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骨傷總結_第1頁
中醫骨傷總結_第2頁
中醫骨傷總結_第3頁
中醫骨傷總結_第4頁
中醫骨傷總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醫骨傷總結

一、中醫骨傷科發展簡史中醫骨傷古屬“瘍醫”范疇,又稱“接骨”“正體”“正骨”“傷科”1、 晉?葛洪《肘后救卒方》“失欠頜車”最早記載顳頜關節脫臼手法整復方法,首載竹片夾板固定骨折。2、 藺道人?《仙授理傷續斷秘方》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骨傷科專著。首次描述髖關節脫位3、 《中西醫結合治療骨折》治療骨折的四項原則:動靜結合(固定與活動統一)、筋骨并重(骨與軟組織并重)、內外兼治(局部與整體兼顧)、醫患合作(醫療措施與患者的主觀能動性密切配合)。二、總論1、 損傷的病因:外因:外力傷害(直接暴力、間接暴力、肌肉過度強烈收縮、持續勞損);外感六淫;邪毒感染內因:年齡、體質、解剖結構、先天因素、病理因素、職業工種、七情內傷腫脹青紫、功能障礙骨擦音、異常活動、關節2、 損傷的一般癥狀體征:疼痛腫脹青紫、功能障礙骨擦音、異常活動、關節特殊癥狀體征:畸形、盂空虛、彈性固定。腫脹、功能障礙肌肉萎縮、筋肉攣縮、腫3、 骨病的一般癥狀體征:疼痛腫脹、功能障礙肌肉萎縮、筋肉攣縮、腫特殊癥狀體征:畸形、塊、瘡口與竇道。4、肢體長度測量法:上肢長度:肩峰一槎骨莖突尖(或中指尖);上臂長度:肩峰一肱骨外上課;前臂長度:肱骨指尖);上臂長度:肩峰一肱骨外上課;前臂長度:肱骨外上課一梯骨莖突,或尺骨鷹嘴一尺骨莖突;下肢長度:骼前上棘一內踝下緣,或臍一內踝下緣(骨盆骨折或髓部病變時使用);大腿長度:骼前上棘一膝關節內緣;小腿長度:膝關節內緣一內踝,或腓骨頭一外踝下緣。5、 肢體周徑測量法:下肢常在離上10~15cm處測量大腿周徑,在小腿最粗處測定小腿周徑。6、 肌力測定標準(分為6級)0級:肌肉無收縮(完全癱瘓);I級:肌肉有輕微收縮,但不能夠移動關節(接近完全癱瘓)II級:肌肉收縮可帶動關節水平方向運動,但不能對抗地心吸引力(重度癱瘓);ni級:能抗地心引力移動關節,但不能抵抗阻力(輕度癱瘓);IV級:能抗地心引力運動肢體,且能抵抗一定強度的阻力(接近正常);V級:能抵抗強大的阻力運動肢體(正常)7、特殊檢查法頸部1頸椎間孔擠壓試驗一陽性提示神經根型頸椎病、頸椎間盤突出癥;臂叢神經牽拉試驗一神經根型頸椎病腰黃部[直腿抬高試驗一陽性提示坐骨神經痛、腰椎間盤突出癥,加強試驗用以鑒別是神經受壓還是下肢肌肉等原因引起的抬腿疼痛;拾物試驗一用于檢查兒童脊柱前屈功能有無障礙:背伸試驗一陽性提示病人的腰肌、關節突關節、椎板、黃韌帶、棘突、棘上韌帶或棘間韌帶有病變或者有腰椎管狹窄癥。