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題目文學何為論梁啟超與王國維的文學觀目錄20197_WPSOffice_Level1緒論 112882_WPSOffice_Level1(一)研究背景與研究目的 127018_WPSOffice_Level1(二)研究思路與研究方法 13992_WPSOffice_Level1二、梁啟超 220197_WPSOffice_Level2(一)為小說正名:“守望家園”思想 212882_WPSOffice_Level2(二)文學功能上:強調文學為改變社會所用思想 327018_WPSOffice_Level2(三)文學功能意識上:強調對于自身的修身養性思想 33992_WPSOffice_Level2(四)獨特思想上:“趣味說”思想 410687_WPSOffice_Level2(五)晚年思想上:《中國韻文里所表現的情感》中用極簡單的語句,表達出極真的情感 410687_WPSOffice_Level1三、王國維 510246_WPSOffice_Level2(一)為小說正名:“俯瞰蒼生”思想 512776_WPSOffice_Level2(二)文學功能:強調文學為精神自由所用思想 61360_WPSOffice_Level2(三)審美意識上:強調文學無用之用 731326_WPSOffice_Level2(四)獨特思想上:“嗜好說”思想 717939_WPSOffice_Level2(五)晚年思想上:《古雅之在美學上之位置中》中美學應該脫離社會基層追求形而上的狀態 810246_WPSOffice_Level1三、兩人對比 912776_WPSOffice_Level1四、結論分析 101360_WPSOffice_Level1
文獻參考 1231326_WPSOffice_Level1致謝 13文學何為論梁啟超與王國維的文學觀摘要:作為我國重要的近現代重要的文學家,王國維與梁啟超兩個人都擁有深厚的傳統國學知識與廣博的西方外來文化。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那個時代,兩個人都通過自身的文學修養的與獨特的文學觀進行了思想碰撞,從而展現了我國那個大師輩出時代的文學底蘊,也體現了我國從近現代走到現代文學所經濟的文學思想變革。通過研究王國維與梁啟超的文學觀,更與我國了解近現代時期整個國內文學的性質作用與政治關系等相對根本的問題,也更能進行對于國民性的了解與思考。本文寫作結構以王國維,梁啟超的文學觀不同認識為核心,從文學功能與情感,個體與群體等方向作為切入點,先進行兩人的文學觀介紹,再進行兩人文學觀的對比分析,最后通過對于兩位近現代文學大師的文學觀對比,呈現出一個在覺醒中的民族思維文化上出現的變化。關鍵詞:思維文化,文學底蘊,文學觀OnLiangQichaoandWangGuowei'sLiteraryViewsMajor:StudentID:Student:Instructor:
Abstract:WangGuoweiandLiangQichao,asimportantmodernandcontemporarywritersinChina,bothhaveprofoundtraditionalChineseknowledgeandextensiveWesternforeignculture.Attheendofthe19thcenturyandthebeginningofthe20thcentury,bothofthemcollidedideologicallywiththeiruniqueliteraryviewsthroughtheirliteraryaccomplishments,thusshowingtheliteraryconnotationsofthetimesinwhichourgreatmastersemerged