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地理學期末考試復習資料_第1頁
中國歷史地理學期末考試復習資料_第2頁
中國歷史地理學期末考試復習資料_第3頁
中國歷史地理學期末考試復習資料_第4頁
中國歷史地理學期末考試復習資料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歷史地理學》復習資料一、名詞解釋1、歷史地理學:是研究歷史時期人類地理環(huán)境變化,以及環(huán)境與人類和人類社會發(fā)展關系的科學。從時間上講,歷史地理學是研究人類產生以來的地理環(huán)境變化以及與人類發(fā)展關系的問題;從學科的發(fā)展是來看,如果從沿革地理這個角度來講,歷史地理學是一門古老的傳統(tǒng)科學,如果從現(xiàn)代歷史地理學的角度來講,它又是一門十分年輕的學科。2、盡全時空觀念:對歷史客體的認識應由地域性客體和時間性客體兩大部分組成,要全面、客觀、準確地認知客體,既要盡可能地占有所有歷史時間的信息符號,也要盡可能地占有所有歷史地域的信息符號。3、人地互動觀念:現(xiàn)代歷史地理學將人地關系作為歷史地理學研究的最終歸結點,強調分析社會現(xiàn)象的環(huán)境起始因素。人地關系是人們對人類與地理環(huán)境之間關系的一種簡稱。這里的地理環(huán)境被認為是由自然和人文要素按照一定規(guī)律相互交織,緊密結合而成的地理環(huán)境整體。4、水土流失:土壤及其他地表組成物質在水力、風力、凍融、重力和人為活動等作用下,被破壞、剝蝕、轉運和沉積的過程。中國水土流失強度分為:微度、輕度、中度、強度、極強度、劇烈等六級。人類對土地的利用,特別是對水土資源不合理的開發(fā)和經營,使土壤的覆蓋物遭受破壞,裸露的土壤受水力沖蝕,流失量大于母質層育化成土壤的量,土壤流失由表土流失、心土流失而至母質流失,終使巖石暴露。5、羅布泊: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東南部湖泊。在塔里木盆地東部,海拔780公尺左右,位于塔里木盆地的最低處。蒙古語羅布泊即(多水匯入之湖)。古代稱渤澤、鹽澤、蒲昌海等。公元330年以前湖水較多,西北側的樓蘭城為著名的“絲綢之路”咽喉。為中國第二大咸水湖。現(xiàn)僅為大片鹽殼。6、沙漠化:沙漠化(desertification)是指干旱和半干旱地區(qū),由于自然因素和人類活動的影響而引起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破壞,使原來非沙漠地區(qū)出現(xiàn)了類似沙漠環(huán)境的變化。在干旱和亞干旱地區(qū),在干旱多風和具有疏松沙質地表的情況下,由于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使原非沙質荒漠的地區(qū),出現(xiàn)了以風沙活動、沙丘起伏為主要標志的類似沙漠景觀的環(huán)境退化過程。7、統(tǒng)萬城:又稱“白城子”,這座古城遺址氣勢浩大,它是1600年前北朝十六國時期的大夏國赫連勃勃都城,但唐代開始逐漸被風沙淹沒。故址在今陜西省靖邊縣境內的沙漠之中,城址東北有淖泥河,向東南注入無定河。8、釣魚島:釣魚島,全稱“釣魚臺群島”,倭人稱其為'尖閣列島"。釣魚島群島由釣魚島、黃尾島、赤尾島、南小島、北小島等七座小島組成,總面積約7平方公里。其位于閩之正東,臺之東北,距基隆102海里,距那霸230海里。,處在大陸架上,附屬于臺灣島,以海溝與琉球群島相隔。其海域為新三紀沉積盆地,富藏石油。1972年美國將釣魚臺列嶼的行政管轄權也交給日本,被劃為沖繩縣石垣市,歷史上琉球不屬于日本。針對日美再三挑釁我釣魚島主權行徑,自1970年代開始,華人組織的民間團體曾多次展開宣示主權的“保釣運動”,中華民族捍衛(wèi)釣魚島領土主權的決心堅定不移。