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亭送別》教案_第1頁
《長亭送別》教案_第2頁
《長亭送別》教案_第3頁
《長亭送別》教案_第4頁
《長亭送別》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長亭送別》教案《長亭送別》教案(精選17篇)

《長亭送別》教案篇1

14長亭送別

●從容說課

《西廂記》是王實甫的代表作,它是以愛情為題材的雜劇高峰,是我國古典戲曲中一顆光輝絢爛的明星。明代賈仲明為王實甫寫的吊詞《凌波仙》中高度評價《西廂記》:“新雜劇,舊傳奇,《西廂記》天下奪魁?!?/p>

《西廂記》全名《崔鶯鶯待月西廂記》。五本二十一折。寫相國小姐崔鶯鶯在普救寺遇書生張生,二人一見傾心。適遇叛將孫飛虎兵圍普救寺,崔母聲稱能解兵圍者即以鶯鶯許之。張生仗義相救,計退賊軍。事后,崔母嫌張生出身寒苦,棄約賴婚。在侍女紅娘的關心下,二人私下結合。在既成事實面前,崔母雖無可奈何,卻又強迫張生上京應考。這一折寫張生赴京趕考,鶯鶯送別的情景,刻畫了鶯鶯離別時的苦痛心情和怨恨心情。后來經過張生和鶯鶯的共同努力,戰勝了一切阻撓,有情人終成眷屬。本折劇情可簡化為四個方面。一是赴長亭路上的場面,寫鶯鶯為離別而愁苦怨恨的心境。二是長亭餞別的場面,主要刻畫鶯鶯張生二人纏綿依戀而又無可奈何的情態、心理,突出鶯鶯珍重愛情而輕視功名利祿的思想感情。三是臨別囑咐的場面,主要表現鶯鶯對張生的關懷和擔憂:既盼望他“得官不得官,疾便回來”,又擔憂他考中后“停妻再娶妻”。四是分手后的場面,描寫鶯鶯目送張生依依難舍的情景和離別后的苦痛。通過分別的場面描寫刻畫了鮮亮的人物形象,突出刻畫了鶯鶯的叛逆性格。這樣思想上有了新意,它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主見,歌頌了以愛情為基礎的結合,否定了封建.的傳統的聯姻方式,具有鮮亮的反封建禮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題。而且還表現了鄙視功名利祿的思想。把握、鑒賞女仆人公的藝術形象,鑒賞劇作曲詞的音韻美和體會其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為突破重點,突破難點,應在劇情了解的基礎上,重點賞讀若干支曲詞,通過誦讀、比較,讓同學把握有關學問,進行文學鑒賞的訓練。并聯系過去學習的課文,形成專題性閱讀,提高同學的熟悉力量。對語言和藝術表現手法,也要總結,溫故而知新,提高同學的寫作力量。

●教學目標

學問目標

1.通過學習《長亭送別》,進一步了解元雜劇中“生、旦、丑、末”等戲劇角色和“云、科”等戲曲吟唱道白手法的作用。

2.通讀全文,理解情節,分析劇中人物形象,體會仆人公在分別時難舍難分的微妙心理。

力量目標

1.品嘗曲詞多用修辭,融古代詩詞和民間口語為一體而富于文采的特點。

2.理解景物描寫的作用,觀賞情景交融的特點。

德育目標

1.理解文中主題,領悟劇中的沖突沖突和鶯鶯性格中的叛逆精神。

2.觀賞美麗曲詞,領會我國傳統文化的藝術魅力。

●教學重點

1.積累有關學問,品析人物形象。

2.觀賞曲詞特點,品嘗藝術魅力。

●教學難點

體悟鶯鶯別離時的心理,理解仆人公的叛逆精神,明確本劇的戲劇沖突。

●教學方法

1.策劃分角色朗讀和美讀,在讀中領會美麗曲詞的藝術魅力。

2.運用現代化手段,擴大課堂容量,為同學觀賞課文供應關心。

3.引導、點撥同學對曲詞的賞析、學習和領悟曲詞的藝術手法。

4.運用比較閱讀,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教具預備

多媒體或投影設備、vcd等

●課時支配

3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積累相關學問,為鑒賞課文打好基礎,把握課文情節、內容,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題。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有一首唱歌得好,“山不轉水在轉,水不轉人在轉”。道出了人生就是不斷奮斗、追求的一生,打算了大多數人要四處漂泊,不斷踏上新的征程。新的相聚,往往意味著又一次的別離?!叭松怨艂麆e離”,別離情從古唱到今,無論是“勸君更盡一杯酒”的惆悵,還是“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邁,都難掩“風蕭蕭兮易水寒”的悲涼。盡管奢言“海內存知己,天際若比鄰”,發出“不破樓蘭誓不還”的豪言,也難免“循墻繞柱覓君詩”的渴望,殷勤致問“君子意如何”。但是,最令人牽腸掛肚、難舍難分的唯恐還是要數本擬長相廝守卻又不得不別離的戀人了。李商隱在《無題》詩中這樣寫道:(屏幕顯示)

無題

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怕見之不易,更覺別離之難,東風無力,人生何堪?唯效春蠶、蠟燭,終生相待。殷殷囑托意難盡,但求青鳥常來回。江淹在《別賦》中說:“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李商隱在此詩中更是作了淋漓盡致的發揮?!岸嗲樽怨艂x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秋風漸起,黃葉飄落,又一對相親相愛的人兒就要別離了,他們是否會像那些宏大的詩人一樣暢敘別情呢?打開課本,請看《長亭送別》(板書)。

(解說:營造學習的氛圍,激發同學的情感,利于對文章的學習。同時,本文曲詞美麗動人,故用詩歌導入,形式全都,易于引起同學學習的愛好。)

二、解題

資料顯示屏1:

王實甫(約1260~1336),名德言,字實甫,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聞名雜劇作家。他的創作活動時期約在元成宗元貞、大德年間(1295~1307)。據賈仲明《凌波仙》吊詞介紹,王實甫在當時即享有盛名,常與演員、歌伎往來。所作雜劇十四種,僅存《崔鶯鶯待月西廂記》《四丞相高會麗春堂》《呂蒙正風雪破窯》三種及《韓彩云絲竹芙蓉序》《蘇小卿月夜販茶船》各一折。劇中大都以青年女性抵抗封建禮教為題材,塑造了崔鶯鶯、紅娘、劉月娥等不同的典型婦女形象。他的作品戲劇性強,曲詞美麗,對元雜劇和后來戲曲的進展有很大的影響。

《西廂記》是王實甫最勝利的作品,它是以愛情為題材的雜劇的高峰,是我國古典戲曲中一顆燦爛的明珠?!段鲙洝返墓适伦钤鐏碓词翘拼∷鶎懙摹耳L鶯傳》(又名《會真記》)。但金代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即《董西廂》對王實甫的影響更大。王實甫在前兩者的基礎上,在藝術表現手法上進展、提高,對情節也進一步加工,使人物性格的進展更為合理,同時充分發揮了戲劇表演的特長,使沖突更為猛烈,人物形象更為豐富,對人物的心理描寫也更為細致,語言也更加精練,從而使《西廂記》成為我國古典戲曲中一顆燦爛的明珠。

資料顯示屏2:

《西廂記》長達五本二十一折,這同一般的元雜劇僅有四折不同。課文節選自第四本第三折,原題為“哭宴”,寫崔母被迫許嫁后,便令張珙入京應試,求取功名。張珙臨行前,崔鶯鶯在十里長亭為其送行,原題中的“哭”字特別形象,道出了剛剛取得母親認可愛情的女仆人公又要與心上人分別而特別苦痛的心境,正所謂“離愁別恨”。但崔張分別的苦痛,是崔母一手造成的,她認為女兒是名門閨秀,張生只是一介布衣,因此門不當戶不對,故而在崔張愛情既成事實之時,還要強迫張珙進京應試為官,否則不準完婚?!叭厓翰徽邪滓屡觥!贝迯埗司褪窃谙笳鞣饨▌萘Φ拇弈傅谋破戎虏疟黄确謩e的。選文以“長亭送別”為題,雖然委婉文靜,但過于大眾化,流于一般,遠不及原題那一個“哭”字更令人傷感。

(解說:有關資料的設置,目的是為同學供應關心,關心其進一步理解劇情,不必要求同學強記,對有關重點內容,需要識記的,老師可依據狀況,給同學點出,其余的內容只作一般了解即可。)

三、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1.聽讀課文。(播放錄音磁帶)

(要求:同學可輕聲跟讀,把握節奏,讀準字音,體會抑揚,領悟感情。)

2.同學自行默讀。

(要求:結合注解,弄清句意,并把文中化用的詩句和運用的典故畫出來。)

3.明確本文所化用的詩句及典故。

由同學自行提出,老師歸納并用投影顯示。

化用詩句:

“碧云天、黃花地。”由范仲淹《蘇幕遮》詞“碧云天、黃葉地”化用而來。

“閣淚汪汪不敢垂。”語出宋人《鷓鴣天》“尊前只恐傷郎意,閣淚汪汪不敢垂?!?/p>

“蝸角功名,蠅頭微利。”語出蘇軾《滿庭芳》。

“棄擲今何在,當時且自親。還將舊來意,憐取眼前人。”出自元稹《鶯鶯傳》,是鶯鶯謝絕張生的一首詩。

“伯勞東去燕西飛?!背鲎詷犯姟稏|飛伯勞歌》“東飛伯勞西飛燕,黃姑織女時相見”。后化為成語“勞燕分飛”,喻別離。

“一春魚雁無消息?!背鲎郧赜^《鷓鴣天》詞“一春魚雁無消息,千里關山勞夢魂”。

典故成語:

十里長亭、舉案齊眉、望夫石、紅淚、司馬青衫、魚雁、青鸞。

戲曲術語:

潔、幺篇、下場詩。

元人口語:

上朝取應、迍迍、破題兒、辱末、斜簽著坐的、死臨侵地、奈時間、煞強如、怕不待。

4.觀看《西廂記》中《長亭送別》選段。用幾幅圖表現曲目內容,配音樂和朗讀詞,可改寫某一曲牌內容或自己創作。(制作課件)

同學分組后課余時間預備。

成果展現:

第一幅圖:長亭路上。背景:碧云天,黃花滿地,西風緊,北雁南飛,霜林。傷感的琵琶聲響起。朗讀詞:是誰點染了湛藍的天空/又無情地飄離/是誰裝飾了蒼白的大地/只撒下滿路帶寒的秋菊/風,肆意攪亂了思緒/碎片也由南飛的大雁攜去/看得林中的霜葉也悄然醉了/哪里是沉醉/是離人的紅淚。

其次幅圖:長亭離筵。背景:西風、黃葉紛飛、江邊、楊柳亂舞、酒宴。朗讀詞:相對無言,惟有淚千行/柔情蜜意無處訴說/縱有美酒佳肴只是空擺設/只因憂愁苦悶早已填滿腸胃。

第三幅圖:長亭分別。背景如上。朗讀詞:端起這離別的淚水,讓人憔悴,讓人心碎/寒風苦雨中柔情如夢/夕陽影里,衰柳長堤消魂魄/縱使??菔癄€,心不變。

第四幅圖:遠望張生(或長亭目送)。背景:傍晚,青山起伏,青翠的樹林、馬蹄聲漸遠。朗讀詞:青山你為何攔住去路/是誰在挽留呢/青翠的樹林呀/你為何如此憔悴/傍晚的霧靄為何要急于揮灑你的身影/荒蕪的古道/為何讓馬蹄聲慢慢遠去。

(解說:觀賞曲詞,需多讀。所以設計了聽讀、默讀等閱讀方法。欣賞戲劇選段,加深理解,然后運用多媒體技術讓同學去把握主要情節和內容,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同學的樂觀性和制造性。朗讀詞的設置同學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運用詩歌寫作技巧,再造語言,重新設置詩歌意境。上述事例不唯一,只要精確?????表現文章主題即可。)

四、分析人物形象

1.結合劇情,概括人物個性特點。

明確:崔鶯鶯:相國之女,名門閨秀,她性格和善,知書達理,是個深沉、幽靜的少女。與張珙在佛殿相遇后一見傾心,爾后又于墻角聯吟,真誠相愛。這就違反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一“天理”。之后,她不改初衷,任憑母親怎樣阻攔,都矢志不渝。最終得到承認,獲得愛情的成功。

張珙:出身貧寒,先人雖做過禮部尚書,但身后蕭條,“只留下四海一空囊”。和崔鶯鶯相見時,僅為“白衣一秀工”。但他為人真誠,對愛情執著而專一,為了愛,他不惜拋棄功名,賃居西廂,并借故搭齋,通過月下聯吟、琴音相挑等多種方式的真誠努力來獲得鶯鶯的愛。甚至身染沉疴,也未能轉變他對鶯鶯的一往情深。同時,他又書生氣十足,在賴婚的崔母面前無計可施,甚至想“解下腰間之帶,尋個自盡”,但對愛情酷熱追求,在紅娘的關心下最終獲得了真摯的愛情。

老夫人:老辣、世故、陰險、狡猾,滿腦子封建思想,時刻.自己相國夫人的名貴門第。一心守著“相國家譜”。對于女兒,她從頑固的封建觀念上為女兒“著想”。用嚴峻的管教與防范來“愛”,使女兒覺得這種“母愛”苦不堪言,甚至咒罵她為“狠毒娘”。她是以“慈母”面目出現的封建家長的典型,是劇中封建勢力的代表。對女兒追求真正的幸福和自由的愛情難以接受,并百般刁難,甚至不惜賴掉當眾親口許下的婚約。她恪守“三輩兒不招白衣女婿”的信條,充分顯示了她勢利小人的一面,暴露了她虛偽自私而又冷酷無情的封建本性,是一個最不受歡迎的角色。

紅娘:為鶯鶯和張珙牽線搭橋,機智乖巧,善解人意。面對老夫人的賴婚,她從容冷靜,機敏為二人辯解,指出雙方的結合是“一心一意兩相投”。接著條分縷析,歷數老夫人的過錯,迫使她答應婚事。紅娘的形象,集中體現了正義對虛偽、愛情對禮教的成功,成為我國戲曲畫廊里的一個不朽典型。民間稱熱心促成別人婚姻的人為“紅娘”。

2.提問:曲詞怎樣真實而生動地表現了鶯鶯的微妙心理?

明確:【滾繡球】這段曲詞,是鶯鶯在赴長亭路上唱的,主要以途中景物為線索來抒情寫意,從不同的側面展現了仆人公復雜的內心世界。柳絲系玉驄,疏林掛斜暉,這正是鶯鶯內心世界的呈現,她盼望馬不行,日不走,時間永駐;馬慢走,車快行,緊相依偎。說不盡的喁喁情話,道不完的離愁別緒。松金釧、減玉肌正是內心被離愁熬煎的外在體現。尤其【叨叨令】一曲。這是鶯鶯在自己丈夫和最知心的丫環紅娘面前盡情傾訴離別的苦痛心情,整段曲詞無遮無攔,直抒胸臆,真實地體現鶯鶯不忍分別的內心世界。

酒宴之上,鶯鶯本想抓住這短暫的時日暢敘別情,無奈當著嚴峻無情的老夫人,只能無奈地感嘆、哀痛。但眼光卻從未離開張生的身,他那拘謹發呆的樣子,淚盈滿眶的神態,假作掩飾的動作,在鶯鶯的心中掀起了層層波瀾。而她呢?也只能和張生“一遞一聲長吁氣”。直至老夫人離去,鶯鶯才抓緊時機傾訴衷腸,先連用四曲殷殷囑托,一句一句都飽含著鶯鶯那真實的關懷,使人想起了《走西口》中那絮絮叨叨的囑托,真是囑托已千遍,惟恐記不牢。綿綿情意,盡在其中?!径贰恳磺曲L鶯心底的剖露,從鶯鶯的話語中,我們不難看到作為一個封建時代婦女身上所承受的巨大壓力,同時,也呈現了鶯鶯無視功名富貴,但愿長相廝守的真摯情感。

(解說:從心理刻畫這個角度進一步分析人物,有助于對主題的理解,也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由于僅是選段,所以先用資料顯示屏總體呈現人物特點,給同學一個立體感,然后,在詳細的分析中才能更好地去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

五、賞析戲劇沖突,體悟主題思想

提問1:對待愛情和科舉功名、鶯鶯、老夫人、張生各有什么想法?(最好引用文中的語言來回答。)

爭論后明確:鶯鶯:堅決反對張生上京趕考?!剧燮恐械摹暗靡粋€并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和【朝天子】中“蝸角虛名,蠅頭微利,拆鴛鴦在兩下里”是她最好的回答。這些句子使《西廂記》擺脫表現才子佳人悲歡離合的老套套,升華到否定世俗傳統偏見的高度,使藝術形象迸發出閃光的民主思想的火花。很好地呈現了鶯鶯的叛逆性格和對封建禮教的抵抗精神。鶯鶯珍視愛情,不同意張生趕考的憂慮是沖突的。假如張生高中,他年少多才,金榜題名,自然會成為高門大戶的擇婿對象。假如落第歸來,老夫人這一關勢必難受。這都不是鶯鶯要的結果。從這里,我們可以窺見封建時代婦女身上所承受的巨大壓力,以及在男女不公平的.里婦女的凄慘地位。

老夫人:她執意在“拷紅”后其次日就打發張生上京趕考,并說明“如不能得中,便休回來”。她不顧女兒的幸福和追求,恪守“三輩兒不招白衣婿的教條”。

張珙:本是上朝取應的舉子,他是為了鶯鶯才滯留浦東的?,F在愛情已獲得,上京趕考是順理成章的事,盡管不忍分別,但在求取功名這一點上,他和老夫人是全都的。

提問2:請同學們結合以上分析,概括本文所揭示的主題。

明確:作為相國小姐的鶯鶯和書劍飄落的張生相愛,這本身就是對封建.傳統的聯姻方式的否定。不求門當戶對,只求真情永久。為了愛,視功名如糞土,這在很大程度上顯示了對封建傳統道德的抵抗。因而,本折的主題可以概括為:通過鶯鶯送別張生的情景,刻畫了鶯鶯別離時的苦痛心情和怨恨心情,表現了兩人之間真摯的愛情,突出了鶯鶯的叛逆性格,突出了歌頌婚姻自由,反對封建禮教的主題。

老師:《西廂記》的結尾仍以大團聚結尾,這是不是又流入了才子佳人幸福團聚的俗套?是不是減弱了劇本的反封建主題?

