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中國的工藝品_第1頁
第四章中國的工藝品_第2頁
第四章中國的工藝品_第3頁
第四章中國的工藝品_第4頁
第四章中國的工藝品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四章中國的工藝品石器石器,是指以巖石為原料制作的工具,它是人類最初主要的生產工具。石器時代約有二三百萬年的歷史,屬于原始社會時期,可分為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石雕的原料種類很多,比較常見的石料有大理石、漢白玉、花崗巖等。雕刻的技法也很多樣,有圓雕、浮雕、鏤雕、影雕、陽刻、陰刻等等。圓雕浮雕鏤雕影雕陽刻陰刻陽刻陰刻名石雕刻

浙江青田凍石、昌化雞血石與福建壽山田黃石并稱為我國三大佳石。近年來,也與后起之秀內蒙古巴林石一起被稱為“中國四大名石”.一、青田石產于浙江省青田縣,系葉蠟石。青田石以青色為主調,以“凍石”最為名貴,首推燈光凍,其次為蘭花青、封門青。尤以鏤雕見長。二、昌化雞血石產于浙江省昌化縣,因其色紅如雞血而得名。雞血石屬葉蠟石,是一種含鮮紅色辰砂的特殊凍石。這種石頭硬度不高,加上紋彩艷麗,光澤晶瑩,極易刻制印章,最受收藏家與纂刻家珍愛。雞血石的顏色以鮮紅為最貴,次為朱紅、暗紅較差。鮮紅者又稱“活血”;暗紅因似凝血,故稱“死血”。昌化雞血石三、壽山石產于福建省福州市北郊壽山,學名“葉蠟石”,壽山石可分為“田坑”、“水坑”和“山坑”三大類。田石還以色澤分類,一般可分為田黃、田紅、田白、田黑等,其中以“田黃石”最為名貴,素有“一兩田黃三兩金”之說。2002年,在第四屆國石評選中,壽山石被正式命名為“中國國石”。壽山石四、巴林石產于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亦是葉臘石,它與壽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并稱為“中國四大印石”。雞血石是巴林石中的極品。巴林石石質細膩溫和,不但透明度較高,且硬度軟,宜于精雕細刻。但其色素成分不夠穩定,易氧化褪色,因此又有“南血北地”之說(即巴林石地子好,昌化石血色佳)。

巴林石菊花石漢白玉綠松石綠松石首飾此外我國還有湖南瀏陽菊花石雕,湖北綠松石雕,河北曲陽漢白玉石雕等著名的石雕產地。玉器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溫潤有光澤、內外紋理一致、聲音清越舒揚、堅硬細密、色純且潔凈。一、玉的分類玉有軟、硬之分。軟玉是中國傳統玉料,以新疆和田地區出產的最佳,因此人們又把軟玉稱為“和田玉”。硬玉,即翡翠,一般指產于緬甸的緬甸玉。無論是軟玉、硬玉,它們的質地都非常堅硬,故有“石中之王”的美譽。

