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呂坤養生觀的哲學基礎和主要內容,中醫養生論文摘要:明代理學家呂坤興趣廣泛,對醫學多有涉獵,在其著名小品文集(呻吟語〕中闡述了一些值得我們借鑒的養生思想。呂坤的養生觀念以其哲學思想為基礎,主要包含了養心以養生、養德以養生、定靜制欲等觀念,強調人要順應自然的節拍,并以當然之理來行動,以到達身心和諧、延年益壽的目的。其養生思想對今天人們快節拍的生活方式也多有啟發。本文關鍵詞語:呂坤;養生觀;呻吟語;以德養生;Abstract:LvKuninMingDynastyhasawiderangeofinterestsandhasalotofresearchinmedicine.Inhisfamousessay“ShenyinYu〞,healsoexpoundssomehealth-preservingideasworthyofourreference.LvKunsconceptofhealthpreservationisbasedonhisphilosophicalthoughts,andmainlyincludestheconceptsofnourishingthemindtokeephealth,nourishingmoralstokeephealth,calmingdowndesires,etc.Heemphasizedthatpeopleshouldconformtotherhythmofnature,andactaccordingtothenaturalprinciple,inordertoachievethepurposeofphysicalandmentalharmonyandlongevity.Hisviewsofhealthpreservationarealsoinspiringforpeoplesfast-pacedlifestylestoday.Keyword:LvKun;viewofhealthpreservation;ShenyinYu;keephealthywithmorality;呂坤〔1536-1618〕,初字順叔,后改字簡叔,別號新吾、心吾,自號抱獨居士,河南寧陵人。呂坤一生大致能夠分為三個時期:早年求學時期,大約從出生到萬歷元年〔1536~1573〕;中年仕宦時期,從萬歷二年到萬歷二十五年〔1574~1597〕,考取進士后歷任襄垣知縣、大同知縣、吏部文選司主事、吏部考功司郎中、山西按察使、陜西右布政司等官職,呂坤卒后,天啟元年贈刑部尚書;從萬歷二十五年到萬歷四十六年〔1597~1618〕,為晚年致仕鄉居時期,終年八十二歲。[1]呂坤一生興趣廣泛,涉獵哲學、政治、經濟、倫理、音韻等領域,主要著作有(呻吟語〕、(去偽齋集〕、(實政錄〕、(閨范〕等。呂坤自幼身體羸弱,他在(呻吟語·序〕中寫道:“予小子生而昏弱善病,病時呻吟,輒志所苦以自恨曰‘慎疾,無復病。’已而弗慎,又復病,輒又志之。蓋世病備經,不可勝志;一病數經,竟不能懲〞[2]。身體的病痛折磨不僅使呂坤在心性、理欲等哲學問題上構成了深邃、獨到的見解,也使其深切進入考慮了身心關系,結合其哲學思想從養心、養德、定靜、制欲等角度討論了養生的詳細觀念與方式方法,主要具體表現出在其歷經三十余年的著作(呻吟語〕中的(養生〕、(修身〕、(存心〕、(性命〕、(倫理〕、(修養〕等篇章中。本文主要從呂坤養生觀的哲學基礎與主要內容的角度來闡述呂坤的養生思想。一、呂坤養生觀的哲學基礎呂坤作為明代著名理學家,其養生觀念與其哲學思想有著密切聯絡,主要表如今下面兩個方面。1.在理氣關系上,堅持“理氣非兩科〞的一元論。理氣問題是宋明理學討論的核心問題之一,一方面呂坤繼承了程朱理學的影響,以為理先天的統攝氣,是天地萬事萬物的根本,其“先天,理罷了矣;后天,氣罷了矣;天下,勢罷了矣;人情,利罷了矣。理一而氣、勢、利三,勝負可知矣〞[2]661,“夫誠何物也?實理也。實有此理,則有此氣;實有此理,則實有此事〞[2]271等文本都明確地表示出了理本論的意涵;另一方面呂坤又深受堅持“氣本論〞的哲學家王廷相、羅欽順等人思想的影響,以為“天地萬物只是一氣聚散,更無別個〞[2]772,主張氣為理之本,“宇宙內主張萬物底,只是一塊氣,氣即是理。理者,氣之自然者也〞[2]655。既然理氣皆能夠為本,那么怎樣解決二者之間的矛盾?