明確:《西廂記》歷來為人所稱道,不僅僅在于它的曲詞美麗,特別重要的一點就是它在思想上的新意,雖然是在寫才子佳人,但貫穿全劇的重愛情、輕功名的思想,使劇本在思想上更趨深刻。為了愛,張生不去科舉,滯留浦東;為了愛,鶯鶯沖破封建禮教的枷鎖,同張生聯吟酬唱;為了愛,鶯鶯寧要并頭蓮,不喜狀元郎;為了愛,不惜違反相國家法,私會于西廂,有力地突出了愛情與封建家長的沖突。并且對讀書追求功名利祿那一套世俗觀念做了肯定程度的批判,既反封建禮教,也反封建婚姻制度。劇中的正面主見是:“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闭蛉绱耍旁O計了一個“大團聚”的結局,這樣,非但沒有減弱其批判性,反而更加強化了對封建禮教觀念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叛逆。

(解說:幾個問題滾動式地提出,引導同學一步步走向深化,全面精確?????地理解文中的反封建意義,熟悉鶯鶯的叛逆本質。同學爭論回答,老師作適當引導。)

提問3:列舉學過的表現青年男女追求婚姻自由幸福的作品,并和本課的主題比較。

明確:《孔雀東南飛》以劉蘭芝、焦仲卿的愛情悲劇揭露封建禮教破壞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惡,歌頌了劉蘭芝、焦仲卿的忠貞愛情和抵抗精神。

《牛郎織女》的愛情悲劇也控訴了封建禮教對愛情自由的扼殺的丑惡。

《西廂記》以張生和鶯鶯的抗爭,有情人終成眷屬為結局,可以看成是追求愛情的思想對封建禮教的成功。

而《紅樓夢》中的賈寶玉、林黛玉的形象則更為豐滿、深刻。賈寶玉是封建貴族的叛逆者,他具有反對封建束縛、要求自由公平的思想。他蔑視世俗、卓然獨立的種種表現,反映了他對封建道德的抵抗。全面敲響了顛覆封建.的喪鐘。

(解說:此題的設計是為溫故知新,經過專題化的小結、思索,提高文學鑒賞力量。)

六、課堂小結

《西廂記》無論是在內容上,還是在思想藝術上,都較傳統的才子佳人雜劇有所突破,取得卓越的成就,深為后人——尤其是青年男女的寵愛。課文所選更是把美麗的曲詞和特定的環境構織在一起,形成獨特的意境美,再加上鶯鶯追求愛情、輕視功名的叛逆思想,使它成為我國古典戲劇的現實主義杰作,為明清以來的戲劇創作供應了珍貴的閱歷。在課余時間,同學們最好把《西廂記》全體讀一讀,去體會一下那“詞句警人,滿口余香”的語言。

七、布置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1、2題。

2.寫一篇鑒賞體會,抓住一點,說清一點即可。

《長亭送別》教案篇2

導入:

西廂記妙詞通戲語牡丹亭艷曲警芳心(《紅樓夢》其次.回)

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書來瞧,從頭看去,越看越愛看,不到一頓飯工夫,將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覺詞藻警人,余香滿口。雖看完了書。卻只管出神,心內還悄悄記誦。寶玉笑道:"妹妹,你說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真好玩。"寶玉笑道:"我就是個'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傾國傾城貌'。"林黛玉聽了,不覺帶腮連耳通紅,登時直豎起兩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兩只似睜非睜的眼,微腮帶怒,薄面含嗔,指寶玉道:"你這該死的,胡說!好好的把這.詞艷曲弄了來,還學了這些混話來欺侮我。我告知舅舅、舅母去。"說到"欺侮''兩個字上,早又把眼睛圈兒紅了,轉身就走。寶玉著了急,向前擋住說道:"好妹妹,千萬饒我這一遭,原是我說錯了。若有心欺侮你,明兒我掉在池子里,教個癩頭黿吞了去,變個大王八,等你明兒做了一品夫人病老歸西的時候,我往你墳上替你馱一輩子的碑去。"說的林黛玉嗤的一聲笑了,揉著眼睛,一面笑道:"一般也唬的這個調兒,還只管胡說。'呸,原來是苗而不秀,是個銀樣臘槍頭。"'寶玉聽了,笑道:"你這個呢?我也告知去。"林黛玉笑道:"你說你會過目成誦,莫非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么?"……

這里林黛玉見寶玉去了,又聽見眾姊妹也不在房,自己悶悶的。正欲回房,剛走到梨香院墻角上,只聽見墻內笛韻悠揚,歌聲動聽。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個女孩子演習戲文呢。只是林黛玉素習不大喜看戲文,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偶然兩句吹到耳內,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林黛玉聽了,倒也非常感慨纏綿,便止住步側耳細聽,又聽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聽了這兩句,不覺點頭自嘆,心下自思道:"原來戲上也有好文章。惋惜世人只知看戲,未必能領會這其中的趣味。"想畢,又懊悔不該胡想,耽擱了聽曲子。又側耳時,只聽唱道:"則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聽了這兩句,不覺心動神搖。又聽道"你在幽閨自憐"等句,益發如醉如癡,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塊山子石上,細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個字的味道。忽又想起前日見古人詩中有"水流花謝兩無情"之句,再又有詞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之句,又兼方才所見《西廂記》中"花落水流紅,閑愁萬種,之句,都一時想起來,湊聚在一處。認真忖度,不覺傷心神癡,眼中落淚。

作家作品:

王實甫,中國元代雜劇作家。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與生平事跡不詳。他的創作活動大致在元成宗的元貞、大德年間。長期混跡于教坊、行院,與伎藝為伍,當是位不得志的落拓文人。編撰雜劇13種,只有代表作《西廂記》與《麗春堂》傳世,《販茶船》、《芙蓉亭》各傳曲文一折,余則散佚。

王實甫是我國古代一位杰出的語言藝術大師,他汲取了當時民間生動活潑的口語,繼承了唐詩宋詞精致的語言藝術,溶化百家,制造了文彩斑斕的元曲語匯,成為我國戲曲史上文采派最杰出的代表,形成了特別美麗的“花間美人”的藝術風格。我們今日學習的這篇課文,可以說就是這種風格的一個杰出的代表。

課文導學

1.結構層次:

結合解釋,了解《西廂記》的故事梗概。

《長亭送別》一折戲因系老夫人以"相國門第不招白衣女婿"為由,硬逼張生赴京趕考,得中狀元后才得與鶯鶯完婚之故,恩愛情人的分手才顯得特殊纏綿感人。

《西廂記》的故事來源于唐元稹的小說《鶯鶯傳》(又名《會真記》)。小說敘述唐貞元年間借居蒲州普救寺的少女崔鶯鶯和書生張生戀愛、終被遺棄的悲劇故事。鶯鶯的悲劇形象概括了中國歷史上受封建禮教約束和被輕薄少年遺棄的和善少女的共同命運??墒窃s誣鶯鶯為“不妖其身,必妖于人”的“妖孽”,而把張生對鶯鶯的始亂終棄說成是“善補過者”。這就未免顛倒黑白,文過飾非。

北宋蘇軾曾在詩詞里多次引用《鶯鶯傳》的材料。秦觀、毛滂都寫過鶯鶯故事〔調笑轉踏〕詞。宋、金對峙時期,南戲里出現《張珙西廂記》,沒有流傳。北方出現的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一般稱為《董西廂》(又稱《西廂□彈詞》或《弦索西廂》)。它在主題思想、故事情節、人物性格等方面,都已經越出了《鶯鶯傳》的窠臼,為后來王實甫《西廂記》的創作供應了新的基礎。

《董西廂》從根本上轉變了元稹《鶯鶯傳》的思想傾向,把鶯鶯受張生引誘失身的悲劇故事轉變為鶯鶯和張生為爭取自愿結合的婚姻、共同向封建家長斗爭、最終取得成功的喜劇。這一轉變,給予崔、張故事以新的主題思想,使它具有明顯的抵抗封建禮教的精神。董解元把輕薄文人張生轉變為用情專一的青年;把深受封建禮教壓抑的鶯鶯塑造成為能夠沖破封建禮教束縛的少女;加上對正面人物如紅娘、法聰、白馬將軍和反面人物如鄭恒、孫飛虎、老夫人等的刻畫,初步完成了從《鶯鶯傳》到《西廂記》的改造。

《董西廂》是說唱藝術,它以六分之一篇幅敘述孫飛虎與法聰、白馬將軍的戰斗,不免偏離篇末提出的“才子合配佳人”的主題。至于對張生、鶯鶯、老夫人等人物性格的塑造,雖已扭轉了《鶯鶯傳》的思想偏頗,但有些地方為了聳悅耳眾迎合小市民的情趣,在著力描摹書中人物的情態時,不免有過火的地方。唱詞說白的生動、潑辣,是說唱家的長技,但通俗有余,優雅不足,未能充分顯示有高度文化修養的張生和鶯鶯的性格特征。這些地方,只有到了杰出戲曲作家王實甫手里才別出心裁,另辟蹊徑,從而完成了崔張故事由說唱諸宮調到雜劇的重新制造。

