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醫藥科室建設方案平涼市第三人民醫院
中醫藥科室建設方案通過對衛生院中醫藥科室的合理設置、中醫藥設施設備的必要配備,滿足中醫藥科室提供中醫藥服務的功能需求,營造中醫藥服務氛圍,促進社區中醫藥服務的發展。一、中醫藥科室設置(-)衛生院.中醫科作為一級臨床科室,根據需要設中醫診室、針灸室、推拿室、理療室、康復室、養生保健室等作為中醫科的臨床科室;.設置中藥房和煎藥室,納入藥劑科統一管理;.有條件的可設置名老中醫專家門診。(二)衛生院、.設置1個以上中醫診室,有條件的設置中醫診室、康復室、養生保健室等;.設置中藥房和煎藥室,提供代煎藥物服務。(三)設置要求.中醫臨床科室以集中設置為主,形成相對獨立的中醫藥服務區,能夠綜合開展中醫藥服務;iiii期,采用中藥熏鼻噴喉等方法延緩發作;在節假日前后進行脾胃調理等;.針對孕產婦,運用中醫藥知識開展孕期、產褥期、哺乳期保健服務,如飲食起居指導、常見病食療、康復訓練指導、產后心理輔導等;(1)孕期保健。普及孕期中醫保健知識及分期保健要點,包括情志調攝、飲食起居、健康檢查、用藥指導等保健服務;(2)產后飲食起居指導。產后宜易消化富營養的飲食,忌辛辣或肥甘厚味,免傷脾胃;適當飲用補血、祛瘀、下乳的藥膳;多吃流質食物,促進乳汁分泌。產婦忌食刺激性食品,勿濫用補品;(3)產后常見病食療。脾胃虛弱者可服山藥扁豆粳米粥;腎虛腰疼者食用豬腰子菜末粥;產后惡露不凈者可服當歸生姜羊肉湯或益母草紅糖水、醪糟;(4)產后康復訓練指導。通過中醫手法刺激穴位和專人指導運動訓練,防治產后病;(5)產后心理輔導。預防產后抑郁癥,主要表現是產婦在產褥早期出現的以哭泣、憂郁、煩悶為主的情緒障礙,此時應進行心理疏導,并加服補血養肝疏肝理氣中藥;(6)哺乳期飲食指導:若乳汁不足,可多喝魚湯、雞湯、豬蹄湯等。斷乳可采用中藥的方法回乳,用炒麥芽加水煎服,每日1劑,連服3天,乳房局部做濕熱敷。.通過健康教育,向中年人群、婦女、兒童、老年人等社區居民宣傳相應的中醫藥預防保健、養生調攝知識以及中醫藥慢性病防治和傳染病防治知識,包括飲食起居、健身運動、心理調適、疾病預防、調護等;.衛生院服務中心開展中醫“治未病”服務,應用《中醫基本體質分類量表》、《中醫體質分類判定標準》開展中醫體質辨識,對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血瘀質、氣郁質、特稟質等九種體制類型的不同人群指導個體化調護方案,指導居民的起居調養、藥膳食療、情志調攝、動靜養生和經絡腧穴按摩保健等;.在社區開展中醫藥養生保健科普活動,傳授養生保健和健康生活方式,推廣普及扇舞運動、五禽戲、八段錦、太極拳等運動。四、其它(一)有條件的衛生院可開展中醫體檢,進行體質辨識服務;(二)依托居民健康檔案信息系統,構建中醫藥特色的動態全程的轄區居民健康狀態信息平臺。中醫康復中醫康復是指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通過針灸、推拿、中藥等中醫藥康復手段,組織康復對象及其家屬和衛生室共同參加,幫助病、傷、殘者逐步改善軀體、心理、精神和社會的功能,改善或恢復其獨立生活、學習和工作的能力,以更好地適應環境,提高生活質量。一、基本原則(一)以中醫辨證康復觀和整體康復觀為指導;(二)遵循三因(因時、因地、因人)制宜的原則;(三)群體康復與個體康復相結合,中醫藥與現代理療手段相結合。二、服務對象(一)先天發育障礙者,五遲五軟等;(二)中醫康復有優勢的病種,如中風、痹證、五硬(小兒腦癱)、痿證(脊髓灰質炎)、癡呆(老年性癡呆)等造成的軀體、心理和社會功能障礙者;(三)傷殘諸癥者,如肢殘、骨折、傷筋等;(四)惡性腫瘤以及熱病瘥后諸癥者。三、內容與方法(一)針對不同的康復服務對象,制訂個體化的中醫康復干預方案;.在衛生院設立中醫康復室,配備必要的中醫康復設備,應用針灸、推拿、理療等技術方法開展康復服務。.對行動不便的人群提供上門康復服務。上門康復服務包括由醫師在家庭應用針灸、推拿、中藥等技術方法開展康復服務;對患者及其家庭傳授簡單、安全、有效、易學的中醫康復手段,進行康復訓練指導;.做好服務記錄,并及時進行效果評估,調整康復方案。