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山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方案計劃_第1頁
礦山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方案計劃_第2頁
礦山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方案計劃_第3頁
礦山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方案計劃_第4頁
礦山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方案計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23江西省定南縣廢棄礦山地質環境摸底調查報告定南縣礦產資源管理局江西省勘察設計研究院贛州分院二○一一年一月江西省定南縣廢棄礦山地質環境摸底調查報告編寫單位:定南縣礦產資源管理局江西省勘察設計研究院贛州分院項目負責人:廖為圣現場調查人:廖為圣李相文練建斌鄺茂榮報告編寫人:廖為圣李相文練建斌鄺茂榮報告審查人:黃余輝院長:曾馬蓀總工程師:曾馬蓀提交報告單位:定南縣礦產資源管理局江西省勘察設計研究院贛州分院提交報告時間:二0一一年一月目錄TOC\o\h\z一、前言 1項目來源 1編制依據 1目的與任務 1工作部署、實物工作量及質量評述 1二、廢棄礦區基本情況 2三、地質環境背景 2礦區自然地理 2區域地質環境背景 3四、礦山開發引起的環境地質問題及危害情況 3對土地資源和地貌景觀的影響與破壞 3對水資源的影響與破壞 3礦山地質災害的類型及危害 4礦山環境污染問題 4五、礦區地質環境現狀評估 4六、廢棄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規劃建議 5七、治理費用估算 5八、預期效果 5九、結論及建議 5附件(附報告內)1、廢棄礦區地質環境現狀匯總表2、廢棄稀土礦區地質環境現狀調查匯總表3、各廢棄礦區地質環境現狀調查表4、各廢棄礦區地質環境現狀圖(1/5000~1/10000)6、照片附圖定南縣廢棄礦區分布圖(1/10萬)一、前言項目來源為盡快查明定南縣廢棄礦山基本情況,根據贛州市政府辦公廳《關于開展全市廢棄礦山摸底調查的緊急通知》(贛市府辦電[2010]279號),及贛州市礦產資源管理局《關于抓緊做好廢棄礦山現狀摸底調查的通知》(贛市礦管字[2010]200號)的精神,要求對全縣廢棄礦山進行摸底調查。根據項目任務書安排,本項目由我院和定南縣礦產資源管理局共同承擔,工作期限為2010年12月15日至編制依據1、《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1997;2、《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國務院令第394號);3、《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方案編制規范》(DZ/T223-2009);4、《開發建設項目環境保護條例》國務院1998;5、《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2002年);7、《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8、《造林技術規程》(GB/T15776-1995);9、《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技術規范》(GB/T16453-1996);10、《贛州市廢棄礦山現狀摸底調查技術要求》及《廢棄礦山環境摸底調查報告提綱》11、現場調查收集相關資料。目的與任務1.3.1目的為了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立健全礦山生態環境保護長效機制,服務于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根據贛州市政府辦公廳《關于開展全市廢棄礦山摸底調查的緊急通知》及贛州市礦產資源管理局《關于抓緊做好廢棄礦山現狀摸底調查的通知》的精神和《贛州市廢棄礦山摸底調查技術要求》等有關規定,要求全面掌握全縣廢棄礦山的基本情況和現狀,為礦業開發、地質環境保護與生態恢復治理提供科學依據,也為行政主管部門對本礦區的生態環境恢復治理實施情況與效果進行監督檢查和管理提供依據。1.3.2任務對定南縣稀土礦現礦權已滅失或亂采濫挖形成的廢棄礦區進行調查,重點調查廢棄稀土礦區。主要任務是:1、調查礦區基本情況,廢石、尾砂排放量,采礦場、廢渣堆放場所,廢水排放,水土流失,礦山環境恢復治理項目等情況,對未治理、已治理和正在治理的區域進行分別調查。2、編制各廢棄礦區地質環境現狀圖和廢棄礦區分布圖(1:10萬)。3、編制定南縣廢棄礦山摸底情況報告,并提出治理項目建議。