同學分角色朗讀全文,同學體會這折戲的感情基調:布滿哀怨、凄婉之情。

同學爭論,分析本折戲共幾個人物,刻畫了幾個場面。

人物角色:夫人,長老(即下文的潔),旦,末,紅娘,

由四個緊密連接的場面組成:

一、赴亭惜別(送別途中)——表現鶯鶯為離別而愁苦怨恨之情。

二、長亭餞別——刻畫鶯鶯、張生二人纏綿依戀而又無可奈何的心情。

三、殘照離別(臨別囑咐)——表現鶯鶯對張生的關懷和擔憂。

四、離別愁思(目送行人)——描寫鶯鶯目送張生依依難舍的情景和離別后的苦痛。

(注:可以只將大意概括出來,對鶯鶯的心情的分析可以放到賞析過程中去。)

四個場面,共十九支曲文,將藝術觸角伸展到人物的心靈深處,集中刻畫的是鶯鶯送行時的細致復雜的心境意緒。

學習重點

充分領悟本文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戲曲語言。

以景物描寫設置戲劇環境,渲染氣氛,與仆人公的離愁別恨自然?渾成,達到了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重點賞析第一部分的曲詞:

[端正好]一曲,因景生情,寫凄涼的暮秋景象引出鶯鶯的離愁別恨。

這首曲子化用了范仲淹的《蘇幕遮》: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曲子的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季節特征的景物,襯托出鶯鶯為離別所苦惱的苦痛壓抑心情。后兩句是鶯鶯自問自答,在為離別的苦痛而流了一夜眼淚的鶯鶯心目中,經霜的樹林是被她的離情感動而變紅的。一個"染"字,溝通了景與情的聯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離愁,蒙上一層沉郁悲傷的感情顏色,蕭瑟的秋景與悲凄的心境化而為一,無法分開,制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傷的悲涼意境。

也有人分析說,這段曲詞句句是景,只一“淚”字是情。但一個“淚”字,就使全篇景物都閃爍出別離的淚光,它們都成了傳情之物,這是多么精湛的語言技巧!畫龍點睛,這個“淚”字就相當于那個“睛”,著墨不多,卻傾注了作家全部心血。

清代有人記載了這樣一則軼聞:世傳王實甫作《西廂記》,至“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構思甚苦,思竭撲地,遂死。正好說明嘔心瀝血之苦。

[滾繡球]一曲,由情及景,用途中的景物為線索來抒發離別的怨恨。

這段曲詞和前面的[端正好]相比,在情景上的鋪設是不相同的。[端正好]主要是采納因景生情的手法,用凄涼的暮秋景象來引出鶯鶯的離愁別恨。[滾繡球]則是比較多的采納了由情及景的手法,柳絲系馬、疏林掛斜暉、馬慢走車快行、松了金釧減了玉肌等等描寫,無不都是由鶯鶯對張生的依戀惜別之情引發出來的。

清人金圣嘆對其中的“馬兒屯屯的行,車兒快快的隨”兩句有這樣的分析:

若又馬兒快快行,車兒漸漸隨,則中間乃自隔絕,不得多做相守也。即馬兒漸漸行,車兒漸漸隨,或馬兒快快行,車兒快塊隨,亦不成其為相守也。必也,馬兒則漸漸行,車兒則快快隨,馬兒仍漸漸行,于是車在馬右,馬在車左,男左女右,比肩并坐,疏林掛日,更不復夜,千秋萬歲,永在長亭。此真小兒女又稚小,又苦惱,又聰慧,又憨癡。一片的微細心地,不知如何寫出來也。

這段話倒可說是把“情景交融”的境界剖析入微。馬兒漸漸行,車兒快快隨是景,而實際抒發的卻是鶯鶯那種不忍遽別,雖一時半刻的廝守也不愿放棄的惜別深情。是先有這樣的情,才有那樣的景。

[叨叨令]一曲,用豐富的情態描寫,補述鶯鶯動身前已經產生和將來將要產生的愁緒。

這段曲詞是鶯鶯在自己丈夫和最知心的丫環紅娘面前盡情傾訴離別的苦痛心情,因此在描寫上與前面[端正好]和[滾繡球]委婉含蓄的內心獨白不一樣,整段曲詞無遮無攔,直抒胸臆,將"車、馬,被、枕,衫、袖,書、信"這些常用詞帶上"兒"字,加上一些疊音形容詞,如熬熬煎煎、昏昏沉沉之類,用排比句奇妙組合連接,并間以反復的感嘆,造成音節和聲韻的回環流轉,產生一唱三嘆、聲情并茂的藝術效果。把鶯鶯柔腸百結的離別苦痛寫得哀哀切切,見情見態。鶯鶯那種如泣如訴、嗚哽咽咽的聲氣口吻,仿佛在側。

本段中鶯鶯的感情——痛

爭論其次部分:

同學自讀,思索:長亭送別,突出了鶯鶯的什么思想?體現在哪里?

1、刻畫鶯鶯、張生二人纏綿依戀而又無可奈何的心情——酒席上斜簽著坐的,蹙愁眉死臨侵地;雖然久后成佳配,奈時間怎不悲啼。意似癡,心如醉,昨宵今日,清減了小腰圍;我諗知這幾日相思味道,卻原來此別離情更增十倍;若不是酒席間子母每當回避,有心待與他舉案齊眉;將來的酒共食,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淚。眼面前茶飯怕不待要吃,恨塞滿愁腸胃;

2、突出了鶯鶯珍重愛情而輕視功名的思想——“但得一個并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蝸角虛名,蠅頭微利”;“拆鴛鴦在兩下里”。

本段中鶯鶯的感情——恨

爭論第三部分:

同學自讀,思索:臨別吩咐,突出了鶯鶯的什么思想感情?體現在哪里?

1、對張生的關懷——[五煞]

2、對張生的擔憂——[二煞]

本段中鶯鶯的感情——怕

重點賞析第四部分:

[一煞]一曲,以青山疏林,淡煙暮靄,夕陽古道,禾黍秋風,構成一幅深秋郊外黃昏的畫面。[一煞]與[端正好]兩相輝映,并與[滾繡球]曲中"恨不倩疏林掛住斜陽"相互照應;[收尾]以"四圍山色中,一鞭殘照里"再次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心境;此外,本折中還有其他幾處的景物點染。這就自始至終、相當完善地描寫了送別的場景和環境,使全折具有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本段中鶯鶯的感情——念

難點點撥:

·如何理解《西廂記》的曲文之美?一曰意美。從戲劇內容看,意美就是精確?????、生動、形象地表現性格。意美也可以延長為意態美,意美還可以拓展為意境之美,"狀難狀之景,達難達之情"。"到晚來悶把西樓倚,見了些夕陽古道,衰柳長堤"等句表面上寫倚樓觀景,實際上大有深意。二曰形美。形與意實為表里,相互依存。從戲劇形式看,曲文中方塊字的排列,組合有其獨特的魅力,對稱的是整齊的美,不對稱的是參差的美。不要把排比、對仗、駢四儷六之類看成純粹形式主義的勞什子,那是漢字獨具的建筑美。又由于舞臺上的曲文有賴于聽覺的鑒賞,所以形美更包括聲韻格律的音樂美。古典曲文非常講究句式、節奏、平仄、四聲、押韻、襯字等等。"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煙暮靄遮擋???。夕陽古道無人語,禾黍秋風聽馬嘶"等句形聲兼備,謂為形美。三曰神美。內容與形式的高度統一,使曲文達到一個全新的境界,那是曲文的最高品位。神美的神,可釋為神韻。神美往往只能意會不行言傳,古往今來詞家甚少得之。"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傳奇王實甫寫至此處嘔血而亡。事涉無稽,但這支曲子的神韻的確如風如水,可以感知、認同。

··如何理解鶯鶯這一人物形象?鶯鶯是一名敢于追求婚姻自主和幸福愛情生活的多情鐘情的女子。本折一方面描寫了鶯鶯依依不舍的苦痛之情,另一方面也表現了鶯鶯重情輕利的思想。她為離別而悲啼愁苦,痛極之際,竟埋怨張生忘舊情而輕遠別。這種埋怨正是愛極痛極的一種變態心理,是一種深情的癡語。鶯鶯既傾訴著內心的萬種離愁、無限幽思。又流露出怕被遺棄的苦痛心理。此時此刻,鶯鶯該有多少肺腑之言要說,然而她對"憐取眼前人"的臨別贈言,其實正是她內心隱憂的曲折吐露,也是當時.中司空見慣的身榮棄妻的悲劇在鶯鶯心靈上的陰影的反映。在鶯鶯看來,狀元及第并不值得艷羨,最重要的是夫妻并蒂相守。而事實上張生應試是被逼的,他們的分別乃是封建勢力的壓迫所致。因此鶯鶯發出了對封建勢力的怨恨。鶯鶯還進一步把怨憤指向那可惡的名利思想。"蝸角虛名,蠅頭微利"世俗的名利觀念造成了青年男女的愛情悲劇,而鶯鶯卻對這種虛名微利表示了極大的蔑視與痛恨,這就把鶯鶯的思想感情由一般的離別之苦,推到一個更高的水平。