9、改土歸流:又稱土司改流、廢土改流,是指將原來統(tǒng)治少數(shù)民族的土司頭目廢除,改為朝廷中央政府派任“流官”。土司制度是在唐宋時期羈縻州縣制的基礎上發(fā)展而成的,其實質是以土官治土民,,承認各少數(shù)民族的世襲首領地位,給予其官職頭銜,以進行間接統(tǒng)治,朝廷中央的敕詔實際上并沒有能夠得到真正的貫徹。改土歸流一般采取兩種辦法:“一是從上而下,先改土府,后改土州。二是抓住一切有利時機進行,如有的土官絕嗣,后繼無人,或宗族爭襲,就派流官接任;土官之間互相仇殺,被平定后,即派流官接任;有的士官犯罪,或反王朝被鎮(zhèn)壓后,以罪革職,改由流官充任”10、郡縣制:對中國古代實行的中央集權體制下,郡、縣二級政權的地方行政制度(類似于現(xiàn)在的行政區(qū)劃)的總稱。郡縣制形成于戰(zhàn)國時期,盛行于秦漢,郡縣制是古代中央集權制在地方政權上的體現(xiàn),秦統(tǒng)一后郡縣制遂遍行于全國。郡縣制規(guī)定郡守、縣令和縣長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襲,使君主有效地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于政治的安定和經濟的發(fā)展。11、行省制:元代施行的一項政治制度。元統(tǒng)治者為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對全國的統(tǒng)治,在中央設置中書.元代行省置丞相、平章、左右丞、參知政事,其行政機構名稱和官吏品秩與中樞相等,凡一省軍國大事無所不領。行省轄區(qū)不僅地域遼闊,且省界犬牙交錯,使其無山川險阻可依,北向門戶洞開,形成以北制南的軍事控制局面。因這一措施有助于防止地方割據(jù),故為明、清所繼承。12、明長城:明長城是明朝在北部地區(qū)修筑的軍事防御工程,亦稱邊墻,區(qū)別于由秦始皇所修的萬里長城。明朝建立以后,退回到漠北草原的蒙古貴族韃靼、瓦剌諸部仍然不斷南下騷擾搶掠;明中葉以后,女真族又興起于東北地區(qū),也不斷威脅邊境的安全。為了鞏固北方的邊防,在明朝的200多年統(tǒng)治中幾乎沒有停止過對長城的修筑工程。13.山海關:山海關,又稱“榆關”,位于秦皇島市東北15公里,匯聚了中國古長城之精華,明長城的東北關隘之一,在1990年以前被認為是明長城東端起點,有“天下第一關”之稱。與萬里之外的嘉峪關遙相呼應,聞名天下。山海關城,周長約4公里,與長城相連,以城為關,城高14米,厚7米,有四座主要城門,多種防御建筑。14、嘉峪關:地處甘肅省河西走廊中部,嘉峪關市西南隅祁連山脈嘉峪山。嘉峪關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端起點,是明代長城沿線建造規(guī)模最為壯觀、保存程度最為完好的一座古代軍事城堡,是明朝及其后期各代,長城沿線的重要軍事要塞,素有“中外鉅防”、“河西第一隘口”之稱。15、武關:武關位于丹鳳縣東武關河的北岸,與函谷關,蕭關,大散關成為“秦之四塞”。關城建立在峽谷間一座較為平坦的高地上,北依高峻的少習山,南瀕險要。武關歷史悠久,遠在春秋時即以建置,名曰“少習關”,戰(zhàn)國時改為“武關”,它是秦楚兩國相抗衡的產物。16、潼關:潼關位于陜西東部渭河下游、舊潼關縣港口鎮(zhèn)東南的黃河邊上,與崤函古道東口的函谷關遙遙相對,守衛(wèi)著這條古道要津的西口。歷史上因其守望著崤函古道中百余公里的桃林而又稱為桃林塞。潼關設于東漢末,當時關城建在黃土塬上,隋代南移數(shù)里,唐武則天時北遷塬下,形成今日潼關城舊址。唐置潼津縣,明設潼關衛(wèi),清為潼關縣,民國時襲之。