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一岳麓版歷史必修一-第3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共61張PPT)解析_第1頁
2015年高一岳麓版歷史必修一-第3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共61張PPT)解析_第2頁
2015年高一岳麓版歷史必修一-第3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共61張PPT)解析_第3頁
2015年高一岳麓版歷史必修一-第3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共61張PPT)解析_第4頁
2015年高一岳麓版歷史必修一-第3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共61張PPT)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三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課標要求:列舉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化的史實,說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秦朝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從漢到元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完善明清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頂峰及衰落專制主義中心集權制度(歷程)三省六部制、科舉制度重點一、中心行政體制——三省六部制的演化二、選官制度——補充官僚隊伍三、監察與諫議——官僚制度的維系

人人都說皇帝好,其實皇帝也苦惱;宰相權大睡不好,選才選官更難搞;要是官吏選不好,貪污腐敗治不了;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難保。皇帝的苦惱監察制度地方制度中心官制選官制度(皇帝的苦惱之相權過大)一、集權,再集權閱讀教材第10頁梳理出漢、隋唐、宋、元治者如何創新制度緩解皇權與相權的沖突。中樞權力體系的演化三公九卿制中朝、尚書臺三省六部制中書門下、樞密院、三司一省制(中書省)中書省、尚書省、門下省中書門下中書省百官之首位高權重受制于中朝后被尚書臺取代被分割一分為三,只保留行政權過大蕭何拜相見君不趨稱臣不名劍履上殿以武安侯(田)蚡為丞相,……當是時,丞相入奏事,坐語移日,所言皆聽。薦人或起家至二千石,權移主上。上(漢武帝)乃曰:“君除(任命)吏已盡未?吾亦欲除吏。”——《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宰相”權力之大漢武帝(前156年-前87年)一、集權,再集權建立中朝皇帝尚書令侍中常侍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中朝外朝有事上報1、西漢武帝時:執行機構決策機構隨置三公事歸臺閣中樞權力體系的演化三公九卿制中朝、尚書臺三省六部制中書省、尚書省、門下省百官之首位高權重受制于中朝后被尚書臺取代被分割2023/1/3皇帝中書省尚書省門下省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2、隋唐中樞權力機構——三省六部制起草詔令負責執行封駁審議貞觀年間,某地發生嚴峻旱災,上奏朝廷。大臣甲提交書面處理方案:A.實行大型祭天求雨儀式,B.削減災區賦稅,C.修筑引水澆灌渠道。大臣乙認為甲的處理方案可行,上呈至皇帝,皇帝贊許,叮囑大臣丙負責執行。大臣丙將任務依次支配到屬下三個部門。歷史重現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A.禮部B.戶部C.工部2.任務分配到哪三個部門?1.大臣甲、乙、丙所在的機構分別是什么?一、集權,再集權隋唐中心機構:三省六部制特點: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相權一分為三(決策、審議、執行分解)三省相互牽制,互為補充,分工明確。歷史影響:分割了相權,加強了皇權,提高了辦事效率;標記著中國古代政治體制的成熟;對后世影響深遠。有利于防止權臣專權,削減政治腐敗,保證政治清明。

為什么說是三省六部制是皇權之下的民主制?A出現了決策、審議、執行權力的分解,既明確了行政分工,官員的行政效率有所提高,又使三省相互牽制,相互監督,保證了君權的獨尊。B保證政治清明,削減腐敗。C家事國事分別,中樞權力體系完善。一、集權,再集權探究:(1)隋唐的三省六部制與近代西方的分權與制衡原則相比,二者有何相同之處?①權力相互牽制和監督;②都有主動作用。⑵那它們的這種分權本質不同嗎?為什么?不同。分工不是分權隋唐的三省是君主專制的產物;西方是防止專制保障民主。是近代民主政治的產物。中樞權力體系的演化三公九卿制中朝、尚書臺三省六部制中書門下、樞密院、三司中書省、尚書省、門下省中書門下百官之首位高權重受制于中朝后被尚書臺取代被分割一分為三,只保留行政權宋朝進一步分割、減弱宰相的權力三省二府三司皇帝樞密院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中書門下財政度支鹽鐵戶部軍政工部六部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三衙(殿前司馬軍司步軍司)禁軍統兵權調兵權行政宰相三省基本不參與政事參知政事(副相)樞密使三司使計相3、宋代中樞權力機構A:中心——二府三司制:B、地方機構:路、州、縣三級中樞權力體系的演化三公九卿制中朝、尚書臺三省六部制中書門下、樞密院、三司一省制(中書省)中書省、尚書省、門下省中書門下中書省百官之首位高權重受制于中朝后被尚書臺取代被分割一分為三,只保留行政權過大皇帝中書省尚書省門下省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樞密院度支鹽鐵戶部中書門下軍政行政財政財政不參與政事不參與政事歸入歸入元代:一省制2023/1/320元朝:一省制

