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十八章周圍神經系統Peripheralnervoussystem第十八章周圍神經系統Peripheralnervous1概述分類腦神經脊神經軀體神經內臟神經一二連于腦連于脊髓傳出神經傳入神經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概述分類腦神經脊神經軀體神經內臟神經一二連于腦連2一、神經節在周圍神經系統,神經元胞體聚集構成了神經節。腦神經節脊神經節包括內臟神經節一、神經節在周圍神經系統,神經元胞體聚集構成了神經節。腦神經3二、神經概念結構在神經系統中,由神經纖維聚集構成了神經。神經膜、髓鞘外神經內膜神經外膜
神經的血管外來系統內在系統神經的淋巴管血-腦屏障二、神經概念結構在神經系統中,由神經纖維聚集構成了4三、周圍神經再生神經纖維潰變順行潰變逆行潰變三、周圍神經再生神經纖維潰變順行潰變逆行潰變5第一節脊神經Thespinalnerve一、概述(一)脊神經的構成后根前根脊神經節運動性感覺性第一節脊神經Thespinalnerve一、概述(一6脊神經的分部頸神經8對胸神經12對腰神經5對骶神經5對尾神經1對共31對,包括脊神經的分部頸神經8對共31對,包括7神經的功能成分1、軀體運動纖維2、內臟運動纖維3、軀體感覺纖維4、內臟感覺纖維神經的功能成分1、軀體運動纖維8(四)脊神經的典型分支脊膜支交通支后支(四)脊神經的典型分支脊膜支94、前支粗大,除胸神經前支在胸、腹部保持明顯的節段性分布外,其余脊神經前支相互交織,形成神經叢,由叢發出分支分布到頭頸、上肢和下肢。脊神經叢頸叢臂叢腰叢骶叢4、前支粗大,除胸神經前支在胸、腹部保持明顯的節段性10二、頸叢
cervicalplexus頸叢(C1~C4)位于胸鎖乳突肌上部的深面。分支皮支枕小神經耳大神經頸橫神經鎖骨上神經肌支膈神經二、頸叢cervicalplexus頸叢(C1~C4)位115.膈神經(C3–C5)膈肌的運動心包、縱隔胸膜、膈胸膜和膈部的腹膜支配損傷同側膈肌癱瘓剌激呃逆5.膈神經(C3–C5)膈肌的運動心包、縱隔胸膜、膈胸膜和膈12四、臂叢brachialplexus(C5~T1)自斜角肌間隙穿出,在鎖骨下動脈后上方,經鎖骨后方進入腋窩。內側束外側束后束上干下干中干C5C6C7C8T1前股后股前股后股前股后股鎖骨中點后方臂叢阻滯麻醉點四、臂叢brachialplexus(C5~T1)131、正中神經mediannerve(C6~T1)支配除肱橈肌、尺側腕屈肌和指深屈肌尺側半以外所有前臂屈肌及旋前肌。第1、2的掌面以及其背面中、遠指節的皮膚。蚓狀肌、魚際肌皮支支配手掌橈側2/3的皮膚,橈側三個半指肌支支配1、正中神經mediannerve(C6~T1)支配除肱14正中神經損害可致1)運動障礙:前臂不能旋前,屈腕力減弱,拇指、示指及中指不能屈曲,拇指不能作對掌運動;2)魚際肌萎縮,手掌變平坦,稱“猿手”;3)感覺障礙:拇指、示指、中指末節感覺喪失。正中神經損害可致1)運動障礙:前臂不能旋前,屈腕力減弱,拇指15發自臂叢內側束2.尺神經ulnarnerve(C8~T1)在豌豆骨橈側,經屈肌支持帶淺面分淺、深兩支入手掌。經肱骨內上髁后方的尺神經溝下行。橈腕關節上方,發出手背支。發自臂叢內側束2.尺神經ulnarnerve(C8~T16在前臂上部發支支配尺側腕屈肌和指深屈肌尺側半在臂部無分支尺神經深支小魚際肌、拇收肌、全部骨間肌及第3、4蚓狀肌尺神經淺支小魚際、小指和環指尺側半掌面皮膚手背支手背尺側半和尺側2?手指背側皮膚在前臂上部發支支配尺側腕屈肌和指深屈肌尺側半在臂部無分支尺神17尺神經如在尺神經溝處受損,可導致:1)運動障礙:屈腕力減弱,拇指不能內收,各指不能內收外展,環指與小指不能屈曲。2)肌萎縮:小魚際平坦,掌間隙出現深溝,各掌指關節過伸,第4、5指的指骨間關節屈曲,成“爪狀手”。3)感覺障礙:小指尖感覺喪。尺神經如在尺神經溝處受損,可導致:1)運動障礙:屈腕力減弱,183、肌皮神經musculocutaneousnerve(C5~7)斜穿喙肱肌,經肱二頭肌和肱肌之間下行,支配上述三肌。終支為前臂外側皮神經。自外側束發出。3、肌皮神經musculocutaneousnerve(19腋神經axillarynerve(C5~7)發自臂叢后束伴旋肱后動脈繞肱骨外科頸至三角肌深面。皮支分布至三角肌表面的皮膚。肌支支配三角肌和小圓肌。腋神經axillarynerve(C5~7)發自臂叢后20肱骨外科頸骨折時,腋神經可被損傷,可致:1)肩關節外展能力減弱;2)三角肌萎縮,肩峰突出,形成“方肩”;3)三角肌區皮膚感覺障礙。肱骨外科頸骨折時,腋神經可被損傷,可致:1)肩關節外展能力減21在肱三頭肌深面緊貼肱骨橈神經溝向下外。5、橈神經radialnerve(C5~T1)在肱骨外上髁前方發出,至肱橈肌和橈側伸腕長肌后分為淺支和深支。淺支在肱橈肌深面下行,伴橈動脈至前臂中、下1/3處轉向手背。深支繞橈骨頸外側,穿旋后肌至前臂后部。在肱三頭肌深面緊貼肱骨橈神經溝向下外。5、橈神經radia22發支支配肱三頭肌、肘肌、肱橈肌和橈側腕長伸肌。分支布于手背橈側半以及橈側二個半手指近節背面的皮膚。橈神經淺支發出臂后皮神經、臂外側皮神經、前臂后皮神經。橈神經深支分支分布于前臂伸肌、橈尺遠側關節、腕關節和掌骨間關節發支支配肱三頭肌、肘肌、肱橈肌和橈側腕長伸肌。分支布于手背橈23橈神經在橈骨中段骨折時易受損傷。1)運動障礙:不能伸腕伸指,拇指不能外展,前臂旋后功能減弱;2)抬前臂時,出現“垂腕”癥;3)感覺障礙:“虎口區”皮膚感覺喪失。橈神經在橈骨中段骨折時易受損傷。1)運動障礙:不能伸腕伸指,24二、胸神經前支T2T4T10T10T6T12皮支分布于胸、腹壁皮膚,皮支在胸、腹部呈環帶狀的節段性分布。共12對,第1~11對位于相應肋間隙中,稱肋間神經,第12對位于第12肋下方,稱肋下神經。肌支支配肋間肌和腹前外側壁諸肌。二、胸神經前支T2T4T10T10T6T12皮支分布于胸、腹25五、腰叢lumbarplexus位于腰大肌內及其后方,分支自腰大肌穿出。1.髂腹下神經和髂腹溝神經2.生殖股神經3.