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游》上課課件_第1頁
《逍遙游》上課課件_第2頁
《逍遙游》上課課件_第3頁
《逍遙游》上課課件_第4頁
《逍遙游》上課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逍遙游

《莊子》學習目標1、了解莊子其人及《逍遙游》的寫作思路、基本思想。2、賞析本文奇特的想象,借寓言形式闡述深邃思想的寫法。3、掌握、積累常用文言字、詞、句式。一、關于莊子及其作品莊子:名周,戰國時宋國人。先秦著名的哲學家、文學家。他繼承并發展了老子的思想,成為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稱“老莊”?!拔覍幱螒蛭蹫^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

--《史記·老莊韓列傳》我寧愿像泥鰍一樣在污泥中自由自在地玩耍,圖個身心愉快,而決不為侯王所用,讓他們用宰相的枷鎖把我限制起來。

莊子生活在社會矛盾極其復雜的亂世。戰時,諸侯征戰不已,暴君佞臣殺人如麻。他的志向抱負在現實中不可能實現,無法獲得生命的自由,于是,他以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來逃避紛亂的現實。希望在精神上天馬行空、無所羈絆,讓精神的生活去解放作為形體的生命,從而達到物我兩忘、超然物外的絕對自由莊子思想意義:

A、積極方面,它揭示了社會統治思想的本質,表現了擺脫精神束縛的熱烈渴望,為封建時代具有反傳統精神和異端思想的文人提供了哲學出發點。

B、消極方面,所追求的自由只是理念上而非實踐的方面,提供給人的只是逃避社會矛盾的方法,因而始終為統治者所容忍,同時消極避世,也給后世帶來了厭世的影響。莊子的思想屬于主觀唯心主義,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對性,否定客觀事物的差別,否定客觀真理。莊子對待生活的態度是:一切順其自然,“安時而處順”“知其無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清靜無為”。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莊子散文的藝術特點

《莊子》一書,是莊子及其后學的文集,道家的經典之一。包括內篇7篇,外篇15篇,雜篇11篇。莊子散文的藝術特點(三)描寫生動細致,比喻精當,形象光怪陸離而生動傳神。(四)行文錯綜變化,語言奇詭雄放。(二)想象奇幻、意境渺遠,富有浪漫主義色彩。(一)“寓言”、“重言”、“卮言”相結合的方法,抽象的哲理寓于具體形象之中,使哲理文章以文學性見長?!跺羞b游》是《莊子·內篇》的首篇,是莊子的代表作,比較集中地表現了莊子追求絕對自由的人生觀?!跺羞b游》全文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總論,論證世間萬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自己追求的是“無所待”的最高境界。第二部分通過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論證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的境界,以及通過“無為”達到這一境界的主張。全篇集中表現莊子哲學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即虛無主義與絕對自由。二、關于《逍遙游》三、文本學習字詞整理1找出本段的通假字2解釋下列詞語的意思怒而飛志怪者也時則不至決起而飛而后乃今培風適莽蒼者腹猶果然之二蟲又何知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北冥有魚三餐而反奮發記載有時快速的樣子然后才開始很飽的樣子往此表選擇代詞第一段翻譯:南冥者,天池也.莫之夭閼者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之二蟲又何知!判斷句南冥是天然形成的大海.賓語前置沒有阻礙它的東西.反問句、固定結構哪用飛到九萬里的高處再往南去呢?賓語前置這兩只蟲子又知道什么?

“逍遙”,表達一種難以言傳的行動和悠遠舒長的意境。就是徜徉、漫步、翱翔,安適自得優游歲月的情景,那就是逍遙?!板羞b游”就是沒有任何束縛地、自由自在地活動。1、既然題目是無所羈絆,無所依靠,無所憑借,悠游自得的意思,那么作者用眾多的比喻所描寫的物和人是不是就是無所羈絆,無所依靠,無所憑借,悠游自得呢?第1段中哪些句子描寫鯤鵬之大?明確: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

2、形體碩大無比的鯤鵬如何飛上九萬里高空的?《齊諧》書里如何寫的?

明確:“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洱R諧》者,志怪者也?!吨C》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p>

3、這說明鯤鵬上九萬里,非逍遙,有所待。有所待的是什么?

