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美學(復習大綱)2_第1頁
設計美學(復習大綱)2_第2頁
設計美學(復習大綱)2_第3頁
設計美學(復習大綱)2_第4頁
設計美學(復習大綱)2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設計美學(復習大綱)第一講美學概論提綱一、美與美感二、審美領域:自然美與藝術美三、審美范疇:優美與崇高、悲劇與喜劇

一、美與美感

1、美是什么?

“美是什么”是美學的中心問題,這是一個古老,但到現在人們依然在還在爭論的問題。《大希庇阿斯篇》--對美的本質的思考H:美是漂亮的小姐、母馬、湯罐SocratesP.K.HippiasS美是什么?H:美是黃金S:美是

的。H:美是恰當的《大希庇阿斯篇》對美學的最大貢獻就是區分了“什么是美”和“什么東西是美的”這兩個問題。柏拉圖對美本身的追問被稱作為天才的追問,正是有了這個追問,西方才產生了美學。難回提綱從柏拉圖開始,西方學術界幾千年就一直延續著對美的本質的探討和爭論。這些看法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從物的客觀屬性和特征來說明美的本質;一類是從精神本質和主觀心理方面來說明美的本質。

客觀屬性派畢達哥拉斯公元前6世紀的希臘哲學家和美學家。提出“美是和諧”的著名命題。和諧是以數的比例關系為基礎的,認為“身體美確實存在于各個部分之間的比例對稱”。精神本質和主觀心理黑格爾美就是理念的感性呈現絕對理念是世界的本質。絕對理念也是美的根源,但理念必須顯現,與現象、與有限的感性形象成為具體的統一體,才能有美。休謨美并不是事物本身里的一種性質。它只存在于觀賞者的心里,每一個人心里見出一種不同的美。中國傳統美學關于“美”的觀點觀點一、不存在一種實體化的、外在于人的“美”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蘭亭也,不遭右軍,則清湍修竹,蕪沒于空山矣。——柳宗元①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離不開觀賞者,而任何觀賞性都帶有創造性。②美并不是對任何人都是一樣的。同一外物在不同人面前顯示為不同的景象,具有不同的意蘊。③美帶有歷史性。在不同的歷史時代,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階級,美一方面具有共同性,另一方面又有差異性。

觀點二、不存在一種實體化的、純粹主觀的“美”。即“美”又是對實體性的自我的超越,達到“真我”的境界。“美”的主觀性的問題,涉及到對“自我”的看法。

高山流水覓知音鐘子期與俞伯牙

觀點三:美在意象中國傳統美學認為:“美”在意象。審美活動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建構一個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

意象是中國傳統美學的一個核心概念,意象是美的本體,也是藝術的本體。是“情景交融”。

審美意象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四點①審美意象不是一種物理的實在,也不是一個抽象的理念世界,而是一個完整的、充滿意蘊、充滿情趣的感性世界,即中國美學所說的情景交融的世界。②審美意象不是一個既成的、實體化的存在,而是審美活動的過程中形成的。審美意象只能存在于審美活動之中。③意象世界顯現一個真實的世界,即人與萬物一體的生活世界。④審美意象給人一種審美的愉悅,即王夫之說的:動人無際,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產生美感。2、美感分析審美意象(美)是從審美對象方面來表述審美活動,而美感是從審美主體方面來表述審美活動。美感的內涵

美感具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狹義的美感,是指審美主體在接觸到某一審美對象時,所引起的具體感受,也稱為審美感受。美感是一種賞心悅目和愉悅的心理狀態,是對美的體驗、欣賞與評價。西方美學史上,美感又叫做審美鑒賞、審美判斷或趣味判斷。因為美感中帶著明顯的感情體驗,而且既離不開具體的感性形象,又包含著理性的認識,所以又叫做審美觀照。廣義的美感,又稱為審美意識,是指審美主體反映美的各種意識形式,包括審美感受,以及在審美感受基礎上形成的審美趣味、審美體驗、審美理想、審美觀念等共同組成的意識系統。審美心理學要研究審美意識的整個系統及各種表現形式,但其核心和基礎,還是審美感受,即狹義的美感。美感不是認識,是體驗

