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微生物答案r_第1頁
醫學微生物答案r_第2頁
醫學微生物答案r_第3頁
醫學微生物答案r_第4頁
醫學微生物答案r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醫學微生物答案r醫學微生物答案r醫學微生物答案r資料僅供參考文件編號:2022年4月醫學微生物答案r版本號:A修改號:1頁次:1.0審核:批準:發布日期:第1、2章細菌的形態結構與生理測試題答案一、名詞解釋答案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形體微小,數量繁多,肉眼看不見,必須借助于光學顯微鏡或電子顯微鏡放大數百倍甚至上萬倍,才能觀察的一群微小低等生物體。微生物學:用以研究微生物的分布、形態結構、生命活動(包括生理代謝、生長繁殖)、遺傳與變異、在自然界的分布與環境相互作用以及控制它們的一門科學。醫學微生物學:主要研究與人類醫學有關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學性狀、對人體感染和致病的機理、特異性診斷方法以及預防和治療感染性疾病的措施,以控制甚至消滅此類疾病為目的的一門科學。代時:細菌分裂倍增的必須時間。細胞壁:是包被于細菌細胞膜外的堅韌而富有彈性的膜狀結構。肽聚糖或粘肽:是原核細胞型微生物細胞壁的特有成分,主要由聚糖骨架、四肽側鏈及肽鏈或肽鍵間交聯橋構成。脂多糖:革蘭陰性菌細胞壁外膜伸出的特殊結構,即細菌內毒素。由類脂A、核心多糖和特異多糖構成。質粒:是細菌染色體外的遺傳物質,結構為雙鏈閉合環狀DNA,帶有遺傳信息,具有自我復制功能??墒辜毦@得某些特定性狀,如耐藥、毒力等。莢膜:某些細菌能分泌黏液狀物質包圍于細胞壁外,形成一層和菌體界限分明、不易著色的透明圈。主要由多糖組成,少數細菌為多肽。其主要的功能是抗吞噬作用,并具有抗原性。鞭毛:是從細菌細胞膜伸出于菌體外的細長彎曲的蛋白絲狀物,是細菌的運動器官,見于革蘭陰性菌、弧菌和螺菌。菌毛:是存在于細菌表面,有蛋白質組成的纖細,短而直的毛狀結構,只有用電子顯微鏡才能觀察,多見于革蘭陰性菌。芽胞:某些細菌在一定條件下,在菌體內形成一個圓形或卵圓形的小體。見于革蘭陽性菌,如需氧芽胞菌和厭氧芽胞桿菌。是細菌在不利環境下的休眠體,對外界環境抵抗力強。細菌L型:有些細菌在某些體內外環境及抗生素等作用下,可部分或全部失去細胞壁,此現象首先由Lister研究發現,故稱細菌L型。在適宜條件下,多數細菌L型可回復成原細菌型。14.磷壁酸:為大多數革蘭陽性菌細胞壁的特有成分,約占細菌細胞壁干重的20-40%,有2種,即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15.細菌素:某些細菌能產生一種僅作用于近緣關系細菌的抗生素樣物質,其抗菌范圍很窄。16.專性需氧菌:該類細菌只能在有氧條件下生長。17.熱原質:即菌體中的脂多糖,由革蘭陰性菌產生的。注入人體或動物體內能引起發熱反應。18.專性厭氧菌:該類細菌只能在無氧條件下生長。19.抗生素:有些微生物在代謝過程中可產生一些能抑制或殺滅其他微生物或癌細胞的物質。20.兼性厭氧菌:在有氧或無氧條件下均能生長的細菌,占細菌的大多數。21.菌落:單個細菌經一定時間培養后形成的一個肉眼可見的細菌集團。二、填空題答案:1.細菌學、病毒學和其他微生物三大部分2.細菌、支原體、立克次體、衣原體、螺旋體、放線菌共六類微生物。3.活細胞,非細胞型微生物。4.生物拮抗、營養作用、免疫作用和抗衰老作用。5.微米/μm。

6.球菌、桿菌和螺形菌。7.染色體和質粒。質粒。8.普通菌毛和性菌毛,細菌粘附,傳遞遺傳物質。9.革蘭陽性菌,革蘭陰性菌。10.莢膜、鞭毛、菌毛和芽胞。11.脂質A、核心多糖和特異多糖。12.聚糖骨架和四肽側鏈。13.聚糖骨架和四肽側鏈和五肽交聯橋。%瓊脂,瓊脂。

15.二分裂。20-30分鐘,18-20小時。16.動力。

17.粗糙型菌落和粘液型菌落。18.大腸桿菌,腸道致病菌。19.水溶性色素和脂溶性色素。20.自養型菌,異養型菌。21.營養物質、溫度。,37℃23.遲緩期、對數期、穩定期和衰亡期,對數期。24.基礎培養基、增菌培養基、選擇培養基、鑒別培養基、厭氧培養基。三.單項型選擇題.四、問答題答案1.試比較G+菌與G-菌細胞壁結構的特征和區別細胞壁結構革蘭陽性菌革蘭陰性菌肽聚糖組成由聚糖、側鏈、交聯橋構成堅韌三維立體結構由聚糖、側鏈構成疏松二維平面網絡結構肽聚糖厚度20~80nm10~15nm肽聚糖層數可達50層僅1~2層肽聚糖含量占胞壁干重50~80%僅占胞壁干重5~20%磷壁酸有無外膜無有2.革蘭氏陽性菌與革蘭氏陰性菌細胞壁結構差異的生物學意義與染色有關:G+菌的細胞壁致密、肽聚糖厚,脂含量低,酒精不容易透入;G-菌的細胞壁疏松、肽聚糖薄,外膜、脂蛋白、脂多糖脂含量極高,酒精容易透入。細胞內結合染液中的結晶紫-碘的復合物容易被酒精溶解而脫色。與細菌對藥物的敏感性有關:主要結構基礎是肽聚糖。G+菌的細胞壁對青霉素、溶菌酶敏感,青霉素可抑制肽聚糖四肽側鏈與甘氨酸5聯橋之間的聯結,而干擾肽聚糖的合成;溶菌酶殺菌機理是水解肽聚糖N-乙酰葡萄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之間的β-1,4糖苷鍵。G-菌的細胞壁肽聚糖少,有外膜保護,對化學藥物有抵抗力,對多種抗生素敏感性低,青霉素作用效果差。與細菌致病性有關:G-菌的細胞壁含有磷酸脂多糖(LPS),其中的脂類A是其主要毒性成分。與抗原性有關:G-菌細胞壁磷酸脂多糖(LPS)中的特異性多糖具有抗原性,屬于O抗原,依其可對細菌進行分群、分型。3.細菌特殊結構的生物學意義。莢膜:是細菌的毒力因素,對干燥和其它因素有抵抗力,同時對溶菌酶、補體等殺菌素有抗性,其表面抗原可用于鑒別細菌。鞭毛:與致病性有關,如霍亂弧菌鞭毛是其主要致病因素;其功能主要是運動,具有抗原性,可依此2點對細菌進行鑒別(鞭毛數目、位置和動力)。菌毛:普通菌毛:有致病作用,主要是與黏膜細胞粘附,如淋球菌;性菌毛:在細菌間傳遞遺傳物質,如R質粒。芽胞:使細菌具有對外界不良環境具有抵抗力;臨床上依芽胞的有無作為滅菌、殺菌是否徹底的指標;根據芽胞大小、位置和數目鑒別細菌。4.細菌形態結構特征在細菌鑒定中的應用。形態鑒定:球形菌、桿菌和螺形菌。結構鑒定:細胞壁,如用革蘭氏染色法。特殊結構鑒定:莢膜、芽胞、鞭毛和菌毛。5.細菌群體生長繁殖可分為幾個期簡述各期特點.分4個時期:遲緩期:細菌被接種于培養基后,對新的環境有一個短暫的適應過程。因細菌繁殖極少,故生長曲線平緩穩定,一般為1~4小時。此期細菌菌體增大,代謝活躍,為細菌進一步分裂增殖而合成充足的酶、能量及中間代謝產物。對數期(指數期):此期細菌大量繁殖,活菌數以恒定的幾何級數極快增長,持續幾小時至幾天不等,此期細菌形態、染色和生物活性都很典型,對外界環境因素的作用十分敏感,因此,研究細菌的生物學性狀以此期細菌為最好。穩定期:該期細菌總數處于穩定狀態,細菌群體活力變化較大。此期細菌死亡數與增殖數漸趨平衡。細菌形態、染色和生物活性可出現改變,并產生很多代謝產物如外毒素、內毒素、抗生素等。細菌芽孢一般在該期形成。衰亡期:隨著穩定期發展,細菌繁殖越來越緩慢,死亡細菌數明顯增多,與培養時間成正比。此期細菌生理代謝活動趨于停滯,細菌形態呈現腫脹或畸形衰亡,甚至自溶。6.簡述細菌生長繁殖的條件。(1)充足的營養—水、碳源、氮緣、無機鹽和生長因子。適宜的酸堿度。