明確:是海運時的六月巨風。

4、接下來課文用了哪些比喻說明世間萬物都要憑借外力才能活動?也是非逍遙的?

明確:“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薄扒曳蛩e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

5、蜩、學鳩是怎樣嘲笑大鵬的?作者是怎樣解釋的?

明確:“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作者反駁:“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知!”6、蜩與學鳩“槍榆傷而止,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說明什么?

明確:它們也不逍遙,都是不自由的。

理解:反駁蜩與學鳩,說明這兩種動物也有所待。蜩與學鳩,飛不高,行不遠,卻自以為得到逍遙,從而嘲笑鵬鳥高飛遠行的壯舉。作者以行路備糧的比喻進行反駁:“適莽蒼者”“適百里者”“適千里者”的備糧各有不同是因為行程遠近不一樣。鵬鳥、蜩蟬、學鳩體形不一樣,因而憑借的風力不一樣。蜩與學鳩認識不到自己與鵬鳥的差異和自身的“所待”,反而嘲笑鵬鳥南飛,實在可笑。歸納第一部分:

鵬鳥奮飛:必須憑借強大的風力。水霧塵埃:要靠氣息相吹。萬物都有所待;大舟無力:因為積水不深。都沒有絕對自由。杯水膠地:因為水淺舟大。蜩鳩嘲鵬:不知自己“所待”。遠行所待:備糧,越遠所待越多。根據上面分析,可以歸納第一部分意義如下:闡明世間萬事萬物,大至鵬鳥,小至塵埃,它們的活動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小知不如大知此大小之辯也知通智辯通辨通假字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絕云氣,負青天解釋詞語相比直上穿過獨翻譯:

奚以知其然也?

彼且奚適也?憑什么知道它是這樣的呢?它將要飛到哪里去呢?第二段7、作者為了說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這個道理,舉了哪些例子?

明確:“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在五彩繽紛,變幻無窮的大千世界里,有動物、有植物、有云氣、有人類。其物種形狀,其所占時間,所占空間,大的大,小的小,絕不相同。自然界如此,社會亦然。作者以上寫的都是物,它們都不是自由的,即非逍遙的。歸納第二部分: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道春秋;冥靈春秋五百歲,大椿春秋八千歲;大小之辯彭祖——眾人鵬鳥——斥鴳歸納:本段是對第一段的歸納、補充、印證,說明萬物在“有所待”的范圍內,存在著“大小之辯”的差異,但終歸都是“有所待”。8、第三段作者提到的兩個人說明什么?

明確:所提到的宋榮子、列子,同樣說明兩人也還未逍遙。9、那作者所認為的真正的逍遙到底是什么?這是怎樣的境界?哪種人能達到種境界?

明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也只有課文最后提到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達到這種境界,因為他們“無己、無功、無名?!睔w納第三部分:由對世間萬物的“有所待”的論述進入到對社會中人的具體論述,闡明逍遙游的境界,即莊子理想中的最高境界,點明全文的主題。

能夠“效、比、合、征”的四種人,有才智修養,但都被世俗所累;

宋榮子置世人的贊譽與誹謗于度外,但他的修養“猶有未樹”;

列子御風而行,逍遙自在,但“猶有所待者”這些有才有智有修養的人都沒有達到真正的“逍遙游”,更何況那些普通人呢?

本文的主旨是追求一種“無所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遙境界,即順應萬物的本性,悠然自在,適心任性,達到物我一體的精神上的絕對自由。

所謂“無已”,就是忘掉自我。不受外物的束縛,達到恬淡自適的境界。所謂“無功”就是去掉功名利祿之心,不汲汲追逐外物。所謂“無名”,就是忘掉榮辱毀譽得失,褒貶任人。這樣消除了物我對立,使精神與道融和為一,超越一切現實的矛盾,步入超越現實的絕對自由。論證思路萬物皆“有所待”

萬物所待有“小大之辯”

世人亦“有所待”(這些都不算“逍遙游”)怎樣才算“逍遙游”