,andalsoreflectingtheliteraryideologicalchangesinourcountry'seconomyfrommoderntomodernliterature.ThroughthestudyofWangGuowei'sandLiangQichao'sliteraryviews,wecanunderstandthenature,functionandpoliticalrelationshipofthewholedomesticliteratureinmoderntimes,aswellasthenationalcharacter.ThisarticletakesWangGuowei'sandLiangQichao'sdifferentliteraryviewsasthecore,andtakesaestheticandemotional,individualandgroupasthebreakthroughpoint.First,itintroducestheirliteraryviews,andthenmakesacomparativeanalysisoftheirliteraryviews.Finally,throughthecomparisonoftheirliteraryviews,itshowsachangeinnationalthinkingcultureintheawakeningprocess.Change.Keywords:thinkingculture,literaryconnotation,literaryoutloo緒論(一)研究背景與研究目的本次研究選擇王國維與梁啟超的文學觀研究主要是因為兩人在近現代文學史上存在太多的相似性,從早年成名到仕途坎坷,從著作等身到晚年思維轉變,從飽讀傳統文學到吸收外來文化,但兩人又存在較大的文學思想本質上的差異性。所以通過對于兩人的文學觀研究,可以見微知著,了解到在那個動蕩年代中西方思維碰撞時會產生的效果,呈現出一個在覺醒中的民族思維文化上出現的變化。其次,王國維與梁啟超在思想上較為同一時代是領先的,梁啟超曾這樣對王國維評價:“先生古貌古飾,望著斺以為竺自封畛,故其頭腦乃純然為現代的。”[1]從中可以看出梁啟超對于王國維的文學觀是具有欣賞眼光的,而梁啟超本人在當時文學觀上也處于相對前衛狀態:“許多的學者們,其影響都是很多都是很短促的。。。。。然而梁任公先生的影響,我們則相信他尚未至十分的過去”[2]所以對兩人文學觀點對比,也可以從一定程度上體現我國傳統學者在面對大片襲來的西方文學進行的文學觀轉變李輝.中國傳統文學審美語境下梁啟超“白話詩”探究[J].廣西社會科學,2017(4):173-176.研究思路與研究方法本文研究思路是先對于王國維,梁啟超兩人的文學觀先分開研究,再放在一起系統分析:一、對于梁啟超文學觀進行系統分析與分別研究,從“守望家園”思想,到對于文學改變社會所用的強調意識,再到文學對于自身修身養性的思想與梁啟超獨特的“趣味說”思想,最后到梁啟超晚年的簡約但感情真實的文學觀,體會梁啟超文學觀隨著時代浪潮的變化,分析梁啟超文學觀的內核與改變過程,探索近現代大師的思想理念;二、對于王國維文學觀進行系統分析與分別研究,從“俯瞰蒼生”思想到對于文學為精神自由所用的強調意識,再到文學對于自身仕途發展的思想與王國維獨特的“嗜好說”思想,最后到王國維最后的對美學形而上的追求,研究王國維文學館的改變過程與內核,分析其核心文學觀理念。三、對于王國維,梁啟超進行文學觀對比,探究兩個同時代文學大師在中西方文學涌動年代的文學觀選擇與結果,通過文獻進行對于兩人的文學觀不同之處系統分析,對于兩人現代化成就的集中展示紀建勛.王國維與比較文學——從羅鋼新著《傳統的幻象:跨文化語境中的王國維詩學》談起[J].中國比較文學,2018.紀建勛.王國維與比較文學——從羅鋼新著《傳統的幻象:跨文化語境中的王國維詩學》談起[J].中國比較文學,2018.