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音樂教案(2023版)_第1頁
八年級音樂教案(2023版)_第2頁
八年級音樂教案(2023版)_第3頁
八年級音樂教案(2023版)_第4頁
八年級音樂教案(2023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八年級音樂教案(2023版)一單元

青春的旋律(第1課時)教學內容:1、歌曲《青春舞曲》2、音樂活動:為《青春舞曲》編配打擊樂伴奏,并創編舞蹈動作。

教學準備:鋼琴(電子琴)、錄音機、磁帶、小型打擊樂器(手鼓、串鈴等)、投影儀、音響設備等。教學目標:1、學會歌曲《青春舞曲》。正確把握歌曲的情緒,體會歌曲的旋律特點。2、通過音樂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參與意識,培養節奏感和創造力,訓練協調性,加深對歌曲風格的理解。3、了解維吾爾族音樂特點,并可結合維吾爾族服裝、樂器、舞蹈動作,體會音樂與舞蹈的結合。重點難點:1、

重點:通過不同教學活動,使學生認識和了解圍繞“青春”主題的不同音樂作品的內容和音樂風格特點,并激發學生對“青春”的更深層次的理解。用自然的聲音準確地演唱《青春舞曲》。2、難點:本單元所選的歌曲和樂曲均屬小型作品,在教學中,既要通過各種活動使學生掌握應學的知識,有要是課堂氣氛活躍,充滿“青春氣息”,同時還要發掘“青春”的思想含義。教學過程:1、聆聽《青春舞曲》。2、

提問:(1)這是哪個民族的歌曲?(2)說出這首歌曲音樂特點,包括曲調、節奏、速度、情緒。3、再聽兩遍《青春舞曲》。請學生打開課本,邊聽邊跟隨音響唱樂譜,可以跟著歌曲的拍子拍手,體會節拍感。當聽第二遍時,找出主要節奏型,嘗試有表情地背唱這收歌曲。4、引入音樂活動(一)——編配打擊樂伴奏。首先介紹新疆維吾爾族的特色樂器:手鼓、薩巴依等,并介紹樂器的演奏方法。5、將全班分成幾個小組,各組選用不同的打擊樂器(除新疆打擊樂器以外的其它打擊樂器或自制打擊樂器),自編與歌曲相配合的節奏,教師對每一組分別加以輔導,啟發學生編配多聲部節奏,并使之配合默契。6、每一組展示自編節奏,全班同學進行評價,哪一組的節奏與歌曲配合起來音響效果最好。7、這首歌曲是載歌載舞的,同學們了解新疆維吾爾族舞蹈的基本動作嗎?介紹新疆維吾爾族舞蹈的基本動作(此步驟根據情況而定)。8、音樂活動(二)——創編舞蹈動作。可以是新疆的,也可以是其他的,如現代的,最主要的是與歌曲的節奏相適應。9、全班分成機組,由學生推薦或教師指定幾個有舞蹈基礎的同學作為骨干,每人帶領一組,編創舞蹈動作,經過幾分鐘的練習后,每一組向全班展示。10、在兩項音樂活動完成后,全班共同表演《青春舞曲》,分成唱歌組、打擊樂伴奏組、舞蹈組、樂器伴奏組(如豎笛、手風琴、鋼琴、弦樂器等,視情況而定)載歌載舞,將課堂氣氛推向高潮,充滿“青春”的活力,在熱烈的氣氛中,由教師或學生以一句話結束這節音樂課。小

結:

充分肯定學生的參與過程和各種演唱形式。課后記:歌曲學的較快,在教師的指導下,同學們能積極參與為歌曲編配打擊樂伴奏,但在舞蹈動作的編排方面還不夠積極,有待于引導。

(2課時)

教學內容:1、音樂欣賞

歌曲《手拉手》《共青團員之歌》《十六歲的太陽》;樂曲《青年友誼圓舞曲》《四季歌》。2、即興表演《青年友誼圓舞曲》《四季歌》。教學目標:1、感受歌曲《手拉手》《共青團員之歌》《十六歲的太陽》的不同情緒和時代特征;體會樂曲《青年友誼圓舞曲》《四季歌》的不同節拍和節奏感覺。2、了解奧運會的知識,會歌和漢城奧運會。3、隨著樂曲《青年友誼圓舞曲》《四季歌》即興表演舞蹈,掌握不同節拍的舞蹈節奏。重點難點:1、教學重點:通過不同教學活動,使學生認識和了解圍繞“青春”主題的不同音樂作品的內容和音樂風格特點,并激發學生對“青春”的更深層次的理解。用自然的聲音準確地演唱《青春舞曲》。2、教學難點:本單元所選的歌曲和樂曲均屬小型作品,在教學中,既要通過各種活動使學生掌握應學的知識,有要是課堂氣氛活躍,充滿“青春氣息”,同時還要發掘“青春”的思想含義。教學準備:錄音機、CD片(有關奧運會的一些場景、前蘇聯衛國戰爭、青海“花兒”的文字、圖片資料或音像資料)。教學過程:1、通過回憶上一節課的內容——背唱《青春舞曲》引入新課,我們繼續“青春”的主題。2、提問:表現青春的歌曲和樂曲還有哪些?3、這捷克我們聽這樣幾首歌曲和樂曲:(1)聽《手拉手》。這首歌曲的名稱是什么?你知道它演唱的時間、地點、唱和以及它的基本情緒嗎?討論關于奧運會的話題、關于奧運會會歌的話題以及漢城奧運會。打開樂譜,分析歌曲的曲調(旋律線、音域)、節奏特點(弱起、切分、附點、休止符等)以及不同段落的情緒變化。再欣賞1-2遍《手拉手》,按4/4拍指揮圖式及音樂發展的線條打拍子,體會歌曲的音樂特點和情緒,并可跟著音響哼唱歌曲,加深對歌曲音樂意境的體驗。(2)聽《共青團員之歌》。情學生們討論這首歌曲的名稱、國明、音樂風格、情緒和歷史背景。

