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課 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與世界格局的演變 高一歷史 課件(中外歷史綱要下)_第1頁
第7課 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與世界格局的演變 高一歷史 課件(中外歷史綱要下)_第2頁
第7課 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與世界格局的演變 高一歷史 課件(中外歷史綱要下)_第3頁
第7課 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與世界格局的演變 高一歷史 課件(中外歷史綱要下)_第4頁
第7課 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與世界格局的演變 高一歷史 課件(中外歷史綱要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7課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與世界格局的演變第三單元走向整體的世界部編版高中歷史中外歷史綱要(下)

1、通過收集和分析史料,引導學生以全球視野認識新航路開辟對人口遷移、物種交換、疾病傳播以及商品流動等影響,培養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學科核心素養。

2、結合教材中的示意圖和地圖,運用時空觀念認識新航路開辟導致世界整體格局發生變化,認識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課標要求:時空坐標促進世界新格局的形成整體世界的形成新航路的開辟商品的全球流動全球交流的增強印度洋貿易的發展大西洋的“三角貿易”太平洋的“絲銀貿易”全球人口的遷移全球物種的交流舊大陸疾病的傳播美洲、非洲社會發展中斷,亞洲受到沖擊歐洲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出現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本課導入

新航路的開辟,使人類第一次建立起跨越大陸和海洋的全球性聯系。各個大洲之間的相對孤立狀態被打破,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比較這兩幅不同時期的世界地圖,可以看到,到16世紀,人類認識世界的視野更為開闊。15世紀的世界地圖16世紀的世界地圖絕大多數歷史學家認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類歷史的一個重要分水嶺,從那個時候開始,人類的歷史才稱得上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史。再此之前,人類生活在相互隔絕而又獨立的幾塊陸地上。

——《大國崛起》一、人口遷移與物種交換1、人口的遷移新航路開辟歷史縱橫(1)背景歐洲人入侵并在美洲建立殖民地;非洲黑人作為奴隸被販賣到美洲(2)表現(3)影響美洲的印第安人人口減少,原住民印第安人、歐洲白人、非洲黑人以及其他混合血統的人,共同生活在這里,使美洲成為世界上族群混合程度很高的地區。16-19世紀世界人口遷移的特點:?遷移的人口數量不斷增加;?人口遷移的范圍不斷擴大;?由人口密集地區遷移到人口稀疏地區;?由發達國家主導;?自愿移民和強迫移民相結合。16-19世紀世界人口的遷移示意圖15世紀末到17世紀,伊比利亞白人大舉移民中南美洲、加勒比海。到1574年,西班牙人移民總數達15萬。到1590年,巴西的歐洲白人已有三四萬。與此同時,印第安人便開始了銳減和被滅絕的過程,16—17世紀時銳減了約90%。在印第安人銳減的同時,歐洲人又大肆獵捕黑人,運入美洲供奴役。16—17世紀,英國人、法國人、荷蘭人又大量移民北美,最后形成了今天美利堅人、加拿大人的主體。17—18世紀時,荷蘭人、英國人又大舉移入南非,形成了今天南非的白人。