合適的溫度--37℃(4)必要的氣體環境—氧氣(依據是否需要氧)。7.簡述厭氧菌厭氧原理缺乏Eh高的呼吸酶系統。厭氧菌缺乏解毒用的超氧歧化酶、觸酶和過氧化物酶,因超氧、過氧化氫酶有殺菌作用。細菌的遺傳變異測試題答案一、名詞解釋答案轉化:受體菌攝取供體菌游離的DNA片段,從而獲得新的遺傳性狀的方式、轉導:以溫和噬菌體為載體,將供體菌的遺傳物質轉移到受體菌中去,使受體菌獲得新的遺傳性狀的方式叫轉導。溶原性轉換:溫和噬菌體的DNA整合到宿主菌的染色體DNA后,使細菌的基因型發生改變從而獲得新的遺傳性狀、接合:細菌通過性菌毛將遺傳物質(主要為質粒)從供體菌轉移給受體菌,使受體獲得新的遺傳性狀。噬菌體:是指一類侵襲細菌、放線菌、螺旋體和真菌的病毒。F+菌、F-菌、F質粒:F-菌:不具有F質粒菌細菌,不能產生性菌毛的細菌叫F+菌。(2)F+菌:具有F質粒菌細菌,能產生性菌毛的細菌叫F+菌。(3)F質粒:致育因子,決定細菌性別的質粒,即性菌毛的有無。質粒:是細菌染色體以外具有遺傳功能的閉合環型DNA,其編碼的產物與細菌性狀有關,如R、F和毒力質粒。普遍性轉導:供體局任何片段的DNA都有同等的機會被裝入噬菌體內,通過噬菌體進入受體菌內,完成遺傳物質的轉移過程。局限性轉導:有溫和噬菌體介導的遺傳物質從供體菌到受體菌的轉移,只轉移與噬菌體接合位電附近的供體菌基因,使供體菌特定位電的基因轉入受體菌。10.耐藥突變:突變使細菌失去了對某種抗菌物質或毒性物質的敏感性。11.突變:細菌基因結構發生穩定性的改變,導致遺傳性狀的變異。二、填空題1.溫和噬菌體,溶原性細菌。.2.毒性噬菌體和溫和噬菌體/溶原性噬菌體。3.轉導和接合溶原性轉換。4.相容性,不相容性牛型結核桿菌,結核病細菌細胞壁缺陷型,高滲培養基。7.溫和噬菌體。8.性菌毛。9.形態和結構變異、菌落變異、毒力變異、耐藥性變異。10.質粒11.耐藥性決定因子和耐藥性傳遞因子。12.強,光滑型三.選擇題答案3.E四、問答題答案1.細菌遺傳變異的醫學意義是什么細菌毒力變異的醫學意義:減毒株制備疫苗、從無毒株轉變為有毒株制備白喉外毒素和基因工程中,為人類利用和服務。微生物抗原變異的醫學意義。疾病診斷、治療和預防—鑒別細菌、探討細菌的規律。細菌毒力變異的醫學意義:減毒株制備疫苗、從無毒株轉變為有毒株制備白喉外毒素和基因工程中,為人類利用和服務。微生物抗原變異的醫學意義。疾病診斷、治療和預防—鑒別細菌、探討細菌的規律。2.細菌耐藥性變異的機制是什么預防的措施是什么(1)機制:質粒中的耐藥基因和細菌的基因突變。(2)防止細菌耐藥性產生的措施:藥物敏感試驗,以選擇有效抗菌素,足量、合理、協同使用抗菌藥物。舉例說明細菌變異的類型形態和結構變異:如H-O變異,是細菌從有鞭毛到無鞭毛的突變,例如變形桿菌。菌落變異:如S-R變異,是細菌從光滑型到粗糙型的突變,多發生在腸道桿菌。毒力變異:可表現為毒力的增強或減弱。如卡介苗,是將牛型結核桿菌培養230代,獲得的減毒株。耐藥性變異:原來對某種抗菌物質敏感的細菌,可變異為對該種藥物具有耐藥性的菌株,如金黃色葡萄球菌耐青霉素株。第3章細菌的分布與消毒滅菌測試題答案一、名詞解釋答案1. 消毒殺滅物體上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殺死細菌芽胞的方法,如注射使用的酒精。2. 滅菌:殺滅物體所有上病原微生物(包括病原體、非病原體,繁殖體和芽胞)的方法,如高壓蒸汽滅菌法。要求比消毒高。3.防腐:防止、抑制體外細菌生長繁殖方法,細菌一般不死亡。如食品中的化學添加劑。4.無菌:指物體中或物體表面不存在活菌的狀態。5.無菌操作:指防止微生物進入人體或其它物品的操作方法。醫療中的手術、介入治療等。6.正常菌群:是定居于人體表和開放性腔道中不同種類和數量的微生物群。7.菌群失調:正常菌群之間的數量和組成發生明顯的改變即為菌群失調,多見于長期使用抗生素。二、填空題答案1.破壞菌體蛋白,抑制或干擾細菌的酶系統和改變細胞膜的通透性。2.燒灼法,干烤法,焚燒法。3.牛奶和酒類。4.煮沸法,巴氏消毒法,高壓蒸氣滅菌法,間歇滅菌法,流通蒸氣消毒法。5.干擾細菌.合成,變異和死亡。6.保護,減弱7.高壓蒸氣滅菌法。8.紫外線消毒。9.硝酸銀10.龍膽紫。11.繁殖體,濃度,作用時間。12.濃度和作用時間,微生物的種類與數量,環境中有機物對消毒劑的影響,消毒劑之間的拮抗。13.氯,漂白粉14.排泄物,地面15.石炭酸,來蘇兒三、單選題答案..........四、問答題1.影響化學消毒劑作用效果的因素主要有:(1) 消毒劑的濃度和作用時間:消毒劑濃度越大,作用的時間越長,殺菌效果就越好。但應注意例外,酒精在70~75%時殺菌的效果最強,而其濃度過高,會使菌體表面的蛋白迅速凝固,使酒精無法滲入菌體內部發揮作用。(2) 溫度和酸堿度:通常溫度升高,消毒劑的殺菌作用也增強。消毒劑的殺菌作用也與酸堿度有關。不同消毒劑有不同的最適酸堿度,如酚類消毒劑在酸性環境中的效果比較好。另外,細菌在適宜的酸堿度抵抗力較強,如果偏離其最適的酸堿度,細菌就很容易被殺死。(3) 細菌的種類和數量:不同種類的細菌對消毒劑的敏感性不同,細菌的數量越大,所需的消毒劑濃度就越高,作用時間就越長。所以應根據細菌的種類和數量來選擇消毒劑的種類和濃度。(4) 環境中的有機物和其他拮抗物的影響:不同的化學消毒劑有其各自的拮抗物質。細菌也經常與血液、痰液和膿液等有機物混合在一起。這些混雜物可和消毒劑結合,從而影響化學消毒劑的殺菌作用。2.試述濕熱滅菌的原理和種類原理:使細菌菌體蛋白質凝固和變性;使細菌核酸降解;使細菌的胞漿膜損傷。類別:(1) 煮沸法:煮沸10分鐘可達到消毒的目的,若需殺死芽孢,應延長時間至1-3小時??捎糜谕饪破餍?、注射器、膠管等的消毒。(2) 流通蒸汽滅菌法:是在常壓下用100℃的水蒸氣進行消毒,通常10-15分鐘可殺死細菌的繁殖體,但不保證殺死芽孢。(1) 間歇滅菌法:利用反復多次的流通蒸汽加熱,能夠殺死細菌所有的繁殖體和芽孢,主要用于不耐熱的物質,如某些營養培養基的滅菌。(2) 高壓蒸汽滅菌法:是滅菌效果最好、目前應用最廣泛的滅菌方法。通常壓力為cm2,溫度為℃,持續15-30分鐘。可殺死包括細菌芽孢在內的所有微生物。該方法適用于耐高溫和潮濕物品的滅菌,如生理鹽水、普通培養基手術器械等。(3) 巴氏消毒法:加熱分鐘或者℃15-30秒,可殺死物品中的病原菌和雜技菌,而不破壞物品的質量。如牛奶和酒類的消毒。3.簡述腸道正常菌群對機體的有益作用。(1) 防御外來致病菌:如組成人體腸道黏膜表面形成一道生物學屏障,阻止病原體的入侵和粘附。正常菌群的酸性代謝產物,造成腸內酸性環境,抑制病原體生長。(2) 營養作用:參與宿主的營養代謝及吸收。合成人體必需的維生素,如煙酸、生物素、泛酸等。(3) 免疫作用:對機體的免疫功能包括:促進免疫系統的發育成熟;作為非特異性抗原來刺激機體的免疫應答;增強免疫細胞的活性。(4) 抗腫瘤作用:能產生一些酶類代謝產物作用于致癌物質;抑制硝胺的合成或降解硝胺;作為抗原或免疫佐劑,刺激免疫系統,增強機體的非特異性和特異性免疫功能。4.什么是菌群失調與菌群失調癥,其機制如何正常菌群、宿主與外界環境之間以及正常菌群各成員之間,在正常情況下處于動態平衡狀態。一旦這種平衡被打破,正常菌群的組成和數量發生明顯變化就出現了菌群失調,若進一步發展引起一系列臨床癥狀和體癥,就稱之為菌群失調癥。機制有:(1) 長期使用抗生素,特別是長期使用廣譜看抗生素,在抑制致病菌的同時也抑制了正常菌群中的敏感菌,使耐藥菌過度增殖,出現菌群失調。(2) 機體免疫力低下或內分泌失調:惡性腫瘤、長期糖尿病等疾病使全身或局部免疫功能低下,導致正常菌群中某些菌過度生長,形成菌群失調。