欣賞《共青團員之歌》。分析、討論歌曲的旋律,特別是強拍和弱拍起在不同段落所造成的不同音樂特點,曲調節奏與歌詞的關系,大跳音程與音樂情緒的關系,調式與音樂風格等。再欣賞《共青團員之歌》。進一步體會歌曲的風格和音樂形象。(3)聽《十六歲的太陽》(如有條件可同時播放《十六歲的花季》的片斷)。討論這首歌曲的音樂形象、時代特征、基本情緒、歌曲結構、節奏特點等。欣賞《十六歲的太陽》,跟著音響打拍子,可以自編多聲部節奏(立體節奏和使用不同打擊樂)。(4)聽兩首樂曲:管弦樂曲《青年友誼圓舞曲》和手風琴曲《四季歌》。討論兩首樂曲的音樂情緒、節拍節奏、音樂風格、時代背景有什么不同,樂句如何劃分等。欣賞《青年友誼圓舞曲》和《四季歌》,跟著樂曲打拍子。4、歌曲和樂曲欣賞的反饋與評價:教師依次播放《手拉手》《共青團員之歌》《十六歲的太陽》《青年友誼圓舞曲》和《四季歌》每聽一首歌曲和樂曲均填寫和選擇下列內容。討論“青春”的含義,上升到思想教育、人生觀教育的高度。選擇填表1

曲名速度:A中速稍慢B中速稍快C進行曲速度節拍:A2/4B4/4C3/4力度:A強B弱C漸強D漸弱

選擇填表2曲名及其段落情緒:A歡樂B悲傷C雄壯D抒情E莊嚴F柔美G憤怒H其他意境:A寬廣遼闊B整裝待發C夢幻憧憬D流暢優美E活潑熱情F其他

5、即興表演舞蹈。跟著《青年友誼圓舞曲》和《四季歌》的旋律即興做出舞蹈動作,體會不同節拍的節奏感覺。同時將課堂氣氛推向高潮。小結: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活動的態度。課后記:選擇填表部分,多數學生填寫準確。作業:用豎笛視奏《青春舞曲》。第二單元

動物狂歡節(第1課時)教學內容:歌曲《小鳥,小鳥》,欣賞《動物狂歡節》。教學目標:1、啟發學生能用輕快活潑的情緒演唱歌曲。2、感受歌曲的情感并完整地表現歌曲。3、引導學生為歌曲編配伴奏以培養其創造能力。重點與難點:1、歌曲:《小鳥,小鳥》重點:感受歌曲中八分休止符對于表現歌曲所起的作用,在表現歌曲時注意情緒的把握,并有感情地演唱歌曲。難點:注意解決六度音程大跳的音準和二部合唱的音準、聲部的和諧、統一。2、欣賞:《白鳥朝鳳》《動物狂歡節》二胡曲《空山鳥語》引導學生感受樂曲所描寫的情緒及樂器音色的聽辨。使學生聽辨在一種樂器上表現的動物形象和通過多種樂器表現的動物形象的異同。教學準備:鋼琴、三角鐵、碰鈴、木魚、豎笛。錄音機、磁帶、CD機、光盤。教學過程:1、聽錄音。你能感受歌曲所表現的情緒嗎?(教師可引導學生帶問題去欣賞歌曲,以明確欣賞的目的,提高欣賞效果。)2、采用聽唱法或時唱法學唱歌曲3、解決難點——八分休止符、六度大跳、6/8拍的強弱規律及其韻律。(可采用對比法進行教學(重點體驗有無休止附的異同),以利于學生理解休止符在表現歌曲情緒時所起的作用。)4、教師啟發學生用輕快、活潑的情緒演唱歌曲。5、引導學生選擇適當的打擊樂器為歌曲編配伴奏。(可分組討論,討論的結果可能是多種多樣,在不出現科學性錯誤的情況下教師應以激勵法去評價學生的作品,不要隨意否定學生。)6、教師引導學生了解前奏的作用及常用的編配方法。7、欣賞《動物狂歡節》片斷,提問:你能想象出每段音樂所描繪的動物形象嗎?請你結合教材種的圖片對號入座。通過欣賞樂曲提高學生對音樂要素在音樂表現中的作用的認識。(可以選聽“公雞與母雞”的片斷,提問:你能根據此段音樂編一個故事嗎?以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8、全班演奏《青春舞曲》。小結:積極評價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課后記:在學吹豎笛方面要多鼓勵。

