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教案優秀3篇_第1頁
高一語文教案優秀3篇_第2頁
高一語文教案優秀3篇_第3頁
高一語文教案優秀3篇_第4頁
高一語文教案優秀3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Word-9-高一語文教案優秀3篇教學目標:

了解魯迅生活經受和思想進展過程;

理解寫作《吶喊》的緣由及小說集命名為《吶喊》的含義。

教學設想:

魯迅先生的文章,從來都是中學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我們要學習魯迅先生的文章,最主要的是,要學習他“針砭時弊”,“揭示病根”的務實文風,學習他“橫眉冷對千夫指”的骨氣和“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精神,這應當是可以貫穿和落實到魯迅先生全部文章的教學中。

詳細到本文而言,我們認為,應將重點放在魯迅先生為何要創作《吶喊》這一問題的探討上,在引導同學閱讀本文時,深化思索,探討分析,最終解決這一問題,則其他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教學目標也就達到了。

教學方法:

點撥、爭論、講授。

教學過程

一、明確學習本文的主要目的及所要領悟

的中心。

二、自讀全文,劃出敘述個人生活經受中列舉的典型事例,勾畫出說明寫作《吶喊》的緣由的句子。

三、完成課后“練習”。

閱讀指導內容與步驟

基本思想:《吶喊》是魯迅1918—1922年的短篇小說集,共收集短篇小說14篇。《吶喊》體現了徹底的毫不妥協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在中國現代文學具有劃時代意義。

本文是這部小說集的序言,寫于1922年12月。在序言中回顧自己從19世紀末至“五四”時期的生活經受、思想進展及探究救國之路的過程,說明白寫作《吶喊》的緣由和自己的創作態度,表現了魯迅不斷追求真理,探究救國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

閱讀練習

一、理清思路,把握全文結構。

提示:全文可分為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從開頭至“再沒有青年時候的慷慨激揚的意思了”):敘述自己探究救國救民道路的思想進展過程。

兩層:1.總寫(第1自然段);

2、分敘青少年時代的生活經受及思想進展過程。

其次部分(從“S會館里有三間屋”到結尾):介紹寫作《吶喊》的緣由和他為革命而創作的文藝觀、創作態度。

兩層:1.寫自己創作小說的動機;

2、說明創作《吶喊》的指導思想、小說成集時的心情和小說的命名

二、按拼音完成詞語,并解釋所填的字詞義。

(zhì)鋪(zú)業久(wéi)

不(míng)一錢不(dàn)于前驅

憤(mèn)反(xǐng)

三、如何理解在文中所說的“我在年輕時候也曾經做過很多夢”?這里的“夢”指的是什么?

提示:“夢”是理解全文的主要線索,也是“文眼”之所在,通篇敘事線索可列為“好夢”——“孤獨?????”——“吶喊”。應著重弄清它們的含義。“夢”是指年輕時候的生活追求和抱負。由于這些美妙的盼望、抱負都未能實現,所以后來回憶起來,就猶如夢幻一段。

高一語文教案篇二

【教學目標】

1、熟悉學不行以已的道理和終身學習的重要意義。

2、把握文言詞語絕、強、假、望、聞的意義和用法。

3、學習比方論證的方法,體會荀子文章的風格。

【教學重點】

理解、把握絕等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教學難點】

如何結合時代的需要,使同學熟悉終身學習的重要意義。

【教學方法】

四讀法。(自己總結的。)

【教學時間】

三課時。

【教學內容與過程】

第一課時

一、老師導入新課,簡介荀子

1、荀子的思想:

⑴天人相分,自然有其自身的運行規律。

⑵制天命而用之,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⑶性惡論。人性本惡,所以需要學習和教化。

⑷禮是治國之本。

2、作品風格:是學者之文,樸實、深厚、縝密,多用排比和比方。

二、通讀全文,概括大意(一讀。)

1、老師范讀課文,同學留意正音。

留意如下字的讀音:

中(zhòng)智(zhì)躁(zào)有(yòu)

(其它參見教材解釋。)

2、同學結合解釋,通讀全文,概括文章大意:

明確:學不行以已。

(意思對即可。)

3、同學分小組筆譯課文最終一段,留意語言精確?????;老師巡回指導。

4、老師檢查,組織全班同學溝通筆譯的狀況,重點指導如下句子的翻譯:

⑴無以:沒有用來的方法;

⑵筋骨之強:強健的筋骨。(倒裝句式。)

⑶上食埃土,下飲黃泉:上,向上;下,向下。(名詞作狀語。)

