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拓展四》桃園三結義_第1頁
《回顧·拓展四》桃園三結義_第2頁
《回顧·拓展四》桃園三結義_第3頁
《回顧·拓展四》桃園三結義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回顧·拓展四》桃園三結義【內容梗概】

桃園三結義是《三國演義》中的第一個故事。提起劉備、關羽和張飛,人們總是會聯想到他們早年在涿郡張飛莊后那花開正盛的桃園,備下烏牛白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結為異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人們一直傳誦著這個故事,也一次次有人效仿著焚香結義。梁啟超在一篇文章中便談到:“今我國民綠林豪杰,遍地皆是,日日有桃園之拜……”(《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清代一些會黨如三合會等,在他們頗為莊重的入會儀式上,必定不會忘記插上桃枝,以此象征他們是在桃園結義。

劉焉出榜招募義兵。榜文行到涿縣,引出涿縣中一個英雄。那人不甚好讀書;性寬和,寡言語,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專好結交天下豪杰;生得身長七尺五寸,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中山靖王劉勝之后,漢景帝閣下玄孫,姓劉名備,字玄德。昔劉勝之子劉貞,漢武時封涿鹿亭侯,后坐酎金失侯,因此遺這一枝在涿縣。玄德祖劉雄,父劉弘。弘曾舉孝廉,亦嘗作吏,早喪。玄德幼孤,事母至孝;家貧,販屨織席為業。家住本縣樓桑村。其家之東南,有一大桑樹,高五丈余,遙望之,童童如車蓋。相者云:“此家必出貴人。”玄德幼時,與鄉中小兒戲于樹下,曰:“我為天子,當乘此車蓋。”叔父劉元起奇其言,曰:“此兒非常人也!”因見玄德家貧,常資給之。年十五歲,母使游學,嘗師事鄭玄、盧植,與公孫瓚等為友。

及劉焉發榜招軍時,玄德年已二十八歲矣。當日見了榜文,慨然長嘆。隨后一人厲聲言曰:“大丈夫不與國家出力,何故長嘆?”玄德回視其人,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頷虎須,聲若巨雷,勢如奔馬。玄德見他形貌異常,問其姓名。其人曰:“某姓張名飛,字翼德。世居涿郡,頗有莊田,賣酒屠豬,專好結交天下豪杰。恰才見公看榜而嘆,故此相問。”玄德曰:“我本漢室宗親,姓劉,名備。今聞黃巾倡亂,有志欲破賊安民,恨力不能,故長嘆耳。”飛曰:“吾頗有資財,當招募鄉勇,與公同舉大事,如何。”玄德甚喜,遂與同入村店中飲酒。

正飲間,見一大漢,推著一輛車子,到店門首歇了,入店坐下,便喚酒保:“快斟酒來吃,我待趕入城去投軍。”玄德看其人: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涂脂;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玄德就邀他同坐,叩其姓名。其人曰:“吾姓關名羽,字長生,后改云長,河東解良人也。因本處勢豪倚勢凌人,被吾殺了,逃難江湖,五六年矣。今聞此處招軍破賊,特來應募。”玄德遂以己志告之,云長大喜。同到張飛莊上,共議大事。飛曰:“吾莊后有一桃園,花開正盛;明日當于園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結為兄弟,協力同心,然后可圖大事。”玄德、云長齊聲應曰:“如此甚好。”

次日,于桃園中,備下烏牛白馬祭禮等項,三人焚香再拜而說誓曰:“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實鑒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誓畢,拜玄德為兄,關羽次之,張飛為弟。

【桃園結義】

掌故軼聞:

東漢末年,朝政腐敗,再加上連年災荒,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劉備有意拯救百姓,張飛、關羽又愿與劉備共同干一番事業。三人情投意合,選定張飛莊后一桃園。此時正值桃花盛開,景色美麗,張飛準備了青牛白馬,作為祭品,焚香禮拜,宣誓完畢;三個人按年歲認了兄弟。劉備年長做了大哥,關羽第二,張飛最小做了弟弟。這便是《三國演義》中著名的“桃園結義”。歷史上有沒有桃園三結義

說到劉備、關羽和張飛,人們總會聯想到他們早年在涿郡張飛莊后那花開正盛的桃園,備下烏牛白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結為異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那么,三國歷史上有沒有過桃園結義這件事?

