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文學的基本特征_第1頁
民間文學的基本特征_第2頁
民間文學的基本特征_第3頁
民間文學的基本特征_第4頁
民間文學的基本特征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民間文學的基本特征內容回顧:民間文學:是一個民族在生活語境里集體創作、在漫長歷史中傳承發展的語言藝術。它既是該民族生活、思想與感情的自發表露,有關歷史、科學、宗教及其他人生知識的總結,審美觀念和藝術情趣的表現形式,也是該民族集體持有和享用的一種具有民族傳統特色的文化生活。民間文學的基本特征:口頭性;集體性;變異性;傳承性。

<一>、口頭性:一種表演的模式口頭交流是民間文學的存在形式。1、口頭語言系統的必然存在。在文藝學中常常把區別于作家書面文學的民間文學稱作“民眾口頭創作”或“口頭文學”,就是因為它有訴諸于口頭語言系統這個明顯的特征。在作家文學或作家文藝的傳播和表演活動中,也會借助口頭語言系統,起到輔助的作用。文字寫作才是第一義、必要的方式。民間文學可以被采集,以“文字”方式出現,其真正的生命還是在‘語言’上,惟有還原到“語言”的表達形式和情節,才能體會到民間文學的濃厚情感。民間文學是民眾在生產和生活過程中產生和傳播的。→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口傳心授”是民間文學生存和展現的必需的方式。是面對面的交流,構成了一種彼此互動的具體情境。沒有交流就沒有民間文學,人們面對面的交流是民間文學最基本的生存狀態。→傳統的村落就是一個口頭交流的社會。2、口口相傳的優越性口頭交流就是通過方言進行的,方言是造就民間文學地域性特色的根本因素之一。四川方言笑話:麻雀和烏鴉一起擺龍門陣。麻雀說:你是啥子鳥哦?烏鴉說:我是鳳凰噻!麻雀:哪有你龜兒子這么黑的鳳凰哦?烏鴉:你曉得個鏟鏟,老子是燒鍋爐的鳳凰噻。東北方言:例1(按讀音):包質,夜乎大包質,又餡的。解釋:包子,熱乎大包子,肉餡的。例2(按詞匯):在道牙子上打出溜滑,把波了蓋兒卡突嚕皮兒了,后雨兒那疙瘩結嘎疤了賊刺撓,老想撓。解釋:(在馬路邊的冰上打滑,把膝蓋摔破了,后來膝蓋那結疤,挺癢的,總想抓癢。)口頭交流使民間文學流傳很廣、很久。如:神話、史詩口口相傳造就和寬容了民間文學的重復敘事,是區別于書面敘事的外部標示之一。如:“花兒”選段

花花的公雞紅冠子,墻頭上把鳴兒叫了;尕妹們穿的花袖衫,大門上把人們耀了。花花的公雞紅冠子,墻頭上把鳴兒叫了;胳膊剁掉的頭割掉,血身子陪你著坐了。3、民間文學是永恒的口頭語言是一種最靈活的交流工具。既便于傳,又便于記。民眾用口頭語言反映生活異常及時、方便和生動。是全方位的交流方式,是具體場景的交流方式。而文字是單向性和脫離情景的。人們掌握了文字,口頭創作存在的可能性性就會消逝嗎?↓只有口頭語言存在,民間文學就不會消亡。書面文學雖然客觀上在確立所記錄版本的權威性和統一性,卻消磨掉口頭文學的地域性和多樣性。

<二>、集體性:演說者與觀眾的互動民間文學的集體性指的是民間文學由某個民族、地域或歷史時期的廣大民眾共同創作、共同傳承而顯現出來的特性。這種性質,一方面,體現了民間文學的創作活動與傳承過程融于一體、同步展開的內在機制;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民間文學凝聚集體智慧與藝術才華所獲得的強勁的藝術生命力,表達了根植于民俗生活的特定民族、地域或時代的集體觀念。集體性的表現形態民間口頭文學史廣大民眾群體所有的財富,是群體創作的,它既不署某個作家的名字,也不為某個作家所私有。民眾既是修改者、傳播者;又是講述者或演唱者,同時也是它的最基本的聽眾。作家文學一旦定型,就不受流傳時間的影響而發生變化。而民間文學卻是刻在人民的記憶中,活在人民的口頭上,不斷被加工和創作的。正如一首侗歌所唱的:

“唱歌不是人發顛,

也是前朝古人傳;

一人傳三三傳九,

河水淘沙漸漸深。”再如一首歌謠所概括的:

瞎話瞎話,無根無把;一個傳倆,兩個傳仨;

我嘴生葉,他嘴里開花;

傳到末尾,忘了老家。

【《蘋果姑娘·后記》,上海文藝出版社,1959年】民間文學的集體性表現在創作與流傳方式上,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1、集體場合中的集體創作

勞動人民往往在一定的場合,如集體生產或集體生活場合,進行你一句我一句的集體創作。如:有學者指出,“花兒”對唱中“對手的提問和回答,是‘花兒把式’的產生創作欲望的‘酵母’,是激發他們靈感與智慧的關鍵。沒有對唱的熱烈氛圍和競技環境,失去了挑戰者‘火力’的逼迫,他們即興創作的才能就不能充分發揮出來”。