第6章細菌的感染與免疫測試題答案一、名詞解釋答案感染(infection):細菌侵入機體后進行生長繁殖,釋放毒性代謝產物,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過程。侵襲力(invasiveness):是指致病菌突破機體的防御功能,在體內定居、繁殖和擴散的能力。與細菌的表面結構和產生的胞外酶有關。毒血癥(toxemia):病原菌侵入機體局限組織中生長繁殖后,只有其產生的外毒素進入血液,細菌本身不侵入血流,外毒素作用于組織和細胞,引起特殊的臨床癥狀,如白喉和破傷風菌等。4.敗血癥(septicemia):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生長繁殖產生毒性代謝產物,引起全身嚴重的中毒癥狀,如鼠疫和炭疽菌,引起不規則發熱,皮膚和黏膜有出血點,肝脾腫大等。白喉和破傷風菌等。5.帶菌者:某些病原菌在引起顯性感染或隱性感染后并未被及時清除,可在體內繼續存在且經常或間歇性地排出體外,為帶菌者。6.內毒素:是革蘭陰性菌細胞壁中的脂多糖成分,只有菌體裂解后才釋放出來。7.外毒素:是細菌在生長繁殖過程中合成并分泌到菌體外的毒性成分。主要由革蘭陽性菌產生。8.菌血癥:病原菌有局部侵入血流,但不在血液中生長繁殖,只是短暫地經過血流到體內有關部位在繁殖而導致的疾病。如傷寒早期的菌血癥。9.膿毒血癥:化膿性細菌侵入血流,在其中大量繁殖,并可通過血流到達機體其他器官或組織,產生新的化膿灶。如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膿毒血癥,可導致多發性肝膿腫、皮下膿腫、腎膿腫等。10.類毒素:外毒素經%甲醛處理,可使其失去毒性,保留抗原性,成為類毒素。11.菌群失調(dysbacteriosis):多應用于廣譜抗生素引起正常菌群間比例失調和改變,引起菌群失調癥或菌群交替癥。12.條件致病菌(conditionalpathogens):有些細菌可在人體皮膚或與外界相通的腔道內寄生、增殖,通常不致病,但當條件改變時或因宿主免疫功能下降就可能致病13.致病菌:能在宿主體內生長繁殖使宿主致病的細菌。此性能叫細菌的致病性。14.細菌毒力:致病菌的致病性強弱程度。15.侵襲力:指細菌突破機體防御功能,在體內定居、繁殖和擴散的能力。細菌侵襲力與其表面結構和產生的胞外酶有關。16.醫院內源性感染:指來自自身的病原菌所導致的感染。病原菌一般都是體內正常菌群的成員,少數是以隱性狀態居留的病原菌。產生的條件長期使用廣譜抗生素或機體免疫功能下降。17.醫院感染:是指患者在入院時既不存在,也不處于潛伏期,而在醫院內發生的感染,包括在醫院獲得而于出院后發病的感染。18.外源性感染/交叉感染:是指病人遭受醫院非本人自身存在的各種病原體侵襲而發生的感染。包括從病人或帶菌者到病人或醫護人員、健康人,也可從醫護人員的直接感染。19.醫源性感染:是指在醫院診斷護理實施中由于操作污染、治療不當引起的感染。20.非特異性免疫:是人類在長期種系進化和發育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天然防御功能,其特點是有遺傳性,生來就有,故又稱先天免疫或天然免疫。二.填空題1.數量和途徑。2.毒素和侵襲力3.莢膜,菌毛等粘附因子和侵襲性酶。4.革蘭陰性菌,脂多糖。5.核心多糖和特異性多糖.6.脂質A,特異性多糖.7.外毒素,抗毒素。8.蛋白質,類毒素.9.神經毒素,細胞毒素.10.外毒素或類毒素.11.血腦屏障,血胎屏障.12.完全吞噬,與不完全吞噬。13.發熱反應,白細胞反應,內毒素性休克,DIC。14.肉毒毒素。15.破傷風桿菌,肉毒桿菌16.菌毛,膜磷壁酸.17.莢膜.18.細菌的毒力,侵入的數量,侵入的部位.19.血漿凝固酶,透明質酸酶,鏈激酶20.體表和腔道.21.交叉感染、內源性醫院感染和醫源性感染。三.單選題答案四.問答題簡述與細菌致病性有關的因素,構成細菌侵襲力的物質基礎(1)細菌致病性與其毒力、侵入機體的途徑及數量密切相關:首先細菌的毒力取決于它們對機體的侵襲力和產生的毒素.;其次,細菌的侵襲力是指病原菌突破機體防御功能,在體內定居,繁殖和擴散的能力、侵襲力與其表面結構和產生的侵襲性酶有關;細菌的毒素分為外毒素和內毒素2類。外毒素是由革蘭陽性菌和革蘭陰性菌在生長繁殖過程中產生并分泌到菌體外的毒性物質。內毒素是革蘭陰性菌細胞壁中的脂多糖成分,只有裂解或用人工方法裂解菌體后在釋放出來,可引起發熱反應、白細胞反應、內毒素休克、彌漫血管內凝血(DIC)。(2)細菌的侵襲力是指致病菌突破機體的防御功能,在體內定居、繁殖和擴散的能力。構成侵襲力的物質基礎是菌體表面結構和侵襲性酶。=1\*GB3①菌體表面結構:菌毛、膜磷壁酸以及莢膜和微莢膜。其中,菌毛和某些革蘭陽性菌的膜磷壁酸為具有粘附作用懂的細菌結構;細菌的莢膜和微莢膜有抗吞噬細胞吞噬和抗體液中殺菌物質(補體、溶菌酶等)的作用。=2\*GB3②侵襲性酶:是指某些細菌在代謝過程中產生的某些胞外酶,它們可協助細菌抗吞噬或有利于細菌在體內擴散等。如血漿凝固酶、透明質酸酶等。列表比較內毒素與外毒素的主要區別.區別內毒素外毒素來源革蘭氏陰性菌革蘭氏陽性菌存在部位細菌細胞壁成分,菌體裂解后釋放出從活菌分泌出或細菌溶解后散出化學成分脂多糖蛋白質穩定性160℃60-80℃毒性作用較弱,各種菌內毒素的毒性作用大致相同,引起發熱,微循環障礙,內毒素休克,彌漫性血管內凝血等強,各種細菌外毒素對機體組織器官有選擇性的毒害作用,引起特殊臨床癥狀3.試述條件致病菌的致病原因.(1)機體免疫功能低下:如患艾滋病,由于免疫缺陷導致各種原蟲、真菌、細菌、病毒引起的機會感染明顯增加。慢性消耗性疾病,惡性腫瘤、糖尿病等或手術后、器官移植、化療、放療、燒傷等均可造成機會感染。寄居部位部位改變:如大腸桿菌在一定條件,定居部位由腸道至泌尿道,引起感染。菌群失調:多應用于廣譜抗生素引起正常菌群間比例失調和改變,引起菌群失調癥或菌群交替癥。4.簡述細菌合成代謝產物及其臨床意義.熱原質:由革蘭陽性菌產生的,進入機體能引起發熱反應的物質,其化學成分是菌體中的脂多糖。熱原質耐高溫,加熱180℃4小時,250℃或650℃1分鐘才使熱原質失去作用。除去熱原質的最好方法是蒸餾法。生物制品或注射制品必須使用無熱原質水制備。內毒素:即革蘭陰性菌細胞壁的脂多糖,其毒性成分是類肢A,當菌體死亡后才釋放出來??梢饳C體發熱、白細胞反應和感染性休克、彌漫性血管內凝血(DIC)。外毒素:是細菌在生長繁殖過程中合成并分泌到菌體外的毒性蛋白成分。主要由革蘭陽性菌產生。具有抗原性強、毒性強、特異性強的特點。不同細菌產生的外毒素毒性作用不一。根據外毒素對宿主的親和性及作用方式不同,可分為細胞毒素、神經毒素和腸毒素。酶:某些細菌在代謝過程中產生的酶類物質。如透明質酸酶,是鏈球菌產生的一種侵襲性酶,能分解透明質酸,促進細菌的侵襲、擴散,是細菌的重要致病物質。色素:有些細菌能產生色素,對細菌的鑒別具有重要意義。細菌的色素分為:水溶性色素,能溶于水、彌漫至培養基或周圍組織,如綠膿色素;脂溶性色素,不溶于水,僅保持在菌落內使菌落呈色而培養基顏色不變,如金黃色葡萄球菌色素??股兀河行┘毦诖x過程中可產生一些能抑制細菌或殺死其他微生物或癌細胞的物質。抗生素多由防線菌和真菌產生。細菌素:某些細菌能產生一種僅作用于近緣關系細菌的抗生物質。其抗菌范圍窄,在細菌分型及流行病調查上具有一定意義。細菌感染的實驗室檢查與診斷一、名詞解釋答案血清學診斷:用已知抗原(如細菌)檢測病人體液中有無相應的抗體以及抗體效價的動態變化,可作為某些傳染病的輔助診斷。