骨盆:骨盆擠壓試驗與骨盆分離試驗一陽性提示骨盆骨折骶髂關節病變;骨盆縱向擠壓試驗一陽性提示單側骨盆骨折;屈髖屈膝試驗—陽性提示閃筋扭腰、勞損,腰椎椎間關節、腰骶關節或骶髂關節病變(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該實驗陰性);梨狀肌緊張試驗一陽性提示梨狀肌綜合征;髖外展外旋試驗(“4”字試驗)一骶髂關節病變;肩部:搭肩試驗(肩關節內收試驗)一陽性提示肩關節脫位;肱二頭肌抗阻力試驗一陽性提示肱二頭肌腱滑脫或肱二頭肌長頭肌腱炎;直尺試驗一陽性提示肩關節脫位或三角肌萎縮;疼痛弧試驗(肩外展60-120°,岡上肌腱炎在肩峰下摩擦,產生疼痛)一陽性提示肩袖病變;岡上肌腱斷裂試驗一外展30-60°岡山肌,不能上舉,超過60°三角肌,又能主動上舉一提示岡肘部:腕伸肌緊張試驗(Mill征)一陽性提示肱骨外上課炎(肱橈關節滑囊炎、肱骨外課骨膜炎)(網球肘);叩診試驗(Tinel征)一提示神經再生或機能恢復腕和手部:握拳試驗(尺偏試驗)一橈骨莖突部狹窄性腱鞘炎;(指伸肌腱斷裂致錘狀指);指深屈肌試驗(遠側指間關節不能屈曲)一陽性提示指深屈肌腱斷裂;指淺屈肌試驗(近側不能屈曲)一+提示指淺屈肌腱斷裂;髖部:髖關節屈曲攣縮試驗(Thomas征)一髖關節結合、風關引起的髖關節屈曲攣縮畸形;髖關節過伸試驗(腰大肌攣縮試驗)—陽性提示腰大肌膿腫、髖關節早期結核或髖關節強直;“望遠鏡”試驗、蛙式試驗—先天性髖關節脫位膝部:回旋擠壓試驗—檢查膝關節半月板有無裂傷;擠壓研磨試驗—陽性提示半月板破裂或關節軟骨損傷;抽屜試驗(前后運動試驗、推拉試驗)—前后交叉韌帶損傷;側方擠壓試驗—陽性提示側副韌帶損傷;浮髕試驗一陽性提示關節腔內有積液;髕骨研磨T+挺髕試驗+下蹲試驗—陽性提示髕骨軟骨軟化癥(髕骨關節炎)踝部:踝關節背伸試驗—鑒別腓腸肌與比目魚肌攣縮;治療方法治療方法1、損傷三期辨證治法初期:在傷后1-2周內,由于氣滯血瘀,需消腫止痛,以活血化瘀為主,即采用下法或消法;若瘀血積久不消,郁而化熱或邪毒入侵或迫血妄行,可用清法;氣閉昏厥或瘀血攻心,則用開法。中期:損傷后3-6周期間,雖損傷癥狀改善,腫脹瘀阻漸趨消退,疼痛逐步減輕,但瘀阻去而未盡,疼痛減而未止,仍應以活血化瘀、和營生新、接骨續筋為中醫恥主,故以和、續兩法為基礎。后期:損傷7周以后,瘀腫已消,但筋骨尚未堅實,功能尚未恢復,應以堅骨壯筋,補養氣血、肝腎、脾胃為主;而筋肌拘攣,風寒濕痹,關節屈伸不利者則予以溫經散寒、舒筋活絡,故后期多施補、舒兩法。三期分治法以調和疏通氣血、生新續損、強筋壯骨為主要目的。臨證時必須結合患者體質及損傷情況辨證施治。2、 正骨手法:=1①拔伸:能夠克服肌肉拮抗力,矯正患肢的重疊移位,恢復肢體的長度。②旋轉:能夠矯正骨折斷端的旋轉畸形。③屈伸:整復骨折脫位。④提按:矯正前后側移位。⑤端擠:矯正左右側移位。⑥搖擺:使骨折端緊密接觸,增加穩定性。⑦觸碰:使骨折斷端緊密嵌插,復位更加穩定。⑧分骨:矯正兩骨并列部位的骨折。⑨折頂:解決重疊移位、矯正側方移位,多用于前臂骨折。QD回旋:矯正背向移位的斜型、螺旋型骨折,或有軟組織嵌入的骨折。?蹬頂:用于肩、肘關節脫位以及髖關節前脫位。Q3)杠桿:用于難以整復的肩關節脫位或陳舊性脫位=13、 理筋手法:按摩法;揉擦法;滾法;擊打法;拿捏法;點壓法;搓抖法;活絡關節法:屈伸法;旋轉搖晃法;腰部背伸法;拔伸牽引法;按壓踩蹺法;4、夾板固定的作用原理:夾板固定是從肢體功能出發,通過扎帶對夾板的約束力,固定墊對骨折端防止或矯正成角畸形和側方移位的效應力,并充分利用肢體肌肉收縮活動時所產生的內在動力,克服移位因素,使骨折斷端復位后保持穩定。因此夾板固定式治療骨折的良好固定方法。夾板固定后注意事項:⑴抬高患肢,以利腫脹消退;⑵密切觀察傷肢的血運情況,特別是固定后3~4天內更應注意觀察肢端皮膚顏色、溫度、感覺、腫脹程度。