從價值上來說,硬玉比軟玉珍貴;從顏色上來說,軟玉顏色以白色為佳,黃色、碧玉、墨玉、糖玉次之;而硬玉則以綠色為佳。中國的玉主要是產于新疆和田的和田玉、河南南陽獨山的獨山玉和遼寧岫[xiù]巖縣產的岫巖玉。二、和田玉和田玉,因采自塔里木盆地的昆侖山中,古時又稱昆山玉,簡稱昆玉。但這和我們今天說的昆侖玉不是同一種。和田玉質地細膩,光澤柔潤,被譽為國玉.尤其是白玉中的羊脂白玉,為和田玉的上品。昆侖玉和田玉三、我國三大玉雕產地我國三大玉雕產地為:北京玉雕、蘇州玉雕和揚州玉雕。北京玉雕集南北技藝之長,蘇州玉雕則以“良玉雖集京師,工巧則推吳郡”著稱.揚州玉雕,總體以“南方之秀”為主,兼“北方之雄”,如被稱為“玉器之王”的清代“大禹治水圖玉山子”即為揚州玉雕的代表作。2008年北京奧運會金鑲玉獎牌的制作就是使用了揚州玉雕的工藝。大禹治水圖玉山子金縷玉衣問題1:請指出下圖使用的雕刻技法。影雕陰刻浮雕陰刻陽刻鏤雕陶器陶器是指以黏土為胎,經過手捏、輪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后,在800—1000℃高溫下焙燒而成的物品。陶器的產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歷史。它的出現,標志著我國新石器時代的開端.名陶制品一、兵馬俑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燒制兵馬俑,應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蓋一層細泥進行加工刻劃與加彩,最后進行燒制和拼接,兵馬俑最初為彩繪,后來因深埋地下、火燒等原因,或彩繪脫落,或因遇空氣氧化等原因變成了今天看見的灰色。秦兵馬俑二、唐三彩唐三彩是一種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黃、褐、綠為基本釉色,因此得名“唐三彩”。

唐三彩釉色的主要成分為硅酸鉛,經煅燒后呈現出各種色彩,釉色濃淡變化、斑駁淋漓、色彩自然協調,花紋流暢,是一種具有中國獨特風格的傳統工藝品。唐三彩三、紫砂陶壺

紫砂陶壺是用質地細膩、含鐵量高的特殊陶土制成的無釉細陶器,呈赤褐、淺黃或紫黑色。其起源可上溯到春秋時越國大夫范蠡[lǐ],已有2400多年的歷史。紫砂陶壺,原產于江蘇宜興,又名宜興紫砂壺。由于紫砂壺胎壁無釉多孔,有較強的吸附力,泡茶不失原味,且香不渙散,因此又享有天下“神品”之稱。宜興紫砂壺瓷器瓷器是由陶器發展而來的,但是它和陶器有著本質的區別。一、燒制溫度不同陶器燒制溫度較低,最低甚至達到800℃以下,最高可達1100℃左右。瓷器燒制溫度則大都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達到1400℃左右.二、原材料不同陶器使用一般黏土即可制坯燒成,而瓷器的胎料則必須是瓷土,其主要成分是高嶺土。三、堅硬程度不同陶器燒成溫度低,坯體并未完全燒結,敲擊時聲音發悶,胎體硬度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鋼刀劃出溝痕。瓷器的燒成溫度高,胎體基本燒結,敲擊時聲音清脆,胎體表面用一般鋼刀很難劃出溝痕。四、透明度不同陶器的坯體即使比較薄也不具備半透明的特點。瓷器的胎體無論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點。五、釉料不同陶器有不掛釉和掛釉的兩種,釉陶的釉是低溫釉。而瓷器的釉是高溫釉,不易脫落。宋代是我國古代制瓷發展的鼎盛時期,當時比較著名的有:河南開封的官窯、禹縣的鈞窯、臨汝的汝窯、河北曲陽的定窯、浙江龍泉的哥窯。并稱為宋代五大名窯。