因一般采取病人的血清進行試驗,故通常稱之為血清學診斷。2.培養基:是人工配制的細菌生長繁殖所需的營養物質,調配合適的pH(),經滅菌后使用的培養細菌物質。3.基礎培養基:含有細菌所需要的最基本營養成份,可供大多數細菌生長。組分是1%蛋白胨和%配制而成,還需加入瓊脂(2-3%---固體培養基、半固體培養基)。4.選擇培養基:是利用細菌對各種化學物質的敏感性不同,在培養基中加入一定的化學物質,抑制非目的菌生長,有利于需要分離細菌的生長,如SS瓊脂培養基。5.鑒別培養基:利用各種細菌分解的作用物及其代謝產物的不同,可應用含有一定作用物和指示劑的培養基來培養細菌,作鑒別之用,如糖發酵培養基。6.菌落:在固體培養基上,由單個細菌生長繁殖形成肉眼可見的細菌集落。二、填空題答案1.標本的采集時間,采取方法。2.中和試驗。3.急性期和恢復期。高4倍或4倍以上。4.腦脊髓液,血,出血瘀斑滲出液。5.選擇,鑒別6.凝集反應、沉淀反應、中和試驗7.肥達氏反應和外斐反應三、單項選擇題四、問答題答案1.請列表比較人工自動免疫與人工被動免疫的區別.項目人工主動免疫人工被動免疫輸入物質抗原抗體/淋巴細胞產生免疫力時間慢(2~3周)快(輸注即生效免疫力維持時間數月至數年2~3周主要用途預防治療或緊急預防2.請簡答實驗室進行細菌學檢查時對標本采集和送檢的要求.對進行細菌學檢查的標本,在其采集和送檢上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要求:采集標本時要注意無菌操作,盡量避免標本被雜菌污染。根據疾病特點,適時采集適當部位的標本。采取局部標本處,不應使用消毒劑。采集標本原則上應在使用抗菌藥物之前,對已使用過抗菌藥物患者的標本,應注明藥物種類。標本必須新鮮,采取后盡快送檢。除某些細菌(如腦膜炎球菌)在送檢中要注意保溫外,大多數標本可冷藏保存送檢。在檢材容器上貼上標簽,并在化驗單上填好檢驗目的、標本種類和臨床診斷等內容,以供檢測時參考。3.根據培養基性質和用途,可將培養基分為幾類每類各舉一種常用培養基.基礎培養基:含大多數細菌生長所需的基本營養成分。如肉浸液培養基,瓊脂培養基。增菌培養基:在基礎培養基上填加一些其他營養物質的培養基,如血瓊脂培養基。鑒別培養基:以鑒別細菌為目的而配制的培養基,如?固體雙糖含鐵培養基。選擇培養基:在培養基中假如某種化學物質,該物質能抑制某一類細菌的生長,而有利于另一類擬分離的細菌生長。如SS瓊脂培養基。厭氧培養基4.簡述革蘭染色的原理、主要步驟,結果及其實際意義原理:①G+菌細胞壁結構:較致密,肽聚糖層厚,脂質少,酒精不容易透入并可使細胞壁脫水形成一層屏障,阻止結晶紫-碘復合物從胞內滲出。②G+菌等電點(PI2-3):比G+菌(PI4-5)低,在相同pH染色環境中,G+菌所帶負電荷比G-菌多,故與帶正電荷的結晶紫染料結合較牢固,不容易脫色。③G+菌體內有核糖核酸鎂鹽與多糖復合物。(2)革蘭染色的方法:細菌標本固定后,先用結晶紫初染,再用碘液媒染,使之生成結晶紫-碘復合物,然后用95%酒精脫色,最后用稀釋的復紅復染??蓪⒓毦殖?類,不被酒精脫色仍保留紫色者為革蘭陽性菌;被酒精脫色后復染為紅色者是革蘭陰性菌。(3)用途:細菌形態鑒定、菌種鑒定(4)意義:鑒別細菌:可分為2類、研究細菌對抗生素的敏感性,選擇抗菌藥物、研究細菌對結晶紫的敏感性、細菌的等電點、指導臨床用藥有重要意義。病原性球菌測試題答案一、名詞解釋答案SPA:葡萄球菌表面蛋白A:是葡萄球菌細胞壁的一種表面蛋白,能與人及某些哺乳類動物的IgG分子Fc段發生非特異性結合,與吞噬細胞的Fc受體爭奪Fc段,從而降低了抗體的調理吞噬作用,起到了協助細菌抗吞噬的作用。血漿凝固酶:由葡萄球菌產生的一種酶,可使液態的纖維蛋白變成固態的纖維蛋白。M蛋白:是溶血性鏈球菌的蛋白質組分,與心肌組織有交叉抗原,具有抗吞噬與黏附上皮細胞的作用。鏈道酶:由致病性鏈球菌產生。能分解膿汁中的DNA,使膿汁稀薄,促進細菌擴散的酶。鏈激酶:由致病性鏈球菌產生。能溶解血塊或阻止血漿凝固,促進細菌擴散的酶。機制是它可使血液中的溶纖維蛋白原轉化為成溶纖維蛋白酶。二、填空題1.葡萄球菌、鏈球菌、肺炎球菌,腦膜炎球菌、淋球菌。2.血漿凝固酶.3.金黃色葡萄球菌4.食物中毒、剝脫性皮炎、偽膜性腸炎、毒性休克綜合癥。5.甲型溶血性鏈球菌、乙型溶血性鏈球菌、丙型鏈球菌。6.膽汁溶解試驗、菊糖發酵.7.巧克力平板培養基。8.內毒素、菌毛、莢膜.9.腎形,中性粒細胞,陰性.10.腦脊液、血液、皮膚瘀斑液,鼻咽拭子。11.干燥、寒冷和消毒劑.12.甲型溶血性鏈球菌13.葡萄球菌14.透明質酸酶;鏈道酶.15.性接觸,淋病.16.肺炎球菌、腦膜炎球菌.,Fc段.18.毒素性疾病、化膿性炎癥。19.中毒性疾病和變態反應性疾病。20.口腔和上呼吸道21.甲型溶血性鏈球菌和肺炎球菌。22.莢膜,大葉性肺炎.23.腦膜炎球菌和淋球菌.%CO2,巧克力25.腦膜炎球菌和淋球菌三.單選題14.能A四、問答題1.簡述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致病物質:血漿凝固酶、葡萄球菌溶血素、殺白細胞素、腸毒素、表皮溶解毒素、毒性休克綜合癥毒素1和SPA。2.葡萄球菌、鏈球菌在引起局部化膿性感染時有何特點為什么細菌膿汁病灶特征原因葡萄球菌粘稠容易局限化,與周圍組織界限分明,膿汁黃而粘稠,具有遷徒性血漿凝固酶:容易在菌體周圍形成纖維蛋白,具抗吞噬作用容易形成菌栓,不擴散,阻塞血管,形成纖維壁如病灶受外界壓力或過早停藥,造成菌栓遷徒鏈球菌稀薄容易擴散,與周圍組織界限不清,膿汁稀薄、帶血色,邊緣不清透明質酸酶:分解細胞間質,促進細菌擴散鏈激酶:溶解血塊、阻止血漿凝固,促細菌擴散鏈道酶:溶解膿汁中DNA,降低其粘稠度,促細菌擴散3.致病性葡萄球菌有哪些重要特點產生金黃色色素有溶血性產生血漿凝固酶及發酵甘露醇4.簡述鏈球菌的主要致病物質及所致的疾病有哪些致病物質:脂磷壁酸、M蛋白、侵襲性酶(鏈道酶、鏈激酶)、鏈球菌溶血素、致熱外毒素。所致疾病:化膿性感染、中毒性疾病,如猩紅熱、變態反應性疾?。L濕熱幾急性腎小球腎炎腸道桿菌測試題答案一、名詞解釋答案Vi抗原:又稱毒力抗原,在新分離的傷寒桿菌和丙型副傷寒桿菌具有此抗原。肥達反應:系由已知的傷寒沙門菌O、H抗原和甲、乙、丙副傷寒菌的H抗原與不同稀釋度的病人血清做定量凝集試驗。根據抗體滴度高低和早期與恢復期抗體增長情況以輔助診斷傷寒和副傷寒。S-R變異:是指細菌菌落有光滑型到粗糙型的變異,它是由細菌在人工培養基中多次傳代,其脂多糖失去O特異性側鏈或O側鏈與核心多糖粘附,仍保有非特異性核心多糖結構造成。此變異出現時,表示細菌毒力、抗原性等也同時發生變異。4.不耐熱腸毒素(LT):是由腸產毒性大腸桿菌(ETEC)產生的致病物質。對熱不穩定,65℃、30分鐘可滅活。由A,B二.填空題答案1.陰性,糞便2.腸道正常,條件致病菌3.乳糖,初步鑒定4.菌體(O),鞭毛(H),306.升高,下降7.毒力,丟失8.宋內,緩慢發酵9.乳糖發酵10.吲哚生成試驗、甲基紅試驗、VP試驗、枸櫞酸利用試驗。抗原、O抗原、包膜(K)抗原12.腸外,ETEC、EPEC、EITC、EHEC13.不耐熱腸毒素、耐熱腸毒素14.細胞免疫、牢固免疫力15.血、糞便、骨髓或尿16.痢疾桿菌,痢疾志賀痢疾桿菌、福氏痢疾桿菌、鮑氏痢疾桿菌、宋氏痢疾桿菌,菌毛、內毒素,外毒素。瓊脂、中國藍培養基三、單選題答案四、問答題答案1.致病性大腸桿菌引起腹瀉的致病機制與菌株關系是什么特點ETECEPECEIECEHEC機理LT,ST,定居因子細胞毒素侵襲腸黏膜細胞致病物:(LPS)細胞毒素,菌毛主要癥狀腹瀉、腹痛、低熱腹瀉、嘔吐、非血性便腹痛、痢疾樣便腹痛、血性便2.