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清朝民族政策的得失分析研究 歷史學專業_第1頁
論清朝民族政策的得失分析研究 歷史學專業_第2頁
論清朝民族政策的得失分析研究 歷史學專業_第3頁
論清朝民族政策的得失分析研究 歷史學專業_第4頁
論清朝民族政策的得失分析研究 歷史學專業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論清朝民族政策的得失摘要康雍乾時期是相對鞏固的大一統社會,這種局面的形成得益于統治者制定相對成功的民族政策。統治者始終樹立兩種基本的民族觀:1.首崇滿族,以德治邊;2.反對“華夷之辯”,主張“中外一體”的一統觀。正確把握好統治者的民族觀對于我們研究認識該時期的民族政策的得與失有很大的指導作用。清代制定民族政策的對象按族類分為漢族和邊疆少數民族;按地域則大致分為內地、東北、新疆、蒙古、西藏、西南六個區域。對待漢族,康雍乾一改入關之初的殘酷壓迫政策而采取懷柔政策;治理邊疆少數民族,采取因俗而治,分而治之,聯姻政策等多種靈活的政策相結合的方式,最終成就了不修長城卻無邊疆之患的穩定局面。功勞與積極影響是值得我們肯定的,但由于時代的限制,政策并不是盡善盡美,存在一定的不足。我們應該對其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和鑒定,從而為我們今天處理民族關系提供正確的經驗與教訓,實現其歷史的價值!關鍵詞:康乾時期;民族政策;得失AbstractTheperiodofQianlongandkangxiisrelativetoconsolidatetheunificationofsociety,theformationofthissituationfromrulersrelativelysuccessfulnationalpolicies.Rulersalwayssetuptwobasicview:1.Thefirstisthemanchuandco;2.Againstdiscrimination"huayi",advocateda"foreign"orthodoxy.Correctlygraspthegoodrulersviewofstudyweknowforthenationalpolicyhasalottotheguidingroleofthewinsandlosses.TheobjectofnationalpolicyinQingdynastyaccordingtothespeciesaredividedintotheHannationalityandtheminorityinborderareas;AccordingtotheregionisdividedintomainlandChina,northeast,southwestofxinjiang,Mongolia,Tibet,sixareas.IntheperiodofQianlongandkangxi,theQinggovernmenttochangeintothebrutaloppressionofpolicyandtoadoptapolicy;Governancefrontierethnicminorities,becauseofcommonandrule,divideandconquer,marriagepolicyflexiblepolicyofthecombinationofavarietyofways,finallyaccomplishednotrepairtheGreatWallhasnofrontierofstability.Creditandthepositiveeffectisworthouraffirmative,butduetothelimitofTheTimes,policyisnotperfect,therearesomeshortcomings.Weshouldcarryontheobjectiveandfairevaluationandappraisal,thushandingethnicrelationstodayforustoprovidetherightexperienceandlessons,andrealizethevalueofitshistory.Keywords:TheperiodofQianlongandKangxi;ethnicpolicy;gainandloss.