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賦》課件-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_第1頁
《赤壁賦》課件-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_第2頁
《赤壁賦》課件-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_第3頁
《赤壁賦》課件-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_第4頁
《赤壁賦》課件-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七單元-第16課赤壁賦部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激趣導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詩句均出自宋代大文豪蘇東坡之手。蘇東坡一生起起伏伏,命運多舛,但他卻百折不撓,笑對一切!他是“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真英雄,他是我們心中永遠的文學天才和精神偶像!目錄知人論世一任務活動二品鑒語言三深度感悟四第一部分:知人論世走近蘇軾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人,與其父、弟同列“唐宋散文八大家”,后人稱之為“三蘇”。蘇軾一生宦海沉浮、仕途坎坷,自己總結一生為“問余平生功業,黃州惠州澹州”(《自題金山畫像》)。但是,他也鑄煉了自己宏大曠達的胸懷,追求藝術的人生境界與心靈境界的高度和諧。走近蘇軾1080年,蘇軾被貶黃州。在這里,他經常來赤壁磯頭游覽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蘇軾又來到赤壁。這時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磯頭,望著滾滾東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業的抱負也付之東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聯翩,寫下了名作《念奴嬌·赤壁懷古》。這年七月十六日和七月十五日,蘇軾又兩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長江,寫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賦》《后赤壁賦》。前后《赤壁賦》在我國文學藝術史上有著深遠的影響。它為以后的戲曲、繪畫、雕塑等提供了創作的題材。宋代畫家李公麟、明代畫家唐寅都畫過蘇軾舟游赤壁的畫。

走近蘇軾蘇軾在赤壁的創作活動,給赤壁增添了光彩,清人就干脆把黃州赤壁命名為“東坡赤壁”,并鐫刻在建筑物的門額上,由此名滿天下。直到今天,在黃岡東坡赤壁,仍有“二賦常”“酹江亭”“坡仙亭”等名勝。

烏臺詩案宋神宗在熙寧年間(1068—1077)重用王安石變法,變法失利后,又在元豐年間(1078—1085)從事改制。就在變法到改制的轉折關頭,發生了蘇軾烏臺詩案。這案件先由監察御史告發,后在御史臺獄受審。烏臺指的是御史臺,漢代時御史臺外柏樹很多山有很多烏鴉,所以人稱御史臺為烏臺,也戲指御史們都是烏鴉嘴。“烏臺詩案”是元豐二年發生的文字獄,御史中丞李定、舒亶等人摘取蘇軾《湖州謝上表》中語句和此前所作詩句,以謗訕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蘇軾,蘇軾的詩歌確實有些譏刺時政,包括變法過程中的問題。但此事純屬政治迫害。寫作背景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蘇軾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被貶到黃州(今湖北黃岡)任團練副使。元豐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兩次游覽黃州城外的赤壁,寫了兩篇游記,后人習慣稱前一篇為《赤壁賦》或《前赤壁賦》,稱后一篇為《后赤壁賦》。這里所選的是前一篇。其實,蘇軾所游的并非三國時周瑜大破曹軍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魚東北的赤壁。作者在這里只是觸景生情,采用當時的傳說,借題發揮,以抒發自己被貶謫后內心的苦悶和對宇宙、人生的一種感悟。第二部分:任務活動活動設計任務活動一吟誦詩篇文體知識

賦,是古代的一種文體,由《詩經》《楚辭》發展而來。《文心雕龍·詮賦》記:“然賦也者,受命于詩人,拓宇于楚辭也。”由此可見,《詩經》是“賦”的遠源,《楚辭》是“賦”的近源。