常見的沙門菌有哪些致病因素如何可致哪些疾病(1)埃希菌族(大腸桿菌、痢疾桿菌)、沙門菌族(傷寒桿菌)、克壘伯菌族(肺炎和產氣桿菌)、變形桿菌族(普通變形桿菌)、耶爾森菌族(鼠疫桿菌)3.簡述大腸桿菌的致病特點.普通大腸桿菌:引起化膿性炎癥,是腸道正常菌群的組分。在寄居部位改變、局部或全身抵抗力降低時可發生化膿性感染。如傷口化膿、膽囊炎、敗血癥等。急性腹瀉=1\*GB3①腸產毒大腸桿菌(ETEC):是兒童和旅游者腹瀉的主要病原體。可產生耐熱腸毒素和不耐熱腸毒素、定居因子。=2\*GB3②腸致病大腸桿菌(EPEC):是嬰幼兒腹瀉的主要病原菌,具有高度傳染性,嚴重可導致死亡。主要在十二指腸、空腸和回腸上段繁殖而致病。致病物質是細胞毒素。=3\*GB3③腸侵襲性大腸桿菌(EIEC):多侵犯較大兒童和成年人,引起類似菌痢的腹瀉。主要侵入結腸黏膜上皮細胞生長繁殖,產生內毒素,引起炎癥和潰瘍。=4\*GB3④腸出血性大腸桿菌(EHEC):可產生與志賀痢疾桿菌類似的毒素,引起出血性結腸炎。4.什么是肥達反應有何意義分析結果時應注意哪些問題肥達反應是指用已知傷寒桿菌菌體抗原、H抗原及甲、乙副傷寒桿菌H抗原測定可疑病人血清中特異性抗體含量的定量凝集試驗。意義:輔助診斷傷寒和副傷寒。分析結果時應注意:=1\*GB3①正常人抗體水平。一般傷寒桿菌O抗體效價在1:80以上,H抗體效價在1:160以上,甲、乙副傷寒桿菌H抗體效價在1:80以上才有診斷價值;=2\*GB3②動態觀察:一般隨病程延長第2次檢測抗體效價比第1次高4倍或4倍以上才有診斷意義。=3\*GB3③區別H、O抗體增高的意義:兩者同時升高有輔助診斷意義;兩者同時低于正常無意義;O抗體效價高而H抗體效價低,可能是感染的早期或其他沙門菌感染引起的交叉反應。若H抗體效價高而O抗體效價在正常范圍內,則可能是以往接種過疫苗或非特異性回憶反應所致?;【鷮贉y試題答案一、名詞解釋:霍亂腸毒素:是霍亂弧菌的主要毒性物質。為不耐熱外毒素,能作用于腸黏膜上皮細胞的腺苷環化酶,使ATP轉化為cAMP,促進腸黏膜細胞的分泌功能,使腸液過量分泌,引起嚴重腹瀉和嘔吐,大量失水和電解質,導致患者嚴重脫水、電解質紊亂及代謝性酸中毒。2.弧菌屬:是廣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菌體短小,彎曲呈弧形的革蘭陰性菌,以水中為最多。主要致病類型是霍亂弧菌(引起霍亂)和副溶血性弧菌(引起食物中毒)。填空題1.古典生物型、ELTor型,穿梭.2.一個A亞單位與4-6個B亞單位,A亞單位.3.及時適當補充液體和電解質,抗菌藥物.,食物中毒.5.不典型O-1群霍亂弧菌和非O-1群霍亂弧菌。6.堿,堿性瓊脂平板培養基。7ATP,cAMP。8.水或食物,鞭毛、菌毛和霍亂腸毒素。三、單選題四、問答題請簡要說明霍亂弧菌的微生物學檢查法:霍亂屬于烈性傳染病。若遇到可疑霍亂患者,應采集“米泔水”樣糞便或嘔吐物快速送檢,以便盡早確診,及時隔離治療。直接涂片鏡檢:懸滴法檢查有無“魚群”樣排列、運動活撥的細菌。樣本中加入抗血清后,運動消失。革蘭染色為陰性。分離培養與鑒定:2.請簡述霍亂腸毒素的組成及致病機制?;魜y腸毒素為不耐熱的外毒素,是霍亂弧菌重要的致病因素。一個毒素分子由一個A亞單位和4-6個B亞單位組成。A亞單位是毒性亞單位,分為A1和A2兩個組分;其中A1具有酶活性,為毒性成分。B亞單位是結合亞單位。當B亞單位與腸黏膜上皮細胞的GM1神經節苷脂結合時,毒素分子變構,A亞單位進入細胞,其A1鏈作用于腺苷環化酶,使ATP轉化為cAMP。大量的cAMP作用于腸黏膜細胞,使其過度分泌鉀、鈉、碳酸離子及水,導致劇烈的腹瀉,從而使水分和電解質大量丟失,血容量明顯減少,導致微循環衰竭、電介質紊亂和代謝性酸中毒。病人可因腎衰而死亡。厭氧性細菌測試題答案一.名詞解釋洶涌發酵:產氣莢膜梭菌在牛乳培養基中生長時發酵乳糖產酸,使酪蛋白凝固,同時產生大量氣體將凝固的酪蛋白沖碎,并將封閉的凡士林沖至試管口的現象.破傷風抗毒素(TAT):可中和破傷風痙攣毒素的抗血清.主要用于破傷風感染的治療和緊急預防.厭氧性細菌:是一類必須在無氧或氧化還原電勢低的環境中才能生長的細菌.主要包括:G+芽孢梭菌、G+無芽孢桿菌、G-無芽孢桿菌、G+球菌、G-球菌。填空1.腸道。2.頂端,鼓槌。%甲醛,毒性,抗原性。4.破傷風抗毒素,青霉素。5.脊髓前角,封閉抑制性神經介質釋放。6.α溶血素,破傷風痙攣毒素。7.軍人和極易受外傷人員。8.白喉類毒素、百日咳死疫苗和破傷風類毒素。9.消化道,肌肉麻痹。10.次極端,網球拍。11.雙,洶涌發酵。12.次極端,小。13傷口,厭氧環境.破傷風痙攣毒素.14.肉毒毒素.15.脆弱類桿菌.16.窄而深的傷口、局部組織供血不足和混合有需氧菌及兼性厭氧菌的感染。三.單選題四、問答題試述破傷風桿菌的感染條件、致病機制和防治原則.(1)感染條件:破傷風梭菌是一種非侵襲性細菌,芽孢廣泛分布于自然界中,一般不引起疾病。當機體存在窄而深的傷口,或伴有需氧菌及兼性厭氧菌的同時感染,或壞死組織多、泥土或異物污染傷口而形成局部缺血,缺氧。造成局部厭氧環境,有利于破傷風梭菌的繁殖。(2)致病機制:破傷風梭菌感染易感傷口后,芽孢發芽成繁殖體,在局部繁殖并釋放破傷風痙攣毒素及破傷風溶血素。前者作用于脊髓前角運動細胞,封閉了抑制性神經介質,導致全身肌肉強直性收縮出現角弓反張(破傷風特有的癥狀)。(3)防治原則:由于破傷風痙攣毒素能迅速與神經組織發生不可逆性結合,故一旦發病治療困難,所以預防尤為重要。如遇到可疑傷口應做到清創、擴創,同時使用大劑量青霉素抑制細菌繁殖。用破傷風抗毒素對患者進行緊急預防,對已發病的人要進行特異性治療。易感人群如兒童、軍人和易受外傷人群應接種破傷風類毒素,兒童應采用白百破三聯疫苗進行接種預防。2.試述無芽胞厭氧菌的致病條件.(1)機械性或病理性損傷。由于手術、拔牙、腸穿孔等屏障功能手損,細菌侵入非正常寄居組織。(2)菌群失調。(3)局部或全身免疫力下降。(4)局部厭氧環境的形成。3.無芽胞厭氧菌的感染特征包括哪些(1)發生在口腔、鼻咽部、胸腔、腹腔、盆腔的感染及其他深部膿腫。(2)分泌物帶血或呈黑色,有惡臭。(3)血培養陰性的敗血癥、感染性心內膜炎等。(4)分泌物直接鏡檢有菌,但一般培養無菌生長。(5)使用氨基甙類抗生素如鏈霉素、卡那霉素、慶大霉素等治療無效。簡述肉毒梭菌的致病機理肉毒梭菌在厭氧條件下能產生毒性極強的肉毒毒素,主要隨污染的食品經消化道吸收經血液或淋巴液作用于中樞神經核及外周神經-肌肉接頭處,阻礙乙酰膽堿釋放,影響神經沖動的傳遞,導致肌肉遲緩性麻痹。分枝桿菌屬測試題答案一、名詞解釋卡介苗(BCG):是將有毒力的牛型結核分枝桿菌在含膽汁、甘油和馬鈴薯的培養基中,經過230次移種,歷時13年培養而獲得的減毒活疫苗。預防接種后,可使人獲得對結核分枝桿菌的免疫力??顾釛U菌(acid-fastbacilli):抗酸桿菌的主要特點是細胞壁含有大量類脂,一般不容易著色,但經加溫或延長染色時間著色后,能抵抗酸性乙醇的脫色,故得名。又因此類細菌的形態是細長微彎的桿狀,有分枝生長的趨勢,故又稱為分枝桿菌。如結核桿菌、麻風桿菌等。結核菌素試驗:屬于遲發型超敏反應,用結核菌素試劑作皮膚試驗,感染過結核分枝桿菌或接種過卡介苗者,一般都出現陽性反應。舊結核菌素(OT):是結核分枝桿菌在甘油、肉湯中的培養物經加熱濃縮的濾液,其主要成分是結核菌蛋白。作為結核菌素試驗的試劑。填空題1.牛型結核分枝桿菌,人型結核分枝桿菌.2.羅氏,3~5周.3.抗酸,紅。4.酸或堿和某些染料,濕熱、紫外線、酒精.5.磷脂、蠟質、索狀因子、硫酸腦苷酯.6.