在呂坤看來,理氣不可割裂開來,“道、器非兩物,理、氣非兩件。成象、成形者器,所以然者道。生物、成物者氣,所以然者理。道與理,視之無跡,捫之無物,必分道器、理氣為兩項,殊為未精。〞[2]661也就是講,理與氣本來就是一體兩面,把理和氣二分而論乃是對理氣二者的關系沒有準確的把握。在這一思想的影響下,呂坤在養生思想中也強調身心之間的和諧關系以及養心的重要性。2.在自然與當然的關系上,堅持順其自然而行其當然。呂坤對自然的闡述主要從自然現象以及命運的角度來討論,對當然的考慮則構成了其倫理思想中人倫社會實踐法則的基礎,二者在呂坤的養生觀念中都有所具體表現出。從哲學上講,呂坤既非宿命論者,也非唯意志論者。一方面,他肯定自然對萬事萬物的規律作用,“陽亢必旱,久旱必陰,久陰必雨,久雨必晴,此之謂自然〞[2]772,并且以命來詮釋自然,“以命言之,則自然者謂之天,莫之為而為,莫之致而至,定于有生之初是已〞[2]770-771;另一方面,人面對命運、面對萬物運行流變的自然法則并非只能聽任自然而不可為,所以,他把自個的思想與老莊區別開來,“莊、列見得道理原著不得人為,故一向不盡人事。不知一任自然,成甚世界?圣人明知自然,卻把自然閣起,只講個當然,聽那個自然〞[2]647。在呂坤看來,自然雖然有其運行的法則,“自然者,發之不可遏,禁之不能止〞[2]641,但自然并非人所能下功夫的范疇,“有個自然,是屬天底,任你躑躅咆哮,自勉強不來。舉世昏迷,專在自然上錯用工夫,是謂替天忙,徒勞無益〞,真正能夠讓人去下功夫踐行的乃是當然,“有個當然,是屬人底,不問吉兇禍福,要向前做去〞。[2]647在人倫世界中,應該根據“理〞的法則來踐行,“以理言之,則當然者謂之天〞[2]770,“君尊臣卑,父坐子立,夫唱婦隨,兄友弟恭,此謂當然〞[2]772,對當然的遵從,呂坤稱其為“奪自然〞,“其奪自然者,惟至誠〞[2]768,這在一定意義上繼承了宋儒對天理的推崇。二、呂坤養生觀的主要內容在傳統的醫學哲學中,養生是古人延年益壽的重要觀念與方式方法,在(呂氏春秋〕中有“知生者也,不以害生,養生之謂也〞的講法。道家的養生強調順應自然、清靜無為,如老子在(道德經〕中有言,“致虛極,守靜篤〞〔(道德經〕第十六章〕,“見素抱樸,少思寡欲〞〔(道德經〕第十九章〕。莊子進一步闡述了順應自然的思想,如“夫至樂者,先應之以人事,順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應之以自然,然后調理四時,太和萬物。四時迭起,萬物循生〞〔(莊子·天運〕〕。儒家則注重以德養生,如孔子“仁者壽〞觀點,以及(論語·雍也〕中“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都蘊涵了仁德對壽命的積極意義。呂坤的養生觀吸收了儒道兩家的思想,主要包含了下面幾個方面的內容:1.注重身心和諧,養心以養生。呂坤由于自幼體弱多病,并常年目擊父母親受病痛折磨,對醫藥養生問題多有關注,不僅在閱讀興趣上廣泛涉獵醫書,還有專門的醫學著作(疹科〕流傳于世。因而,其養生思想的出發點首先是保全身體,“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發膚還父母之初,無些毀傷,親之孝子也。天全而生之,人全而歸之,心性還天之初,無些缺欠,天之孝子也〞[2]610-611,并將保全身體與孝道聯絡起來。但在呂坤看來,身體不是孤立的存在,養生并不只是在保全身體上做文章。身與心密切相關,“手有手之道,足有足之道,耳目鼻口有耳目鼻口之道,但此輩皆是奴隸,都聽天君使令,使之正也順從,使之邪也順從〞[2]617,身體的問題都自心上來,“殺身者不是刀劍,不是寇乃是自家心殺了自家〞[2]625。因而,呂坤強調養心治心的重要性,“渾身五臟六腑、百脈千絡、耳目口鼻、四肢百骸、毛發甲爪,以致衣裳冠履,都無分毫罪過,都與堯、舜一般,只是一點方寸之心千過萬罪,禽獸不如。千古圣賢只是治心〞[2]626,圣賢與普通人的本質區別在心而不在身。呂坤不僅強調了養心的重要性,也在文中多處提及了養心之方式方法,亦即怎樣養心。首先,心要既實且虛,既小且大。“心要虛,無一點渣滓;心要實,無一毫欠缺〞[2]621,“心要實又要虛,無物之謂虛,無妄之謂實,惟虛故實,惟實故虛。心要小又要大,大其心能體天下之物,小其心不僨天下之事〞[2]626。只要心無雜念,才能保持心平而氣和。