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古詩詞誦讀》設計省賽獲獎_第1頁
《課外古詩詞誦讀》設計省賽獲獎_第2頁
《課外古詩詞誦讀》設計省賽獲獎_第3頁
《課外古詩詞誦讀》設計省賽獲獎_第4頁
《課外古詩詞誦讀》設計省賽獲獎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課外古詩詞誦讀》教學設計第一課時竹里館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了解古詩的有關知識。2.品味語言,體味古詩意境。3.背誦古詩。過程與方法1.有感情地反復誦讀,體會古詩的意境。2.對古詩方面的知識用啟發式教學,讓學生自主學習。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2.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教學重難點【重點】1.通過停頓、重音、語速、語氣、語調的朗讀訓練,提升詩歌的閱讀能力與水平。2.背誦全詩。【難點】詩歌的賞析。教學流程導入?資料助讀?讀詩歌?品詩意?析詩歌?誦詩歌教學過程新課導入導入一:簡介型[設計意圖]通過介紹王維的基本情況,讓學生對其有一個初步認識,同時產生對人物的崇敬之情,由此引出課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學們,蘇東坡曾這樣評價王維的詩歌:“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詩人王維的《竹里館》,看看這里面為我們呈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導入二:談話型[設計意圖]談話導入,揭題激趣。你們是怎樣獨處的呢?學生自由交流一下自己的經歷,由此話題引入對此詩的解讀:同學們,讓我們看看詩人王維是怎樣獨處的。(板書文題:竹里館)課堂實錄一、資料助讀[設計意圖]讓學生在閱讀詩歌之前,了解作者、作品及創作背景,有利于學生快速背誦,加深對文本的印象。【課件出示作者及作品的創作背景。】1.關于作者:王維(701—761),河東(治所在今山西永濟西)人,祖籍太原祁縣,唐代著名詩人、畫家,字摩詰,號摩詰居士。開元十九年(731),王維狀元及第。歷官右拾遺、監察御史、河西節度使。唐玄宗天寶年間,王維拜吏部郎中、給事中。安祿山攻陷長安時,王維被迫受偽職。長安收復后,被責授太子中允。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王維參禪悟理,學莊信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以詩名盛于開元、天寶間,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書畫特臻其妙,后人推其為南宗山水畫之祖。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代表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畫學秘訣》。2.關于背景:《竹里館》作于王維晚年隱居藍田輞川時期。王維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脫,加之仕途坎坷,四十歲以后就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說:“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因而常常獨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彈著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懷。詩人是在意興清幽、心靈澄凈的狀態下與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凈的屬性悠然相會,而命筆成篇的。二、讀詩歌[設計意圖]此環節通過指導學生朗讀、訓練學生朗讀等內容,讓學生對文本有一個整體認識,并較熟練地朗讀全文,為下面的了解詩意奠定基礎。1.提出朗讀要求。(1)讀準字音。幽篁(huáng)長嘯(xiào)輞川(wǎng)(2)讀出節奏,注意停頓。(按音節停頓或按意義停頓)2.方法指導。