因為潼關地處黃河渡口,位居晉、陜、豫三省要沖,扼長安至洛陽驛道的要沖,是進出三秦之鎖鑰,所以成為漢末以來東入中原和西出關中、西域的必經之地及關防要隘,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素有“畿內首險”、“四鎮(zhèn)咽喉”、“百二重關”之譽。17、大散關:亦稱散關山口,位于陜西省寶雞市南大散嶺上。北連渭河支流,南通嘉陵江上源。散關當山川之會,扼西南、西北交通要道樞紐。亦稱崤谷。今川陜公路、寶成鐵路由此通過。大散關亦稱散關,關中四關之一,為周朝散國之關隘,故名散關。這里山勢險峻,層巒疊嶂,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因其扼南北交通咽喉,自古為“川陜咽喉”、兵家必爭之地。18、都江堰: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是舉世聞名的中國古代水利工程,被譽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全國著名的旅游勝地。通常認為,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眾于公元前256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占城稻:占城稻是出產于印支半島的高產、早熟、耐旱的稻種,宋朝時引入我國,并迅速在江南地區(qū)推廣。占城稻以其原產地,位于今越南中南部的占城為名。占城稻又稱早禾或占禾,屬于早秈稻,原產越南中南部,北宋初年首先傳入我國福建地區(qū)。根據(jù)我國古書記載,占城稻有很多特點。一是‘耐旱"。二是適應性強,“不擇地而生”。三是生長期短,自種至收僅五十余日。20、《禹貢》:《禹貢》是《尚書》(一作《書經》,簡稱《書》)中的一篇。是戰(zhàn)國時魏國的人士托名大禹的著作,因而就以《禹貢》名篇。《禹貢》以地理為徑,分當時天下為九州,這是撰著者理想中的政治區(qū)劃。此外兼載山脈、河流、土壤、田地、物產、道路,以及各地的部落,無不詳加論列。《禹貢》全書1193字,以自然地理實體(山脈、河流等)為標志,將全國劃分為9個區(qū)(即“九州”兀并對每區(qū)(州)的疆域、山脈、河流、植被、土壤、物產、貢賦、少數(shù)民族、交通等自然和人文地理現(xiàn)象,作了簡要的描述。今天看來,它其實是上古人類對天下的認識。雖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保留了非常重要的遠古地理資料,是我們研究古代歷史地理的重要文獻,也可見上古中國人活動的區(qū)域。二、簡答及論述1、史念海——《黃土高原森林與草原變遷》、《中國歷史經濟地理》、《中國古都研究》第1輯、《中國古都和文化》、《中國的運河》、《河山集》葛劍雄——《中國歷代疆域的變遷》、《中國人口發(fā)展史》、《西漢人口地理》侯仁之——《歷史上的北京城》、《歷史地理學的理論與實踐》、《步芳集》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長水集》藍勇——《四川古代交通路線史》、《古代交通、生態(tài)研究與實地考察》2、氣候變遷對唐代繁榮的影響唐代在中國2000年的歷史上屬于溫暖濕潤的時期,溫暖濕潤的氣候對唐代農業(yè)經濟影響很大,并為唐代的農業(yè)經濟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環(huán)境基礎,從而成為唐代繁榮的重要因素。(一)溫暖濕潤氣候造成牧業(yè)分界線北移,農耕區(qū)擴大。既有利于唐代經濟的發(fā)展也為農業(yè)經濟發(fā)展客觀上創(chuàng)造了一個更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二)唐代溫暖濕潤氣候使農業(yè)經濟作物種植北界北移,產出多樣性更明顯。