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素材之時事熱評:以科學家為偶像讓青春拔節成長_第1頁
高考作文素材之時事熱評:以科學家為偶像讓青春拔節成長_第2頁
高考作文素材之時事熱評:以科學家為偶像讓青春拔節成長_第3頁
高考作文素材之時事熱評:以科學家為偶像讓青春拔節成長_第4頁
高考作文素材之時事熱評:以科學家為偶像讓青春拔節成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作文素材之時事熱評:以科學家為偶像,讓青春拔節成長目錄:1.開學第一課:探蒼穹之秘、追“科學之星”2.為少年尋“星”為科學尋“根”“科技星光”點亮人生夢想3.尋訪“強國青年科學家”強國一代當追“科技之星”4.追科技之星,讓星光照亮人生前程5.以科學家為偶像,讓青春拔節成長正文:開學第一課:探蒼穹之秘、追“科學之星”2021-09-0813:50:14來源:\t"/n/20210908/_blank"科技日報編輯:羅淼責編:周經韜“原來我們都來自塵埃”“‘嬰兒’恒星的噴流就像是它出生時的‘嘹亮啼哭’”“星星從最冷最冷的氣體里來”……9月1日,在貴州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新校區舉行的“遨游宇宙鑄夢想”開學科普第一課上,中國天文學會射電天文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天眼”時間分配委員會主任、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邱科平用淺顯通俗的語言、生動形象的圖片和視頻給同學們分享了自己的宇宙觀和“中國天眼”的最新發現。邱科平團隊剛在《天體物理學快報》上發表了基于FAST望遠鏡(“中國天眼”)“發現銀河系中距離最遠的大尺度結構”成果,這是“中國天眼”完成的首個中性氫譜線成圖工作,也是“中國天眼”除了探測脈沖星以外探秘宇宙的一個重要維度。課堂上,邱科平把這一成果巧妙地融入宇宙演化理論的講解。宇宙中的氣體越冷,越容易聚在一起,一團冷氣體云,在幾十萬年到幾百萬年間可以聚集、收縮形成恒星。天文學家利用“中國天眼”刷新近鄰宇宙氣體分布的圖像,正是為了探究宇宙演化的奧秘。基于“中國天眼”超群的靈敏度,邱科平團隊在距離銀河系中心22kpc(1kpc約為3262光年)的地方發現了一條長度達5kpc的中性氫結構,根據其形態將其命名為“香蒲”。根據分析,這可能是目前銀河系中距離最遠、尺度最長的巨纖維結構,或者是一段新的旋臂。我們所在的銀河系是典型的棒旋星系,一位同學問“銀河系到底有幾根旋臂”?邱科平說,近幾年最新研究認為是4條,但爭論并沒有停止,因為在這些旋臂更遠的距離上人類看得并不清楚。“中國天眼”的最新發現恰恰印證了這一點。隨后,同學們又提出“為什么我國科學家提出在月亮上建望遠鏡”等問題。邱科平回答說,月基天文臺不僅不受大氣和電磁干擾,而且如果跟地球上的望遠鏡組成干涉陣列,還將極大提高望遠鏡的分辨率。關于望遠鏡的分辨率,邱科平打了個比方,單個望遠鏡的分辨率可以讓他在南京分辨貴陽并排站的兩個人,而陣列望遠鏡的分辨率可以讓人從地球上分辨月球上的人做出的“剪刀手”手勢。邱科平說,將來“中國天眼”也會組陣提高分辨率。目前“中國天眼”的觀測時間申請競爭非常激烈,但不排除今后會有讓中學生接觸和使用“中國天眼”的機會。課后,不少同學上臺找邱科平合影、簽名,有的還立下了報考天文系的志愿。貴州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校長王曉祥說,舉辦開學科普第一課,既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增長了知識,又啟迪了同學們樹立崇尚科學的理念和樂學善思的探索精神,還能激發他們將來投身科學的熱情和興趣。據了解,貴州省科學技術協會、貴州省教育廳、貴州師范大學、貴州科技館和貴州中科天文教育與先進技術研究院等,未來會邀請更多“科學之星”探蒼穹之秘,并采用“線上、線下”雙課堂模式向公眾開放。(新華社記者

齊健)為少年尋“星”為科學尋“根”“科技星光”點亮人生夢想海淀融媒09-24·

北京市海淀區融媒體中心官方賬號“作為注重社會效益的科技出版社和展示中國科學家奮斗史的展陳館,有責任為青少年當好‘星探’,幫助他們尋找真正的人生榜樣。”在中關村村史館,中關村街道與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的負責人在交流中一致表示。9月14日,第28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召開之際,北京中關村村史館聯合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舉辦了《科技“星”光——這才是我們應該追的星》新書首發暨全球推介會,發布會不僅有專家學者交流圖書策劃創編故事,更有科學家親屬講述科學家的奮斗歷程。為孩子們找到應該追的“星”據介紹,《科技“星”光——這才是我們應該追的星》一書由知名作家邊東子撰稿,知名攝影家侯藝兵擔任總攝影,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圖書以中科院首批歸國科學家為靈感,講述了李四光、郭永懷、李佩、錢學森、錢三強、楊嘉墀、吳孟超、孫家棟、袁隆平、屠呦呦,王永志、南仁東等52位著名科學家的故事,他們也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太空中52顆獲得國際永久編號的小行星以他們的名字命名,這也是圖書以科技“星光”檔案的形式進行梳理的靈感來源。