讀出節奏,前提是讀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義”劃分停頓為主。3.朗讀詩歌。(1)生自由讀。(2)指名讀。(3)點評。(4)范讀,明確節奏。(5)齊讀、齊背。三、品詩意[設計意圖]此環節通過方法引領,指導學生自讀自譯,快速疏通文意,培養學生賞析品讀詩歌的能力。1.方法引領:結合詩后的主題、寫作技巧的詮釋,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翻譯全詩,畫出疑難語句,師生共同解決。2.師強調,生做好記錄,并記住重點詞語,翻譯詩句。3.合作交流,你感覺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怎樣?為什么?(學生自己揣摩回答。有清冷、寂寞、空靈、淡泊、寧靜、優美、平白、憂郁、傷感等等,言之有理即可。)四、析詩歌[設計意圖]此環節旨在通過引導學生感悟詩歌主旨,學會欣賞詩歌的能力。1.教師讓學生展開聯想,拓展詩中的內容。〔明確〕夜深人靜之時,竹里館里寂靜幽深,明月皎潔,王維一個人一時睡不著覺,于是起來彈琴,抒發自己的情感。2.賞析內容。〔明確〕這首詩表現了一種清靜安詳的境界。前兩句寫詩人獨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邊彈著琴弦,一邊又發出長長的嘯聲。其實,不論“彈琴”還是“長嘯”,都體現出詩人高雅閑淡、超拔脫俗的氣質,而這卻是不容易引起別人共鳴的。所以后兩句說:“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意思是說,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為此感到孤獨,因為那一輪皎潔的月亮還在時時照耀自己。這里使用了擬人化的手法,把傾灑著銀輝的一輪明月當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顯示出詩人新穎而獨到的想象力。全詩的格調幽靜閑遠,仿佛詩人的心境與自然的景致全部融為一體了。五、誦詩歌學生有了自己的闡釋后一起誦讀,或者用自己的體會和感情把這首詩抑揚頓挫地朗讀給大家聽,以加深認識。課堂小結王維正如他自己所說:“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因而常常獨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彈著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懷。詩人是在意興清幽、心靈澄凈的狀態下與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凈的屬性悠然相會,而命筆成篇的。布置作業背誦并默寫《竹里館》。板書設計竹里館景物:“幽篁”“深林”“明月”——寧靜閑適人物活動:“獨坐”“彈琴”“長嘯”——淡泊愜意第二課時春夜洛城聞笛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在理解詩歌內容和情感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讀出詩的節奏和內涵。2.學習詩人由音樂引起感想,抒發感情的寫法。3.按照詩歌的順序作文,試著通過想象,把詩中提示的音樂用文字描寫出來。4.背誦詩歌。過程與方法1.有感情地反復誦讀,體會古詩的意境。2.運用啟發式教學,讓學生自主學習。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啟發學生熱愛祖國古典文化的思想感情。2.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教學重難點【重點】1.通過停頓、重音、語速、語氣、語調的朗讀訓練,提升詩歌的閱讀能力與水平。2.背誦全詩。【難點】1.了解古曲《折楊柳》的意義,理解詩句表達的思想感情。2.用文字描寫詩中提示的音樂。教學流程導入?資料助讀?朗讀詩歌?感悟想象?指導寫作?小結方法教學過程新課導入導入一:歌曲型[設計意圖]通過流行歌詞《李白》,讓學生對其有一個初步認識,同時產生對人物的崇敬之情,由此引出課題,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要是能重來,我要選李白,創作也能到那么高端,被那么多人崇拜。”那么李白都創作了哪些高端的詩歌呢?我們來欣賞一首(出示課題、作者)。