——摘編自張箭《地理大發現研究》2、動植物交流人口遷移(1)背景歐洲人把歐亞大陸物種引入美洲;美洲的特產也流向世界各地。(2)表現物種交換的意義豐富食物結構;增加糧食產量;促進人口增長;促進經濟開發;促進文明交融。知識延伸材料(歐洲人)不但自己大發其財,同時一手塑造個新世界的風貌與歷史……看不見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倫布航行引發的生物大交換,是由肉眼可見的生命形式組成,從南瓜到野水牛均是。這個大交換的結果——從人類觀點視之——也是正負參半……時至今日,兩半球之間的動植物交換并末停止,依然在進行。——摘編自[美]艾爾弗雷德·克羅斯比《哥倫布大交換》物種交換的特點:范圍具有全球性;交流具有雙向互補性;歐洲具有主導性;內容具的豐富性;結果具有雙重性(積極和消極);時間具有長期性。歷史縱橫我國農史學家石聲漢認為:名稱前冠以“胡”字的植物,大多是兩漢兩晉時由西北引入,冠以“海”字的植物,大多為南北朝以后由海外引入;冠以“番”字植物,大多為南宋至元明時由“番舶”引入;冠以“洋”字的植物,大多由清代乃至近代引入。歷史上兩次大規模的食物引進.一次是西漢時期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了絲綢之路以后,從國外陸續引進了許多農作物到國內進行栽培;另一次是16世紀后期(明朝時期),一些美洲的農作物經由菲律賓傳到南洋各地,并進一步傳到中國。下面是按照時間順序不同時期傳入我國的農作物:西漢:石榴葡萄蠶豆黃瓜大蒜魏晉南北朝:茄子扁豆唐朝:菠菜開心果無花果芒果宋朝:占城稻綠豆哈密瓜明朝:番薯南瓜番石榴胡椒馬鈴薯花生辣椒玉米向日葵腰果煙草菠蘿清朝:木瓜草莓生菜菜花洋蔥洋白菜從美洲引入中國的八大農作物:玉米、番薯、花生、辣椒、煙草、馬鈴薯、木瓜、番茄等它們之所以今天能成為我們的桌上佳肴得從新航路的開辟說起,因為北宋時期指南針的發明大大促進了世界航海業的發展,所以自美洲被哥倫布發現后,整個美洲和世界的關系都變的更加密切起來,而這八大農作物都是明朝時從美洲相繼引入的中國。3、疾病傳播人口和動物的全球流動(1)背景歐洲人將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疾病的病原體帶到美洲和大洋洲。(2)表現造成原住民大量死亡,原有社會解體;這是歐洲人能夠在美洲迅速建立殖民統治的重要原因之一。(3)影響在美洲被征服的過程中,大量印第安人死于屠殺和折磨。更悲慘的是,新大陸沒有天花、白喉等疾病,印第安人對這些疾病毫無免疫力,歐洲人帶來的這些疾病造成他們死亡的數量可能更大,有的村子因此整個滅絕。據估計原來有1000萬到2500萬人口的新西班牙(阿茲特克帝國),到17世紀初只剩下不到200萬人,而同時期印加人從約700萬減少到只有約50萬。——王加豐《世界文化史導論》天花病毒讓整個南美州人口減少了75%。英國人把沾染天花病毒的衣物、被子送給印第安人史料閱讀史料實證史料一世界的人口格局由此得以調整和重組,在新舊大陸之間益趨均衡。世界范圍的人口移徙,有助于形成廣泛的物質和人文交流,縮短不同地區人類集團間的發展差距,也有利于新的民族和文化融合。——沈堅《地理大發現后流向新大陸的移民潮》史料二15世紀末到17世紀,伊比利亞白人大舉移民中南美洲、加勒比海。到1574年,西班牙人移民總數達15萬。到1590年,巴西的歐洲白人已有三四萬。與此同時,印第安人便開始了銳減和被滅絕的過程,16—17世紀時銳減了約90%。在印第安人銳減的同時,歐洲人又大肆獵捕黑人,運入美洲供奴役。16—17世紀,英國人、法國人、荷蘭人又大量移民北美,最后形成了今天美利堅人、加拿大人的主體。17—18世紀時,荷蘭人、英國人又大舉移入南非,形成了今天南非的白人。

——摘編自張箭《地理大發現研究》據上述史料,說說這時期人口遷移的影響積極影響:1.改變人口地理分布;2.出現族群混合現象;3.促進世界物種交換;4.促進美洲經濟開發。消極影響:1.歐洲人對美洲殖民掠奪;2.印第安人滅頂之災;3.黑奴貿易罪惡深重;4.各種疾病傳播蔓延。史料閱讀新航路開辟新航路開辟前后人類交往的變化區域性全球性陸路為主海路為主間接交往直接交往間歇交往頻繁交往它(新航路開辟)打破了以往人類文明區域性分割和孤立發展的局面,首次把全球人類聯系起來,開始人類文明一體化進程。

——摘編自馬世力《世界史》在15世紀中葉,人類知識總合中已知的陸地面積只占全體陸地的2/5,航海區域亦只有全部海域的1/10;但到了17世紀末,人類知識總合中已知的陸地和海域都已達到全體的9/10。當然,遠洋探索依然繼續著。直到19世紀,歐洲人才開始探索北冰洋和南冰洋二、商品的世界性流動1、印度洋貿易新航路開辟后,歐洲商人很快出現在印度洋的貿易中,并且在與阿拉伯商人的競爭中逐漸占據優勢。14世紀前后歐亞主要商路