(三)唐代溫暖濕潤氣候使可供農作物生長時間增長,農作物生長周期縮短,復種指數(shù)提高。(四)唐代溫暖濕潤氣候使農作物單產量提高,糧食總量增加。(五)唐代溫暖濕潤氣候使水利建設成效顯著。(六)由于國力強盛,使南方地區(qū)的開發(fā)有了保證3、宋代氣候變化與宋元歷史發(fā)展的關系12實際的氣候變寒宣告了中世紀溫暖期的結束,以后南宋、元、明、清時期雖然氣候有反復變溫暖,但總的來看以寒冷為主。以南宋開始的長達800年的寒冷期,對中國歷史進程的影響顯著。(一)由于氣候寒冷,北方游牧民族長期處于一種高壓狀態(tài),威脅中原農業(yè)民族。五代以后,入主中原的北方民族核心區(qū)也越來越靠近東部,威脅中國南方的北方游牧民族也在向東推移。與之相應的是隨著中國政治經濟文化重心的東移南遷,東亞民族的戰(zhàn)爭舞臺整體東移,這是一個十分值得思考的歷史人地軌跡。(二)由于氣候寒冷,黃河流域農業(yè)經濟衰落,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移成為定局。這樣,宋代在氣候變化和北方游牧民族壓力的大背景下,北方地區(qū)的經濟水平總體衰退,宋代的經濟實力橫向來看相對下降,財政收支的困難,使軍事力量受到極大地影響,造成軍事上的積貧積弱。這種貧弱的大趨勢并不因元代曇花一現(xiàn)的大趨勢而有所改變。4、明清小冰期與社會波動的關系研究表明,明清時期中國的氣候十分寒冷,有稱“明清小冰期”,亦稱“明清宇宙期”。在傳統(tǒng)社會里,低溫會使農業(yè)生產受到致命的影響,自然災害的頻發(fā)則影響農業(yè)生產,民生日苦,同時也直接加劇社會矛盾,影響社會穩(wěn)定,進而造成引起中國傳統(tǒng)社會劇烈的社會動蕩,形成大遷移、大移位、大戰(zhàn)亂。(一)明清時期中國北方的游牧民族一直處于一種高壓狀態(tài)。(二)由于氣候寒冷,黃河流域農業(yè)經濟進一步衰落,沙漠化進一步向南拓展,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移成為定局。(三)由于氣候寒冷,自然災害頻率大,社會處于十分不穩(wěn)定的狀態(tài),影響了中國農業(yè)技術的進步和農業(yè)經濟推動力和效率的轉換。5、森林覆蓋率分布變化情況:關中沖積平原及河流兩側(周代)——黃河中下游地區(qū)森林豐富、關中有竹分布(秦漢)——六盤山地區(qū)林木茂盛(東漢至南北朝)——關中地區(qū)沒有森林,黃河中游森林較多(唐北宋)——華北平原森林嚴重破壞(唐宋時期)森林覆蓋率南方高于北方的原因:(一)氣候因素,南方溫暖濕潤,適宜樹木生長,北方干燥多沙漠。[(二)南方開發(fā)遲,始于明清時期;北方開發(fā)早,破壞大。(三)北方多平原,南方多丘陵、山地,北方不便于伐木。6、歷史時期野生動物分布亞洲象: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嶺南地區(qū),現(xiàn)在只有云南西南部唯一有殘存黃河流域、渭水上游、山東南部、河北地區(qū)(商周時期)——黃河流域分布大量減少(秦漢以后)——長江中游地區(qū)分布廣泛(東漢)——長江中游地區(qū)亞洲象滅絕(1050年前后)亞洲象南退原因:①野生亞洲象生育能力差,對森林、食物、飲用水需求量大,一旦環(huán)境急劇變化,就難以生存;②人類活動的濫捕濫獵對森林資源的破壞;③生態(tài)環(huán)境,特別是氣候的變化使亞洲象失去了生存的基本環(huán)境大熊貓:繁盛是在更新世中期,在長江以南多有分布。歷史時期多分布在黃河、長江、珠江、瀾滄江、怒江等流域的20多個縣內。唐宋時期,云貴川三聲都有大熊貓生存。現(xiàn)在在四川的黃龍寺、九寨溝。臥龍,陜西佛坪、甘肅武都等地有集中分布。