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剪羊毛》說課稿及教學反思_第1頁
音樂《剪羊毛》說課稿及教學反思_第2頁
音樂《剪羊毛》說課稿及教學反思_第3頁
音樂《剪羊毛》說課稿及教學反思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音樂《剪羊毛》說課稿及教學反思各位考官好,我是應聘小學音樂教師的03號考生,我抽到的說課題目是《銀色的馬車從天上來》,接下來,開始我的說課。我的說課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六個方面進行。一、說教材《剪羊毛》是人音版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中的歌曲。它是一首澳大利亞民歌,也是一首少兒歌曲。歌曲反映了牧場工人緊張的勞動場面和火熱的勞動熱情。歌曲為二段體結構,其旋律優美歡快,尤其是附點節奏的運用,更賦予歌曲活潑跳躍之感。我根據音樂《標準》里所提出的培養學生愛好音樂的情趣。重視學生對音樂實踐活動的主動參與,開展音樂感受與鑒賞能力、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提高學生音樂文化素養,豐富情感體驗,陶冶高尚情操根據教材的分析,我設定如下三維教學目標:(1)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通過聆聽和演唱感受歌曲感受歌曲愉快,活潑的情緒和風格。(2)過程與方法目標:培養、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力及表現力。(3)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學習歌曲,進一步幫助學生復習鞏固“附點”及“四分休止符”的音樂知識。依據教學目標的設定,我說說我的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感受附點節奏及休止符賦予歌曲歡快跳躍的情緒及其表現作用,能唱準確。教學難點:解決附點音符的節奏。二、說學情三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好奇、好動、模仿力強是其最大的特點。他們對于新鮮事物的好奇心強,利用他們好動的特點,調動其自身的各個感知通道,參與音樂,使其在參與的過程中感受美、體驗美、享受美,激發他們對音樂的興趣。音樂是聽覺的藝術,通過不同方式、不同手段、不同環節的設計,讓學生在反復聆聽中感受歌曲,在自主參與的過程中學會歌曲,培養他們的聆聽習慣。三、說教法音樂是聲音的藝術,是聽覺的藝術,它以其自身的藝術魅力,陶冶著人們的情操,凈化著人們的心靈。作為音樂學科,在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更有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執教歌曲《剪羊毛》的教學過程中,我運用了一些現代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充分發揮歌曲的音響特點,引導學生感受歌曲情緒,理解歌曲內容、風格特點,對學生有很大的幫助。通過運用綜合藝術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從聽中感,從看中學,從而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提高其對音樂的表現力。指導學生在聆聽中學習,到達較好的教學效果。還運用了模唱法、聽唱法、學唱法。整節課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學目標為準繩,逐步展開,環環相扣,直至完成整節課的教學過程。四、說學法我根據學生的特點,我把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基本理念貫穿始終。把音樂基本知識的學習,有機地滲透到音樂藝術的審美體驗之中。在教學中我打破傳統、單一的音樂教學模式和多媒體相結合,利用多媒體技術所提供的形象生動的畫面,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從而更好地聆聽音樂、理解音樂,為音樂所表達的境界所吸引,所陶醉,與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進而產生興趣和愛好,從而激發學生去表現音樂、創造音樂。五、說教學過程(一)創設情境為了創設良好的學習氣氛,我創設了這樣的情境!同學們,誰來說說自己最喜歡的小動物是什么?為什么?(生回答)告訴同學們老師最喜歡的小動物一一“羊二因為羊很溫順,也很可愛。而且羊的全身都是寶呢,羊肉可以吃,羊奶可以喝,羊皮、羊毛還可以做成衣服,還有羊角不光是珍貴的藥材.,還可以做成裝飾品呢!于是展開本堂新課。