股外側皮神經由T12前支的一部分、L1~3前支和L4前支的一部分組成。除發出至髂腰肌、腰方肌的肌支外,有:五、腰叢lumbarplexus位于腰大肌內及其后方,分264、股神經femoralnerve(L2~4)在腰大肌外側緣下行,經腹股溝韌帶深面進入股三角,位于股動脈外側。皮支分布于股前皮膚,其中隱神經伴股動脈入收肌管,在膝關節內側淺出皮下后,伴大隱靜脈下行,分布于小腿內側及足內側緣皮膚。肌支支配股前肌群4、股神經femoralnerve(L2~4)在腰大肌275、閉孔神經obturatornerve(L2~4)沿骨盆側壁向前下,經閉膜管至大腿內側。支配股內收肌群和股內側皮膚。5、閉孔神經obturatornerve(L2~4)沿28六、骶叢sacralplexus(一)組成和位置由腰骶干(L4-5)和全部骶神經、尾神經的前支組成。(二)分支發出小支支配梨狀肌、肛提肌外,重要分支有:位于骶骨及梨收肌前面。六、骶叢sacralplexus(一)組成和位置由腰骶干292、臀下神經(L5~S2)1、臀上神經(L4~S1)3、股后皮神經經梨狀肌上孔伴臀上動脈出骨盆,支配臀中、小肌和闊筋膜張肌。經梨狀肌下孔伴臀下動脈出骨盆,支配臀大肌。2、臀下神經(L5~S2)1、臀上神經(L4~S1)3、股后304、陰部神經pudendalnerve(S2~4)經梨狀肌下孔出骨盆,繞坐骨棘經坐骨小孔入坐骨肛門窩,循窩側壁向前,分布于肛門、會陰部和外生殖器。4、陰部神經pudendalnerve(S2~4)315、坐骨神經sciaticnerve(L4~S3)經梨狀肌下孔出骨盆,在臀大肌深面經大轉子與坐骨結節之間下行,從股二頭肌深面沿股后部中線下行至腘窩上角,分為脛神經和腓總神經。在股后部發支支配股后肌群。梨狀肌綜合征5、坐骨神經經梨狀肌下孔出骨盆,在臀大肌321)脛神經tibialnerve(L4~S3)沿腘窩中線下降,后在小腿比目魚肌深面伴脛后動脈下行,入內踝后方的踝管,至管的下端分為足底內側、外側神經。脛神經發支支配小腿后肌群及小腿后面的皮膚。足底神經分布于足底肌和皮膚。1)脛神經tibialnerve(L4~S3)33運動障礙:足不能跖屈、不能屈趾和足內翻。足畸形:由于小腿前、外肌群的牽拉,足呈背屈外翻狀態,出現“鉤狀足”。感覺障礙:小腿后面及足底感覺遲鈍或喪失。脛神經損傷可致:運動障礙:足不能跖屈、不能屈趾和足內翻。足畸形:由于小腿前、342)腓總神經commonperonealnerve(L4~S2)沿腘窩外上界行,繞腓骨頸外側,穿腓骨長肌起始部后分為:(1)腓淺神經于腓骨長、短肌之間下行,并支配此兩肌。其本干于小腿中、下1/3交界處淺出,分布于小腿前外側、足背及第2-5趾背面的皮膚。2)腓總神經commonperonealnerve(35(2)腓深神經在脛骨前肌和趾長屈肌、足母長屈肌之間伴脛前動脈下行,發支支配小腿前肌群。伴足背動脈至足背,分支支配足背肌。末支分布于第1~2趾相對緣皮膚。(2)腓深神經在脛骨前肌和趾長屈肌、足母長屈肌之間伴36腓骨頸骨折時易損傷腓總神經。①運動障礙:足不能背屈,足下垂、內翻,不能伸趾,走路時,呈“跨閾步態”。②足畸形:“馬蹄內翻足”③感覺障礙:小腿外側、足背及趾背皮膚感覺遲鈍或消失。腓骨頸骨折時易損傷腓總神經。①運動障礙:足不能背屈,足下垂、37第二節腦神經第十八章周圍神經系統第二節腦神經第十八章周圍神經系統38共計十二對根據胚胎發生、功能等特點,纖維成分分為1、一般軀體感覺神經2、特殊軀體感覺纖維3、一般內臟感覺纖維4、特殊內臟感覺纖維5、一般軀體運動纖維6、一般內臟運動纖維7、特殊內臟運動纖維概述I嗅II視III動眼IV滑V叉VI外展VII面VIII聽IX舌咽X迷XI副舌下全共計十二對根據胚胎發生、功能等特點,纖維成分分為1、一般軀體39腦神經的分類感覺性腦神經:運動性腦神經:混合性腦神經:含軀體或內臟感覺纖維(Ⅰ、Ⅱ、Ⅷ)含軀體或內臟運動纖維(Ⅲ、Ⅳ、Ⅵ、Ⅺ、Ⅻ)含感覺纖維和運動纖維(Ⅴ、Ⅶ、Ⅸ、Ⅹ)腦神經的分類感覺性腦神經:運動性腦神經:混合性腦神經:含軀體40腦神經節三叉神經節膝神經節上神經節下神經節前庭神經節蝸神經節感覺運動耳神經節睫狀神經節下頜下神經節翼腭神經節腦神經節三叉神經節膝神經節上神經節下神經節前庭神經節蝸神經節41(一)嗅神經:感覺性神經嗅細胞雙極神經元周圍突中樞突嗅絲篩孔嗅球傳導嗅覺嗅黏膜上皮嗅神經(一)嗅神經:感覺性神經嗅細胞雙極神經元周圍突中樞突嗅絲篩孔42(二)視神經:感覺性神經節細胞視神經視神經盤鞏膜穿視神經管顱中窩視交叉視束間腦外側膝狀體(二)視神經:感覺性神經節細胞視神經視神經盤鞏膜穿視神經管顱43(三)動眼神經:運動性神經腳間窩眶上裂眶支配瞳孔括約肌動眼神經動眼神經核動眼神經副核上瞼提肌下直肌內直肌下斜肌上直肌睫狀神經節睫狀肌(三)動眼神經:運動性神經腳間窩眶上裂眶支配瞳孔括約肌動眼神44(四)滑車神經:運動性神經中腦背側眶上裂眶滑車神經滑車神經核支配上斜肌(四)滑車神經:運動性神經中腦背側眶上裂眶滑車神經滑車神經核45眶上神經滑車上神經睫狀短神經眶下神經上牙槽前支上牙槽中支上直肌下斜肌睫狀神經節上牙槽后支動眼(副交感)根交感根翼腭神經節動眼神經下支三叉神經節滑車神經展神經動眼神經眼神經眼動脈淚腺神經額神經動眼神經上支鼻睫神經睫狀長神經提上瞼肌眶上神經滑車上神經睫狀短神經眶下神經上牙槽前支上牙槽中支上直46(五)三叉神經:為混合神經在腦橋腹面與小腦中腳交界處下頜神經半月神經節下頜神經三叉神經運動核三叉神經脊束核三叉神經腦橋核眼神經上頜神經三條神經的感覺纖維主要分布于面部的皮膚、口腔、鼻腔、鼻旁竇的黏膜和牙齒、腦膜等處。運動纖維支配咀嚼肌等。