本文所使用研究手法較多,首先是對于比較法的使用,通過對于王國維與梁啟超兩位大師的文學觀比較,分析出兩者文學觀內核與兩人思維的相同之處,其次就是文獻參考法,本文參考了大量兩人著作與其他人對于兩人評價著作,以一個研究者外來角度進行對于兩人文學觀的分析,堅持邏輯與歷史的統一,相對客觀的進行對于兩人生平與文學館的展示與評價,不進行個人化的武斷包邊,不進行為尊者為,掩蓋兩人本身文學成就。二、梁啟超(一)為小說正名:“守望家園”思想雖然梁啟超一直對于小說題材提倡實用新型新小說方式,但是對于梁啟超著作分析發現,他的小說形式更多的是依賴傳統的文能載道傳統小說觀念,梁啟超主張:“人也者,善群之動物也。人而不群,禽獸奚擇?”[3]梁啟超將小說作用體現成群體性的作用,始終以群體角度來看待個人發展與生存,所以對于梁啟超來說,群體發展是首要的,這與我國傳統文學本質的“群體本位”不謀而合,從而延伸出梁啟超對于小說的“守望家園”思想。梁啟超在這一點接受傳統儒學思想觀念較為嚴重,對于“美”與“善”無法分出界限,所以在美的角度上更多體現出了倫理思想,強調社會之美,并不看重個人之美,所以梁啟超始終認為,吟風弄月并不算真正的文學素養,只能稱為浪子。[4]因此在梁啟超眼中,小說這種題材形式只是一種進行“新民”工具,并不能進行正規文學殿堂,因此相對而言,梁啟超心中對于小說的重要性并不高。(二)文學功能上:強調文學為改變社會所用思想梁啟超思維經過一次重大的轉變,在1918年進行歐洲游歷之后,梁啟超的文學思維開始從原有的《變法通議.論幼學》轉變到《歐洲心影路》等,所以本章進行梁啟超在轉變前后的文學觀系統分析。在1896年到1918年屬于梁啟超早期文學功能思想階段,早期梁啟超認為文學功能更多的是進行功利主義的追逐,毋庸諱言的是,早期梁啟超始終活躍在政治舞臺上追求更高的功利,梁啟超早期認為文學作品可以進行對于人思想與人心的全方位轉變,進而進行對于社會的改良,并認為“小說有不可思議之力支配人道”[5]。梁啟超在前期始終認為,道德觀,宗教信仰,政治觀念,人心,學藝,風俗,人格革新都完全要按照新型文學為基準進行改變。但在游歷歐洲之后,梁啟超對于文學功能上的思考進行了改變,極大地削弱了其中的功利主義,更多的關注“趣味”,認為文學在功能上可以體現情感,增加趣味,提倡“文學功能功利主義”文學觀楊旭霞.梁啟超“趣味主義”美學觀與“無用之用”的審美思想價值研究[D].楊旭霞.梁啟超“趣味主義”美學觀與“無用之用”的審美思想價值研究[D].文學功能意識上:強調對于自身的修身養性思想在文學功能意識上,梁啟超主張“趣味說”形式,對于自身修身養性進行了極度的強調。梁啟超并不主張文學文學功能在于為統治者提供思考,而是主張利用文學文學功能來進行對于個人個性的激發,對于新生活的向往,認為這些才是文學最根本的意義,與傳統儒家思想中的“內圣外王”思想完全對立。傳統“內圣外王”思想提倡權力的作用,使得國家的統治階層擁有極大地特權,根據特權進行對于封建倫理的統一制定,使得大家無法藐視王權,只能就行個人個性化抑制,因此人性逐漸變得麻木壓抑,沒有創造力。而梁啟超在文學功能意識上正好與之相反,極度提倡個性化發展,生命熱情的激發,梁啟超認為:“一個人麻木,那人便成了沒趣的人;一個民族麻木,那民族便成了沒趣的民族。”[6]雖然在思想上,梁啟超思想與儒家傳統“內圣外王”所背離,但是從本質上思考,兩者也有許多共同點,首先就是對于個人發展的考慮,兩者都認為個人內在修養與外在公事都很重要,發展個人需要放在集體中,只有社會與集體共同發展,個人才能進行發展。獨特思想上:“趣味說”思想梁啟超的“趣味說”思想提倡個人修身養性與社會活力的激發,“趣味說”的核心來自于傳統儒家的“仁”。傳統儒家不進行對于個體人的思考,更多的關注社會團體與群體,所以這就引發了一個重要觀念就是責任意識。