩個凸輪轉動的方向要相同,不會改變外傾角(圖4.6)。

圖4.6不同心凸輪螺栓的調整d.支桿的調整早期使用支撐桿調整后傾角(圖4.7),支撐桿與車架相連如果調長支桿則下球頭會向后移,減少后傾角(傾向負的后傾角)。縮短支柱將改變后傾角,傾向正的后傾角。

圖4.7支桿的調整e.不對稱臂的調整不對稱控制臂的調整,一邊(長控制臂)調整后傾角,另一邊(段控制臂)調整外傾角(圖4.8)。

圖4.8不對稱臂的調整

④同時調整外傾角和后傾角如果外傾角和后傾角同時需要調整,要先調整后傾角再調整外傾角。

如圖4.9所示,當調整控制臂外傾角和后傾角時,一般使用“經驗法”。控制臂末端的墊片尺寸改變1/8in,會改變外傾角0.5°和后傾角1°,如果是同時增加或減少1/8in的墊片尺寸在前后控制臂上,將會改變外傾角0.5;一端加1/8in墊片尺寸,另一端減少1/8in墊片尺寸將改變后傾角2°,調整時根據實際情況而定,看是單獨調整一個角度還是同時調整后傾角和外傾角。“經驗法則表”只是非常接近實際的調整數值,這種調整根據控制臂的大小和形狀而定。這種方法有一定的誤差存在,調整的正確性只有60%。

圖4.9外傾角和后傾角的經驗法調整

如表4.1所示,可根據墊片規格表調整后傾角和外傾角。

表4.1經驗法則表(墊片調整)墊片尺寸/in 調整外傾角/(°) 調整后傾角/(°)1/8

1/2

11/16

1/4

1/21/32

1/8

1/41/64

1/16

1/8

注:1in=25.4mma.如果只需改變外傾角而不改變后傾角,則同時加或減墊片在控制臂的前后端即可。b.要調整后傾角,將改變墊片尺寸平均分成二份,一份加在一端,另一端取下相同的數量(圖4.10)。圖4.10后傾角的調整

c.如果外傾角和內傾角一起調整,那么前、后增加或減少的墊片是按單項調整所需墊片厚度的和。例如某汽車所測后傾角和外傾角分別為1°和4°,該車型的標準值為0.5°和1°,其調整計算方法如表4.2和表4.3所示。

表4.2參數調整表(1)名稱

外傾角

后傾角實際讀數/(°)

1

4標準讀數/(°)

1/2

1需調整數值/(°)

-1/2

-3需調整墊片厚度(英寸)

1/8

3/8

表4.3參數調整表(2)名稱

調整外傾角

調整后傾角 外傾角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