(五)三叉神經:為混合神經在腦橋腹面與小腦中腳交界處下頜神經47眼神經上頜神經下頜神經額神經鼻睫神經淚腺神經眶下神經顴神經上牙槽神經耳顳神經頰神經舌神經下牙槽神經咀嚼肌神經眼神經上頜神經下頜神經額神經眶下神經耳顳神經48翼腭神經節嗅球嗅神經篩前神經鼻后上外側支鼻后下支鼻腭神經腭大神經舌神經下頜舌骨肌神經腭小神經腭帆張肌翼內肌神經下牙槽神經耳神經節腦膜中動脈耳顳神經鼓索巖小神經面神經巖大神經三叉神經節上頜神經翼腭神經節嗅球嗅神經篩前神經鼻后上外側支鼻后下支鼻腭神經腭大49上頜神經三叉神經節三叉神經下頜神經面神經鼓索耳顳神經腦膜中動脈上頜動脈下牙槽神經下牙槽動脈下頜舌骨肌神經舌下神經舌神經下頜下神經節下頜下腺管頰神經頦神經上牙槽后支上牙槽中支上牙槽前支翼腭神經節眶下神經睫狀神經節鼻睫神經淚腺神經額神經滑車上神經眶上神經眼神經上頜神經三叉神經節三叉神經下頜神經面神經鼓索耳顳神經腦膜中動50(六)展神經:運動性神經展神經展神經核延髓腦橋溝支配外直肌眶上裂眶(六)展神經:運動性神經展神經展神經核延髓腦橋溝支配外直肌眶51眶上神經滑車上神經睫狀短神經眶下神經上牙槽前支上牙槽中支上直肌下斜肌睫狀神經節上牙槽后支動眼(副交感)根交感根翼腭神經節動眼神經下支三叉神經節滑車神經展神經動眼神經眼神經眼動脈淚腺神經額神經動眼神經上支鼻睫神經睫狀長神經提上瞼肌眶上神經滑車上神經睫狀短神經眶下神經上牙槽前支上牙槽中支上直52(七)面神經:為混合性神經面神經核內耳門面神經管莖乳孔內耳道鐙骨肌神經顳支顴支頰支下頜緣支頸支面神經(七)面神經:為混合性神經面神經核內耳門面神經管莖乳孔內耳53上泌涎核腭和鼻腔黏膜腺體面神經管面神經鼓索巖大神經下頜下神經節舌下腺翼管神經巖深神經翼管翼腭窩翼狀神經節淚腺下頜下腺上泌涎核腭和鼻腔黏膜腺體面神經管面神經鼓索巖大神經下頜下神經54舌前2/3的味蕾孤束核膝神經節周圍突中樞突三叉神經脊束核耳部軀體感覺面肌本體感覺舌前2/3的味蕾孤束核膝神經節周圍突中樞突三叉神經脊束核耳部55面神經分支如下:
管內分支鐙骨肌神經
鼓索巖大神經①支配枕肌、耳周圍肌、二腹肌后腹和莖突舌骨肌管外分支顳支顴支頰支下頜緣支頸支②面神經分支如下:管內分支鐙骨肌神經鼓索巖大神經①支配枕肌56鼓索面神經管鐙骨肌砧骨錘骨膝神經節巖大神經岬鼓索莖突乳突面神經乳突小房鼓索面神經管鐙骨肌砧骨錘骨膝神經節巖大神經岬鼓索莖突乳突57面神經面部枕支耳支耳后神經二腹肌支莖突舌骨肌支頸支顴支腮腺叢頰支腮腺下頜緣支顳支面神經面部枕支耳支耳后神經二腹肌支莖突舌骨肌支頸支顴支腮腺叢58(八)前庭蝸神經:包括前庭神經和蝸神經傳導平衡覺前庭神經節細胞周圍突耳道底球囊斑橢圓囊斑壺腹嵴內耳門前庭核群小腦中樞突1、前庭神經延髓腦橋溝前庭神經小腦(八)前庭蝸神經:包括前庭神經和蝸神經傳導平衡覺前庭592、蝸神經:傳導聽覺蝸神經節細胞周圍突螺旋器蝸神經內耳門蝸神經前、后核中樞突2、蝸神經:傳導聽覺蝸神經節細胞周圍突螺旋器蝸神經內耳門蝸神60(九)舌咽神經:為混合性神經含四種纖維成分:①軀體運動纖維疑核支配莖突咽肌舌咽神經延髓后外側溝頸靜脈孔莖突咽肌支(九)舌咽神經:為混合性神經含四種纖維成分:①軀體運動纖維疑61②副交感纖維下泌涎核司腮腺分泌舌咽神經耳神經節巖小神經鼓室神經耳顳神經腮腺加入②副交感纖維下泌涎核司腮腺分泌舌咽神經耳神經節巖小神經鼓室神62③內臟感覺纖維孤束核分布于舌后1/3的味蕾,咽、舌后1/3、咽鼓管、鼓室等處的黏膜,頸動脈竇和頸動脈小球舌咽神經咽支舌支頸動脈竇支扁桃體支③內臟感覺纖維孤束核分布于舌后1/3的味蕾,咽、舌后1/3、63④軀體感覺纖維三叉神經脊束核分布于耳后皮膚舌咽神經上神經節耳支主要分支有鼓室神經頸動脈竇支舌支咽支④軀體感覺纖維三叉神經脊束核分布于耳后皮膚舌咽神經上神經節耳64(十)迷走神經
為混合性神經有四種纖維成分①一般內臟運動纖維:迷走神經背核副交感神經節換元臟器疑核②特殊內臟運動纖維咽喉部肌③一般內臟感覺纖維頸、胸、腹腔臟器下神經節孤束核④一般軀體感覺纖維硬腦膜、耳廓和外耳道上神經節三叉神經脊束核(十)迷走神經為混合性神經有四種纖維成分①一般內臟運動纖維65迷走神經延髓后外側溝頸靜脈孔頸內靜脈與頸內、頸總動脈間后方下行胸廓上口胸腔頸根部迷走神經延髓后外側溝頸靜脈孔頸內靜脈與頸內、頸總動脈間后方下66左迷走神經左頸總動脈與左鎖骨下動脈間越過主動脈弓的前方左肺根的后方食管前面分散成若干細支食管前叢食管下端迷走前干左迷走神經左頸總動脈與左鎖骨下動脈間越過主動脈弓的前方左肺根67從右鎖骨下動脈前方右肺根的后方食管后面食管后叢分散迷走后干右迷走神經迷走前、后干食管裂孔終支胃的前、后腹腔從右鎖骨下動脈前方右肺根的后方食管后面食管后叢分散迷走后干右681、在頸部的分支:(1)喉上神經(2)頸心支(3)耳支(4)咽支(5)腦膜支1、在頸部的分支:(1)喉上神經(2)頸心支(3)耳支(4)69(2)支氣管支(1)喉返神經右喉返神經勾繞右鎖骨下動脈左喉返神經繞主動脈弓氣管、食管溝內喉下神經運動纖維支配除環甲肌以外喉肌感覺纖維分布至聲門裂以下喉黏膜(2)支氣管支(1)喉返神經右喉返神經勾繞右鎖骨下動脈左喉返703、在腹部的分支:(1)胃前支(2)肝支(3)胃后支(4)腹腔支3、在腹部的分支:(1)胃前支(2)肝支(3)胃后支(4)腹71(十一)副神經:為運動神經顱根疑核脊髓根副神經核頸靜脈孔內支支配咽喉肌外支支配胸鎖乳突肌副神經斜方肌(十一)副神經:為運動神經顱根疑核脊髓根副神經72(十二)舌下神經:為運動神經舌下神經舌下神經核延髓前外側溝舌下神經管莖突舌肌支配舌骨舌肌頦舌肌全部舌內肌(十二)舌下神經:為運動神經舌下神經舌下神經核延髓前外側溝73各腦神經的名稱及其連接的腦部和進出顱腔的部位順序及名稱性質連接腦的部位進出顱腔的部位Ⅰ嗅神經感覺性端腦篩孔Ⅱ視神經感覺性間腦視神經管Ⅲ動眼神經運動性中腦眶上裂Ⅳ滑車神經運動性中腦眶上裂Ⅴ三叉神經混合性腦橋第1支(眼神經)經眶上裂第2支(上頜神經)經圓孔第3支(下頜神經)經卵圓孔Ⅵ展神經運動性腦橋眶上裂Ⅶ面神經混合性腦橋內耳門→莖乳孔Ⅷ前庭蝸神經感覺性腦橋內耳門Ⅸ舌咽神經混合性延髓頸靜脈孔Ⅹ迷走神經混合性延髓頸靜脈孔Ⅺ副神經運動性延髓頸靜脈孔Ⅻ舌下神經運動性延髓舌下神經管各腦神經的名稱及其連接的腦部和進出顱腔的部位順序及名稱74TheVisceralNervousSystem第三節內臟神經TheVisceralNervousSystem第三節75內臟感覺神經內臟神經為分布于內臟、心血管和腺體的神經交感神經內臟運動神經副交感神經內臟感覺神經內臟神經為分布于內臟、心血管和腺體的神經交感神經76內臟運動神經調節內臟、心血管運動和腺體分泌的神經,通常不受人的意志控制,是不隨意的,故又稱為稱為自主神經系或植物性神經。
一、內臟運動神經內臟運動神經調節內臟、心血管運動和腺體分泌的神經,通常不受人77內臟運動神經與軀體運動神經的比較