如發現肢端腫脹、疼痛、溫度下降、顏色紫暗、麻木、伸屈活動障礙并伴劇痛者,應及時處理。切勿誤認為是骨折引起的疼痛,否則有發生缺血壞死之危險;⑶注意詢問骨骼突出處有霧灼痛感,如患者持續疼痛,則應解除夾板進行檢査,以防止發生壓迫性潰瘍;⑷注意經常調節扎帶的松緊度,一般在4日內,因復位繼發性損傷,局部損傷性炎癥反應,夾板固定后靜脈回流受阻,組織間隙內壓有上升的趨勢,可適當放松扎帶。以后組織間隙內壓下降,血循環改善,扎帶松弛時應及時調整扎帶的松緊度,保持lcm的正常移動度;⑸定期進行X線檢査,了解骨折是否發生再移位,特別是在2周以內要經常檢查,如有移位及時處理;⑹指導患者進行合理的功能鍛煉,并將固定后的注意事項及練功方法向患者及家屬交待清楚,取得患者的合作,方能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5、上肢練功的主要目的:恢復手的功能。下肢練功的主要目的:是恢復負重和行走功能。6、骨傷科四大治療方法:手法、固定、藥物、練功7、正骨八法:摸、接、端、提、按、摩、推、拿。8、急救:止血帶止血:上肢縛于上臂上1/3處,下肢縛于大腿中上1/3處,前臂和小腿禁用。清創術:傷后6-8小時內的傷口經徹底清創后可一期縫合,戰傷及火器傷除外。傷后8-24小時或超過24小時,尚未感染,配合抗生素仍可清創。9、筋膜間隔區綜合征:各種原因造成筋膜間隔區內組織壓升高致使血管受壓,血循環障礙,肌肉和神經組織血供不足,甚至缺血壞死,最后產生的一系列癥狀體征。——前臂和小腿最易發生五“P"癥:無痛painless;蒼白pallor;感覺異常paresthesia;肌肉癱瘓paralysis;無脈pulselessness10、擠壓綜合征:四肢或軀干肌肉豐厚部位,遭受重物長時間擠壓,解除壓迫后,出現的肢體腫脹、肌紅蛋白血癥、肌紅蛋白尿、高血鉀、急性腎功能衰竭和低血容量性休克等癥候群。中醫稱“壓乍傷”四、骨折第一節、骨折概論1、骨折定義:骨的完整性或連續性遭到破壞者稱為骨折。2、骨折的外因:①直接暴力:多為橫斷骨折或粉碎性骨折,骨折處的軟組織損傷較嚴重②間接暴力:多在骨質較弱處造成斜形骨折或螺旋形骨折,骨折處的軟組織損傷較輕,若發生在前臂或小腿,則兩骨骨折的部位多不在同一平面③筋肉牽拉;④疲勞骨折:以第二、三跖骨及腓骨干下1/3疲勞骨折為多見,多無移位,但愈合緩慢。3、骨折移位方式:成角移位、側方移位、縮短移位、分離移位、旋轉移位。4、骨折分類:①根據骨折處是否與外界相通:閉合骨折、開放骨折②根據骨折的損傷程度:單純骨折、復雜骨折、不完全骨折、完全骨折③橫斷骨折、青枝骨折、嵌插骨折、裂縫骨折屬于穩定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骨折、斜形骨折屬于不穩定骨折。5、骨折的診查要點:①受傷史:了解暴力的大小、方向、性質和形式及其作用的部位,打擊物的性質、形狀,受傷現場情況,受傷姿勢狀態等,充分地估計傷情;②臨床表現:全身情況:輕微骨折可無全身癥狀。一般骨折;由于瘀血停聚,積瘀化熱,常有發熱,5~7天后體溫逐漸降至正常,無惡寒或寒戰,可兼有口渴、口苦、心煩、尿赤便秘、夜寐不安等癥狀,脈浮數或弦緊;局部情況:般情況疼痛、腫脹和活動功能障礙;骨折特征:畸形骨擦音、異常活動(這三種特征只要有其中一種出現,即可初步診斷為骨折);③X線檢查。