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貿易協(xié)定理論與實證研究綜述_第1頁
自由貿易協(xié)定理論與實證研究綜述_第2頁
自由貿易協(xié)定理論與實證研究綜述_第3頁
自由貿易協(xié)定理論與實證研究綜述_第4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自由貿易協(xié)定理論與綜述內容提要:自由貿易協(xié)定(FTA)如雨后春筍方興未艾。在這篇綜述文章里首先提出一個分析框架來確定什么問題是重要的和需要進行研究的繼而哪些問題已經得到很好的回答而哪些則還未得到足夠的研究。在對FTA的福利分析和政策辯論中貿易創(chuàng)造和貿易轉移這一概念一直都占主導地位。政治經濟學的方法非常適合用來解釋國家間為什么簽訂FTA。現有的研究成功解釋了FTA的外部性即FTA對外部國家的影響。這種外部性其它國家或者加入現有的FTA,或者組成新的FTA。這最終導致更大的自由貿易區(qū)和的FTA的形成。至于FTA是如何形成的哪些國家更可能達成FTA這些問題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在研究這些問題時需要把的結構(例如國家之間的討價還價和談判)引進到模型里。:國際貿 自由貿易協(xié) 福 國際貿易組一、引言在近二十多年我們經歷了幾次自由貿易協(xié)定(FTA)的浪潮。目前世界上有超過474個不同類型的區(qū)域貿易協(xié)定(RTA),其中大約有90%是FTA。歐盟和自由貿易區(qū)是兩個最大的自由貿易區(qū)。盡管中國不久前才開始其自由貿易協(xié)定的歷史與其它WTO成員國(或地區(qū))簽訂了12個區(qū)域貿易協(xié)定①為什么FTA如此普遍呢?我們在多大程度上了解FTA?來會看到越來越多的FTA嗎?這些問題既有意義又很重要。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其它重要的問題值得研究。本文的目的就是對FTA的文獻做一個綜述希望能幫助我們理解FTA研究的現狀和認清下一步的研究方向。關于本文的特點和局限性我們首先做如下說明。一般而言有兩種方法進行文獻綜述。一種是時間順序法亦即我們按照時間順序討獻中有重要貢獻的文章。這種方法的好處是它可以很清楚地讓我們看到文獻是如何演進的重要理論是如何提出來的重要的是如何進行的以及理論與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第二種是議題驅動法。這種類型的綜述首先找出最重要的議題然后討論逐個議題下的重要文章。這種方法的一個好處是它可以讓我們知道什么問題已經被分析過了這些問題的答案是什么。同時也能明確地告訴我們文獻還有哪些空白需要填補。在本文我采取議題驅動法來評述FTA文獻主要原因是為了幫助讀者了解哪些重要的議題尚未得到深入的研究。本文討論的議題包括FTA政策FTA的福利含義簽訂FTA的原因形成FTA的途徑參加FTA的國家類型FTA對外部國家的影響FTA與多邊貿易談判之間的關系以*丘東曉香港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電子信箱:larryqiu@uhk。本人非常感謝哈佛大學ElhananHelpman教授對本文的評論對外貿易大學劉青教授的翻譯工作還有兩位評審人的意見。本人曾在2010在舉辦的國際貿易夏季討論班上演講此文從中受益匪淺。 與APTSIAPTSII東盟澳大利亞智利新西蘭挪威秘魯和新加坡簽訂了區(qū)域貿易協(xié)定(見TWO)。及其它一些相關的議題本綜述有一個局限。跟其它所有的綜述一樣本綜述不可避免地不夠完整。這種不完整性表現在幾個方面。第一本文不可能覆蓋所有的文章。Panagariya(2000)評述了2000以前的FTA文獻這讓我可以地關注近些年的文獻發(fā)展。第二本文不可能覆蓋所有的FTA議題。我只討論那些最重要的議題。第三我不會詳細地討論任何一篇文章。第四我僅僅評述在主要英文期上的文章也就是說我不會涉及到在國內上的。這既是出于有意也是出于版面限制。一方面本文意在給國內研究者提供一個國外文獻的全景圖。另一方面我相信我們的讀者相對地也更熟悉國內有關FTA的文獻。區(qū)域貿易協(xié)定有多種,包括互惠貿易協(xié)定自由貿易協(xié)定(或自由貿易區(qū))關稅還有共同市場。在本綜述中我將著重于對自由貿易協(xié)定(FTA)進行討論。現實中一個FTA通常不僅僅包括產品的自由貿易還包括其它如服務貿易自由化和外國直接投資(FDI)自由化的協(xié)定。但是由于這些議題的分析非常不同本綜述只關注產品的自由貿易①二FTA的重要議題盡管不同的議題需要用不同的模型來分析我們首先還是構建一個最基本的分析框架。這個框架包含了分析所有這些議題的必要元素。假設有三個國家ABC。我們考慮AB之間的FTAC是外部者。有一種產品,A可以自己生產可以B進口也可以從C進口。