軀體運動神經內臟運動神經效應器骨骼肌(受意志支配)心肌、平滑肌和腺體(不受意志支配)纖維成分一種二種:交感和副交感低級中樞→效應器一個神經元二個神經元:節前神經元和節后神經元纖維種類較粗的有髓纖維薄髓(節前纖維)和無髓(節后纖維)細纖維分布形式神經干神經叢內臟運動神經與軀體運動神經的比較軀體運動神經內臟運動神經78(一)交感神經sympatheticnerve1、交感神經概觀(1)低級中樞:脊髓Tl~L3灰質側角(一)交感神經sympatheticnerve1、交感神79交感干由椎旁神經節和節間支連接而成,位于脊柱兩側,上起自顱底,下至尾骨前方匯合于奇神經節。(2)椎旁神經節每側約19~24個交感干由椎旁神經節和節間支連接而成,位于脊柱兩側,上起自顱底80(3)椎前神經節腹腔神經節腸系膜上、下神經節主動脈腎節(3)椎前神經節腹腔神經節腸系膜上、下神經節主動脈腎節81(4)交通支由有髓鞘的節前纖維構成白交通支灰交通支由無髓鞘的節后纖維組成(4)交通支由有髓鞘的節前纖維構成白交通支灰交通支由無髓鞘的82交感神經節前纖維走行脊神經前根脊神經白交通支交感干中間外側核交感神經節前纖維走行脊神經前根脊神經白交通支交感干中間外側核83③穿過椎旁神經節至椎前神經節換元①終止于相應的椎旁神經節,并交換神經元②在交感干內上升或下降,在上方或下方的椎旁神經節換元交感神經節前纖維的走行規律③穿過椎旁神經節至椎前神經節換元①終止于相應的椎旁神經節84交感神經節后纖維的走行規律①經灰交通支返回脊神經,隨脊神經分布至頭頸、軀干和四肢的血管、汗腺和豎毛肌
②攀附動脈走行,在動脈外膜形成神經叢,隨動脈到達所支配的器官③由交感神經節直接分布到所支配的器官交感神經節后纖維的走行規律①經灰交通支返回脊神經,隨脊神經85(1)頸部2、交感神經的分布1)頸神經節頸上神經節頸中神經節頸下神經節(1)頸部2、交感神經的分布1)頸神經節頸上神經節頸中神經節862)分布規律①節后纖維經灰交通支連于8對頸神經,隨頸神經分布到頭頸和上肢的血管、汗腺、豎毛肌等②攀附動脈形成交感神經叢(頸內、外動脈叢,鎖骨下動脈叢,椎動脈叢),隨動脈分布到頭頸部的腺體、豎毛肌、血管、瞳孔開大肌
2)分布規律①節后纖維經灰交通支連于8對頸神經,隨頸神經分87④頸上、中、下節發出心上、中、下神經加入心叢③咽支:與舌咽神經、迷走神經的咽支共同組成咽叢④頸上、中、下節發出心上、中、下神經加入心叢③咽支:與舌88(2)胸部1)胸神經節:10~12個,位于肋骨小頭的前方(2)胸部1)胸神經節:10~12個,位于肋骨小頭的前方892)分布規律①節后纖維經灰交通支返回12對胸脊神經,隨其分布到胸腹壁的血管、汗腺、豎毛肌等②胸1~5交感神經節發出的節后纖維加入胸主動脈叢、食管叢、肺叢及心叢等③內臟大、小神經2)分布規律①節后纖維經灰交通支返回12對胸脊神經,隨其分90內臟大神經穿經T5~T9神經節的節前纖維腹腔神經節穿經T10~T12神經節的節前纖維主動脈腎節肝、脾、腎、結腸左曲以上消化管<<內臟小神經內臟大神經穿經T5~T9神經節的節前纖維腹腔神經節穿經T1091周圍神經系統’課件92(3)腰部1)腰神經節4對,位于腰椎體前外側與腰大肌內側緣之間(3)腰部1)腰神經節4對,位于腰椎體前外側與腰大肌內側緣之932)分布規律①節后纖維經灰交通支連于5對腰神經,隨腰神經分布穿經L1~L4神經節的節前纖維椎前神經節結腸左曲以下消化道盆腔臟器下肢<②腰內臟神經2)分布規律①節后纖維經灰交通支連于5對腰神經,隨腰神經分94(4)盆部2~3對,位于骶骨前面,骶前孔內側;奇神經節位于尾骨前方1)骶神經節(4)盆部2~3對,位于骶骨前面,骶前孔內側;奇神經節位于尾95
2)分布規律①節后纖維經灰交通支連于骶、尾神經,隨其分布于下肢及會陰部的血管、汗腺和豎毛肌②加入盆叢,分布于盆腔器官
2)分布規律①節后纖維經灰交通支連于骶、尾神經,隨其分96交感神經分布概況節前纖維節后纖維T1~T5頭、頸、胸腔臟器和上肢的血管、汗腺、豎毛肌T5~T12肝、脾、腎,結腸左曲以上消化管L1~L3結腸左曲以下消化管,盆腔臟器,下肢的血管、汗腺、豎毛肌交感神經分布概況節前纖維節后纖維T1~T5頭、頸、胸腔臟器和97周圍神經系統’課件98(二)副交感神經parasympatheticnerve1.低級中樞部2.副交感神經節器官旁節器官內節:位于所支配器官的壁內腦干的4對副交感神經核和脊髓S2~4節段的骶副交感核睫狀神經節下頜下神經節翼腭神經節耳神經節(二)副交感神經parasympatheticnerve99Ⅲ睫狀神經節瞳孔括約肌睫狀肌翼腭神經節Ⅶ淚腺下頜下神經節舌下腺下頜下腺Ⅸ耳神經節腮腺Ⅹ副交感神經節心、肺、肝、脾、腎、結腸左曲以上消化道Ⅲ睫狀神經節瞳孔括約肌翼腭神經節Ⅶ淚腺下頜下神經節舌下腺Ⅸ耳100動眼神經副核睫狀神經節瞳孔括約肌、睫狀肌<上泌涎核翼腭神經節下頜下神經節淚腺下頜下腺舌下腺<<下泌涎核耳神經節腮腺<迷走神經背核副交感神經節心肺肝脾腎結腸左曲以上消化道<動眼神經副核睫狀神經節瞳孔括約肌、睫狀肌<上泌涎核翼腭神經101骶副交感核第2~4骶神經前根盆內臟神經盆叢副交感神經核結腸左曲以下消化管及盆腔臟器骶前孔<骶副交感核第2~4骶神經前根盆內臟神經盆叢副交感神經核結腸左102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低級中樞部位脊髓胸腰部灰質的中間外側核腦干和脊髓骶部的副交感神經核周圍部神經節椎旁節和椎前節器官旁節和器官內節,節前、節后纖維節前纖維短,節后纖維長節前纖維長,節后纖維短
節前與節后神經元的比例一個節前神經元的軸突可與許多節后神經元組成突觸一個節前神經元的軸突與較少的節后神經元組成突觸分布范圍分布范圍較廣,分布于全身血管及胸、腹、盆腔臟器的平滑肌、心肌、腺體及豎毛肌和瞳孔開大肌分布于胸、腹、盆腔臟器的平滑肌、心肌、腺體(腎上腺髓質除外)及瞳孔括約肌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低級中樞部位脊髓胸腰部灰質的中間外側核腦干103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對心臟的作用心律加快,收縮力增強,冠狀動脈舒張