第一、美感不是認識。審美意識是人與世界的交融,即天人合一,這里的天是指世界萬物。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秋思》第二、美感是體驗。體驗跟生命、生存、生活密切相關的經歷,生命就是在體驗中所表現的東西。體驗是一種直接性,整體性。在審美體驗中存在一種意義豐滿,這種意義豐滿代表了生命的意義整體。美感是“現在”,在瞬間的感知中擁有一個意義豐滿的完整世界,包含有瞬間無限、瞬間永恒的經驗。美的形態論美的存在形態美的表現形態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科學美技術美崇高優美悲劇喜劇丑與審丑

二、審美領域1、自然美

自然美是指客觀存在于自然界的事物和現象的美,是美的一種呈現形態、一種類型。如日月江河,山林鳥獸,朝霞彩虹,清風明月等。自然美是第一性的美,是自然界或自然事物客觀存在的美。自然物是以自身的特征映現人的美、生活的美的,自然美是人的美、生活美的映現,自然物的存在形式與人、人的生活的存在形式上的“異質同構”關系,使許多自然物能夠充當審美關系的紐帶。

廣義的自然美包括未改造過的自然和被改造過的自然。

2、社會美

社會美見之于社會生活領域,是美的一種形態,指現實生活中社會事物的美。社會美包括人物美、日常生活的美(即一種生活氛圍給人的美感)、民俗風情的美、節慶狂歡的美等。3、藝術美藝術作品是藝術家的審美意識的物態化成果,藝術美是指藝術作品的美,即藝術創造主體的審美心理和審美理想借助一定的物質手段(媒介、載體等)來表現的物態化產品的美,或者說,是藝術家心理物態化的對應。藝術美與自然美、社會美的關系自然美和社會美屬于社會存在的范疇,是第一性的美是藝術美的唯一源泉;藝術美來源于現實美,又比現實美更高、更典型。

三、審美范疇1、優美與崇高

優美(BeautyorGrace),來自古羅馬神話中的美惠女神或古希臘的卡里忒斯,這一形象象征著美好、純潔、歡愉和與青春、溫柔等相關的意義。崇高,是一種莊嚴、雄偉的美,具有巨大的力量和懾人的氣勢。崇高,是驚心動魄而不是玲瓏雅致。

崇高(sublime)這種審美狀態的源頭是希伯萊文化和西方基督教。優美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在形式上,優美事物適應其內在本質的和諧統一,其外在形式上的顯著特點就是和諧完善,不含丑,通常合于形式美的規律。其次,在內蘊上,優美在實質上達到了主體與客體的和諧統一,優美體現主體與客體相對統一的凝靜、柔和的狀態。第三,在審美上,優美事物的審美價值在于激發主體產生相應的優美感。所謂優美感,就是主體關照美的事物所產生的一種寧靜和諧的審美愉悅,是一種溫柔的喜悅,其特點是表現為和諧感、愛戀感和松弛感。

崇高的審美特征:

從形式上看,崇高要求在形式中表現出嚴重斗爭和矛盾沖突的痕跡。表現出目的性和規律性的不統一。與優美的形式不同,崇高的形式異于傳統習慣的形式而表現反常甚至怪異。崇高的形式往往是粗糙,甚至是丑陋的,反形式的。崇高是自然人化過程中的一個階段。在這個階段中,美處于主客體的矛盾激化狀態。這是一種動人心魄的美,又是一種具有強烈的倫理道德作用的偉大的美。在崇高的矛盾激化狀態中,實踐主體的精神得到了高揚。崇高是在主客體的矛盾斗爭中顯示出來的性質。崇高的審美感受——崇高感。由恐懼(緊張)轉向愉悅,由驚恐又轉化為振奮。2、悲劇與喜劇

悲,又稱為悲劇、悲劇性。作為審美范疇的悲劇,是廣義的悲劇;作為戲劇的一種樣式的悲劇,是狹義的悲劇。美學有關“悲”這一審美范疇的研究,是以藝術中的悲劇為主要的研究對象的。