工作部署、實物工作量及質量評述1.4.1工作部署我院接受任務后,根據定南縣礦產資源管理局提供的廢棄礦山數目,成立了項目組,收集了有關資料,進行了該項目的工程分析、環境現狀調查、治理方案措施分析等工作,結合該項目實際情況與特點,依照《贛州市廢棄礦山現狀摸底調查技術要求》和“廢棄礦山環境摸底調查報告提綱”,編制完成了該項目的圖件與調查報告編制。1.4.2實物工作量項目組于2010年12月15日至29日對各廢棄礦區進行了實地調繪,完成實物工作量詳見表完成實物工作量一覽表表1-1調查廢棄礦山(處)調查面積(km2)現狀調查表(張)GPS控制點(處)編制圖件(幅)編制調查報告(份)56566365711.4.3質量評述根據贛州市廢棄礦山現狀摸底調查技術要求,調查工作著重點放在采礦區、廢石棄土堆放區、尾礦庫、水土流失等區域。野外利用1:1萬地形圖作底圖,對照實地現狀,借助GPS定位儀和皮尺,對各調查區分為25度以上和25度以下,進行實地調繪和簡易測量。現場填寫“廢棄礦區地質環境現狀調查表”,表格內容采用調繪和訪問調查如實填寫,并對各礦山土地資源、地質地貌景觀、水資源的影響與破壞情況調查核實,對可能引發或已發生的地質災害和地質環境恢復治理情況調查核實。野外資料均進行過自檢、互檢,資料、數據真實、可靠,在此基礎上編制圖件和調查報告,項目質量符合“技術要求”。二、廢棄礦區基本情況定南縣由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無序大量開采稀土,受限于當時技術條件限制,以及礦山環境保護意識的薄弱,致使原有礦山環境遭到嚴重破壞,造成了水土流失。定南縣本次調查廢棄礦區共56個,全部為廢棄稀土礦區,,廢棄礦區約平方千米,累計尾砂存量萬噸,水土流失面積209372平方米,未治理面積7429480三、地質環境背景礦區自然地理3.1.1定南縣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濕潤、雨量充沛。多年平均氣溫為18.9℃。據定南縣氣象局1959-2002年監測資料,多年平均降雨量為1609.9毫米,年最大降雨量為1901.9毫米(1992年),年最小降雨量為985.0毫米(1991年);年平均降水日數為126日,暴雨日(日降雨量≥50毫米)4-5日,大暴雨(日降雨量境內河流分屬定南水與桃江兩水系,定南水流匯廣東東江,其支流有九曲河、老城河、下歷水等;桃江流匯貢水,其支流有濂江等。這些河流兩岸峽谷深邃,河床落差大。定南水之支流九曲河上游、下游分別設有龍塘、桃溪2個水文站。龍塘站控制流域面積684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為米3/秒,桃溪站控制流域面積1306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為米3/秒。3.1.2定南縣地處贛粵邊境九連山脈北翼,地勢呈東、西、北三面崛起,中南部略低并向南傾斜,形如菱角。據地形形態特征和形成原因,將區內劃分為二個地貌單元:侵蝕構造中低山地形,構造剝蝕丘陵地形。(1)侵蝕構造中低山地形分布于本縣的北西部、南西部及東部,面積約686平方公里。出露地層有:震旦系、寒武系混合巖,侏羅系碎屑巖,巖漿巖。山脈走向北北東,海拔500米~1062米,以南西部的登高崠為最高峰,標高為1062米。相對高差為350~600米。山坡坡度一般為30~40度。溝谷深切,多峽谷。溝谷多呈“(2)構造剝蝕丘陵地形分布于本縣中北部及南部廣大地區,面積約633平方公里。出露地層有:震旦系、寒武系變質巖、混合巖,白堊系下統紅色碎屑巖,巖漿巖。絕對高程300~500米,相對高差150~200米。主要山體走向呈北北東向,由于巖性不同,其地貌形態亦有差異。在紅層、巖漿巖地區,山勢平緩,波狀起伏,山頂園,山脊寬平,山坡坡度小于30度;溝谷多呈“U”型,植被覆蓋率50%~60%。區域地質環境背景定南縣境內出露地層主要有震旦系、寒武系、侏羅系上統、白堊系下統以及第四系等地層,其余地層缺失;另外,巖漿巖發育,約占總面積的53%。定財縣巖土體類型歸為六類:巖漿巖類、混合巖類、一般變質巖類、碳酸鹽巖類、一般碎屑巖類、紅色碎屑巖類、松散巖類,其中以巖漿巖類分布最廣。四、礦山開發引起的環境地質問題及危害情況定南縣56處廢棄礦區均屬林地生態系統,自然狀態下,礦區土壤環境、地表水環境、地下水環境及生態環境良好。礦山建設引發的環境地質問題主要有:對土壤、土地資源、地貌景觀及對地表水質、地下水的影響與破壞,并誘發嚴重水土流失和地質災害等。對土地資源和地貌景觀的影響與破壞4.1.1對土地資源影響與破壞礦山工程開挖、填方以及廢棄土(石)的堆放,破壞了土層結構、表面植被,同時壓占了山坡林地,使原來相對穩定的表土層受到不同程度的擾動和破壞,降低抗蝕能力,在降雨及其徑流的作用下,加劇或產生新的水土流失。調查表明,稀土開采場不僅破壞了山林,且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掩埋、破壞山溝中農田。另外,稀土開采時,礦山廢水未經處理直接排放,對礦山附近的農田造成污染,造成土壤酸化,雖然稀土開采場均已關閉,但對土壤的影響將是長久的。