心律減慢,收縮力減弱,冠狀動脈輕度收縮對支氣管的作用支氣管平滑肌舒張支氣管平滑肌收縮對消化系統的作用胃腸平滑肌蠕動減弱,分泌減少,括約肌收縮
胃腸平滑肌蠕動增強,分泌增加,括約肌舒張對泌尿系統的作用膀胱壁的平滑肌舒張、括約肌收縮(貯尿)
膀胱壁的平滑肌收縮、括約肌舒張(排尿)對瞳孔的作用瞳孔散大
瞳孔縮小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對心臟的作用心律加快,收縮力增強,冠狀動104(三)內臟神經叢1、心叢心淺叢心深叢心叢的分支隨動脈的分支分布于心肌。(三)內臟神經叢1、心叢心淺叢心深叢心叢的分支隨動脈的分支分1052、肺叢位于肺根的前、后方分支隨支氣管和肺血管的分支入肺2、肺叢位于肺根的前、后方分支隨支氣管和肺血管的分支入肺1063、腹腔叢位于腹腔干和腸系膜上動脈根部的周圍最大的內臟神經叢3、腹腔叢位于腹腔干和腸系膜上動脈根部的周圍最大的內臟神經叢1074.腹主動脈叢位置腹腔叢沿腹主動脈表面向下延續的部分腹主動脈的前方及兩側,腸系膜上動脈和腸系膜下動脈起始部之間4.腹主動脈叢位置腹腔叢沿腹主動脈表面向下延續的部分腹主動脈1085.腹下叢位于第5腰椎體前面,兩髂總動脈之間由上腹下叢延續到直腸兩側上腹下叢下腹下叢5.腹下叢位于第5腰椎體前面,兩髂總動脈之間由上腹下叢延續到109二、內臟感覺神經(一)內臟感覺神經的特點1、內臟感覺纖維數目較少,細纖維占多數,痛閾較高,對于正常的內臟活動一般不引起主觀感覺,但較強烈的內臟活動時可引起一定的感覺。
二、內臟感覺神經(一)內臟感覺神經的特點1、內臟感覺纖維數目1103、內臟感覺的傳入途徑比較分散,內臟痛往往是彌散的,而且定位亦不準確2、內臟對切割等刺激不敏感,但對牽拉、膨脹、冷熱、缺血等刺激則十分敏感3、內臟感覺的傳入途徑比較分散,內臟痛往往是彌散的,而且定位111(二)牽涉性痛內臟器官的病變,在體表一定的區域產生感覺過敏或疼痛的現象稱為牽涉性痛。認為與同一節段脊髓支配有關,內臟病變器官與體表部位感覺神經元在脊髓同一節段,內臟病變的神經沖動可擴散或影響到鄰近的感覺神經元,感覺中樞定位不準而產生牽涉性疼痛。定義機理(二)牽涉性痛內臟器官的病變,在體表一定的區域產生感覺過敏或112周圍神經系統’課件113周圍神經系統’課件114周圍神經系統’課件115周圍神經系統’課件116第十八章周圍神經系統Peripheralnervoussystem第十八章周圍神經系統Peripheralnervous117概述分類腦神經脊神經軀體神經內臟神經一二連于腦連于脊髓傳出神經傳入神經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概述分類腦神經脊神經軀體神經內臟神經一二連于腦連118一、神經節在周圍神經系統,神經元胞體聚集構成了神經節。腦神經節脊神經節包括內臟神經節一、神經節在周圍神經系統,神經元胞體聚集構成了神經節。腦神經119二、神經概念結構在神經系統中,由神經纖維聚集構成了神經。神經膜、髓鞘外神經內膜神經外膜
神經的血管外來系統內在系統神經的淋巴管血-腦屏障二、神經概念結構在神經系統中,由神經纖維聚集構成了120三、周圍神經再生神經纖維潰變順行潰變逆行潰變三、周圍神經再生神經纖維潰變順行潰變逆行潰變121第一節脊神經Thespinalnerve一、概述(一)脊神經的構成后根前根脊神經節運動性感覺性第一節脊神經Thespinalnerve一、概述(一122脊神經的分部頸神經8對胸神經12對腰神經5對骶神經5對尾神經1對共31對,包括脊神經的分部頸神經8對共31對,包括123神經的功能成分1、軀體運動纖維2、內臟運動纖維3、軀體感覺纖維4、內臟感覺纖維神經的功能成分1、軀體運動纖維124(四)脊神經的典型分支脊膜支交通支后支(四)脊神經的典型分支脊膜支1254、前支粗大,除胸神經前支在胸、腹部保持明顯的節段性分布外,其余脊神經前支相互交織,形成神經叢,由叢發出分支分布到頭頸、上肢和下肢。脊神經叢頸叢臂叢腰叢骶叢4、前支粗大,除胸神經前支在胸、腹部保持明顯的節段性126二、頸叢
cervicalplexus頸叢(C1~C4)位于胸鎖乳突肌上部的深面。分支皮支枕小神經耳大神經頸橫神經鎖骨上神經肌支膈神經二、頸叢cervicalplexus頸叢(C1~C4)位1275.膈神經(C3–C5)膈肌的運動心包、縱隔胸膜、膈胸膜和膈部的腹膜支配損傷同側膈肌癱瘓剌激呃逆5.膈神經(C3–C5)膈肌的運動心包、縱隔胸膜、膈胸膜和膈128四、臂叢brachialplexus(C5~T1)自斜角肌間隙穿出,在鎖骨下動脈后上方,經鎖骨后方進入腋窩。內側束外側束后束上干下干中干C5C6C7C8T1前股后股前股后股前股后股鎖骨中點后方臂叢阻滯麻醉點四、臂叢brachialplexus(C5~T1)1291、正中神經mediannerve(C6~T1)支配除肱橈肌、尺側腕屈肌和指深屈肌尺側半以外所有前臂屈肌及旋前肌。第1、2的掌面以及其背面中、遠指節的皮膚。蚓狀肌、魚際肌皮支支配手掌橈側2/3的皮膚,橈側三個半指肌支支配1、正中神經mediannerve(C6~T1)支配除肱130正中神經損害可致1)運動障礙:前臂不能旋前,屈腕力減弱,拇指、示指及中指不能屈曲,拇指不能作對掌運動;2)魚際肌萎縮,手掌變平坦,稱“猿手”;3)感覺障礙:拇指、示指、中指末節感覺喪失。正中神經損害可致1)運動障礙:前臂不能旋前,屈腕力減弱,拇指131發自臂叢內側束2.尺神經ulnarnerve(C8~T1)在豌豆骨橈側,經屈肌支持帶淺面分淺、深兩支入手掌。經肱骨內上髁后方的尺神經溝下行。橈腕關節上方,發出手背支。發自臂叢內側束2.尺神經ulnarnerve(C8~T132在前臂上部發支支配尺側腕屈肌和指深屈肌尺側半在臂部無分支尺神經深支小魚際肌、拇收肌、全部骨間肌及第3、4蚓狀肌尺神經淺支小魚際、小指和環指尺側半掌面皮膚手背支手背尺側半和尺側2?手指背側皮膚在前臂上部發支支配尺側腕屈肌和指深屈肌尺側半在臂部無分支尺神133尺神經如在尺神經溝處受損,可導致:1)運動障礙:屈腕力減弱,拇指不能內收,各指不能內收外展,環指與小指不能屈曲。2)肌萎縮:小魚際平坦,掌間隙出現深溝,各掌指關節過伸,第4、5指的指骨間關節屈曲,成“爪狀手”。