6、骨折的并發癥(16點):外傷性休克;感染;內臟損傷;重要血管損傷;缺血性肌攣縮;脊髓損傷;周圍神經損傷;脂肪栓塞;墜積性肺炎;褥瘡;尿路感染及結石;損傷性骨化(骨化性肌炎);創傷性關節炎;關節僵硬;缺血性骨壞死;遲發性畸形。7、周圍神經損傷:橈神經損傷:腕下垂,拇指不能外展和背伸;感覺障礙區。尺神經損傷:爪形手;第4、5指屈伸不全+不能外展和內收+不能夾緊紙片;感覺障礙區。正中神經損傷:第1、2指不能屈伸,第3指屈曲不全;拇指不能對掌、不能掌側運動;感覺障礙區。腓總神經損傷:足下垂,感覺障礙區。8、骨折愈合過程:血腫機化期,傷后6-8小時;原始骨痂形成期,約4-8周;骨痂改造塑形期,約8-12周9、骨折的臨床愈合標準:①局部無壓痛,無縱向叩擊痛;②局部無異常活動;③X線照片顯示骨折線模糊,有連續性骨痂通過骨折線;④功能測定:在解除外固定情況下,上肢能平舉1kg達1分鐘,下肢能連續徒手步行3分鐘,并不少于30步;⑤連續觀察2周骨折處不變形,則觀察的第一天即為臨床愈合期。②④兩項的測定必須慎重,以不發生變形或再骨折為原則。10、 影響骨折愈合的因素:①全身因素:年齡、健康狀況②局部因素:斷面的接觸、斷端的血供、損傷的程度、感染的影響、固定和運動。(因血供差而影響骨折愈合的部位:股骨頸頭下型骨折,脛骨下1/3骨折,舟狀骨骨折)11、 解剖復位:骨折之畸形和移位完全糾正,恢復了骨的正常解剖關系,對位(指兩骨折端的接觸面)和對線(指兩骨折段在縱軸上的關系)完全良好時,成為解剖復位12、 功能復位:骨折復位雖盡了最大努力,某種移位仍未完全糾正,但骨折在此位置愈合后,對肢體功能無明顯妨礙者,稱為功能復位。(對線:成角矯正成人不宜超過10°,兒童<5°,成角若與關節活動方向垂直,必須完全復位;對位:長骨干骨折對位>1/3,干骺端骨折對位>3/4,;長度:兒童縮短移位<2cm,成人<1cm)13、 骨折復位必須掌握“以子求母”,即以遠端對近端的復位原則。14、 骨折遲緩愈合:骨折經處理后,愈合速度緩慢,已超出該類骨折正常臨床愈合時間較多,骨折端尚未連接,且患處仍有疼痛、壓痛、縱軸叩擊痛、異常活動現象,X線片上顯示骨折端所產生的骨痂較少,骨折線不消失,骨折斷端無硬化現象,而有輕度脫鈣,但骨痂仍有繼續生長的能力,只要找出發生的原因,作針對性的治療,骨折還是可以連接起來的稱骨折遲緩愈合。15、 骨折不愈合:骨折所需愈合時間再三延長后,骨折仍中醫骨沒有愈合,斷端仍有異常活動,X線片顯示骨折斷端互相分離,骨痂稀少,兩斷端萎縮光滑,骨髓腔封閉,骨端硬化者稱骨折不愈合。第二節、上肢骨折1、 鎖骨骨折的移位規律:多在中1/3處,骨折后,內側段可因胸鎖乳突肌的牽拉向后上方移位,外側段則由于上2、肱骨外科頸骨折:解剖頸下2-3cm,分外展型、內收型、骨折合并肩關節脫位3、 肱骨干骨折的移位規律:(因周圍有許多肌肉附著,以三角肌止點為界)上1/3骨折時,近端因胸大肌、背闊肌和大圓肌的牽拉而向前、向內,遠端因三角肌、喙肱肌、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的牽拉而向上、向外。中1/3骨折(三角肌止點以下),近端因三角肌和喙肱肌牽拉而向外、向前;遠端因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的牽拉而向上。肱骨干下1/3骨折多因間接暴力,常呈斜形、螺旋型骨折。