若內心滋生妄念,“目中有花,則視萬物皆妄見也;耳中有聲,則聽萬物皆妄聞也;心中有物,則處萬物皆妄意也。是故此心貴虛〞[2]614。其次,在詳細的倫理踐行上,讓心有其處所,思其所當然之事務。“日用職業,本分工夫,朝惟暮圖,期無荒廢,日本思〞。呂坤還廣泛列舉了心之邪思、越思、浮思、狂思等多種不得其正的思慮,強調了“本思〞的重要意義,“善攝心者,其惟本思乎!身有定業,日有定務,暮則省白晝之所行,朝則計今日之所事,念茲在茲,不肯一事茍且,不肯一時放過,庶心有下落,不得他適,而德業日有長進矣〞[2]618-619。最后,心務于“本思〞,便可淡然應對外來的各種紛擾,不為物所累。詳細來講,“寧耐,是思事第一法。安詳,是處事第一法。謙退,是保身第一法。涵容,是處人第一法。置富貴、貧賤、死生、常變于度外,是養心第一法〞[2]615。呂坤還作一首小詩來描繪敘述養心所到達的理想狀態:“心無一事累,物有特別春。神明七尺體,天地一腔心。終有歸來日,不知到幾時。吾心原止水,世態任浮云。〞[2]629在這里養心之法的指導之下,身心自可保持和諧統一的狀態。2.“仁以主之〞,養德以養生。呂坤以為,時人養生之法,如餌藥、服氣、避險、辭難、慎時、寡欲等固然都有一定的價值,但卻并非最重要的。他以嵇康為例,以為其固然擅長養生,但卻死于所慮之外,因而,明確提出“乃知養德尤養生第一要也〞[2]671。呂坤批評時人“以肥甘愛兒女而不思其傷身,以姑息愛兒女而不恤其敗德,……舉世之自愛而陷于自殺者又十人而九矣〞[2]671。在他看來,父母對子女在德性上不加管束,在飲食上不加節制,最終的結果即是傷身敗德。德性與心性修養同樣重要,都會影響到人的身體健康,壽命長短。所以,呂坤提出“以虛養心,以德養身,以善養人,以仁養天下萬物,以道養萬世,養之義大矣哉〞[2]651,“保身底是德義,害身底是才能〞[2]686,強調道德在養生中的根本性作用。唐代醫藥學家孫思邈也以為“德行不充,縱服玉液金丹,沒有能延壽〞,強調養性以養德,“性既自善,內外百病皆悉不生,禍亂災禍亦無由作,此養性之大經也〞[3]486。呂坤對“德〞的理解則立足于傳統儒家的“仁〞這一概念,在以德養生的觀念中,仁具有主體的地位,“六尺渾成一個沖和,無分毫病痛,便是一身之仁……仁是全體,無毫發欠缺;仁是純體,無纖芥瑕疵;仁是天成,無些子造作〞[2]612。“仁〞不僅帶來個體身心的和諧,也帶來和睦的家庭氣氛,“仁者之家,父子愉愉如也,夫婦如也,兄弟怡怡如也,僮仆欣欣如也,一家之氣象融融如也。……故圣人之居家也,仁以主之,義以輔之,洽其太和之情,但不潰其防斯已矣〞[2]633。因而,仁德成為了呂坤以德養生觀點中的核心要義,向內可成就主體的身心和諧,向外可帶來家庭和睦的客觀效果。在實踐中,善常是德的詳細表現,“多少英雄豪杰可與為善,而卒無成,只為拔此身于風俗中不出。若不恤群謗,斷以必行,以古人為契友,以天地為知己,任他千誣萬毀何妨〞[2]685。在呂坤看來,為善是出于當然之道,所以與外界一切得失禍福皆無關,“君子之為善也,以為理所當為,非要福,非干祿;其不為不善也,以為理所不當為,非懼禍,非遠罪〞[2]690。所以,以德養生之法實際上根本源頭于對道德本身的篤定,類似于康德無條件的“定言命令〞,也就是講,“善〞本身不與任何別的目的相關,其本身就是充足的實踐原則。正是由于為善之動機與外在無關,故為善的行為本身能帶來心之自如與身之安然,如呂坤所言“善養身者,饑渴寒暑勞役外感屢變,而氣體若一,未嘗變也。善養德者,死生榮辱夷險外感屢變,而意念若一,未嘗變也〞[2]692。3.順應自然,定靜制欲以養生。第一,以順應自然之法則調節人的身體與行為。在人的一生中,行為舉止都應該與自然的生命節拍相一致,“人之念頭與氣血同為消長,四十以前是個進心,識見未定而敢于有為;四十以后是個定心,識見既定而事有酌量;六十以后是個退心,見識雖真而精神不振〞[2]610。在順應自然的法則上,呂坤的養生思想與道家的自然養生觀念有一定的契合之處。除此之外,呂坤還進一步強調了養生的時效性,指出“四十以前養得定,則老而愈堅;養不定,則老而愈壞。百年實難,是以君子進德修業貴及時也〞[2]693。也就是講,在四十以前及時地進心養性,能夠讓心性、德行愈加篤定,讓養生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節制欲望,不被聲色所迷惑。