什么樣的人可以入此境?提出主張: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至人無已,神人無功,圣人無名我們在哪些人的身上看到過這樣的人格?陶淵明: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蘇軾: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老子: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將自己生命存在的意義放在社會的需求之中,使自己成為社會中的理想人格。有什么不好嗎?莊子為什么提出逍遙學說?對于莊子:①作者肯定了鵬高遠的精神追求,但是如果沒有大風,鵬想自由飛翔便不可得,那么,一面是欲飛的理想,另一面是無法飛走的悲哀,它的心情會怎樣?矛盾苦悶。

②這種狀態便是莊子自己的狀態。莊子生活年代:戰國中后期大變革、大動蕩、大戰亂。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孟子》操吳戈兮披犀甲,……嚴殺盡兮棄原野?!秶鴼憽非f子生活狀況:出身于沒落貴族家庭,做過短暫的蒙地漆園吏;家境貧困。士之失仕尤農之失耕“處窮閭厄巷,困窘織屢,槁項黃馘(xù

)(頸項枯瘦,面色蒼黃)”《列御寇》“往貸粟于監河侯”《外物》莊子學識情況:

“其學無所不窺”《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可見,莊子也是個平凡人,有感情、有需求、也有欲望,但他生不逢時,又傲視王侯富貴,有用世之心而無法用世,有救世理想而不能實現,目睹人間苦難又不能無動于衷,內心的痛苦可想而知,他是繼續痛苦還是從痛苦中尋求慰藉呢?我們把他和屈原作一下比較:時代:同處戰國中后期國別:莊出生在宋國,但后來宋為楚滅;屈是楚國人學派:屈—信而見疑忠而被謗,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儒家拯救精神。莊—冷眼旁觀、追求自由的道家思想結局:屈—幾遭放逐,投汨羅而死莊—安然活了83歲,思想光照后世對于莊子:逍遙是面對人生痛苦指出的精神出路。當進取的理想與現實發生沖突時,人們贊揚屈原,實際上是贊揚儒家的進取,但是進取的道路是艱苦的,不是每個人都能成功的,當人們在一條道路上走不通,如果沒有其它的道路,那么會陷入絕境。就像屈原一樣,失去了精神上的支柱。好在中國的哲學為我們提供了兩條道路,成功固然可喜,失敗也能找到心理上的安慰。建功立業的人可以以儒家思想鼓勵自己,追求自主生活的人仍可以找到莊子,作為自己的精神依靠。在精神疲憊或失敗的時候調節我們的心理。所以儒道是兩種人生意義,兩種人生價值的不同體現。這恰恰正是中國哲學的智慧所在。感悟莊子中國的儒家思想在社會這個尺度上,要求人擔當;但道家思想在生命層面上,要求人超越。擔當是我們的一份社會責任,超越是我們的一種生命境界。我們置身于自然社會中,不能不受到客觀法則的限制,這是必然的痛苦,莊子告訴我們安時處順,順其自然;人們在蠅營狗茍地追名逐利時,常常會扭曲本性、迷失自我,莊子告訴我們要堅守自我、淡泊名利,方能超然物外。如果說儒家思想是糧店,是我們立身處世之根本;那么道家思想就是藥店,在我們精神處于困境中時,不妨去向老莊尋一劑良藥。療救一下疲憊的心靈。老莊思想的積極意義:

同學們,現實生活中有沒有絕對的自由?

1.思想的自由就是最高的獨立。

2.自由就是做法律所許可的一切事情的權力。

3.一個公民的自由是以另一個公民的自由為界限的。

4.為了享有自由,我們必須控制自己。

所以,現實生活中沒有絕對的自由!對于我們:現在的社會,競爭激烈。欲望驅使,使罪案頻發;壓力過大,使心靈扭曲。如果能讀懂莊子的逍遙,一方面可以鼓勵我們潔身自好,另一方面可以調解我們的心理,使我們在人生旅途身遭厄運之時,能生活下去,并活的自在,活的坦然。從這個意義上說,逍遙也是一種拯救。但是,從整個社會來說,儒家的進取是主流,因為它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中國的傳統文化正是以其圓融的性格和博大的胸懷為其每一個成員提供了精神上的家園。課文鑒賞要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