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一輪復習16 美蘇爭鋒課時作業附答案解析_第1頁
2023年高考一輪復習16 美蘇爭鋒課時作業附答案解析_第2頁
2023年高考一輪復習16 美蘇爭鋒課時作業附答案解析_第3頁
2023年高考一輪復習16 美蘇爭鋒課時作業附答案解析_第4頁
2023年高考一輪復習16 美蘇爭鋒課時作業附答案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課時作業16美蘇爭鋒時間:45分鐘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4分,共60分)1.[2022·漳州市聯考]1944年,羅斯福曾經形象地做了一個比喻:“這好比一場橄欖球賽,我們是坐在旁邊長凳上的預備隊?,F在上場的第一隊是俄國人,還有中國人,在某種程度上還有英國人,我們預定要充當球賽進行高潮時最后得分的跑壘手?!边@個比喻反映了當時()A.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形成B.美國稱霸世界的野心膨脹C.美蘇冷戰的格局基本奠定D.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增強2.[2022·漯河市期末]有學者認為,如果英國在二戰后比蘇聯更強大,冷戰仍然會發生,英國將取代蘇聯成為美國安全的主要威脅。最符合這一觀點的論斷是()A.冷戰源于美蘇意識形態沖突B.國家利益分歧導致美蘇冷戰C.雅爾塔體系是美蘇冷戰根源D.美蘇爭霸威脅雙方國家安全3.[2022·河南洛陽期中]“美蘇之間戰后形成的猜疑和沖突已經使它們相互把對方視為永久性的威脅,而雙方又都用自己不乏武斷的政治和軍事行動去抗拒這些威脅。由此,越來越嚴酷的冷戰就擴散為地區性沖突和政治對抗。”材料意在說明戰后美蘇冷戰是由于()A.政治互信的缺失B.力量對比的失衡C.軍事同盟的結束D.意識形態的對立4.[2022·安徽阜陽階段練習]1953年,美國在聯邦德國的美占區投入400萬美元改進廣播電臺設備,每年的廣播電臺日常運營費用達300萬美元,廣播電臺幾乎可以覆蓋到民主德國的每一個角落,很多民主德國人甚至把美占區廣播電臺當作自己的電臺。據此可知,當時美國()A.加大了對民主德國的援助B.改善聯邦德國民生贏得人民支持C.幫助德國實現了民族和解D.已將心理戰作為冷戰的重要方式5.[2022·黑龍江哈爾濱期末]1953年1月20日,艾森豪威爾宣誓就任美國總統。此時,美蘇冷戰日趨激烈,艾森豪威爾上臺后不久就制定了新面貌戰略,強調美國的安全“僅憑借軍事力量是不能衡量的”,應提升諸多非軍事手段的作用,例如經濟援助、技術支持、心理戰、同盟等。這反映了二戰后初期()A.美國改變了霸權主義政策B.美國冷戰政策具有隱蔽性C.美國的軍事力量正在下降D.馬歇爾計劃實施的合理性6.[2022·陜西寶雞一模]馬歇爾計劃實施中,西歐從美國獲得131.5億美元的援助,其中88億元用于進口貨物,主要購買糧食、化肥原料半成品、機器、車輛和煙草等。雖然西歐向美國出口貿易額很低,但各國間的進出口貿易迅速發展。據此可知,馬歇爾計劃()A.為經濟區域聯合創造有利條件B.導致西歐成為美國的經濟附庸C.有利于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D.制定帶有濃厚的意識形態色彩7.[2022·安徽省懷寧中學階段練習]1946年1月,杜魯門在給國務卿貝爾納斯的一份備忘錄中寫道:“除非讓俄國看到鐵拳和聽到強硬的語言,否則戰爭就很難避免;我們不應當再搞什么妥協了……我對哄孩子似的遷就蘇聯人感到厭倦了。”這說明()A.美國將對蘇采取強硬政策B.意識形態影響政府的政策C.美蘇爭霸中美國攻勢強勢D.兩大陣營的斗爭日趨激化8.[2022·邢臺市模擬]二戰后美蘇爭霸期間(20世紀50~90年代初),雙方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經濟不堪重負;僅在工業品的出口方面,蘇美兩國落后于西德和日本。由此可見,美蘇爭霸()A.使美國和蘇聯的霸權地位削弱B.不利于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的多極化C.直接導致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D.加劇了世界政治局勢的動蕩與不安9.[2022·隨州市模擬]1947年12月,杜魯門開展“忠誠調查計劃”。