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神經元和突觸神經系統的感覺功能神經系統對軀體運動的調節神經系統對內臟活動的調節腦的高級功能神經元和突觸1神經系統
神經系統的組成
神經元
神經膠質細胞
神經系統神經系統的組成2神經系統
神經元即神經細胞,是神經系統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結構細胞體突起神經系統神經元3神經系統
突起樹突較短,有一至數個,呈樹狀分支軸突很長,由細胞體的軸丘分出,離開細胞體一定距離后獲得髓鞘,稱為神經纖維神經系統突起4神經系統
神經元結構神經系統神經元結構5
神經膠質細胞功能支持屏障轉運物質
神經膠質細胞功能6神經系統
神經纖維傳導
沿神經纖維傳導著的興奮稱為神經沖動
神經纖維傳導的特性
生理完整性
絕緣性
雙向性
相對不疲勞性
神經系統神經纖維傳導7神經系統神經系統8神經系統
神經元之間信息傳遞的方式
突觸傳遞
非定向突觸傳遞
電突觸傳遞
神經系統神經元之間信息傳遞的方式9神經系統
突觸
定義一個神經元的軸突末梢與其它神經元相接觸,并進行信息傳遞的相接觸部位
分類
神經系統突觸10神經系統
突觸的分類方法
根據突觸發生的部位分類根據突觸處信息的傳遞物分類根據對后繼神經元的影響分類神經系統突觸的分類方法11損傷后可表現不能站立或站立不穩,步態蹣跚其整個系統的活動主要在于保護機體、休整恢復、促進消化、積蓄能量以及加強排泄和生殖功能等方面。心得樂β2受體概念某些內臟疾病常引起體表特定部位發生疼痛或痛覺過敏原因是脊髓突然失去高位中樞的易化調節,而不是因切斷損傷的刺激引起的腦電圖特征是呈現去同步化的快波。十烴季胺N2受體投射纖維左右交叉,但頭面部的感覺投射是雙側性的;睡眠使機體的體力和精力得以恢復,并對大腦皮層起保護作用。大腦皮層對軀體運動的調節作用興奮性突觸的突觸前末稍,受軸突軸突突觸末稍的影響,因去極化而沖動削弱,遞質釋放量減少,不易甚至不能引起突觸后N元興奮所致的抑制小腦對軀體運動的調節作用小腦對軀體運動的調節作用包括皮層脊髓束和皮層腦干束見于成人困倦時及幼兒時期,臨床上θ波多見于精神病患者和癲癇病患者存在于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節神經元的突觸后膜及神經肌肉接頭的終板膜上易化區經常處于一定程度的興奮狀態緩慢、持久、定位不精確、對刺激分辨能力差N2型受體在骨骼肌終板膜上主要是舊小腦(小腦前葉和一部分后葉)功能神經系統
根據突觸發生的部位分類軸突—胞體突觸軸突—樹突突觸軸突—軸突突觸損傷后可表現不能站立或站立不穩,步態蹣跚神經系統根據突12神經系統根據突觸處信息的傳遞物分類化學性突觸電突觸,也稱縫隙連接根據對后繼神經元的影響分類興奮性突觸
抑制性突觸神經系統根據突觸處信息的傳遞物分類13神經系統
突觸的結構
突觸前膜突觸后膜突觸間隙
神經系統突觸的結構14神經系統人體解剖生理學培訓課件15神經系統
突觸傳遞
指突觸前細胞的信息引起突觸后細胞活動的過程突觸傳遞過程動作電位到達突觸前膜Ca2+內流囊泡的移動遞質的釋放遞質與突觸后膜上的受體結合突觸后膜對離子通透性改變后電位的產生
神經系統突觸傳遞指突觸前細胞的信息引起突觸后細胞活動16神經系統
突觸后電位
興奮性突觸后電位(EPSP)抑制性突觸后電位(IPSP)
神經系統突觸后電位17神經系統
興奮性突觸后電位(IPSP)突軸前膜釋放興奮性遞質,與突觸后膜上的受體結合提高了突觸后膜對Na+、K+等離子的通透性,特別是Na+內流,導致突觸后膜去極化興奮性突觸后電位可以總和,達到閾電位水平時,便可引起突觸后神經元發生動作電位,即發生興奮
神經系統興奮性突觸后電位(IPSP)18神經系統人體解剖生理學培訓課件19神經系統
抑制性突觸后電位(IPSP)突觸前膜釋放的是抑制性遞質,它與突觸后受體結合
提高了突觸后膜對K+、C1-,尤其是Cl-的通透性
后膜超極化,產生抑制性突觸后電位
抑制性后電位也可以總和,它降低突觸后膜的興奮性,阻止突觸后神經元發生興奮,出現抑制效應
神經系統抑制性突觸后電位(IPSP)20神經系統人體解剖生理學培訓課件21神經系統
突觸傳遞的特征
單向傳遞
中樞延擱
總和
興奮節律的改變
后放
對內環境變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勞性
神經系統突觸傳遞的特征22沿神經纖維傳導著的興奮稱為神經沖動損傷后表現出運動的準確性差,并出現震顫主要是舊小腦(小腦前葉和一部分后葉)功能經典感覺傳導道(除嗅覺外),一般的感覺傳導道上行到丘腦后,在丘腦換神經元(感覺接替核和聯絡核)后,再投射到大腦皮層的特定區域由神經末梢釋放的參與突觸傳遞的化學物質稱為神經遞質投射纖維左右交叉,但頭面部的感覺投射是雙側性的;小腦對軀體運動的調節作用包括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兩個部分后膜超極化,產生抑制性突觸后電位小腦對軀體運動的調節作用神經系統對軀體運動的調節N2型受體在骨骼肌終板膜上原因是脊髓突然失去高位中樞的易化調節,而不是因切斷損傷的刺激引起的其整個系統的活動主要在于保護機體、休整恢復、促進消化、積蓄能量以及加強排泄和生殖功能等方面。腱反射的減弱或消失,常提示反射弧的傳人、傳出通路或脊髓反射中樞的損害或中斷一般器官都接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的雙重支配一般器官都接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的雙重支配腱反射的減弱或消失,常提示反射弧的傳人、傳出通路或脊髓反射中樞的損害或中斷對內環境變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勞性投射區域的空間安排是倒置的但頭面部的內部安排仍是正立的沿神經纖維傳導著的興奮稱為神經沖動23神經系統人體解剖生理學培訓課件24神經遞質和受體神經遞質
由神經末梢釋放的參與突觸傳遞的化學物質稱為神經遞質
神經遞質的種類
外周神經遞質乙酰膽堿、去甲腎上腺素、嘌呤類和肽類中樞神經遞質乙酰膽堿、單胺類(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和5—羥色胺)、氨基酸類(谷氨酸、γ—氨基丁酸、甘氨酸)及肽類(P物質、腦啡肽等)神經遞質和受體神經遞質25遞質分類小分子快速作用遞質神經肽慢速作用遞質遞質分類26神經系統
膽堿能受體指能與乙酰膽堿發生特異性結合而產生生理效應的受體M型受體
存在于副交感神經節后纖維所支配的效應器細胞膜上