(第2課時)教學內容:復習歌曲《小鳥,小鳥》、學習二聲部,欣賞樂曲《蝴蝶》《白鳥朝鳳》《蜻蜓點水》,歌曲《Can

You

Feel

the

Love

Tonight》。教學目標:1、能準確演唱《小鳥,小鳥》的合唱部分,達到和諧統一。2、體驗與感受:觀看《動物狂歡節》片段,(1)獅子,模唱主旋律;(2)天鵝,隨音樂舞蹈,模仿天鵝動作。欣賞(《白鳥朝鳳》)《空山鳥語》,感受(嗩吶)二胡的音色特點及豐富的表現力。重點遇難點:1、歌曲:《小鳥,小鳥》重點:感受歌曲中八分休止符對于表現歌曲所起的作用,在表現歌曲時注意情緒的把握,并有感情地演唱歌曲。難點:注意二部合唱的音準、聲部的和諧、統一。2、欣賞:(《白鳥朝鳳》)《空山鳥語》《動物狂歡節》引導學生感受樂曲所描寫的情緒及樂器音色的聽辨。使學生聽辨在一種樂器上表現的動物形象和通過多種樂器表現的動物形象的異同。3、欣賞:《蝴蝶》《蜻蜓點水》引導學生想象樂曲描繪的意境,使學生了解現代音樂的一些表現手法。4、欣賞:《Can

You

Feel

the

Love

Tonight》引導學生感受現代音樂的音響效果。教學準備:鋼琴、三角鐵、碰鈴、木魚、豎笛。錄音機、磁帶、CD機、光盤。教學過程:1、復習歌曲《小鳥,小鳥》的第一聲部,要求音高準確,情緒把握正確,演唱時能達到盛情并茂。2、學習二部合唱部分。(可先分聲部學習,待兩聲部都能唱準確后再進行合唱,注意聲部和諧、統一。)3、全體同學完整地表現歌曲(加入打擊樂器伴奏)。4、欣賞《動物狂歡節》片斷,(1)小鳥,欣賞(《白鳥朝鳳》)《空山鳥語》,感受(嗩吶)二胡的音色特點及豐富的表現力。(2)獅子,模唱主旋律;(3)天鵝,隨音樂舞蹈,模仿天鵝動作。5、欣賞《蜻蜓點水》,在欣賞過程中啟發學生想象樂曲所描繪的意境。(可啟發學生根據樂曲描繪的景象創作一幅畫或聽音樂講故事。)6、欣賞《Can

You

Feel

the

Love

Tonight》,先請同學講述動畫片《獅子王》的故事情節,啟發學生體驗故事中的不同的動物性格,為課后創編英語音樂劇作準備。小結:課后記:歌曲二聲部的效果不理想,今后還應加強訓練。第三單元

八音之樂(一)以圖:

這一單元與其年級下冊中的“華夏古韻”相呼應,是為學生了解民族樂器及器樂音樂而設立的。在“音樂故事”欄目中,結合欣賞琵琶曲《十面埋伏》,介紹楚漢相爭的歷史故事;笛子獨奏《姑蘇行》配以清淡雋秀的水粉畫《水鄉》,極具藝術魅力;二胡獨奏《光明行》展示了二胡的音色和果敢剛毅的音樂性格;《十六版》《行街》《小放驢》《-十番鑼鼓》等是我國各具代表性的器樂合奏形式。本單元的特色還在于集中認識代表民族打擊樂器,并據此安排了學打鑼鼓經,模仿戲曲人物出場的手眼身法步等。在音樂知識方面介紹了八音、弦索、江南絲竹、打擊樂器、鑼鼓經等。(二)重點與難點:

本單元的重點是通過講故事、欣賞、表演等教學活動讓學生理解我國博大精深的民族民間音樂的有關材料,一及音樂相關文化的有機關聯。

難點是教師如何把握不同欄目的教學意圖,以及如何根據學生的知識背景靈活取舍教學材料。(三)材料分析:1、《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十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樂曲內容的壯麗輝煌,風格的雄偉奇特,在古典音樂中是罕見的。這首樂曲是根據公元前202年初含量方在垓下(今安徽省靈壁縣東南)進行決戰時,漢軍設下十面埋伏的陣法,從此徹底擊敗楚軍,迫使項羽自刎烏江這一歷史事實加以集中概括譜寫而成的。

