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一 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變化_第1頁
專題一 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變化_第2頁
專題一 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變化_第3頁
專題一 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變化_第4頁
專題一 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變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一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變化(人民版必修3)一百家爭鳴歷史回音壁

2010年4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在伊斯坦布爾和海峽大學校長卡迪里為海峽大學孔子學院揭牌。李長春為土耳其海峽大學孔子學院揭牌孔子學院在全球開設的速度,引發了世人包括中國人自己的驚奇。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全球新增100多所孔子學院,覆蓋了50多個國家和地區。到2010年,全球將建成500所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現在已經不是我們要推廣,而是各國的大學爭著要辦,擋都擋不住。”全世界孔子學院正以每4天誕生l所的速度增加。

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孔子學院在全球廣泛開設的意義。提示:有利于中國文化在全球的廣泛傳播;有利于中國國際地位的進一步提高;有利于當前和諧世界的構建。一、百家爭鳴(一)出現的社會原因1.根本原因: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由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的社會大變革時期。2.政治:戰亂紛爭的格局,造成思想界相對寬松自由。3.經濟:奴隸制經濟的瓦解,封建經濟的發展為其奠定了物質基礎。4.階級關系:“士”階層的活躍和受重用。5.思想文化:從“學在官府”到“學在民間”。(二)形成的重要意義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道德發展史上的重要階段,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成為中國思想文化取得顯著進步的重要條件。流派時間代表人物主要思想觀點儒家春秋孔子提出“仁”與“禮”的學說,主張建立一個禮樂文明的社會;開創私人講學之風,把自己的思想主張貫徹到教育活動中,注重人的全面發展;其生前言論被編為《論語》戰國孟子繼承孔子的學說,發揮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學說,提出“君輕民貴”思想荀子廣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華,豐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內容;在天人關系上,一方面強調“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認為學習的最高目標是把握“禮”道家春秋老子認為“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變的;指出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轉化的規律,蘊涵了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對人類社會發展抱消極悲觀的態度;其思想保存在《老子》一書中戰國莊子把“道”作為世界最高原則,宣傳天道與自然無為;認為“道”無所不在,沒有界限與差別,萬物也是沒有界限與差別的,這就叫“齊物”,按“齊物”的要求達到與天地萬物為一,從而逍遙自得;他的思想集中體現在《莊子》中;道家崇尚自然,主張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傾向,對中國古代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流派時間代表人物主要思想觀點法家戰國李悝在魏文侯時期,采取一系列變法措施;主張用嚴酷的刑罰確立起以集權為特征的政治秩序;所著《法經》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法典商鞅在秦國兩次實行變法韓非將法家的“法”、“術”、“勢”糅合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將法家理論系統化;主張加強君主集權,厲行賞罰,獎勵耕戰;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異則備變”的主張;主張遵循客觀規律行事,對認識論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墨家戰國墨翟“兼相愛、交相利”;主張非攻、尚賢、尚同、非樂、非命、節葬、節用等講求實際功利的主張;認識論方面,認為認識以客觀實踐為來源;邏輯學方面,建立了“類”、“故”等中國最早的邏輯學術語;墨家建立了由個別到一般的歸納推理的方法論基礎活學巧記:百家爭鳴局面興,儒道法墨四大家,孔孟荀老韓墨子,仁義禮和德為先。