喜劇又稱喜或喜劇性,是與悲劇(悲、悲劇性)相對的審美范疇。喜劇性藝術的特征是“寓莊于諧”,“莊”是指喜劇的主題所體現的深刻社會內容;“諧”則指主題思想所賴以表現的形式是詼諧可笑的。在喜劇中“莊”與“諧”是處于辯證統一的狀態。3、丑與荒誕

丑就是不美或非美,這是通常對丑的理解。西方哲學家休謨就認定,快樂是美的伴隨物,而丑的伴隨物則是痛苦。但作為美學范疇的丑,卻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丑感是廣義的美感(審美經驗、審美感受)中的一種。美學家認為丑感主要是一種痛感。李斯托威爾:丑感是一種混合的情感,一種帶苦味的愉快,一種肯定是染上痛苦色彩的快樂。

荒誕(absuid)是最典型的現代美學范疇之一。與其它審美范疇不同,它是審美現代性的產物,荒誕一般只出現在現當代藝術當中。荒誕的特點:無意義或者意義的喪失;價值削平,一切都是等值的,否定任何價值,高雅與粗俗,神圣與平凡,美麗與丑陋都是一樣的。踐踏美、鄙視崇高,對古典作品的褻瀆;荒誕不僅意味著存在本身的無意義性、無緣由性,而且意味著人與世界的疏離和隔膜。

第二講

設計美構成論一、設計美的構成要素

二、設計中的美感原理與構成法則

一設計美的構成要素

1、功能美:最本質的審美要素

2、形式美:最具象的審美要素

3、材料美:最基礎的審美要素

4、色彩美:最直觀的審美要素功能美:最本質的審美要素

關于功能的相關理解(產品的核心概念之一)

1、功能的界定:功能的概念,用以表示一個物質系統與外部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產品的功能:具有一定材料、結構和形式的產品與處于一定自然環境和社會關系中的人之間的相互作用,通過這種相互作用可以滿足人的某種需要,實現某種價值。

功能三分法需求的多層次性產品功能的多層次性實用認知審美

實用功能可以反映在設計物的技術性能、環境性能和實用性能上,這三者共同構成實用功能,反映產品在滿足人物質需要方面所達到的水準。

技術性能是產品科技內涵的表征,主要取決于產品技術的選擇。

環境性能反映產品與環境的協調狀況。

使用性能是產品實用功能的重要方面,產品的可操作性是比技術性能更加重要的特性,它直接涉及人和產品的安全性。對于高科技和多功能產品,操作的簡易性成為突出的問題。實用功能產品的認知功能

產品的認知功能是實現產品實用功能和審美功能的前提。

產品的造型作為一種語言手機,發揮著傳達信息的符號作用。產品造型的個性化、符號化會使產品獲得更加鮮明的標識性,并從眾多雷同的產品中形式中突顯出來。盲目效仿或者模仿其他類型的產品造型,會使人產生認知混亂和誤導。產品的審美功能是通過產品的外在形態特征給人以賞心悅目的感受,喚起人們的生活情趣和價值體驗,使產品對人具有親和力。產品的實用功能與審美功能之間具有內在聯系,產品的審美表現應與整個產品的功能目的性相一致,這是根據功能取向的原則。產品的審美表現應圍繞其功能內涵展開,并與實用目的和應用場合相協調。產品在實用與外觀的統一和實效性與表現性的統一中,取得自身的審美價值,也使功能美成為產品審美形態的核心。審美功能沉默的建筑會說話的建筑會唱歌的建筑形式美:最具象的審美要素1、形式與形式美的概念

形式:形式是結構和材料的外在表現,是由一定的線條、形體、質地、音響等可以為人直接感知的物質屬性所構成的整體

形式美:形式美是指事物的形式因素本身的結構關系所產生的審美價值。產品設計的形式只有與效用功能、操作功能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方能稱為設計形式美。

產品的幾何造型,離不開點、線、面造型中的點,是指與整個產品外形相比面積微小的部分。線是產品造型的有力手段。產品的外形輪廓線、各面的交線、面上的分割線,都是明確的造型語言。面是立體的組成部分。靜態產品以平面組成為主,運動體則以曲面為主。