垓下決戰是我國歷史上一次有名的戰役。秦朝末年,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在風起云涌的農民起義猛烈打擊下,琴王朝宣告滅亡。此時,劉邦的漢軍和項羽得出均展開了逐鹿中原、爭霸天下的斗爭。到公元前202年,楚漢雙方已進行了長達數年的戰爭,由于西楚霸王項羽驕矜、優柔寡斷而一再坐失良機,錯過消滅劉邦漢軍的機會,到該下決戰時,劉邦以三十萬的絕對優勢兵力包圍了十萬之眾。深夜,張良吹曉,兵士唱楚歌,使楚軍感到走投無路,迫使在烏江展開一場格斗,項羽因寡不敵眾而拔劍自刎,漢軍取得了輝煌勝利。琵琶曲《十面埋伏》出色地運用音樂手段表現了這場古代戰爭的激烈戰況,使一幅生動感人的古戰場音畫。

《十面埋伏》最早見于記載的是1818年出版的《華秋萍琵琶譜》。1895年出版李芳園編訂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譜》重獎她改名為《懷陰平楚》。但這是一首長期在民間流傳的傳統樂曲。早在十六世紀末年,明代王猷定在《四照堂集》一書中就記述了當時琵琶名手湯應曾演奏《楚漢》以取得生動狀況。文中寫道:“《楚漢》一曲,當其兩軍決戰時,聲動天地,瓦屋若飛墜。徐而察之,有金聲、鼓聲、劍弩聲、人馬辟易聲;俄而無聲,久之,有怨而難明者為楚歌聲;余其柔踐爭項王聲,使聞者始而奮,既而悲,終而涕淚之無從也。其感人如此。“這段文字說明,《十面埋伏》的內容、結構和音樂形象與《楚漢》一曲所描述的大體一致,證明它的流傳年代是十分悠久的。

(第1課時)教學內容:1、介紹中國民間樂器。2、音樂故事:楚漢相爭。3、音樂欣賞:《姑蘇行》《光明行》《十六版》。教學目標:1、介紹八音樂器,使學生從整體上認識中國民間樂器。2、通過音樂與古石像結合的形式,使學生了解琵琶曲《十面埋伏》的產生年代、創作背景以及它應體現出的情緒特征。3、通過欣賞《姑蘇行》《光明行》《十六版》來了解中國民間器樂曲的演奏形式、風格特征。教學過程:1、結合樂器圖向學生介紹中國的八音樂器分類法,并舉例說明。2、讓學生聽賞《十面埋伏》,并用語言描繪出這首樂曲的內容、情緒。之后可由教師進行補充,完整地敘述“楚漢相爭”的故事。再次請學生帶著故事仔細聆聽一遍。(播放VCD)3、欣賞《姑蘇行》《光明行》。(1)問:能否聽出這兩首樂曲是用什么樂器演奏的?它們的風格特點有什么不同?(2)播放錄音。(VCD)(3)請學生回答問題,由教師補充。(4)介紹《光明行》的曲作者劉天華的生平以及代表作。4、欣賞弦樂合奏《十六版》。(1)介紹《十六版》是選自《弦索十三套》以及《弦索十三套》的作者、產生年代等。(2)問:能否聽出樂曲中有哪些樂器在演奏?它的演奏形式與前兩首有何不同?它體現了什么樣的風格特點?(3)播放錄音。(4)請學生回答問題,由教師補充。小結:為了繼承和發揚我們中國的音樂文化,并把它推向世界,許多偉大的音樂人在努力,許多我們的同齡朋友,比如那些學習民樂的同學也在努力。而我們呢?就奉獻一份熱愛吧!課后記:通過欣賞,不斷培養學生對民族音樂的熱愛。

(第2課時)教學內容:音樂欣賞:《行街》《小放驢》。1、介紹中國打擊樂器。2、音樂欣賞:《十番鑼鼓》。教學過程:1、欣賞《行街》《小放驢》。(1)問:能否聽出這兩首樂曲是用什么樂器楊奏的?它們的演奏形式分別是什么?它們在音樂風格和曲調上有什么不同?(2)播放錄音。(3)請學生回答問題,教師歸納總結。(4)分別介紹江南絲竹、吹打樂的流行區域、樂器組合、音樂風格以及具有代表性的作品。2、介紹中國打擊樂。(1)講解中國打擊樂器的種類以及幾種打擊樂器,如大鑼、堂鼓、小鑼、大镲、梆子、小镲等,并由教師演示這些樂器的演奏方式。(2)請學生來演奏,并用語言來描繪這些打擊樂器的不同音色。(3)再學生掌握這些打擊樂器的演奏方式后,可要求學生按照一定的節奏、強弱變化來演奏。可由強到弱來演奏。以提高學生的興趣。3、欣賞《十番鑼鼓》。(1)講解《十番鑼鼓》的名字來由、流行區域、音樂風格、音響效果。(2)播放錄音。小結:通過今天的講解,同學們初步了解了我國打擊樂器的流行區域、音樂風格、音響效果。課后記:如果有實物讓學生親自演奏會更好。