緣由:1、元朝統治面積空前擴大,事務繁雜,蒙古貴族文化水平相對落后。2、為了更便捷、高效處理全國事務,改三省為一省。元朝中心集權制度的加強和相權的反彈。(1)中心:一省兩院(綜合漢蒙政治制度)宣政院(掌管全國佛教事務和管轄西藏)皇帝中書省(行政)樞密院(軍事)直轄地腹里六部(2)特點;元朝實行一省制,宰相權力很大,中書省掌管六部和腹里,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繼承,是皇權爭奪戰中的重要籌碼。(3)影響;相權反彈,不利于皇權加強。元朝地方行政制度1、實行行省制(平章政事由蒙古人擔當)形成省、路、府、州、縣級制3、設宣慰司管理邊遠民族地區2、晉、冀、魯由中書省干脆管理意義:元朝行省制度1加強了中心集權統治,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2行省制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省、路、府、州、縣)漢代宰相坐議事宋相站議事明臣跪奏筆錄思索:從禮儀上的變更可以看出什么實質?相權不斷減弱,君權不斷加強。官員上朝禮儀的變更(皇帝的苦惱之選才取官)二、科舉,再科舉選官制度隋唐戰國魏晉漢朝西周世卿世祿科舉取士九品中正制軍功授爵養士制度察舉征辟“公有公門,卿有卿門,賤有常辱,貴有常榮,賞不能勸其努力,罰不能戒其怠惰。”戰國四公子信陵君孟嘗君平原君春申君西周時期是如何選任官員的?標準是什么?1、西周選官制度西周世卿世祿。標準:血緣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西周宗法分封與社會等級圖課堂設問一:二、科舉,再科舉統一后的秦朝還以軍功選官是否適應時代的發展,對當時的社會產生了什么影響?

有軍功者,各以率(憑借)受上爵......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

——《史記·商君列傳》評價:激勵了很多將士為國效力,但不在適用和平常期商鞅課堂設問二:2、戰國時期軍功爵制.漢朝察舉制和征辟制形成的背景、方法和標準是什么?你怎樣評價這種選官制度?課堂設問三:3、漢朝選官制度背景:漢武帝時期,軍功爵制不再適應和平年頭的須要;方法:察舉制:從下而上征辟制:從上而下標準:孝廉評價:這種制度在確定程度上滿足了官僚隊伍的須要,但簡潔任人唯親,薦舉人和被薦人也簡潔形成小集團。察舉制“今詔書昭先帝圣緒,二千石舉孝廉,所以化元元,移風易俗也。不舉孝,不奉詔,當以不敬論。不察廉,不勝任也,當免。”——《漢書·武帝紀》“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漢末民謠與“軍功爵制”相比,“察舉制”有何優點?為何察舉制在后期會出現這種狀況?《舉孝廉圖》二、科舉,再科舉察訪薦用考試任用(主)(輔)“上車不落則著作體中何如則秘書.”九品中正制圖九品中正東漢末,曹操當政,提倡“唯才是舉”。曹丕采吏部尚書陳群的建議,推選各郡有聲望的人,出任“中正”,“中正”,世族豪門擔當,將當地士人,按“才能”分別評定為九等(九品),政府按等選用,謂之“九品官人法”,選取原則以“家世”為重。從今,“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九品中正制成為世族地主操縱政權的工具。4、魏晉南北朝選官制度選官制度:九品中正制標準:門第評價:起先是一種好的,但是在后來就造成了世家大族壟斷仕途,門閥選官扼殺了真正的人才,走向沒落。科舉制創立的背景、歷程、意義。