前言由于清朝統治期歷史較長,對整個清朝的民族政策進行研究,范圍太過寬泛,因此,本文主要考察康雍乾時期的民族政策。研究清代民族政策的得失既有歷史價值,又有現實意義??登瑫r期,統治者在處理民族關系問題上得心應手,借鑒了前代的民族政策的成功經驗,并吸取過去各朝以武力鎮壓他族的血腥教訓,恩威并施,治理政策能夠深刻考慮各族的利益。因此,無論是漢族或是邊疆少數民族都對其擁護臣服,成就了康乾盛世空前的“大一統”局面,奠定了我國今天的版圖。歷史是一面鏡子,我國作為政策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研究清朝的民族政策對于我們有很重要的借鑒作用。一、康雍乾時期統治者的民族觀(一)“首崇滿族,以德治邊”清代作為少數民族政權在處理民族關系方面比其他朝成功。世界觀決定方法論,因此清朝統治者持有的民族觀對于其制定什么樣的民族政策有很大的影響。首先,康熙帝特別突出的一個民族觀是“首崇滿族”。我們清楚康熙是個尊孔崇儒的君主,追求漢化。然而他某些言論暴露了他真實的想法:“朕謹識祖宗家訓,文武要務并行,講肄騎射不敢少廢”,“滿洲若廢此業,即成漢人”此非國家久遠之計,“一入漢習,即大背祖父明訓,朕誓不為止?!盵1]即使積極漢化,他也是以滿俗為根本,此種民族觀為其治理他族所推行的政策提供了指導思想。即使漢族各方面都比滿族優秀,這種民族觀的存在,使他必然會偏袒本族,而對漢族有所防備,帶著歧視和壓迫,制定民族不平等的失誤政策,例如:挑撥南北漢族間的矛盾、變相地壓低漢官的地位等,造成民族間的不和諧,激化民族矛盾。但這種民族觀歸咎于當時的社會形態,因此,康熙雖然在民族對立思想根深蒂固的情況下,也沒有盲目排除一切漢文化,不以武力取勝,沒有效仿元朝極力貶低漢人,已是難得。他以不危害滿族統治地位為前提,尊重各民族的習俗,學習先進的文化,為己所用,以禮治國,將各民族共同團結在一個國家之中,為國內社會進步提供了一個穩定融洽的環境??滴踹€主張“以德安民”,這主要體現在治理邊疆方面。曾經秦國為抵制匈奴,明朝為抵制蒙古都進行長城的修建,多以武力防守,然而清代康雍乾時期并不依靠長城來抵御外敵,邊患卻不常發生,康熙稱:“昔秦興土石之功,修筑長城。我朝施恩于喀爾喀,使之防備朔方,較長城更為堅固?!盵2]確實,“以德治民”的民族觀在康乾時期得到了很好的貫徹,制定了許多懷柔的民族政策,如尊重各族的民族習慣,同意多宗教并存,確定朝覲政策,完善理藩院的職能,同意雙方“互市”等,加強與各族的聯系,用情感感化邊疆的民族,促使他們對中央有依賴感,認同感,最終邊疆民族不但對清政府不構成威脅,并且為中央承擔著守衛邊區保衛國家主權完整的重任,這遠遠比長城更加堅不可摧。康雍乾統治者認識到寬容和誠信才能真正暖化民心,使之傾心歸附,暴力只會適得其反。所以“以德出發,輔之以威”的民族觀指導的民族政策促成了清代民族大團結的局面。(二)主張“中外一體”儒學提倡的“華夷之辯”觀念到清代在漢人的心中早已根深蒂固了?!耙牡襾y華,以夷制夏之千年大變局無異于天崩地解,中原陸沉”[3]清朝作為漢人心中的夷狄之一,自然極力反對不利己的言論??滴踔?,清廷反對的方式簡單粗暴,對漢人實行剃發易服,圈地等政策,但效果是治標不治本,漢民只會感到更羞恥和反感,產生民族仇恨,使華夷之辯更甚,呂留良、曾靜案就是典型,潛在的民族矛盾更深刻。隨著政權鞏固,康雍乾統治者汲取了早期激進方式的教訓,使用教化的方式灌輸“中外一體,滿漢一體”的觀念,取代“華夷之辯”思想,在這種民族觀的指導下,乾隆帝指出:“無論哪個民族以何種方式建立,都應被視為正統?!盵4]這一觀點反映了統治者在一定程度突破了時代的局限,華夷之辯具有進步意義,同時有利于動搖漢民心中那個堅不可摧的信仰?!爸型庖惑w”的民族觀時刻提醒康熙帝不要將邊疆民族當成夷狄而拒之門外,要把他們納入自己的國家范圍,親如一家。如康熙年間,清政府不滿沙俄侵犯我國東北邊界,與沙俄發生雅克薩戰爭,簽訂《尼布楚條約》,明確劃定了中外疆界的范圍,用條約的形式制止了沙俄的非法入侵,從而維護了我國邊疆地區長久的穩定和安寧,樹立國界線的概念,捍衛了祖國領土主權完整,帶有現代國家主義的特點。