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根本原因是()A.地主階級進行變法,封建制度確立B.奴隸主貴族和封建地主斗爭激烈C.代表不同階級和階層利益的思想沖撞激烈D.社會經歷了劃時代的變革解析:本題重在考查“百家爭鳴”局面興起的條件,而且是其根本原因,A、B兩項都是在對D項進行闡述,C項是“百家爭鳴”的表現,因此最佳選項應該是D。答案:D點評:戰國時期是我國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時期。【借題發揮】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原因不包括()A.鐵器和牛耕推動生產力迅速發展、傳統的禮法受到猛烈沖擊B.各國競相改革需要理論指導C.一批士人沖破禮法束縛,對各種問題提出了不同的見解D.儒家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尚未確立答案:D(2009·山東文綜)書籍承載文化,傳播知識,是人類的精神食糧和社會進步的階梯。閱讀材料,回答問題。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論語者,二十篇。群弟子,記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講道德,說仁義。作中庸,子思筆。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學,乃曾子。自修齊,至平治。孝經通,四書熟。如六經,始可讀。詩書易,禮春秋。號六經,當講求。——《三字經》材料涉及了儒家的哪些主要思想?承載這些思想的儒家經典在歷史上發揮了怎樣的積極作用?解析:抓住關鍵詞“四書”、“仁義”、“中庸”、“修齊”、“治平”、“孝”、“禮”。答案:主要思想:禮、仁、義、中庸、孝、修齊、治平。積極作用:傳承了儒家思想文化,匯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起到了道德教化的作用,有利于社會穩定和國家統一。點評:在聯系儒家主要思想的基礎上,結合材料回答問題。【借題發揮】荀子是戰國時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與法家共通的是()A.天行有常B.人性本惡C.禮法并用D.民水君舟答案:B1.(2010·上海高考)春秋戰國時代,諸子百家講政治時大多站在民眾一邊,替百姓打算,唯有一家與其他各家不同,為君主參謀,專替君主打算。這一家是()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解析:此題考查諸子百家思想主張的不同,法家主張加強君主專制,故選B。答案:B2.(2010·山東文綜)“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這一主張屬于()A.儒家“仁愛”思想B.墨家“兼愛”思想C.儒家“禮治”思想D.墨家“非攻”思想解析:題中意思是說,要視他國為自己的國家;視其他人家為自己的家;對待他人像對待自己一樣。反映的本質是要相親相愛,體現了墨家“兼愛”的思想主張。答案:B二儒學的興起歷史回音壁

2009年11月7日,紀念董仲舒誕辰2200年暨董仲舒思想國際研討會在河北衡水市召開。來自國內外的百名儒學研究專家、知名學者和董仲舒后裔代表參加了會議,并圍繞董仲舒儒學觀點、思想系統、歷史貢獻及現實意義等展開研討交流。董仲舒后裔代表及景縣儒商代表等在董仲舒墓前敬獻花籃并祭拜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為何確立?提示: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適應了加強君主集權,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一、董仲舒的新儒學1.含義:董仲舒把諸子百家中道家、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時代特色的新儒學。2.目的:滿足漢武帝在政治和思想上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董仲舒創立新儒學,糅合道法陰陽五行說,為集權罷百家尊儒術,為君權天人合權神授,三綱五常倫理道德樹。3.內容:(1)針對中央集權的需要,提出“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2)針對加強君權的需要,提出“君權神授”與“天人感應”。(3)針對土地兼并的現實,提出發揮“仁政”,輕徭薄賦。(4)針對為人處事標準,提出“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和仁、義、禮、智、信,即“三綱五常”。4.地位:漢代儒家思想成為統治者推崇的正統思想和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二、漢代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一)原因:1.