我來概括:隋文帝隋煬帝唐太宗宋太祖明太祖清世宗5、隋唐—清的選官制度5、隋唐—清的選官制度——科舉制(1)緣由:①南北朝時,士族制度極端腐朽,士人衰落②庶族地主發展成為一種重要的社會政治力氣,參與政權。(2)內涵(p11):科舉是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3)歷程:隋朝開創——唐朝完善——明清發展(八股取士)★(4)特點:開放性、公允性、客觀性★(5)趨勢:A、選官標準由家世門第漸漸發展成為才學,選拔方式由推選漸漸發展成為公開考試。B、人才選舉漸漸趨向于制度化,體現了相對公允、公開、客觀的原則。★(6)評價:A、體現公正、公允的原則,使出身低微的人有參政機會,擴大了統治基礎;為國家供應了高素養人才;為中華帝國旺盛供應了制度保障。B、明清八股取士束縛了思想。讀書功利化。隋唐至明清的科舉制以考試來選官的制度。由于接受分科取士的方法,所以叫做科舉。隋文帝時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人才,隋煬帝時設進士科,科舉制正式確立。唐朝完善,成為中心統一分科、定期實行的考試選官制度,歷代沿用,明清時期八股取士的方式束縛了人們的思想,1905年廢除。科舉考場貢院內的號舍二、科舉,再科舉唐代文人學士登科之樂金榜題名曲江宴飲雁塔題名月燈閣打馬球登科后孟郊從前齷齪不堪嗟,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輕,一日看盡長安花。科舉制為一般人供應了什么?二、科舉,再科舉管理模式平民化和精英化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很多西方學者對中國的科舉制度都有著極高的贊許和評價。美國學者柯睿格在《哈佛亞洲探討學報》上發表論文說:“以科舉考試為核心的中國文官行政制度的創立,是中國對世界的最重要的貢獻之一”。美國漢學家卜德說:“科舉制無疑是中國贈予西方的最珍貴的學問禮物”。《劍橋中國隋唐史》的編者崔瑞德認為,科舉制度“為全部西方國家以考試錄用人員的文官考試制度供應了一個遙遠的榜樣”。二、科舉,再科舉“老死于文場而無恨。”——胡適二、科舉,再科舉材料1:唐太宗在金殿瑞門見新科進士魚貫而出,得意地說:“天下英雄,入吾轂(gu)中。”材料2:明代思想家顧炎武則說:“八股之害,等于焚書,而敗壞人才,有甚于咸陽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消極:①嚴峻禁錮了人們的思想。②忽視好用性,不利于科技的發展,阻礙了近代學問分子開眼看世界,是造成中國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選官制度八股文才學門第品德軍功血緣標準八股取士明清科舉制隋唐九品中正東漢末、魏晉南北朝察舉征辟漢武帝軍功爵制戰國、秦、西漢初世卿世祿西周制度朝代世官制察舉制科舉制【拓展延長】選官制度的演化規律(1)標準:由家世門第發展到才學,選拔標準趨向公允。(2)選官權:從地方收歸中心。(3)選拔方式:由舉薦或評定授官到科舉考試,趨向嚴密、科學。實力運用:選官、用官制度的演化材料一漢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5年),詔舉賢良能直言極諫者參與對策,并依據等第授予官職。材料二九品訪人,唯問中正。故據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孫,則當涂之昆弟也。二者茍然,則蓽門蓬戶之俊,安得不有陸沈者哉!——《晉書·段灼傳》材料三唐朝進士及第后要想步入仕途,還得通過吏部選官考試。吏部選官標準有四條:“一曰身,體貌豐偉;二曰言,言辭辯正;三曰書,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優長。”探究思索:(1)材料一是什么選官制度?有何特點?提示:①制度:西漢時期的察舉制。②特點:察舉制以封建倫理道德為中心,留意聲名取士;以薦舉為主。(2)材料二中說的是哪一種選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提示:九品中正制。弊端: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選拔,任人唯親,壓制人才。(3)結合材料三從唐朝吏部選官的標準這一方面,談談你對唐朝政治制度的評價。提示:①唐代吏部在科舉考試的基礎上,重視被選者的儀表氣質和語言、書法、文字表達等方面的實力。②選官標準反映了當時國家和社會對官員基本素養的要求很高,對提高官員的文化素養有確定的促進作用,這說明唐代的政治制度已相當完備并趨于成熟。③選官標準中沒有關于人的品德方面的要求,是其不足的地方。