歷史上的劉、關、張三人關系確實非同一般。《三國志·關羽傳》記載,關羽亡命奔涿郡,劉備正在鄉里聚合徒眾,關羽、張飛便投其門下。后來劉備為平原相,又以羽、飛為別部司馬,分統部曲,劉備和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關羽經常于稠人廣坐,侍立終日,后來徐州失守,關羽被擒,曹操派人勸降,關羽也說:“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張飛傳》也記載:“張飛……少與關羽俱事先主,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

從關羽“誓以共死”一句看,似乎他們當年有過某種誓愿,但史書只說他們“若兄弟”,并沒有說他們已結拜為兄弟。

可能就是根據三人“恩若兄弟”這一點,加以想象發揮,民間便有了桃園結義的傳說,而元人則根據民間傳說把故事寫進了《三國志平話》和雜劇。一般認為,《三國演義》成書于元末明初。在這之前,元代至治年間(1321-1323年)刊行的《全相平話五種》之一的《三國志平話》,雖然只有8萬字,但已初步具有《三國演義》的主要輪廓。其中就有“桃園結義”一節,先是關羽殺了貪財好賄、酷害黎民的本縣縣令,逃往涿郡,張飛見他狀貌非俗,談吐有志,遂邀至酒店共飲。恰好劉備賣履后也進了酒店,幾杯酒共飲之后,三人情投意合,遂共邀至張飛莊后桃園,各序年甲,“宰白馬祭天,殺烏牛祭地”,“同行同坐同眠,誓為兄弟”。這與《三國演義》的描寫已大同小異。據傅惜華《元代雜劇全目》統計,以三國故事為題材的元人雜劇已有四十多種,幾乎是三國的主要人物都被搬上了戲劇舞臺,對《三國演義》的成書也起了重要作用。其中也有專門的《劉關張桃園三結義》一出戲,情節與《平話》又有不同,寫關羽殺了趁亂圖謀立為王的州尹,逃到涿郡范陽,一日到張飛的肉店買肉下酒,屠刀卻被張飛事先用千斤巨石壓住。關羽搬動巨石,讓張飛欽佩不已。張飛往客店相訪,先拜關羽為兄,后又遇見劉備,見他容貌堂堂,有富貴之相,又是帝王后裔,于是與關羽共拜備為兄,三人共到城外桃園,殺牛宰馬,祭告天地,誓共生死,同扶漢室。

桃園結義的故事,也有現實生活的影子。三國時代有殺白馬為盟的習俗。建安七年(202年),曹操攻破南皮,殺了袁譚。袁熙的部將焦觸、張南背袁向曹,他們起事時,就是殺白馬盟誓,見于《三國志·袁紹傳》。不過這只是盟誓,并不是結拜兄弟。后來很多農民起義的頭領在起事結拜兄弟時就用這種形式。比如,元代劉福順等人的紅巾起義,《元史·順帝本紀》描寫他們結義的情況就是“殺白馬烏牛,誓告天地,欲同起兵為亂”。

《三國演義》寫桃園結義,可能根據民間傳說,又吸收農民起義的事跡,可能還與作者自身經歷有關。《演義》作者羅貫中,據魯迅考定,約生活在1330-1400年間。他的生平事跡多不可考,有說他是太原(今山西太原)人,有說他是東原(今山東東平)人,有說他是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只知道他生逢亂世,閱歷豐富。值得注意的還有兩點:一是明王圻《稗史匯編》說他是“有志圖王者”,一是清徐渭仁、徐徐鈵所繪《水滸一百單八將圖題跋》說他曾與元末農民起義領袖之一張士誠有關系。他現存有雜劇《趙太祖龍虎風云會》,小說除《三國演義》外,還寫有《小秦王詞話》、《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并參加編寫了《水滸傳》,這些小說戲曲作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