(二)與殘聯協作,轄區全科醫師在村衛生室有計劃地定期進行巡診,開展中醫康復咨詢服務,為殘疾人提供身體、心理、精神、社會行為等方面的健康和醫療康復幫助,指導康復訓練。指導康復協調員利用衛生所簡易康復設施或康復站內康復器械對患者進行康復訓練;(三)開展中醫康復知識健康教育。利用各種衛生宣傳日、殘疾主題日、節假日,組織中醫康復專家進入社區進行義診和中醫康復知識的宣傳工作,給社區居民現場診療和講解中醫康復的各種知識,加大中醫康復工作在社區的普及度。四、其它(一)衛生院要組織對康復對象的康復需求進行調查,綜合利用社區資源,整合民政、殘聯等部門在本鄉鎮開設的康復場地和設備等相關資源,為康復對象提供中醫康復服務;(二)開展中醫康復知識與技能培訓,主要內容包括中醫康復的基本思路,中醫康復進行的最佳時機,中醫康復技術的基本操作、原理、適應癥、禁忌癥等。中醫醫療針對轄區常見病、多發病和診斷明確的慢性病,應用中醫藥方法和適宜技術開展連續性的診斷、治療、護理,滿足社區居民對中醫醫療服務的需求。一、基本原則(一)以本地常見病、多發病和診斷明確的慢性病為主;(二)以病人為中心,以家庭為單位,開展慢性病中醫藥防治;(三)突出中醫藥特色,積極應用中醫藥適宜技術;(四)建立中醫醫院和衛生院分工合理、密切協作的合作機制。二、內容與方法(一)中醫藥常見病證.內科常見病證:外感發熱(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咳嗽病(咳嗽)、哮病(哮喘)、頭痛、胸痹心痛(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胃脘痛病(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上腹疼痛綜合征、消化性潰瘍)、泄瀉病(腸易激綜合征腹瀉為主型)、便秘病(腸易激綜合征便秘為主型)、痹證(骨關節炎)、眩暈(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高血壓病等)、消渴病(糖尿病)、中風病(腦出血、腦梗死)、淋癥(尿路感染)、郁病(抑郁癥)、不寐(失眠)、面癱病(周圍性面癱)、耳鳴、耳聾等;.外科與骨傷科常見病證:肩凝癥(肩周圍關節炎)、腰痛病(腰椎間盤突出癥)、腰股痛(坐骨神經痛)、潰瘍、癤腫、項痹病(頸椎病)、乳癰(乳腺炎)、痔病以及膝痹病(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軟組織損傷、骨痿(骨質疏松癥)等;.婦科常見病證:經行頭痛、絕經前后諸證(更年期綜合征)、痛經(子宮內膜異位癥等)、乳汁不行、帶下病、不孕癥等;.兒科常見病證:哮病(哮喘)、肺炎喘嗽(肺炎/支氣管肺炎/支原體肺炎)、小兒泄瀉病(小兒腹瀉病)、反復感冒(反復呼吸道感染)等;.皮膚科常見病證:銀屑病、白癜風、濕疹、痤瘡、帶狀皰疹、鵝掌風、腳濕氣、隱疹、痱子、疥瘡、凍瘡、油風等;6.眼科與耳鼻喉科常見病證:消渴目病(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白澀癥(干眼)、視瞻昏渺(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慢喉喑病(慢性喉炎)、乳蛾病(扁桃體炎)、鼻鼽病(變態反應性鼻炎)、暴聾病(突發性耳聾);.傳染病常見病證:時疫感冒(流行性感冒)、肝瘟、肝著、瘟黃(病毒性肝炎)、肺癆(肺結核)、痢疾等。(二)慢性病中醫藥防治針對眩暈(高血壓病)、消渴病(糖尿病)、中風病(腦卒中)、癡呆(老年性癡呆)、骨痿(骨質疏松)、咳嗽、肺脹病(慢性支氣管炎)等社區常見慢性病患者制定個性化的中醫防治一體化方案,采取中醫防治菜單式服務,包括病因病機、診斷要點、預防和行為干預、中醫辨證治療、中醫藥適宜技術應用、中醫藥養生保健、家庭護理等。(三)家庭中醫藥服務針對患慢性病需連續治療的臥床或高齡老人以及有特殊需求的患者,可上門提供針灸、推拿、刮痧、拔罐、敷貼、熏洗、濕敷、藥熨、敷臍、穴位注射、吹鼻、耳壓、點穴、霧化吸入、送藥上門等中醫藥治療服務。(四)中醫護理中醫護理要在辨證施護的基礎上,開展慢性病、心理、母嬰、臨終護理和護理咨詢指導以及家庭護理等專項中醫護理服務。(五)有條件的衛生院,根據需要可設立中醫知名專家門診,開展中醫特色專科(專病)服務。