2、由個別人創編出雛形,再由許多人添枝加葉,逐漸完善。

民間文學“更多的、也更經常的,卻是在她已經成為‘初坯’之后,在不斷的傳唱或講述的過程中,受到無數的唱述者的加工、琢磨。在這種加工、琢磨中,不但滲入那些唱述者的思想、感情、想象和藝術才能,也包括那些聽眾所反映的意見和情趣在內。”【鐘敬文:《新的驛程》,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7年,第31頁】以孟姜女的傳說為例,據顧頡剛等學者考證,孟姜女傳說在民間流傳了2000多年,傳播地區幾乎遍及全國各地。她最早雛形知識敘述杞良妻拒絕齊侯郊吊的歷史事件,后添加了“善哭”→“哭崩城墻”→“城墻具體化為‘杞都城’”→“與長城掛鉤,哭倒長城”......

3、個人創作,集體流傳

民間歌手、藝人的創作多屬這種形態。群眾中的某個人或把前人的口頭藝術繼承下來,或把群眾中斷片的素材及許多口頭作品集中起來加以概括、綜合,形成完整的作品,傳給群眾,流傳開去。湖北崇陽民間敘事詩《雙合蓮》,就是作品主人公的一位長輩鄭三爹根據發生在自己身邊的真實故事編唱出來的。這時的個人創作就作為集體的代言人來創作的,它表達的是集體觀念與生活情趣,很容易在集體中流傳并得到認可。并在傳承中不斷的被加工、修改,成為集體意義鮮明的民間文學。集體性的形成與發展民間文學的集體性早在遠古時期就已形成。原始社會時期,人類經濟和文化都處于低級階段,人類必須結成一定群體才能生存下來。恩格斯曾評價說,“這個時代的人們,不管在我們看來多么值得贊嘆,他們彼此并沒有什么差別,用馬克思的話說,他們還沒有脫掉自然發生的共同性的臍帶”。

無論是漁獵、農耕、戰爭還是宗教祭祀、娛樂活動,都是或大或小的氏族、部落群體參與的集體活動。共同的生活內容和感情需求決定了當時人們在進行原始藝術創作時只能采取集體

創作的形式。這是一種原始的集體性創作,是一種純粹的集體性創作。

民間文學的集體性在階級社會里又有了新的特點。主要是出現了擅長口頭文學創作與演唱的因素。這種個人創作因素的增長,表現在集體中的個別人不同程度地脫離了群眾的勞動生產,成為人民當中職業的或半職業的口頭創作家或演唱家。但是這類藝人是在集體創作的藝術母乳滋養下成長的,吸取了群眾集體性的藝術經驗,集中了集體的藝術才能,是一種新的集體性形式。此期民間文學的集體性與民間藝人的獨特性是有機的統一體。

進入到社會主義巨大變革階段,勞動人民開始廣泛地接受文化教育,其中的一部分也學會了用文字進行書面創作。它們標志著社會主義時期作家書面創作的群眾性的不斷擴大,并不意味著民間文學集體性的縮小。相反,在原來口頭創作基礎上發展下來的民間文學,集體性仍然起著明顯的主導作用;最近三十年的實踐證明,這種集體性越來越顯示了它的廣泛意義。例如新的民間笑話、民謠等。

民間文學的群體屬性與獨創性是辯證統一的兩個方面。我們在理解民間文學的集體性特征時,不是片面夸大群體性而忽視了民間文學的獨創性和個體性。

<三>、變異性:表演活動的不可復制變異性的含義及表現

與作家書面文學的穩定性相比,民間文學口頭創作傳播時處于不斷變化的狀態之中,只要活在民眾的口耳間,就永遠沒有定稿。民間文學這種不斷變化的特征叫變異性。

民間文學的變異性大量地經常地表現在作品的語言、內容、情節、主題、形象、結構等要素上。

變異性是民間文學的生命和活力之所在。變異性首先表現在語言變化上。語言永遠是最活躍的因素。例如生活在黃河岸邊的人們常用“千走萬走,不如黃河兩岸”這句俗話來表達對家鄉的依戀和贊美。這句話進入淮河流域就成了“千走萬走,不如淮河兩岸”

。到了長江流域就成了“千走萬走,不如長江兩岸”。在內容、主題、情節上的變化:

1、從最早關于織女、牽牛兩星相愛的傳說,到現在這個天上織女和人間放牛郎相愛的完整故事,多少世紀以來幾經變化,到了六朝時期才有了一年一度的七夕相會情節的記載;到了唐以后,才把這個故事與《兩兄弟》故事中個哥倆分家狗耕田的情節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人神戀愛的故事。(表現了深刻的反封建意義的主題)。2、民間情歌到政治歌謠:騎虎不怕虎上山,騎龍不怕龍下潭;決心采花不怕死,死在花下變牡丹。騎虎不怕虎上山,騎龍不怕龍下潭;決心革命不怕死,死為人民心也甘。民間文學另一種普遍的變異情況發生在不同體裁之間。如:“長期以來梁祝故事的傳播是多種形態并存的;散文體的口頭故事;韻文體的歌謠、俗曲;戲曲曲藝表演;年畫、剪紙、雕塑等樣式的傳布,交相呼應;還有不少專業的作家、藝術家參與期間,進行著梁祝故事的改編和再創作。各種文藝形式都曾對梁祝故事的傳播產生過不可低估的影響”。