呼吸道,消化道,皮膚,.肺結核.抗感染免疫,細胞免疫.,PPD.機體曾經感染過結核桿菌;BCG(卡介苗).℃,15min.9.牛型結核分枝桿菌,減毒活.10.新生兒和結核菌素試驗陰性的兒童。三、單選題四、問答題:(少了)1.試述結核菌素試驗原理、結果分析及實際應用.(1)原理:結核菌素試驗:屬于遲發型超敏反應,用結核菌素試劑作皮膚試驗,感染過結核分枝桿菌或接種過卡介苗者,一般都出現陽性反應。(2)結果分析:陽性反應為注射局部紅腫硬結等于或大于5毫米。表明機體已感染結合分枝桿菌或卡介苗接種成功。對結合分枝桿菌有遲發型超敏反應和一定的特異性免疫力。強陽性反應為注射局部紅腫硬結等于或大于15毫米。表明可能有活動性結核感染,應進一步查病灶。陰性反應為注射局部紅腫硬結小于5毫米。表明受試者可能未感染過結合分枝桿菌。但應考慮以下幾種情況:受試者處于原發感染早期,T淋巴細胞尚未致敏;患嚴重結合病或其他傳染病的患者及使用免疫抑制劑者均可暫時出現陰性反應。(3)實際應用:選擇卡介苗接種對象和測定卡介苗接種后的免疫效果,結核菌素試驗陰性者應接種或補種卡介苗;在未接種卡介苗的人群中作結合分枝桿菌感染的流行病學調查,了解人群自然感染率;作為嬰幼兒(尚未接種過卡介苗)結核病的輔助診斷;測定腫瘤患者的細胞免疫功能。對疑似活動性肺結核患者,采取什么標本怎樣檢驗幫助診斷2.如果要你去幼兒園調查幼兒結核桿菌感染情況,你應該如何做并提出預防措施.(1)微生物檢查:標本:痰液、尿、腦脊液或胸腹水等;直接涂片染色檢查;濃縮集菌;分離培養;(2)結核菌素試驗:前屈臂皮下注射結核菌素,24-48小時后觀察結果。注射部位結節直徑大于厘米為陽性。(3)防治措施:接種卡介苗。3.簡述抗酸染色的原理和方法以及結果(1)原理:抗酸桿菌的主要特點是細胞壁含有大量類脂,一般不容易著色,但經加溫或延長染色時間著色后,能抵抗酸性乙醇的脫色。而非抗酸菌則不具此特性,染色后容易被鹽酸酒精脫色。(2)步驟:涂片、干燥,固定。初染:滴加石炭酸復紅液于涂片上,染色10分鐘或蒸染5分鐘后,水洗。脫色:滴加3%鹽酸酒精,脫色時頻頻傾動玻片,直至無明顯顏色脫出為止,水沖洗。復染:滴加堿性美藍液復染1分鐘后,水沖洗,干燥,顯微鏡觀察。(3)結果:抗酸菌被染成紅色,細胞及其他細菌被染成蘭色。棒桿菌屬動物源性細菌其它革蘭陰性桿菌測試題答案一.名詞解釋1.人畜共患?。耗承┎≡⑸锛瓤筛腥緞游铮部筛腥救祟悾胰祟惢疾《嗍怯捎诮佑|了感染動物。如布氏桿菌、炭疽等。2.青霉素串珠試驗:炭疽桿菌檢測中,此菌可在~%青霉素的培養基中可發生形態變化,菌體腫大呈球形,似串珠,稱為青霉素串珠試驗3.錫克(Schick)試驗:是根據毒素抗毒素中和的原理,用少量白喉毒素測定機體內有無白喉抗毒素的皮內試驗。同時取等量無毒力的白喉毒素做對照試驗。本試驗可用于調查人群對白喉免疫狀態。(白百破三聯疫苗):由白喉類毒素、百日咳菌苗和破傷風類毒素組成,可預防白喉、百日咳和破傷風。5.硫磺樣顆粒:是放線菌在感染組織中形成的菌落。肉眼見為黃色小顆粒,鏡下呈菊花狀。6.白喉毒素:是白喉棒狀桿菌的主要致病物質,又β-棒狀桿菌噬菌體毒素基因編碼。完整的白喉毒素是一條大量含精氨酸的多肽鏈,經蛋白酶水解后,分為A和B兩個片段。白喉毒素是具有強烈的細胞毒作用,能抑制敏感細胞正常合成蛋白質,從而破壞細胞的正常生理機能,引起組織細胞變性壞死。二、填空1.自然疫源性,鼠蚤。腺鼠疫、肺鼠疫、敗血型鼠疫。2.牛布氏菌、豬布氏菌、羊布氏菌,羊布氏菌。3.皮膚、呼吸道、消化道、眼結膜。4.陰性,羊。5.母畜流產,波浪熱。6.透明質酸酶莢膜。7.耶爾森,自然疫源。8.陰性,多形態性??乖?,鼠毒素。10.鼠毒素,內毒素。11.緊急預防和治療.12.莢膜、炭疽毒素,皮膚炭疽、腸炭疽、肺炭疽.13.軍團菌病.L-半胱氨酸,呼吸道.14.呂氏血清培養基、亞碲酸鉀培養基,亞碲酸鉀培養基.15.攜帶β-棒狀桿菌噬菌體白喉桿菌,A片段,EF2.16.毒素抗毒素中和,機體對白喉無免疫力,機體對白喉有免疫力,有免疫力,無免疫力.17.接種白喉類毒素.18.鮑金培養基.呼吸道,百日咳,牢固,百日咳桿菌死疫苗接種.19.水環境,巨噬.20.陰性,支鏈脂肪酸.21.紅霉素,利福平.22.假單胞,條件.,無.24.百日咳死菌疫苗或白百破三聯疫苗.三、單選題11.四、問答題主要的動物源性細菌有哪些各引起哪些人畜共患病布氏桿菌,引起布氏桿菌,也稱波浪熱。鼠疫桿菌,引起鼠疫。炭疽桿菌,引起炭疽病。土拉弗郎絲菌,引起土拉菌病,也稱兔熱病或野兔熱。2.簡述布氏桿菌對人的致病作用.羊、牛、豬是布氏桿菌的自然宿主,人通過接觸感染動物或感染胎畜、羊水和乳汁等分泌物而感染。細菌通過完整的皮膚黏膜進入宿主體內,被吞噬細胞吞噬后可在吞噬細胞內增殖并擴散到局部淋巴結內形成原發感染灶;在淋巴結內增殖到一定程度后可侵入血流并進一步擴散到肝、脾、骨髓等其他組織中繁殖,再釋放入血。依此反復多次造成間歇性菌血癥和多臟器感染。菌血癥時由于內毒素的作用可使病人表現為發熱等中毒癥狀,故臨床表現為反復發熱,也稱波浪熱。該菌在宿主體內可頑強增殖和擴散,主要與莢膜的抗吞噬和透明質酸酶的擴散作用有關。3.百日咳桿菌的致病物質有哪些各有何毒性作用致病物質除菌體結構中的菌毛、莢膜和內毒素外,還有:不耐熱毒素,可引起支氣管和支氣管纖毛上皮細胞炎癥和壞死。百日咳毒素,可使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淋巴細胞表面表面生長,造成細胞的損傷和壞死而出現陣發性咳嗽。血凝素,可助細菌粘附并使淋巴細胞增多。4.放線菌屬中對人致病的主要是何菌怎樣診斷鑒別放線菌屬中對人致病的主要是衣氏放線菌,主要引起面頸部軟組織的化膿性感染并常形成瘺管。最簡單的診斷方法是在膿液中或硬化組織中取材仔細尋找硫磺樣顆粒壓片革蘭染色鏡檢,見有棒狀無隔菌絲放射狀排列如菊花,菌絲未端膨大即可確診。病毒的基本性狀測試題答案名詞解釋病毒(virus):是體積微小(以nm為測量單位),借助于電子顯微鏡才能觀察到,結構更為簡單(蛋白質衣殼包繞一團核酸),具有超級寄生性即只在所感染的活細胞內復制的一類非細胞型微生物。病毒體(virion):結構完整具有傳染性的病毒顆粒。殼粒(capsomer):為病毒蛋白質衣殼的亞單位,每個殼粒含有一個至數個多肽。根據殼粒的多少和排列,將病毒衣殼體分為立體對稱、螺旋對稱及復合對稱等類型。刺突(spike):為某些病毒在包膜上的刺狀突出結構,如流感病毒的HA和NA兩種刺突。刺突具有抗原性并與侵染細胞有關。核衣殼:有病毒的核心(核酸)和衣殼(蛋白質)構成的結構體。缺陷病毒:由于缺乏某些基因,不能復制成具有感染性的完整病毒顆粒,此種病毒稱為缺陷病毒。頓挫感染:當病毒進入宿主細胞后,因細胞缺乏病毒所需的酶和能量,可以表達病毒的某些成分,但不能復制出完整的病毒體或具有感染性的病毒。干擾現象:兩種病毒同時感染一種宿主細胞時,常發生一種病毒抑制另一種病毒的現象。滅活:凡能破壞病毒成分和結構的理化因素均可使病毒失去感染性,稱為滅活。亞病毒:是近年來發現的一類比病毒更小、結構更為簡單的傳染性顆粒,它包括類病毒、擬病毒和阮病毒。病毒的基因重組:是指相關的兩種不同病毒感染了同一細胞后,發生病毒基因核酸片段的互換,而導致病毒變異。填空1.結構簡單,必須在敏感細胞內復制2.磚狀、彈狀3.核心,衣殼,核衣殼4.擬病毒,類病毒和朊病毒病、瘋牛病6.二十面體對稱型、螺旋對稱型和復合對稱型7.類脂質和糖蛋白8.個體微小、結構簡單,易感活細胞,復制??股?,干擾素。9.吸附、穿入、和脫殼、生物合成、裝配釋放。10.冷,熱。56,30,感染性,滅活。50%中性甘油鹽水,1-3%鹽酸溶液,脂溶劑A型選擇題9.C四、問答題簡述病毒的基本結構和特殊結構。