N型受體存在于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節神經元的突觸后膜及神經肌肉接頭的終板膜上
Nl型受體在神經節神經元突觸后膜上N2型受體在骨骼肌終板膜上
神經系統膽堿能受體指能與乙酰膽堿發生特異性結合而產27神經系統M型受體作用產生一系列副交感神經興奮的效應,如心臟活動抑制、支氣管及胃腸道平滑肌收縮、消化腺分泌增加、瞳孔縮小等Nl型受體節后神經興奮N2型受體骨骼肌收縮神經系統M型受體作用產生一系列副交感神經興奮的效應28神經系統
腎上腺素能受體是指能與兒茶酚胺(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發生特異性結合而產生生理效應的受體α受體平滑肌效應主要是興奮性的,皮膚和內臟血管收縮、子宮和擴瞳肌收縮,但胃腸平滑肌舒張β受體β1受體使心跳加快、加強、房室傳導加快
β2受體使骨骼肌血管、支氣管和胃腸平滑肌舒張
神經系統腎上腺素能受體是指能與兒茶酚胺(腎上腺素和去29神經系統
常見受體阻斷劑阿托品M受體六烴季胺N1受體十烴季胺N2受體筒箭毒N1N2受體酚妥拉明α受體心得安β受體氨酰心安β1受體心得樂β2受體神經系統常見受體阻斷劑30神經系統
膽堿能纖維釋放乙酰膽堿作為遞質的神經纖維稱為膽堿能纖維
包括植物性神經的節前纖維副交感神經節后纖維軀體運動神經纖維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經和骨骼肌的交感舒血管纖維
神經系統膽堿能纖維31神經系統
腎上腺素能纖維
釋放去甲腎上腺素作為遞質的神經纖維稱為腎上腺素能纖維
包括大部分交感神經節后纖維
神經系統腎上腺素能纖維32三、反射中樞活動的一般規律三、反射中樞活動的一般規律33神經系統反射弧中樞部分興奮的傳遞特征單向傳遞中樞延擱總和興奮節律的改變后放對內環境變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勞性神經系統反射弧中樞部分興奮的傳遞特征34神經系統
中樞抑制
突觸后抑制
突觸前抑制
神經系統中樞抑制35神經系統
突觸后抑制末梢釋放抑制性遞質,作用于后繼的神經元的突觸后膜而出現超極化
分類傳入側支性抑制回返性抑制
神經系統突觸后抑制36M型受體作用產生一系列副交感神經興奮的效應,如心臟活動抑制、支氣管及胃腸道平滑肌收縮、消化腺分泌增加、瞳孔縮小等胃→左上腹、肩胛間第一信號現實的具體的信號,如聲、光、氣味等主要功能是調節肌緊張,維持一定的姿勢和完成肌群之間的協調活動腱反射的減弱或消失,常提示反射弧的傳人、傳出通路或脊髓反射中樞的損害或中斷延髓存在有心血管活動中樞、呼吸中樞以及與消化有關的中樞損傷后表現出運動的準確性差,并出現震顫包括皮層脊髓束和皮層腦干束主要是舊小腦(小腦前葉和一部分后葉)功能功能引起特定的感覺,并激發大腦皮層發出神經沖動由神經末梢釋放的參與突觸傳遞的化學物質稱為神經遞質延髓存在有心血管活動中樞、呼吸中樞以及與消化有關的中樞各級中樞對內臟活動的調節各級中樞對內臟活動的調節后膜超極化,產生抑制性突觸后電位主要功能是發動隨意運動,調節精細動作,保持運動的協調性感覺傳導通路的共同特征原理患病器官與體表某部位在胚胎發生上屬同一節段結構主要是舊小腦(小腦前葉和一部分后葉)功能投射纖維左右交叉,但頭面部的感覺投射是雙側性的;神經系統M型受體作用產生一系列副交感神經興奮的效應,如心臟37神經系統神經系統38神經系統
突觸前抑制興奮性突觸的突觸前末稍,受軸突軸突突觸末稍的影響,因去極化而沖動削弱,遞質釋放量減少,不易甚至不能引起突觸后N元興奮所致的抑制神經系統突觸前抑制39神經系統
感覺傳導通路的共同特征
由三級神經元構成第一級位于脊神經節或腦神經節內
第二級位于脊髓后角或腦干內
第三級位于丘腦內
各種感覺傳導通路的第二級神經元發出的纖維,一般交叉到對側,經過丘腦和內囊,最后投射到大腦皮層相應區域
神經系統感覺傳導通路的共同特征40神經系統神經系統41神經系統
感覺投射系統特異投射系統
非特異投射系統
神經系統感覺投射系統42神經系統
特異投射系統經典感覺傳導道(除嗅覺外),一般的感覺傳導道上行到丘腦后,在丘腦換神經元(感覺接替核和聯絡核)后,再投射到大腦皮層的特定區域
功能引起特定的感覺,并激發大腦皮層發出神經沖動特點點對點
神經系統特異投射系統43神經系統神經系統44神經系統
非特異投射系統除嗅覺外的一般感覺傳導道上行經過腦干時,與腦干網狀結構的神經元多次換元,到達丘腦換元(中縫核群)后,彌散地投射到大腦皮層廣泛區域
功能維持或改變大腦皮層的興奮性,使機體保持覺醒狀態特點非點對點不能產生特定感覺
易受藥物的影響
神經系統非特異投射系統45神經系統大腦皮層的感覺功能
神經系統大腦皮層的感覺功能46包括皮層脊髓束和皮層腦干束投射區域的空間安排是倒置的但頭面部的內部安排仍是正立的是維持軀體姿勢的最基本的反射活動,是姿勢反射的基礎一般器官都接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的雙重支配神經元之間信息傳遞的方式延髓存在有心血管活動中樞、呼吸中樞以及與消化有關的中樞損傷后表現出運動的準確性差,并出現震顫主要是舊小腦(小腦前葉和一部分后葉)功能此時易導致心絞痛、哮喘、阻塞性肺氣腫缺氧的發作。慢痛刺激后0.成人睡眠開始后首先進入慢波睡眠,持續80~120分鐘后轉入快波睡眠,持續約20~30分鐘。成人睡眠開始后首先進入慢波睡眠,持續80~120分鐘后轉入快波睡眠,持續約20~30分鐘。小腦對軀體運動的調節作用對單一刺激做出行為反應的過程反射弧中樞部分興奮的傳遞特征通常將支配內臟器官功能的傳出神經稱為植物性神經投射區域的空間安排是倒置的但頭面部的內部安排仍是正立的損傷后可表現不能站立或站立不穩,步態蹣跚對單一刺激做出行為反應的過程主要是舊小腦(小腦前葉和一部分后葉)功能大腦皮層運動區對軀體運動的調節是通過錐體系和錐體外系實現的損傷后表現出運動的準確性差,并出現震顫神經系統體表感覺區感覺投射有如下特征投射纖維左右交叉,但頭面部的感覺投射是雙側性的;投射區域的大小與不同體表部位的感覺分辨精細程度有關投射區域的空間安排是倒置的但頭面部的內部安排仍是正立的包括皮層脊髓束和皮層腦干束神經系統體表感覺區47神經系統傷害性刺激→組織損傷→產生致痛化學物質:K+、H+組織胺、5-HT、緩激肽、前列腺素等→游離N末稍→一定形式的傳入沖動→CNS,產生痛覺皮膚痛內臟痛
神經系統傷害性刺激→組織損傷→產生致痛化學物質:K+、H48神經系統
皮膚痛覺快痛尖銳刺痛、定位精確、刺激撤除后迅速消失慢痛
刺激后0.5-1S出現,燒灼痛,定位不精確,常伴心率加快,血壓↑,呼吸改變及情緒變化神經系統皮膚痛覺49神經系統
內臟痛
緩慢、持久、定位不精確、對刺激分辨能力差
對機械牽拉、缺血、痙攣和炎癥等刺激敏感
常有牽涉痛
