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輪復習-宋元時期_第1頁
二輪復習-宋元時期_第2頁
二輪復習-宋元時期_第3頁
二輪復習-宋元時期_第4頁
二輪復習-宋元時期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階段特征

這是我國封建經濟和科技文化繼續發展、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的時期。(1)經濟:南方經濟獲得較大發展,全國經濟重心南移,封建經濟繼續發展。(2)政治:國家由分裂割據逐漸走向統一;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繼續發展和完善。(3)文化: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的發明與外傳;理學有了較大發展;宋詞元曲、風俗畫成就突出。第四單元宋元時期:中華文明的成熟C宋朝形成了“中書主民,樞密院主兵,三司主財,各不相知”的局面。這反映出 A.宰相職權范圍擴大

B.專制皇權達到頂峰

C.專制皇權的加強

D.中央對地方控制加強(2015·山東德州期末)宋代出臺一個政令,皇帝要和中書省的宰相們共同制定政策。如果皇帝發布未經中書省宰相副署的詔書會被視為無效。這說明當時(

)A.中央政府決策實現民主化B.皇帝權力有所削弱C.相權對皇權有制約的作用D.行政效率出現下降c知識梳理一.宋元時期的政治制度1、宋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1)中央:中書門下是最高行政機構;設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軍權和財權。皇帝行政——中書門下(正副宰相)軍政——樞密院(樞密使)財政——三司(三司使)(副宰相叫參知政事)(2)地方:把軍權收歸中央;派轉運使把地方財物運往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設通判負責監督,加強了中央集權。探究:唐宋時期是我國古代政治制度走向成熟的時期。這一時期,統治者是如何解決官僚體系內部的權力制衡問題的?(1)中央:①唐朝:繼承并完善隋朝開創的三省六部制;三省之間互相牽制、互為補充,分工協作,提高了行政效率。(程序上分割相權)②宋朝:設立中書門下,作為宰相辦公機構,但是相權被分割,樞密院掌軍權,三司掌財權,宰相只保留行政權。(事務上分割相權)

(2)地方:①唐朝節度使權力膨脹,唐末五代出現“藩鎮割據”局面。

②宋初用分化事權的辦法,收回地方的兵權、行政權和財權,解決了地方割據問題。2、元朝的政治制度(1)設中書省替代三省,成為最高行政機關。(2)地方實行行省制度。行省擁有經濟軍事大權,但行使權力時受到中央節制;這是中國省制的開端,影響深遠。視角2從發展角度認識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變趨勢【典例2】

(2014·山東文綜,14)自秦漢至明清,中國古代行政區劃經歷了由郡縣兩級制到州郡縣三級制再到省道府縣四級制的演變,這體現了(

)A.中樞權力體系日趨完備B.中央對地方控制的加強C.各地經濟聯系日益密切D.經濟發展區域化程度提高視角3從反腐廉政建設角度認識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典例3】

(2015·山東文綜·14)唐宋時期,地方官任職避親、避籍漸成定制。該制度旨在(

)A.瓦解宗法體系B.防止地方勢力膨脹C.健全地方行政機構

D.完善地方監察制度B1.知識角度(1)注意掌握古代主要的地方行政制度及其演變趨勢(2)“分封制——郡縣制——行省制”的演變特點①由分封制到郡縣制,反映了地方官吏任用原則由宗法血緣關系世襲到中央行政官員任命的變化,這是歷史的進步,體現了中國古代政治由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轉變的完成。②從郡縣制到行省制度的實施,是對地方管理方式的轉變,對后世有著深遠的影響。2.熱點角度:

從國家統一的角度歸納古今中外加強地方管理。二.宋元時期的經濟1、我國經濟重心逐漸轉移到南方。表現:南方農業產量超過北方,“蘇湖熟,天下足”。2、手工業:元代黃道婆推廣先進的紡織技術。五大瓷窯和景德鎮,出現青花瓷器。3、商業:(1)宋代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2)打破了坊市分界,交易活動不再受官府直接控制。(3)同幾十個國家進行貿易,元朝時泉州是世界第一大港。三.兩宋時期的思想1、隋唐出現“三教合一”。2、程朱理學:(1)二程:“天理”是萬物的本原;把天理和倫理道德直接聯系起來,認為“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2)朱熹:理學集大成者。著作《四書章句集注》成為后世科舉考試依據的教科書,強調“存天理,滅人欲。”他提出了“格物致知”的認識論。3、陸九淵的心學:提出“心”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心”即“理”也。四.兩宋時期的科技和文學藝術1、科技:(1)活字印刷、火器和指南針。(2)郭守敬制成了“簡儀”,編制《授時歷》。(3)元代王禎的《農書》。2、文學戲曲:

(1)詞的興起和繁榮。(2)宋元時期的話本小說。(3)元朝散曲和雜劇。3、繪畫和書法:畫學興起;繪畫成為商品;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1.(2015·重慶文綜·3)宋太宗時期,有官員上奏:“嶺南村墟聚落,間日集裨販(小販),謂之墟市。請降條約,令于城邑交易。”該建議遭到太宗的拒絕:“徒擾民爾,可仍其舊。”這一史實主要反映了宋朝(