移位因暴力方向、前臂和肘關節的位置,多為成角、內旋移位。4、4、肱骨髁上骨折:分伸直型、屈曲型、粉碎型。易損傷肱動脈、正中神經、橈神經。骨折后肘后三角不改變,脫位等腰三角改變。(肘后三角:屈肘后肱骨內、外髁和鷹嘴,伸肘三點呈一直線)5、 孟氏骨折(尺骨上1/3骨折合并橈骨頭脫位):指尺骨半月切跡以下的上1/3骨折,橈骨頭同時自肱橈關節、橈尺近側關節脫位,而肱尺關節沒有脫位。這與肘關節前脫位合并尺骨鷹嘴骨折應有所區別。分伸直、屈曲、內收型。6、 蓋氏骨折(橈骨下1/3骨折合并橈尺遠側關節脫位)由于暴力向上傳至橈骨下1/3處而發生骨折,由于橈骨下端向近側移位,同時引起三角纖維軟骨破裂與下橈尺關節脫位,有時可合并尺骨莖突骨折。7、橈骨下端骨折(橈骨遠側端3cm以內)分伸直型coles骨折、屈曲型smith骨折。伸直型骨折典型癥狀:骨折遠端向背側移位時,見“餐叉樣”畸形;向橈側移位時,見槍上刺刀狀”畸形。該骨折較常見,易造成一些關系的破壞,整復時應盡量恢復這些關系。比如橈骨遠端與腕骨形成關節面,其背側邊緣長于掌側,故(掌傾角)關節面向掌側傾斜10-15°。橈骨下端外側的莖突,較其內側長l~1.5cm,故(尺傾角)其關節面還向尺側傾斜20~25°。橈骨下端骨折的整復方法:患者坐位,老年人則平臥為佳,肘部屈曲90°,前臂中立位。術者雙手拔伸牽引,一手置于患腕尺側上方,另一手置于患腕橈側下方,錯對擠壓,使腕關節尺偏,糾正遠段向橈側移位,然后在牽引下折頂后遠段旋前,糾正遠段向背側移位及旋后移位,保持腕關節掌屈尺偏位。橈骨下端骨折的固定方法:伸直型:先在骨折遠端背側和近端掌側分別放置一平墊,然后放上夾板,夾板上端達前臂中、上1/3,橈、背側夾板下端應超過腕關節,限制

中醫手骨傷腕的橈偏和背伸活動;屈曲型:在遠端的掌側和近端的背側各放一平墊,橈、掌側夾板下端應超過腕關節,限制橈偏和掌屈活動。扎上3條布帶,最后將前臂懸掛胸前,保持固定4~5周。8、腕舟骨骨折:除結節部骨折外,其余部位骨折易發生遲緩愈合、不愈合或缺血性壞死(股骨頭、距骨體)。第三節、下肢骨折1、股骨頸骨折:股骨頸和股骨干之間形成一個角度稱內傾角,又稱頸干角,正常值在110°~140°之間。股骨頸的中軸線與股骨兩髁中點間的連線形成一個角度,稱前傾角或扭轉角,正常在12°~15°之間。股骨頸骨折的類型:囊內骨折(頭下部和頸中部)和囊外骨折(基底部);外展型和內收型。股骨頭、頸部的血運主要來自三個途徑:①關節囊的小動脈來源于旋股內A、旋股外A、臀下A、閉孔A的吻合部III到關節囊附著部,分為骺后A、上干骺端A、下干骺端A,供應股骨頸和大部分股骨頭。②股骨干滋養A僅達股骨頸基底部。③圓韌帶的小動脈較細,僅供應股骨頭內下部分。股骨頭、頸血運較差,易出現骨折不愈合、股骨頭缺血。骨折整復后(丁字鞋防止患肢外旋),作手掌試驗,如患III肢外旋畸形消失,表示已復位。2、股骨轉子間骨折又稱股骨粗隆間骨折。股骨轉子間骨折和股骨頸骨折均多發于老年人,臨床表現和全身并發癥也大致相仿。但股骨轉子部血運豐富,腫脹明顯,有廣泛的瘀斑,壓痛點多在大轉子處,預后良好;而股骨頸骨折瘀腫較輕,壓痛點在腹股溝中點,囊內骨折愈合較難。X線片可明確診斷和骨折類型。3、股骨干骨折的移位規律:股骨干上1/3:骨折近端因受髂腰肌、臀中肌、臀小肌,+其他外旋肌群的牽拉而屈曲、外展、外旋移位,骨折遠端由于內收肌群則向后、向上、向內移位。