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單方面最惠國關稅分別以tAtB和tC表示。一FTA一個FTA是兩個或國家之間的協(xié)定。所以討論國家層面之上(或者國際層面)的政策制度和法律,WTO是唯一一個有關FTA的國際機構WTO的一個最重要原則就是最惠國(MFN)原則。顯然設立FTA會MFN原則。然而,WTO有一項條款(GATT24)準許RTA和FTA作為一個例外。但FTA需要達到某些嚴格的標準。具體來說,FTA應在不增加與外部世界(C)的貿易的前提下有助于成員國之間(A和B)更自由地進行貿易。條款24還規(guī)定如果形成FTA成員國之間必須顯著地降低或者取消所有產品的關稅。在全球的FTA發(fā)展中WTO一直保持消極的角色。對此有些研究者已經向WTO提出建議要求WTO扮演更積極的角色(BaldwinandThornton,2008)。二FTA和福利文獻中有很多關于FTA的福利研究。在這一節(jié)中根據這些福利研究的不同我將它們分為三類第一單一FTA和外生的外部關稅這一類研究著重于分析單一FTA所帶來的福利變化。在我們的三國模型中這種研究假設在家A和B形成FTA之后,tAtB和tC都保持不變只是A與B之間的關稅變成零而已JacobViner是研究FTA和關稅的先驅。他著名的著作《關稅問題(1950)是FTA研究的奠基石。下面我們用本文的三國模型來演示他的中心思想。假設ABC生產的效率依次遞增。那么在沒有貿易時國內的價格排序是PA>PB>PC。我們集中來討論國家A的情況。假設tA足夠高tA>PA-PC那么,A不會從任何國家進口。現在假設AB成立FTA。因為PA>PB,并且AB之間的關稅已經取消,A的消費者將從B進口這將產生國際貿易。這就是所謂的貿易創(chuàng)造。貿易創(chuàng)造會提高福利因為它使得A國能夠用更低的價格買到產品并且產 其實幾乎整FTA的文獻都是關于產品貿易的品生產從一個低效率的國家A轉移到了一個效率更高的國家B假設初始關稅不是很高比如,tA<PA-PC那么在FTA形成之前A從C進口。進一步假設PC+tA>PB也就是說B也是非常有效率的。這時我們發(fā)現在A和B成立FTA之后,A將轉而從B而不是從C進口。這一現象稱為貿易轉移。貿易轉移會導致福利損失因為產品生產從一個效率較高的地方C轉移到了一個效率較低的地方B。在更一般化的模型中FTA形成后價格會改變而且國內生產和進口并存。在這種情況下,FTA形成后貿易創(chuàng)造和貿易轉移同時存在。這時一個重要的問題是福利會上升還是會下降也就是說是貿易創(chuàng)造更大還是貿易轉移更大。這基本上是一個實證問題。大多數的發(fā)現貿易創(chuàng)造比貿易轉移大所以一般而言FTA導致福利上升①盡管貿易創(chuàng)造和貿易轉移這個半世紀前就提出來的概念看起來很簡單它仍是這一領域里最重要和最強大的一個概念至今仍在關于FTA的政策辯論中起到中心的作用。盡管我們是在一個極其簡單的模型中引進和描述這一概念但它在那些更一般化和更復雜的模型中(比如包含規(guī)模經濟產品差異化和不完全競爭)也成立。第二單一FTA和內生的外部關稅這類研究涉及單一的FTA并假設在形成FTA之后關稅可以調整。在我們的三國模型中假設國家A和B形成FTA他們之間的關稅變成零而且tAtB和tC都可以調整。假設A和B都很大在他們形成FTA之后貿易轉移將減少他們對C的產品需求。FTA增強了AB兩國的力因此它們都偏向提高對C的關稅從而壓低C的出口價格。這將給FTA國家?guī)碣Q易條件收益。從這一結果得到的一個顯著推論就是貿易轉移可能有利于FTA成員國,但外部國家卻為此付出更大的代價。Mundell(1964)最早觀察到這種情況。即使貿易創(chuàng)造比貿易轉移大以至于FTA增加全球福利也存在福利如何在所有國家間重新分配的問題。從前面的討論中我們知道貿易轉移將確定無疑地降低C的福利。因此一個有趣的問題是如果外部關稅可以變化而且合適地重新設定,FTA能否導致所有國家都受益呢?對此問題,Kemp&Wan(1976)給出了肯定的答案。他們證明了如下的定理:當一個關稅成立時可以重新設定外部關稅從而使得無論是作為關稅國還是其余的國家都不會受損于關稅的建立而且關稅還可能使國真正受益。盡管證明需要一些數學技巧但這個定理背后的邏輯卻很簡單。由于貿易轉移,C會受損于A和B之間的FTA。但如果A和B在形成FTA之后降低它們對C的關稅貿易轉移就可以降低。當關稅降幅足夠大時,C對A和B的出口可以恢復到FTA之前的水平從而使得C與從前一樣。來源于A和B之間的貿易創(chuàng)造則會給FTA成員國帶來凈收益。Viner的重要貢獻在于他觀察到FTA帶來的貿易創(chuàng)造和貿易轉移而Kemp和Wan的重要貢獻則是他們證明了FTA可以不讓任何國家(無論是成員國還是外部者)受損。第三多個外生給定的FTA正如引言所述,FTA層出不窮也即是說世界上有很多FTA。盡管前述研究能幫助我們理解單個FTA對成員國和外部國家可能帶來的福利影響但它沒有告訴我們當存在多個FTA時的福利結果怎樣。