海路在世界貿易中的重要性大大提升;傳統的印度洋貿易和新興的大西洋貿易、太平洋貿易形成齊頭并進的態勢。2、大西洋貿易?歐洲與美洲的貿易:歐洲人將手工制品運到美洲出售,換回南美洲的貴金屬、蔗糖和煙草。?“三角貿易”:歐洲商人把歐洲生產的紡織品、槍支和手工制品等運到非洲,從當地酋長手里換取黑人;歐洲人自己也抓捕非洲黑人,然后把他們運到美洲賣為奴隸,形成了罪惡的“三角貿易”。“三角貿易”中的三角航程歐洲非洲美洲少量貨物資本換取黑人抽取金銀貨物出程中程歸程三角貿易一次航行6個月,做買賣3次,獲利600%-800%三角貿易的影響導致非洲喪失大量勞動力,

造成非洲長期落后;為美洲的開發提供勞動力;促進了歐洲資本原始積累,推動了資本主義發展;客觀上有利于歐、美、非三洲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世界市場的形成。歷史延伸三角貿易示意圖最先開始經營三角貿易的國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接著是英國為主。在16世紀到19世紀北大西洋進行的“三角貿易”,資本主義的發展以及政府的默認,歐洲殖民者對利潤的瘋狂追逐,加上非洲人民由于原始的社會結構造成的愚昧,是“三角貿易”順利進行的主要歷史原因。由加那利寒流、幾內亞暖流、北赤道暖流、墨西哥暖流、北大西洋暖流所組成的三角形形狀的環流,為“三角貿易”提供了極為有利的航運條件,使得奴隸販子在出程、中程、歸程中一直順風順水,奴隸貿易的速度因此加快。美洲合適的氣候條件以及較為豐富的金銀礦產資源,使種植園和采礦業發展很快,產生了巨額利潤,是整個黑三角貿易進行的主要動力,亦在客觀上為“三角貿易”提供了有利的地理條件。所以,“三角貿易”在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趨勢下、在有利的地理條件下,以巨額利潤為動力,順利進行數百年的同時使歐美有了豐厚的原始資本積累16世紀開始的“三角貿易”即奴隸貿易,歐洲奴隸販子從本國出發裝載鹽、布匹、朗姆酒等,在非洲換成奴隸沿著所謂的"中央航路"通過大西洋,在美洲換成糖、煙草和稻米等種植園產品以及金銀和工業原料返航。在歐洲西部、非洲的幾內亞灣附近、美洲西印度群島之間,航線大致構成三角形狀,由于被販運的是黑色人種,故又稱“黑三角貿易”。歷時300年之久。歐洲本土啟航→非洲(搶奪[購買]黑奴)→美洲(出售黑奴,其中牟取暴利,從而得到:白銀,煙草等經濟作物)→回到歐洲本土(發展資本主義)3、中國與各地的貿易?葡萄牙:形成以澳門為主要中轉站的海上貿易網絡,葡萄牙商人把中國的生絲、瓷器等貨物經澳門運往印度果阿,再轉動到歐洲各國進行貿易,獲得大量白銀,這些白銀大部分又流入中國。葡萄牙人后又以澳門為據點,參與中日之間的絲銀貿易,流入澳門的白銀絕大部分流入中國內地。?西班牙:經營橫跨太平洋的貿易,運載大量中國生產的生絲、絲綢、棉布和瓷器等產品到墨西哥交換白銀,再將這些白銀運回馬尼拉,這些白銀也大量流入中國。。(1)概況(2)影響白銀大量流入中國,進一步刺激了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的發展;一個圍繞白銀輸入中國的貿易網絡逐漸形成。歐洲各國印度果阿澳門中國美洲墨西哥馬尼拉絲瓷大量白銀大量白銀絲瓷棉絲瓷棉葡萄牙主導西班牙主導史料閱讀