神經系統內臟痛50神經系統
牽涉痛
概念某些內臟疾病常引起體表特定部位發生疼痛或痛覺過敏
原理
患病器官與體表某部位在胚胎發生上屬同一節段結構神經系統牽涉痛51神經系統人體解剖生理學培訓課件52神經系統
常見牽涉痛發生部位心臟→心前區,左臂尺側(C3-T5)胃→左上腹、肩胛間肝、膽→右肩胛、上腹中部(T7-10,C3-4)闌尾炎→上腹部、臍部(T10)腎結石→腹股溝區,后腹膜骨骼肌神經系統常見牽涉痛發生部位53神經系統脊髓的運動神經元
α運動神經元軸突末梢分支支配骨骼肌纖維γ運動神經元支配骨骼肌內的梭內肌纖維
神經系統脊髓的運動神經元54神經系統神經系統55運動單位由一個運動神經元及其支配的全部肌纖維所構成的一個功能單位運動單位56根據突觸處信息的傳遞物分類如此互相交換,反復4~5次即完成睡眠過程。是維持軀體姿勢的最基本的反射活動,是姿勢反射的基礎第一信號系統以第一信號建立的條件反射的功能系統,它是人類與動物所共有β2受體使骨骼肌血管、支氣管和胃腸平滑肌舒張乙酰膽堿、去甲腎上腺素、嘌呤類和肽類α運動神經元軸突末梢分支支配骨骼肌纖維快波睡眠又稱異相睡眠或快動眼睡眠。投射纖維左右交叉,但頭面部的感覺投射是雙側性的;腱反射的減弱或消失,常提示反射弧的傳人、傳出通路或脊髓反射中樞的損害或中斷抑制性突觸后電位(IPSP)Nl型受體節后神經興奮Nl型受體在神經節神經元突觸后膜上包括皮層脊髓束和皮層腦干束α受體平滑肌效應主要是興奮性的,皮膚和內臟血管收縮、子宮和擴瞳肌收縮,但胃腸平滑肌舒張損傷后表現出運動的準確性差,并出現震顫概念某些內臟疾病常引起體表特定部位發生疼痛或痛覺過敏腦干對軀體運動的調節作用肌肉血管收縮腎上腺素能)興奮性突觸的突觸前末稍,受軸突軸突突觸末稍的影響,因去極化而沖動削弱,遞質釋放量減少,不易甚至不能引起突觸后N元興奮所致的抑制包括皮層脊髓束和皮層腦干束加強腦干網狀結構易化區而加強脊髓運動神經元的活動根據突觸處信息的傳遞物分類57神經系統
脊休克
概念脊髓與高位中樞離斷后,斷面以下的脊髓暫時喪失反射活動的能力,進入無反應狀態的現象
表現離斷面以下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緊張性減低甚至消失;外周血管擴張,血壓下降;發汗反射不能出現;大小便潴留原因是脊髓突然失去高位中樞的易化調節,而不是因切斷損傷的刺激引起的脊休克現象持續一段時間后,脊髓反射可逐漸恢復
神經系統脊休克58神經系統
脊髓是軀體運動最基本的反射中樞,可單獨完成一些簡單的反射正常狀態下脊髓是在高位中樞調節下進行活動的
神經系統脊髓是軀體運動最基本的反射中樞,可單獨完成一些簡單59神經系統
牽張反射
有神經支配的骨骼肌在受到牽拉而伸長時,反射性地引起受牽拉的同一塊肌肉發生收縮,這種反射活動稱為牽張反射腱反射
肌緊張
神經系統牽張反射60神經系統人體解剖生理學培訓課件61神經系統
腱反射指快速牽拉肌腱時發生的牽張反射為單突觸反射,反射反應的潛伏期很短表現為肌肉的縮短
神經系統腱反射62神經系統膝跳反射神經系統膝跳反射63神經系統肌緊張指緩慢持續牽拉肌腱時發生的牽張反射可能是多突觸反射是維持軀體姿勢的最基本的反射活動,是姿勢反射的基礎表現為受牽拉的肌肉發生緊張性收縮,阻止被拉長神經系統肌緊張64神經系統
在整體內,牽張反射受高位中樞的調節
腱反射的減弱或消失,常提示反射弧的傳人、傳出通路或脊髓反射中樞的損害或中斷
腱反射的亢進則常提示高位中樞的病變
神經系統在整體內,牽張反射受高位中樞的調節65神經系統
去大腦僵直
動物的中腦上、下丘之間橫斷后,由于中斷了大腦皮層運動區和紋狀體等部位對腦干抑制區的作用,使抑制區活動減弱,易化區活動相對增強,可出現伸肌緊張性亢進的現象
神經系統去大腦僵直66神經系統人體解剖生理學培訓課件67神經系統
腦干對軀體運動的調節作用
易化作用抑制作用
神經系統腦干對軀體運動的調節作用68神經系統
腦干網狀結構易化區
延髓網狀結構的背外側部、腦橋的被蓋、中腦、下丘腦和丘腦的某些部位
易化區經常處于一定程度的興奮狀態
通過網狀脊髓束和前庭脊髓束興奮γ運動神經元而使肌緊張加強
神經系統腦干網狀結構易化區69根據突觸發生的部位分類功能維持或改變大腦皮層的興奮性,使機體保持覺醒狀態腱反射的亢進則常提示高位中樞的病變興奮性突觸后電位(EPSP)反射弧中樞部分興奮的傳遞特征由一個運動神經元及其支配的全部肌纖維所構成的一個功能單位傷害性刺激→組織損傷→產生致痛化學物質:K+、H+組織胺、5-HT、緩激肽、前列腺素等→游離N末稍→一定形式的傳入沖動→CNS,產生痛覺N2型受體骨骼肌收縮主要功能是發動隨意運動,調節精細動作,保持運動的協調性緩慢、持久、定位不精確、對刺激分辨能力差M型受體作用產生一系列副交感神經興奮的效應,如心臟活動抑制、支氣管及胃腸道平滑肌收縮、消化腺分泌增加、瞳孔縮小等第一級位于脊神經節或腦神經節內投射區域的空間安排是倒置的但頭面部的內部安排仍是正立的α運動神經元軸突末梢分支支配骨骼肌纖維根據對后繼神經元的影響分類第一信號系統以第一信號建立的條件反射的功能系統,它是人類與動物所共有投射區域的空間安排是倒置的但頭面部的內部安排仍是正立的心臟→心前區,左臂尺側(C3-T5)抑制性突觸后電位(IPSP)大腦皮層控制機體的隨意運動神經系統
腦干網狀結構抑制區
延髓網狀結構的腹內側部分通過網狀脊髓束經常抑制脊髓γ運動神經元
根據突觸發生的部位分類神經系統腦干網狀結構抑制區70神經系統
小腦對軀體運動的調節作用
調節身體的平衡
調節肌緊張
調節隨意運動
神經系統小腦對軀體運動的調節作用71神經系統人體解剖生理學培訓課件72神經系統
調節身體的平衡主要是絨球小結葉功能損傷后可表現不能站立或站立不穩,步態蹣跚
神經系統調節身體的平衡73神經系統
調節隨意運動主要是舊小腦(小腦前葉和一部分后葉)功能加強腦干網狀結構易化區而加強脊髓運動神經元的活動
通過延髓網狀結構抑制區抑制脊髓運動神經元的活動
易化作用占主要地位
損傷后表現為肌緊張降低
神經系統調節隨意運動74神經系統
調節隨意運動主要是新小腦功能損傷后表現出運動的準確性差,并出現震顫
神經系統調節隨意運動75神經系統
大腦皮層對軀體運動的調節作用
大腦皮層控制機體的隨意運動
中央前回的4區和6區是主要的運動區大腦皮層運動區對軀體運動的調節是通過錐體系和錐體外系實現的
神經系統大腦皮層對軀體運動的調節作用76神經系統
皮層運動區控制軀體運動的特點
對軀體運動的調節是交叉性的,但對頭面部肌肉的支配是雙側性的
定位精確、倒置排列運動愈精細復雜的肌肉,在皮層的代表區愈大
刺激皮層運動區所引起的肌肉運動主要是個別肌肉的收縮,不發生肌肉群的協同性收縮
神經系統皮層運動區控制軀體運動的特點77神經系統人體解剖生理學培訓課件78神經系統
錐體系
由皮層運動區錐體細胞發出至脊髓和腦干f組成的支配下運動N元的傳導束包括皮層脊髓束和皮層腦干束