中1/3:可有重疊畸形,多數骨折近端呈外展屈曲傾向,遠端因內收肌,其下端向內上方移位。無重疊畸形者,因內收肌可向外成角的傾向。下1/3:因膝后方關節囊及腓腸肌的牽拉,骨折遠端多向后移位。嚴重者,骨折端有損傷腘A、V及坐骨N的危險。由于疼痛和岀血,易引起外傷性休克。(骨盆多發性骨折)4、脛腓骨干骨折:并發癥:①創傷性關節炎一成角或旋轉移位;②開放性骨折一脛骨前、后側;③損傷血管一脛前、后A;④缺血性攣縮一骨筋膜室綜合癥;⑤遲緩愈合或不愈合一脛骨下1/3。(脛骨中下1/3交界處易骨折)5、距骨頸骨折會損傷來自足背動脈的血供(因從距骨頸部進入),所以距骨體易缺血性壞死。(股骨頭、腕舟骨)6、跟骨結節上緣與跟距關節面成30°~45。的結節關節角,為跟距關節的一個重要標志。7、跖骨骨折:行軍骨折,多發于第2、3跖骨頸部。

第中醫骨四傷節、軀干骨折1、肋骨骨折:多根肋骨前端的肋軟骨關節脫位或肋軟骨骨折,使胸廓失去支持,引起反常呼吸。治療重點在于:止痛和預防肺部感染。2、脊柱骨折的分型:屈曲型;過伸型;垂直壓縮型;側屈型;屈曲旋轉型;水平剪力型(安全帶型);撕脫型。ID型;屈曲旋轉型;水平剪力型(安全帶型);撕脫型。ID脊柱骨折的診查要點:1、外傷史:高處墜下、重物落砸、車禍撞擊、坍塌事故。2、臨床表現:脊柱疼痛及活動障礙為主要癥狀。3、影像學檢查:X線檢查、CT掃描和MRI。4、電生理檢查:包括肌電圖和體感誘發電位檢查。5、脊柱損傷程度及穩定性的判斷。搬運過程中:應使脊柱保持平直,避免屈曲和扭轉。可采用兩人或數人在患者一側,動作一致地平托頭、胸、腰、臀、腿的平臥式搬運,或同時扶住患者肩部、腰、髖部的滾動方式,將患者移至擔架上。脊柱三柱概念由Denis1983年提出。即前縱韌帶、椎體及椎間盤前2/3為前柱,后縱韌帶、椎體及椎間盤后1/3為中柱,椎弓、關節突關節、棘突、椎板、黃韌帶、棘間韌帶、棘上韌帶為后柱。脊柱的穩定性主要依賴于中柱的完整。凡損傷累及二柱以上結構均為不穩定性損傷。3、骨盆骨折的五種類型:1、側方壓縮型,特點:骶髂前韌帶完整,在內旋位是不穩定的,而在垂直平面上是穩定的;2、前后壓縮型,特點:恥骨聯合分離或恥骨支骨折,

骶髂前韌帶斷裂,而骶髂后韌帶保持完整,骶髂關節向外旋轉性半脫位,或髂骨翼骨折向外旋轉移位。在外旋位是不穩定的,但在垂直平面上是穩定的;3、垂直壓縮型,特征:半側骨盆向頭側的縱向移位;4、混合型,骨盆多發性骨折和多方向移位;5、撕脫性骨折,不影響骨盆環的完整和穩定,但骨折塊往往移位較大,局部軟組織撕裂較明顯。Ill骨盆骨折的并發癥:外傷失血性休克(骨盆骨折死亡的主要原因);泌尿道損傷(主要為后尿道損傷和膀胱破裂);直腸損傷;女性生殖道損傷;神經損傷。Ill4、骨骺損傷分型:Salter-Harris分類:IBI型:骨骺分離。(常由剪應力和撕脫力引起),骨折線通IB過骺板軟骨成熟區的肥大細胞層。該骨折無移位,故一般不需復位。(新生兒肱骨兩端全骺分離、感染或佝僂病II型:骨骺分離伴干骺端骨折骨折線通過肥大細胞層,但擠壓側有三角形干骺端骨折,在擠壓側骨膜連續。(由剪應力和撕脫力引起,最常見)10歲以上兒童多見。易復位,無生長紊亂。III型:骨骺骨折。骨折線從關節面開始經過骨骺進入骺板,再90°轉彎沿骺板的薄弱部分延伸至邊緣。一般發生在脛骨的近端或遠端骨骺。預后較好。w型:骨骺和干骺端骨折。骨折線通過關節面,經骨骺、