發布會上,圖書作者邊東子以“追星”為話題,講述了編撰圖書的初衷,“追什么樣的星,為什么追星,不僅反映了個人的價值取向,而且關系著祖國的前途和命運。幫助廣大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讓未來在星空中出現更多以中國科學家名字命名的星,這就是我們出版這部書的初心。”邊東子說。書中除了有大量的科學家真實的故事,還有非常珍貴的老照片,記錄了科學家們求學、生活、科研的方方面面,從不同角度反映了科學家們最樸實無華又最璀璨的人生。真實的故事總是最感人活動中,多位學者專家和著名科學家李四光、王淦昌、郭永懷、李佩、楊嘉墀、鄭哲敏的親屬,應邀參加了新書首發推介會。他們作為科學家的后人,講述了他們所知的名人先輩的故事。郭永懷先生在從抗美援朝戰爭中看到的民族氣節和希望,鄭哲敏鼓勵兒子鄭仰澤從小動手制作,一起做漆包線、收音機的生動故事,讓眾人了解到科學家們充滿生活氣息的鮮活一面。活動同時進行了網絡直播,來自國防大學軍事文化學院的教師和學員們,深情朗讀了書中的部分篇章,同現場及線上的參與者們分享了中國科學家感人至深的故事。發布會上,與會嘉賓一同為新書揭幕,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社長丁凌云代表出版方向中關村村史館贈書。中關村街道黨工委書記許云表示,這本書中有27位科學家曾經在中關村居住、生活和工作過,新書發布會選在中關村村史館舉辦有著特殊的意義。中關村是公認的中國現代科技的“根”。為少年尋“星”,為科學尋“根”,為未來思以往,為明天種希望,正是這本書和中關村村史館共同的使命和追求。“我們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讓更多的人記住這些星光璀璨的名字,仰望蒼穹時聚焦科技之星,追尋科技之星,用科學精神和科學家精神對標前行航向,樹立崇高理想信念,實現人生價值。”許云說。(記者陳乃禾)尋訪“強國青年科學家”強國一代當追“科技之星”發稿時間:2021-09-2406:01:00作者:王一迪來源:\t"/gn/202109/_BLANK"?中國青年報新時代的科學家在追哪些“星”?在廣東省佛山市順德一中的一場分享活動上,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石油工程學院副院長、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楊永飛向中學生列舉了他心中的榜樣——“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等科學家,并解釋道:“這些為中國發展作出杰出貢獻的科學家是我前進的方向,我是成千上萬名石油人的代表之一,只是一名普通的科技工作者。”這位“普通的科技工作者”主攻數字巖心與納微滲流技術在油氣田開發工程中的應用,成功解決了油氣水三相滲流規律難以準確預測的基礎難題,用國際領先方案為油田創下數十億元新增利潤的經濟效益。“楊教授是我們心目中真正的科學家,正因為他們的無私奉獻與默默堅守,才有祖國的日益繁榮昌盛。”順德一中高一學生尹翀斌在聽了楊永飛的成長故事后,也找到了自己要追的“星”——以科學家為榜樣,學好本領。今年8月,中國青年報社聯合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順德區人民政府等相關單位,開展2021“強國青年科學家”尋訪活動,旨在弘揚科學精神,致敬科技先鋒,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讓更多青少年知道“這才是我們該追的星”。楊永飛就是尋訪到的10名“強國青年科學家”之一。“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階段,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里不能只有娛樂明星,更要有‘科技明星’。”中國青年報社相關負責人在近日舉行的2021“強國青年科學家”尋訪活動頒獎分享會上說,對“科技明星”的追求能夠使青少年感受到科學家們熱愛祖國的獻身精神、執著追求的科學精神和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可以在青少年心中埋下科學的種子和報國的信念,激勵他們積極投身強國事業,勇擔強國使命。會上,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副主任陳銳表示:“我們希望通過本次活動,大力弘揚科學精神,激發新時期人才創新活力,推動創新驅動戰略,進一步營造尊重人才、鼓勵創新的氛圍,樹立一批切實推動科技創新與經濟發展相結合的科技創新明星榜樣。”科學家精神的傳承對于我國建設科技強國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作為錢學森的校友,“強國青年科學家”、西安交通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教授孫劍始終以老一輩科學家無私奉獻的報國精神和西交大的西遷精神為動力,將個人發展與國家需求緊密結合在一起,將青春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我在國外學到了知識,應該為祖國貢獻一分力量,尤其是從西部走到東部,再走到發達國家,讓我看到了家鄉與國外在科技上的差距。”