獬豸(xièzhì)監察:針對官僚而言諫議:針對皇帝而言三、專制,再專制(皇帝的苦惱之官員監察)獬豸是古代傳聞中的上古神獸,雙目光明有神,額上通常長一角,俗稱獨角獸。它擁有很高的才智,懂人言知人性。它能辨是非曲直,能識善惡忠奸,發覺奸邪的官員,就用角把他觸倒,然后吃下肚子。當人們發生沖突或糾紛的時候,獨角獸能用角指向無理的一方,甚至會將罪該萬死的人用角抵死,令犯法者毛骨悚然。所以在古代,獬豸就成了執法公正的化身。思索1:古代皇帝為什么要建立監察制度?為了保證官僚隊伍的廉潔和效率,是中華帝國政治體制建設的重要方面。思索2:監察和諫議的對象一樣嗎?為什么?不一樣,監察的對象是百官,諫議的對象是皇帝的言行和決策。皇帝的苦惱之官員監察監察與諫議制度發展演化三、專制,再專制(皇帝的苦惱之官員監察)御史大夫御史府(中心)、刺史(地方)都察院、六科給事中(中心)、按察使司(地方)門下省諫院諫議機構取消材料一唐太宗李世民曾是一位“廣開言路,虛心納諫”的賢明君主。在魏征與唐太宗合作的17年里,魏征給唐太宗提了幾百條看法,唐太宗基本上都接受了。后來有一次由于魏征的直言明諫,唐太宗回到后宮后見長孫皇后發恨道:“總有一天要殺掉這個鄉巴佬!”唐太宗到了晚年,不大聽得進指責看法了,那些敢于進諫的大臣也先后去世,他跟大臣們議事,常是夸夸其談,唯己是從,剛毅傲岸,日勝一日。集思廣益的“耳順”被阿諛奉承的“順耳”聲所替代。諫議大夫魏征三、專制,再專制監察與諫議制度發展演化二、專制,再專制(皇帝的苦惱之官員監察)監察和諫議的目的是什么?在古代中國能真正實現嗎?

發展趨勢是什么?監察部門越來越多——體現對官僚隊伍的監督加強諫議部門越來越少,從有到無——皇權不斷加強御史大夫御史府(中心)、刺史(地方)都察院、六科給事中(中心)、按察使司(地方)門下省諫院諫議機構取消材料:中國歷代都有臭名昭著的大貪官出現,如秦朝的趙高、漢朝的董卓、唐朝的李林甫、宋朝的秦檜、明朝的魏忠賢、清朝的和珅等,層出不窮。你能依據上述材料對中國古代的監察和諫議制度作一簡要評價嗎? 評價:1、中國古代的監察、諫議制度并不能從根本上約束皇帝的無上權力,也不能杜絕官僚隊伍中的腐敗和低效現象。2、它作為一種常設的政治制度,在整頓吏治,打擊地方割據勢力,維護中心集權,諫正皇帝過失,防止決策失誤等方面還是發揮了重要作用的。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成熟的標記歷史學家的觀點:

官僚體制如何運行是中國制度的核心問題:A如何選拔官吏?B怎樣保持權力制約與平衡?成熟標記三省六部制——官僚體系的運轉科舉制度——官僚體系的建設監察諫議制度——官僚體系的維系漢到元政治制度演化的特點(趨勢)?1、分散相權,加強皇權2、分割減弱地方權力,加強中心集權專制主義中心集權不斷強化思考: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1、以君權為中心,權力高度集中;2、人治高于法治;3、對官吏的限制和監督漸漸強化;4、始終充斥著君權和相權,中心和地方的沖突;5、君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減弱;中心權力不斷加強,地方權力不斷減弱(趨勢).小結:知識結構:【過關題組】1.(2014·長沙高一檢測)隋唐時期統治者解決“官僚體系內部的權力平衡”問題的重要舉措是()A.廢分封,置郡縣B.建立完善的法律體系C.確立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權D.實行科舉制度選拔人才【解析】選C。留意材料信息“隋唐”“官僚體系內部的權力平衡”,是指三省之間的分權與牽制。2.(2014·重慶高一檢測)右圖為某時期的中樞權力體系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它最終形成于明清時期B.宰相之間牽制明顯減弱C.減弱相權以加強皇權D.門下省負責詔令草擬【解析】選C。本題考查的是三省六部制,起先于隋唐時期,故A錯誤,三省六部制減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故C正確。B明顯不正確,D在圖中無法體現。【過關題組】3.(2013·山東學業水平測試)《范進中舉》描寫書生范進二十多次應試,最終中舉卻喜極而瘋的故事。與“范進中舉”相關的是()A.科舉制 B.郡縣制C.禪讓制 D.宗法制【解析】選A。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實力。隋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