露采場造成一定的水土流失,但廢棄土石的堆放造成的水土流失更加嚴重,如稀土開采場及尾砂堆放場造成很嚴重的水土流失。4.1.2對地貌景觀影響與破壞礦山開采擾動和破壞了原有地形地貌,并引發和可能地質災害。建設期平整場地、修筑道路,挖高填低,場地及道路附近的地形地貌將不同程度有所改變。礦山開采后期及閉坑后,稀土開采場山頭被削平,溝谷被棄土充填,采場形成深達大部改變了原始山峰的地貌景觀;同時,隨著廢石堆放場廢土石的不斷堆放和尾礦的不斷淤積,溝谷中堆放的廢土石改變了溝谷的縱坡坡度,局部形成臺階陡坎,原始溝谷的地貌形態有了較大改變。對水資源的影響與破壞4.2.1對地表水影響與破壞稀土礦生產期間外排水多呈酸性,未經處理直接外排,對周邊溝溪水質有一定影響;礦山關閉后采場、棄土石場原始植被遭到破壞,巖土直接暴露地表,不利于水土保持,地表水水質遭到一定程度破壞。4.2.2對地下水的影響本次調查的稀土在開采過程中不需進行排水,不會影響地下水位。但在雨季,雨水對廢土石及被擾動的土體進行沖刷、浸泡,水中污染物濃度會增加,入滲后對地下水質會產生一定影響。單個礦山規模小,開挖僅局限于單個或三兩個相互獨立的小山包上,屬相互獨立的水文地質小單元,地下水類型主要為風化裂隙水和基巖裂隙水,巖石含水量較貧乏,水文地質條件較簡單。因此,礦山開采對周邊地下水位和水質影響程度較小。礦山地質災害的類型及危害本次廢棄礦山調查,調查范圍內當前雖然未發現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及泥石流等不良地質現象,但廢棄土(石)堆放場、采場邊坡及道路、地面設施場所開挖形成的人工邊坡,均有可能引發地質災害,分述如下:1、排土(石)場一般位于溝谷中或直接堆放于采場邊緣的自然斜坡上,由于沒有按規范要求堆放,坡底未削成臺階,堆土未分層壓實堆放,周邊也未開挖截排水溝。在雨季,不僅會造成嚴重水土流失,且易引發滑坡、泥石流等災害。特別是位于泥石流較易發溝谷中的堆土(石)場,由于匯水集中,一旦產生廢石堆滑坡,可能繼而產生泥石(沙)流地質災害,對下游產生較嚴重危害。2、稀土開采場多采用堆浸浸礦和池浸浸礦方式開采,尾砂排土場邊坡易產生滑坡、泥石流等災害;開挖場地及礦山道路存在不同程度的人工切坡,邊坡高度一般5~20m,部分大于30m,坡度60~80°,邊坡巖土體為全—強風化花崗巖,呈砂土狀,遇水易軟化,易產生滑坡、崩塌等災害。礦山環境污染問題礦山開采對環境的污染是顯而易見的。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1、稀土開采外排的廢水呈酸性,造成土壤酸化,即使礦山關閉后,采用堆浸、池浸等浸礦方式開采的礦山,土壤酸性影響將是長期的;2、采礦場、廢棄土石場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泥沙淤積區附近的溪溝,掩埋農田,造成農田土壤沙化,減少土地肥力,影響農業收成;3、稀土排土場土直接暴露空氣中,易引起沙塵,造成空氣污染。五、礦區地質環境現狀評估面本次調查廢棄礦區共56個全部為廢棄稀土礦區,廢棄礦區約平方千米,其中:廢棄稀土礦區平方千米,采礦場1686974平方米,廢棄稀土排土場地4909481平方米,尾砂存量萬噸;水土流失面積209372平方米;未治理面積7429480平方米。其中:地形坡度>25°區面積為1686976平方米,地形坡度<25礦山開采對礦區原生地形地貌景觀產生了影響與輕度破壞,礦山廢石(土)堆占用林地,破壞山體植被,引起水土流失,此外廢石(土)堆經雨水淋濾作用后對礦區及下游地區的地表水、地下水資源造成了輕度污染,此外,礦區大量尾砂、廢土未經任何攔擋處理即堆放于斜坡高處或沿溝谷散布,形成了較為嚴重的崩塌、滑坡、泥石流隱患。綜上所述,采礦活動產生的廢石堆與礦山地面工程建設占用了一定的林地、荒山地面積,對礦山原生地形地貌景觀產生了破壞,礦區地質環境條件較復雜,參照《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方案編制規范》(DZ/T223-2009)相關規定,廢棄礦區對地質環境影響程度屬較嚴重級。六、廢棄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規劃建議根據礦山地質環境現狀調查結果,對廢棄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規劃建議如下:1、建議對地形坡度25度以上地段采取植被復綠治理措施,地形坡度25度以下地區采取土地復墾治理措施,對局部溝谷出口地段修建攔擋壩,以改善水土流失的現狀。2、建議對采場、排土場等高陡挖、填方邊坡進行截排水、降坡、支護等綜合治理措施,有效地降低地質災害和水土流失帶來的危害。3、對水土流失區清除淤積泥砂,復墾被泥沙掩埋土地。4、在河溝地段設置相應廢水處理設施,消除廢水對下游地表水、地下水及農田污染。七、治理費用估算依據本次調查廢棄礦山面積及其建議治理措施,參考財政部與國土資源部2005年共同編制的《土地開發整理項目預算定額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