“強國青年科學家”、昆明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馮晶2015年在哈佛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后,響應國家號召,選擇回到祖國、回到西部、回到母校。馮晶帶領團隊制備了新型超高溫稀土鉭酸鹽熱障涂層材料,應用在航空航天等領域。包括馮晶在內,這些“強國青年科學家”正處于科研事業的上升期,國家的許多重大創新成果、重要科研突破中,無不活躍著他們創新奉獻的青春身影。作為時代的造夢者、追夢人,他們把青春華章寫在了祖國的大地上,是這個時代“最亮的星”。學成即歸國的“強國青年科學家”還有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教授李媛。致力于研究功能食品與精準營養,李媛攻關食品產業瓶頸難題,突破藥食同源小分子體內靶向吸收核心技術,打破國外技術的壟斷。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教授潘時龍,不斷推進我國微波光子學的技術攻關與人才培養工作。2010年,他放棄國外優越的工作條件,推開了國內微波光子學的大門,成為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最年輕的教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陸朝陽,在劍橋大學取得物理學博士學位后選擇回國,專注于與國家信息安全密切相關的量子信息技術,使我國成功達到量子計算優越性里程碑。科研的道路不僅漫長,而且會經常遇到難以預測的困難。“這就需要我們懷有愛國奉獻的精神和科研報國的使命。”哈爾濱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黃陸軍常用這句話激勵自己和學生,“有困難才有進步,只有不斷克服困難,才能不斷取得進步”。面向航天國防領域,黃陸軍將耐熱鈦基復合材料作為研究方向。他設計制備出網狀結構鈦基復合材料,解決了傳統鈦合金耐熱溫度無法突破600℃的瓶頸問題,取得了大量創新成果。“一想到自己的科研成果可能讓我國飛行器飛得更快、更遠、更高,即使遇到瓶頸,第二天我也能‘滿血復活’”。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肝臟外科副主任醫師高強,是很多年輕醫生和醫學生心中的“偶像”。他在肝膽外科和肝臟移植的工作中,每年主刀完成近300例各類肝臟手術,已累計完成各種肝腫瘤切除手術2000余例和肝移植手術200余例。這些青年科學家都有“強國”精神,即用數十年如一日的堅守為祖國發展貢獻力量,用“甘坐冷板凳”的精神幫助祖國突破國外的技術封鎖。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化學學院教授程群峰看來,“強國青年科學家”首先必須熱愛自己的祖國,只有將自己熱愛的事業與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相結合,才能肩負起新時代科學工作者的使命。“科研不是一個人的單打獨斗,工作遇到低谷時,團隊協作也至關重要”。程群峰主要從事高分子納米復合材料的研究,入行10余年來,他瞄準輕質高強納米復合材料國際研究前沿,制備了一系列輕質高強的復合材料,性能媲美碳纖維復合材料,為未來在航空航天領域的應用奠定了基礎。“把青春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意味著不僅要取得豐碩的科研成果,還要真正將個人的發展與祖國的事業密切結合在一起,將個人所學服務國家需求,將青春的汗水灑在祖國的每一寸土地。”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教授、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基礎理論研究中心主任朱軍說。作為制造業高地,順德已連續10年穩居全國高質量發展和綜合實力百強區榜首。“順德的新機遇在于繼續篤定心智發展制造業,在毫不動搖地以實體經濟為根基的基礎上推動科技創新,使我們的制造業更強。”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委副書記、區長王勇邀請在場的“強國青年科學家”,希望未來能推動更多企業家與科學家交流合作,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追科技之星,讓星光照亮人生前程來源:\t"/2021-10/12/_blank"光明網-時評頻道2021-10-1211:07作者:王石川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應達成一個基本共識,青少年不能追什么樣的星?那些只有顏值而無正向價值的星不能追,只有流量而無正能量的星也不能追。那些所謂的星,越有人氣就越氣人,對青少年的誤導也就越大。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正處于價值觀塑造期,更容易追逐明星、崇拜偶像,追星稱得上青少年的情感“剛需”。