為探討這一問題我們需要將三國模型擴展到國家的情形。如果我們有四個國家,那么我們不僅可以研究A與B之間形成FTA如何影響C我們還可以進一步研究A與B的FTA如何受到C與D之間形成FTA的影響。Krugman(19921993研究當有N個相同的國家和K個 正如Magee(2008)所指由于數據所限大部分實證文章都是檢驗FTA如何影響貿易量而不是如何影響社會福利Magee(2008)的發(fā)現是FTA對貿易量的影響沒有利用傳統(tǒng)估計方法所說的那么大對稱的FTA時(即每個FTA有NK個國家)的全球福利Krugman(1992)假設每個國家生產一種產品所有N種產品都是差異化產品。每個國家的效用函數是:NiU=∑cθ1/ 0<θ<ii在上述函數中,θ代表產品之間的可替代性。同一個FTA之內的國家之間進行自由貿易但每個FTA最優(yōu)地設置它的外部關稅。因此這是一個內生外部關稅和關稅的情形。計算可以得到最優(yōu)稅率t*=1/(ε-1其中ε代表對FTA實際上,t*= 其中s=[(1+t)σ+K-1]1,σ 是產品之間的替代彈性(1-s)(σ-因此每個國家的福利為

1-U= [(1-K)+K(1+t) (1+t)σ+K-

以此為基礎Krugman通過數值計算得出一些結論。盡管分析解很難得到不過數值解也很有幫助。因為只有一個參數σ需要賦值所以數值解是可行的而且數值解已經足夠刻畫一些重要的結論。Krugman得到如下的結論:第一福利在全球自由貿易時(K=1)達到最大化。因為此時沒有貿易轉移這個結論并不意外而且具有一般性。第二替代彈性越低(σ越小缺乏自由貿易的成本就越大(福利下降得越快)。這也容易理解因為替代彈性越低進口下降會越大(因為國內產品很難替代外國產品)。第三福利與FTA個數之間是U型關系的情形對應于FTA的數目較小的情形。當FTA區(qū)域個數很小時每個區(qū)域都很大。在此情況下在設定外部關稅時的力就很大從而導致外部關稅很高。結果自由貿易區(qū)帶來的福利就不大。這就解釋了為什么福利曲線是U型。最后在各種可能的替代彈性下的區(qū)域個數都是一樣的:三個FTA區(qū)域會使全球福利最低。因此如果有人問部分的自由貿易(即部分國家之間有自由貿易)是否一定比完全貿易更優(yōu)時Krugman分析的結果是:否。在另一篇相關的中,Krugman(1993)將成本引進模型而且假設所有的國家分別位于三個洲洲內的國家之間成本很低但洲與洲之間的運輸成本很高。他發(fā)現很自然而且也是最優(yōu)的結果是形成三個自由貿易區(qū):每個洲內的國家形成自由貿易區(qū)。Krugman的分析強調在設定外部關稅時力的重要性而且成本也是形成FTA的一個決定性因素。(三)為什么要形成我們現在來看看國家之間為什么形成FTA。這一研究的分析方法分成兩類一類是福利分析法一類是非福利分析法。第一福利分析法我們現在回到三個國家的模型。根據福利分析法,A和B之所以形成FTA是因為它們的福利都在形成FTA之后提高了。因此我們對福利的分析就可看成是一個例子。例如在Viner(1950)模型中如果A和B形成FTA的貿易創(chuàng)造所帶來的福利收益大于貿易轉移所帶來的損失那么A和B就會形成FTA否則就不會形成FTA。形成FTA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不僅成員國能得到福利外部國家也不受損。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從全球福利的視角來看形成FTA的原因。如果Kemp-Wan(1976)定理的條件成立那么優(yōu)化的外部關稅能增加A和B的福利同時不降低C的福利。這個定理表明在外部關稅恰當設定時,不僅任何類型的FTA都應該鼓勵而且外部國家也不會反對。相反如果我們是在Krugman(1992)的情形那么當很多國家分別組成少數的FTA時,FTA就不應該形成或者說不應該允許成第二非福利分析法政策制定者選擇FTA不一定是為了提高本國的福利現實中還有其它的原因。在本小節(jié)我們評述幾種解釋國家間形成FTA的非福利分析法。(1)貿易條件分析法為了通過排除貿易轉移來簡化分析與絕大部分其它含有至少三個國家的模型不同&Staiger(1997a,1997b,2004)提出了一個只有兩個國家的模型。在兩個國家形成FTA之前他們以非合作的方式設定最優(yōu)關稅。由于兩個國家都很大這種關稅具有以鄰為壑的特性因為它對其它國家造成的大過帶給本國的收益。然而這兩國的FTA可以通過消除這種關稅把這種外部性內部化從而使兩者都受益。盡管這種FTA也會提高福利但很明顯其首要的目的在于把關稅的外部性內部化。盡管FTA給兩個成員國都帶來利益關稅影響貿易條件這一結果不可避免地引出一個重要的問題:一旦一個國家承諾設定零關稅(在FTA下另一個國家便有動力背離FTA以獲取貿易條件帶來的收益。那么如何才能保證FTA是可持續(xù)的呢?Bagwell和Staiger用一個動態(tài)模型來回答這個問題。如果有一個機制使得如果一個國家背離FTA另一個國家能夠長時間地增加其關稅以懲罰前一個國家那么任何一個國家都沒有動力背離FTA了。