儒家對于責任意識十分關注,先有范仲淹所寫“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再有顧炎武提倡的“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能體現出這一責任意識,而梁啟超的“趣味說”同樣對于這一意識進行了體現。梁啟超認為“我說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著一種未來的責任。”[7]但梁啟超認為,趣味與責任并不沖突,反而是相互調節,相輔相成的作用。梁啟超認為,現代人民缺乏的就是對于麻痹過久的個性進行激活與釋放,增加對于生活熱情與未來向往。梁啟超認為:“國民樹立的根本,在發展個性。”[8]梁啟超極度反對無所事事與沒有生機的生命,他始終堅信:“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意義,如果哭喪臉過幾十年,那么生命就是沙漠。”[9]梁啟超一生都將趣味當做生活的基礎動力,同樣作為人生觀的根本。晚年思想上:《中國韻文里所表現的情感》中用極簡單的語句,表達出極真的情感晚年梁啟超在《中國韻文里所表現的情感中》認為,本能是情感的最終本質,他具有極其強大的力量,可以將人帶到超本能的維度上,同樣現在是感情的性質,他可以讓人進入超現在的維度上,如果想進入生命之奧,就需要將思想行為與感情進行統一,除了感情,別無他法,梁啟超晚年始終認為感情屬于宇宙建設的一個秘密存在席志武.“筆鋒常帶感情”:論梁啟超報章文體的藝術形態[J].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席志武.“筆鋒常帶感情”:論梁啟超報章文體的藝術形態[J].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梁啟超雖然認可了感情的力量是強大的,但并不完全認為感情都是善的,同樣認為感情存在惡與盲目的,并且感情并不可以規劃,而是好壞變化極快。與其他思想家與文學家不同的是,其他人雖然強調情感,但是并沒有提出如何培養情感或是進行情感熏陶,梁啟超對此做出了補充,梁啟超認為應該將情感教育放在學生教育的首要地位,將情感中好的部分,美的部分進行僅可以多的展示,壓抑住情感中丑,惡的部分,當壓抑住一分的情感丑,惡就體現出人類的進步了一分。在《中國韻文里所體現的情感中》中情感教育提倡使用方法就是品讀我國古代韻律文章,例如:「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蓼莪》)「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黃鳥》)前一章是父母身亡悲痛至極。「哀哀……劬勞」這八個字迸發出連淚帶血。后一章體現出秦穆公用人來進行殉葬,使人看著哀痛憐憫,群眾悲痛心理的表現的淋漓盡致陳國安.梁啟超《詩經》研究述略[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6(2):65-68.陳國安.梁啟超《詩經》研究述略[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6(2):65-68.三、王國維(一)為小說正名:“俯瞰蒼生”思想王國維與梁啟超對于小說態度極其不同,王國維相比之下更為理性,沒有被當時的“救國”時代潮流所綁架,王國維對于小說有極其清晰地認識,他認為小說是文學,文學與政治并無關系,王國維對于小說研究目的僅僅在于想從中了解到人生真理。王國維認為小說不能僅僅滿足一個人表達的情感,應該通過一己之力迸發出全體人類的感情。王國維有詩說到:“試上高峰窺皓月,偶開天眼覷紅塵”覺得自己是開了天眼的存在,可以按照自己的發展進行對于全體人類感情的表達,通過偶然發現的天眼“俯瞰蒼生”。小說與散文,雜文有所不同,散文與雜文可以進行“守望家園”視角分析,從特殊角度進行對于世界的觀察,但是小說很難,小說需要全方位的進行對于世界的觀察,王國維認為“發現唯有小說才能發現的東西,乃是小說唯一的存在理由”。