老子有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道德經〕第十二章〕,描繪敘述了聲色欲望對人心的迷惑。呂坤對此也有非常細致的觀察:天地間之禍人者,莫如多;令人易多者,莫如美。美味令人多食,美色令人多欲,美聲令人多聽,美物令人多貪,美官令人多求,美室令人多居,美田令人多置,美寢令人多逸,美言令人多入,美事令人多戀,美景令人多留,美趣令人多思,皆禍媒也。[2]670因而,呂坤對“美〞格外警覺,其言“不美則不令人多,不多則不令人敗〞,并將自個的一處房間題名為“遠美軒〞,并解釋講“非不愛漂亮,懼禍之及也〞[2]670。但與美保持距離,警覺“多〞對人心性的擾亂,并不意味著從根本上否認美與多。面對紛繁復雜的花花世界帶給人們的困擾,老子的解決辦法簡單而直接,即“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道德經〕第三章〕。但呂坤卻以為這樣的方式是“閉目塞耳之學……今欲與諸君在可欲上做工夫,淫聲美色滿前,但如照物,……把持則為賢者,兩忘則為圣人〞[2]628,他以為,并非可欲之物不能見,相反,只要在聲色犬馬中能夠保持內心的平和寧靜,能夠節制自個的欲望之人才有更高層次的境界。“情欲不可使贏余,故其取數也常少,曰‘謹言’,曰‘慎行’,曰‘約己’,曰‘清心’,曰‘節飲食、寡嗜欲’〞[2]609,詳細來講,就是在生活中保持儉約的態度,不過分追求感官的刺激與享受,“儉則約,約則百善俱興;侈則肆,肆則百惡俱縱〞[2]623。面對可欲之物,呂坤的解決方式方法在疏不在堵,不能否認美色美物存在之合理性,而是要教人適度地處理欲望與外物的關系。因而,呂坤這里所講的需要抑制的欲望乃過分之欲,并非要滅盡人欲,“圣王者足其當然之愿而裁其過分之欲,非以相苦也〞[2]619。同時,從外在來制欲只是面對欲望生發之后的應對措施,而并非根本之法,“與其抑暴戾之氣,不若養和平之心;……與其服延年之藥,不若守保身之方〞[2]694,唯有內心平和自足,不為外物所動、所役、所累,才能真正到達養生的目的。第三,定靜修養,不為世間俗世所累。在呂坤的修養方式方法上,“靜〞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概念,他在文章中屢次強調靜的價值,“天地間真滋味,惟靜者能嘗得出;天地間真機括,惟靜者能看得透;天地間真情景,惟靜者能題得破〞[2]615,“主靜之力大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文化藝術產業眾籌合同書
- 2025年國際貿易合同范本示例
- 飛機場貴賓室新員工崗位業務流程
- 技能高考文化綜合數學部分復習
- 2025設備租賃合同3
- 2025家庭房屋裝修合同協議樣本
- 2024年09月浙江醫療衛生招聘臺州市中心醫院(臺州學院附屬醫院)招聘3人筆試歷年專業考點(難、易錯點)附帶答案詳解
- 2024年09月河南省兒童醫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招聘(常年招聘)筆試歷年專業考點(難、易錯點)附帶答案詳解
- 2024年09月河北隆化縣事業單位招聘97人(含衛生類)筆試歷年專業考點(難、易錯點)附帶答案詳解
- 農村耕地轉讓合同(2篇)
- 2024福建省能源石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校園招聘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內科護理學-急性胰腺炎--1課件
- 德施曼智能鎖使用說明書
- 《辦公室用語》課件
- 光伏并網前單位工程驗收報告-2023
- 《高層建筑結構設計》課件 第5、6章 高層建筑結構有限元計算、高層框架結構設計
- 除濕防潮施工方案
- 基于PLC的自動化立體倉庫控制系統設計
- 《囊螢夜讀.》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
- 2023下半年教師資格《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押題卷2
- 壓力容器年度自查表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