這樣的FTA稱為自我執(zhí)行式的FTA。Qu(204)對可持續(xù)性問題進行了更直接的研究。我們能觀察到許多為什么我們很少看到有國家取消已有的A呢?基于T條款24(A必須覆蓋成員國之間幾乎所有的貿易)所規(guī)定的一個重要條件,Qu給出了一個解釋。一個國家可能會得益于在它沒有比較優(yōu)勢的行業(yè)背離A并保護國內企業(yè)但是一旦這個國家背離了FTA其它國家就會退出,這個國家就會失去它在出口行業(yè)的利益。(2)政治經濟學方法現實中制定政策的目的并不是使福利最大化而是有很多其它目標和存在很多限制。在貿易政策的政治經濟學分析中我們假設受影響因此最大化的目標包括所得之利益在內。近年影響最大的政治經濟學模型是Grossman&Helpman(1994)出售保護模型。他們用此模型來分析FTA的形成。在出售保護模型中每個產業(yè)都會形成 每個游說對提出一個捐獻計劃。選擇貿易政策(關稅)使得 的捐獻和全民福利的之和最大化。這決定了該國的均衡關稅。在Grossman&Helpman(1995)的文章中他們在出售保護模型的基礎上考慮兩國(A和B)之間形成FTA的可能性。A和B兩國 的決策是應否接受FTA。接受FTA意味著失去來自那些尋求保護的 的捐獻但獲得來自自由貿易的消費者福利。要徹底分析這個均衡是非常復雜的。他們著重于分析在什么情況下更可能形成FTA:是當貿易創(chuàng)造更大從而提高福利的情況下呢還是當貿易轉移更大從而降低福利的情況下?回答這樣的問題不需要解出整個均衡解而只需要聚焦于兩個極為簡單的情形。他們發(fā)現,當伙伴國之間的潛在貿易相對平衡時和當FTA增強對成員國的保護時更可能形成FTA。這個結果的第一部分容易理解但第二部分聽起來 。當兩國之間的潛在貿易相對平衡時兩國從FTA所獲得的收益更均衡從而更容易接受協(xié)定。至于第二個條件那是因為想要獲得利益的支持:盡管FTA減少A和B之間的保護但會增加對從C國進口的關稅保護。有了的保護政治捐獻會而這一保護提高的條件是貿易轉移必須更大。因此當FTA導致的貿易轉移從而降低福利時,FTA更可能形成還有一些其它的FTA政治經濟學分析。Krishna(1998)把Grossman&Helpman(1995)擴展到非完全競爭情形并獲得相似結果。Grossman&Helpman(1995)研究的是在給定形成的初始關稅的情況下對FTA作的決策然而Maggi&Rodriguez-Clare(1998)與Qiu(2004)直接考慮對FTA的。這后面兩篇文章考慮一個博弈其中者對的捐獻是FTA決策的函數。Qiu(2008)考慮了一個雙頭(每個國家只有一個企業(yè))和產業(yè)內貿易的模型。每個企業(yè)都希望其對進口征稅但同時對它國推動自由貿易以利于其出口。因此每個企業(yè)需要先確定其立場然后決定對捐獻多少。他發(fā)現生產效率較高的企業(yè)會支持FTA而效率較低的企業(yè)會貿易保護(即不要FTA)。(3)博弈論方法Aghionetal(2007)將FTA視為國家之間談判和討價還價的結果。這種視角的確很接近現實世界。相應地在他們考慮的博弈中一個國家首先對另一個國家提出FTA的建議后者于是決定是接受還是;然后這兩國之一向第三個國家提出FTA建議第三國決定是接受還是依此類推。他們檢驗在什么條件下可以達到全球自由貿易而又在什么條件下達到區(qū)域性的自由貿易區(qū)。在2.4小節(jié)中更詳細地討論此文。Yi(1996)也采取博弈論的方法來分析FTA。他將區(qū)域FTA視為不同國家團體之間的結果。第三實證分析盡管世界上存在很多FTA但卻很少。在這里我們討論兩篇代表不同實證分析重點的文章。一篇是Baier&Bergstrand(2004)的靜態(tài)分析一篇是Egger&Larch(2008)的動態(tài)分析。讀者可以參考這兩篇文章里面的文獻來找到其它FTA的①Baier&Bergstrand(2004)是第一個檢驗影響國家之間形成FTA的經濟因素的文章。利用一個離散選擇模型(這一模型為估計決策可能性提供了一個框架其中假設優(yōu)化國民福利),他們發(fā)現在解釋形成FTA的概率上關于貿易創(chuàng)造和貿易轉移的經濟因素扮演重要角色。回歸分析表明如果兩國在距離上越接近一對貿易伙伴離世界其它地方越遠兩國經濟規(guī)模越大而且其規(guī)模越相近兩國之間資本-勞動比例差異越大或者相對于世界其余國家的資本-勞動比例的差異越小那么越傾向于達成FTABraier和Bergstrand利用他們的模型來預測”或者解釋現實世界的FTA。剛才提到的那些純經濟特征可以準確預測在 年之前 對國家之間所形成的 個FTA的85%以及剩下沒有FTA的1145對國家的97%②Egger&Larch(2008)利用1955—2005年的數據檢驗一些理論或者假說。他們發(fā)現已有的證據支持多米諾理論。這一理論斷定當已有的FTA擴張時外部國家更可能在未來加入這些FTA。他們也發(fā)現已有的支持FTA浪潮理論:當已有的FTA擴張時外部國家有更強的動力在未來形成新的FTA。