漢武帝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鼎盛時期,但也面臨許多問題,如需要加強中央集權,維護國家的統一。2.漢武帝起用“賢良文學”的儒生,擔任官職,以備咨詢治國方略。3.董仲舒的改造使儒學更適應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需要,其“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得到采納。(二)影響:1.確立了儒家思想的獨尊地位。2.結束了各學派思想平等競爭的局面,扼制了學術思想的自由發展。3.對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視,推動了民族歷史文化的進步。三、如何認識儒家、法家、道家思想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在春秋戰國這一歷史巨變時期,代表社會各個階級和階層的人們從各自經濟、政治利益出發,形成了各種學派,儒、法、道是其中重要的學派。在理論上儒家提倡德政、禮治和人治,強調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斷于法”,實行法治,強調暴力統治;道家提倡順乎自然,“無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補性。在實踐上,經過秦漢的治國實踐,從正反兩個方面證明:在動蕩年代,軍閥割據,難以用儒家路線實現全國大一統,而法家路線卻能收到這樣的效果;在動蕩結束之初,人口凋敝,生產破壞,應該實行道家無為而治,與民休息,以恢復和發展生產;當國家穩定,走上正常運行軌道之后,不能再實行嚴刑峻法的暴力統治,而以儒家路線為宜。三者之間表現了互相融合的趨勢。到了漢武帝時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線為基礎,以法家路線為輔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成分,奠定了中國封建社會統治思想的基本格局。其中,儒家思想構成了傳統文化中的人道主義精神;道家思想構成了封建正統思想中的哲學基礎;法家思想成為歷代進步政治家改革圖強的理論武器。三者的綜合,共同構建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漢武帝問策賢良文學,董仲舒對曰:“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董仲舒的對策()A.指出了漢武帝的弱點B.違背了漢武帝的初衷C.觸犯了漢武帝的忌諱D.迎合了漢武帝的意愿解析:題中的材料實際上是要求“罷黜百家”,主張以思想的統一鞏固政治上的統一,迎合了統治者的意愿。答案:D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和歸納材料的能力以及對其主旨思想的判斷能力。【借題發揮】“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之所以被漢武帝采納,主要是由于()A.是董仲舒的建議B.朝中大臣均為儒家弟子C.適應了中央集權政治的需要D.其他學派的主張不適用于治國答案:C從春秋戰國時期到漢代,中國思想界逐漸由“百家爭鳴”到“獨尊儒術”,其所反映的根本性問題是()A.中國思想文化出現倒退B.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C.商品經濟發展受到限制D.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加強解析:思想文化是政治經濟的反映,中國思想界由“百家爭鳴”到“獨尊儒術”也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加強的需要和反映。答案:D點評:從思想文化與政治經濟的關系層面思考。【借題發揮】秦朝實行“焚書坑儒”,西漢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二者的根本著眼點是()A.壓制知識分子B.區別對待古代文化C.完善法律機制D.加強君主專制統治答案:D1.(2010·天津高考)《史記》載:漢武帝時,“公孫弘以《春秋》白衣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學士靡然鄉風矣”。該材料主要表明()A.漢武帝廣泛吸納人才B.平民將相大量涌現C.儒學在民間開始興起D.儒學地位顯著提高解析:此題可將問題表征為“天下之學士靡然鄉風矣”的原因是什么。“天下學士”跟的是什么“風”?對于沒有文言文障礙的同學而言,答案不難從材料的前后文得出:效仿公孫弘研習儒學經典。為什么效仿?公孫弘的成功,對于具有政治敏感的“天下學士”而言,不難把握“儒學地位正在提高”這一新的政治動向。答案:D2.(2009·海南高考)漢武帝倡導“獨尊儒術”,后來,漢宣帝反對專任儒生時說:“漢家自有制度,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此處所謂“周政”主要是指周代的()A.分封制度B.井田制度C.宗法制度D.禮樂制度解析:依據題干材料,漢宣帝不同意“純任德教”“周政”,可見他把“周政”等同于“德教”即道德教化,四個選項中只有D項符合題意。答案:D三宋明理學歷史回音壁