【同步導練】

·課內語段閱讀

閱讀下面一段曲詞,完成7-10題。

[正宮·端正好]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耍孩兒]淋漓襟袖啼紅淚,比司馬青衫更濕。伯勞東去燕西飛,未登程先問歸期,雖然眼底人千里,且就盡生前酒一杯。未飲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內成灰?!?/p>

[四煞]這憂愁訴與誰?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淚添九曲黃河溢,恨壓三峰華岳低。到晚來悶把西樓倚,見了些夕陽古道,衰柳長堤?!?/p>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煙暮靄遮擋???。夕陽古道無人語,禾黍秋風聽馬嘶。我為甚么懶上車兒內,來時甚急,去后何遲。

[收尾]四圍山色中,一鞭殘照里。遍人間苦惱填胸臆,量這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

7.對[正宮·端正好]一曲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通過鶯鶯對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發了情人分別的苦痛壓抑的心情。

B.藍天的白云,萎積的黃花,南飛的大雁,如丹的楓葉,它們在凄緊的西風中融成一體,構成了寥廓蕭瑟、令人黯然的境界。

C."曉來"兩句,使客觀景色帶上了濃重的主觀顏色,構成一種"無我之境"。

D."染"、"醉"二字,不僅把外射的感受化為具有動態的心理過程,而且令離人的漣漣別淚,仿佛如見。后者既寫出了楓林的顏色,更給予了在離愁的重壓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態。

(答案:C。"曉來"兩句應為"有我之境"。王國維《人間詞話》云"有我之境物皆著我之顏色無我之境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該句有主觀顏色當為"有我之境"。)

8.對[耍孩兒]一曲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司馬青衫"系用典,出自白居易《琶琵行》中"江州司馬青衫濕"一句;

B."伯勞東去燕西飛"亦系用典,化用了樂府詩《東飛伯勞歌》中的詩句;

C."雖然眼底人千里,且就盡生前酒一杯"句是借酒澆愁,準時行樂的表現;

D."眼中流血,心內成灰",這是鶯鶯送別張生悲戚、依戀、怨恨的集中表現。

(答案:C。應為借酒餞行非為"借酒澆愁,準時行樂"。)

9.下列對[一煞]一曲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夕陽"一句,看好像易,含情極深。日夕薄暮,本是當歸之時,而今卻揮袂遠別,人何以堪!

B.一個"古"字,不但平添了很多蒼涼況味,而且把別離的凄苦之情推及古今,它包含著人物內心的很多"潛臺詞",也啟示著讀者觀眾的豐富聯想。

C."無人語"三字既道出了環境的安靜,更刻繪了鶯鶯"笑吟吟一處來,哭啼啼獨自歸"的孤獨感和無處可訴的苦痛心理。

D."來時"一句,直抒胸臆,表現鶯鶯留戀美景,留戀情人的情懷。

(答案:D。留戀美景明顯不當。)

10."到晚來悶把西樓倚,見了些夕陽古道,衰柳長堤"一段曲文,多處化引了古詩文語句,下列不屬此列的一項是:

A."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孤獨?????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味道在心頭。"李煜《相見歡》

B."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際。"馬致遠《天凈沙》

C."多情自古傷離別,更哪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

D."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簡單見時難"李煜《浪淘沙令》(答案:D。該句寫的是.之痛,不是離別之愁。)

16.試以《長亭送別》最終一句"遍人間苦惱填胸臆,量這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李后主《虞美人》中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秦觀《江城子》中"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很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很多愁"作一比較分析。

(答案:都是寫愁高手。將抽象的感情化為詳細的物象,都饒有新意,各具特色。李煜將愁變成了水,秦觀又將愁變成隨水而流的東西,李清照又茭一步將愁搬上了船,王實甫則把愁裝在了車上。都很自然貼切,不著痕跡,且均意境完整。)

課外作業:

1、背誦:開頭三首曲子,[耍孩兒],[一煞]

2、分小組討論:《長亭送別》一文與古典詩詞的完善融合

時間:一周

[1]

《長亭送別》教案篇3

●備課資料

一、課文補注

1.諸宮調:流行于宋金元時代的文學說唱藝術,它取同一宮調的若干曲牌聯成短套,首尾一韻,再用不同宮調的很多短套聯成數萬言的長篇,雜以說白,以之說唱長篇故事。因用琵琶等樂器伴奏,故亦稱“彈詞”。源于北宋神宗時,現存作品有金人(佚名)作《劉知遠》的殘篇、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王伯成的《天寶遺事》殘篇。諸宮調體制宏大,曲調豐富,對元雜劇的形成頗有影響。

2.董西廂: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的簡稱,也稱《西廂彈詞》《弦索西廂》,諸宮調作品,金董解元作。取材于唐元稹小說《鶯鶯傳》,但人物故事有很大的進展和制造,突出了鶯鶯、張生、紅娘與老夫人之間的沖突,并以張生和鶯鶯團聚結束。作品勝利地塑造了崔鶯鶯、張生、紅娘等的典型形象,描寫生動,文詞美麗。為元代王實甫的雜劇《西廂記》的勝利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作品有白有曲,所用曲調介乎宋詞和元曲之間,為北曲的早期形式?,F存者皆為明刊本,是現存諸宮調的唯一完整作品。

二、課文析讀

一曲女性的頌歌

《長亭送別》選自《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折,這折戲曲由鶯鶯主唱,是塑造鶯鶯形象的重場戲之一,在全劇中占重要地位。這折戲以別宴前后為時間線索,主要通過細心支配的十九支曲文,集中刻畫了鶯鶯送行時的心緒。它在讀者、觀眾面前呈現的是一卷情景交融的別離圖。這卷別離圖由三個緊密連接的畫面組成:一、赴長亭中;二、長亭別宴;三、長亭分別。倍增苦惱的暮秋天氣,是這卷別離圖的背景。

【端正好】【滾繡球】【叨叨令】三支曲子,系鶯鶯赴長亭途中所唱。鶯鶯是懷著無可排遣的離愁別恨,前往長亭為張生送行的。假如說【端正好】主要采納了寓情于景的手法,那么【滾繡球】便是從正面刻畫鶯鶯與張生難以離舍的復雜內心世界。鶯鶯相到和張生經受了多少曲折苦痛才得以結合,剛擺脫了相思之苦,卻又立刻生生被迫分別,心中布滿怨恨又萬般無奈。接下來紅娘的問話,觸發了鶯鶯感情的閘門,使她內心的愁緒,奔涌而出。在道白“你那知我的心里呵”后起唱的【叨叨令】,是以盡情傾訴、直抒胸臆為特征的。鶯鶯先從眼前車與行色牽動愁腸說起,說明白沉重的別情壓在心里,是無心裝扮的緣由。

車馬到達十里長亭后,別宴開頭了??墒窃缫选昂奕麧M愁腸胃”(【朝天子】)的鶯鶯,“甚么湯水咽得下”,“將來的酒共食,嘗著似土和泥。假如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氣息,泥味道”。這部分共支配了九支曲子,集中刻畫了郁積在鶯鶯心頭的依戀、哀痛、怨恨的情思,同時也通過鶯鶯的眼和口,展現了同樣經受著離愁煎熬的張生的情態。

分手的時刻迫近,人物感情與劇情也一起推向了.。通過配以賓白的七支曲子,一方面,回旋跌宕、波瀾起伏地再次呈現了鶯鶯不盡悲戚、痛不欲生的感情潮汐和張生的反復吩咐、無限愛護;另一方面,先是曲折吐露繼而和盤托出了與離愁別恨糾結在一起的深深憂慮,從而進一步袒露了鶯鶯的內心世界?!按艘恍械霉俨坏霉?,疾早便回來”,是她劇烈的心聲。別離最終來臨,張生帶著鶯鶯的叮囑上馬走了。鶯鶯目送張生漸行漸遠的身影,愁緒萬端,不忍遽歸。

“長亭送別”沒有曲折復雜的戲劇情節,其藝術魅力主要來自對人物心靈的深刻探究和真實描摹。將藝術觸角伸展處處于“長亭送別”這一特定時空交叉點上的鶯鶯的心靈深處,細膩而多層次地展現了“此恨誰知”的復雜心理內涵——交織著對“前暮私情,昨夜成親,今日別離”的親人的百般依戀,對即將來臨的“南北東西萬里程”的別離的無限悲戚,對逼求“蝸角虛名,蠅頭微利”而“強拆鴛鴦在兩下里”的做法的深深怨恨,對當時司空見慣的身榮棄妻愛情悲劇的不盡憂慮。同時,也深刻而令人信服地揭示了這一復雜心理內涵的純潔的靈魂美。鶯鶯在送別張生時的依戀、苦痛、怨恨、憂慮,都是與她美妙的愛情抱負緊緊聯系在一起的。她對張生的愛,是相互傾慕的產物,絲毫沒有摻雜進世俗的考慮和利害的準備,在她看來,“但得一個并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她所追求的是純真專一,天長地久的愛情幸福,而不是封建的“家世利益”??傊?,不僅寫出了人物心靈中抖動的愛情旋律,而且寫出了激蕩著巨大情感潮汐的人物心靈。