當比較外部國家加入已有的FTA(多米諾理論)的動力與形成新的FTA(FTA浪潮理論)的動力時他們發(fā)現多米諾效應強于浪潮效應。這項研究著重于了解一個FTA的形成對另一FTA在未來形成的動態(tài)效果。為檢驗現有理論和找出形成FTA的新的解釋我們在將來需要有的(四)如何達成一個FTA是由兩國或者多國簽署的協(xié)議因而它是國家之間談判和討價還價的結果。因此,要回答FTA是如何形成的這一問題我們無可避免地要使用含有談判和討價還價特征的模型。這 如前所述其它很多實證文章是估計FTA對貿易流量的影響 Magee(2003)也發(fā)現如果兩國的貿易量很大國家大小相近或者同是國家那么它們組成FTA的可能性就更大是研究FTA中最欠缺的領域。Aghionetl(2007)(縮寫為AAH)是唯一與此相關的文章。我們注意到文獻中幾乎所有其它的關心的問題都是什么是形成FTA的必要條件而沒有研究FTA是怎樣形成的。AAH(2007)在一個充分地考慮了談判過程的框架下討論FTA的形成。模型假設有三個國家,AB和C。國家C是者它能選擇序貫談判或者是多邊談判。在序貫談判中,C首先對其它兩國之一,A或者B提出建議。A或者B要么接受要么。如果是對A提出建議而且A接受那么C接著對B提出另一個建議。如果B也接受那么將形成一個全球的FTA{A,B,C}。如果B那就只有一個區(qū)域性的FTA{A,C}。如果A在第一步就那么C便轉向B如果B接受便形成區(qū)域FTA{B,C}。如果A和B都C的建議那就形成不了任何的FTA。另一個可能是,C首先向B提議而后向A提議。一個有趣的問題是,C會先向A還是B提出建議?答案取決于A和B的經濟規(guī)模。另一個有趣的問題是哪一個順序更可能導致全球的FTA如果C選擇多邊談判那么它對A和B提出一個全球FTA的建議。如果A和B都接受就達成全球自由貿易;如果任何一國就不會形成FTA。在多邊談判中不會有區(qū)域性FTA的形國家C選擇序貫談判或者多邊談判來使得它的化。這篇文章研究在什么條件下會選擇序貫談判在什么條件下會選擇多邊談判哪一種談判方式更可能達成全球自由貿易。結果決定性地取決于兩國之間形成FTA對第三國的外部性的大小。這個模型也可用于分析區(qū)域主義和多邊主義之間的關系。(五)哪些國家組成這里有兩個問題:第一哪個國家更有動力去與別國組成FTA?第二如果A想組成FTA,它會選擇B還是C?我們沒有發(fā)現關于第一個問題的研究。至于第二個問題,AAH(2007)從理論上了它也有一些間接地討論了它。因此我們在這里著重討論第二個問題。第二個問題的答案看起來很簡單FTA是福利驅動的ABFTAACFTA能帶給A的福利那么A將會選擇B。如果受的影響且A-BFTA比A-CFTA能給A國的政策制定者帶來的收益(捐獻加上福利),那么A將選擇B。然而當我們要模型化或者檢驗這個問題時它會變得很復雜。我們需要找到一個FTA比另一個FTA帶來福利的條件但是我們無法直接度量福利因為如果我們不選擇ACFTA我們就無法觀察到ACFTA下的福利。AAH(2007)發(fā)現如果A的市場規(guī)模比B大,C會首先對A然后對B提出建議。其它一些研究發(fā)現從福利的角度來看一個基本的準則是:國家A應該選擇它的主要供應國(從而帶來更大的貿易創(chuàng)造和更小的貿易轉移)。這就是所謂的“天然貿易伙伴假說Baier&Bergstrand(2004)的 如下影響FTA配對的重要因素:經濟規(guī)模這些國家和其余國家的經濟規(guī)模的差異兩國之間的距離與世界其它國家的距離兩國之間的相對要素稟賦和世界其它國家的相對要素稟賦的差異。(六)FTA與外部者A和B之間的FTA是這兩個國家之間的協(xié)議但它會對其它國家即外部者C,產生影響即外部性。對于C我們要問兩個問題:第一,FTA如何影響外部者的利益?第二外部者如何對FTA做出回應?如果FTA造成貿易轉移外部者(C)就會受損。如果FTA是很大的話因為A和B會聯(lián)合對C設置更高的外部關稅,C還會受損于貿易條件的。在規(guī)模經濟的情況下因為貿易轉移減少了對C國產品的需求,C還受損于成本上升。在寡頭競爭情況下利潤會轉移向A和B的企業(yè)更進一步損害C的企業(yè)。Kemp-Wan定理很清楚地描述了FTA對外部者的影響。如果A和B能設置對C有利的共同關稅那么C就不會受損。上述的部分預測已經得到數據的檢驗。其中,Egger&Larch(2008)檢驗并證實了下列預測:(1)FTA的存在加強了它國加入已有FTA的動力(相互依賴和FTA擴大化);(2)FTA的存在加強了相繼成立新的FTA的動力(相互依賴和新FTA成立);(3)盡管現存的FTA影響新FTA成員的決策高貿易成本會減弱這種影響(相互依賴和雙邊距離)。Chang&Winters(2002)檢驗了FTA對外部者的貿易條件的影響。他們分析了從外部者(美國德國等)到巴西的外部(出口)價格巴西是MERCOSUR里面最大的市場,MERCOSUR是一個包含巴西阿根廷智利烏拉圭和巴拉圭在內的關稅。