西班牙帆船到中國來進行貿易,中國史料記載很多。明末時人記載,"其夷佛郎機也,其國有銀山,有夷人鑄作;銀錢獨盛。……若販呂宋,則單得其銀錢。"關于明代流人中國白銀的估計,我國學者王裕巽通過對國內外史料的分析,認為明代中國從國外貿易中得到了超過3億兩的白銀,具體數字為:從西班牙得到87750000兩,從日本得到200000000兩,從葡萄牙得到42762750兩,總計為330512750兩。——韓琦《美洲白銀與早期中國經濟的發展》嘉靖以來,沿海的商品經濟有長足的發展。福建地區“凡福州之綢絲,漳(州)之紗絹,泉(州)之鹽,福(州)延(平)之鐵,福漳之桔,福(州)興(化)之荔枝、泉漳之糖,順昌之紙,無日不走分水嶺及蒲城小關,下吳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計”。(王世懋《閩部疏》)一些沿海商人,私造雙桅大船;驅使貧民充當水手。“輸中華之產,馳異域之邦,易方物,利可十倍”。(《海澄縣志》卷十五)“馬尼拉大帆船”是16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初的250年間,航行于菲律賓的馬尼拉與墨西哥的阿卡普爾科之間的貨運船只,是一種木制帆船,一般載重量在幾百噸到一二千噸左右。由于馬尼拉大帆船的貨物主要來源于中國,以當時風靡全球的中國生絲與絲綢為主,因此墨西哥人直接把馬尼拉大帆船叫做“中國船”。歷史總結新航路開辟對中國的影響?由于歐洲人用白銀購買亞洲的商品,大量白銀流入亞洲,刺激了亞洲經濟的發展,也刺激著明朝商品經濟的活躍。?西方殖民者侵擾中國的東南沿海,給中國人民帶來了災難,這也是明清時期實行“海禁”和“閉關鎖國”政策的主要原因之一。?西方傳教士東來,在傳教的同時,也在一定范圍內帶來了先進的技術、文化等。三、早期殖民擴張1、表現?葡萄牙:16世紀,將巴西變成殖民地,并在非洲沿岸、印度果阿、馬六甲和中國澳門等地建立了幾十個殖民據點和商站。?西班牙:殖民地侵略以美洲為主,除巴西之外的中、南美洲廣大地區,以及亞洲的菲律賓逐漸淪為西班牙的殖民地。?荷蘭、英國和法國:17世紀,荷蘭、英國、法國也在亞洲、非洲、北美洲建立了多個殖民地。西歐國家早期殖民擴張的特點?早期殖民擴張以掠奪財富為主要目的,以海外貿易、海盜式掠奪、欺詐性貿易和販賣黑人奴隸為主要方式,是一種公開的、野蠻的強盜行徑。?侵略國家以西、葡、荷、英、法等西歐國家為主,主要占據亞洲、非洲、美洲等國家和地區。早期殖民擴張是指資本原始積累時期,即工業革命以前的歐洲列強在亞、非、拉美的侵略擴張活動,當時的殖民國家主要有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等。最先進行殖民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0116世紀葡萄牙0216世紀西班牙無敵艦隊03荷蘭17世紀海上馬車夫04英國18世紀日不落帝國知識延伸制度優勢17世紀的英國通過資產階級革命確立了君主立憲政體,為資本主義政治和經濟的發展開辟了道路軍事優勢16——18世紀,英國通過與西班牙、荷蘭、法國的一系列戰爭確立了“海上霸主”的地位地理優勢英國是大西洋沿岸的一個島國,國人海洋意識和冒險意識較強,為海外貿易和對外征服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思想條件宗教改革等極大地解放了英國人的思想,個人奮斗進取精神在社會上傳播開來,這有利于英國的對外擴張外部因素西葡兩國大肆揮霍所掠奪的金銀財富,阻礙了資本原始積累的進程,逐漸走向衰落;荷蘭過分注重商業的發展,忽視了國內工業建設,經濟發展缺乏長效推動力,最終落后于英國早期殖民擴張時代英國后來居上的原因史料閱讀史料一16世紀的修道士卡薩斯關于西班牙殖民者屠殺印第安人的一段記載:西班牙殖民者在登陸的島嶼上屠殺了無數印第安人,制造了巨大的災難。他們擄掠印第安人的妻小,奴役蹂躪他們。整個島嶼全部被摧毀,一片荒涼。