曾與共產黨組織或激進的民主組織接觸者被認為是“不忠誠”,大學教授被要求進行“忠誠宣誓”,好萊塢的導演們手中都拿著一份“黑名單”——上面的演員都被國會宣布為共產主義者,絕對不能雇傭。這一做法()A.規范了教育文化的發展B.導致美蘇之間兩極對峙格局形成C.反映出其固守冷戰思維D.表明文化宣傳成為冷戰主要手段10.[2022·廣西玉林階段練習]1950年1月12日,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在談到美國的亞洲政策時說:“太平洋地區的安全就是美國的安全”。美國的防區“自阿留申(群島)起,經日本直到琉球群島”,自“琉球群島起,到菲律賓”。美國亞洲政策的提出()A.反映了美國對外政策的調整B.使“冷戰”的范圍擴大到亞洲C.體現了美蘇爭奪重點在亞洲D.體現了美國推行霸權主義政策11.[2022·廣東佛山一模]1956年,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要求將西柏林建設成繁榮的櫥窗,向居民輸送大量的牛排、豬肉和大米。這反映了()A.美國極力推動歐洲聯合B.杜魯門主義的影響C.冷戰思維滲透經濟領域D.柏林出現經濟危機12.[2022·杭州市模擬]中國人民志愿軍第9兵團3個軍,在朝鮮長津湖地區迫使美軍王牌部隊經歷了有史以來“路程最長的退卻”。這次戰役,收復了三八線以北的東部廣大地區。志愿軍在東西兩線同時大捷,一舉扭轉了戰場態勢,成為朝鮮戰爭的拐點,為最終到來的停戰談判奠定了勝利基礎。關于朝鮮戰爭及其半島分裂問題表述正確的是()A.以38度緯線為半島分界線B.使美蘇冷戰局面出現C.日內瓦會議解決了該問題D.體現了大國強權政策13.[2022·天津南開區期末]赫魯曉夫在回憶錄中談到古巴導彈危機時說:“盡管我們的階級對抗是不可調和的,肯尼迪和我……卻找到了共同的立場和共同的語言”。這里所說的“共同的立場和共同的語言”實際上是指()A.避免戰爭并通過政治談判解決危機B.停止在全球進行軍事擴張C.相互妥協并努力促進世界和平發展D.拋棄零和思維與冷戰思維14.[2022·婁底市模擬]1962古巴導彈危機爆發。美國出動大量軍艦和飛機,將古巴“隔離”。美蘇軍隊都進入戰備狀態,并擺出一副不惜動用核武器的姿態。但是,美蘇對危機的處理十分謹慎,雙方領導人多次通信,通過秘密談判,結束了危機。這說明()A.冷戰中包涵著自我控制的機制B.冷戰局勢得到緩解C.兩極格局是不完全和不對稱的D.軍備競賽回歸理性15.[2022·揭陽市模擬]觀察下面漫畫《約翰遜總統的傷疤》,圖中的傷疤為越南地圖。該漫畫最有可能創作于()A.一戰爆發之時B.二戰勝利之日C.美蘇冷戰之際D.蘇聯解體之后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2小題,第16題28分,第17題12分,共40分)16.[2022·鶴崗市模擬](28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45~1946年的饑荒籠罩著日本,許多美國官員并未參與糧食救濟。但在日本民眾持續不斷的請求、抗議以及美國人日益害怕日本民眾的搶糧暴動和共產主義擴大影響時,美國官員為穩固其統治才改變政策,出手相助。經過美國占領當局和日本政府的共同努力,到了20世紀50年代初期,日本的農業生產已經恢復到戰前水平,糧食供應狀況有了初步的好轉。但是,美國的糧食巨頭和跨國糧商卻出現了農業生產過剩狀況,于是,美國一方面趁日本國內麥類自給體系尚未形成就對其滲透和破壞,另一方面策劃讓日本人更多地進食面食。因此,日本經濟復蘇所付出的代價是犧牲日本農業,向美國開放國內農產品市場。美國通過各種顯性和隱性滲透的途徑打開日本的農產品市場,侵蝕日本的糧食主權,從而強化日本對美國糧食的依賴。從國際層面來看,美國對日本的糧食援助是美日共同防御和相互安全保障的重要組成部分,最終目標是實現對日本的牢牢控制,強化美國在亞太地區的霸權?!幾孕煺駛ァ抖鸷竺绹鴮θ毡镜募Z食戰略及其影響》(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戰后初期美國對日糧食戰略的變化及原因。(10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美國對日糧食戰略產生的影響。(18分)17.[2022·宜賓市模擬](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綜合圖1、圖2提取一個主題,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闡釋。