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癱的解剖基礎與針灸臨床-福建中醫藥大學王志福課件_第1頁
面癱的解剖基礎與針灸臨床-福建中醫藥大學王志福課件_第2頁
面癱的解剖基礎與針灸臨床-福建中醫藥大學王志福課件_第3頁
面癱的解剖基礎與針灸臨床-福建中醫藥大學王志福課件_第4頁
面癱的解剖基礎與針灸臨床-福建中醫藥大學王志福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福建中醫藥大學解剖教研室

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國醫堂醫院針灸科

王志福面神經麻痹的解剖基礎與臨床大腦皮質軀體運動中樞→內囊膝部→①運動核大腦皮質內臟運動中樞→→②上泌涎核內臟感覺中樞←←③孤束核第1段解剖情況(大腦皮質←→腦干的面神經相關核團)面神經相關核團(①面神經核②上泌涎核③孤束核)第2段解剖情況(腦干的面神經相關核團←→莖乳孔)1.鼓索--------舌前2/3味覺;下頜下腺、舌下腺。2.巖大神經(巖淺大神經)--------淚腺、鼻腔粘膜腺體。3.鐙骨肌神經--------支配鼓室內的鐙骨肌。面神經管內的分支面神經相關核團(①面神經核②上泌涎核③孤束核)第3段解剖情況(莖乳孔←→面神經5大分支)1.顳支額肌、眼輪匝肌上份2.顴支眼輪匝肌上、下份;顴肌;提上唇肌;鼻翼肌3.頰支頰肌;口輪匝肌;鼻肌4.下頜緣支下唇諸肌5.頸支頸闊肌面神經出莖乳孔5大分支面神經損害解剖定位

(l)莖乳孔以外:面癱。

(2)鼓索與鐙骨肌之間:面癱+味覺喪失+涎腺分泌障礙。

(3)鐙骨肌與膝狀神經節之間:面癱+味覺喪失+涎腺分泌障礙+聽覺改變。

(4)膝狀神經節:面癱+味覺喪失+涎腺、淚腺分泌障礙+聽覺改變。

面神經麻痹病因病理表現(1)面神經本身受涼:神經缺血、水腫、面神經受壓(2)外周病變:莖乳孔內骨膜炎,面神經受壓或血液循環障礙

1.發病急,少有自覺癥狀,有所謂“昨夜完好,今晨得病”之說。1-2日出現,3-4日達高峰。

2.額紋減少或消失、眼裂擴大、眼瞼閉合不全或不能;用力緊閉時眼球轉向外上方,即貝爾氏征。

3.患側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健側向上歪斜,不能緊閉口唇、不能鼓腮、吹氣,飲水時漏水。

面神經麻痹臨床表現六.面神經麻痹的治療及預后西醫治則:減輕水腫與壓迫,改善局部循環,促進功能恢復。中醫治則:

扶正祛風,養血通絡,兼治寒、熱、瘀。“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一)急性期治療1.藥物治療:①皮質激素:地塞米松10-15mg/qd/靜脈滴注,7-10日減量。輕癥者可口服強的松30-60mg/d②神經營養藥:口服彌可保0.5mg/Tid;彌可保注射液0.5mg/Qd,一周3次,肌注。③局部微循環:口服地巴唑,10mg/Tid;④抗病毒藥物:口服阿昔洛韋,5mg/Kg/Tid2.物理治療:熱敷、紅外線照射3.保護眼睛4.中藥治療:辯證用藥(牽正散)(二)恢復期治療1.康復治療:按摩面肌、針灸、運動鍛煉等2.手術治療:不能恢復者考慮整容手術。●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地倉透頰車,承漿透大迎,陽白透魚腰\攢竹\絲竹空,四白透承泣,翳風,合谷牽正:面頰部,耳垂前0.5~1.0寸。咬肌中,淺層有耳大n

分布;深層有面n頰支、下頜n咬肌支和咬肌動脈分布。翳風:耳垂后,乳突與下頜骨之間凹陷處。針由皮膚、皮下筋膜穿腮腺咬肌筋膜,在乳突肌與胸鎖乳突肌前緣,繼而進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