——摘編自[西]卡薩斯著,孫家堃譯《西印度毀滅述略》史料二美洲的發現、繞過非洲的航行,給新興的資產階級開辟了新天地。東印度和中國的市場、美洲的殖民化、對殖民地的貿易、交換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業、航海業和手工業空前高漲,因而使正在崩潰的封建社會內部的革命因素迅速發展。——摘編自[德]馬克思、[德]恩格斯《共產黨宣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西歐國家早期殖民擴張的特點?早期殖民擴張以掠奪財富為主要目的,以海外貿易、海盜式掠奪、欺詐性貿易和販賣黑人奴隸為主要方式,是一種公開的、野蠻的強盜行徑。?侵略國家以西、葡、荷、英、法等西歐國家為主,主要占據亞洲、非洲、美洲等國家和地區。歷史解釋?商業革命:指新航路開辟后,開始出現全球性的商業聯系;商貿中心轉移,各國商業地位變化。?價格革命:指由于美洲大量金銀流入歐洲,歐洲金銀貨幣劇增,形成“通貨膨脹”。它促進了歐洲的資本原始積累。而收取定額貨幣地租的封建主財富相對貶值,走向衰落。?商業危機:指舊商路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阻斷,造成歐洲市場上的亞洲商品奇缺,物價上漲。殖民擴張商業貿易大量金銀流入歐洲貨幣貶值物價上漲收取固定地租的封建主衰落商業革命范圍:中心:種類:方式:貿易范圍擴大(三大貿易區)商品種類大大增加(美洲的物種)地中海大西洋沿岸股份公司、證券交易所紛紛出現西歐為中心世界市場的開始形成歐洲社會的轉型價格革命商業資產階級經濟實力上升資本主義加速發展封建制度瀕于解體社會轉型經濟關系變化階級關系變化社會轉型印第安人舊貴族地主資產階級工場主農場主大量金銀涌入金銀價格下降商品價格飛漲封建地主財力下降資產階級牟取暴利封建制度瀕于解體資本主義加速發展物價價格革命價格革命西歐的資產階級實力和地位上升,封建領主階級地位下降,資本主義加速發展,封建制度瀕于解體,新的資本主義社會在慢慢走來。世界性貿易和殖民活動使得歐洲逐漸占據優勢并稱霸世界,亞洲、美洲和非洲則逐漸淪為歐洲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縱向比較歐洲逐漸占據上風新的時代即將到來橫向比較世界格局的演變2、影響(1)對殖民地中斷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會發展進程,打破了原本相對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給當地人民帶來了巨大災難。(2)對歐洲給新興資產階級提供了新的活動場所?引發商業革命:商品種類與流通量成倍增長,股份公司與證券所紛紛出現,貿易中心逐漸從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國、法國、荷蘭等新的商業強國崛起。?引發價格革命:貨幣貶值、物價上漲、投機活躍。價格波動攪亂了傳統的經濟關系,依賴固定地租收入的封建領主經濟地位下降,商業資產階級實力上升,資本主義加速發展,封建制度瀕于解體。?資本主義發展:歐洲人殖民掠奪、商業貿易和奴隸貿易中獲得的財富最終轉化為資本,推動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3)對人類社會打破了原本相對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改變了世界格局和歷史發展進程,人類社會開始進入大變革的時代。1、世界格局所謂世界格局是指在國際舞臺的主要政治力量從自身的利益出發,在一定歷史時期內相互制約所形成的一種穩定的結構狀態,一種力量對比態勢,包括政治格局、經濟格局、軍事格局等。

一種世界格局的解體,則是由于這種穩定的均勢被打破,再也無法保持下去了。2、影響國際格局的因素(1)力量對比的變化決定著世界格局的變化;(2)世界格局是建立在各國實力的基礎上的;(3)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是世界格局崩潰的根源;(4)世界格局是一種不穩定的、內部充滿矛盾斗爭的國際關系狀態。歷史解釋資本主義萌芽、新航路開辟與早期殖民活動的關系圖構歷史資本主義萌芽新航路開辟早期殖民活動經濟基礎促進發展前提資本原始積累西歐國家早期殖民擴張的影響歷史總結影響對世界市場對殖民國家對殖民地對國際關系殖民擴張和掠奪是資本主義列強建立世界市場的主要途徑,使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得到拓展,越來越多的國家被納入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促進了世界的一體化。殖民主義帶來深重災難,造成了亞、非、拉美地區的落后;殖民擴張客觀上傳播了先進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有利于殖民地的發展進步。從殖民地掠奪了大量的財富,轉化為資本,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由于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必然引起殖民爭霸戰爭。問題探究美洲金銀產地的發現,土著居民的被剿滅、被奴役和被埋葬礦井,對東印度開始進行的征服的掠奪,非洲變成商業性地獵獲黑人的場所——這一切標志著資本主義生產時代的曙光。這些田園詩式的過程是原始積累的主要因素。

——[德]馬克思《資本論》,《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殖民制度大大地促進了貿易和航運的發展。“壟斷公司”是資本積聚的強有力的手段。殖民地為迅速產生的工場手工業保證了銷售市場以及由市場壟斷所引起的成倍積累。在歐洲以外直接靠掠奪、奴役和殺人越貨而奪得的財寶,源源流入宗主國,在這里轉化為資本。