三、建立衛生院與中醫醫院協作關系通過衛生院與中醫醫院建立的協作關系,建立和完善集業務指導、技術支持、人才培養、雙向轉診、科研合作等分工合理、協作密切的中醫藥服務工作的長效機制,逐步提高中醫藥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一)雙向轉診1.制定雙向轉診的實施方案,明確雙向轉診原則、流程、標準、優惠措施、雙方權利義務以及雙向轉診工作制度等;2.建立快速轉診綠色通道,簡便就醫流程,提供優惠服務,部分醫學檢查結論中醫醫院與衛生院互認,實現雙向轉診無縫式連接;3.經中醫醫院診斷治療后,適合在衛生院繼續治療的患者,持后續治療意見及時轉回衛生院。(二)人才支援.中醫醫院選派具有豐富臨床經驗、中級職稱以上的中醫藥人員,到衛生院對口支援,定期輪換;.支援的形式包括短期崗位支援、長期崗位支援、特殊崗位兼職服務等。(三)技術指導.門診:中醫醫院派員定期到衛生院出診,同時帶教衛生院中醫藥人員;.聯合查房:中醫醫院派員定期到衛生院病房查房、專家會診、疑難病歷討論等,提高衛生院中醫藥人員醫療技術水平;.義診:中醫醫院派員定期到衛生院指導開展大型義診、養生保健、針推康復、中醫中藥疾病預防等咨詢活動;4.技術推廣:中醫醫院派員到衛生院開展業務講座、技術操作示范,推廣中醫藥適宜技術在衛生院的應用。四、其它(一)執行中醫藥行業標準和規范,并結合本單位實際情況制定中醫臨床路徑;(二)建立健全衛生院中醫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制度,切實加以執行,有效防范、控制醫療風險,及時發現醫療安全隱患;(三)通過檢查、分析、評價、反饋等措施,持續改進中醫醫療質量。中醫健康教育中醫健康教育是通過有組織、有計劃的健康教育,采取集體和個體的形式,普及中醫基本知識及養生保健方法及技術的一項工作。一、目的通過多種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動,向轄區居民普及中醫基本知識與養生保健技術,增強居民的健康意識和自我保健能力,促使人們自覺采納有益于健康的起居、飲食,增強體質,消除或減輕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預防疾病,促進健康,提高生活質量。二、對象(一)轄區居民,包括常住居民和流動人口;(二)重點人群,以社區婦女、兒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殘疾人和對養生保健有特殊需求的人群為重點。三、基本原則(一)堅持科學、適用,突出中醫特色;(二)因人施教,重點突出;(三)廣泛參與,形式多樣。四、內容與方法(一)內容.中醫健康教育的內容包括:中醫四季飲食、起居,體質調養,中醫防病等養生保健知識;.提供針對不同人群,不同時期的涵蓋養生保健、食療藥膳、情志調攝、運動功法和體質調養等內容的中醫健康教育處方。(二)方法.開展中醫健康教育知識講座。以中醫類別全科醫師為骨干,依托全科醫師團隊,成立健康教育講師隊伍,在各責任社區向群眾普及中醫藥知識;.開展中醫健康咨詢。全科醫師團隊在各責任社區進行義診咨詢,包括合理營養,各種慢性病的防治知識,家庭心理教育,以及暴飲暴食、偏食、酗酒對健康的影響等;.開展以家庭為單位的中醫健康教育。內容可以包括食療藥膳,食補與藥補,冬令進補,情志調攝與氣功導引等;.結合“世界結核病日”、“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世界無煙日”、“高血壓日”、“糖尿病日”、“世界艾滋病日”等各種主題日活動開展相應的中醫藥健康教育活動;5.健康教育的形式(1)語言方法:采取口頭交談、健康咨詢、專題講座、醫患(或群眾)座談等方法宣傳中醫藥保健知識;(2)文字方法:標語、宣傳單、宣傳畫、宣傳冊、醫藥報刊、墻報、專欄、健康教育處方、運動處方等;(3)圖片與實物:圖片、照片、中藥標本、模型、示范等;(4)多媒體方法:廣播、幻燈片、互聯網、電視、電影等音像手段;(5)趣味活動:如健身表演、知識競賽、有獎競猜等;(6)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