導入二:激情型[設計意圖]創設情境,揭題激趣。同學們,鄉愁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心中永遠的歌。“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是王安石的鄉愁;“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是崔顥的鄉愁。“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是馬致遠的鄉愁;那么“詩仙”李白的鄉愁是什么呢?(生: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是什么勾起了他的鄉愁?(生:明月)在這首詩中明月能勾起他的鄉愁,那么,在李白的其他詩中,還有什么也能勾起他的鄉愁?(板書文題:春夜洛城聞笛李白)課堂實錄一、資料助讀[設計意圖]讓學生在閱讀詩歌之前,了解作者、作品的創作背景,有利于學生快速背誦,加深對文本的印象。【課件出示作者及作品的創作背景,然后教師指名朗讀詩歌,其他學生聽讀,加深印象。】1.關于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中國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尊稱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大李杜”。終身不得志。李白詩以抒情為主,詩之風格豪放、灑脫、大氣,清新俊逸,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他是繼屈原之后,中國最杰出的詩人,他的大量詩篇,既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繁榮氣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統治集團的腐敗,表現出蔑視權貴,一部分詩抒發其內心的幽怨之氣。有《李太白集》。2.關于背景:這首詩是開元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陽時所作。描寫在夜深人靜之時,聞笛聲而引起思鄉之情。二、朗讀詩歌,整體感知[設計意圖]此環節通過指導學生朗讀,讓學生對文本有一個整體認識,并較熟練地朗讀全文,為下面的了解詩意奠定基礎。1.學生自讀古詩兩遍,注意兩個多音字的讀音。2.抽查學生朗讀,相機正音:散(sàn)折(zhé)師:同學們能根據意思的不同而選擇它在詩中的正確讀音,真棒!當然讀好古詩,不光要讀準字音,還要講究節奏、停頓,如同唱歌一般。3.老師示范讀(老師邊讀邊在桌子上輕輕地敲打節拍),學生模仿練讀。4.老師點名學生讀(大家打節奏)。師:讀古詩除了注意節奏,更重要的是理解詩人的情感,注意讀音的輕重和速度的快慢。要理解詩人表達出的情感,就得學會抓重點詞。如:“暗”要讀得低沉、緩慢;“滿”,要讀得飽滿、延長音;“故園情”,要字字延長,一詠三嘆。聽聽老師是怎樣讀的,好嗎?5.師范讀,生練讀。6.師生合作讀,在吟誦中理解詩人的情感,感受節奏和內涵。7.我們反復讀了幾遍詩,你感受到了詩人聞笛后的心情嗎?(生:思念家鄉,思念親人)這是什么笛子曲引起了他的思鄉情呢?讓我們接下來學習詩句,尋找答案吧!三、再讀古詩,感悟想象[設計意圖]此環節旨在通過引導學生感悟詩歌主旨,學會欣賞詩歌的能力。1.學習一、二句,想象“玉笛飛聲滿洛城”。想想可能是誰家的笛聲?(學生先自讀一、二句,然后老師播放笛曲《望鄉》,讓學生閉目邊聽邊想象)師:你從這笛聲中感悟到了什么情感嗎?生:思念家鄉,想念親人。師:那你聽后心中有什么感受呢?生:有點想念在遠方的爺爺奶奶。師:這笛聲勾起了許多同學對親人的思念。同樣,這悠揚的笛聲如果在洛陽城響起,會不會也勾起許多人對親人的思念呢?生:當然會。師:為什么會?生:這首曲子就是一首思鄉曲,洛陽城中一定有遠離故鄉的人。詩人李白不就遠離故鄉嗎?師:不錯,想得合情合理。“暗飛聲”又該怎么理解?生:笛聲是看不見抓不住的,又由于聞笛是在“春夜”,所以說“暗”。師:笛聲雖然看不見抓不住,但詩人卻能聽得見想得到,你聽,誰家的笛聲已悠然傳來——(播放古曲《折楊柳》,曲音由弱漸強,又由強漸弱)這笛聲由遠而近,又由近而遠,漸漸飄散在洛陽城。請同學們自悟、自讀一、二句。師:這悠揚的笛聲是怎么飛入作者的耳際,又是怎么漸漸飄散在洛陽城的?四人一小組交流并匯報。