——[德]馬克思《資本論》,《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閱讀上述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想一想:新航路開辟和早期殖民擴張對當時西歐資本主義原始積累起到怎樣的作用?作用:西方殖民者的殖民擴張和掠奪,使財富源源不斷的流入歐洲,在那里轉化為資本,殖民擴張是西歐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重要手段,大大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應考能力五大視角審視新航路開辟促進了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世界市場聯系之路”:商新航路開辟引起了“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為世界市場的形成提供了聯結通道,世界市場初步形成。?“文明交流之路”:新航路開辟打破了各個文明區域間孤立、分散、隔絕的狀態,推動了人類文明的交融。?“思想震撼之路”:新航路開辟證明了地圓學說的正確性,沖擊了神學理論,開闊了人們的眼界。?“殖民掠奪之路”:作為資本原始積累重要手段的殖民擴張和殖民掠奪登上歷史舞臺,給亞非拉國家帶來空前的災難。?“社會轉型之路”:新航路開辟加速了歐洲封建社會的瓦解,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關鍵能力拓展新航路開辟后世界商品貿易的特點?范圍擴大,形成全球規模:新航路開辟前,商品流通主要是區域性的,跨洲的商品流通主要局限于歐亞大陸。新航路開辟后,跨洲的商品貿易形成全球規模,美洲、非洲逐漸融入世界市場。?歐洲商品優勢不明顯:工業革命前,歐洲的手工業落后于中國,歐洲商品主要銷往非洲、美洲,在與中國的貿易中處于入超地位,歐洲人從美洲掠奪的白銀大部分流入中國。?歐洲商人主導:新航路開辟后,中國選擇了閉關鎖國。歐洲商人逐漸超越阿拉伯商人主導了世界貿易,促進了歐洲資本的原始積累,引領了世界變革的大潮。?帶有血腥掠奪的性質:歐洲商人在商品貿易中經常進行欺詐、搶劫、殺戮,甚至將非洲黑人作為商品,在非洲和美洲之間販運。關鍵能力拓展新航路開辟后商品的世界性流動的表現?市場空間范圍擴大:歐洲的商人們開始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商業聯系,洲際貿易日益同世界各地建立商業聯系,洲際貿易日益發達。?市場貿易商品種類增多:美洲的玉米、煙葉、蔗糖和馬鈴薯、亞洲的香料、絲綢、茶葉,非洲的珍珠和象牙等,都成為國際貿易的重要商品。?市場聯系便捷:直接溝通世界的新航路,使商品運輸的速度和運載量迅速增大。?市場資本總額和貿易總額增長:新航路開辟后,黃金、白銀大量流入歐洲,商業資本增多。?市場組織、維護機制初建:新航路開辟后,商業經營方式發生變化,股份公司、證券交易所紛紛出現。史料實證史料:16世紀西班牙入侵美洲之后,不斷開采美洲白銀,運送到本國和其他殖民地,運送到本國的白銀通過外債和貿易流通到西歐各國,西歐接著同中亞、南亞進行貿易,白銀流向東方,再通過中國同南亞的貿易流入中國,而西屬殖民地的白銀也通過和中國的貿易流入中國。這一時期也正是歐洲建立其世界中心地位的時期,全球化已經不可避免地波及亞洲、非洲和美洲。

——摘編自劉昊《歐洲世界體系與美洲白銀——16、17世界美洲白銀的流向研究》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美洲白銀在近代世界體系形成過程中的作用。作用:促進了歐洲各國間的貿易流通;成為歐洲與中國貿易的重要支付手段;成為世界主要大洲間貿易聯系的重要紐帶;推動了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市場的形成。數字識記:一個背景:新航路開辟兩個影響: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世界格局的演變三個海路貿易:印度洋貿易、大西洋貿易、太平洋貿易四個主要影響:人口遷移、物種交換、商品的世界性流動、早期殖民擴張五個主要國家:葡萄牙、西班牙、英國、荷蘭、法國必備術語①人口、動植物以及病原體跨區域大范圍的傳播和交流,改變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環境狀態。②隨著海上航路的擴展和商品的世界性流動,世界各地區之間的經濟聯系不斷加強。③隨著海外市場的不斷開拓,歐洲出現了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④新航路的開辟和西歐的殖民掠奪,改變了世界格局的歷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