骺板全層和干骺端三部分,最常見于肱骨外踝骨折,因為關節內骨折且累及骺板,應解剖復位以求關節面平滑和預防骨橋的形成。V型:骺板擠壓性損傷。極少見,由于嚴重暴力損傷造成,相當于骺板軟骨的壓縮骨折,常發生于膝、踝關節骨骺,X線片診斷困難,易誤診,預后不佳者,可引起較明顯的生長障礙。W型:骺板軟骨膜環或Ranvier軟骨膜溝損傷。見于踝部被除草機損傷或股骨髁部韌帶撕脫骨折,易造成畸形。五、脫位1、 脫位:凡構成關節的骨端關節面脫離正常位置,引起關節功能障礙者,稱為脫位。肩關節多見,其次為肘關節、髖關節及顳頜關節。(脫臼、出臼、脫骱、脫髎、骨錯)2、 脫位的病因:外傷性;病理性;習慣性;先天性3、 脫位的診查要點:一般癥狀:疼痛和壓痛;腫脹;功能障礙;特有體征:①關節畸形;②關節盂空虛;③彈性4、脫位的并發癥:早期并發癥:骨折(先恢復脫位,再治固定;④脫出骨端;X固定;④脫出骨端;X線檢查。療骨折)、神經損傷、血管損傷、感染。晚期并發癥:關節僵硬、骨化性肌炎、骨的缺血性壞死(股骨頭、腕舟骨、月骨、距骨)、創傷性關節炎(膝關節)。5、肩關節前脫位(分為喙突下、盂下、鎖骨下)特征性體征:方肩畸形,觸診肩峰下空虛,搭肩試驗陽性

整復方法:1、牽引推拿法2、手牽足蹬法:患者取仰臥位,以右肩為例,術者立于患側,雙手握住患肢腕部,右膝伸直用足蹬于患者腋下,作順勢用力牽拉傷肢,持續1~3分鐘,先外展、外旋,后內收、內旋,傷處有滑動感,即表明復位成功。3、拔伸托入法4、牽引回旋法5、椅背復位法6、懸吊復位法陳舊性內收、回旋法6、髖關節脫位:分后脫位、前脫位、中心性脫位、陳舊性內收、回旋法脫位(超過3周)。后脫位(患肢呈現屈曲、內旋和縮短畸形)復位手法:1、屈髖拔伸法2、“左?”“右反?”3、拔伸足蹬法4、俯臥下垂法六、筋傷1、筋傷按暴力形式分:扭傷、挫傷、碾壓傷;按病理變化分:瘀血凝滯、筋位異常、筋斷裂主要癥狀:疼痛、瘀腫和功能障礙。并發癥:小骨片撕脫、神經損傷、損傷性骨化、關節內游離體“關節鼠”、骨性關節炎。2、頸椎病2、頸椎病分型:神經根型、脊髓型、椎動脈型、交感神經型。診斷要點:神經根型:無外傷史;癥狀:頸部單側局限性痛,頸根部呈電擊樣向肩、上臂、前臂乃至手指反射。體征:放射性壓痛,臂叢神經牽拉試驗(+),頸椎間孔擠壓試驗(+)脊髓型:癥狀:緩慢進行性雙下肢麻木、發冷、疼痛,走路欠靈、無力,下肢踩棉花感;體征:受壓脊髓節段以下感覺障礙,肌張力增高,反射亢進,錐體束征(+)椎動脈型:特點:頭頸旋轉時引起眩暈發作。單側頸枕部或枕頂部發作性頭暈、眩暈、視力聽力減弱、耳鳴。交感神經型:頭痛、偏頭痛,伴惡心、嘔吐,頸肩部酸困疼痛,上肢發涼發紺,伴心、眼、耳癥狀頸椎病治療:手法治療為主,配合藥物、牽引、練功1)理筋手法:點壓、拿捏、彈撥、滾法、按摩舒筋活血、和絡止痛—頸項旋轉扳法(脊髓型禁用)—放松手法2)藥物治療:原則:補肝腎、祛風寒、活絡止痛。補腎壯筋丸、頸復康;麻木+全蝎粉3g;眩暈+愈風寧心片,丹參注射液;急性發作,頸臂痛較重者+舒筋湯3)牽引治療:枕頜帶牽引法,牽引重量6-8kg,qd/qid,30min4)練功活動:米字操,體操,健美操,太極拳3、肩關節周圍炎(肩痛+肩關節活動障礙)別名:漏肩風露肩風、凍結肩、五十肩、肩凝風、肩凝癥分期:急性疼痛期,粘連僵硬期,緩解恢復期治療:手法治療為主,配合藥物、理療、練功1)理筋手法:滾法、揉法、拿捏肩前、肩后、肩外側;撥三角肌、岡山肌、胸肌;牽拉、抖動、旋轉活動;被動作外展、內收、前屈、后伸;放松手法。