(節選《元曲鑒賞辭典》高建中)

三、類文薦讀

鶯鶯傳(節選)

元稹

……張生游于蒲。蒲之東十余里,有僧舍曰普救寺,張生寓焉。適有崔氏孀婦,將歸長安,路出于蒲,亦止茲寺。崔氏婦,鄭女也。張出于鄭,緒其親。乃異派之從母。是歲,渾瑊①薨子蒲。有中人丁文靜,不擅長軍,軍人因喪而擾,大掠蒲人。崔氏之家,財產甚厚,多奴仆。旅寓惶駭,不知所托。先是,張與蒲將之黨有善,請吏護之,遂不及于難。十余日,廉使杜確將天子命以總戎節,令于軍,軍由是戢②。鄭厚張之德甚,因飾饌以命張,中堂宴之。復謂張曰:“姨之孤嫠未亡,提攜稚嫩。不幸屬師徒大潰,實不保其身。弱子幼女,猶君之生,豈可比常恩哉!今俾以仁兄禮奉見,冀所以報恩也?!泵渥?,曰歡郎,可十余歲,容甚溫美。次命女:“出拜爾兄,爾兄活爾?!本弥o疾。鄭怒曰:“張兄保爾之命,不然,爾且擄矣。能復遠嫌乎?”久之,乃至。常服睟③容,不加新飾,垂鬟接黛,雙臉銷紅而已。顏色艷異,光輝動人。張驚,為之禮。因坐鄭旁。以鄭之抑而見也,凝睇怨絕,若不勝其體者。問其年紀,鄭曰:“今日子甲子歲之七月,最終貞元庚辰,生年十七矣?!睆埳砸栽~導之,不對。終席而罷。張自是惑之,愿致其情,無由得也。

崔之婢曰紅娘,生私為之禮者數四,乘間遂道其衷。婢果驚淚,腆然而奔。張生悔之。翼日,婢復至。張生乃羞而謝之,不復云所求矣。婢因謂張曰:“郎之言,所不敢言,亦不敢泄。然而崔之姻族,君所詳也,何不因其德而求娶焉?”張曰:“余始自孩提,性不茍合。或時紈綺閑居,曾莫流盼。不為當年,終有所蔽。昨日一席間,幾不自持。數日來,行忘止,食忘飽,恐不能逾旦暮,若因媒氏而娶,納采問名④,則三數月間,索我于枯魚之肆矣。爾其謂我何?”婢曰:“崔之貞慎自保,雖所尊不行以非語犯之。下人之謀,固難入矣。然而善屬文,往往沉吟章句,怨慕者久之。君試為喻情詩以亂之,不然,則無由也?!睆埓笙玻⒕Y《春詞》二首以授之。是夕,紅娘復至,持彩箋以授張,曰:“崔所命也?!鳖}其篇曰《明月三五夜》,其詞曰:

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

拂墻花影動,疑是玉人來。

張亦微喻其旨。是夕,歲二月旬有四日矣。崔之東有杏花一株,攀援可踰。既望之夕,張因梯其樹而踰焉。達于西廂,則戶半開矣。紅娘寢于床,因驚之。紅娘駭曰:“郎何以至?”張因紿⑤之曰:“崔氏之箋召我也。爾為我告之?!睙o幾,紅娘復來,連曰:“至矣!至矣!”張生且喜且駭,必謂獲濟。及崔至,則端服嚴容,大數張曰:“兄之恩,活我之家,厚矣。是以慈母以弱子幼女見托。奈何因不令之婢,致.逸之詞?始以護人之亂為義,而終掠亂以求之,是以亂易亂,其去幾何?誠欲寢其詞,則保人之奸,不義;明之于母,則背人之惠,不祥;將寄于婢仆,又懼不得發其真誠:是用托短章,愿自陳啟。猶懼兄之見難,是用鄙靡之詞,以求其必至。非禮之動,能不愧心?特愿以禮自持,毋及于亂!”言畢,翻⑥然而逝。張自失者久之,復踰而出,于是無望。

數夕,張生臨軒獨寢,忽有人覺之。驚駭而起,則紅娘斂衾攜枕而至,撫張曰:“至矣!至矣!睡何為哉!”并枕重衾⑦而去。張生拭目危坐久之,猶疑夢寐;然而修謹以俟。俄而紅娘捧崔氏而至。至,則嬌羞融治,力不能運支體,曩時端莊,不復同矣。是夕,旬有八日也。斜月晶瑩,幽輝半床。張生飄飄然,且疑神仙之徒,不謂從人間至矣。有頃,寺鐘鳴,天將曉。紅娘促去。崔氏嬌啼宛轉,紅娘又捧之而去,終夕無一言。張生辨色而興,自疑曰:“豈其夢邪?”及明,睹妝在臂,香在衣,淚光熒熒然,猶瑩于茵席而已。是后又十余日,杳不復知。張生賦《會真》詩三十韻,未畢,而紅娘適至,因授之,以貽崔氏。自是復容之。朝隱而出,暮隱而入,同安于曩所謂西廂者,幾一月矣。

注:①渾瑊:瑊(jiān)唐代名將,鐵勒族人,肅宗時屢立戰功,做到兵馬副元帥,死在絳州節度使任上。絳州節度治所在蒲州。②戢:(jí)收束,止息。③睟:(suì)臉色光潤。④納采問名:古代定親時男方送給女方的聘禮叫納采,問生辰八字叫問名,皆為定親的禮節。⑤紿:(dài)哄騙。⑥翻:同“翩”,輕快的樣子。⑦重衾:鋪好被褥。

閱讀提示:《鶯鶯傳》又名《會真記》。為唐代詩人元稹所著,是唐傳奇中傳播最廣,影響最大的一篇文章,它敘述的是一對才子佳人的故事。鶯鶯感謝張生的救命之恩,而又慕其才,于是在感情不能自制的狀況下與之私合。但是這種不為禮教所容的行為,最終不能長期,最終張生負心拋棄了她。所選文段刪除了開頭和結尾部分宣揚封建禮教的部分,連別離時崔鶯鶯的脆弱表現也一并去之,僅留精彩部分供各賞析。選文中鶯鶯神態的描寫特別形象,嬌矜自持,欲拒又納的行動,體現了她感情上的沖突變化,她約張生前來,卻又板起面孔,斥責他的“非禮之動”,這完全違反自己初衷的行動,正反映了她的封建意識和愛情要求的沖突。自動秉夜至張生處所約會,這種大膽突破封建禮教的行動,對于一位端莊明禮的大家閨秀來說,的確有肯定的抵抗性。總之,崔鶯鶯含蓄而多情,敢愛又矜持的形象刻畫得特別鮮亮,和本文結合來讀,對于鶯鶯形象的理解,會有肯定的關心。

四、鑒賞方略

戲劇的閱讀與鑒賞之六:戲劇的時代性

任何一種文學形式的產生,都離不開其深厚的群眾基礎,中國古代戲曲植根于民間,進展于民間,成熟于民間。由于封建統治者對文化的壟斷,這種口耳相傳的藝術形式自然為廣闊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人民的要求,人民的愿望,自然要在戲曲中得到反映,這就使戲曲藝術不行避開地打上了時代的烙印。觀賞戲劇,不行忽視它的時代性。

戲曲作品是現實生活的真實反映。戲曲作品同樣也繼承了傳統的現實主義創作手法,它的故事同樣來源于生活,反映生活的真實,.生活中的各種沖突,經過藝術家們的加工、整理、提煉、概括,運用特有的方式把這些沖突集中起來,通過戲曲的表演呈現給廣闊的人民群眾。《竇娥冤》中的高利貸盤剝、地痞流氓橫行霸道、官府的腐敗、人民無路可走等現象,就是元代.的真實反映。戲曲在反映生活時,雖經常假托于前期,但劇中卻往往是當時生活的真實反映?!赌档ねぁ返墓适掳l生在南宋,但劇中所展現的情與理的沖突、禮與欲的沖突,卻正是明代.的詳細體現,有人為戲曲表演擬了一副對聯:“天地大舞臺,舞臺小天地?!本褪菓蚯从?現實的最好證明。

戲曲藝術同樣也服務于時代,作為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形式,能夠更直觀地反映.生活,也更簡單被人民群眾所接受,所以戲曲藝術在民間的影響是深廣的,封建時代的文人就特別重視戲曲的教化作用,重視戲曲的表演性和.效果。李漁在《閑情偶寄》中強調:“戲文做與讀書人和不讀書人同看,又與不讀書之婦人小兒同看?!闭f實話,廣闊人民群眾明禮義,知忠孝,褒英烈,斥奸黨,這些是非善惡的熟悉大多來自于戲曲,這就使戲曲具有了獨特的.教化功能,這也正說明戲曲在民間的影響。自然,有心的劇作家就充分利用戲曲這一特色,來為自己服務。封建統治者炮制了《五倫全備記》等宣揚反動理學的劇本,來麻痹人民的意志,禁錮人民的思想;關漢卿等進步的藝術家則用自己的筆向封建制度、封建禮教宣戰。為斥責清朝的賣國行為,汪笑濃編寫《哭祖廟》;為宣揚民族正義、抗擊日寇,梅蘭芳演出《梁紅玉》??谷諔鸲窌r期的街頭劇,更是遍地開花,把戲曲藝術的.功能發揮得淋漓盡致,極大地高漲了人民的抗日熱忱。有一位戰士在演出途中竟然向扮演黃世仁的演員開槍,可見其影響之大。適應時代要求,喚醒民族正義,這就是戲曲藝術服務于.的體現。