(要求:主題明確,闡釋充分,史實準確,邏輯清晰)課時作業161.解析:根據材料可知,羅斯福把國際關系比作一場橄欖球賽,美國在比賽中“充當球賽進行高潮時最后得分的跑壘手”,這個比喻反映了美國稱霸世界的野心,B項正確;二戰后形成了兩極格局,并非美國主導世界,排除A項;1944年冷戰還沒有開始,更談不上多極化格局問題,排除C、D兩項。答案:B2.解析:根據學者觀點,冷戰的發生主要是國家利益的分歧,而非國家利益之間的差異,B項正確;意識形態沖突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項;雅爾塔體系不是根源,排除C項;D項不是強調原因,排除D項。答案:B3.解析:根據材料可知,二戰后美蘇之間因猜疑使它們相互把對方視為永久性的威脅,進而將冷戰擴散為地區性沖突和政治對抗,這表明戰后美蘇冷戰是由于政治互信的缺失,A項正確;“力量對比的失衡”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軍事同盟的結束,排除C項;材料未體現“意識形態的對立”,排除D項。答案:A4.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可知,美國在聯邦德國的美占區改進廣播電臺,目的就是加強對民主德國的輿論攻勢,即心理戰,D項正確;改進廣播電臺是在聯邦德國,不屬于對民主德國的援助,排除A項;二戰后德國分裂成為美蘇冷戰的前沿陣地,在德國的措施都是服務于美蘇冷戰的需要,排除BC兩項。答案:D5.解析:材料“應提升諸多非軍事手段的作用,例如經濟援助、技術支持、心理戰、同盟等”體現的是美蘇冷戰的手段呈現多樣化的特征,具有較強的隱蔽性,B項正確;美國并未放棄霸權主義政策,排除A項;美國軍事實力下降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材料與馬歇爾計劃的推行無關,排除D項。答案:B6.解析:從材料中“雖然西歐向美國出口貿易額很低,但各國間的進出口貿易迅速發展”可以看出,馬歇爾計劃在推動西歐經濟增長的同時,推動西歐國家間進出口貿易的迅速發展,從而為西歐實現經濟聯合創造了有利條件,A項正確;美國通過馬歇爾計劃企圖實現對西歐的經濟控制,但“西歐成為美國的經濟附庸”不符合材料主旨,B項排除;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于1944年,馬歇爾計劃實施于1947年,時間不符合,C項排除;美國利用馬歇爾計劃,控制西歐國家以抵制蘇聯,帶有濃厚的意識形態色彩,但不符合材料主旨,D項排除。答案:A7.解析:根據題干的時間信息“1946年1月”以及材料信息“讓俄國看到鐵拳和聽到強硬的語言”“我們不應當再搞什么妥協了”,可以確定這一時期的美國將對蘇采取強硬政策,A項正確;材料不涉及“意識形態”的信息,排除B項;美蘇爭霸是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的,排除C項;這一時期還沒有出現兩大陣營,排除D項。答案:A8.解析:材料主旨是說明美蘇爭霸削弱了雙方的實力,即削弱了美國和蘇聯的霸權地位,A項正確;美國和蘇聯實力的削弱,有利于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的多極化,排除B項;美蘇地位的削弱和東歐劇變、蘇聯解體沒有必然的聯系,排除C項;D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答案:A9.解析:冷戰時期,美國開展“忠誠調查計劃”,與共產黨組織或激進的民主組織接觸者、大學教授、演員受到影響,反映出美國固守冷戰思維,C項正確;美國推行冷戰政策,加速意識形態對抗,國內教育文化事業發展受到限制,排除A項;通過材料來看受影響的是與共產黨組織或激進的民主組織接觸者、大學教授、演員等人員,并未涉及兩極格局形成的信息,排除B項;材料不能表明文化宣傳成為冷戰的“主要手段”,排除D項。答案:C10.解析:根據材料“太平洋地區的安全就是美國的安全。”美國的防區“自阿留申(群島)起,經日本直到琉球群島”,自“琉球群島起,到菲律賓”。美國亞洲政策的提出體現了美國在亞洲反蘇反共,實現美國稱霸世界的目的。(“防區”實際上是美國對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和中國的包圍線),故D項正確;美國對外政策一直都是實行霸權主義,排除A項;使“冷戰”范圍擴大到亞洲于題干信息不符,排除B項;美蘇爭霸的重點在歐洲,排除C項。