二、變異性的形成原因及其對民間文學的影響

1、遺忘帶來的創建性。口傳心授、靠記憶保存,對故事情節的遺忘,是民間文學作品形成變異性的內在原因。

用他們自己的話說,“故事是隨心草,愿意說說半天;不愿意說,三言兩語就能說完”。傳承者的心理機制是民間文學變異的內在因素。2、民間文學創作者沒有著作權觀念,這是形成變異性的另一個內在原因。與作家書面文學的著作權、出版權不同,民間文學作品在民眾中流傳時,傳播者往往就是再創作者,這種改動是不自覺的,是民間文學傳播傳承的自然規律使然。3、不同的生活習慣、風俗、環境,是變異性產生的外在原因。像牛郎織女故事,在漢族中與“七夕”民俗結合,在苗族中便與“七夕”脫離,與苗族過年節時的踩銅鼓、跳蘆笙,以及苗家風物清水江畔的牛頭山聯系起來。4、歷史的發展,時代的變革,是形成變異性的重要客觀原因。隨著時間的推移,歲月的變遷,口頭文學作品一代一代相傳,人們往往會根據現實社會的情況,不斷以所處時代的生活內容去補充或改換原作品的內容,以適應新情況的需要。歷史性的體現,由民歌帶軍旅歌謠。

◎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喜幾家愁。幾家夫妻同羅帳,幾家飄散在他州。◎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喜幾家愁。白天黑夜修工事,卻把青春水中丟。變異性對民間文學發展的影響具有兩重性:一方面顯示了民間文學不斷變化的靈活性和適應性,使作品與人民的生活一道發展,與時代的脈搏一起跳動,在不斷變化中吸取養分、日臻完善,獲得永久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也可能由于遺忘和誤傳而使作品中某些精彩部分失去原有的光彩,變得殘缺不全,甚至面目全非,造成對民間文學的損害,這是其局限性。<三>、傳承性:演說模式的相對穩定一、傳承性的含義及其表現

民間文學固然有不斷變化的特征,但是同時又存在著一系列相對穩定的因素,這些相對穩定的因素經民眾時代傳襲下來,逐漸形成了約定俗成的傳統,也就是民間文學的傳承性。對于傳承性特征,存在著不同的理解。過去有學者認為傳承性就等于因襲性、保守性,他們著眼于民間作品中某些傳統觀念和古代意識的代代相傳,以致于把民間文學視為封建、迷信、落后、保守的東西。這種認識是很片面的。

民間文學的傳承性既表現在作品的內容上,又表現在作品的形式上,還表現在作品的傳遞上。從內容上看,頌揚民族始祖和創世英雄的功勛,贊美勞動人民樸實善良的美德,宣揚勤勞致富的觀念,歌頌忠貞不渝的愛情,等等,都是民間文學經世不衰的表現對象。勞動人民在長期生活中形成的是非觀、道德觀以及許多傳統心理反映到民間文學的內容上,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情節,像好心人因禍得福、窮光棍巧遇仙女喜結良緣、動物報恩、勤勞者挖寶致富等,這些都集中反映了勞動人民同從內容上看,頌揚民族始祖和創世英雄的功勛,贊美勞動人民樸實善良的美德,宣揚勤勞致富的觀念,歌頌忠貞不渝的愛情等,都是民間文學經世不衰的表現對象。勞動人民在長期生活中形成的是非觀、道德觀以及許多傳統心理反映到民間文學的內容上,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情節,像好心人因禍得福、窮光棍巧遇仙女喜結良緣、動物報恩、勤勞者挖寶致富等,這些都集中反映了勞動人民同情弱者、懲惡揚善、追求幸福的理想和愿望,不斷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民間文學作品中反復出現。從藝術形式上看,時代相襲的成分就更多了。根據本民族口頭語言的音節、語調、語法結構、修辭特點等創造的各式各樣的藝術表現手法和形式,人們在進行口頭創作的過程中不斷琢磨、錘煉,代代相傳,世世襲用,形成了相對穩定地額格式。散文類講故事有頭有尾,通常用“對稱式”“三疊式”“連鎖式”等,并且常用一些故事的套語“很久很久以前”之類。

而韻文體作品則多有像“四季歌”“五更調”“十繡”“十唱”“十二月調”等固定的調式,以及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歌體形式,像“信天游”、“爬山調”、“五句子”、“歡”、“諧”、“花兒”等。而比興、夸張、諧音、重章疊句等表現手法更是從古到今沿用不衰。二、傳承性的形成與傳承人傳承性的形成受集體性、口頭性制約。因為是集體的創作,必然要求民間文學在內容上反映人民集體的生活和情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