Chang和Winters發(fā)現由于巴西關稅變化的直接影響以及巴西和阿根廷(及其它國家)之間零關稅的間接影響外部價格會發(fā)生變化。他們還發(fā)現非成員國的貿易條件會直接影響小于間接影響。直接影響主要與MERCOSUR的大小有關而間接影響主要是貿易轉移的結果。(七)區(qū)域主義和多邊主義貿易自由化有三種形式:單邊自由化區(qū)域自由貿易協(xié)定和WTO下的多邊貿易協(xié)定。關于區(qū)域主義和多邊主義重要的問題包括(1)是否會有一個或者多個自由貿易區(qū)持續(xù)擴張以致包含全球所有國家,(2)形成區(qū)域貿易會提高還是會降低多邊談判成功的可能性,(3)多邊主義對區(qū)域主義的影響是什么4)是多邊主義還是區(qū)域主義更可能帶來全球自由貿易,(5)各國更偏好區(qū)域主義還是多邊主義。Bhagwati(1993)用墊腳石和絆腳石這兩詞簡潔地總結了上述議題。他問區(qū)域FTA(或區(qū)域主義)是全球自由貿易的墊腳石還是絆腳石?這個問題引起了學術界和大眾的廣泛關注。顯然這個問題需要采取動態(tài)的方法來分析。根據Baldwin(1995)的“多米諾理論當A和B形成FTA時,C參加A-BFTA或者形成C-DFTA的動力會提高。因此我們可以預期一個FTA會帶來另一個FTA。這種多米諾效應得到了Egger&Larch(2008)的實證支持。多米諾效應的含義是區(qū)域主義是全球自由貿易的墊腳石。Bond&Syropoulos(1996)也研究了多米諾效應但沒有局限于其存在性。他們在一個多國模型中分析動態(tài)均衡并發(fā)現自由貿易區(qū)的個數會有一個最大值。這表明區(qū)域FTA不會導致全球FTA。Levy(1997)用政治經濟學的方法來區(qū)域FTA和多邊貿易自由化的關系。他發(fā)現選擇區(qū)域性自由貿易不能使本不可行的多邊自由貿易變得可行但可能使本來可行的多邊自由貿易變得不可行。McLaren(1998)分析潛在的區(qū)域主義。他當A和B的企業(yè)預期到未來A和B之間的FTA時他們會相對彼此進行生產分工同時相對于C國的生產降低它們的分工程度。這將提高A-BFTA的價值但降低將FTA擴展到C的價值。因此潛在的區(qū)域主義是全球自由貿易的絆腳石。在一系列文章中,Bagwell&Staiger(1997a,1997b,2004)在一個動態(tài)環(huán)境下研究區(qū)域FTA和多邊貿易自由化的問題。他們發(fā)現區(qū)域FTA在過程中會是墊腳石但從長遠而言會是絆腳石。我們已經討論了AAH(2007),他們的結論對這個議題有著明確的含義:第一在沒有外部性且存在GC超可加性①的條件下全球自由貿易是唯一的均衡結果而且這一結果不依賴于是否允許最惠貿易協(xié)定的存在。第二在GC超可加性的條件下當外部性在至少一個跟隨國為負的時候國會選擇序貫談判。第三當收益不是GC超可加時全球自由貿易可能不會在均衡①GC超可加性(GrandCoalitionSuperadditivity)是指在全球自由貿易下的全球福利大于在任何組合的區(qū)域自由貿易區(qū)下的全球福利。時發(fā)生。在這種情況下當外部性為負時最惠貿易協(xié)定會有助于全球自由貿易;相反當外部性為正時最惠貿易協(xié)定會阻礙全球自由貿易。(八)FTA的影響以上所有的討論都局限于FTA的本身。在本節(jié)我們討論FTA對其它一些活動(例如FDI和離岸生產)的影響。(1)FTA對FDI的影響Antras&Foley(2010)利用擴展了的Helpmanetal(2004)來研究FTA對出口和FDI選擇的影響。他們先從分析中得到一些理論預測然后利用在東盟國家的FDI來檢驗這些預測。在他們的模型中有三個國家西方南方和東方。所有異質性的企業(yè)都在西方。企業(yè)可以在南方和東方同時進行FDI也可以只在一個國家有FDI而且用作出口平臺來出口到另一國家。東方和南方的區(qū)別是前者有一個比后者更大的市場。他們主要分析東方與南方建立FTA的影響。為此他們首先求出FTA之前東方和南方之間的均衡然后分析FTA之后均衡是如何變化的。在FTA之后因為東方和南方之間的關稅取消了出口平臺FDI的利潤線變得更陡峭也就是說生產效率更高的企業(yè)從FDI中得到的利潤會上升的更快。從而他們得到如下結論:第一東方和南方之間的FTA使得在這個區(qū)域內從事FDI的西方企業(yè)數量增加。第二東方和南方之間的FTA會導致西方企業(yè)在這個區(qū)域的進入和退出。Antras&Foley(2010)利用在東盟的FDI證實了這些預測。(2)FTA對離岸生產的影響國際貿易的發(fā)展有兩個重要特征:第一中間產品的貿易越來越重要。中間產品貿易的增長速度要快于最終產品。這一現象是與離岸生產活動的增加緊緊相關的。第二差異化產品的貿易在不斷增加。近期關注差異化產品貿易的文獻為分析這個議題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框架。其中,Antras&Staiger(2010)研究離岸生產的存在如何影響FTA以及FTA如何影響離岸生產。