(第3課時)教學內容:1、了解并學打鑼鼓經。2、音樂表演:合著戲曲打擊樂的節奏來表演。教學目標:使學生進一步了解打擊樂以及打擊樂在民間音樂中的重要地位,感受戲曲表演中的“手、眼、身、法、步”的一致性。教學過程:1、復習大鑼、堂鼓、小鑼、大镲、梆子、小镲的演奏方式。2、解釋鑼鼓經,并舉例說明。3、學打鑼鼓經《沖頭》《急急風》。(1)可先讓學生唱出這兩首鑼鼓經的節奏直至熟練。(2)讓學生分別練習鼓、梆、大鑼、小鑼、小镲的節奏制止熟練。(3)讓學生合練。(4)也可讓學生互換樂器,以使學生熟悉各種樂器的演奏方法。4、音樂表演:(1)問:戲曲的角色有哪幾種?它們分別具有哪幾種特征?戲曲的表演應注意哪些方面?(2)讓學生觀看戲曲節目,請學生留意演員的造型、角色以及表演。(3)請學生回答問題。(4)將全體學生分成兩組,一組學生表演戲曲中“聲、旦、凈、丑”四中行當,一組學生用打擊樂伴奏。打擊樂的節奏可由教師設計,也可由學生設計。在表演時,兩組的學生可以對換表演。表演后,教師應引導學生對自己、他人和集體的表現作簡單的評價,并互相交流感受,提出改進的意見。小結:通過學習鑼鼓經,進一步了解打擊樂以及打擊樂在民間音樂中的重要地位,感受戲曲表演中的“手、眼、身、法、步”的一致性。課后記:興趣很高,但要把握分寸。第四單元

神州大地——錦繡山川一、意圖:本單元的選材以祖國大地錦繡山川的“山”為中心,由學唱歌曲《青藏高原》,到欣賞歌曲《太行頌》《黃土高坡》《走上這高高的興安嶺》,在學唱歌曲《沂蒙山小調》,欣賞交響合唱《蜀道難》、合唱《憶秦娥·l婁山關》。思路:1、內容安排緊扣課程標準的三的領域,即音樂表現、感受預見上、音樂與相關文化;2、材料選擇緊扣課題中心——錦繡山川;3、體裁形式包括歌曲、和唱、角祥和長;4、風格特點有青藏高原藏族、山西漢族、陜西漢族、內蒙古蒙古族等民族地域特點以及峻峭美、悲壯美等不同審美類型。二、重點難點:1、學唱歌曲《青藏高原》《沂蒙山小調》。重點:背唱著兩首歌曲,并體會它們的不同風格特點。難點:學會用不同的聲音來表現這兩首歌曲的不同風格特點。前者要用秀美舒展的聲音來表現遼闊熱情的風格特點;后者要用質樸率直的歌聲來表現樸實高亢的風格特點。2、欣賞歌曲《太行頌》《黃土高坡》《走上這高高的興安嶺》。重點:體會不同歌曲所體現的不同民族、地域的不同音樂風格特點、感情氣質、曲體結構。難點:(1)對音樂風格、感情氣質,在感性上比較容易體會,但應引導學生循著教材第34頁所提供詞語,進行理解和表達;(2)啟發學生填寫教材第34頁下面的表格。3、欣賞交響合唱《蜀道難》、合唱《憶秦娥·婁山關》。重點:體會音樂、詩歌、繪畫在傳情達意方面的異同。難點:理解這兩部作品在音樂審美類型和中心意境方面的不同特點。三、教學準備1、錄音機或CD機(投影儀)。2、展示錦繡山川的圖片或幻燈片。如:青藏高原、太行山、黃土高坡、大興安嶺、沂蒙山、峨眉山、婁山關等。3、與教材第34頁下半部、37頁下半部相同的表格掛圖。4、交學CD或錄音帶(VCD或錄像帶):《青藏高原》《太行頌》《黃圖高坡》《走上這高高的興安嶺》《沂蒙山小調》《蜀道難》《憶秦娥·婁山關。。