主要功能是發動隨意運動,調節精細動作,保持運動的協調性
神經系統錐體系79神經系統
錐體外系是錐體系之外調節軀體運動的下行傳導纖維
主要功能是調節肌緊張,維持一定的姿勢和完成肌群之間的協調活動
神經系統錐體外系80神經系統人體解剖生理學培訓課件81神經系統
自主神經系統
通常將支配內臟器官功能的傳出神經稱為植物性神經
包括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兩個部分一般器官都接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的雙重支配
神經系統自主神經系統82神經系統人體解剖生理學培訓課件83神經系統
自主神經的主要生理作用1
交感神經
副交感神經
心跳加強加快
心跳減慢減弱肌肉血管收縮腎上腺素能)或舒張(膽堿能)
冠狀動脈及外生殖器血管舒張
血壓升高
循環系統
呼吸系統
支氣管平滑肌舒張
支氣管平滑肌收縮
消化器官消化道運動及分泌抑制括約肌收縮消化道運動及分泌增強括約肌舒張神經系統自主神經的主要生理作用1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84神經系統
自主神經的主要生理作用2交感神經
副交感神經
逼尿肌舒張括約肌收縮逼尿肌收縮括約肌舒張泌尿器官眼
瞳孔擴大豎毛肌收縮
瞳孔縮小
汗腺
汗腺分泌
代謝,內分泌
糖原分解腎上腺髓質分泌增加
糖原合成胰島素分泌增加神經系統自主神經的主要生理作用2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逼85自主神經系統的功能活動特征緊張性作用拮抗作用自主神經系統的功能活動特征86自主神經系統的主要功能交感神經系統的活動一般比較廣泛,常以整個系統參與反應。交感神經系統作為一個完整的系統進行活動時,其主要作用在于促使機體能適應環境的急聚變化。自主神經系統的主要功能87副交感神經系統的活動,不如交感神經系統的活動那樣廣泛,而是比較局限的。其整個系統的活動主要在于保護機體、休整恢復、促進消化、積蓄能量以及加強排泄和生殖功能等方面。副交感神經系統的活動,不如交感神經系統的活動那樣廣泛,而是比88各級中樞對內臟活動的調節脊髓是內臟反射活動的初級中樞,如基本的血管張力反射、發汗反射、排尿反射、陰莖勃起反射延髓存在有心血管活動中樞、呼吸中樞以及與消化有關的中樞各級中樞對內臟活動的調節89各級中樞對內臟活動的調節提高了突觸后膜對K+、C1-,尤其是Cl-的通透性后膜超極化,產生抑制性突觸后電位指兩個刺激在時間上很靠近地重復發生,最后在腦內逐漸形成聯系。是維持軀體姿勢的最基本的反射活動,是姿勢反射的基礎第一信號現實的具體的信號,如聲、光、氣味等損傷后可表現不能站立或站立不穩,步態蹣跚指緩慢持續牽拉肌腱時發生的牽張反射腎上腺素能受體是指能與兒茶酚胺(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發生特異性結合而產生生理效應的受體投射區域的空間安排是倒置的但頭面部的內部安排仍是正立的原理患病器官與體表某部位在胚胎發生上屬同一節段結構是較高級的調節內臟活動的中樞反射弧中樞部分興奮的傳遞特征三、反射中樞活動的一般規律主要是舊小腦(小腦前葉和一部分后葉)功能主要是舊小腦(小腦前葉和一部分后葉)功能5-1S出現,燒灼痛,定位不精確,常伴心率加快,血壓↑,呼吸改變及情緒變化投射區域的空間安排是倒置的但頭面部的內部安排仍是正立的由神經末梢釋放的參與突觸傳遞的化學物質稱為神經遞質下丘腦對內臟活動的調節是較高級的調節內臟活動的中樞水平衡調節攝食行為調節體溫調節對腺垂體激素分泌的調節對生物節律的控制各級中樞對內臟活動的調節下丘腦對內臟活動的調節90學習和記憶學習的形式非聯合型學習對單一刺激做出行為反應的過程分為:習慣化、敏感化聯合型學習指兩個刺激在時間上很靠近地重復發生,最后在腦內逐漸形成聯系。條件反射的建立過程屬于聯合型學習學習和記憶學習的形式91學習和記憶
反射是指在中樞神經系統的參與下,機體對內外環境刺激的規律性應答條件反射后天訓練形成臨時聯系起來高等動物必須皮層參于非條件反射先天固有有固定反射弧不一定需大腦皮層參于學習和記憶反射92神經系統人體解剖生理學培訓課件93條件反射的建立強化形成條件反射的基本條件就是無關刺激與非條件刺激在時間上的結合消退條件反射建立之后,如果反復應用條件刺激而不給予非條件刺激強化,條件反射就會逐漸減弱,最后完全不出現條件反射的建立94神經系統第一信號現實的具體的信號,如聲、光、氣味等第一信號系統以第一信號建立的條件反射的功能系統,它是人類與動物所共有
第二信號現實的抽象信號,如語言、文字第二信號系統以第二信號建立的條件反射的功能系統它是人類所特有
神經系統第一信號現實的具體的信號,如聲95記憶過程感覺性記憶第一級記憶第二級記憶第三級記憶記憶過程96神經系統人體解剖生理學培訓課件97神經系統腦電圖人在安靜狀態下,沒有任何特定的刺激時,將引導電極放置在頭皮上,通過腦電圖機所記錄的皮層自發電位變化的圖形基本類型α、β、δ和θ
神經系統腦電圖98神經系統人體解剖生理學培訓課件99神經系統α波頻率為8-13次/sec,正常成人在安靜、清醒并閉目時可以出現
β波頻率為14-30次/sec,當人處于興奮、覺醒時能觀察到δ波頻率為0.5—3次/sec,正常成人在清醒狀態下,幾乎沒有δ波,但在睡眠過程中可出現θ波頻率較低、振幅較大的波,頻率為4-7次/sec。見于成人困倦時及幼兒時期,臨床上θ波多見于精神病患者和癲癇病患者
神經系統α波頻率為8-13次/sec,正常成人在安靜100神經系統覺醒與睡眠覺醒狀態的維持各種傳入沖動,經腦干網狀結構上行激動系統的傳導,并以乙酰膽堿為遞質,使大腦皮層處于覺醒狀態。神經系統覺醒與睡眠101神經系統睡眠使機體的體力和精力得以恢復,并對大腦皮層起保護作用。睡眠的時相慢波睡眠快波睡眠
神經系統睡眠使機體的體力和精力得以恢復,并對大腦皮層起保護作102神經系統慢波睡眠慢波睡眠的腦電圖特征是呈現同步化的慢波。慢波睡眠時的一般表現為:各種感覺功能減退,骨骼肌反射活動和肌緊張減退、自主神經功能普遍下降,但胃液分泌和發汗功能增強,生長素分泌明顯增多。慢波睡眠有利于促進生長和恢復體力。
神經系統慢波睡眠慢波睡眠的腦電圖特征是呈現同步化的慢波。103神經系統快波睡眠又稱異相睡眠或快動眼睡眠。腦電圖特征是呈現去同步化的快波。各種感覺和軀體運動功能進一步減退。還可有間斷性的陣發性表現:如出現眼球快速運動、部分肢體抽動、心率變快、血壓升高、呼吸加快等表現。此時易導致心絞痛、哮喘、阻塞性肺氣腫缺氧的發作。神經系統快波睡眠又稱異相睡眠或快動眼睡眠。104神經系統快波睡眠期間,腦內蛋白質合成增加,新的突觸聯系建立,這有利于幼兒神經系統的成熟、促進學習記憶活動和精力的恢復。喚醒時80%的人報告說正在做夢,所以做夢也是快波睡眠的一個特征。