然而,在“大一統”的民族觀念指導下,統治者并不是十全十美的,政府為了達到“大一統”的境界,偶爾會采取一些非人性化的民族政策,如雍正時期,為達到西南地區的改土歸流,對東川、烏蒙等地采取武力征服的方式,肆意屠殺廣順洲長寨的苗族居民,造成西南地區蔓延著血腥的痕跡;在東北地區,隔離蒙漢民族間的正常交往,禁止蒙漢通婚等,帶來許多負面效應,影響了各民族之間的團結。總之,康雍乾實施的民族政策是受其民族觀所支配的,兩種民族觀為他們提供了管理各族的理論依據。全面把握他們的民族觀對我們評價該時期的民族政策幫助很大,能夠透徹地理解他們制定政策的初衷。二、康雍乾時期對漢族政策的得與失康熙年間,漢人反清復明的意識仍然很強烈,清初的民族高壓的政策早已不適應目前的穩定社會,因此,康熙帝采取了一系列善待漢族各階層的措施,“以柔克剛”的做法確實一定程度消除了漢人從心理上排斥漢族的障礙,緩和了尖銳的滿漢矛盾。(一)懷柔漢族士大夫的政策得與失康熙為了籠絡一些拒絕合作的名師碩儒,對漢族士大夫階層實施許多優惠的政策。在選拔官吏上,他以順治開科取士的政策為基礎,并增加了“征薦”的選拔方式,全力爭取漢人中威望極高的知識分子的歸附,如:康熙帝于十七年正月宣布開一次舉薦和考試相結合的制科——博學鴻儒科,[5]這種大規模的搜訪人才行動使大批漢族精英分子被吸納入清朝的官員當中,典型的代表是嚴繩孫,他在漢族中聲望很高,但因留念前朝,不愿為清服務,多次被舉薦后,被迫參加康熙時期的殿試,即使他故意將成績考的很差,朝廷依然錄用了他,高官厚祿的優待淡化了他的反清意識,甘心情愿為清政府服務。挖掘名師碩儒的智慧和才能,增強了清政府的統治實力,也緩和了滿漢之間的對抗,反映了康熙一朝對漢族知識分子的寬容與懷柔政策。第二,康熙特旨將一部分漢員入值南書房,這意味著漢官可以擺脫卑賤的地位與滿人享受同等機會參與中央的軍政要務,為培植漢族新權貴提供了良好的途徑,這一政策對于拉攏漢族精英的作用相當有力,促使他們心甘情愿接受明清易代的現實,也推動了以滿洲為主,滿漢結盟的形成。第三,康熙創立了捐納制度,允許漢族地主的后代捐錢換取官位,這為漢族地主階級走上仕途提供了機遇,使許多漢族地主階級擁護清政府。滿洲統治者為了將漢族士大夫階層吸納入統治階級中,不遺余力地采取各種有效的策略,拉攏漢官的政策對滿漢兩族來說都有好處。漢官的聰明才智得到很好地挖掘,可以為清政府出謀劃策?!胺辞鍙兔鳌钡钠鹆x一般都是由知識分子挑起的,清政府將知識分子爭取過來,有助于撲滅起義的導火索。踐行“以漢制漢”的方式,解決了滿洲人力資源短缺的弊端,由于漢官更加熟悉治理漢民之道,清人可以減少長期摸索漢人管理方式的成本,降低治理中原地區的難度;知識階層有了用武之地,在面對清朝的寬容時,轉變過去敵對滿人的觀念,對清朝感恩戴德,愿意衷心為其服務;漢民在漢官的直接管理下,心理上的落差減小,更有親近感,民族矛盾不會過于尖銳。總之,康熙羈縻漢族士大夫政策是對“以德治民”民族觀的實踐,較之于清入關之初的民族政策有很大的進步性,順應了時勢。成功的民族政策離不開統治者卓越的才能,然而,康雍乾統治者受時代的制約,出發點是以本族利益為本,仍帶有民族不平等和功利性。最突出的表現是乾隆時期大興文字獄的做法;“據統計,終乾隆一朝,各種類型的文字獄案件約在一百一十起以上,幾乎占了清朝時期全部文字獄案件的百分之七十左右;因文字而羈禍的人士,也遍及全國各個階級和階層”。[6]一方面,對漢族知識分子進行安撫,為其從仕提供便利的途徑;另一方面,又病態似的打壓,根源在于不變的“首崇滿族”的意識。統治者提防漢人是否忤逆滿族,對漢族知識分子的文章望文生義,捕風捉影,以此為借口殘害大量無辜文人,甚至達到“草木皆兵”的地步,這是滿族統治者鞏固政權的一種手段,卻造成大量冤案的出現,如南北“逆書案”、《明史》之獄等,比比皆是,許多漢族知識分子被迫遠離政壇,專門去研究考據學,政治才能無法施展。文字獄的興盛,使清政府失去了大量為其出謀劃策的漢族優秀人才,統治實力必然大大削弱,導致政權開始走下坡路。總體上講,康雍乾時期,對待漢官實施的政策,利大于弊,相對之前確實達到了滿漢和諧相處的局面。(二)對待漢族的文化政策得與失文化上,康熙放低姿態,主動迎合漢俗,一是為了向漢民心靈靠攏,達到政治意圖;二是他不得不承認漢文化比滿族更先進,以此方式彌補本族的不足??