)A.專業市場每天開市B.鄉村市場的繁榮C.市場監管相對寬松

D.坊市制繼續實行【解析】

從材料信息“嶺南村墟聚落,間日集裨販(小販),謂之墟市”說明墟市間日開市,不是每天開市,也說明宋代鄉村市場已成為慣例,但并不能說明鄉村市場繁榮,

A、B兩項錯誤;“請降條約,令于城邑交易”“徒擾民爾,可仍其舊。”說明官員主張鄉村交易加強的意見遭到最高統治者的拒絕,因此市場監管相對比較寬松,故C項正確;宋代坊市制在時間和空間上被突破,故D項錯誤。【答案】

CD11、(宋)陳元靚在《歲時廣記》中記載:“同州以二月二日與八日為市,四方村民畢集,應蠶桑所用,以至車檐、椽木、果樹、器用雜物皆至,其值千緡至萬緡者。”對此材料理解不正確的是A.集市商品交易種類繁多

B.定期的集市在鄉村出現C.商品貿易以服務農耕為主D.市的時間和空間限制被打破【變式訓練】

(2015·河南南陽模擬)有學者認為:宋朝標志著舊的中世紀統治的結束和所謂“現代”發展的開始,宋朝時所發生的一些變動,顯示出典型的“現代”特征。下列史實不符合此觀點的是()A.“市”的發展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B.市民階層不斷發展C.指南針運用于航海D.增設參知政事、樞密使和三司使【解析】

抓住材料“典型的‘現代’特征”來分析。宋朝的城市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形成夜市、曉市、草市等,符合材料“現代”特征,故A項正確,不符合題意;新興的階級——市民階層不斷發展壯大,符合“現代”特征,故B項正確,不符合題意;指南針用于航海,促進了人類交往的開拓,符合“現代”特征,故C項正確,不符合題意;增設參知政事、樞密使和三司使是為了加強皇權,不符合“現代”特征,故D項錯誤,符合題意。【答案】

DD5、自宋代起,租佃經營已成為僅次于自耕農形式的重要經營方式。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農民樂于接受這一經營方式

B.農民的生產自主性大為加強

C.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轉化

D.土地兼并造成大量無地農民C8、北魏至唐前期實行均田制,宋代以后歷朝都未實行統一的土地分配制度。上述變化主要是由于A.小農經濟的發展B.租佃關系的盛行C.土地的高度集中D.農業生產水平提高探究:宋元時期三大發明得以發展的社會條件是什么?這些偉大發明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答:(1)條件:①封建經濟得到發展,推動了我國傳統科技的發展。②北宋文化的繁榮對印刷業提出的新要求,促使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③唐以來海上貿易和造船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促使指南針在北宋時用于航海。④北宋時,民族政權并立,戰爭不斷,促進了火藥武器的研制和發展。(2)原因:這是由北宋以后,封建制度的腐朽性和封建經濟的封閉性、落后性以及傳統觀念的保守性決定的。C12、陜西民謠:“我有一只小毛驢,……我騎著去趕集。”這里的“集”在宋代應屬于A.城市 B.都市 C.草市 D.夜市D13、“不習六藝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綜當代之務,舉夫子論學論政之大端一切不問,而曰‘一貫’,曰‘無言’,以明心見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實學,股肱惰而萬事荒,爪牙亡而四國亂。神州蕩覆,宗社丘墟。”《日知錄》中的這段文字抨擊的是

A.先秦儒學B.魏晉玄學

C.隋唐佛學D.宋明理學A14、朱熹說:“未有天地之先,畢竟也只是理。”又說;“有理而后有氣,雖是一時都有,畢竟以理為主。”這表明在宋代,儒學家們開始從一個新的角度來思考人世間的倫理綱常。這個新角度是()A、從萬事萬物本源出發B、從矛盾對立轉換出發C、從天人感應出發D、從人的本性出發D15、中國服飾在不同歷史時期特征各異,戰國的“清新”,六朝的“消瘦”,唐的“豐滿華麗”,元的“粗壯豪放”折射出的歷史現象分別是()A.“百家爭鳴”、玄學盛行、民主政治、疆域遼闊B.“罷黜百家”、佛教修行、政治腐朽、行省制C.“百家爭鳴”、佛教修行、國家富強、疆域遼闊D.“百家爭鳴”、分裂戰亂、國家富強、少數民族統治A16、“一事不窮,則闋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則闋了一物道理”,其言論反映出朱熹() ①主張“格物致知” ②提倡研究具體事物,包括研究自然界事物 ③具有懷疑、創新的科學精神 ④主張“存天理,滅人欲”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 D.①④B17、“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辛棄疾《破陣子》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這三句引文表達了相似的人生追求,這種追求同下面哪一家學派或教派對人的要求是一致的:A、道家B、儒家

C、法家D、佛教18、2007年12月,宋代沉船“南海一號”的打撈吸引了全球人的目光。考古工作者已經從“南海一號”上整理出大量珍貴的文物。以下文物不可能從該船上發現的是

A.胭脂盒和胭脂瓶B.琺瑯瓷瓶

C.瓷器碎片D.銅錢B19、李約瑟在《中國科技史》中提道:“他們固然沒有把個人與社會分開,也沒有把社會與整個自然界分開。可是他們向來主張,研究人類的惟一適當對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個中國歷史上,儒家反對對自然進行科學的探索,并反對對技術作科學的解釋與推廣。”對這段話最準確的理解是A.研究人類惟有研究人本身B.個人與社會人、自然界是分不開的C.中國古代較注重人的研究,不重視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