神經系統快波睡眠期間,腦內蛋白質合成增加,新的突觸聯系建立,105神經系統睡眠時相的轉換
成人睡眠開始后首先進入慢波睡眠,持續80~120分鐘后轉入快波睡眠,持續約20~30分鐘。然后又轉入慢波睡眠。如此互相交換,反復4~5次即完成睡眠過程。
神經系統睡眠時相的轉換106遞質分類小分子快速作用遞質神經肽慢速作用遞質遞質分類107神經系統
突觸前抑制興奮性突觸的突觸前末稍,受軸突軸突突觸末稍的影響,因去極化而沖動削弱,遞質釋放量減少,不易甚至不能引起突觸后N元興奮所致的抑制神經系統突觸前抑制108神經系統神經系統109神經系統傷害性刺激→組織損傷→產生致痛化學物質:K+、H+組織胺、5-HT、緩激肽、前列腺素等→游離N末稍→一定形式的傳入沖動→CNS,產生痛覺皮膚痛內臟痛
神經系統傷害性刺激→組織損傷→產生致痛化學物質:K+、H110神經系統
牽涉痛
概念某些內臟疾病常引起體表特定部位發生疼痛或痛覺過敏
原理
患病器官與體表某部位在胚胎發生上屬同一節段結構神經系統牽涉痛111記憶過程感覺性記憶第一級記憶第二級記憶第三級記憶記憶過程112神經系統α波頻率為8-13次/sec,正常成人在安靜、清醒并閉目時可以出現
β波頻率為14-30次/sec,當人處于興奮、覺醒時能觀察到δ波頻率為0.5—3次/sec,正常成人在清醒狀態下,幾乎沒有δ波,但在睡眠過程中可出現θ波頻率較低、振幅較大的波,頻率為4-7次/sec。見于成人困倦時及幼兒時期,臨床上θ波多見于精神病患者和癲癇病患者
神經系統α波頻率為8-13次/sec,正常成人在安靜113神經系統快波睡眠又稱異相睡眠或快動眼睡眠。腦電圖特征是呈現去同步化的快波。各種感覺和軀體運動功能進一步減退。還可有間斷性的陣發性表現:如出現眼球快速運動、部分肢體抽動、心率變快、血壓升高、呼吸加快等表現。此時易導致心絞痛、哮喘、阻塞性肺氣腫缺氧的發作。神經系統快波睡眠又稱異相睡眠或快動眼睡眠。114神經元和突觸神經系統的感覺功能神經系統對軀體運動的調節神經系統對內臟活動的調節腦的高級功能神經元和突觸115神經系統
神經系統的組成
神經元
神經膠質細胞
神經系統神經系統的組成116神經系統
神經元即神經細胞,是神經系統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結構細胞體突起神經系統神經元117神經系統
突起樹突較短,有一至數個,呈樹狀分支軸突很長,由細胞體的軸丘分出,離開細胞體一定距離后獲得髓鞘,稱為神經纖維神經系統突起118神經系統
神經元結構神經系統神經元結構119
神經膠質細胞功能支持屏障轉運物質
神經膠質細胞功能120神經系統
神經纖維傳導
沿神經纖維傳導著的興奮稱為神經沖動
神經纖維傳導的特性
生理完整性
絕緣性
雙向性
相對不疲勞性
神經系統神經纖維傳導121神經系統神經系統122神經系統
神經元之間信息傳遞的方式
突觸傳遞
非定向突觸傳遞
電突觸傳遞
神經系統神經元之間信息傳遞的方式123神經系統
突觸
定義一個神經元的軸突末梢與其它神經元相接觸,并進行信息傳遞的相接觸部位
分類
神經系統突觸124神經系統
突觸的分類方法
根據突觸發生的部位分類根據突觸處信息的傳遞物分類根據對后繼神經元的影響分類神經系統突觸的分類方法125損傷后可表現不能站立或站立不穩,步態蹣跚其整個系統的活動主要在于保護機體、休整恢復、促進消化、積蓄能量以及加強排泄和生殖功能等方面。心得樂β2受體概念某些內臟疾病常引起體表特定部位發生疼痛或痛覺過敏原因是脊髓突然失去高位中樞的易化調節,而不是因切斷損傷的刺激引起的腦電圖特征是呈現去同步化的快波。十烴季胺N2受體投射纖維左右交叉,但頭面部的感覺投射是雙側性的;睡眠使機體的體力和精力得以恢復,并對大腦皮層起保護作用。大腦皮層對軀體運動的調節作用興奮性突觸的突觸前末稍,受軸突軸突突觸末稍的影響,因去極化而沖動削弱,遞質釋放量減少,不易甚至不能引起突觸后N元興奮所致的抑制小腦對軀體運動的調節作用小腦對軀體運動的調節作用包括皮層脊髓束和皮層腦干束見于成人困倦時及幼兒時期,臨床上θ波多見于精神病患者和癲癇病患者存在于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節神經元的突觸后膜及神經肌肉接頭的終板膜上易化區經常處于一定程度的興奮狀態緩慢、持久、定位不精確、對刺激分辨能力差N2型受體在骨骼肌終板膜上主要是舊小腦(小腦前葉和一部分后葉)功能神經系統
根據突觸發生的部位分類軸突—胞體突觸軸突—樹突突觸軸突—軸突突觸損傷后可表現不能站立或站立不穩,步態蹣跚神經系統根據突126神經系統根據突觸處信息的傳遞物分類化學性突觸電突觸,也稱縫隙連接根據對后繼神經元的影響分類興奮性突觸
抑制性突觸神經系統根據突觸處信息的傳遞物分類127神經系統
突觸的結構
突觸前膜突觸后膜突觸間隙
神經系統突觸的結構128神經系統人體解剖生理學培訓課件129神經系統
突觸傳遞
指突觸前細胞的信息引起突觸后細胞活動的過程突觸傳遞過程動作電位到達突觸前膜Ca2+內流囊泡的移動遞質的釋放遞質與突觸后膜上的受體結合突觸后膜對離子通透性改變后電位的產生
神經系統突觸傳遞指突觸前細胞的信息引起突觸后細胞活動130神經系統
突觸后電位
興奮性突觸后電位(EPSP)抑制性突觸后電位(IPSP)
神經系統突觸后電位131神經系統
興奮性突觸后電位(IPSP)突軸前膜釋放興奮性遞質,與突觸后膜上的受體結合提高了突觸后膜對Na+、K+等離子的通透性,特別是Na+內流,導致突觸后膜去極化興奮性突觸后電位可以總和,達到閾電位水平時,便可引起突觸后神經元發生動作電位,即發生興奮
神經系統興奮性突觸后電位(IPSP)132神經系統人體解剖生理學培訓課件133神經系統
抑制性突觸后電位(IPSP)突觸前膜釋放的是抑制性遞質,它與突觸后受體結合
提高了突觸后膜對K+、C1-,尤其是Cl-的通透性
后膜超極化,產生抑制性突觸后電位
抑制性后電位也可以總和,它降低突觸后膜的興奮性,阻止突觸后神經元發生興奮,出現抑制效應
神經系統抑制性突觸后電位(IPSP)134神經系統人體解剖生理學培訓課件135神經系統
突觸傳遞的特征
單向傳遞
中樞延擱
總和
興奮節律的改變
后放
對內環境變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勞性