犀牛:歷史時期主要分布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漢到北宋)、嶺南地區(qū)(分布廣延續(xù)時間長),云南是我國野生犀牛的最后滅絕地(20世紀中葉)。中國野生犀牛滅絕的主要原因:(1)野生犀牛本身食量大而繁殖能力差,對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弱;(2)由于中國歷史氣候越來越趨于寒冷的演變趨勢,中國中高緯度地區(qū)越來越不適應野生犀牛生存;(3)人類不合理的開發(fā)使野生犀牛失去了生存環(huán)境;(4)歷史時期人類直接獵殺的野生犀牛不計其數(shù),對野生犀牛的影響很大,7、歷史時期黃河改道頻繁的原因:(1)自然地貌和土壤因素。黃河流經青藏高原,再到黃土高原。特別是在黃土高原,由于黃土顆粒細,孔隙多,耐沖性差,遇水則變?yōu)槟嗔鳎较掠稳A北平原堆積形成懸河。(2)氣候環(huán)境因素。黃河流域全年降水的70%都集中在夏秋,多暴雨,洪峰流量大大高于年平均流量,形成暴漲暴落,極易沖壞河堤。研究表明黃土高原侵蝕中自然侵蝕占70%,而人類加速侵占只占30%,這就是說自然地貌、土壤和氣候環(huán)境是造成黃土高原侵蝕的最主要原因。(3)人類活動因素。由于人類的不合理開發(fā),特別是采伐不節(jié)制,使黃河中游川區(qū)的森林受極大大的摧殘,水土流失因此越來越嚴重,黃河水患也越來越酷烈。8、長江流域洪水災害頻發(fā)的原因:'(1)自然環(huán)境的內部諸多因素。如長江流域徑流量與太陽黑子數(shù)有必然聯(lián)系,而長江流域洪水與近日點、日月交食年也存在必然的聯(lián)系,再則氣候溫暖,往往水災頻率也增大。(2)人類活動的因素。長江流域的洪水災害頻率增大和災害強度增大,很大、程度上緣于上游和中游的森林破壞和水土流失,體現(xiàn)為人類活動的影響作用,如山地陡坡墾殖、皇木采辦。(3)長江中游地區(qū)的森林破壞、圍湖造田也是加重長江流域洪水災害的一個重要原因。I(4)從長江流域的洪災規(guī)律來看,災害的損失越來越大,很大程度上歸因于長江沿線經濟的日益發(fā)達,從而導致災害的客觀損失也更大。9、絲綢之路的興衰原因西北絲綢之路的興衰與歷史時期氣候變化二帶來的西北地區(qū)沙漠化推移關系十分密切。(1)秦漢時期是一個冷濕時期,雨水較多,氣溫較低,雪線下移。絲綢之路上的諸多城鎮(zhèn)環(huán)境較好,人煙輻輳,絲路一片繁榮。(2)東漢以后,氣候開始變干,匈奴地區(qū)出現(xiàn)連年大旱赤地千里,人畜死亡大半,絲綢之路南道南路南移、消亡。樓蘭城廢棄的自然原因主要是在大的干旱背景下塔里木河下游和孔雀河下游分合與終點位置的改變。(3)隋唐以后,絲綢之路北道逐漸開辟、繁榮,從伊州可通西洲高昌城、交河城,絲綢之路南北二道均繁盛一時。(4)西北絲綢之路的衰落以綠洲農業(yè)的衰退和沙漠化加強為特征,這種衰落以中國西北地區(qū)近2000年來氣候日趨干冷為背景,是人類墾殖文明的不合理開發(fā)的結果。(西北綠洲國家的衰落和消失的主要原因是河流的改道和退縮引起的沙化,但河流改道和退縮是歷史時期自然與社會雙重因素的結果。一方面中國近5000年來的氣候變化是日趨干冷;一方面人類在綠洲上的開發(fā)強度不斷加強。)、10、哪些因素對氣候產生影響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緯度位置、大氣環(huán)流、海陸分布、洋流和地形緯度位置是影響氣候的基本因素,大氣環(huán)流是形成各種氣候類型和天氣變化的主要因素,海陸分布改變了氣溫和降水的地帶性分布,地形的起伏能破壞氣候分布的地帶性,洋流對其流經的大陸沿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