而王國維同樣認為,小說中才能發現的東西,就是一個真實世界的創造。對于真實世界創造,需要進行“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小說家對于小說宇宙能夠自由出入,才能即不與小說世界相隔過遠,又能免于沉迷小說世界無法自拔。王國維的文學觀相對更加開闊“夫哲學與美術之所志者,真理也。”王國維的文學觀突破了一時一國乃至一個時代的思考范圍,他追求真理但又對于人類生命痛苦感同身受,王國維說過:“詞人之忠實,不獨對人事宜然,即對一草一木,亦須有忠實之意,否則所謂游詞也”。[8]對于“俯瞰蒼生”的王國維來說,小說寫作能入能出,可以感同身受,同時又會超脫世外進行審視,更適合小說進行真實世界的展示張冠夫.在敘事與抒情之間的價值重估——梁啟超、王國維對傳統文學類型觀的調整[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02):96-106.張冠夫.在敘事與抒情之間的價值重估——梁啟超、王國維對傳統文學類型觀的調整[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02):96-106.(二)文學功能:強調文學為精神自由所用思想王國維對于生活文學功能有著獨特的思考:“生活本質上就是對于欲望的追逐,欲望來自于自身不足的產生,且不足會使人產生痛苦的狀態。”(取自《紅樓夢評論》)同樣,王國維認為文學文學功能本質上就是為了精神自由:“文學,美術亦不過成人之精神的游戲。”[10]對于王國維的文學文學功能意識進行整理發現,王國維對于文學思路極為清晰,從開始的欲望來源到欲望產生痛苦到消除痛苦最后得出結論文學是成人游戲。王國維的文學文學功能意識很明顯接受了康德與叔本華的美學思考,經過了自身的整體改造。從唯意識論開始,進行對于人生苦難的經歷,再進行對于文學的閱讀與創作,體會成人游戲的樂趣,從而減輕人生苦難。在席勒的《文學功能教育書簡》中認為:人最開始的狀態就是需要滿足自身最低食物,再之后產生物質富余,繼而進行對于物質之外文學功能的要求,最終人事為了生存而生活的,人除了在工作,都是在游戲。[11]而席勒的文學文學功能意識來自于康德,康德認為人精神活動可以進行劃分,分為知情意三類,從而進行對于人體精神活動的深入探究。但需要注意的是康德并沒有進行思維活動的整體化,而是進行了對于思維活動的割裂,使得情感與感情對立分離,王國維在這一點進行了補充,希望通過自己的精神自由方式使得人體感情與理性進行融合。王國維在文學文學功能上基本剔除了功利性,只希望從文學世界中尋找到個人的感情富足,追求自身文學欲望,王國維從來不避諱“欲”,并將它作為自身文學功能意識的核心,認為只有滿足了“欲”,文學才有其意義高思春.淺議王國維悲劇美學思想的現代性[J].大眾文藝,2018,448(22):24-25.高思春.淺議王國維悲劇美學思想的現代性[J].大眾文藝,2018,448(22):24-25.(三)審美意識上:強調文學無用之用王國維獨特的創造出了無用之用的文學觀念審美意識,王國維從小就受到傳統心學的影響,但是王國維并沒有因此陷入心學的“為藝術而藝術”的怪圈中,王國維認為文學與政治無關,與思想無關,文學本身是獨立的,僅僅是進行追求真理的步驟。王國維深感當時人的感情世界匱乏,精神極度空虛,甚至不少人已經以來鴉片來滿足自己生活。所以提倡文學來滿足欲望,填補生活的空缺。王國維希望,通過進行對于國民的“嗜好”培養,滿足人們精神世界的匱乏,減少對于鴉片的依賴,王國維始終認為,人在工作之后需要“嗜好”來滿足自身的空虛,但鴉片是最低級的嗜好,王國維希望培養人們進行文學的嗜好閱讀,強調文學并不是高等人看得,而是所有人能夠共同欣賞的,文學與政治無關,屬于無用之用范疇但是可以滿足人的基本欲望。