其中鈞瓷以“窯變”的工藝聞名天下,所謂“窯變”,主要是指瓷器在燒制過程中,由于窯內溫度發生變化導致其表面釉色發生的不確定性自然變化。窯變著名瓷都我國的三大古瓷都分別是:江西景德鎮、福建泉州市德化縣、湖南株洲醴陵市。一、江西省景德鎮景德鎮是我國當之無愧的“瓷都”,以工藝瓷聞名天下,所產的瓷器向來有“白如玉、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罄”的美譽。其中,青花瓷、青花玲瓏瓷、粉彩瓷和高溫顏色釉瓷,被譽為景德鎮的四大傳統名瓷。青花瓷青花玲瓏瓷青花玲瓏瓷粉彩粉彩瓷顏色釉瓷二、福建省德化縣福建德化是中國陶瓷文化的發祥地之一,也是目前全國最大的西洋工藝瓷生產和出口基地。德化白瓷享有“中國白”的盛譽,明嘉靖、萬歷年間,德化著名的雕塑藝人何朝宗(又名“何來”),擅長雕塑觀音,造型優美,儀態生動,端莊慈祥,因此有“何來觀音”的美譽。德化白瓷塑三、湖南株洲醴陵市醴陵生產陶瓷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有著“瓷城”的美稱,是舉世聞名的釉下五彩瓷的原產地,多用作餐具日用瓷。此外,山東淄博的博山美術陶瓷,浙江龍泉縣龍泉青瓷等也是我國的著名瓷器。釉下五彩瓷茶葉末釉雨點釉博山美術陶瓷龍泉青瓷問題2:請指出下圖瓷器的品種。青花瓷五彩瓷龍泉青瓷博山美術陶瓷茶葉末釉顏色釉瓷顏色釉瓷窯變青花玲瓏瓷粉彩瓷青銅器青銅器是指由青銅(銅錫鉛的合金)制成的各種器具,主要流行于新石器時代晚期至戰國時代,以商周器物最為精美。秦漢以后,逐漸被鐵制品所取代。隋唐以后,除銅鏡外,基本已不再使用。青銅器是我國古代最重要的禮器之一。由于青銅器完全是由手工制造,因此每一件都是獨一無二的。下面我們介紹一些著名的青銅制品。后母戊鼎后母戊鼎,原稱“司母戊鼎”或“司母戊大方鼎”,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該鼎是商王武丁的兒子為祭祀母親而鑄造的。后母戊鼎器形凝重,紋飾華美,是我國商代青銅器的代表作。此鼎用陶范法鑄造,鼎體(包括空心鼎足)渾鑄,鼎耳后鑄。毛公鼎毛公鼎,西周晚期青銅器,清道光末年出土于陜西省寶雞市。鼎腹內有銘文499字,詳細記述了周宣王任命大臣毛公的史實,是迄今為止所發現的青銅器中銘文字數最多的一鼎,對于研究我國冶金史、文字史和西周史等均有重要價值。大陸解放前夕,毛公鼎被運往臺灣,現為臺北故宮博物院鎮院之寶首位