因此,在追星之路上,需要價值引領。青少年該追什么樣的“星”?追那些自覺把個人前途命運與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緊密相連的星。比如錢學森、鄧稼先、黃大年等人。這些科學家都是學成歸國,做到了心有大我、至誠報國。以著名地球物理學家黃大年為例,他生前擔任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2009年,黃大年毅然放棄國外優越條件回到祖國,刻苦鉆研、勇于創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填補了多項國內技術空白。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融入祖國改革發展的偉大事業之中、融入人民創造歷史的偉大奮斗之中。這樣的星,該追!科技之星值得追,在于他們身上有澎湃的愛國情,“常思奮不顧身,而殉國家之急”。1950年10月,鄧稼先取得博士學位不久即回到中國,“帶著一腦袋關于原子核的知識”;1955年,錢學森突破重重險阻,終于回到祖國……一批批科學家為何那么渴望回到自己的國家?那是因為新中國剛成立,百廢待興,最需要人才,正如華羅庚在致中國全體留美學生的公開信中所說的:“為了抉擇真理,我們應當回去;為了國家民族,我們應當回去;為了為人民服務,我們也應當回去;就是為了個人出路,也應當早日回去,建立我們工作的基礎,為我們偉大祖國的建設和發展而奮斗!”拳拳報國心,何等熾烈!科技之星值得追,在于他們身上有深沉的報國行,為了祖國強大,“雖九死其猶未悔”。有個細節令人動容,當鄧稼先領到原子彈研制任務,向妻子許鹿希告別,許鹿希問他“去哪?”“做什么?”“去多久?”鄧稼先的回答是“不能說”。為了中國核科學事業,以荒漠為家,隱名埋姓長達30余年,鄧稼先真正做到了“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這種付出和犧牲令人感佩不已。愛國是情感,也是行動。“殷紅熱血,精忠報國,他是共和國忠誠的奠基人;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是中華民族不倒的脊梁。”這是《感動中國》寫給鄧稼先的頒獎詞,也是對所有“兩彈一星”元勛的致敬。科技之星值得追,還在于他們淡泊名利,有強大的人格魅力和道德風范。舉凡那些受人尊敬的科學家,無不堅守學術操守和道德理念,把學問和人格融合在一起,既贏得崇高學術聲望,又展示高尚人格風范。他們不僅善養浩然之氣,發揚我國科技界愛國奉獻的優良傳統,還以身作則,嚴格自律,在攻堅克難、崇德向善中做到學為人師,令世人崇敬。這樣的科學之星自帶光環,具有強烈的感召力。青少年該追什么樣的“星”?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身上洋溢著富有感染力的正能量,一言一行都讓人受到觸動,都給人力量,都讓人向善向上,都激勵人們做一個對社會、對國家有用的人。真正的星,是大寫的人。這,就是精神的力量,也是人格的魅力,吸引更多的青少年愛上科學,爭當科技之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已經開啟,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號角已經吹響。響應黨的號召,聽從祖國召喚,保持深厚的家國情懷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為科學技術進步、人民生活改善、中華民族發展作出貢獻,讓熠熠星光照亮前行的人生之路,則青少年未來可期,則國家和民族未來可期。(王石川)以科學家為偶像,讓青春拔節成長來源:\t"/2021-09/30/_blank"光明網-時評頻道2021-09-3012:26作者:謝偉鋒偶像是一個社會的選擇,代表大多數人的價值觀方向。對于青少年而言,偶像自帶著“長大之后我要成為你”的潛意識作用。不可否認的是,在利益多元、觀念多樣、表達多變的當下,對于“偶像”的定義也越發模糊起來。引領風氣之先,鏡頭一定要對準走在時代前列的人。9月29日,哈爾濱工業大學劉永坦院士被授予“時代楷模”稱號。扎根黑土地,他帶領團隊從零起步、艱難探索40年,為中國的萬里海疆修筑了一道“海上長城”,劉永坦院士的事跡經媒體報道后在社會中引起熱烈反響。“時代楷模、薪火相傳”“這才是我們應該追的星”……網友紛紛留言點贊。越是“人人都有麥克風”,越需要激發主流價值的力量。劉永坦院士在青少年群體中圈粉無數,也讓我們對“偶像”一詞有了重新的思考。只有多一些仰望星空的人,一個民族才會有可期的未來。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之路上,正是一大批優秀科學家敢為人先、架構未來,才使我們這個國家有了世界領先、匹敵強國的卓越成就。完成“兩彈一星”偉大工程的錢學森,把目光投向外太空的南仁東,向世界展示中醫藥魅力的屠呦呦,一輩子與衛星打交道的孫家棟……回溯中國“當驚世界殊”的發展長卷,正是一代代科學家在高精尖領域撐起了大國脊梁,激勵引領著無數青少年緊隨他們的步伐接力奮斗。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期,這些科學家所閃耀的光芒,照亮了國家筑夢圓夢的壯闊征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