病毒的基本結構是指所有病毒都具有的結構,包括核酸內芯和蛋白衣殼,兩者合稱衣殼體。在無包膜病毒(裸病毒)衣殼體即為病毒體。病毒的特殊結構是包膜和須觸。病毒的核酸內芯:位于病毒體的最內部,是其生命遺傳中樞,與其他細胞型微生物不同的是,它僅含有一種核酸即DNA或RNA,據此將病毒分為DNA病毒和RNA病毒兩大類。病毒核酸分子是病毒的遺傳信息載體,它控制和指導病毒在宿主細胞內進行復制和增殖。蛋白衣殼是包囊或鑲嵌在病毒核酸內芯外面的蛋白質結構,由若干個衣殼亞單位即殼粒構成。每個殼粒含有1~數個多肽。包膜或稱囊膜:為包膜在某些病毒核衣殼外面的肥厚但較疏松的膜樣結構,主要由類脂質和糖蛋白構成。含有包膜結構的病毒稱為有包膜病毒。病毒包膜的類脂質是宿主細胞的成分,有些病毒從宿主細胞表面獲得,如正粘病毒科、副粘病毒科病毒;有些病毒源于宿主細胞胞質內膜,如蟲媒病毒;有些病毒則來源于宿主細胞核膜,如皰疹病毒。病毒包膜中類脂質使其病毒對脂溶性溶劑具有敏感性,并使其病毒對宿主細胞具有“種”特異性以及特定的侵入部位。病毒包膜的粘蛋白,其中蛋白質由病毒自身合成,而碳水化合物成分源于宿主細胞。包膜的表面為粘蛋白或蛋白質構成的包膜子粒稱為刺突,鑲嵌于包膜的類脂質中。例如,正粘病毒科病毒包膜上的血凝素和神經氨酸酶二種刺突,均與病毒的致病性及免疫性密切相關。(4)須觸:病毒的須觸是無包膜病毒中的某些病毒表面所特有大頭針狀結構,例如腺病毒核衣殼20面體12個頂角個長出的細長須觸,與該病毒的吸附、侵害其敏感細胞、凝集紅細胞及病毒型別分類均有關。2.病毒的增殖方式和其他微生物有何不同病毒與其他微生物增殖方式的不同點主要是:病毒必需在敏感細胞內增殖;不能自主復制。病毒在敏感細胞內的增殖過程:復制。病毒進入細胞后,細胞的代謝系統會按照病毒核酸的指令,以病毒核酸為摸板進行核酸的復制,并轉錄病毒mRNA,翻譯成病毒蛋白質。性合成的病毒核酸和蛋白質分別構成子代病毒的核心和衣殼,在裝配成子代病毒釋放到細胞外。病毒的復制具有周期性,即從病毒體侵入細胞到子代病毒體生成釋放,稱為一個病毒復制周期。過程包括:吸附、穿入、脫殼、生物合成和裝配釋放。3.簡述病毒的干擾現象及對醫學實踐的指導意義病毒是指兩種病毒同時感染一種宿主細胞時,常發生一種病毒抑制另一種病毒的現象。了解病毒的干擾現象,在預防接種時,應注意接種的時間和疫苗之間的搭配,避免干擾現象減低免疫效果。病毒的感染與免疫病毒感染的檢查方法與防治原則測試題答案一、名詞解釋水平傳播(horizontaltransmission):病毒在人群間不同個體之間的傳播方式。垂直傳播(verticaltransmission):病毒通過胎盤或產道直接由親代傳給子代的傳播方式。包涵體(inclusionbodies):有些病毒感染細胞后,在細胞核或細胞漿內出現大小不等的圓性或不規則的團塊結構,嗜酸或嗜堿性染色的斑塊結構,稱為包涵體。干擾素(interferon):是由細胞產生的、具有廣譜抗病毒活性的蛋白質。聚肌胞(polyI:C):即聚次黃嘌呤核苷酸(肌苷),為人工合成雙鏈RNA,是干擾素的誘生劑。持續性感染(persistentinfection):是指有些病毒感染機體后,可在受感染細胞內長期存在或終身帶病毒,而且經?;蚍磸烷g斷地向外界排出病毒。潛伏感染(latentinfection):經急性或隱性感染后,病毒基因存在于一定組織或細胞內,但并不能產生有感染性的病毒。在某些條件下病毒被激活而出現急性發作。慢病毒感染(slowvirusinfection):病毒或致病因子感染后,經過很長的潛伏期,有的可達數年或數十年之久,以后出現慢性進行性疾病,直至死亡。二、填空題1.水平和垂直;局部、血液和神經。2.慢性感染、潛伏感染、和慢病毒感染,潛伏,慢病毒感染。3.免疫性損傷和免疫系統受損或功能降低。4.整合。5.α,β,γ,白細胞、成纖維細胞和T細胞。6.物種特異性、作用于細胞而非作用于病毒、暫時性、廣譜性。7.抗病毒、抗腫瘤、調節免疫應答。8.各種病毒和人工合成的雙股核酸鏈。9.吸附和穿入。10.急性感染、持續性感染。11.潛伏感染、慢病毒感染。12.孕婦和免疫缺陷者。13.不易,容易。14.痘類病毒,卵黃囊。15.直腸拭子,糞便(咽拭子)三、選擇題四、問答題簡述病毒的致病機理.細胞病變效應,抑制宿主細胞生物合成。影響細胞基因表達的調節。新抗原決定基的形成,細胞融合。包涵體的形成,免疫病理性損傷。抗病毒免疫包括哪些因素天然抵抗力:屏障作用(如皮膚和黏膜屏障)、炎癥反應、干擾素。特異性免疫:體液和細胞免疫。舉例說明幾種病毒感染人體的主要途徑:取決于病毒由機體表面排出的方式??諝鈧鞑テつw或黏膜傳播糞-口傳播經血液傳播經胎盤傳播利用傳播媒介在人體間傳播垂直傳播試述干擾素的類型,抗病毒機理,特點及應用.類型:IFN-α(主要由白細胞產生)、IFN-β(由成纖維細胞產生)、IFN-γ(由T細胞產生)??共《緳C理:當干擾素作用于細胞后,促進其第21對染色體上的基因表達,產生抗病毒蛋白,主要有3種:2’-5’合成酶(以ATP為底物合成低分子量的2’-5’合成酶,可降解病毒的mRNA);合成蛋白激酶(可使多種與核糖體相連懂得蛋白質磷酸化,使病毒懂得蛋白質合成受阻);磷酸二脂酶(抑制病毒肽鏈的延長和蛋白質的翻譯)。抗病毒特點:有物種特異性、無病毒特異性;作用于細胞而非作用于病毒;作用的暫時性廣譜性等。抗病毒效能的應用:治療病毒性肝炎、治療人毛細胞白血病、腫瘤和其他病毒感染等。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在抗病毒免疫過程中的作用各有何特點(1)體液免疫主要通過抗體對病毒懂得中和作用及調理作用阻止病毒的感染。抗體與病毒表面參與細胞吸附的蛋白質合成,阻止病毒與靶細胞相互作用,削弱病毒的穩定性,裂解病毒。(2)清除機體內感染的病毒、溶解被病毒感染的細胞或刺激抗體生成及炎癥反應。病毒與哪些人類腫瘤的發生有密切關系大約15%的人類惡性腫瘤是由病毒感染而引起。如EBV引起鼻咽癌和Burkitt淋巴瘤及惡性淋巴母細胞增生癥、HBV和HCV引起肝細胞癌、人乳頭瘤病毒引起宮頸癌和外陰癌、成人T細胞白血病病毒引起T細胞白血病。呼吸道病毒測試題答案名詞解釋1.抗原漂移:指甲型流感病毒的抗原性僅發生亞型內部較小的量變,即HA和NA僅發生小變異。而形成新的變種。2.抗原轉變:指甲型流感病毒每隔十數年發生抗原性大的變異(或質變),而產生新的亞型。抗原轉變可分為大組變異(HA和NA均變異)和亞型變異(僅HA變異,而NA未變或小變異)。3.神經氨酸酶(neuraminidase,NA):為流感病毒包膜表面蘑菇狀抗原,它具有酶活性和抗原性,抗-NA可抑制流感病毒從細胞內芽生釋放,但中和病毒作用。4.血凝素(hemagglutinin,HA):流感病毒包膜表面柱狀抗原,因能和人、雞、豚鼠等紅細胞表面受體結合,引起血凝而得名。它具有免疫原性,刺激機體產生的血凝抗體(抗-HA)為中和性抗體并可可抑制血凝。具有酶活性和抗原性,抗-填空1.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鼻病毒、腺病毒。2.流感病毒核糖核蛋白和M抗原,甲、乙、丙。,NA.4.單股負鏈RNA,分7~8個節段且容易發生基因重組。,核蛋白和RNA聚合酶。核心,內膜和外膜,HA(血凝素),NA(神經氨酸酶)7.HA,NA8.麻疹遲發性腦炎和亞急性硬化性全腦炎(SSPE)。9.睪丸炎,卵巢炎。10.輕微,先天性風疹。11.六鄰體,五鄰體。12.鼻病毒或冠狀病毒。三.單選題四.問答題人類對流感病毒和麻疹病毒的免疫力有何區別為什么人感染流感病毒只對同型流感病毒產生短暫的免疫力;而感染麻疹病毒后則可獲得持久的、牢固的免疫力。