。馬踏飛燕馬踏飛燕,又名“馬超龍雀”、“銅奔馬”,1969年出土于甘肅的一座東漢墓。后被確定為中國旅游標志,現藏于甘肅省博物館。銅奔馬造型生動,表現了天馬凌空飛騰、風馳電掣的雄姿。其大膽的構思,浪漫的手法,給人們豐富的想象力和感染力,堪稱我國古代青銅藝術中無與倫比的珍品。鑄幣最早的鑄幣是以金屬的重量來命名的,比如半兩錢、五銖錢。但是鑄幣進入流通過程會受到磨損,這種不足值的鑄幣依然能夠按照原來的面值進行流通,逐漸地鑄幣成為了純粹的貨幣符號,如通寶錢。從唐高宗李治鑄“開元通寶”開始,鑄幣不再以重量命名,多以“帝王年號+通寶”的方式命名,比如“永樂通寶”、“康熙通寶”等等。木雕木雕可分為圓雕、根雕、浮雕三大類。一般選用質地細密堅韌,不易變形的樹種,如楠木、紫檀、樟木、銀杏、沉香、紅木、龍眼等.目前的木雕流派多是以地域來區分的,分布廣泛。最為著名的是東陽木雕、樂[yuè]清黃楊木雕、廣東潮州金漆木雕、福建龍眼木雕,這四大流派被稱為“中國四大木雕”。四羊方尊編鐘銅鏡銅鼓東陽木雕東陽木雕,產與于浙江省東陽縣,素有“木雕之鄉”的美譽,2006年,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浙江東陽木雕以浮雕見長,喜用樟木,產品多為床飾、柜架等;傳統的東陽木雕屬于裝飾性雕刻,色澤清淡,不施深色漆,保留原木天然紋理色澤,格調高雅,也被稱為“白木雕”.東陽木雕、樂清黃楊木雕和青田石雕一并被譽為“浙江三雕”。黃楊木雕黃楊木雕,發源于浙江省樂清縣,因用黃楊木作雕刻用材而得名,多以小件圓雕為主。2006年,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黃楊木生長緩慢,俗有“千年矮”之稱,質地堅韌光潔,紋理細密,色黃溫潤,具有象牙效果,年久色愈深,逐漸變成紅棕色,給人以古樸典雅的美感,適宜刻雕小型陳設品。金漆木雕金漆木雕,又稱“金木雕”,因木雕表面貼金而得名。產于廣東省潮州市,以鏤雕精細見稱,多數用作建筑裝飾,顯得十分華麗。2006年,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潮州木雕用的是當地出產的普通的木材;建筑裝飾雕刻比較粗大,一般采用杉木;家具器物的雕飾則多采用樟木。髹漆貼金,不僅美觀,且能起到防潮、防腐的作用。龍眼木雕福州木雕以龍眼木為材料,因此又稱“龍眼木雕”。主要產于福州、莆田、泉州等地,樹根雕刻是福州木雕的獨特品種,作品一般以圓雕為主。龍眼木主要產于閩南。質地略脆,紋理細密,色赭紅。老龍眼木的樹干,特別是根部,虬根疤節、姿態千奇百怪,是木雕的好材料。木雕藝人因勢度形,雕成各類人物、鳥獸形象,造型生動穩重,結構優美。明清家具明清硬木家具材料首選紫檀,其次為黃花梨和紅木。明式家具以簡潔素雅著稱,工藝精細,極少用漆,也沒有過多的裝飾,突出木色紋理,形成清新雅致,明快簡約的風格。清代制品雍容典雅,多運用比較繁雜的裝飾。竹刻竹刻,又稱竹雕,主要流行于中國南方。明清時期,江南竹刻工藝日益繁榮,發展為各具特色的兩大流派。一派是以“南京竹刻”為代表的“金陵派”;一派是以“上海嘉定竹刻”為代表的“嘉定派”。其中以“嘉定派”更為繁榮,嘉定派的創始人是明代的朱松鄰。明代竹刻的技法主要有幾種:一、嘉定竹刻,以深刻見長,多使用高浮雕或圓雕的刻法,代表人物為“嘉定三朱”。二、金陵竹刻,以淺刻和略刻取勝。三、留青,即用竹子表面的青皮作陽文花紋的刻法。四、翻簧竹刻朱松林—松鶴竹筆筒金陵竹刻留青翻簧漆器漆樹盛產于中國,我國古代漆器,即是使用漆樹上采割的天然液汁─生漆制成。漆器不但質地堅硬,且有耐潮、耐酸堿及耐熱的特性,經久耐用,因此特別適用于制作各種日常生活用品,如果盤、茶具或盒子。明代著名漆工黃成,著有《髹漆錄》一書,此書對漆器的制作工藝闡述極為精辟,也是我國現存唯一的古代漆工專著。著名漆器

當代的漆器生產,主要分布在北京、福建福州、江蘇揚州、四川成都、山西平遙、貴州大方、甘肅天水等地。通過綜合運用推光、雕填、彩繪、鑲嵌玉石及螺鈿等多種技法,制作出各種精美的髹漆工藝品。一、揚州漆器揚州是我國木胎漆器的發源地,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揚州漆器中的“點螺”工藝為國家重點保護的對外保密工藝。2006年,揚州漆器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遺產保護名錄。揚州漆器——點螺二、廈門漆線雕漆線雕是廈門地區的傳統手工藝品,其制作工藝是用陳年磚粉、大漆和熟桐油等原料調和成“漆線土”,再手工搓成“漆線”,然后在涂有底漆的坯體上用連綿不斷的“漆線”盤、結、繞、堆,雕出各種精致而浮凸的立體紋樣與圖形,再將24K金箔貼在已繞出的紋樣漆線上。