滴鯊闹袊糯恼y文化著手,舉行尊孔崇儒的活動,指導編撰《朱子全書》等儒書,重修孔廟等等一系列宣揚儒學的文化政策,這些拉近了滿漢之間的思想距離,松懈了漢人的反滿情緒,促進滿漢文化的融合,繼承了漢族自古以來對儒學的崇尚精神,為儒學繼續向前快速發展提供了寬松的氛圍,給我們今天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大一統”思想是儒學的核心觀點,政府以儒學為工具,教化民眾,有助于維護其在中原的統治地位??滴踉谄渌矫嬉材軌蜃鹬貪h民傳統習俗,但并沒有堅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的原則,縱容一些有自身缺陷的習俗繼續存在,比如漢族女子的裹腳行為。康熙初期嚴厲禁止女子纏足,否則父母有連帶責任,但與之相伴的是出現了許多女子被誣告“依舊纏足”的冤案,遭到漢人的強烈抵制;而且沒裹腳的女子會遭到漢人的嘲笑??滴鯙椴┑脻h民好感,準許這種保守且殘忍的風俗繼續延續下去,對人類社會的進步是有阻礙的。另一種是八股取士的政策,漢民已習慣了明代通過八股文死記硬背的方式登上仕途,八股文也確實有利于統治者控制文人思想,達到文化專制的目的,在康熙八年,恢復了此種選拔人才的方式,助長了呆板的考試模式繼續存在,對整個中國社會的發展是極其不利的??涤呵瑫r期,還有一項突出的策略是組織編撰了大量的清文鑒語言系列的分類詞典,辭書的發展離不開當時政治、經濟環境的保障。自古以來,任何少數民族統領中原后都面臨著被漢化的結局,因此,表面上是少數民族征服了漢族,實則是被漢人潛移默化地征服了。清朝統治者不愿此種命運落在本朝身上,盡力保留本族文化的特色。乾隆倡導國語騎射,他說:“騎射我朝根本,清語尤為本務。我朝先正遺風,自當永遠遵循,守而弗替?!盵7]政府大量編撰了清文鑒系列詞典,在各民族中推崇以滿語為國語,將之規范化,以此保護本民族語言特點。滿漢詞典的大量編撰為滿族統治者提高漢語水平。統治者很清楚,有幾千年扎根基礎的漢族文化比滿族優越,漢語在滿族上層的傳播學習,為滿漢文化交流提供了一把鑰匙,大量編寫滿漢辭書,方便了滿族吸收漢文化的先進之處。乾隆時期的另一項文化政策,對我國當今的影響利弊兼有,即他組織的《四庫全書》編撰,這是集中國所有圖書之大成的巨著,因此,古代的文獻用這種方式得到了很好的保存,為今天的學術界做出了很大的貢獻。然而,此書編撰的背后卻充滿了文化專制的意圖,高宗公開闡明:“明季未造,野史者甚多,其間毀譽任意,傳聞異詞,必有抵觸本朝之語,正當及此一番查辦,盡行銷毀?!盵8]統治者命令官員將不利于清政府言論的圖書進行銷毀與篡改,使許多歷史事件都無法得到證實,優良的書籍被銷毀,無法傳承下來,許多的古人勞動成果無法得到認可,這一行為與秦朝的焚書坑儒性質無異。總體而言,清對漢族的文化政策貢獻多于教訓,我們需要仔細鑒別,客觀評價。(三)治理南方漢族的政策得與失康熙管理南方漢族的方式也相當出彩,利用“雙通道”的模式將南方的反清氣焰撲滅。一種方式是采用前面講的“博學鴻儒科”方式將南方漢族的精英選入官員系統中,為清統治者出謀劃策;另一種是精心挑選北方漢族十分忠于滿清的文臣,如于成龍、張伯行等,將之調入江南管理南方漢族。江南的物質生產十分繁榮,被稱作“魚米之鄉”,據史料稱,康熙三十五年啟送三十四年蘇、松、常、嘉、湖五府白米,三十五年三月十六日經過準安府之船共四百十九只,載米共二十八萬九千六百一十五余石。[9]當江南穩定,可以為清政府擴大版圖戰爭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江南的經濟力量是康熙帝十分重視該地的最重要因素。而利用北方漢人管理江南這種形式可以起到相互制約平衡的作用,鞏固了江南的穩定。北方漢官進入江南會給南方漢人一種親近感,漢民的夷狄思想不會那么強烈,減少心理上對清政府的排斥。另外,康熙帝并不擔心南北漢人結盟對抗中央,即使南北同屬漢族,但短期北方人想融入南方中,勾結當地的士紳階層,是不易做到的,畢竟他們原本就不是一個圈子里的人。他時常會制造雙方的矛盾,可以打破南北漢人的密切關系,削弱雙方的力量,康熙直接坐山觀虎斗,分化了對己不利的力量,從而鞏固了清政府的穩定統治??