生:伏案疾書的李白抬起頭來,因為一曲凄清、憂傷的笛聲打斷了他的思路。這笛聲一會兒強一會兒弱,像少女低聲的傾許,又像湖面的漣漪蕩漾開去。生:遠處傳來悠揚的笛聲,那曲調一會兒歡快一會兒憂傷,李白側耳傾聽,這笛聲又像長了翅膀的小精靈一飛而過。生:時斷時續的笛聲在這寧靜的春夜中飄散,傳入作者的耳中,這笛聲斷斷續續,好像有淡淡的鄉愁,如同一灣悠悠的小溪緩緩流淌,流向遠方。師:讓我們帶著感悟再次齊讀一、二句。由音樂引起感想、抒發感情的寫法是我們學寫作的重點。師:這么凄清、憂傷的笛聲在春風里飄散,飛遍了洛陽城。想象一下這又是怎樣的一番情景呢?這笛聲又引起了哪些人的感想?生:一個個綠豆芽似的音符好像一個個小精靈,在春風姑娘的陪伴下,手捧思念的種子撒向洛陽城。師:好個通達人情的小精靈呀!她會把思念的種子撒向哪些地方或人家呢?這些人又會有哪些不同的反映和感受呢?師出示句子,生想象補充。“這些小精靈在春風姑娘的陪伴下,手捧思念的種子撒向——”生:撒向旅店,旅客翻來覆去難以入睡。師:旅店的旁邊有什么?生:茶樓,撒向茶樓,出門遠行的人正在這兒歇腳,一邊喝茶一邊聊著家鄉的事情。師:茶樓的旁邊呢?生:有店鋪、人家。又撒向常年在外做生意的店主、人家。師:人家的旁邊呢?生:有湖,有亭子,有小船。這些小精靈在春風的陪伴下,來到了湖面,飛過亭子,把思念的種子撒進了小船。船客來到船頭,仰望著天邊的明月。真希望“明月千里寄相思”啊!師:是啊,笛聲在春風的陪伴下飛遍了洛陽的角角落落。這就是“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2.學習三、四句,體會“折柳勾起故園情”。指一名學生結合注釋翻譯三、四句,了解大意。師:原來詩人在笛聲中聽到了《折楊柳》呀。《折楊柳》是什么樂曲?表達了什么情感?(1)理解“折柳”。生看書中注釋。折柳:指《折楊柳》,漢代樂府曲名,內容多敘離別之情。師補充。漢樂府有古曲《折楊柳歌辭》曰:“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蹀坐吹長笛,愁殺行客兒。”古代離別的時候,往往從路邊折柳枝相送,“柳”與“留”諧音,暗含要行人留下來。早在《詩經》中就用“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來表達離鄉眷戀故土之情。故折柳送行表示別情;后來,古人送別時折柳,盼望親人歸來也折柳,據說長安灞橋即為有名的送別之地,有人說這個地方的楊柳被送行人攀折殆盡。《折楊柳》曲傷離惜別,其音哀怨幽咽。(2)師播放笛曲《折楊柳》,生閉目欣賞體會。師:你們聽后感覺這笛聲像什么?試著把無形的笛聲有形化,仿照例子試著寫一兩句話。例句:蟬聲是一陣襲人的浪,不小心掉進小孩子的心湖,于是湖心拋出千萬圈漣漪如千萬條繩子,要逮捕那陣浪。(把無形的蟬聲比喻成有形的浪)蟬聲如行云如流水,讓人了卻憂慮,悠游其中。又如澎濤又如駭浪,拍打著你心底沉淀的情緒。(把無形的蟬聲比喻成有形的行云、流水、澎濤、駭浪)生1:笛聲好像少女低聲的哭泣。生2:笛聲就像家鄉的云霧將我繚繞,仿佛我已夢回故鄉。生3:笛聲是深秋的風,掀起思鄉的波瀾,讓人心顫。師:在這寧靜的春夜,李白獨自客居洛陽城,原來他聽到的笛聲中有這敘述離愁別苦的《折楊柳》呀!他的心中會怎樣呢?生:會思念故鄉、親人。師:這種情就叫什么情?生:故園情。師引讀:何人不起——生接讀:故園情。師:除了詩人李白,還有誰的心中會升起對故鄉的思念之情?生:出門旅行的人,外地經商的人,他鄉工作的人,外出求學的人……師:總之,是遠離故鄉的人。古往今來有多少人思鄉啊!因為思鄉,納蘭性德“聒碎鄉心夢不成”;因為思鄉,范仲淹“明月高樓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因為思鄉,李白又會怎樣呢?此時的他,會有怎樣的動作、神態、心理呢?結合自身的感受想一想,寫一寫。生1:這首曲子觸動了他孤獨傷感的情緒,使他不由得想起曾經與親友在春風中折柳贈別的情景。生2:他呆呆地望著窗外。向西望,那是他家鄉的方向。他似乎看到一個柔弱的身影在古井邊一俯一仰。那是他母親在汲水!生3:他不禁流下眼淚,淚水模糊了他眼前的景象。生4:他來到窗前,仰望星空,深情地吟誦“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他的思緒漸遠,耳邊響起的已不是笛子的聲音,而是遠在千里外的家人的噓寒問暖,一句句嘮叨飽含了多少深情啊!生5:“唉……”,他長長地嘆了一口氣。一陣春風吹來,他收回思緒,伏案坐下,寫下了這首《春夜洛城聞笛》。(3)分句引讀。