qid10次一療程2)藥物治療:原則:補氣血、益肝腎、祛風濕、溫經絡。內服:獨活寄生湯、三痹湯;體弱血虧+當歸雞血藤湯。外用:急性期,海桐皮湯熱敷或寒痛樂熱熨,外貼傷濕止痛膏3)物理療法:超短波、磁療、蠟療、光療、熱療4)練功活動:早晚反復作外展、上舉、內旋、外旋、前屈、后伸動作,如“叉手托上”“手拉滑車”“手指爬墻”“內外運旋”4、腱鞘囊腫(腕筋結、腕筋瘤、筋聚)—最常見于腕背部,腕舟骨及月骨關節背側,拇長伸肌腱及指伸肌腱之間。5、腕管內容物:正中神經、拇長屈肌腱和4個手指的指深屈肌腱、指淺屈肌腱。腕管綜合征:癥狀:橈側三個半手指麻痛,握力減弱,拇指外展、對掌無力,夜間、勞累、受寒后加重,大魚際萎縮。體征:屈腕壓迫試驗(+),叩擊試驗(+)(正中神經),肌電圖:大魚際神經變性。6、髖關節暫時性滑囊炎:<10y兒童,非特異性炎癥,短暫的急性髖關節疼痛+腫脹+跛行7、膝關節損傷三聯癥:若為強大的旋轉暴力,內側副韌帶完全斷裂+內側半月板、前交叉韌帶的損傷膝為筋之府”——膝關節側方有內外側副韌帶,中有前后交叉韌帶,間隙有內“C”外“0”側半月板,前方有股四頭肌,后方有腘肌、股二頭肌,膝關節腔為人體最大的滑膜腔。8、8、活動痛、腫脹,行走和上下坡明顯,關節彈響、“交鎖征”+體征:股四頭肌萎縮,壓痛,回旋擠壓試驗(McMurray征)、擠壓研磨試驗(Apley征)陽性+檢查9、 前交叉韌帶:起于股骨髁間窩的外后部,向前內止于脛骨髁間隆突的前部。限制脛骨向前移動后交叉韌帶:起于股骨髁間窩的內前部,先后外止于脛骨髁間隆突的后部。限制脛骨向后移動。(正常脛骨平臺前后滑動僅0?5cm)10、踝關節周圍韌帶:內側副韌帶(即三角韌帶,不宜損傷)、外側副韌帶(較薄弱,易損傷)、下脛腓韌帶外側副韌帶包括:距腓前韌帶(最易損傷)、跟腓韌帶、距腓后韌帶11、 跟腱(腓腸肌+比目魚肌肌腱)跟腱斷裂:捏小腿三頭肌試驗(+),跟腱修補縫合術后,管型石膏將膝關節屈曲、踝關節跖屈位固定4-6周12、 腰部扭挫傷(閃腰、岔氣):直腿抬高試驗可以(+),加強試驗(-),與腰突癥神經根受壓鑒別。13、 第三腰椎橫突綜合癥:L3橫突處周圍軟組織損傷刺激臀上皮神經,引起腰部、臀部、大腿后側彌漫性疼痛。(臀上皮神經發自L1-L3脊神經后支的外側支,穿橫突間隙中醫向后,再經過附著于L1-L4橫突的腰背筋膜深層,分布于臀部及大腿后側皮膚。)14、腰椎間盤突出癥 20-40歲青壯年,男性多,L4/L5多見,L5/S1次之(坐骨N由腰4、5+骶1、2、3五條神經根的前支組成)1) 不同程度的腰部外傷史2) 主要癥狀:腰痛和下肢坐骨神經放射痛。腰腿痛可在咳嗽、打噴嚏、用力排便等腹腔內壓升高時加劇,重者臥床不起,翻身困難。病程較長者,其下肢放射痛部位感覺麻木、冷感、無力。中央型突出造成馬尾神經壓迫癥狀。少數病例的起始癥狀是腿痛、而腰部不甚明顯。3) 主要體征:腰部畸形:腰肌緊張、痙攣,腰椎生理前凸減少或消失,甚至出現后凸畸形;腰部壓痛和叩痛;棘突旁,沿坐骨神經腰部活動受限;皮膚感覺障礙;麻木、刺痛、感覺減退。L3/L4突出-壓迫L4N,小腿前內側;L4/L5突出-壓迫L5N,小腿前外側、足背前內側、足底;L5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