滴踹€附加了一些細微的民族政策加以完善,提倡官修明史、反對私修的方式讓南方人確立清朝的正統地位,消除南方漢人心中反滿意識??傊?,康熙帝在治理江南地區采用了“雙通道”這種新穎的政治管理形式,達到統治者所需的政治統治與經濟來源并存的目的,展示了康熙帝的遠見卓識;利用“以漢治漢”的方式彌補了滿清統治者人數較少的缺陷,充分挖掘北方漢籍官員的才能為之所用,并且很好地拉攏了江南士紳為清政府服務。當然,清政府對南方漢民采用的政策有許多民族歧視的成分,如故意貶低南方漢族的地位,制造南北矛盾,引起漢族內部的爭執不休,雙方關系的不和諧,其目的是鞏固清朝統治。三、康乾時期對新疆少數民族政策的得與失邊疆少數民族對清政府的物質幫助較少,但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清朝對這些民族管理的好壞,關系到中原地區是否安寧,起到保護內地屏障的作用,所以處理好中央與邊疆的關系非常重要??涤呵y治者在借鑒前代民族政策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制定了一系列相當完善的民族政策,在邊疆地區的實踐中效果顯著,奠定了今天中國版圖。然而,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政策執行中難免會有些失誤,我們應客觀地分析與鑒定,為我們今天處理民族關系提供幫助,減少走彎路的可能性,探索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清制定邊疆民族政策貫徹了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結合的原則,針對具體情況實行不同政策。(一)因俗而治,因地制宜的政策得與失康熙時期,統治者一再強調少數民族“習俗既殊,刑制亦異”的重要性。[10]這一思想充分體現在其對待不同地區的民族,采取與當地民族習慣相結合的方法上,因地制宜,靈活多變。適合的民族政策更易于當地民族接受和認同,增強民族凝聚力。1.治理邊疆的政治策略首先,對蒙古地區實行的是盟旗制度,主要內容包括封爵、編佐、置旗、設蒙、置官等幾個方面,基本上是在蒙古草原原有政治制度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但其性質已有了改變。[11]旗原本是蒙古封建主的政權組織形式,盟的設立也適應了蒙古會盟的傳統,每旗設置扎薩克擁有世襲權,因此,外表上繼續沿用蒙古的傳統管理方式,但是這種盟旗制度的本質已改變,扎薩克成為清朝管理蒙古的傳達者,負責替中央收稅、組織官員入朝上供等任務,使得蒙古成為清政府的縣級行政區劃單位,禁止各旗相互逾越,還設置了駐守官員,以防止扎薩克間的勾結。這一系列做法既得到了蒙古貴族的擁護,又加強了中央集權。中央在制定《蒙古律例》時,顧忌了該地區的特殊情況,保留了傳統蒙古的處罰犯罪的方式,包括罰財產和“入誓”等。蒙古地廣人稀,中央法的徒、流放的處罰力度對于蒙古人來說,損失極小,而財產(如牲畜)的懲處對蒙古人卻極為管用,保留以罰代刑可以有效防止蒙古人挑戰犯罪,真正解決治安問題?!叭胧摹钡奶幜P則帶有神明裁判的色彩,依靠蒙古人的宗教信仰來約束民眾的犯罪行為。這些傳統法很好地解決了蒙古的民事糾紛。康雍乾時期,統治者為加強滿蒙同盟,廣修寺廟,以此拉近與蒙古的關系。蒙古人信仰藏傳佛教,清政府尊重蒙古信教習俗,推崇黃教,專門為蒙古人建立了匯總寺、溥仁寺、溥善寺,普寧寺等等,同時冊封蒙古的佛教高僧為“國師”,章嘉呼圖古圖就是“國師”之一。以寺廟為政治載體,達到教化感化蒙古的目的,承德地區的寺廟為蒙古各旗朝覲清王朝提供了良好的場所,慰藉了蒙古人長期遠離家鄉的思念之情。乾隆時期,對新疆實行軍府制,配置伊犁將軍,都統、參贊大臣、領隊大臣等予以輔助。軍府制順應了該地區的具體情況建立起來的,新疆自古被稱為西域,是東西方絲綢之路的戰略要地,因此,控制新疆不但可以扼中原與西方各國政治、經濟、文化交往的咽喉,而且可以以此為基地,形成東進中原、西出蔥嶺、南下西藏、北控大漠的四面出擊之勢。[12]可見新疆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第二,康雍乾時期,新疆伊犁地區經常發生叛亂,如噶爾丹的叛亂,南疆地區大小和卓受準噶爾的鼓動也多次反叛中央,中央多次以武力鎮壓,都是治標不治本。