廬山管理局主辦的白鹿洞書院系列講座于2010年4月20日開講,臺灣知名學者朱高正應邀作了第一講,他主講的內容是朱子學對現代人修身的意義。白鹿洞書院位于江西廬山五老峰南麓,南唐年間白鹿洞正式辟為書館,稱白鹿洞學館,北宋時期改稱“白鹿洞之書堂”,與當時的岳麓書院、應天府書院、嵩陽書院并稱為“四大書院”,并被譽為我國四大書院之首。著名理學家朱熹曾在白鹿洞書院講學。探究思考朱熹理學的地位。提示:成為僅次于孔孟的一代宗師,其思想作為官方正統儒學,影響后世六七百年,對維護專制主義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一、宋朝的程朱理學1.理學的創立:(1)代表人物:北宋程顥、程頤。(2)二程的主張:①確定了理學的最高范疇“天理”。②天理的核心是“仁”,修養的最高境界也是“仁”。宋明理學大發展,糅合儒佛道觀點,兩宋二程和朱熹,存天理又滅人欲,格物致知認識論,朱熹理學集大成。2.理學的成熟:(1)集大成者:南宋朱熹。(2)朱熹主張:①理氣論:理比氣更根本,理先于氣,理離不開氣,萬物皆有理,這就是“太極”。②理學的修養論:以本體論為基礎的關于個人學習、實踐的學問;區分教育的兩個階段:小學和大學,強調日積月累、循序漸進;強調“仁”是人的愛心和道德價值的終極源泉;仁者境界不僅是追求精神的自足和自由,還應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③社會政治理論:以道統論為依據的社會實踐理論。3.理學的影響:程朱理學適應了統治階級的政治需要,成為南宋以后長期居于統治地位的官方正統儒學,影響了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對維護專制主義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它用三綱五常維系專制統治,壓抑、束縛人性,產生了消極影響。但理學中的修養論對于人的道德修養來說,還是有一些合理成分的,對中國文化教育以及倫理道德都產生了深遠影響。二、王守仁的“心學1.“心學”的基本特征:(1)強調做學問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實踐之。(2)主張掃除細枝末節,直奔主題。2.王守仁的主張:(1)人心是世界萬物的本原:“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2)學以至圣的修養關鍵,在于“致良知”。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復良知就能成為圣賢。為了遏止偽善流行,他特別強調“知行合一”。3.意義:(1)標志著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論任務已完成。(2)理學的重心轉向了在儒家信仰支配下的生命實踐。朱子陸公鵝湖會,陸王心學又誕生,心外無物又無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三、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的關系相同點:思想范圍上都屬于儒學范疇,都是對儒學的發展;思想主張上都強調意識第一,物質第二,同屬于唯心主義思想體系;目的上都要求人們克服私欲,以“仁”的思想行為,維護封建統治的社會秩序;地位和影響上都是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重大成就。不同點:從對宇宙的構成看,理學認為宇宙萬物是由“理”和“氣”兩個方面構成的,理先氣后,是客觀唯心主義;心學則認為“心外無物”、“心即理也”,離開人的思想意識,任何事物便不存在,是一種主觀唯心主義。從道德主張看,理學主張人應以外在的“天理”為行為規范;而心學則以“內心”的自修、自省達到良知,從而為善。心學也是理學,心學是對理學的新發展。下列有關宋代程朱理學的描述,錯誤的是()A.是相對寬松的文化政策的產物B.二程的理學學說有唯心的一面C.是儒學者重塑儒學合理方面的結果D.和董仲舒儒學思想相對立解析:本題是否定式選擇題,程朱理學是在吸收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基礎上對儒學的發展,主張理先氣后,是唯心主義哲學,有利于維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與董仲舒的儒學思想并不對立。故選D。答案:D點評:注意把握程朱理學的實質。【借題發揮】宋明理學對先秦兩漢儒學的發展主要體現在()A.提出“理”的觀念系統,用以解釋傳統儒學,實現儒學的哲理化B.提出“格物致知”的方法C.強調“存天理,滅人欲”D.強調克服內心的私欲以“致良知”答案:A宋明理學與先秦儒學相比,其重大發展有()①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②完成了理論化、思辨化的過程③封建的倫理道德行為規范形成④具有濃郁的人文主義精神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本題可用排除法。宋明理學主張“存天理,滅人欲”,是對人性的扼殺,和人文主義思想背道而馳。故排除帶④的選項即可。答案:A點評:要注意歸納總結相互關聯的歷史知識【借題發揮】程朱理學和王陽明“心學”的共同點是()A.理氣一體,理先氣后B.心外無物,心即理也C.綱常倫紀,即為天理D.內心反省,以致良知答案:C1.(2010·上海高考)宋代,儒學家開始從一個新的角度來思考人間的倫理綱常。