(2)新授歌曲《剪羊毛》1、看歌曲動畫。引導學生初步感受歌曲情緒和對歌曲有一個初步的了解。2、進行讀歌詞:通過讀歌詞讓學生掌握四分休止符和附點八分音符的節奏。3、通過教師范唱,加深學生對歌曲的印象。4、通過教師指導和接唱游戲來引導學生唱準歌曲。(三)拓展局部:在學生熟練的演唱歌曲后,我在這一局部加入了歌曲欣賞,通過聽宋祖英的民歌版《剪羊毛》、童聲合唱版《剪羊毛》、流行音樂版《剪羊毛》這三個不同的版本的歌聲來吸引學生,拓寬學生的視野,讓學生感受不同的音樂元素,所展現出來不同的美。在學生演唱歌曲的同時加入情感的表達,讓學生帶著思想感情、用歡快的聲音更好的把歌曲表現出來。(四)結束局部播放《剪羊毛》的比賽現場讓學生了解剪羊毛的過程。再來欣賞《剪羊毛》的舞蹈,讓學生們看看小舞星們怎樣用舞蹈表達自己的情感的,自己在創作舞蹈的時候能有獨特的見解,展現出不同的效果。六、說板書設計為了使課堂的氣氛更加的適合學生學習,我將我的板書設計如下:我的板書主要分為主板書和副板書,主板書內容以譜例為主,譜子寫在黑板上方便學生專心的學唱。副板書的內容以節奏型為主,來引導學生掌握節奏型的難點。教學反思1:這是一首澳大利亞流傳甚廣的民歌,歌曲反映了牧場工人緊張的勞動場面和火熱的勞動熱情。歌詞以生動的語言、形象的比喻描繪了“剪羊毛”這一勞動情景,以“白云”、“冬雪”、“絲綿”夸張地形容工人們勞動而剪下的遍地羊毛,把“皮襖”比作羊兒身上的絨毛,富于想象,很有童趣。歌曲《剪羊毛》是一首澳大利亞民歌,歌曲為二段體,其旋律優美歡快,尤其是附點節奏的運用,更是賦予歌曲活撥跳躍之感。在教學的時候我先讓學生聽聽羊媽媽和羊寶寶的峰聲進行練習,通過練習讓小朋友們進行開嗓。接下來通過感受歌曲的情緒和對歌曲進行分析讓他們進一步了解歌曲。在后來的教唱環節中,我認為自己環節與環節之間的連接句還不夠自然,肢體語言應該更加豐富一點,因為這是一首富有童趣的歌曲。豐富的表情和肢體語言能夠讓小朋友更好的感受歌曲的風格。通過引導學生感受歌曲,這樣演唱時演唱時歌聲感情真切,同時勞動可以創造生活,可以創造財富!同時教育學生要通過自己辛勤的雙手勞動去創造更加美好的明天!教學反思2:本學期的教學研討課堂評比我選擇了《剪羊毛》這首教唱歌曲。歌曲《剪羊毛》是一首澳大利亞的民歌,歌曲反映了牧場工人緊張的勞動場面和火熱的勞動熱情。歌曲為二段體結構,旋律優美歡快,尤其是附點節奏的運用,更賦予歌曲活潑跳躍之感。因此,本課教學的重難點之一就是感受附點節奏的特點并能正確掌握運用。在《剪羊毛》的準備教學中,我認為成功的關鍵在于整個教學過程將學生從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解放出來,給學生以最大的空間感受、體驗、想象、表現的機會,從而能夠充分展示才華、挖掘潛力、釋放情感、體驗成功。一、導入環節從情感切入本節課的教學,歌曲導入環節,我創設了平等和諧的教學氣氛,關注學生的情感,從談話中、表揚中、活動中切入。充分讓學生說、玩、唱、跳、感受、想象和創造,孩子們體會勞動以及學習的樂趣,并且通過幻燈片讓學生感受澳大利亞的風情。感受到音樂的魅力和成功的喜悅。新《標準》中提到:音樂課的全部教學活動應以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將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和音樂活動的參與放在重要位置。本節課注重學生的開展,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爭取讓每個學生都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二、歌曲學唱環節讓學生充分體驗、發揮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對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審美教育的核心,是審美教育的要點。課堂中我把感知放在重要位置。首先是聽,感知與理解音樂作為前提條件,也是藝術實踐最重要的過程,因而要從聽入手,讓孩子們感受音樂的情緒、熟悉音樂的旋律,再引導學生從歌詞中感受歌曲的情感,通過想象和模仿感受歌曲所反映的生活。最后通過學生的感知,引導學生從唱、跳、感受和創造等方面來表現音樂的美。另外,本節課也給了很多學生展示自己的機會,每個學生既是創作者又是表演者和欣賞者。三、拓展延伸注重音樂內容與相關知識的聯系,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對探究、認識民歌特征與地域文化的聯系,體驗內蒙民歌的獨特美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本節課中也有缺乏之處:在解決附點四分節奏時,所出示的課件不夠好,都是定格了的圖片,沒有有效地與聲音相結合。如果設計成走路的男孩(配上八分節奏的聲音)和奔跑的馬(配上附點八分節奏的聲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