用文學閱讀與寫作方式來替代當時國民的鴉片嗜好,王國維努力需要,曾說:“一言以蔽之:其原因存在于感情上而已。”[12]文學恰好能呈現國民感情上需要的填補。王國維認為根治鴉片的方式就是用文學,用藝術來滿足國民,填充空虛。王國維的這種美學意識與其本身的悲慘命運有關,王國維早年喪母,“體素羸弱,性復憂郁。”[13]所以王國維更加關注個體發展,雖然王國維不提倡功利文學,但是他并不是武士人生,只是不局限于一時,眼界更為開闊。王國維認為政治家只能看到一時一事,局限性太大,而文學家可以用更遠的眼光看世界。王國維認為:“生百政治家,不如生一大文學家。”[14]獨特思想上:“嗜好說”思想王國維創造性的提出了“嗜好說”的文學思想,王國維認為,人生痛苦過多,分為積極的痛苦與消極的痛苦,而為工作奔波屬于積極的痛苦,而閑暇的空虛屬于空虛的痛苦,為了診治這種消極空虛的痛苦,需要借助嗜好。[15]王國維對于痛苦的分析明顯是參考了康德的研究。康德將人體感情分為了感情與理性,一生都在研究如何整合理性與感情,王國維創造性的提出了解決方式,就是通過“嗜好”。在我國當時社會上,理性之所以與感性分裂,都是由于之前封建主義對于個人個性化的壓抑,使得群體與個人都將自身感情與理性所割裂,在進入民國時代后,以王國維為主的反抗文學運動中,都有一個核心觀點,就是對于“人”的尊重倪清.《將人之“嗜好”引向高尚的審美活動》——論王國維的美育思想和現實意義[J].伊犁教育學院學刊:漢文綜合版,1997(2):10-11.倪清.《將人之“嗜好”引向高尚的審美活動》——論王國維的美育思想和現實意義[J].伊犁教育學院學刊:漢文綜合版,1997(2):10-11.王國維借助了席勒的“游戲說”結合了中國古代哲學中的“中和”概念,以非功利化的角度通過文學使個人的情感欲望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王國維并不掩蓋文學的目的性,他認為文學家就是來滿足個人的“欲”。所以提出了“嗜好說”,通過文學滿足人的“欲”,從而讓人美學意識提升一個臺階。王國維的“嗜好說”之所以重要,不僅僅是因為他提出了文學的本質,還為當時社會上的問題提出了解決方案,就是國民大范圍吸食鴉片的行為,王國維認為吸食鴉片是由于國民感情生活于內心極度空虛,需要刺激來填補空虛,所以食用鴉片,王國維提倡使用文學來填補國民空虛。所以王國維終其一生來使文學下放化,通過簡單易了解的方式向廣大群眾普及文學,提高文學的接受群體數量,希望通過文學來填補國民的“欲”,從而擺脫鴉片的依賴,因此就算去除掉“嗜好說”中的唯心主義,王國維的“嗜好說”至今仍有極高的社會價值。晚年思想上:《古雅之在美學上之位置中》中美學應該脫離社會基層追求形而上的狀態在晚年思想上,王國維認為文學應該脫離現實,追求形而上的境界狀態,王國維極度反對將文學與現實進行一一對照入座,他認為:“夫哲學與美術所之志者,真理也。真理者,天下萬世之真理,而非一時之真理。”[16]王國維在《古雅之在美學上之位置中》認為,文學不能進行對于功利性徹底的擺脫,也就是無法進行“生活之欲”的脫離,但是追求脫離的狀態。在現實生活中,物質世界到審美世界中的跨越需要來脫離物質的約束,審美世界不以感性作為基礎,同樣也不以理性作為基石。審美世界中,所有人都擺脫了強制的束縛,成就了自由與平等。三、兩人對比王國維與梁啟超的文學觀比較主要分在四個方面,分別是文學功能上的對比,審美意識上的對比,獨特思想上的對比,對小說態度上的對比。首先在文學功能上,梁啟超認為文學是功利的工具,通過文學的書寫與表達可以達到功利成果的獲取,但王國維認為文學僅僅是滿足自身精神世界追求的路徑,文學可以填補內心的空虛。其次在審美意識上,梁啟超認為文學可以修身養性,王國維提倡文學無用之用,并沒有將文學作為人生必須品,而是一種填補路徑。在獨特思想上梁啟超秉持著“趣味說”,希望能夠以趣味方式閱讀文學,理解文學,不將文學嚴肅化,在這一點上與王國維的“嗜好說”異曲同工,王國維認為文學就是一種優化高級的嗜好而已,并不是奠定世界的基礎。