漆線雕做工精細雅致,形象逼真,風格古樸,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廈門漆線雕三、福州脫胎漆器脫胎漆器,是清乾隆年間福州漆藝人沈紹安所創。“脫胎”,意即漆器制成后去掉胎器。它與北京景泰藍,江西景德鎮瓷器并稱為中國傳統工藝品“三絕”。福州脫胎漆器質地輕巧堅固,色澤鮮艷古樸,還具有耐熱,耐酸堿腐蝕等優點。2006年,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福州脫胎漆器福州脫胎漆器藝術經過多年發展,衍生出一個新的畫種--磨漆畫。即以漆作顏料,運用福州脫胎漆器的裝飾手法,經逐層描繪和研磨而制作出來的畫,是福州獨有的工藝美術品。福州磨漆畫畫面多用黑漆磨光,所以表面呈現出寶石般的烏亮光澤,古樸渾厚,富麗堂皇,給人一種特殊的美感。福州磨漆畫的制作形式多樣,制作精良,在全國美展中屢屢獲獎.福州磨漆畫刺繡,是指用針線在織物上穿刺出一定的圖案和色彩花紋。蘇繡、湘繡、粵繡、蜀繡被譽為中國“四大名繡”。一、蘇繡(蘇州)代表作雙面繡《貓》所謂雙面繡,就是在同一塊底料上,繡出正反兩面圖像,輪廓完全一樣,圖案同樣精美,都可供人仔細欣賞的繡品。如今的雙面繡已發展為“雙面異色繡”,甚至雙面異色、異形、異針的“三異繡”。絲織刺繡品蘇繡蘇繡二、湘繡(湖南長沙)以獅虎為代表,民間素有“蘇貓湘虎”之說湘繡多以國畫為題材,形態生動逼真,風格豪放,以著色富于層次、繡品若畫為特點。特別是湘繡獅虎,毛紋剛健直豎,眼球有神,幾可亂真。湘繡粵繡粵繡三、粵繡(廣東)代表作《百鳥朝鳳》最初創始于少數民族――黎族,繡工原多是男子,明朝中后期逐漸形成自己的特色。粵繡以布局滿、圖案繁茂、場面熱烈、用色富麗、對比強烈、大紅大綠而著稱。蜀繡蜀繡四、蜀繡(四川成都)代表作《芙蓉鯉魚》、《熊貓》蜀繡主要流行于民間,早年多男繡工,至清朝中葉以后,逐漸形成行業。蜀繡多以自然界為主題。蜀繡工藝畫中國工藝畫的種類繁多,按工藝方法分,可分為漆畫、鑲嵌畫、繪畫工藝畫、拼貼工藝畫等。按原料分,可分為皮雕畫、貝雕畫、羽毛畫、牛角畫、卵石畫、彩蛋畫、軟木畫、樹皮畫、漆畫、鐵畫、棉花畫、皮毛貼畫、郵票貼畫等。

一、軟木畫軟木畫,產于福建省福州市。主要采用產自西班牙、葡萄牙及阿拉伯等地的栓皮櫟[lì]樹為原料,運用浮雕、圓雕、透雕等雕刻技法,將質地輕、松、富有彈性且紋理細潤的軟木切削成薄片,精雕細鏤,并利用畫框內有限的空間,使景物的形象立體化。軟木畫色調古雅純樸,構圖新穎別致,意境深邃,善于再現我國古代亭臺樓閣或園林景色,具有“叢山數百里,盡在一框中”的藝術效果.福州軟木畫二、烙畫烙畫古稱“火針刺繡”,又稱“燙畫”,“火筆畫”.它是利用碳化原理,通過控溫,用火燒熱烙鐵在竹木、宣紙、絲絹等材料上熨出烙痕作畫。河南、廣東、浙江、江蘇和安徽等地都有生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