(第1課時)教學內容:1、唱歌:《青藏高原》。2、欣賞:《太行頌》《黃土高坡》《走上這高高的興安嶺》。教學目標:1、學會演唱《青藏高原》。2、通過欣賞《太行頌》《黃土高坡》《走上這高高的興安嶺》,結合演唱《青藏高原》,體會山西漢族、陜西漢族、內蒙古蒙古族、青藏高原藏族的不同音樂風格、感情氣質。3、學會區分二段體、三段體等曲式結構的不同。教學過程:1、導入采用中國地圖、畫和語言相結合的方式,引入課本中心內容:通過唱歌、音樂欣賞來了解祖國的錦繡山川——青藏高原、太行山、黃土高坡、興安嶺,并且體會不同地方的風土人情所形成的不同的音樂風格。2、唱歌《青藏高原》(1)結合觀賞青藏高原風光的圖片,或者由教師范唱歌曲《青藏高原》,或播放該歌曲的錄音(錄像,或CD\VCD)。(2)分三個部分跟錄音哼唱。A、引子:“呀拉索哎”。特別注意“呀”的切份節奏,“哎”的八度大跳和裝飾音,并引導學生對高亢的山歌風格和遼闊的青藏高原風光的聯想。B、由“是誰帶來遠古的呼喚”,到“還是那久久不能忘懷的眷戀”。引導學生用明朗親切的聲音來歌唱。頭兩句音調、節奏均比較平穩,后兩句少有變化,尤其注意第二句“還有”的切分,“有”到“無”的八度跳進,以及第四局的后半拍起唱的節奏。C、由“哦,我看見”到“那可是青藏高原”。節奏比前寬廣舒展,旋律音調起伏幅度更大。尤其應當注意四三拍子、四四拍子中,二拍延長音的區別。結尾樂句中,“那就是青藏高原”的“高”字拖腔。(3)在分段練習的基礎上,將全曲連續演唱。進而分析該曲的曲式:帶銀子的二段體。3、分析歌曲《太行頌》(1)介紹《太行頌》的內容、音樂形象,啟發學生對山西民歌風格、頌歌特點的關注。(2)播放錄音。(3)討論《太行頌》的山西民歌風格、頌歌特點在旋律音調、節奏放面的表現。4、欣賞《黃土高坡》(1)介紹《黃土高坡》的內容、音樂形象,啟發學生對陜西民歌風格的關注。(2)播放錄音。(3)討論《黃土高坡》的山西民歌風格、頌歌特點在旋律音調、節奏放面的表現。(4)啟發學生對該歌曲曲式結構的注意,由引子和ABA1三個段落構成。并分析A段與B段的不同和相同之處,A段與A1段的相同和不同之處,進而分析它們之間在感情表達方面的區別。5、欣賞《走上這高高的興安嶺》(1)介紹《走上這高高的興安嶺》的內容、音樂形象,啟發學生對內蒙古蒙古族音樂風格的關注。(2)播放錄音。(3)討論該歌曲的蒙古族音樂風格在旋律音調、節奏方面的表現。(4)分析該歌曲的曲式結構:帶引子的二部曲式。并闡明B部復樂段的特征。6、教師對以上四首歌曲在民族特色地方風格、感情氣質、曲式結構等方面的特點進行總結,兵器法學生填寫好教材第34頁下半頁的表格。4、小結:這節課,通過欣賞和演唱,同學們對山西漢族、陜西漢族、內蒙古蒙古族、青藏高原藏族的不同音樂風格、感情氣質有了新的體會。

課后記:學唱《青藏高原》的積極性較高。結尾可刪去。

(第2課時)教學內容:1、唱歌:《沂蒙山小調》。2、聽樂、吟詩、賞畫:《蜀道難》《憶秦娥·婁山關》。教學目標:1、學會用山東民歌演唱方法來演唱《沂蒙山小調》。2、通過聽樂、吟詩、賞畫,啟發學生對《蜀道難》《憶秦娥·婁山關》不同音樂風格(審美類型)的體驗。教學過程:1、通過對前一課時教學內容的回顧,引入本課時教學內容的簡單介紹:繼續體驗音樂重的“錦繡山川”——山東的沂蒙山,四川的峨眉山,貴州的婁山關。2、唱歌《沂蒙山小調》。(1)結合觀賞沂蒙山風光的圖片,播放《沂蒙山小調》的錄音(音響或CD、VCD)。(2)跟錄音哼唱。先學會安旋律、節奏要求準確地歌唱。接著,模仿錄音重的風格來演唱。(3)啟發學生對“魚咬尾”的旋法和第一、三句,第二、四句之間的旋律移位關系的分析。3、聽樂、吟詩、賞畫《蜀道難》。(1)邊欣賞《古蜀棧道》圖片,邊朗誦李白詩《蜀道難》(2)欣賞郭文景《交響樂·蜀道難》再現部;啟發學生對作品表現意境的體驗。4、聽樂、吟詩、賞畫《憶秦娥·婁山關》。(1)邊觀賞全山石《婁山關》油畫,邊朗誦毛澤東詞《憶秦娥·婁山關》。(2)欣賞田豐作曲的合唱《憶秦娥·婁山關》,啟發學生對引子、A段、B段音樂內容的體驗。5、小結:綜合比較《蜀道難》與《憶秦娥·婁山關》在音樂風格(音樂審美類型)和中心意境方面的差別。啟發學生理解教材第37面下半頁的比較表。課后記:學生基本能把握《沂蒙山小調》的風格。