最后在對于小說態度上,梁啟超仍然認為小說是成就仕途的路徑,并沒有與其他文學方式同一地位,而王國維認為小說寫作是在創造一個新型的世界,具有極大的藝術價值與欣賞價值。其次,從生平上來看,兩人有許多相似之處,王國維出生于1877年,而梁啟超早他四年在1873年出生,兩人求學時國家正處于受盡屈辱列強分割的時代,兩人都有過多次國外旅學經歷,受到過西方先進思想的熏陶許俊瑩.現代性維度下的梁啟超、王國維文學思想比較研究[D].山東大學,2010.許俊瑩.現代性維度下的梁啟超、王國維文學思想比較研究[D].山東大學,2010.1898年梁啟超參與“百日維新”失敗后逃亡日本,生活到1912年回國從政,才1918年仕途不順旅居歐洲,在歐洲完成自己著作《歐洲心影路》。相比而下王國維的旅居之路更為崎嶇,王國維在1900年受到資助前往日本物理學院留學,1901年初學成歸來,在1911年武漢起義爆發后王國維攜帶親屬去往動靜,在1916年國家安穩后才返回上海。兩人學識經歷相近,都是早年接受儒家傳統思想文化,梁啟超出身教書先生家,王國維出身書香門第,兩人都擁有較高的國學底蘊且早年都才氣側漏。梁啟超五歲讀詩經,十歲參與科舉,十二歲中秀才,十七歲過鄉試,被人稱為天縱奇才。王國維十六歲過“州學”,名震大躁被當時的人譽為“海寧四才子”之一。綜上所述,王國維梁啟超兩人的觀點正是我國從舊社會邁向新時代時,傳統儒家思想與西方文化碰撞的結果。根據吸納西方文化的方向與深度,兩人呈現了截然不同的觀點,看似格格不入,但都是當時文學大家的文學觀選擇。對于核心文學觀來說,王國維力求文學減負,讓文學稱為大眾讀物,不再是僅僅屬于精英的裝飾品,希望文學可以照進現實,而梁啟超力求文學推動社會發展,通過文學的力量實現自身功利追求,從而影響一批人,最終改變整個社會。結論分析本次研究選擇王國維與梁啟超的文學觀研究主要是因為兩人在近現代文學史上存在太多的相似性,從早年成名到仕途坎坷,從著作等身到晚年思維轉變,從飽讀傳統文學到吸收外來文化,但兩人又存在較大的文學思想本質上的差異性。所以通過對于兩人的文學觀研究,可以見微知著,了解到在那個動蕩年代中西方思維碰撞時會產生的效果,呈現出一個在覺醒中的民族思維文化上出現的變化。最終通過文學功能上的對比,審美意識上的對比,獨特思想上的對比,對小說態度上的對比發現,同樣是想改變當時國民現狀,改善國家衰敗情景,梁啟超的文學觀相對而言更具有普世價值,提倡學為所用,希望用文學的內涵來改進國民,增加國民的文學素養,形成了一種相對普世化的文學觀。而王國維的文學觀相對而言比較超脫,認為文學只能用來追求真理與滿足自身欲望,屬于無用之用范疇,并不能使人獲得功利,希望通過文學來填補國民內心的空虛,從而讓國民素質得到提升雷文學.王國維的藝術哲學思想[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5):36-41.雷文學.王國維的藝術哲學思想[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5):36-41.王國維與梁啟超的文學觀差異,如果王國維曾說的兩派一樣,梁啟超秉承著強國新民的思想,但王國維卻認為國民應該從文學中尋求短暫慰藉,文學是閱讀者的理想之國。兩個人對于文學的核心態度不同導致了兩人觀點,文學觀以及著作類型有所差異,梁啟超著作中剛毅之氣,堅忍之志不斷體現,而王國維主張非理性思潮,文學擺脫痛苦。但需要注意的是,不算是梁啟超的仕途文學,還是王國維的精神自由文學,這些思想都在當時具有前衛的現金意義,與當時封建社會所不被認可,所以對于現代文學來說,具有叫深刻的啟蒙意義王金良.大同、國家與天下——梁啟超的世界主義思想及其意義[J].國際觀察,2018.王金良.大同、國家與天下——梁啟超的世界主義思想及其意義[J].國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