3)感覺障礙:小指尖感覺喪。尺神經如在尺神經溝處受損,可導致:1)運動障礙:屈腕力減弱,1343、肌皮神經musculocutaneousnerve(C5~7)斜穿喙肱肌,經肱二頭肌和肱肌之間下行,支配上述三肌。終支為前臂外側皮神經。自外側束發出。3、肌皮神經musculocutaneousnerve(135腋神經axillarynerve(C5~7)發自臂叢后束伴旋肱后動脈繞肱骨外科頸至三角肌深面。皮支分布至三角肌表面的皮膚。肌支支配三角肌和小圓肌。腋神經axillarynerve(C5~7)發自臂叢后136肱骨外科頸骨折時,腋神經可被損傷,可致:1)肩關節外展能力減弱;2)三角肌萎縮,肩峰突出,形成“方肩”;3)三角肌區皮膚感覺障礙。肱骨外科頸骨折時,腋神經可被損傷,可致:1)肩關節外展能力減137在肱三頭肌深面緊貼肱骨橈神經溝向下外。5、橈神經radialnerve(C5~T1)在肱骨外上髁前方發出,至肱橈肌和橈側伸腕長肌后分為淺支和深支。淺支在肱橈肌深面下行,伴橈動脈至前臂中、下1/3處轉向手背。深支繞橈骨頸外側,穿旋后肌至前臂后部。在肱三頭肌深面緊貼肱骨橈神經溝向下外。5、橈神經radia138發支支配肱三頭肌、肘肌、肱橈肌和橈側腕長伸肌。分支布于手背橈側半以及橈側二個半手指近節背面的皮膚。橈神經淺支發出臂后皮神經、臂外側皮神經、前臂后皮神經。橈神經深支分支分布于前臂伸肌、橈尺遠側關節、腕關節和掌骨間關節發支支配肱三頭肌、肘肌、肱橈肌和橈側腕長伸肌。分支布于手背橈139橈神經在橈骨中段骨折時易受損傷。1)運動障礙:不能伸腕伸指,拇指不能外展,前臂旋后功能減弱;2)抬前臂時,出現“垂腕”癥;3)感覺障礙:“虎口區”皮膚感覺喪失。橈神經在橈骨中段骨折時易受損傷。1)運動障礙:不能伸腕伸指,140二、胸神經前支T2T4T10T10T6T12皮支分布于胸、腹壁皮膚,皮支在胸、腹部呈環帶狀的節段性分布。共12對,第1~11對位于相應肋間隙中,稱肋間神經,第12對位于第12肋下方,稱肋下神經。肌支支配肋間肌和腹前外側壁諸肌。二、胸神經前支T2T4T10T10T6T12皮支分布于胸、腹141五、腰叢lumbarplexus位于腰大肌內及其后方,分支自腰大肌穿出。1.髂腹下神經和髂腹溝神經2.生殖股神經3.股外側皮神經由T12前支的一部分、L1~3前支和L4前支的一部分組成。除發出至髂腰肌、腰方肌的肌支外,有:五、腰叢lumbarplexus位于腰大肌內及其后方,分1424、股神經femoralnerve(L2~4)在腰大肌外側緣下行,經腹股溝韌帶深面進入股三角,位于股動脈外側。皮支分布于股前皮膚,其中隱神經伴股動脈入收肌管,在膝關節內側淺出皮下后,伴大隱靜脈下行,分布于小腿內側及足內側緣皮膚。肌支支配股前肌群4、股神經femoralnerve(L2~4)在腰大肌1435、閉孔神經obturatornerve(L2~4)沿骨盆側壁向前下,經閉膜管至大腿內側。支配股內收肌群和股內側皮膚。5、閉孔神經obturatornerve(L2~4)沿144六、骶叢sacralplexus(一)組成和位置由腰骶干(L4-5)和全部骶神經、尾神經的前支組成。(二)分支發出小支支配梨狀肌、肛提肌外,重要分支有:位于骶骨及梨收肌前面。六、骶叢sacralplexus(一)組成和位置由腰骶干1452、臀下神經(L5~S2)1、臀上神經(L4~S1)3、股后皮神經經梨狀肌上孔伴臀上動脈出骨盆,支配臀中、小肌和闊筋膜張肌。經梨狀肌下孔伴臀下動脈出骨盆,支配臀大肌。2、臀下神經(L5~S2)1、臀上神經(L4~S1)3、股后1464、陰部神經pudendalnerve(S2~4)經梨狀肌下孔出骨盆,繞坐骨棘經坐骨小孔入坐骨肛門窩,循窩側壁向前,分布于肛門、會陰部和外生殖器。4、陰部神經pudendalnerve(S2~4)1475、坐骨神經sciaticnerve(L4~S3)經梨狀肌下孔出骨盆,在臀大肌深面經大轉子與坐骨結節之間下行,從股二頭肌深面沿股后部中線下行至腘窩上角,分為脛神經和腓總神經。在股后部發支支配股后肌群。梨狀肌綜合征5、坐骨神經經梨狀肌下孔出骨盆,在臀大肌1481)脛神經tibialnerve(L4~S3)沿腘窩中線下降,后在小腿比目魚肌深面伴脛后動脈下行,入內踝后方的踝管,至管的下端分為足底內側、外側神經。脛神經發支支配小腿后肌群及小腿后面的皮膚。足底神經分布于足底肌和皮膚。1)脛神經tibialnerve(L4~S3)149運動障礙:足不能跖屈、不能屈趾和足內翻。足畸形:由于小腿前、外肌群的牽拉,足呈背屈外翻狀態,出現“鉤狀足”。感覺障礙:小腿后面及足底感覺遲鈍或喪失。脛神經損傷可致:運動障礙:足不能跖屈、不能屈趾和足內翻。足畸形:由于小腿前、1502)腓總神經commonperonealnerve(L4~S2)沿腘窩外上界行,繞腓骨頸外側,穿腓骨長肌起始部后分為:(1)腓淺神經于腓骨長、短肌之間下行,并支配此兩肌。其本干于小腿中、下1/3交界處淺出,分布于小腿前外側、足背及第2-5趾背面的皮膚。2)腓總神經commonperonealnerve(151(2)腓深神經在脛骨前肌和趾長屈肌、足母長屈肌之間伴脛前動脈下行,發支支配小腿前肌群。伴足背動脈至足背,分支支配足背肌。末支分布于第1~2趾相對緣皮膚。(2)腓深神經在脛骨前肌和趾長屈肌、足母長屈肌之間伴152腓骨頸骨折時易損傷腓總神經。①運動障礙:足不能背屈,足下垂、內翻,不能伸趾,走路時,呈“跨閾步態”。②足畸形:“馬蹄內翻足”③感覺障礙:小腿外側、足背及趾背皮膚感覺遲鈍或消失。腓骨頸骨折時易損傷腓總神經。