第五單元

環球之旅——走進非洲設計:本單元以非洲最具特色的音樂為教學內容,包括歌曲、鍵盤樂器“冬哥”以及各種鼓的音樂,安排2課時,非洲音樂的節奏特點、旋律音高的典型特征、多聲性旋律及節奏燈應在短短的幾節課始終有所涉獵和接觸,除此以外,教師應選取更多的非洲音樂作為補充,并適當地結合畫面、錄像等視聽資料,讓學生了解非洲的地理、文化、傳統習俗等相關知識,熱愛世界民族音樂文化遺產,樹立多元化的價值觀念。

教學準備:1、放音機、放像機。2、“冬哥”與歌唱音樂錄音帶,其他有關的非洲風格的歌曲印象。“鼓樂”或“鼓語”錄音帶。3、豐多姆佛羅姆舞蹈錄像帶。4、鍵盤樂器“冬哥”圖片。重點難點:欣賞非洲獨具特色的音樂文化,能模仿和學習一種獨特的音樂表現法。教學內容:學唱《當太陽降落》,欣賞豐多姆佛羅姆舞蹈。教學目標:1、學唱《當太陽降落》。2、了解運用非洲多聲部歌唱的聲部結合方法,了解豐多姆佛羅姆舞蹈動作和舞蹈音樂的特點。3、學習一兩個豐多姆佛羅姆舞蹈動作。4、思考非洲舞蹈動作與非洲音樂節奏的關系。教學過程:1、唱歌《當太陽降落》。(1)教師指出人聲演唱是非洲音樂重要組成部分。(2)教師范唱或聆聽錄音帶《當太陽降落》,并帶領學生學唱歌曲。(3)清學生思考還有哪些自己熟知的黑人歌曲。教師課帶領大家共同思考,列舉《深深的河》《云車,你飛下云端》《沒有人知道我的痛苦》等歌曲。并告知學生,這些在美國流行的黑人歌曲正式伴隨著非洲黑人北擄掠的歷程來到了美洲大陸。(4)清學生欣賞、演唱、演奏這幾首歌曲或鋼琴改編曲,總結非洲歌曲旋律、節奏的特點。2、了解黑人多聲歌唱的特點。(1)再聆聽“冬哥”與歌唱音樂,啟發學生指出黑人歌曲形式以多聲歌常為特點。(2)教師運用五度平行,為學生演唱的歌曲《當太陽降落》第一段伴唱。唱(3)啟發學生分別運用四度、五度、八度平行,為歌曲《當太陽降落》第一段伴唱。。3、嘗試為《當太陽降落》的演唱設計打擊樂曲伴奏或拍手、跺腳的舞蹈伴奏。4、觀看豐多姆佛羅姆舞蹈錄像,了解該舞蹈表演場景和社會功能。(1)觀看豐多姆佛羅姆舞蹈錄像,啟發學生根據舞蹈進行想象:該舞蹈是表現黑人勞動、閑暇娛樂、求雨、豐收,還是表現黑人狩獵的情景?(2)介紹黑人舞蹈的形式。初步了解黑人舞蹈服飾、面具、化妝和舞蹈音樂的特點。5、引導學生總結歸納豐多姆佛羅姆舞蹈動作的特點。(1)引導學生學做一兩個舞蹈動作,并隨錄像中的舞蹈音樂跳起來。(2)聆聽當代流行歌手演唱的搖滾風格的歌曲,引導學生注意傳統演唱方式與搖滾演唱方式在節奏上的變化和差異。教師進一步說明非洲音樂節奏對搖滾樂、爵士樂的影響。小結:課后記:本課內容新穎,通過學習,開闊了視野,學生興趣較高。(第2課時)教學內容:欣賞鍵盤樂器“冬哥”音樂、鼓的語言。教學目標:1、欣賞非洲鍵盤樂器“冬哥”音樂。2、化妝3、鼓語。4、多聲部鼓樂。5、舞蹈。教學過程:1、欣賞鍵盤樂器“冬哥”與歌唱音樂,了解“冬哥”的音色、形制,人聲與樂器的配合等。(1)第一遍欣賞“冬哥”與歌唱音樂,引導學生關注樂隊中“冬哥”的聲音。(2)第二遍欣賞“冬哥”與歌唱音樂,出示“冬哥”樂器圖,介紹樂器的各個組成部分極其名稱和演奏方式。2、第三遍欣賞“冬哥”與歌唱音樂,請學生們聆聽音樂中除了“冬哥”的聲音還有哪些聲音。主要有人聲演唱。再次觀賞豐多姆佛羅姆舞蹈鍵盤樂器“冬哥”及演唱音樂。(1)再次聆聽或觀賞上兩堂課的教學內容,并聆聽“鼓樂”或“鼓語”錄音帶,啟發學生發現鼓在非洲音樂中的重要作用。(2)教師說明鼓再非洲音樂中的兩種不同的作用。一種是作為伴奏,一種是作為獨奏表演的樂器。3、教師介紹鼓與其他打擊樂器合作,共同形成多聲部節奏的這種形式,鼓勵學生按照所給的節奏進行多聲部節奏合奏。(展示譜例)4、再次聆聽鼓樂,加深對鼓樂的認識。(1)第二次聆聽鼓樂,請學生展開想象“會說話的鼓”說了些什么。(2)教師介紹鼓樂是如何傳遞信息的:節奏主題,音色變奏等。(3)啟發學生嘗試用鼓來表現情緒。(4)設計一段召集各部落成員聚集獵象的鼓語:“(領奏)獵象時,不要刺它的屁股,(合奏)大象搖耳朵,你快躲開;(領奏)獵象時,要把長矛投向耳朵后的軟處。(合奏)大象搖耳朵,你快躲開;(領奏)獵象時,要勇敢地刺向它,(合奏)刺向它,刺向它,刺向它……”5、“狩獵”為劇情,將模仿非洲黑人舞蹈、演唱非洲民歌、敲擊鼓語等環節包括再內。(1)化妝、做面具,扮演非洲黑人。(2)演奏召集各部落成員聚集獵象的鼓語。(3)隨著豐多姆佛羅姆舞蹈音樂表演與象戰斗的舞蹈場面。(4)狩獵歸來,唱《當太陽降落》,用多聲合唱、打擊樂合奏伴奏。(5)結束。課后記:課堂氣氛熱烈,學生的參與性較高。第六單元