總之,戲曲藝術源于.,又服務于.,和.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假如戲曲不緊密地結合時代、反映現實,它也只能成為吟風弄月的案頭之學,曇花一現,轉瞬即逝。假如觀賞戲曲,不去關注它的時代性,也就難以體會其精髓,只能流于“看喧鬧”之流。

《長亭送別》教案篇4

其次課時

[教學要點]

體會劇作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鑒賞劇作富于文采的語言。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屏幕顯示:范仲淹的《蘇幕遮》

蘇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這首詞上闋寫景,下闋抒情,這本是詞中常見的結構和情景結合方式。它的特別性在于麗景和柔情的統一。是闊遠之境、秾麗之景與深摯之情的統一。寫鄉思離愁的詞,往往借蕭瑟的秋景來表達,這首詞所描繪的景色卻闊遠而秾麗。本文也多處采納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情同景生,景由情顯,恰切地在“長亭”這個令人傷感的地方演繹了一曲“秋”的悲歌。

(解說:利用范仲淹的詞,引出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而且讓同學明白這一手法在我國古典詩詞、散文中常常運用,應很好地體會和總結。)

二、體會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1.本折的標題為《長亭送別》,點明白送別的地點。一說起長亭,不由使人想起了別離,由于古代驛路上總是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古人的送別也總是在這里設宴餞別,故而“長亭”本身也就帶上了別離的顏色。自習時我們閱讀了祝肇年先生的文章《情境交輝》,了解了“情由景生,境由情現”的說法。他告知我們:“沒有了境也就沒有了景,情也就難有所依托?!辈⑶医Y合曲詞分析了四幅畫面的異中之同和同中之異。請問,同學們對此有何看法呢?

明確:這篇評論,從情、景、境的關系入手,細致地分析了情與景、情與境的相依相生的內在關系。這種關系,簡言之,即是“情由景生,境由情現”。重點論述的是情境相生的藝術原則。

文章的前兩段,以兩例曲詞來說明情中見景和景中見情,這也是從總體上來說情景交融,說明這樣的景不僅能傳情,還能象征人物的品行、氣質。中間六段是文章的主體——談情境交輝。先寫整體的情景交融,重在異中之同,把全部人物形象都包涵在秋山落日的秋境之中。不論是途中之境、離筵之境,還是席殘相別之境,總是先以凄然的秋景入手,這個完整的秋境與鶯鶯的離情是全都的。再寫局部的情景交融,重在寫同中之異,把完整統一的秋境圖分成四幅小畫:長亭途中、長亭離筵、曲終人散、張生遠去。把鶯鶯的離愁別情放在這四幅畫中,作境異情殊的描寫,自然情境各異的四幅畫,又是統一在全篇總的色調之中。最終兩段,說錘煉語言是達到情境交融必不行少的條件。同時,再次強調《長亭送別》中情境交輝的藝術價值和意義。

這篇評論的不凡之處,就是對“景”字作了深度的開掘,指出“景是屬于境的,人可以離景,卻不行離境,只有從寫境的意義上去寫景,才能正確處理景與情的關系”。也就是說,景從屬于境,沒有境也就沒有了景,情也就難有所依托,可見境在藝術描寫中的重要位置。

2.祝肇年先生說:“《長亭送別》是一首真摯的抒情詩,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畫,是一支撩人心弦的離歌,它給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同學們,你在這“奇妙的感受”中,最愛哪支曲子,能把你那“奇妙的感受”用語言描述出來嗎?

同學思索后自由發言。

同學甲:【端正好】只捕獲幾樣形象,略加點染,便繪就了一幅動人的長亭送別圖。碧云密布,黃花遍地,西風漸緊,北雁南歸,由上到下,耳聞目睹,好一幅空間寬闊、顏色斑斕的圖畫。這四句,一句一景,襯托出了鶯鶯為離別而苦惱的苦痛壓抑心情。后兩句自問自答,經霜的樹林,在布滿別離愁緒的鶯鶯眼中,盡是離人的斑斑血淚。一個“染”字,溝通了景與情的聯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離愁,蒙上一層沉郁悲傷的感情顏色。蕭瑟的秋景與凄慘的心境化而為一,無法分開,制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傷的悲涼意境。

同學乙:【一煞】一曲,以青山疏林、淡煙暮靄、夕陽古道、禾黍秋風,構成一幅深秋郊外黃昏的畫面。和【端正好】中的早晨景象相比,氛圍更加蕭瑟、凄冷?!扒嗌礁羲托?,疏林不做美,淡煙暮靄相遮擋???”,是寫鶯鶯悵然癡立,極目遠送,流露出欲見不能的惆悵和不忍離去的眷戀。“夕陽古道無人語,禾黍秋風聽馬嘶”,是寫耳聞,進一層表現她的惆悵和眷戀;“無人語”不僅是寫在孤獨?????的夕陽古道上聽不到一點人說話的聲音,更是寫鶯鶯感嘆張生離去,欲語無人,夕陽古道,原來還有竊竊私語,現在卻歸于一片安靜。這情景原來就夠冷清凄涼了,偏偏這時候傳來馬的嘶鳴,它打破了夕陽古道上的寂靜,也撕裂了鶯鶯原來就破裂的心。馬鳴之處,正是張生所在之地。聽到了馬的叫聲而見不到騎馬遠去的親人,鶯鶯的心情可想而知?!盁o聲”和“有聲”,兩相襯托,更加烘托出當時環境的凄涼和鶯鶯痛不欲生的悲傷。這支曲子以景襯情,化情入景,情景交融,生動地呈現鶯鶯“離愁漸遠漸無窮”的心境。

老師補充:【一煞】和【端正好】兩相映照,并與【滾繡球】曲中“恨不倩疏林掛住斜暉”相互照應;【收尾】以“四圍山色中,一鞭殘照里”再次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心境;此外,本折中還有其他幾處的景物點染。這就自始至終。相當完善地描寫了送別的場景和環境,使全折具有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三、觀賞劇本的曲詞美

王實甫被譽為“文采派”的代表人物,他寫的曲詞語言美麗,同學們在鑒賞的時候已經領會到了那種詩歌一般的風格。現在,讓我們再一次進入那優雅迷人的世界,以劇中人的口吻來誦讀課文。(可選讀)

(1)分小組閱讀并推舉優秀者。

(2)進行競賽,看一看誰的角色把握得好,誰的感情表演得最豐富。

(解說:“美讀”訓練,能夠激發同學的朗讀.,也利于對人物性格的把握,還能檢查同學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程度,并利于對課文重點詞句的表達方法的理解。)

(3)結合前邊的分析,總結本折的語言特點。

①運用多種多樣的修辭方法,生動形象地表現人物的心理。

如:【叨叨令】一曲中,疊音、排比兼用,又加以反復,真可謂聲情并茂、一唱三嘆,生動地呈現了鶯鶯動身前已經產生的和將來將要產生的愁緒。

“聽得道一聲‘去也’,松了金釧;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肌?!笨鋸?、對偶兼用,很形象地體現了鶯鶯所受的心理熬煎。

“淚添九曲黃河溢,恨壓三峰華岳低”,夸張、比方、對偶同時使用,真是把離別之情寫到愁極、恨極,無以復加的地步。

“將來的酒共食,嘗著似土和泥。假如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氣息,泥味道。”夸張兼比方,恰切地表現了離別之愁使之食之無味的情形,傳達出了兩人的心曲。

“淋漓襟袖啼紅淚,比司馬青衫更濕?!笔怯玫浼婵鋸?,形容難過之至,悲苦無窮。

“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的似水?!笨鋸?、比方、對比三者同用,以厭酒表示愁苦。

“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設問和擬人兼用,更是創設了悲凄婉曲、令人哀慟的悲涼意境。

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增加了曲詞的藝術魅力,恰切地表達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尤其是夸張描寫,大都將人物感情寄附于客觀事物,借助鮮亮生動的形象來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感染力很強,真不愧“花間美人”之稱。

②融古代詩詞與民間口語為一體。

擅長把高雅凝練的古代詩詞和流暢通俗的民間口語融為一體,從而形成清麗華美、生動活潑的語言風格。

融入了不少古代詩詞的語句,其特有的語意、情味和表達效果與劇中語境相契合,增加了語言的文采和表現力。

作品不僅大量運用民間口語,汲取了不少方言詞語、成語,而且擅長將民間口語加工成富有文采的文學語言,通俗自然、生動活潑。

(解說:由于前面的課堂活動已有分析,此處只做一個概括性的總結,利于同學梳理學問。也可用多媒體或投影顯示,給同學以更直觀的了解。)

四、比較閱讀

1.比較《長亭送別》和《竇娥冤》,回答如下問題。

(1)崔鶯鶯、竇娥這兩個藝術典型形象的性格有什么共性和個性?