①運動障礙:足不能背屈,足下垂、153第二節腦神經第十八章周圍神經系統第二節腦神經第十八章周圍神經系統154共計十二對根據胚胎發生、功能等特點,纖維成分分為1、一般軀體感覺神經2、特殊軀體感覺纖維3、一般內臟感覺纖維4、特殊內臟感覺纖維5、一般軀體運動纖維6、一般內臟運動纖維7、特殊內臟運動纖維概述I嗅II視III動眼IV滑V叉VI外展VII面VIII聽IX舌咽X迷XI副舌下全共計十二對根據胚胎發生、功能等特點,纖維成分分為1、一般軀體155腦神經的分類感覺性腦神經:運動性腦神經:混合性腦神經:含軀體或內臟感覺纖維(Ⅰ、Ⅱ、Ⅷ)含軀體或內臟運動纖維(Ⅲ、Ⅳ、Ⅵ、Ⅺ、Ⅻ)含感覺纖維和運動纖維(Ⅴ、Ⅶ、Ⅸ、Ⅹ)腦神經的分類感覺性腦神經:運動性腦神經:混合性腦神經:含軀體156腦神經節三叉神經節膝神經節上神經節下神經節前庭神經節蝸神經節感覺運動耳神經節睫狀神經節下頜下神經節翼腭神經節腦神經節三叉神經節膝神經節上神經節下神經節前庭神經節蝸神經節157(一)嗅神經:感覺性神經嗅細胞雙極神經元周圍突中樞突嗅絲篩孔嗅球傳導嗅覺嗅黏膜上皮嗅神經(一)嗅神經:感覺性神經嗅細胞雙極神經元周圍突中樞突嗅絲篩孔158(二)視神經:感覺性神經節細胞視神經視神經盤鞏膜穿視神經管顱中窩視交叉視束間腦外側膝狀體(二)視神經:感覺性神經節細胞視神經視神經盤鞏膜穿視神經管顱159(三)動眼神經:運動性神經腳間窩眶上裂眶支配瞳孔括約肌動眼神經動眼神經核動眼神經副核上瞼提肌下直肌內直肌下斜肌上直肌睫狀神經節睫狀肌(三)動眼神經:運動性神經腳間窩眶上裂眶支配瞳孔括約肌動眼神160(四)滑車神經:運動性神經中腦背側眶上裂眶滑車神經滑車神經核支配上斜肌(四)滑車神經:運動性神經中腦背側眶上裂眶滑車神經滑車神經核161眶上神經滑車上神經睫狀短神經眶下神經上牙槽前支上牙槽中支上直肌下斜肌睫狀神經節上牙槽后支動眼(副交感)根交感根翼腭神經節動眼神經下支三叉神經節滑車神經展神經動眼神經眼神經眼動脈淚腺神經額神經動眼神經上支鼻睫神經睫狀長神經提上瞼肌眶上神經滑車上神經睫狀短神經眶下神經上牙槽前支上牙槽中支上直162(五)三叉神經:為混合神經在腦橋腹面與小腦中腳交界處下頜神經半月神經節下頜神經三叉神經運動核三叉神經脊束核三叉神經腦橋核眼神經上頜神經三條神經的感覺纖維主要分布于面部的皮膚、口腔、鼻腔、鼻旁竇的黏膜和牙齒、腦膜等處。運動纖維支配咀嚼肌等。(五)三叉神經:為混合神經在腦橋腹面與小腦中腳交界處下頜神經163眼神經上頜神經下頜神經額神經鼻睫神經淚腺神經眶下神經顴神經上牙槽神經耳顳神經頰神經舌神經下牙槽神經咀嚼肌神經眼神經上頜神經下頜神經額神經眶下神經耳顳神經164翼腭神經節嗅球嗅神經篩前神經鼻后上外側支鼻后下支鼻腭神經腭大神經舌神經下頜舌骨肌神經腭小神經腭帆張肌翼內肌神經下牙槽神經耳神經節腦膜中動脈耳顳神經鼓索巖小神經面神經巖大神經三叉神經節上頜神經翼腭神經節嗅球嗅神經篩前神經鼻后上外側支鼻后下支鼻腭神經腭大165上頜神經三叉神經節三叉神經下頜神經面神經鼓索耳顳神經腦膜中動脈上頜動脈下牙槽神經下牙槽動脈下頜舌骨肌神經舌下神經舌神經下頜下神經節下頜下腺管頰神經頦神經上牙槽后支上牙槽中支上牙槽前支翼腭神經節眶下神經睫狀神經節鼻睫神經淚腺神經額神經滑車上神經眶上神經眼神經上頜神經三叉神經節三叉神經下頜神經面神經鼓索耳顳神經腦膜中動166(六)展神經:運動性神經展神經展神經核延髓腦橋溝支配外直肌眶上裂眶(六)展神經:運動性神經展神經展神經核延髓腦橋溝支配外直肌眶167眶上神經滑車上神經睫狀短神經眶下神經上牙槽前支上牙槽中支上直肌下斜肌睫狀神經節上牙槽后支動眼(副交感)根交感根翼腭神經節動眼神經下支三叉神經節滑車神經展神經動眼神經眼神經眼動脈淚腺神經額神經動眼神經上支鼻睫神經睫狀長神經提上瞼肌眶上神經滑車上神經睫狀短神經眶下神經上牙槽前支上牙槽中支上直168(七)面神經:為混合性神經面神經核內耳門面神經管莖乳孔內耳道鐙骨肌神經顳支顴支頰支下頜緣支頸支面神經(七)面神經:為混合性神經面神經核內耳門面神經管莖乳孔內耳169上泌涎核腭和鼻腔黏膜腺體面神經管面神經鼓索巖大神經下頜下神經節舌下腺翼管神經巖深神經翼管翼腭窩翼狀神經節淚腺下頜下腺上泌涎核腭和鼻腔黏膜腺體面神經管面神經鼓索巖大神經下頜下神經170舌前2/3的味蕾孤束核膝神經節周圍突中樞突三叉神經脊束核耳部軀體感覺面肌本體感覺舌前2/3的味蕾孤束核膝神經節周圍突中樞突三叉神經脊束核耳部171面神經分支如下:
管內分支鐙骨肌神經
鼓索巖大神經①支配枕肌、耳周圍肌、二腹肌后腹和莖突舌骨肌管外分支顳支顴支頰支下頜緣支頸支②面神經分支如下:管內分支鐙骨肌神經鼓索巖大神經①支配枕肌172鼓索面神經管鐙骨肌砧骨錘骨膝神經節巖大神經岬鼓索莖突乳突面神經乳突小房鼓索面神經管鐙骨肌砧骨錘骨膝神經節巖大神經岬鼓索莖突乳突173面神經面部枕支耳支耳后神經二腹肌支莖突舌骨肌支頸支顴支腮腺叢頰支腮腺下頜緣支顳支面神經面部枕支耳支耳后神經二腹肌支莖突舌骨肌支頸支顴支腮腺叢174(八)前庭蝸神經:包括前庭神經和蝸神經傳導平衡覺前庭神經節細胞周圍突耳道底球囊斑橢圓囊斑壺腹嵴內耳門前庭核群小腦中樞突1、前庭神經延髓腦橋溝前庭神經小腦(八)前庭蝸神經:包括前庭神經和蝸神經傳導平衡覺前庭1752、蝸神經:傳導聽覺蝸神經節細胞周圍突螺旋器蝸神經內耳門蝸神經前、后核中樞突2、蝸神經:傳導聽覺蝸神經節細胞周圍突螺旋器蝸神經內耳門蝸神176(九)舌咽神經:為混合性神經含四種纖維成分:①軀體運動纖維疑核支配莖突咽肌舌咽神經延髓后外側溝頸靜脈孔莖突咽肌支(九)舌咽神經:為混合性神經含四種纖維成分:①軀體運動纖維疑177②副交感纖維下泌涎核司腮腺分泌舌咽神經耳神經節巖小神經鼓室神經耳顳神經腮腺加入②副交感纖維下泌涎核司腮腺分泌舌咽神經耳神經節巖小神經鼓室神178③內臟感覺纖維孤束核分布于舌后1/3的味蕾,咽、舌后1/3、咽鼓管、鼓室等處的黏膜,頸動脈竇和頸動脈小球舌咽神經咽支舌支頸動脈竇支扁桃體支③內臟感覺纖維孤束核分布于舌后1/3的味蕾,咽、舌后1/3、179④軀體感覺纖維三叉神經脊束核分布于耳后皮膚舌咽神經上神經節耳支主要分支有鼓室神經頸動脈竇支舌支咽支④軀體感覺纖維三叉神經脊束核分布于耳后皮膚舌咽神經上神經節耳180(十)迷走神經