第三,沙俄侵略者對新疆的和平侵略,哈薩克人多次與伊犁地區牧民爭奪牧地,不得不引起清政府的重視。乾隆時期,相繼在新疆設伊犁將軍和各類大臣。將新疆納入中央的直接監督之下,很好的解決了新疆各地區降而復判的威脅,實現了對新疆完全意義上的統治。南疆為維吾爾族的聚集地,乾隆尊重該族的傳統的管理模式推行伯克制,但為削弱伯克的權利,廢除伯克過去的世襲權,而是由中央任免,并要受駐扎大臣的監督,本地人不得充任當地的伯克,改變了過去伯克割據一方的局面,使首領受制于中央,有效防止了地方勢力過大而叛變脫離中央的危機,同時,伯克的領導方式又符合了維吾爾族的傳統特色,適應當地的行政管理方式,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對當地舊貴族的利益傷害,降低改革的阻力,爭取了上層少數民族對其的支持,對于鞏固新疆的穩定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新疆的漢族聚集地實行道府州縣制,維持了漢族傳統的管理方式并將其歸屬于中央管轄之下。東北地區,混雜著各個民族,康乾統治者依照各族的習俗采取不同的組織形式,滿人實行八旗制,漢人實行郡縣制,吉林地區實行姓長制,蒙古民眾依舊實行盟旗制,使東北各族錯落有致地聚居在同一族的管轄范圍內,民族圈的層次性的管理分布降低了多民族因習俗差異而帶來民族矛盾的可能性。但這種看似有層次的管理形式的背后卻暴露出清政府民族壓迫的性質,禁止多民族之間正常交流,實行民族隔離,嚴禁他族流入邊疆,從而限制了各民族的人生自由,對東北土地開發也極其不利。總體上看,無論是盟旗制還是伯克制都是清政府對原來各族政治體制改造后再利用的方式,既適應了各民族過去的風俗習慣,又通過改造為其所用,加強了對各民族的有效控制,促進民族間的團結交往。2.聯姻政策清朝無論是入關前打敗明朝,還是入關之初鞏固統治,都離不開蒙古族的大力支持。從努爾哈赤時期,滿蒙就已經開始了聯姻,康雍乾時期依舊延續這一政策,將其制度化??滴跄觊g,先后有七位公主下嫁給蒙古王公。其中,呼和浩特的公主府就住過三位公主,與喀爾喀蒙古土謝圖汗敦多布多爾濟祖孫三代聯姻。[13]聯姻的持續性和制度性對于維系滿蒙之間長期的密切友誼有突出作用,促成蒙古建立與自己有血緣的統治集團,這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親緣關系,對于加強蒙古對清朝的隸屬更加安全與保險,建立起穩固的政治聯盟。蒙古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建立親密的滿蒙關系使得蒙古能夠代替長城來抵抗沙俄等敵國的入侵,承擔起保家衛國的重擔。格格頻繁的嫁入蒙古、蒙古額駙的朝覲都加強了雙方經濟、政治、文化各方面的交流,各種禮俗與娛樂文化、道德觀等也會受到內地先進文化的熏陶,提高了蒙古族的文化素養,促使民族融合。蒙古得到強盛帝國的庇護,增強了其對滿清的歸附感。但由于時代的局限,帶有民族狹隘性和不平等性,聯姻是雙方上層貴族間的行為,具有很強的政治意圖。滿清作為統治一方,掌握著聯姻的支配權,蒙古族只能順從,滿清時常會為了本族利益而危害到蒙古族的利益,導致民族矛盾的隔閡產生。滿蒙聯姻前期是帶有選擇性的,不是蒙古所有的部族都能攀上清政府的,某些部族因皇親身份的優越感,從而與其它被“冷落”的各部產生利益矛盾,引起蒙古內部的不團結。3.宗教政策西藏地區實行“政教合一”的制度,而新疆則實行“政教分離”的政策,完全相反的宗教政策體現了清朝統治者堅持了因地制宜的原則,根本目的都在于維護中央的權威。清政府在西藏實行“政教合一”的政策,與西藏的社會背景有關。西藏長期信奉的黃教經過多年的錘煉,在西藏地區已經有了數百萬的群眾基礎,清政府廢除黃教只會引起公憤。康熙時期,西藏還未真心歸附清朝,因為康熙無論是平三藩、鎮壓準噶爾,還是在烏蘭布通之戰,西藏的喇嘛教都會被反叛者所利用,站在清朝的對立面。為此,康熙帝大力扶持喇嘛教,包括親自主持寺廟建設,為喇嘛教建立新的宗教中心;冊封忠于朝廷的高僧,如章嘉呼圖克圖由朝廷命其負責管理宗教事務,多次遏制了西藏分裂的發生;對于背叛清廷的呼圖克圖進行嚴厲的懲處。