神經系統突觸傳遞的特征136沿神經纖維傳導著的興奮稱為神經沖動損傷后表現出運動的準確性差,并出現震顫主要是舊小腦(小腦前葉和一部分后葉)功能經典感覺傳導道(除嗅覺外),一般的感覺傳導道上行到丘腦后,在丘腦換神經元(感覺接替核和聯絡核)后,再投射到大腦皮層的特定區域由神經末梢釋放的參與突觸傳遞的化學物質稱為神經遞質投射纖維左右交叉,但頭面部的感覺投射是雙側性的;小腦對軀體運動的調節作用包括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兩個部分后膜超極化,產生抑制性突觸后電位小腦對軀體運動的調節作用神經系統對軀體運動的調節N2型受體在骨骼肌終板膜上原因是脊髓突然失去高位中樞的易化調節,而不是因切斷損傷的刺激引起的其整個系統的活動主要在于保護機體、休整恢復、促進消化、積蓄能量以及加強排泄和生殖功能等方面。腱反射的減弱或消失,常提示反射弧的傳人、傳出通路或脊髓反射中樞的損害或中斷一般器官都接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的雙重支配一般器官都接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的雙重支配腱反射的減弱或消失,常提示反射弧的傳人、傳出通路或脊髓反射中樞的損害或中斷對內環境變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勞性投射區域的空間安排是倒置的但頭面部的內部安排仍是正立的沿神經纖維傳導著的興奮稱為神經沖動137神經系統人體解剖生理學培訓課件138神經遞質和受體神經遞質
由神經末梢釋放的參與突觸傳遞的化學物質稱為神經遞質
神經遞質的種類
外周神經遞質乙酰膽堿、去甲腎上腺素、嘌呤類和肽類中樞神經遞質乙酰膽堿、單胺類(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和5—羥色胺)、氨基酸類(谷氨酸、γ—氨基丁酸、甘氨酸)及肽類(P物質、腦啡肽等)神經遞質和受體神經遞質139遞質分類小分子快速作用遞質神經肽慢速作用遞質遞質分類140神經系統
膽堿能受體指能與乙酰膽堿發生特異性結合而產生生理效應的受體M型受體
存在于副交感神經節后纖維所支配的效應器細胞膜上
N型受體存在于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節神經元的突觸后膜及神經肌肉接頭的終板膜上
Nl型受體在神經節神經元突觸后膜上N2型受體在骨骼肌終板膜上
神經系統膽堿能受體指能與乙酰膽堿發生特異性結合而產141神經系統M型受體作用產生一系列副交感神經興奮的效應,如心臟活動抑制、支氣管及胃腸道平滑肌收縮、消化腺分泌增加、瞳孔縮小等Nl型受體節后神經興奮N2型受體骨骼肌收縮神經系統M型受體作用產生一系列副交感神經興奮的效應142神經系統
腎上腺素能受體是指能與兒茶酚胺(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發生特異性結合而產生生理效應的受體α受體平滑肌效應主要是興奮性的,皮膚和內臟血管收縮、子宮和擴瞳肌收縮,但胃腸平滑肌舒張β受體β1受體使心跳加快、加強、房室傳導加快
β2受體使骨骼肌血管、支氣管和胃腸平滑肌舒張
神經系統腎上腺素能受體是指能與兒茶酚胺(腎上腺素和去143神經系統
常見受體阻斷劑阿托品M受體六烴季胺N1受體十烴季胺N2受體筒箭毒N1N2受體酚妥拉明α受體心得安β受體氨酰心安β1受體心得樂β2受體神經系統常見受體阻斷劑144神經系統
膽堿能纖維釋放乙酰膽堿作為遞質的神經纖維稱為膽堿能纖維
包括植物性神經的節前纖維副交感神經節后纖維軀體運動神經纖維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經和骨骼肌的交感舒血管纖維
神經系統膽堿能纖維145神經系統
腎上腺素能纖維
釋放去甲腎上腺素作為遞質的神經纖維稱為腎上腺素能纖維
包括大部分交感神經節后纖維
神經系統腎上腺素能纖維146三、反射中樞活動的一般規律三、反射中樞活動的一般規律147神經系統反射弧中樞部分興奮的傳遞特征單向傳遞中樞延擱總和興奮節律的改變后放對內環境變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勞性神經系統反射弧中樞部分興奮的傳遞特征148神經系統
中樞抑制
突觸后抑制
突觸前抑制
神經系統中樞抑制149神經系統
突觸后抑制末梢釋放抑制性遞質,作用于后繼的神經元的突觸后膜而出現超極化
分類傳入側支性抑制回返性抑制
神經系統突觸后抑制150M型受體作用產生一系列副交感神經興奮的效應,如心臟活動抑制、支氣管及胃腸道平滑肌收縮、消化腺分泌增加、瞳孔縮小等胃→左上腹、肩胛間第一信號現實的具體的信號,如聲、光、氣味等主要功能是調節肌緊張,維持一定的姿勢和完成肌群之間的協調活動腱反射的減弱或消失,常提示反射弧的傳人、傳出通路或脊髓反射中樞的損害或中斷延髓存在有心血管活動中樞、呼吸中樞以及與消化有關的中樞損傷后表現出運動的準確性差,并出現震顫包括皮層脊髓束和皮層腦干束主要是舊小腦(小腦前葉和一部分后葉)功能功能引起特定的感覺,并激發大腦皮層發出神經沖動由神經末梢釋放的參與突觸傳遞的化學物質稱為神經遞質延髓存在有心血管活動中樞、呼吸中樞以及與消化有關的中樞各級中樞對內臟活動的調節各級中樞對內臟活動的調節后膜超極化,產生抑制性突觸后電位主要功能是發動隨意運動,調節精細動作,保持運動的協調性感覺傳導通路的共同特征原理患病器官與體表某部位在胚胎發生上屬同一節段結構主要是舊小腦(小腦前葉和一部分后葉)功能投射纖維左右交叉,但頭面部的感覺投射是雙側性的;神經系統M型受體作用產生一系列副交感神經興奮的效應,如心臟151神經系統神經系統152神經系統
突觸前抑制興奮性突觸的突觸前末稍,受軸突軸突突觸末稍的影響,因去極化而沖動削弱,遞質釋放量減少,不易甚至不能引起突觸后N元興奮所致的抑制神經系統突觸前抑制153神經系統
感覺傳導通路的共同特征
由三級神經元構成第一級位于脊神經節或腦神經節內
第二級位于脊髓后角或腦干內
第三級位于丘腦內
各種感覺傳導通路的第二級神經元發出的纖維,一般交叉到對側,經過丘腦和內囊,最后投射到大腦皮層相應區域
神經系統感覺傳導通路的共同特征154神經系統神經系統155神經系統
感覺投射系統特異投射系統
非特異投射系統
神經系統感覺投射系統156神經系統
特異投射系統經典感覺傳導道(除嗅覺外),一般的感覺傳導道上行到丘腦后,在丘腦換神經元(感覺接替核和聯絡核)后,再投射到大腦皮層的特定區域
功能引起特定的感覺,并激發大腦皮層發出神經沖動特點點對點
神經系統特異投射系統157神經系統神經系統158神經系統
非特異投射系統除嗅覺外的一般感覺傳導道上行經過腦干時,與腦干網狀結構的神經元多次換元,到達丘腦換元(中縫核群)后,彌散地投射到大腦皮層廣泛區域
功能維持或改變大腦皮層的興奮性,使機體保持覺醒狀態特點非點對點不能產生特定感覺
易受藥物的影響
神經系統非特異投射系統159神經系統大腦皮層的感覺功能