為研究這些議題他們構建了一個兩國(H和F)模型。一種最終產品由H生產所有的中間產品都從F進口。每一個H企業(yè)都和一個F企業(yè)配對他們在生產特定的投入品(中間產品)上簽訂不完備的合約。在生產完成之后兩個企業(yè)對價格進行談判。顯然這里存在常見的敲竹杠問題。假設兩國形成FTA。在自由貿易均衡下因為存在敲竹杠問題投入品的貿易量會被無效率地降低。Antras&Staiger找到了一個次優(yōu)的貿易政策:允許最終產品的自由貿易補貼投入品的進口。這一政策能解決敲竹杠問題并使投入品的貿易量變得有效率。然而因為H的廠商和F的投入品供應商要剩余,H國不可能單獨解決國際間的敲竹杠問題。H有單方面的動力去干預投入品和最終品市場而F有動力去對投入品出口征稅。這一給了貿易協(xié)定發(fā)揮作用的空間。如上所指投入品的自由貿易不是最優(yōu)的但僅限于投入品的貿易協(xié)定無法取得完全的效率這是因為最終產品市場仍然有。這項研究的一個重要啟示是離岸生產的興起可能使得貿易協(xié)定的任務更為復雜貿易協(xié)定需要擴展到更寬的政策層面。三近期的區(qū)域貿易協(xié)定浪潮激發(fā)我們重新思考我們的文獻和審視我們對FTA的理解程度。在此篇綜述文章中我首先提出一個框架在這個框架下我又提出一系列問題然后我們去檢查在已有的文獻中有哪些研究能夠幫助我們回答那些問題。通過這一分析我們對整個文獻已經回答了什么問題和哪些問題還沒有回答就有了一個清晰的全景圖從而又幫助我們思考今后的研究題目。大量文獻都側重于FTA的福利分析理論研究尤其如此。最早的貿易創(chuàng)造和貿易轉移的思想仍然是福利分析的最重要的概念。在實際中我們更想要知道為什么成立FTA,FTA是如何形成的哪些國家更會參與FTA。政治經濟學顯然是思考這些問題的正確方向但這類分析通常都很復雜。我們沒有很好的政治經濟學模型尤其是在國際貿易的文獻中(部分原因在于不同國家有不同的政治體系)。關于FTA對外部者影響的分析比較令人滿意。這類分析幫助我們解釋為什么存在FTA浪潮為什么FTA如此普遍。也為這類預測提供了一些支持。最近的鑒別出了一些決定國家之間形成FTA的重要的經濟因素。因為在現實中FTA是通過討價還價和談判形成的為了更好地理解FTA的形成顯然需要我們的模型更具結構性和更接近現實①然而,AAH(2007)似乎是唯一一篇試圖在分析FTA的模型中包含結構的文章。我們希望將來能看到這方面的研究。參考文獻Aghion,Philippe,PolAntrasandElhananHelpman,2007,“NegotiatingFreeTrade”,JournalofInternationalEonosVl731—30Antras,PolandFritzFoley,2010,“RegionalTradeIntegrationandMultinationalFirmStrategies”,inao,RandJWLee(ds),CostsandBenefitsofRegionalEconomicIntegration,OxfordUniversityPes.Antras,PolandRobertStaiger,2010,“OffshoringandtheRoleofTradeAgreements”,WorkingPpBagwell,KyleandRobertStaiger,1997a,“MultilateralTariffCooperationDuringtheFormationofFreeTradeAreas”,InternationalEconomicReview,38,291—319.Bagwell,KyleandRobertStaiger,1997b,“MultilateralTariffCooperationDuringtheFormationofCustomsUnions”,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42,91—123.Bagwell,KyleandRobertStaiger,2004,TheEconomicsofTheWorldTradingSystem,TheMITPBaier,ScottandJeffreyBergstrand,2004,“EconomicDeterminantsofFreeTradeAgreements”,JournalofInternational64,29—63Baldwin,Richard,1995,“ADominoTheoryofRegionalism”,inExpandingMembershipoftheEuropeanUnion,RichardPHaaparnata,andJiandereds.,Cambridge,U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5—53Baldwin,RichardandPhilThornton,2008,“MultilateralisingRegionalism