師:在這寧靜的春夜,不知從誰家飛傳出悠悠笛聲,飄散在洛陽城——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師:李白聽到了感傷離別的《折楊柳》——此夜曲中聞折柳。師:這么動人心弦的曲子,勾起了李白深深的思鄉情,不免感慨道——何人不起故園情。(4)再次引領學生整體誦讀古詩,感悟詩情。師導讀:一千多年前,一位浪漫主義詩人游洛陽時,聽到哀怨幽咽的《折楊柳》引發了他濃濃的故園情,寫下了這首千古傳誦的思鄉之作。(生深情齊讀古詩)師:李白曾因明月而生思鄉之情,現在又因《折楊柳》的笛聲而生思鄉之情,這種寫作方法叫作“觸景生情”或者說“借景抒情”。師:我們如何把外在的景(悠悠的笛聲)與內在的情(思鄉)有機地聯系起來,如何走進唐朝詩仙李白的“故園情”?在接下來的寫作中要按照詩歌的順序作文,充分想象、聯想,試著把詩中提示的音樂用文字描寫出來。四、學生寫作,展示佳作[設計意圖]此環節通過聽音樂,引導學生感受獨特的情感,培養學生欣賞美的能力。1.師生交流感受,學習詩人由音樂引發感想,抒發感情的寫法。2.生寫作(可以從不同角度,如“我”,第三人稱等)。3.交流展示,師生評價。五、小結方法[設計意圖]通過總結方法,總結規律,使學生找到改寫古詩的方法。總結“借景抒情”類古詩改寫的方法:(1)抓住描繪景物的詞語想象畫面;(2)借助背景資料揣摩人物內心;(3)不同角度進行改寫。課堂小結李白的這首詩寫的是聞笛,但它的意義不限于描寫音樂,還表達了對故鄉的思念,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同學們要多多學習這樣的寫作方法。布置作業背誦并默寫《春夜洛城聞笛》。板書設計春夜洛城聞笛(唐)李白借景抒情↓《折楊柳》↓玉笛聲故園情聯想第三課時逢入京使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在理解詩歌內容和情感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讀出詩的節奏和內涵。2.體會詩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3.背誦課文,學習佳句。過程與方法1.有感情地反復誦讀,體會古詩的意境。2.運用啟發式教學,讓學生自主學習。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啟發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2.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教學重難點【重點】1.體會詩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2.背誦全詩。【難點】背誦全詩,學習佳句。教學流程導入?資料助讀?朗讀詩歌?品讀詩歌?討論主題教學過程新課導入導入一:歌曲型[設計意圖]通過岑參的言語,讓學生對其有一個初步認識,同時產生對人物的崇敬之情,由此引出課題,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他曾自言:“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他也曾自我表白:“萬里奉王事,一身無所求。也知塞垣苦,豈為妻子謀。”他是唐朝著名邊塞詩人,他的邊塞詩多數是昂揚(樂觀)的,表現出唐軍高昂的士氣和震撼大地的聲威。但當一個戰士踏上征途之后,他們不可能沒有思鄉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他就是岑參,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作品。(板書課題)導入二:簡介型[設計意圖]直接入題,揭題激趣。盛唐時代,是邊塞詩空前繁榮的時代,出現了以高適、岑參為代表的邊塞詩派,他們的創作為百花齊放的盛唐詩壇增添了一朵奇葩。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就是岑參。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詩歌《逢入京使》。課堂實錄一、資料助讀[設計意圖]讓學生在閱讀詩歌之前,了解作者、作品的創作背景,有利于學生快速背誦,加深對文本的印象。【課件出示關于作者及作品的創作背景,然后教師指名朗讀詩歌,其他學生聽讀,加深印象。】1.關于作者:岑參(715-770),唐代詩人。南陽人。出身于官僚家庭,但父親早逝,家道衰落。