賦是一種有韻的文體,講求聲律、押韻、對比等形式,有辭賦、駢賦、律賦、文賦等。賦的似詩似文的特征,與現代文學中的散文詩有些相像。賦在形式上有三個特點:語句上以四、六字句為主,并追求駢偶;語音上要求聲律諧協;文辭上講究藻飾和用典。排偶和藻飾是賦的一大特征。賦在內容上的特點:鋪采摛文,體物寫志。文體知識誦讀指導:(1)本文是一篇賦,雖然不考究平仄,但仍然注重押韻。請在下面表格中填寫相關韻腳,體會押韻帶來的音樂美,并思考韻腳與內容之間的關系。段落韻腳韻腳與內容的關系1間、天、然、仙內容隨換韻而變化。2槳、光、方;慕、訴、縷、婦3稀、飛、詩;昌、蒼、郎;東、空、雄;鹿、屬、粟;窮、終、風4往、長;瞬、盡;主、取;月、色、竭5藉、白文體知識3.邊誦讀邊完成文中藍色字詞的解釋。

(第1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過了望日(農歷十五日)之后,指農歷十六日],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起)。舉酒屬(勸人飲酒)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一會兒),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之間。白露(白茫茫的水汽)橫(籠罩、覆蓋)江,水光接天。縱(任)一葦之所如(往),凌(越過)萬頃(廣闊的江面)之茫然(曠遠的樣子)。浩浩乎如馮(同“憑”,乘)虛(太空)御(駕)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傳說成仙的人能飛升,像長了翅膀一樣)而登仙。文體知識(第2段)于是飲酒樂甚,扣舷(敲著船邊,指打著節拍)而歌之。歌曰:“桂棹(一種劃船工具,形似槳)兮蘭槳,擊空明(月光下的清波)兮溯(逆流而上)流光。渺渺(悠遠的樣子)兮予懷,望美人(他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來作為圣主賢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循,依)歌而和(同聲相應,唱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形容聲音婉轉悠長),不絕如縷(細絲)。舞幽壑(深谷)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寡婦)。