:IdeasforaWTOActionPlanonRegionalismdnBhagwati,Jagdish,1993,“RegionalismVersusMultilateralism:AnOverview”,inNewDimensionsinRegionalIntegration,JaimedeMeloandArvindanagaiyaeds.,Cambridge,U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2—51.Bond,EricandConstantinosSyropoulos,1996,“TheSizeofTradingBlocs,MarketPowerandWorldWelfareEffects”,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40,411—437.Chang,WonandAlanWinters,2002,“HowRegionalBlocsAffectExcludedCountries:ThePriceEffectsofMERCOSUR”,AmericanEconomicReview,92,889—904.Egger,PeterandMarioLarch,2008,“InterdependentPreferentialTradeAgreementMemberships:AnEmpiricalysis”,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76,384—399.Grossman,GeneandElhananHelpman,1994,“ProtectionforSales”,AmericanEconomicReview,84,833—850Grossman,GeneandElhananHelpman,1995,“ThePoliticsofFreeTradeAgreements”,AmericanEconomicReview,85(4),667690Kemp,MurrayandrHenryWan,1976,“AnElementaryPropositionConcerningtheFormationofCustomsUnions”,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95—97.Krishna,Pravin,1998,“RegionalismandMultilateralism:APoliticalEconomyApproach”,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13(1),227—251.Krugman,Paul,1992,“IsBilateralismBad?”,inInternationalTradeandTradePolicy,HelpmanandRaineds,Cambridge,U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58—84.①從我與Helpman的談話中我發(fā)現他也持此觀點Krugman,Paul,1993,“RegionalismVersusMultilateralism:yticalNotes”,inNewDimensionsinRegionalIntegration,JaimedeMeloandArvindanagaiyaeds.,Cambridge,U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58—84.Levy,Philip,1997,“APoliticaleconomicysisofFreetradeAgreements”,AmericanEconomicReview,87,506—519.MacLaren,John,2002,“ATheoryofInsidiousRegionalism”,QuarterlyJournalEconomicsCXVII,571—608.Magee,ChristopherS,2003,“EndogenousPreferentialTradeAgreements:AnEmpiricalysis”,B.EJournalofEconomicysisandPolicy,2(1),Article15.Magee,ChristopherS,2008,“NewMeasuresofTradeCreationandTradeDiversion”,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75(2)349—362Maggi,GiovanniandAndresRodriguezClare,1998,“TheValueofTradeAgreementsinthePresenceof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