因為:(1)流感病毒是局部感染,病毒不入血;而麻疹病毒是全身感染,有兩次病毒血癥,病毒抗原可和免疫系統廣泛接觸。(2)流感病毒有三個型別,尤其甲型流感病毒又可分為許多亞型,各型之間無交叉反應;而麻疹病毒僅有一個型別。(3)流感病毒尤其是甲型流感病毒容易發生變異,而麻疹病毒的抗原習慣內穩定。2.甲型流感病毒為何容易引起大流行主要的原因是甲型流感病毒的HA,NA容易發生抗原轉變。構成HA,NA的大部分或全部氨基酸均可發生改變,出現抗原性完全不同的新亞型。變異由量變積累為質變。當新的流感病毒亞型出現時,人群普遍對其缺乏免疫力,因而容易引起大流行,甚至世界大流行。3.簡述流行性感冒病毒的形態結構及其主要結構成分的功能流行性感冒病毒為正粘病毒科的唯一病毒屬,它包括人類甲、乙、丙流感冒病毒及豬、馬、禽等流感病毒。流感冒病毒直徑80~120nm,呈球形、橢圓形或絲狀,新分離的毒株多呈絲狀。病毒的結構包括核心、基質(M)蛋白緩和包膜。核心由核蛋白包繞螺旋狀單股負鏈RNA(-ssRNA)和RNA多聚酶構成,核蛋白具有型特異性,是人類甲、乙、丙流感冒病毒的分型依據?;|蛋白包括基質蛋白(M1)和摸蛋白(M2)共同構成病毒衣殼,M蛋白亦具有型特異性。包膜為源于宿主細胞的脂質雙層,并鑲嵌著2種粘蛋白刺突,即柱狀的血凝素(HA)和神經氨酸酶(NA),HA,NA易變異,形成新的病毒亞型。流感病毒核心基因結構為5’帽狀結構-mRNA-3’-polyA。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的基因組分為8個節段,即RNA1~RNA3節段編碼RNA多聚酶,RNA4和RNA6分別編碼血凝素和神經氨酸酶,RNA7分別編碼基質蛋白膜蛋白蛋白,RNA8編碼非結構蛋白。丙型流感病毒基因組分為7個節段,缺少RNA6節段,RNA4節段編碼蛋白具有HA,NA兩種活性。4.簡述分離與鑒定流感病毒常用的實驗室檢驗步驟及結果判定分離流感病毒最常用的是雞胚接種法.取可疑流感患者急性期咽漱液或鼻咽拭子Hanks洗滌液,加入抗生素后,接種于10~20日齡雞胚羊膜腔,35℃孵育3天后,分別收集羊水和尿囊液,進行血凝試驗并測定其滴度.如血凝試驗陽性者,在分別以亞型特異性血凝抗體進行血凝抑制試驗2,鑒定其流感病毒5.從流感病毒的致病性與免疫性特征,來闡述對流行性感冒的預防策略和措施流感的潛伏期為數小時至72小時,多為1~2天,患者的傳染期為5~7天,即發病初期至發熱消退前。流感病毒感染人體后,定位于上呼吸道黏膜,在黏膜上皮細胞內增殖,導致宿主細胞變性、壞死、黏膜的充血水腫及分泌物增多。患者表現為鼻塞、流涕、咽痛、干咳等上呼吸道感染癥狀,此外患者的高熱、頭痛、全身不適等全身癥狀,可能與流感病毒誘生干擾素和細胞免疫調理作用以及病毒代謝毒素與宿主細胞壞死產物有關。免疫學特征:(1)由于流感病毒不引起病毒血癥,故病后免疫不十分穩固,感染后僅對同亞型病毒維持1~2年的免疫力;(2)乙型和丙型流感病毒不容易變異,故病后免疫相對穩固,而甲型流感病毒多容易變異,大約每10~15年發生一次大變異,產生新的亞型,有可能釀成一次世界大流行。甲型流感是一種高流行率、高死亡率(低病死率)傳播迅速的傳染病,目前預防甲型流感的主導措施依賴于世界性協作,共同對毒株的變異和人群對優勢毒株免疫水平進行監測一旦發現新的變異株日趨站優勢,應盡快接種相應的流感疫苗,尤其對兒童和老人,宜采取應急接種。逆轉錄病毒其它病毒測試題答案一.名詞解釋內基小體(negribady):是狂犬病病毒核衣殼積儲在細胞漿內,凝集而成的一種卵形或卵圓形的嗜酸性顆粒,廣泛分布在腦和神經細胞,呈圓形或卵圓形。逆轉錄病毒(retroviruses):是一組含逆轉錄酶,具有包膜的RNA病毒??梢鹑撕蛣游锇籽『虯IDS等嚴重疾病。:是存在于HIV病毒包膜上的特異性糖蛋白,構成包膜表面刺突,是病毒體與宿主細胞表面的CD4分子結合的部位,介導病毒與宿主細胞融合作用。4.街毒株:從人和自然感染的動物中分離并存在于自然界中的野生毒株。二.填空題1.人和動物.2.肌神經,血液。3.灰質處,傳出神經。腫瘤病毒亞科和慢病毒亞科。和HIV-2。和細胞膜上的CD4受體。7.gp120,CD4,TH,神經細胞,樹突狀細胞,單核巨噬細胞。三.單選題四.問答題1.簡述逆轉錄病毒的共同特征.具有包膜,圓形,80~120nm;兩條正鏈RNA基因組×103~×103;在病毒顆粒中含有依RNA-DNA的逆轉錄酶;復制通過DNA前體;前病毒整合于宿主細胞的染色體.2.簡述HIV的結構,傳播途徑結構:圓形,直徑約100nm。為球形有包膜病毒。包膜上有糖蛋白刺突,具有gp41和gp120表面蛋白。衣殼20面體對稱,核心為兩條相同的正鏈RNA、和核衣殼蛋白P7、逆轉錄酶組成。傳播途徑:HIV的傳染源為無癥狀病毒攜帶者和AIDS患者。主要通過性、血源和垂直傳播怎樣預防AIDS預防AIDS目前尚無有效疫苗。預防的主要措施是:(1)加強宣傳教育,普及預防知識,杜絕惡習如吸毒、性亂等。(2)對獻血員和器官捐獻者等應進行HIV抗體的檢測,確保血制品的安全性。(3)建立對HIV的監測,了解流行動態。(4)積極進行疫苗研制。支原體、衣原體和立克次體測試題答案名詞解釋支原體(mycoplasma):是一類沒有細胞壁,可在無生命培養基上生長繁殖的最小的原核細胞型微生物。解脲脲原體():又稱T株支原體,可產生尿素酶,分解尿素。通常寄居在人的泌尿生殖道,可引起非淋球性尿道炎。還可通過胎盤感染胎兒。冷凝集試驗:肺炎支原體引起的原發性非典型性肺炎患者血清中常出現一種冷凝集素,能與人O型紅細胞在0~4℃條件下發生凝集,置37℃凝集消失,以此可作疾病的輔助診斷。立克次體(rickettsia):是一類與節肢動物(虱、蚤、蜱、螨)等關系密切,在活細胞內寄生的原核細胞型微生物。外斐反應(Weil-Felixreaction):是用變形桿菌OX19、2、K株抗原代替立克次體抗原,與患者血清做凝集反應,檢查抗體水平和變化,輔助診斷斑疹傷寒等疾病的試驗。6.原體(elementarybody):在衣原體繁殖過程中所見較小的、具有感染性的顆粒為原體。7.性病淋巴肉瘤腫(LGV):為沙眼衣原體的一個生物學變種,即性病淋巴肉瘤腫變種。二.填空1.細胞壁,多形性。2.三,脂質。3.血清,油煎蛋。4.呼吸道,原發性非典型性肺炎。5.非淋球性尿道炎,胎盤。6.支原體、細菌L型。7.人虱,流行性斑疹傷寒。8.鼠,鼠蚤。9.流行性斑疹傷寒,地方性斑疹傷寒。10.恙螨,OXk。11.內毒素和磷脂酶A。12.雞胚卵黃囊接種、細胞培養。13.變形桿菌,立克次體。14.節肢動物。節肢動物。15.毛細血管,增生性、血栓性和壞死性。16.細胞內,原核。17.沙眼衣原體、鸚鵡熱衣原體,肺炎衣原體。18.二分裂,始體。19.沙眼衣原體,解脲脲原體。20.原體,始體。原體三.單選題四.問答題比較支原體與細菌L型的主要區別。支原體細菌L型自然界廣泛存在多在誘導因素下形成生長時需要膽固醇(除無膽甾醇原體外)生長時不需要膽固醇在任何情況下不能形成細胞壁除去誘因,可恢復原來的細胞壁肺炎支原體與解脲脲原體各能引起何種疾病肺炎支原體主要經過呼吸道傳播,能引起原發性非典型性肺炎與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支原體的致病作用是通過其特殊的頂端結構吸附在宿主細胞的表面,并有微管插入細胞內,進而釋放核酸酶、過氧化物酶等物質,導致紅細胞溶解、上皮細胞腫脹與壞死。解脲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