為混合性神經有四種纖維成分①一般內臟運動纖維:迷走神經背核副交感神經節換元臟器疑核②特殊內臟運動纖維咽喉部肌③一般內臟感覺纖維頸、胸、腹腔臟器下神經節孤束核④一般軀體感覺纖維硬腦膜、耳廓和外耳道上神經節三叉神經脊束核(十)迷走神經為混合性神經有四種纖維成分①一般內臟運動纖維181迷走神經延髓后外側溝頸靜脈孔頸內靜脈與頸內、頸總動脈間后方下行胸廓上口胸腔頸根部迷走神經延髓后外側溝頸靜脈孔頸內靜脈與頸內、頸總動脈間后方下182左迷走神經左頸總動脈與左鎖骨下動脈間越過主動脈弓的前方左肺根的后方食管前面分散成若干細支食管前叢食管下端迷走前干左迷走神經左頸總動脈與左鎖骨下動脈間越過主動脈弓的前方左肺根183從右鎖骨下動脈前方右肺根的后方食管后面食管后叢分散迷走后干右迷走神經迷走前、后干食管裂孔終支胃的前、后腹腔從右鎖骨下動脈前方右肺根的后方食管后面食管后叢分散迷走后干右1841、在頸部的分支:(1)喉上神經(2)頸心支(3)耳支(4)咽支(5)腦膜支1、在頸部的分支:(1)喉上神經(2)頸心支(3)耳支(4)185(2)支氣管支(1)喉返神經右喉返神經勾繞右鎖骨下動脈左喉返神經繞主動脈弓氣管、食管溝內喉下神經運動纖維支配除環甲肌以外喉肌感覺纖維分布至聲門裂以下喉黏膜(2)支氣管支(1)喉返神經右喉返神經勾繞右鎖骨下動脈左喉返1863、在腹部的分支:(1)胃前支(2)肝支(3)胃后支(4)腹腔支3、在腹部的分支:(1)胃前支(2)肝支(3)胃后支(4)腹187(十一)副神經:為運動神經顱根疑核脊髓根副神經核頸靜脈孔內支支配咽喉肌外支支配胸鎖乳突肌副神經斜方肌(十一)副神經:為運動神經顱根疑核脊髓根副神經188(十二)舌下神經:為運動神經舌下神經舌下神經核延髓前外側溝舌下神經管莖突舌肌支配舌骨舌肌頦舌肌全部舌內肌(十二)舌下神經:為運動神經舌下神經舌下神經核延髓前外側溝189各腦神經的名稱及其連接的腦部和進出顱腔的部位順序及名稱性質連接腦的部位進出顱腔的部位Ⅰ嗅神經感覺性端腦篩孔Ⅱ視神經感覺性間腦視神經管Ⅲ動眼神經運動性中腦眶上裂Ⅳ滑車神經運動性中腦眶上裂Ⅴ三叉神經混合性腦橋第1支(眼神經)經眶上裂第2支(上頜神經)經圓孔第3支(下頜神經)經卵圓孔Ⅵ展神經運動性腦橋眶上裂Ⅶ面神經混合性腦橋內耳門→莖乳孔Ⅷ前庭蝸神經感覺性腦橋內耳門Ⅸ舌咽神經混合性延髓頸靜脈孔Ⅹ迷走神經混合性延髓頸靜脈孔Ⅺ副神經運動性延髓頸靜脈孔Ⅻ舌下神經運動性延髓舌下神經管各腦神經的名稱及其連接的腦部和進出顱腔的部位順序及名稱190TheVisceralNervousSystem第三節內臟神經TheVisceralNervousSystem第三節191內臟感覺神經內臟神經為分布于內臟、心血管和腺體的神經交感神經內臟運動神經副交感神經內臟感覺神經內臟神經為分布于內臟、心血管和腺體的神經交感神經192內臟運動神經調節內臟、心血管運動和腺體分泌的神經,通常不受人的意志控制,是不隨意的,故又稱為稱為自主神經系或植物性神經。
一、內臟運動神經內臟運動神經調節內臟、心血管運動和腺體分泌的神經,通常不受人193內臟運動神經與軀體運動神經的比較
軀體運動神經內臟運動神經效應器骨骼肌(受意志支配)心肌、平滑肌和腺體(不受意志支配)纖維成分一種二種:交感和副交感低級中樞→效應器一個神經元二個神經元:節前神經元和節后神經元纖維種類較粗的有髓纖維薄髓(節前纖維)和無髓(節后纖維)細纖維分布形式神經干神經叢內臟運動神經與軀體運動神經的比較軀體運動神經內臟運動神經194(一)交感神經sympatheticnerve1、交感神經概觀(1)低級中樞:脊髓Tl~L3灰質側角(一)交感神經sympatheticnerve1、交感神195交感干由椎旁神經節和節間支連接而成,位于脊柱兩側,上起自顱底,下至尾骨前方匯合于奇神經節。(2)椎旁神經節每側約19~24個交感干由椎旁神經節和節間支連接而成,位于脊柱兩側,上起自顱底196(3)椎前神經節腹腔神經節腸系膜上、下神經節主動脈腎節(3)椎前神經節腹腔神經節腸系膜上、下神經節主動脈腎節197(4)交通支由有髓鞘的節前纖維構成白交通支灰交通支由無髓鞘的節后纖維組成(4)交通支由有髓鞘的節前纖維構成白交通支灰交通支由無髓鞘的198交感神經節前纖維走行脊神經前根脊神經白交通支交感干中間外側核交感神經節前纖維走行脊神經前根脊神經白交通支交感干中間外側核199③穿過椎旁神經節至椎前神經節換元①終止于相應的椎旁神經節,并交換神經元②在交感干內上升或下降,在上方或下方的椎旁神經節換元交感神經節前纖維的走行規律③穿過椎旁神經節至椎前神經節換元①終止于相應的椎旁神經節200交感神經節后纖維的走行規律①經灰交通支返回脊神經,隨脊神經分布至頭頸、軀干和四肢的血管、汗腺和豎毛肌
②攀附動脈走行,在動脈外膜形成神經叢,隨動脈到達所支配的器官③由交感神經節直接分布到所支配的器官交感神經節后纖維的走行規律①經灰交通支返回脊神經,隨脊神經201(1)頸部2、交感神經的分布1)頸神經節頸上神經節頸中神經節頸下神經節(1)頸部2、交感神經的分布1)頸神經節頸上神經節頸中神經節2022)分布規律①節后纖維經灰交通支連于8對頸神經,隨頸神經分布到頭頸和上肢的血管、汗腺、豎毛肌等②攀附動脈形成交感神經叢(頸內、外動脈叢,鎖骨下動脈叢,椎動脈叢),隨動脈分布到頭頸部的腺體、豎毛肌、血管、瞳孔開大肌
2)分布規律①節后纖維經灰交通支連于8對頸神經,隨頸神經分203④頸上、中、下節發出心上、中、下神經加入心叢③咽支:與舌咽神經、迷走神經的咽支共同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海底世界的奇遇寫人作文9篇
- 網站優化服務合同
- 荷塘月色:寫景抒情名篇賞析教學教案
- 去玩的路上300字15篇范文
- 企業環境保護措施實施指南
- 假如我有一顆神奇的種子7篇
- 開學典禮上的那一刻記事作文10篇
- 草船借箭名著故事背景解讀教案
- 虛擬現實體驗平臺開發與運營合同
- 網絡視頻會議系統建設及運營協議
- 2024年江西省中考生物·地理合卷試卷真題(含答案)
- DZ/T 0462.5-2023 礦產資源“三率”指標要求 第5部分:金、銀、鈮、鉭、鋰、鋯、鍶、稀土、鍺(正式版)
- 訴訟與非訴訟銜接機制探討
- 中國藝術史智慧樹知到期末考試答案2024年
- 工廠生產計件方案
- 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 2006學生問卷
- (高清版)DZT 0130.9-2006 地質礦產實驗室測試質量管理規范 第9部分:巖石礦物樣品鑒定
- (高清版)TDT 1038-2013 土地整治項目設計報告編制規程
- 護理質控課件
- 空調維保服務方案(技術方案)
- TSM0501G 豐田試驗測試標準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