神經系統大腦皮層的感覺功能160包括皮層脊髓束和皮層腦干束投射區域的空間安排是倒置的但頭面部的內部安排仍是正立的是維持軀體姿勢的最基本的反射活動,是姿勢反射的基礎一般器官都接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的雙重支配神經元之間信息傳遞的方式延髓存在有心血管活動中樞、呼吸中樞以及與消化有關的中樞損傷后表現出運動的準確性差,并出現震顫主要是舊小腦(小腦前葉和一部分后葉)功能此時易導致心絞痛、哮喘、阻塞性肺氣腫缺氧的發作。慢痛刺激后0.成人睡眠開始后首先進入慢波睡眠,持續80~120分鐘后轉入快波睡眠,持續約20~30分鐘。成人睡眠開始后首先進入慢波睡眠,持續80~120分鐘后轉入快波睡眠,持續約20~30分鐘。小腦對軀體運動的調節作用對單一刺激做出行為反應的過程反射弧中樞部分興奮的傳遞特征通常將支配內臟器官功能的傳出神經稱為植物性神經投射區域的空間安排是倒置的但頭面部的內部安排仍是正立的損傷后可表現不能站立或站立不穩,步態蹣跚對單一刺激做出行為反應的過程主要是舊小腦(小腦前葉和一部分后葉)功能大腦皮層運動區對軀體運動的調節是通過錐體系和錐體外系實現的損傷后表現出運動的準確性差,并出現震顫神經系統體表感覺區感覺投射有如下特征投射纖維左右交叉,但頭面部的感覺投射是雙側性的;投射區域的大小與不同體表部位的感覺分辨精細程度有關投射區域的空間安排是倒置的但頭面部的內部安排仍是正立的包括皮層脊髓束和皮層腦干束神經系統體表感覺區161神經系統傷害性刺激→組織損傷→產生致痛化學物質:K+、H+組織胺、5-HT、緩激肽、前列腺素等→游離N末稍→一定形式的傳入沖動→CNS,產生痛覺皮膚痛內臟痛
神經系統傷害性刺激→組織損傷→產生致痛化學物質:K+、H162神經系統
皮膚痛覺快痛尖銳刺痛、定位精確、刺激撤除后迅速消失慢痛
刺激后0.5-1S出現,燒灼痛,定位不精確,常伴心率加快,血壓↑,呼吸改變及情緒變化神經系統皮膚痛覺163神經系統
內臟痛
緩慢、持久、定位不精確、對刺激分辨能力差
對機械牽拉、缺血、痙攣和炎癥等刺激敏感
常有牽涉痛
神經系統內臟痛164神經系統
牽涉痛
概念某些內臟疾病常引起體表特定部位發生疼痛或痛覺過敏
原理
患病器官與體表某部位在胚胎發生上屬同一節段結構神經系統牽涉痛165神經系統人體解剖生理學培訓課件166神經系統
常見牽涉痛發生部位心臟→心前區,左臂尺側(C3-T5)胃→左上腹、肩胛間肝、膽→右肩胛、上腹中部(T7-10,C3-4)闌尾炎→上腹部、臍部(T10)腎結石→腹股溝區,后腹膜骨骼肌神經系統常見牽涉痛發生部位167神經系統脊髓的運動神經元
α運動神經元軸突末梢分支支配骨骼肌纖維γ運動神經元支配骨骼肌內的梭內肌纖維
神經系統脊髓的運動神經元168神經系統神經系統169運動單位由一個運動神經元及其支配的全部肌纖維所構成的一個功能單位運動單位170根據突觸處信息的傳遞物分類如此互相交換,反復4~5次即完成睡眠過程。是維持軀體姿勢的最基本的反射活動,是姿勢反射的基礎第一信號系統以第一信號建立的條件反射的功能系統,它是人類與動物所共有β2受體使骨骼肌血管、支氣管和胃腸平滑肌舒張乙酰膽堿、去甲腎上腺素、嘌呤類和肽類α運動神經元軸突末梢分支支配骨骼肌纖維快波睡眠又稱異相睡眠或快動眼睡眠。投射纖維左右交叉,但頭面部的感覺投射是雙側性的;腱反射的減弱或消失,常提示反射弧的傳人、傳出通路或脊髓反射中樞的損害或中斷抑制性突觸后電位(IPSP)Nl型受體節后神經興奮Nl型受體在神經節神經元突觸后膜上包括皮層脊髓束和皮層腦干束α受體平滑肌效應主要是興奮性的,皮膚和內臟血管收縮、子宮和擴瞳肌收縮,但胃腸平滑肌舒張損傷后表現出運動的準確性差,并出現震顫概念某些內臟疾病常引起體表特定部位發生疼痛或痛覺過敏腦干對軀體運動的調節作用肌肉血管收縮腎上腺素能)興奮性突觸的突觸前末稍,受軸突軸突突觸末稍的影響,因去極化而沖動削弱,遞質釋放量減少,不易甚至不能引起突觸后N元興奮所致的抑制包括皮層脊髓束和皮層腦干束加強腦干網狀結構易化區而加強脊髓運動神經元的活動根據突觸處信息的傳遞物分類171神經系統
脊休克
概念脊髓與高位中樞離斷后,斷面以下的脊髓暫時喪失反射活動的能力,進入無反應狀態的現象
表現離斷面以下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緊張性減低甚至消失;外周血管擴張,血壓下降;發汗反射不能出現;大小便潴留原因是脊髓突然失去高位中樞的易化調節,而不是因切斷損傷的刺激引起的脊休克現象持續一段時間后,脊髓反射可逐漸恢復
神經系統脊休克172神經系統
脊髓是軀體運動最基本的反射中樞,可單獨完成一些簡單的反射正常狀態下脊髓是在高位中樞調節下進行活動的
神經系統脊髓是軀體運動最基本的反射中樞,可單獨完成一些簡單173神經系統
牽張反射
有神經支配的骨骼肌在受到牽拉而伸長時,反射性地引起受牽拉的同一塊肌肉發生收縮,這種反射活動稱為牽張反射腱反射
肌緊張
神經系統牽張反射174神經系統人體解剖生理學培訓課件175神經系統
腱反射指快速牽拉肌腱時發生的牽張反射為單突觸反射,反射反應的潛伏期很短表現為肌肉的縮短
神經系統腱反射176神經系統膝跳反射神經系統膝跳反射177神經系統肌緊張指緩慢持續牽拉肌腱時發生的牽張反射可能是多突觸反射是維持軀體姿勢的最基本的反射活動,是姿勢反射的基礎表現為受牽拉的肌肉發生緊張性收縮,阻止被拉長神經系統肌緊張178神經系統
在整體內,牽張反射受高位中樞的調節
腱反射的減弱或消失,常提示反射弧的傳人、傳出通路或脊髓反射中樞的損害或中斷
腱反射的亢進則常提示高位中樞的病變
神經系統在整體內,牽張反射受高位中樞的調節179神經系統
去大腦僵直
動物的中腦上、下丘之間橫斷后,由于中斷了大腦皮層運動區和紋狀體等部位對腦干抑制區的作用,使抑制區活動減弱,易化區活動相對增強,可出現伸肌緊張性亢進的現象
神經系統去大腦僵直180神經系統人體解剖生理學培訓課件181神經系統
腦干對軀體運動的調節作用
易化作用抑制作用
神經系統腦干對軀體運動的調節作用182神經系統
腦干網狀結構易化區
延髓網狀結構的背外側部、腦橋的被蓋、中腦、下丘腦和丘腦的某些部位
易化區經常處于一定程度的興奮狀態
通過網狀脊髓束和前庭脊髓束興奮γ運動神經元而使肌緊張加強
神經系統腦干網狀結構易化區183根據突觸發生的部位分類功能維持或改變大腦皮層的興奮性,使機體保持覺醒狀態腱反射的亢進則常提示高位中樞的病變興奮性突觸后電位(EPSP)反射弧中樞部分興奮的傳遞特征由一個運動神經元及其支配的全部肌纖維所構成的一個功能單位傷害性刺激→組織損傷→產生致痛化學物質:K+、H+組織胺、5-HT、緩激肽、前列腺素等→游離N末稍→一定形式的傳入沖動→CNS,產生痛覺N2型受體骨骼肌收縮主要功能是發動隨意運動,調節精細動作,保持運動的協調性緩慢、持久、定位不精確、對刺激分辨能力差M型受體作用產生一系列副交感神經興奮的效應,如心臟活動抑制、支氣管及胃腸道平滑肌收縮、消化腺分泌增加、瞳孔縮小等第一級位于脊神經節或腦神經節內投射區域的空間安排是倒置的但頭面部的內部安排仍是正立的α運動神經元軸突末梢分支支配骨骼肌纖維根據對后繼神經元的影響分類第一信號系統以第一信號建立的條件反射的功能系統,它是人類與動物所共有投射區域的空間安排是倒置的但頭面部的內部安排仍是正立的心臟→心前區,左臂尺側(C3-T5)抑制性突觸后電位(IPSP)大腦皮層控制機體的隨意運動神經系統