電子空間站一、意圖: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電子設備被越來越多地運用到音樂創作和表演領域。大約在70年代前,美國人約翰·凱奇利用電子管振蕩器和留聲機進行創作。法國人皮埃爾利用磁帶錄音機通過改變磁帶速度、顛倒方向、隨機剪輯、多軌錄音等方法制作一種合成的音樂——具體音樂。德國人艾默爾特利用電子合成器制作電子音樂。隨著計算機的發明,人們又利用計算機制作電腦音樂。今天,我們所接觸的音響范圍已經不再局限于由人聲或傳統樂器(鋼琴、小提琴、二胡、笛子等)演唱或演奏的音樂,電子音響進入了我們的生活空間。本單元選用了一些教科書很少涉及的材料,力圖讓學生通過欣賞用電子樂器演奏的音樂,以及用電子手段制作的音響片段,加深對電子音樂領域的了解,從而達到客觀而全面地看待不同的音樂現象。二、重點與難點:本單元的重點是通過各種音樂或音響使學生初步了解和認識電子音樂,擴大學生的藝術視野,從而加深隊不同音樂類別的了解。難點是音樂材料比較新,教師如何以傳統的教學模式較好地完成教學任務。三、教學準備:1、音響、CD、唱片、VCD(DVD)影碟(內容與本課相關);電子琴、豎笛、打2、2、擊樂器(木魚、鈴鼓、雙響筒、三角鐵等)。1、與本課相關的照片,如西班牙斗牛圖、沙漠駝鈴、電子樂器(隊)照片、奧運會開幕式、熱帶雨林、西班牙斗牛民俗、絲綢之路、環境保護方面的文字材料。

(第1課時)教學內容:1、認識電子樂器,了解其發聲原理。2、欣賞——《西班牙斗牛舞曲》、《絲綢之路》主題音樂、《命運變奏曲》、《橄欖樹》。教學目標:1、了解電聲樂器的發聲原理,認識常見電聲樂器,能夠聽辯電聲樂器的音色。2、通過教學能夠使學生隨錄音學會演唱歌曲《橄欖樹》,體會歌曲的詞曲關系。3、對《西班牙斗牛舞曲》、《絲綢之路》主題音樂、《命運變奏曲》、《橄欖樹》等作品有一個基本了解。教學過程:(一)看圖片和實物,認識電子樂器1、師:同學們,我們今天要聽一些特別的樂器聲音,你們能夠辨別出它們是什么樂器嗎?2、播放課前錄制的不同形式電子音樂片段。3、檢查學生了解的情況。出示圖片加以說明。4、引導學生看教科書上的圖片,回答問題。5、師:電聲樂器不是通過物理振動發音,而是借助電能發聲,因而它們的發聲原理與常規樂器不同,音色獨具特色。教科書中的架子鼓不是電聲樂器,但是它是電聲樂隊中起重要作用的打擊樂器,一般不用于常規樂器組合。(二)欣賞1、《西班牙斗牛舞曲》(1)先放錄音,讓學生回答問題,了解學生對樂曲表現內容的掌握情況。(2)引導學生注意樂曲的節奏特點及情緒的轉換,借助圖片及有關西班牙斗牛的文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