三、完成課后練習,重點學習文言詞語

1、同學做練習二,把握絕、強、假、望、聞的用法。

2、老師檢查完成狀況;

3、同學查閱《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王力主編,商務印書館),增加義項和例句。留意:絕的義項比較多。

其次課時

一、復習檢查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老師指名同學背誦絕、強、假、望、聞等詞語的義項和課文中的例句。

二、細讀課文,理清思路(二讀。)

1、同學自讀全文,理出的寫作思路。

2、老師檢查,全班溝通。

(各組先推舉一人上黑板,還可以由其他同學不斷完善,直到滿足。)

參考思路:

學不行以已──智明行無過──常人成君子──積累、持恒、專一

(中心)(意義)(作用)(方法)

三、研讀課文(重點是最終一段),分析爭論(三讀。)

1、同學自讀課文,找出比方論證的語段和句子,對比方進行分類、歸納。(同學可以自己確定分類標準)

2、爭論比方論證的作用、效果。

3、老師總結,明確本文比方巧而理至。

第三課時

一、審讀課文,評價創新(四讀。)

1、老師引導:本文有哪些學問性錯誤,有哪些地方可以進一步完善,請指出來。

2、同學審讀課文,找出不足的地方。

3、師生溝通審讀結果。

參考:

⑴學問性錯誤,如蟹六跪而二螯,(應是八跪;一說正確)非蛇鱔之穴無可寄予者(自己建筑巢穴,不用蛇鱔之穴).。

⑵在論證方面,只是從自我的角度來論證。本文只談了學不行以已的兩點作用,即提高自己,彌補不足。還可以從社會進展趨勢和需要的角度來談。

二、聯系實際,拓展運用

1、以《新勸學》為題,列提綱,分組發言。要求進一步充實荀子的論證。

2、老師補充終身學習的有關內容,同學爭論終身學習的重大意義。

補充:終身教育看來是進入21世紀的一把鑰匙。它超越了啟蒙教育和連續教育之間的傳統區分。它響應快速變革之世界的挑戰。要把終身教育放在社會的中心位置上。(《教育──財寶隱藏其中》第8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叢書教育科學出版社)

【板書設計】

勸學

《荀子》

智明行無過

常人成君子

學不行以已終身學習

積累、持恒、專一

(社會、時代的需要)

高一語文優秀教案篇三

教學重點了解有關《詩經》的文學常識,結合課文下的注解疏通文字。

教學難點對詩中文言詞語的理解和把握。

教學過程

我們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特殊是在卷帙浩繁的古代文學長河中,我們的祖先為后人留下了一筆巨大的詩歌財寶。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陸游、李清照等等這些宏大詩人的名字,幾乎已是家喻戶曉,他們的很多優秀詩句在今日已是膾炙人口。飲水思源,當我們順河而上追其源頭時,便會看到那閃耀著刺眼光輝的起點,這起點就是作為我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的《詩經》。今日,就讓我們一道來探究一下這源頭里的無窮神秘吧!

二了解有關《詩經》的文學常識

(一)引導同學閱讀課文前的提示短文以及解釋①,可設計問題關心同學盡快把握重點學問:

1、《詩經》反映的是我國哪個歷史時期的生活?

2、既然是詩,為何后來又被改稱為《詩經》呢?

3、《詩經》是根據怎樣的體例編輯的?

老師明確:

1、(略)

2、此乃主要是漢代學者認為《詩經》為儒家創始人孔子所編輯,故將此視為儒家經典,因此,稱其為《詩經》。

3、(略)

(二)老師補充介紹:

《詩經》中普遍運用賦、比、興的藝術手法(教材第30頁練習中對此有解釋)。下面重點解釋“比”和“興”。高中舊教材中曾選用了一首《碩鼠》便是運用了”比“的手法的特別典型的詩。其詩將奴隸主喻為大老鼠。詩人發出了”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的生氣控訴;《伐檀》中有一句“河水清且漣漪”,可將它當作“興”的使用,即言黃河之水是“假”,控訴剝削者的行徑是“真”;另外,《關雎》一詩的開頭兩句詩,更是典型的“興”。言“鳥情”為是的言“人情”;再有,就是本單元第七課《孔雀東南飛》一詩中的開篇那兩句詩:“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亦是如此。

依據對上述解釋的理解,同學們在學習完《氓》這首詩后,做一做課后練習其次題。

三引導同學閱讀預習提示,了解三首詩的基本內容

(以便于更好地疏通文字)

思索問題:

1、三首詩寫的各是什么內容?

2、從提示的文字中看,你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