康熙說過:“佛教之興,其來已久,使人遷善去惡,陰翊德化,不可忽也?!庇赫舱f:“因思,古今之有佛教,特以勸善懲惡,濟也覺民為本。黃教之傳,所以推廣佛經之旨也。廣布黃教,宣講經典,使番夷僧俗崇法慕義,億萬斯年,永躋仁壽之域,則以佐助王化,實有裨益?!盵14]藏傳佛家始終信奉的是學會忍耐接受現實的苦難,長期的教化能夠消磨西藏民眾反抗中央的意志,因此,黃教在西藏的適當傳播也與清政府利益相符合。乾隆在促進西藏地區“政教合一”過程中,還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輔助政策,賦予佛教直接征稅權;在西藏黃教基礎上創立了“金本巴瓶”制,確保達賴繼位的隨機性,防止達賴轉世過程中被西藏封建貴族所操縱,從而脫離了中央的控制。為防止宗教勢力過于膨脹,清廷將宗教任免權和懲處權也掌握在自己手中?!罢毯弦弧钡淖诮陶呒融A得了藏民的熱烈歡迎,密切了與宗教上層的關系,又成為清政府控制藏區很好的手段,穩定了西藏的統治秩序。在喇嘛教的支持下,加快了中央統一全國的步伐,抵制了沙俄的和平侵略。新疆地區,政府采取了“政教分離”的政策,這與南疆的實際背景有關??滴醯墼浝谩奥摶乜箿省钡牟呗詫Ω陡翣柕ぃ〕跄?,還曾經安撫過穆斯林,起用回兵,反映出統治者還未認識到伊斯蘭教潛在的危險,給了回教掌控南疆政權的鍥機,導致后來大小和卓利用伊斯蘭教蠱惑民眾,叛離中央,雙方發生了多次的交戰。伊斯蘭教的教義中存在暴力和殺戮的傾向,與清政府反武力壓迫的主張背道而馳,該教若占據新疆的統治地位,民眾極易被宗教誤導,滋生事端,使政局混亂,暴亂割據地方的危險層出不窮,統治者最終認識到該宗教的危險性,禁止新疆的伯克與宗教機構有任何政治往來、反對阿訇擔任伯克等職務等等,采取“政教分離”的民族政策反對伊斯蘭教涉足新疆的政權,但在不威脅中央的利益前提下,對伊斯蘭教仍然很寬容,允許回教的正常信仰活動,同意修建許多清真寺,便利穆斯林信徒的宗教活動,受到教徒的廣泛愛戴。新疆“政教分離”的宗教政策有效地避免了伊斯蘭教參與政權而發生大規模的分裂活動,保障了中央的政權鞏固,維護了邊疆的長期安定,為新疆的開發提供了穩定的環境,使之早日擺脫落后的局面??傊?,清政府的宗教政策堅持了因地制宜的原則,依照兩地的地域差異,分清利害,最終制定出了合理正確的解決邊疆問題的方案。總之,清代康雍乾成功地運用因俗而治的原則是因為他們已透徹地理解了“民族”一詞的含義(所謂民族,即是在文化、語言、宗教、習俗各方面都存在明顯的不同,并且是經歷了無數歲月形成的早已在各民族內部根深蒂固)一旦強制改變,就是對他們的侮辱,不符合社會生存準則和規律,清政府在不有損自己的利益前提下,對各民族習慣信仰予以認可是相當明智的,值得我們今人的效仿。(二)分而治之的得與失康雍乾時期,將“眾建以分其勢”的治理原則運用在邊疆地區以達到削弱各地方割據勢力的目的,防止暴亂而中央無力鎮壓。清朝是要“少其地而眾建之,既已彰顯賞罰之典,又使力少不能為亂,庶可寧輯邊陲”。[15]蒙古地區,主要體現在內外蒙古的分治和各旗互不統屬上。內蒙古不設扎薩克,加強教化和采取鼓勵農牧經濟發展方式,政治上,各旗不允許世襲,達到直接管轄內蒙古的目的;而外蒙古設有扎薩克,可世襲,采取八旗建制,從政治和司法上加強對外蒙古的管轄。內外蒙古分治的做法適應了蒙古的具體情況,內外蒙古與中央的距離不同,所以控制力亦不相同。各旗互不干涉,直接對清中央負責,阻斷了各旗首領相互勾結,而對中央構成威脅。但蒙漢分治的、斷絕雙方來往的做法,不利于雙方取長補短,帶有封閉性。新疆采取多軍同駐。滿洲、錫伯、察哈爾、厄魯特、綠旗營兵等皆參差互用,各軍隊相互制約,防止各種軍隊越權坐大,最終加強中央集權。但弊端是當面臨軍事行動時,各軍隊求自保,調度不靈,駐軍的實力大打折扣。政體上,乾隆將新疆分成各部,互不統屬,把厄魯特部分成四部,并設“四汗”,各部直接接受中央的領導,分散了各部的實力,減少了新疆地區割據一方的可能性。對于歸附的土爾扈特部,則實行盟旗制,將其分為東南西北四部,并各設盟長。最終,土爾扈特部從未發生過叛亂,并永遠效忠清政府,為保衛和發展新疆做出了巨大貢獻?!