材料美:最基礎的審美要素1、何謂材料材料一詞,出自于拉丁語“物質”的意思,是設計家在創造過程中用來體現設計作品的物質載體。2、材料的特點

第一、材料的情感性。材料的感染力來自于長期與人的關系之中,人類使用物品的過程,也就是一個與材料發生密切聯系的莞城,在這一過程中各種材料固有的特性與人的日常生活的經驗相連,使人產生出對材料的各種不同感受,粗糙的、細致的、光潔的、典雅的等感受逐漸上升為審美的因素。第二、材料的質感性。所謂質地,即材料的結構性質,是材料的自然屬性及社會屬性所顯示的一種表面效果。質感的指標:透明度;光滑度;虛實度。第三、材料的肌理性。肌理是指材料的表面組織結構、形態和紋理等形成的效果。人對肌理的感受一般以觸覺為基礎。質感的指標:立體感;軟硬感;分量感;溫涼感。

第四、材料的地域性。材料也存在著地域性的差別。“鄭之刀,宋之斤,魯之削,吳越之劍,遷乎其地,而弗能為良。”地方特產的質量都是由地域性特點的所造成,所謂“地氣”一方面是指自然資源的影響,另一方面是指人文環境的影響,兩者又互有聯系。地域性材料所創制出的產品在長期的持續的發展中成為了一地的象征或標志物,如景德鎮瓷、宜興紫砂、貴州蠟染、青田石雕、東陽木雕等等。色彩美:最直觀的審美要素

1、色彩的基礎知識2、色彩的性格和文化內涵3、色彩與產品設計(一)色相

—色彩呈現的面貌

在可見光譜上,人的視覺能感受到紅、橙、黃、綠、青、藍、紫不同特征的色彩,人們給這些可以相互區別的色定出名稱,當我們稱呼到其中某一色的名稱時,就會有一個特定的色彩印象。1、色彩三要素

(二)

明度是區分色調的明暗程度的名稱。在同一彩色的色相上,加上白色或黑色,可做成不同的光暗效果。7

(三)純(彩)度——色彩的純凈度或飽和度是區分色調鮮艷或純度的名稱。

任何一種色相,如果不含白色,黑色,和灰色,它的彩度是最高的。高純(彩)度低純(彩)度242.色彩的聯覺特性第一、色彩的冷暖第二、色彩的輕重感覺第三、色彩的膨脹與收縮第四、色彩的前進性與后退性第五、色彩艷麗與素雅

第一、色彩的冷暖感

物體通過表面色彩可以給人們或溫暖或寒冷或涼爽的感覺。(感官)

第二、色彩的輕重覺

各種色彩給人的輕重感不同,我們從色彩得到的重量感,是質感與色感的復合感覺。

第三、色彩的膨脹與收縮

由于各自的表面色彩相異,能夠斌予人不同的面積感覺。色彩的脹縮與色調密切相關,暖色同膨脹色,冷色屬收縮色。

色彩的擴張與收縮在平面構成與繪畫的色彩構圖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比例、對稱與均衡這些構成法則在涉及到色彩時都須對此予以考慮。第三、色彩的膨脹與收縮

由于各自的表面色彩相異,能夠斌予人不同的面積感覺。色彩的脹縮與色調密切相關,暖色同膨脹色,冷色屬收縮色。

色彩的擴張與收縮在平面構成與繪畫的色彩構圖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比例、對稱與均衡這些構成法則在涉及到色彩時都須對此予以考慮。第四、色彩的前進性與后退性

色彩中我們常把暖色稱為前進色,冷色稱為后退色

第五、色彩的輕重感:主要與明度有關明度相同時,彩度高的比彩度低的感到輕就色相來講,冷色輕,暖色重第六、色彩的軟硬感主要取決于明度和彩度,與色相關系不大明度較高,彩度又低的色有柔軟感,如粉紅色明度低,彩度高的色彩有堅硬感3、色彩的性格和文化內涵紅色——最初的顏色

不僅代表愛情,還代表仇恨。

第一、血與生命力;第二、一切激情的顏色;第三、貴族和富人的顏色;第四、自由、工人運動與共產主義的紅色旗幟;第五、道德上的禁令藍色——人們喜愛的顏色

像忠誠、藍色牛仔褲和謊言一樣永恒第一、忠誠的顏色;第二、藍色的渴望之花;第三、介于幻想和謊言之間;第四、放松于藍色時間;