明確:共性:和善的心理,抵抗精神。

個性:崔鶯鶯出身名門,是一個大家閨秀,期盼真正的愛情,反對封建禮教,鄙棄功名利祿。

竇娥先為童養媳,后為寡婦,恪守封建倫理綱常,不怕官府,不怕嚴刑。

(2)《西廂記》和《竇娥冤》均為元雜劇,從節選內容來看,兩文在結構和表現手法上既有相同之處,又有各自的特色,請作一下比較。

明確:相同:故事情節由一幅幅畫面構成,宮調一樣,曲牌也大同小異,皆由一人主唱。

不同:《長亭送別》四個部分情景交融,以景物描寫設置戲劇環境,渲染氣氛,與仆人公的離愁別恨自然?渾成。

《竇娥冤》三個場面悲壯之中藏細膩,豐富的想象和大膽的夸張匯聚為布滿奇異的浪漫顏色。

(3)關漢卿是“本色派”的代表作家,王實甫以“文采見長”為“文采派”的領袖。試就節選的兩篇課文來說明兩者的語言特色。

明確:《西廂記》語言華美高雅,以富于文采為特色。擅長以景物描寫設置戲劇環境、渲染氣氛、情景交融,使劇情合一,富于意境美。語言委婉雋永,較多地借用或化用古代詩詞中高雅凝練的語句與生動活潑的民間口語,語言具有詩化的特點。且善用修辭,豐富多彩的修辭手法使語言獨具魅力。

《竇娥冤》語言樸實無華,以“本色”見長。曲中語言直白,感情劇烈,直抒胸臆,多用白話,多用方言詞語,通俗自然,口語化的特點更明顯,修辭手法較少,更具自然洗練的民間氣息。

2.播放《天仙配》錄音,屏幕顯示歌詞:

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顏。

順手摘下花一朵,我與娘子帶發髻。

從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雙雙把家還。

你耕田來我織布,我挑水來你澆園。

寒窯雖破能避風雨,夫妻恩愛苦也甜。

你我好比鴛鴦鳥,比翼雙飛在人間。

這一曲《天仙配》,同學們肯定很熟識,曲調輕快愉悅,宛轉流暢,唱歌者七仙女和董永也是民間廣為流傳的追求自由、追求愛情的一對愛侶。鶯鶯和張生是別離,七仙女和董永是相偕還家,他們的心情不同,眼中的景物也自是不同,請同學們從這兩個反差劇烈的曲詞中去查找它們的共同點。

明確:雖然由于境的不同,所抒的情也不同。但他們對愛情的酷熱追求,對幸福美滿生活的渴望是全都的,鶯鶯是“但得一個并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七仙女是“夫妻恩愛苦也甜”。鶯鶯認為“蝸角虛名,蠅頭微利,拆鴛鴦在兩下里”。七仙女愿男耕女織,永守家園。由此可見,只要能夫妻相偕,舉案齊眉,什么功名利祿、神仙生活皆可拋之腦后,真實地體現了他們對自由愛情的大膽追求,對傳統禮教觀、婚姻觀的否定。

雖然一個是凄慘景象,抒離愁別恨;一個是景色美艷,寫團聚團聚,但他們所表露的情感卻是全都的,那就是不愿分別,效鴛鴦比翼雙飛,天長地久;學并蒂,共結連理。

(解說:《竇娥冤》剛剛學過,通過比較,可以復習舊知,聯系新知,還可以在比較中明確“本色”與“文采”的不同,以及元雜劇的共性?!短煜膳洹芬磺彩侨巳私灾拿?,和本折進行比較,可以使同學明白相同的情感在不同情境中的不同表達,更進一步體悟本曲沖突沖突的激烈,以及反封建的主題。)

五、鏈接賞析

下面一詩一詞都是描寫離別的名篇,所使用的手法同中有異。閱讀時要弄清抒情層次,看各自使用了什么手法,達到了怎樣的藝術效果。

無題

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境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雨霖鈴

柳永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同學分組爭論,寫出50字左右的鑒賞片斷。

明確:《無題》:詩人以雙關和比方的手法,寫出思念之綿長和苦痛。用相見之難來襯托分別之難,想象“曉鏡”和“夜吟”的情形,擴大了抒情空間,抒盡離別的愁苦。

《雨霖鈴》:上闋以清秋之景襯托離別的心境,情景交融,并直接描寫了不忍分別的動作神態。尤其以空廓的楚天來形容愁緒漫無邊際。下闋從眼前的分別設想別后孤獨?????之情和經年孤寂之感,反過來增加了眼前的離愁別緒。“楊柳岸曉風殘月”為千古名句,借景抒情,使人產生依依惜別之情,將來的苦痛增加了眼前離別的不易。

將這兩首詩詞與《長亭送別》對比閱讀,理解不正確的是()

a.“相見時難別亦難”可以說明崔鶯鶯“恨相見得遲,怨歸去得疾”的心境。而“東風無力百花殘”則是她離別前身心的精確?????描述。

b.鶯鶯臨別叮囑張生的內容,可用“青鳥殷勤為探看”一言以蔽之。

c.把眼前的離別在更寬闊的時空上綻開,想到異地,想到以后,這一手法,這三首詩詞曲全用到了。

d.《長亭送別》與這一詩一詞的區分是,它不僅僅抒發一種離愁別恨,還把這種感情放在抵抗封建禮教和鄙視功名利祿的背景下,因而更有深刻的意義。

分析:b(崔鶯鶯臨別祝愿的內容更豐富復雜,還有惜別擔憂之情。)

六、課堂小結

運用古典詩詞的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吸取古典詩詞的語言精華,加重了文章的斑斕顏色,運用多種修辭手法,綜合表現,情同景生,境由情顯,恰切地在“長亭”這個令人傷感的地方演繹了一曲“秋”的悲歌,使我們深深感受到了曲詞的藝術魅力,盼望同學們多選幾首曲子來背誦。

七、布置作業

1.選背曲詞,爭取多選。

2.用散文的筆法改寫【端正好】一曲。

《長亭送別》教案篇5

教學導航

《長亭送別》表現崔鶯鶯和張君瑞的離愁別恨,反映“悲團聚散一杯酒,南北東西萬里程”的送別主題,情節并不復雜。整折戲崔鶯鶯主唱,由三個場面構成:長亭路上、筵席之中、分手之時。隨著戲劇場面的轉換,刻意支配了三幅風景畫面,讓一個個描繪秋景的組合意象融人了戲曲空間。讀者觀賞美麗的唱詞,猶如伴隨劇中人在如畫的風景中行進,進入了一種詩化的境界。下面的設計,淡化戲劇情節,突出對人物心理的把握、曲詞意境的感悟和戲曲語言的觀賞。

一、對人物心理的細膩刻畫

人物心理

離愁別恨:經受困難,始能結合,昨夜允婚,今日別離。

憂心忡忡:荒村雨露,野店風霜,無人扶持,最難調護。惴惴擔心:異鄉花草,再行棲遲,停妻再娶,忘情負義。埋怨不滿:拆散鴛鴦,催逼上路,此情難訴,此恨誰知?

細膩刻畫

直抒胸臆:如“但得一個并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

借景言情:如“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以景襯情:如“夕陽古道無人語,禾黍秋風聽馬嘶”。

妙用修辭:如運用典故、比方、對偶、夸張等手法。(例略)

二、對離別情境的生動描寫

1.曲詞中描寫秋景的組合意象

[端正好]長亭路上斜暉霜林圖:碧天白云、黃花積累、秋風陣陣、北雁南飛

[脫布衫]筵席之中黃葉衰草圖:颯颯秋風、黃葉紛飛、裊裊煙氣、野草零落

[一煞][收尾]分手之時古道煙靄圖:青山疏林、輕煙薄暮、夕陽古道、風嘯馬嘶

2.以“長亭路”為題,將[端正好)[滾繡球)[叨叨令]三曲改寫成散文。示例:

暮秋季節一天,碧藍的天空飄著幾朵白云,地上處處是零落的菊花,蕭瑟的秋風一陣緊似一陣,避寒的大雁結陣飛向南方。百草憔悴,霧涼霜寒,楓林經霜變紅,在秋風中紛紛離枝,墜落于地。

一輛油壁香車從普救寺駛出,穿過疏林,駛向十里長亭。車上坐著相府千金崔鶯鶯和侍女紅娘。傍晚清冷的陽光斜照在鶯鶯掛滿淚痕的臉上,·哀怨中透著幾分嬌媚。輕車左前側,張生騎在立刻,不緊不慢行著。秋風掀開車廂幕簾一角,紅娘順眼望去,恰見張生向車廂投過深情一瞥,面容凄慘雙目噙淚。

一間破敗的亭子孤零零坐落在山腳路旁。車馬聲驚動亭上棲鴉“噗噗”飛起。鶯鶯被紅娘攙下車來,目睹此景,倒吸一口涼氣。此處就是分手之地么?“開席吧!”老夫人冰冷的聲音告知鶯鶯:這是無法拒絕的現實。張生和鶯鶯對視一眼,縱有萬語千言要講,卻又無從說起。看著南飛的大雁,鶯鶯在心里對張生說,托付深情的大雁,傳來安全的消息吧1

3.運用想象,以“臨行”為題,將[耍孩兒]一曲改寫成話劇片斷。示例:

鶯鶯(舉杯,神情慘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