文體知識(第3段)蘇子愀然(容色改變的樣子),正襟危坐(端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繚,盤繞),郁乎(茂盛的樣子)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被)周郎者乎?方(當)其破荊州,下(攻占)江陵,順流而東(向東進發)也,舳艫(船頭和船尾的并稱,泛指首尾相接的船只)千里,旌旗蔽空,釃酒(斟酒)臨江,橫槊(長矛)賦詩,固(本來)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打魚砍柴)于江渚(江中小洲)之上,侶(以……為伙伴)魚蝦而友(以……為朋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小船),舉匏(葫蘆)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片刻),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屢次得到),托遺響(余音,指簫聲)于悲風。”文體知識(第4段)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往)者如斯(此,這里指水),而未嘗往也;盈(滿)虛(缺)者如彼(那,這里指月亮),而卒(到底)莫消長(消減和增長)也。蓋(這里表示假設語氣)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通“已”,停止)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這)造物者(自然)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享有)。”(第5段)客喜而笑,洗盞更酌(重新斟酒)。肴核(菜肴和果品)既盡,杯盤狼籍(凌亂)。相與枕藉(枕著墊著)乎(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已經)白(變白)。活動設計任務活動二段意概括任務活動二段意概括概括文章五節的主要意思:第一節——月夜泛舟的陶醉。第二節——悲涼簫聲的傷感。第三節——人生失意的悲情。第四節——隨緣而安的態度。第五節——忘情塵世的灑脫。活動設計任務活動三理清情感脈絡,體會情感內涵理清情感脈絡,體會情感內涵1.文章情感變化的脈絡是怎樣的?明確從賞景之中獲得“樂”,因客之簫聲而“生悲”,通過蘇子之寬慰使客“喜而笑”。情感脈絡是“樂——悲——喜”。理清情感脈絡,體會情感內涵2.“望美人兮天一方”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聲表現了主人怎樣的情懷?明確①“美人”指作者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來作為圣主賢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②歌聲表現了作者在遭受貶謫之后,仍然堅持對生活的執著態度,堅持對朝廷政事關切而不甘沉淪的情懷。理清情感脈絡,體會情感內涵3.第三段末尾借客人之口發出了“托遺響于悲風”的感嘆。客人為何而“悲”?明確①來自“一世之雄”的曹操和“吾與子”的處境對比:(古人與今人對比——英雄不在)由眼前的水月聯想到像曹操這樣不可一世的英雄尚目隨“大江東去”,銷聲匿跡,“而今安在”?何況“漁樵于江諸之上,侶魚蝦而友糜鹿”的“吾與子”,只能是白添幾許白發而己,悲!②悲嘆生命的短暫:(人生與宇宙的對比——人生不永恒)宇宙無窮而人生短暫,渺如滄海一粟;江水無窮而人生須臾。理清情感脈絡,體會情感內涵4.作者是怎樣勸慰客人,使他從悲情中解脫出來?明確“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說的是水,它千百年來一直不停的奔流,永不停息,流走了多少歲月,也流走了多少英才偉人;“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說的是月,它雖有圓有缺,但卻并沒有增加也不見減少。從這兩個角度推廣到天地萬物的話,可以來說明一個事理:理清情感脈絡,體會情感內涵(1)變與不變角度一:變。天地萬物時刻都在變化著,即使是一瞬間的功夫也不停止,就像水的奔流不息,月的陰晴圓缺一樣。角度二:不變。天地萬物包括我們人,一樣都是永恒的。理清情感脈絡,體會情感內涵(2)取與不取取不取清風明月非吾之所有這種成熟讓“客人”最終“喜而笑”。第三部分:品鑒語言品鑒語言1.結合全文理解,第一段描寫的赤壁之景美在何處?為什么這樣寫?明確(1)這一段的描寫蘊含著一種深沉雋永的詩意。泛舟赤壁之下,頭頂一輪皓月,腳踩萬頃碧水,白茫茫的水汽籠罩江面,清風徐徐吹拂,一葉扁舟如一片葦葉,漂浮于水面,任意飄蕩。景象如夢境一般,賞心悅目,令人陶醉其中。(2)作者這樣寫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長江的大氣、飲酒吟詩的快感、豁達的情境都使下文的“悲”顯得更加濃重和凄涼,為下文寫“悲”做了鋪墊。品鑒語言2.文章的第二段,寫客人“嗚嗚然”的簫聲,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明確(1)此處描寫簫聲,借助夸張、想象,運用精細的刻畫和生動的比喻,化抽象為具體,把洞簫那種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現得十分形象、真切,使人如聞其聲。(2)作用:四個比喻、兩處夸張的應用渲染了簫聲的悲涼,而正是這種悲涼觸動了作者受挫之后的那種隱憂微愁,由此作者不禁觸景傷懷,浮想聯翩,悲從中來。品鑒語言3.文章為什么以酒后“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的景象作結?這樣寫有何作用?明確(1)①呼應開頭,如“舟中”呼應“泛舟”,“東方之既白”呼應“月出于東山之上”,使文章的結構更加完整。②反襯,用“杯盤狼籍”的雜亂來反襯作者內心世界的舒適、寧靜。這時的喝酒已不是為了借酒消愁,而是因為精神達到了“自由”和“解放”以后的輕松愉悅。(2)作用:作者極寫游賞之樂,進入忘懷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表達了作者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第四部分:深度感悟深度感悟1.本文“以文為賦”的體裁形式是如何體現的?明確:(1)保留傳統賦體詩的特質和情韻特點:運用賦體傳統的對話形式、韻文和對偶句式,使文章富有節奏感。韻文:如第一段中的“間、天、然、仙”等。對偶句:如“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讀來朗朗上口,具有音韻美。(2)突破了傳統賦的表現手法:章法結構和語言格式注入了更多散文因素,造語多有變化,用典不拘故事,寫景富于變化,使文章如行云流水,揮灑自如,不拘一格。一篇幾百字的短文能如此波瀾起伏,環環緊扣,體現了作者巧妙的構思和高超的藝術手腕,又可看出蘇軾文學創作的革新、解放的精神和浪漫主義色調。小結為人處世能把寵辱看作如花開花落一樣平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