二、設計中的美感原理與構成法則

內容提綱:一、比例與尺度二、韻律與節奏三、對稱與均衡四、多樣與統一五、對比與協調六、主從與重點七、變形與變異八、純化與齊一第三講城市設計美學

一、城市設計美學的發展歷程二、城市設計美學的范疇和要素結構

1、城市的文明和美

東方城市文明

(1)美索不達米亞:美索不達米亞的城市基本是以神廟為中心的自由形式。神廟作為城市最具有號召力的象征性符號,占據了城市的統治地位,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成為城市設計的主要內容,宗教美學的表現力直到今天也沒有完全消失。

一、城市設計美學的發展歷程(2)印度:公元前三千年印度的城市規劃和設計水平達到了極具理性和活力的高度,不僅解決城市問題的方案是先進的,而且也是非常獨特的。諸如當時的如莫恒卓·達羅等大城市,是經過嚴格規劃、精細設計的方格網狀布局。(3)中國:古代中國的城市,特別是都城和行政中心,往往都是按照一定的制度進行規劃和設計的。城市的大小、城市內部的道路寬度、城墻的高度以及建筑的顏色都是受等級制約而體現出差別。影響中國城市設計的思想主要有儒家思想和陰陽五行風水思想。幾千年來在中國占統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直接導致了中國古代城市嚴格的軸線與對稱形式,并發展成為城市布局的等級制度。風水思想其實是關于人與自然之間相服相生、永世相融的思想觀念。埃及、希臘、羅馬的城市文明(1)埃及:古埃及的城市是死者的城市,是法老的城市。(2)希臘:雅典衛城(王宮所在地)代表了古希臘城邦的所有成就。城市空間的多樣性是古希臘人為城市設計做出的又一重大貢獻,除了衛城,海域劇場、體育館和城市廣場。脫胎于圣地、神廟的古希臘城市廣場是古希臘民主正式、宗教活動和市民社會生活多樣化的需要2、中世紀城市的美學成就(1)有機性:中世紀城市設計最主要的成就是有機性。中世紀的建筑,完全依據當地的生活條件和地形環境自然形成,建筑師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不規則的自然地形、山石,按照這種自然的地形建設城市。(2)協調性:建筑的協調,建筑形式的協調時中世紀城市協調的第一個方面;與自然的協調,注重建筑與自然形式之間的協調。(3)多樣性:彎曲變化的街道體系;廣場的形態各異;建筑風格多樣;城市色彩統一而有變化3、現代城市設計美學思想的理論基礎藝術說——卡米諾·西特的城市設計藝術思想

卡米諾·西特,奧地利建筑師,被推崇為此案帶城市規劃和城市設計學活的奠基人。提出城市不僅要給居民以保護,還要給居民以快樂,城市除了技術,還要考慮藝術問題。要注意三個基本問題:靈活性、和諧性、空間有機的圍合。技術說——索利亞·馬塔的線型城市思想索利亞·馬塔,西班牙進步論者。提出了“線型城市”,以沿著基礎設施群安排線性居住區。“線型城市”展示了依靠交通改變城市結構的新方法。自然說——埃布尼澤·霍華德的花園城市思想

埃布尼澤·霍華德19世紀英國社會活動家。提出“花園城市",認為城市不應無限制擴張,要使城市布滿各種綠地,綠地在空間上互相聯系,交織成網,理想的城市應該集城市與鄉村的有點與一身。二、城市設計美學的范疇和要素結構

1、城市設計美學的范疇2、城市設計美學的構成要素1、藝術范疇——真、善、美

真的城市形態

城市形態指的是城市的空間、建筑、環境與人所共同形成的整體的構成關系。它直接反映了一座城市的結構形式和類型特點,反映了生活在其中的人們的歷史圖式,反映了城市的文化特征。

“善”的城市環境

這里所說的城市環境,主要指的是城市的文脈環境。文脈(Context):最早源于語言學范疇,狹義指一種文化的脈絡,廣義指歷史上所創造的生存的式樣系統。城市的文脈,是城市賴以存在的背景,是與城市的內在本質相關聯的那些背景。一切決定城市的產生、發展及城市形態的顯性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