這個新的角度是()A.從矛盾對立轉換出發B.從天人感應出發C.從萬物本源出發D.從人的本性出發解析:此題考查宋明理學的知識。自宋初開始,眾多儒家學者致力于儒學經典的重新詮釋。他們在排拒佛、道的同時,融合佛、道思想,將儒家的倫理、政治學說提升到哲學思辨的高度,就宇宙本原問題展開廣泛而深入的探討,創成一個以“理”為核心的更加精致完備的新儒學體系——理學。答案:C2.(2010·浙江高考)中國古代學術史上曾發生過一次著名的理學家辯論,甲方批評乙方做學問“支離”,乙方批評甲方做學問“太簡”。下列各項中,屬于當時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觀點的是()A.格物致知B.發明本心C.知行合一D.萬物皆只是一個天理解析:抓住關鍵詞“理學”、“支離”。人民版必修三教材“宋明理學”一課中,講述南宋思想家陸九淵批評朱熹的理學過于“支離”,說了很多,卻不能使人樹立起對儒學價值的堅定信念。因此,他反對埋頭書冊,主張于人生日用處直接體悟,“發明本心”,以作為自己安身立命之地。由此可見,這里的“甲方代表人物”指陸九淵,乙方代表人物為朱熹。“格物致知”是朱熹的思想;“知行合一”是王守仁的思想;“萬物皆只是一個天理”,即天理是萬物的本原,這是二程的思想,排除A、C、D三項。答案:B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躍局面歷史回音壁由首都師范大學“李贄研究中心”主任張建業教授主編的國家重點科研項目《李贄全集注》,經過12年的艱苦奮斗日前結項。該書由社科文獻出版社出版。任繼愈教授在去世前為《全集注》作序,認為“這是一項重要的文化建設,是填補中國文化思想史學術研究的空白之舉”。為什么任繼愈教授認為《李贄全集注》“是一項重要的文化建設,是填補中國文化思想史學術研究的空白之舉”?提示:李贄自幼倔強,善于獨立思考,不受程朱理學傳統觀念束縛,具有強烈的反傳統理念。他在社會價值導向方面,批判重農抑商,揚商賈功績,倡導功利價值,符合明中后期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要求。一、明末李贄的反正統意識1.認為“理”存在于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對正統思想提出了大膽挑戰。2.針對正統理學家“存天理,去人欲”的命題,挑戰“圣人”與儒家經典的權威。3.提出“絕假純真”的“童心說”,反對禮教的虛偽和官場的欺詐。4.在詩文寫作風格方面也主張“真心”。二、明清之際的儒學思想時代背景:政治:封建君主專制進一步強化,封建統治腐敗,社會矛盾尖銳。經濟:商品經濟發展,江南一帶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市民工商業者經濟實力增強,成為社會的重要力量。思想:宋明理學日益束縛人們的思想,文化專制加強,科舉制度僵化,科技停滯。代表思想主張意義李贄(1)破除對孔子和儒家經典的迷信。(2)批判道學家“存天理,去人欲”的思想,強調人正當的私欲,人不能脫離基本的物質去空談仁義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要求黃宗羲(1)指出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大害。(2)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民主思想抨擊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為以后的反專制斗爭起了推動作用顧炎武(1)提出“經世致用”思想,主張到實踐中求真知,力求解決國計民生的現實問題,寫成《天下郡國利病書》。(2)提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思想開一代樸實學風的先河王夫之(1)世界是物質的,事物是客觀存在的。(2)物質是有變化規律的。(3)事物是可以認識的。(4)靜止是相對的,運動是絕對的,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啟發了人們的思維方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活學巧記:明清思想大活躍,矛頭直指孔孟教,炎黃匹夫李贄猛,反對封建有啟蒙。(解釋“炎黃匹夫李贄猛,反對封建有啟蒙”:“炎黃”指顧炎武與黃宗羲。“匹夫”指王夫之。“李贄猛”李贄是我國反封建思想的先驅。“反對封建有啟蒙”指早期民主啟蒙思潮也在潛滋暗長。)三、明清之際的民主思想和法國啟蒙思想的異同17~18世紀的東西方出現了反封建的社會思潮,中國以三位進步思想家為主,法國以啟蒙思想家為主。1.相同點:這兩種思想分別對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和封建制度進行了大膽揭露和深刻批判,即都是反封建的。2.不同點:明清時期的民主思想尚未突破封建思想的束縛,沒有提出資本主義性質的新政權方案,對中國近代資產階級民主思想與民主革命產生的影響有限;而法國啟蒙思想徹底批判了封建制度與封建神學,提出了“三權分立”等資產階級國家政治藍圖,為即將到來的法國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動員。黃宗羲的“天下為主,君為客”,與孟子“民貴君輕”思想的關系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