胺侄沃笔垢鞑肯嗷ブ萍s的同時,利益沖突也十分明顯,為了爭奪土地,牲畜等利益,各部常會引起紛爭,而清政府在沒有危害自己的權威時,采取的是冷眼旁觀的態度,不積極調解,造成各部經常出現不和諧的畫面,反映出統治者的民族歧視和自私的思想意識。在西藏,乾隆帝廢藏王,設四個噶倫取代藏王共管藏政,各噶倫不再有過去藏王的軍權和決策權,只能根據駐藏大臣的吩咐辦理政務,這種多立頭目的方式使得各個噶倫之間相互牽制,有效地防止了官員擅權的危機。面對達賴喇嘛在西藏世俗權過高的危機,康雍乾先后冊封160多位大喇嘛,廣立活佛,被清朝分為四個部分:達賴喇嘛主前藏,班禪主后藏,哲布尊丹巴主喀爾喀蒙古,章嘉呼圖克圖主內蒙古。四大喇嘛既有崇高的地位,又各有領地,互不統屬,形成四大喇嘛分主一方教務的局面,以便于清廷居中控制。[16]在回族中,政府故意制造“黑山宗”與“白山宗”之間的宗教矛盾,以此削減回部結盟的力量,分散勢力,減少對中央權力的威脅。東北地區,實行封禁政策,東自吉林北界,西抵開原縣威遠堡邊門長九十余里。遮奉天北境,插柳結繩,以定內外,謂之柳條邊,亦名“新邊”。[17]這種方式有利于防止蒙古越界,侵犯了滿漢兩族農耕的正常進行,達到民族分治的目的。清政府還在東北設置了卡倫,防止他族越過卡倫私墾東北人民的土地,維護了滿漢之間的和睦相處,也保持了東北旗民原有的戰斗實力。(三)因時制宜的政策康雍乾在不同時期對某族的政策會隨著環境背景變化而制定不同的政策,奉行因時制宜的科學原則。康熙雍正時期,政府放寬之前對漢人入東北、蒙古的封禁政策,主要有三方面原因,第一,政府對邊疆地區的開發持積極態度,主張舉行大規模的屯田活動;第二,與戰爭有關(反對沙俄與準噶爾的戰爭),急需糧草;第三,內地人口壓力增大,需要縮減內地人口,鼓勵漢民墾荒,放松封禁令緩解了人口迅速膨脹而帶來的問題。但到了乾隆時期,卻頒布了清朝以來最嚴厲的禁墾令,因為漢民流入蒙古的數量劇增,蒙漢不斷發生爭奪牧地的糾紛,最終促成乾隆帝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決定更改過去的民族政策,體現康雍乾統治者因時制宜的精神,解決了蒙古各時期的主要矛盾。西南地區的改土歸流,始于康熙朝,盛于雍正朝,收于乾隆朝。[18]這種與時俱進的表現恰恰體現了因時制宜的科學觀。清初,由于政權不穩定,繼續在西南地區沿用土司制度,但當政權穩固,西南地區的土司制無法適應社會生產力,康熙帝因時制宜,抓住時機,逐漸對西南各民族改土歸流,打破了過去西南地區封閉落后的發展狀況,為其走向文明提供了政治前提,有利于加強西南地區與內地漢民的交流,這些成功得益于統治者順應時代的形勢進行歷史進步性的變革。但清政府采取暴力手段肆意屠殺改革中的反抗者,這種慘無人道的鎮壓方式過于血腥,我們應吸取教訓,在今天的改革中避免再發生同樣的錯誤。(五)其他民族政策1.邊疆民族政策法律化清代康雍乾時期對邊疆各地區制定的民族法相當完善,為我們現政府貫徹依法治國的理念提供了良好的榜樣。由于各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地理位置等千差萬別,要統一立法是不科學的,清堅持因俗立法的原則,如《蒙古律例》、《回疆則例》、《欽定藏內善后章程》等,最終形成適應各地民族特色的多元化法律條文。政府對邊疆進行法制化管理,證明其改變過去“華夷之防”的民族觀,以“中外一體”代替了歷史上的民族分界思想,是把他們當做親人對待,阻止民族問題邊緣化的出現,將之納入到國家體系中,使之成為中央的同盟者。法律化使各民族的政體走向正規化的道路。法律能夠通過國家強制力來保證政策的有效實施,因此,清政府對民族法的運用使得各項民族政策更具有權威性和穩定性,清代的民族法建立了空前完整的體系,內容有許多先進的部分,但是在推行民族法過程中,清政府是通過武力血腥的方式實現的,過分激進的行為自然使得民族反抗之聲一觸即發;內容上,許多法律條文根本目的是維護封建統治,一旦危害統治者利益時,殘酷的刑罰就被用在了少數民族身上,弊端顯而易見。2.加強交往的一系列政策的得與失清政府經常與少數民族往來,不僅使少數民族在中央的監視之下,也可以增進友誼,增加邊疆地區對中央的認同感和親和力。經濟上,乾隆時期,支持邊疆與內地“互市”,包括官市、私市。官市又包括定期互市與貢使攜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