他自幼從兄受書,遍讀經史。三十歲舉進士,授兵曹參軍。后兩度出塞,安史之亂后回朝,由杜甫等推薦任右補闕,后官至嘉州刺史,世稱“岑嘉州”。罷官后,客死成都旅舍。岑參與高適并稱“高岑”,同為盛唐邊塞詩派的代表。其詩題材廣泛,除一般感嘆身世、贈答朋友的詩外,出塞以前曾寫了不少山水詩,詩風頗似謝朓、何遜,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有《岑嘉州集》。2.關于背景:此詩作于公元749年(天寶八載)詩人赴安西途中。這是岑參第一次遠赴西域,充安西節度使幕府書記。此時詩人34歲,前半生功名不如意,無奈之下,出塞任職。他告別了在長安的親人,躍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陽關,奔赴安西。二、朗讀詩歌,整體感知提示:七言律詩可以二二三,也可以四三停頓,學生劃分朗讀停頓。1.教師范讀,學生傾聽。2.教師范讀,學生跟讀。3.指名領讀。4.齊讀。三、再讀古詩,賞析詩歌[設計意圖]此環節旨在通過引導學生感悟詩歌主旨,學會欣賞詩歌的能力。1.詩的第一句“故園東望路漫漫”是寫眼前的實景。“故園”指的是在長安自己的家,“東望”點明家的位置,也說明自己在走馬西行。“路漫漫”三字,說明離家之遠。詩人辭家遠征,回首望故鄉,自覺長路漫漫,平沙莽莽,離家已越來越遠。“漫漫”二字,給人以茫茫然的感覺。下句詩“雙袖龍鐘淚不干”寫思鄉的情狀。思鄉之淚,龍鐘交橫,涕泗滂沱,這多少有點夸張,但仍不失真實,我們仍然可以說上句寫的是實景,下句寫的是實情。2.“馬上相逢無紙筆”句,“逢”字點出了題目,在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馬倥傯,交臂而過,一個繼續西行,一個東歸長安,而自己的親人也正在長安,正好托故人帶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無紙筆,彼此行色匆匆,只好托故人帶個口信,“憑君傳語報平安”吧。這最后一句詩,處理得簡單,收束得很干凈利落,但簡凈之中寄寓著詩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頗有韻味。3.如果將這四句詩比高下的話,我以為后兩句詩更有味道,這兩句詩好就好在詩人提煉出特定環境下的典型情節,既自然、合情合理,又別出心裁,詩人攝取的生活鏡頭,有濃厚的邊塞生活氣息。“馬上相逢”的情節,很有軍旅生活的特色,描繪出彼此行色匆匆的情景,因無紙筆而用口信代家書,既合情合理,又給人以新鮮之感。4.此詩語言自然質樸,不假雕琢,好似信手拈來,隨口而出,既有生活味,又有人情味,清新雋永,耐人尋味。四、背誦古詩,討論主題1.詩中表現了詩人遠涉邊疆的思鄉懷親之情的句子是什么?〔明確〕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2.詩中表現詩人強烈感情的句子是什么?試著分析該詩句。〔明確〕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故園東望路漫漫”,寫的是眼前的實際感受。詩人已經離開“故園”多日,正行進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東邊的家鄉長安城當然是漫漫長路,思念之情不免襲上心頭,鄉愁難收。“雙袖龍鐘淚不干”,這句運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表現思念親人之情,也為下文寫捎書回家“報平安”做了鋪墊。3.全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明確〕他一方面有對故園眷戀的柔情與思念親人之情,一方面也表現了詩人開闊豪邁的胸襟。課堂小結這首詩的好處就在于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摯。詩人善于把許多人心頭所想、口里要說的話,用藝術手法加以提煉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義,我們在寫作中也要學習這種寫作方法。布置作業搜集相關邊塞詩,摘抄并背誦。板書設計逢入京使岑參思念親人開闊豪邁第四課時晚春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弄清詩意,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背誦全詩,做到能當堂背誦。