腦干網狀結構抑制區
延髓網狀結構的腹內側部分通過網狀脊髓束經常抑制脊髓γ運動神經元
根據突觸發生的部位分類神經系統腦干網狀結構抑制區184神經系統
小腦對軀體運動的調節作用
調節身體的平衡
調節肌緊張
調節隨意運動
神經系統小腦對軀體運動的調節作用185神經系統人體解剖生理學培訓課件186神經系統
調節身體的平衡主要是絨球小結葉功能損傷后可表現不能站立或站立不穩,步態蹣跚
神經系統調節身體的平衡187神經系統
調節隨意運動主要是舊小腦(小腦前葉和一部分后葉)功能加強腦干網狀結構易化區而加強脊髓運動神經元的活動
通過延髓網狀結構抑制區抑制脊髓運動神經元的活動
易化作用占主要地位
損傷后表現為肌緊張降低
神經系統調節隨意運動188神經系統
調節隨意運動主要是新小腦功能損傷后表現出運動的準確性差,并出現震顫
神經系統調節隨意運動189神經系統
大腦皮層對軀體運動的調節作用
大腦皮層控制機體的隨意運動
中央前回的4區和6區是主要的運動區大腦皮層運動區對軀體運動的調節是通過錐體系和錐體外系實現的
神經系統大腦皮層對軀體運動的調節作用190神經系統
皮層運動區控制軀體運動的特點
對軀體運動的調節是交叉性的,但對頭面部肌肉的支配是雙側性的
定位精確、倒置排列運動愈精細復雜的肌肉,在皮層的代表區愈大
刺激皮層運動區所引起的肌肉運動主要是個別肌肉的收縮,不發生肌肉群的協同性收縮
神經系統皮層運動區控制軀體運動的特點191神經系統人體解剖生理學培訓課件192神經系統
錐體系
由皮層運動區錐體細胞發出至脊髓和腦干f組成的支配下運動N元的傳導束包括皮層脊髓束和皮層腦干束
主要功能是發動隨意運動,調節精細動作,保持運動的協調性
神經系統錐體系193神經系統
錐體外系是錐體系之外調節軀體運動的下行傳導纖維
主要功能是調節肌緊張,維持一定的姿勢和完成肌群之間的協調活動
神經系統錐體外系194神經系統人體解剖生理學培訓課件195神經系統
自主神經系統
通常將支配內臟器官功能的傳出神經稱為植物性神經
包括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兩個部分一般器官都接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的雙重支配
神經系統自主神經系統196神經系統人體解剖生理學培訓課件197神經系統
自主神經的主要生理作用1
交感神經
副交感神經
心跳加強加快
心跳減慢減弱肌肉血管收縮腎上腺素能)或舒張(膽堿能)
冠狀動脈及外生殖器血管舒張
血壓升高
循環系統
呼吸系統
支氣管平滑肌舒張
支氣管平滑肌收縮
消化器官消化道運動及分泌抑制括約肌收縮消化道運動及分泌增強括約肌舒張神經系統自主神經的主要生理作用1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198神經系統
自主神經的主要生理作用2交感神經
副交感神經
逼尿肌舒張括約肌收縮逼尿肌收縮括約肌舒張泌尿器官眼
瞳孔擴大豎毛肌收縮
瞳孔縮小
汗腺
汗腺分泌
代謝,內分泌
糖原分解腎上腺髓質分泌增加
糖原合成胰島素分泌增加神經系統自主神經的主要生理作用2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逼199自主神經系統的功能活動特征緊張性作用拮抗作用自主神經系統的功能活動特征200自主神經系統的主要功能交感神經系統的活動一般比較廣泛,常以整個系統參與反應。交感神經系統作為一個完整的系統進行活動時,其主要作用在于促使機體能適應環境的急聚變化。自主神經系統的主要功能201副交感神經系統的活動,不如交感神經系統的活動那樣廣泛,而是比較局限的。其整個系統的活動主要在于保護機體、休整恢復、促進消化、積蓄能量以及加強排泄和生殖功能等方面。副交感神經系統的活動,不如交感神經系統的活動那樣廣泛,而是比202各級中樞對內臟活動的調節脊髓是內臟反射活動的初級中樞,如基本的血管張力反射、發汗反射、排尿反射、陰莖勃起反射延髓存在有心血管活動中樞、呼吸中樞以及與消化有關的中樞各級中樞對內臟活動的調節203各級中樞對內臟活動的調節提高了突觸后膜對K+、C1-,尤其是Cl-的通透性后膜超極化,產生抑制性突觸后電位指兩個刺激在時間上很靠近地重復發生,最后在腦內逐漸形成聯系。是維持軀體姿勢的最基本的反射活動,是姿勢反射的基礎第一信號現實的具體的信號,如聲、光、氣味等損傷后可表現不能站立或站立不穩,步態蹣跚指緩慢持續牽拉肌腱時發生的牽張反射腎上腺素能受體是指能與兒茶酚胺(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發生特異性結合而產生生理效應的受體投射區域的空間安排是倒置的但頭面部的內部安排仍是正立的原理患病器官與體表某部位在胚胎發生上屬同一節段結構是較高級的調節內臟活動的中樞反射弧中樞部分興奮的傳遞特征三、反射中樞活動的一般規律主要是舊小腦(小腦前葉和一部分后葉)功能主要是舊小腦(小腦前葉和一部分后葉)功能5-1S出現,燒灼痛,定位不精確,常伴心率加快,血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皮帶掛車出售合同協議
- 疏導點租賃合同10篇
- 瓷磚銷售工資合同協議
- 電器安裝監理合同協議
- 甲方為乙方兼職合同協議
- 瑜伽館股權退出合同協議
- 電力支架訂購協議書模板
- 浙江紹興文理學院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協議書5篇
- 網絡科學中的組合模式識別-全面剖析
- 朋友圈電商生態分析-全面剖析
- 亞低溫的治療與護理
- 危險化學品企業設備完整性 第2部分 技術實施指南 編制說明
- 防高墜自查自糾臺賬
- GB/T 4437.1-2023鋁及鋁合金熱擠壓管第1部分:無縫圓管
- 市政工程消耗量定額 zya1-31-2015
- 《高等數學下冊》(資料全集)
- 奢侈品買賣協議書范本
- 抖音賬號運營服務投標方案
- 《新大學英語·跨文化交際閱讀》Values Behind Sayings
- 風電項目開發前期工作流程
- 勞動保障部《關于勞動合同制職工工齡計算問題的復函》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