答案:D11.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二戰后,因國家利益和意識形態等方面的矛盾加劇,美蘇形成冷戰局面,采取除戰爭以外的一切形式對抗。在美蘇冷戰影響下,1949年德國分裂,美英法占領的德國西部及西柏林,實行資本主義制度,蘇戰區的德國東部及東柏林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1956年蘇共二十大以后,東歐一些社會主義國家一度動蕩,民眾因經濟生活困難等因素對政府不滿,舉行游行示威。此時,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要求將西柏林建設成繁榮的櫥窗,向居民輸送大量的牛排、豬肉和大米,這反映了冷戰思維滲透經濟領域,C項正確;材料與歐洲聯合無關,排除A項;杜魯門主義是冷戰在政治上的表現,排除B項;當時柏林沒有出現經濟危機,排除D項。答案:C12.解析:日本投降后,美蘇軍隊以北緯38度線為界進駐朝鮮,形成南北兩個占領區,導致朝鮮的分裂,朝鮮內戰遭到美國的干預,中國出兵抗美援朝,都體現了大國強權政策,故選D項;美蘇兩國以北緯38度線為朝鮮半島南北分區占領的軍事分界線,A項表述不準確,故排除A項;朝鮮戰爭是美蘇冷戰背景下的第一次大規模局部戰爭,屬于“熱戰”故排除B項;日內瓦會議沒有徹底解決朝鮮問題,故排除C項。答案:D13.解析:結合所學內容可知,古巴導彈危機是對世界和平的嚴重威脅,所以美蘇之間的共同立場是避免戰爭,解決危機,保持世界的和平局面,A項正確;美蘇都沒有停止在全球的軍事擴張和拋棄冷戰思維,排除B、D兩項;美蘇間以對抗為主流,并努力促進世界和平發展,排除C項。答案:A14.解析:材料反映古巴導彈危機中美蘇在對抗的同時,為避免軍事沖突引發核戰爭而尋求對話,形成了一種自我控制的機制,A項正確;此后的冷戰局勢沒有得到緩解,排除B項;材料體現不出兩極格局不完全和不對稱,排除C項;危機之后,軍備競賽依然在進行,且材料沒有體現“軍備競賽回歸理性”的史實,排除D項。答案:A15.解析:據材料“《約翰遜總統的傷疤》,圖中的傷疤為越南地圖”可知,此“傷疤”是越南戰爭。越南戰爭是北越在蘇聯和中國的支持下同美國和南越的戰爭,是二戰后冷戰背景下爆發的一次大規模局部戰爭,C項正確;一戰爆發是1914年7月,A項與材料不符;二戰勝利是1945年,B項錯誤;蘇聯解體是1991年,故D項錯誤。答案:C16.解析:(1)變化:根據材料中“許多美國官員并未參與糧食救濟”“美國官員為穩固其統治才改變政策,出手相助”“美國一方面趁日本國內麥類自給體系尚未形成就對其滲透和破壞,另一方面策劃讓日本人更多地進食面食”可知,戰后初期美國對日糧食戰略的變化經歷了拒絕援助—援助—限制的變化。原因:根據材料中“但在日本民眾持續不斷的請求、抗議以及美國人日益害怕日本民眾的搶糧暴動和共產主義擴大影響時,美國官員為穩固其統治才改變政策,出手相助”及所學知識可知,戰后美國對日單獨占領;美蘇冷戰使美國調整遠東戰略扶植日本,日本民眾的請求與抗爭;根據材料中“美國的糧食巨頭和跨國糧商卻出現了農業生產過剩狀況,于是,美國一方面趁日本國內麥類自給體系尚未形成就對其滲透和破壞,另一方面策劃讓日本人更多地進食面食?!笨芍?,美國農業生產過剩。(2)影響:根據材料中“經過美國占領當局和日本政府的共同努力,到了20世紀50年代初期,日本的農業生產已經恢復到戰前水平,糧食供應狀況有了初步的好轉。”可知,緩解了戰后初期日本嚴重的糧食危機;根據材料中“美國一方面趁日本國內麥類自給體系尚未形成就對其滲透和破壞,另一方面策劃讓日本人更多地進食面食”可知,改變了日本人的飲食結構與飲食習慣;根據材料中“美國通過各種顯性和隱性滲透的途徑打開日本的農產品市場,侵蝕日本的糧食主權,從而強化日本對美國糧食的依賴。”可知,侵蝕日本的糧食主權;加強了美國對日本的控制;根據材料中“美國對日本的糧食援助是美日共同防御和相互安全保障的重要組成部分,最終目標是實現對日本的牢牢控制,強化美國在亞太地區的霸權?!笨芍?,美日兩國形成了相互依賴的關系;有利于美國建立亞太霸權。答案:(1)變化:拒絕援助—援助—限制。戰后美國對日單獨占領;美蘇冷戰使美國調整遠東戰略扶植日本,日本民眾的請求與抗爭;美國農業生產過剩。(2)緩解了戰后初期日本嚴重的糧食危機;改變了日本人的飲食結構與飲食習慣;侵蝕日本的糧食主權;加強了美國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