2.理解寫作背景,揣摩詩的主旨。過程與方法探究交流。采用師生同讀同背同講的方式,掌握全詩。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抓住時機,乘時而進,創造美好的未來。教學重難點【重點】1.通過停頓、重音、語速、語氣、語調的朗讀訓練,提升詩歌的閱讀能力與水平。2.背誦全詩。【難點】揣摩詩的寫作手法,體會其中蘊含的哲理,懂得珍惜光陰,樹立樂觀、自信的生活態度。教學流程導入?資料助讀?朗讀詩歌?疏通詩意?感悟情志?拓展延伸教學過程新課導入導入一:簡介型[設計意圖]通過介紹韓愈的基本情況,讓學生對其有一個初步認識,同時產生對人物的崇敬之情,由此引出課題,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崇他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杜牧把他的文章與杜詩并列,稱為“杜詩韓筆”,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他雖在功名與仕途上屢受挫折,卻留下了膾炙人口的《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等。他就是韓愈,今天我們學習一首他的七言絕句。(出示課題、作者)導入二:談話型[設計意圖]談話導入,揭題激趣。春天是萬紫千紅的,春天是千姿百態的,古往今來,無數詩人用飽含深情的詩句描寫、贊美春天。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有關春天的古詩。(板書課題)課堂實錄一、資料助讀[設計意圖]讓學生在閱讀詩歌之前,了解作者、作品的創作背景,有利于學生快速背誦,加深對文本的印象。【課件出示關于作者及作品的創作背景,然后,教師指名朗讀詩歌,其他學生聽讀,加深印象。】1.關于作者: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陽(今河南孟州)人,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2.關于背景:此詩是《游城南十六首》組詩的第三首,作于元和十一年,此時作者已年近半百。此詩估計是作者在晚春時候游城南時所見后感悟而作,同時又是作者年齡已進入“晚春”時期,正好又是在官場上不得志的時候。二、朗讀詩歌[設計意圖]此環節通過指導學生朗讀,讓學生對文本有一個整體認識,并較熟練地朗讀全詩,為下面的了解詩意奠定基礎。1.提出朗讀要求。(1)讀準字音,芳菲(fēi)榆莢(jiá)解(jiě)(2)讀出節奏,注意停頓。(按音節停頓或按意義停頓)2.方法指導:讀出節奏,前提是讀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義”劃分停頓為主。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3.朗讀詩歌(1)生自由讀。(2)指名讀。(3)點評。(4)范讀,明確節奏,讀出正確的節奏。(5)齊讀。齊背。三、疏通詩意[設計意圖]此環節通過方法引領、指導自讀自譯、梳理詩意等步驟,指導學生快速疏通文意,培養學生自讀自譯的能力。1.方法引領:結合詩后的主題,寫作技巧的詮釋,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翻譯全詩,畫出疑難語句,師生共同解決。2.師強調,生做好記錄,并記住重點詞語。草樹:指草本和木本的各類花木,即花草樹木。久不歸:意為春天很快將要過去了。斗:競爭,比賽。楊花:指柳絮。榆莢:指榆錢。才思:才氣,才華。惟解:只知道。漫天:遍布天空。3.合作交流,理解詩人描繪的內容。哪位同學愿意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這首詩所描繪的內容?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四、抓住意象,感悟情志[設計意圖]此環節旨在通過引導學生感悟詩歌主旨,學會欣賞詩歌的能力。1.請同學們再次大聲讀一讀這首詩,借助文后“賞析”,大膽展開想象的翅膀,你看到了什么畫面?又想到了什么?〔明確〕A.看到百花盛開、爭奇斗艷的美麗景色,柳絮紛飛、榆莢飄落的畫面。B.想到一個人“無才思”并不可怕,要緊的是珍惜光陰,不失時機,“春光”是不負“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