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列傳第五十四》閱讀答案八篇_第1頁
《元史·列傳第五十四》閱讀答案八篇_第2頁
《元史·列傳第五十四》閱讀答案八篇_第3頁
《元史·列傳第五十四》閱讀答案八篇_第4頁
《元史·列傳第五十四》閱讀答案八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元史·列傳第五十四》閱讀答案八篇篇1:《元史·列傳第五十七》閱讀答案及解析《元史·列傳第五十七》閱讀答案及解析雷膺,字彥正,渾源人。父淵,金監察御史。膺生七歲而孤,金末,母侯氏挈膺北歸渾源,艱險備嘗,織纴為業,課膺讀書。膺篤志于學,事母以孝聞。太宗時,詔郡國設科選試,凡占儒籍者復其家,膺年甫弱冠,得與其選,愈自砥礪,遂以文學稱。丞相史天澤鎮真定,辟為萬戶府掌書記。世祖即位,初置十路宣撫司,詔選耆舊使副子弟為僚屬,授膺大名路宣撫司員外郎。中統二年,斡林承旨王鶚、王磐薦膺為翰林修撰、同知制誥,兼國史院編修官。五年,調XX西蜀XX按察司參議。至元二年,改XX五路轉運司諮議。四年,用兵于蜀,佩金符,參議左壁總帥府事,師還,升承務郎、同知恩州事。憲府表薦其能,遂入拜監察御史,首以“正君心、正朝廷百官”為言,又斥聚斂之臣不宜作相。十一年,加奉議大夫,僉河東XX道提刑按察司事,以稱職聞。十四年,進朝列大夫、山南XX道提刑按察副使。是時,江南新附,諸將市功,且利俘獲,往往濫及無辜,或強籍新民以為奴隸。膺出令,得還為民者以數千計。十八年,轉淮西江北道提刑按察副使,以母老辭。二十年遷行臺侍御史奉母之官分司湖廣XX奏劾按察使二人及行省官吏之不法者。二十二年,丁母憂,去官。明年,起復,授中議大夫、江南浙西道提刑按察使。時蘇、湖多雨傷稼,百姓艱食,膺請于朝,發廩米二十萬石賑之。江淮行省以發米太多,議存三之一,膺曰:“布宣皇澤,惠養困窮,行省臣職耳,豈可效有司出納之吝耶!”行省不能奪,悉給之。時年六十二,即致仕,歸老于山陽。二十九年,征拜集賢學士。成宗即位,朝會上都,召諸故老,諮詢國政,膺為稱首,多所建白。一日,延見便殿,奏對稱旨,賜白玉帶環一。明年,賜鈔五千貫,進秩二品。大德元年夏六月,以疾卒于京師,年七十三。贈通奉大夫、XX江北等處行中書省參知政事、護軍,追封馮翊郡公,謚文穆。摘編自《元史·列傳第五十七》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A.二十年/遷行臺侍御史/奉母之官/分司湖廣/XX/奏劾按察使二人及行省官吏之不法者B.二十年/遷行臺侍御史/奉母之官分司/湖廣/XX/奏劾按察使二人及行省官吏之不法者C.二十年/遷行臺侍御史/奉母之官/分司湖廣/XX/奏劾按察使二人/及行省官吏之不法者D.二十年/遷行臺侍御史/奉母之官分司/湖廣/XX/奏劾按察使二人/及行省官吏之不法者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掌書記。主要執掌府僚的文書等工作,地位僅次于節度副使,但北宋后期,掌書記逐漸退出歷史舞臺。B.金符。有兩類釋義,首先是君權受命于天的憑證,第二是古代帝王授予大臣的信物。C.廩米。即指公家發放的糧食,又指官府按月向學員們發放糧食。D.五千貫。指舊時的數量單位,一貫為一千錢,通常30吊為一貫,五千貫,即150000吊。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雷膺年少有為。在艱苦環境下,雷膺剛滿20歲,便通過自身的勤思進取,被丞相召至府中當掌書記。B.雷膺不畏權貴。在擔任監察御史一職后,雷膺明確提出“正君心,正朝廷百官”的`建議,打擊了朝臣與丞相,因此與人結下仇怨。C.雷膺懲惡保民。元朝剛收回江南地區時,諸將競相爭功,不斷殘害百姓,雷膺見此狀立馬下令禁止。D.雷膺為君重用。成宗剛即位時,雷膺是第一位被召請的人,并且雷膺死后還被追封為馮翊群公,并賜其謚號。7.把文中畫橫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1)是時,江南新附,諸將市功,且利俘獲,往往濫及無辜,或強籍新民以為奴隸。膺出令,得還為民者以數千計。2)布宣皇澤,惠養困窮,行省臣職耳,豈可效有司出納之吝耶!”行省不能奪,悉給之。參考答案4.A5.D(在當時,一貫為20吊,故五千貫為100000吊,而非150000吊)6.B(與人結下仇怨在文中無從體現)7.1)在當時,江南新歸附于元朝,諸將爭功,因為利益而俘虜百姓,經常刑罰無辜的民眾,有時強使新入冊的人民為奴隸,雷膺下令廢止,被釋放的民眾數以千計。(三個關鍵詞“是時”、“市功”、“強籍”各1分,句意通暢2分)2)頒布宣揚皇帝恩澤,扶助貧困的人,這是行省臣僚的職責,怎么能像一般的專職官員那樣吝嗇呢?行省官員只得同意他的意見,全數發放糧食給貧困的人。(三個關鍵詞“布宣”、“惠養”、“不能奪”各1分,句意通暢2分)篇2:《元史列傳三十五》閱讀答案《元史列傳三十五》閱讀答案董文用字彥材,董俊之第三子也。世祖在潛藩,命文用主文書,講說帳中,常見許重。世祖即位,建元中統。阿術奉詔伐宋,召文用為其屬,文用辭曰:“新制,諸侯總兵者,其子弟勿復任兵事。今吾兄文炳以經略使總重兵鎮XX,我不當行。”阿術曰:“潛邸舊臣,不得引此為說。”文用謝病不行。至元改元,召為西夏中興等路行省郎中。時諸王只必鐵木兒鎮西方,其下縱橫需索無算省臣不能支文用坐幕府輒面折以法其徒積忿譖文用于王。王怒,召文用,使左右雜問之,文用曰:“我天子命史,非汝等所當問。”王即遣其傅訊文用。文用謂之曰:“我漢人,生死不足計。所恨者,仁慈寬厚如王,以重戚鎮遠方,而其下毒虐百姓,凌暴官府,傷王威名,于事體不便。”因歷指其不法者數十事。其傅驚起,去白王,王即召文用謝之曰:“非郎中,我殆不知。郎中持此心事朝廷,宜勿怠。”自是譖不行而省府事頗立。會初得江南,圖籍、金玉、財帛之運,日夜不絕于道,警衛輸挽,日役數千夫。文用憂之曰:“吾民弊矣,而又重妨耕作,殆不可。”乃從轉運主者言:“州縣吏卒,足以備用,不必重煩吾民也。”主者曰:“汝言誠然,萬一有不虞,則罪將誰歸!”文用即手書具官姓名保任之。民得以時耕,而運事亦不廢。二十七年,隆福太后在東宮,以文用舊臣,欲使文用授皇孫經,具奏上,以帝命命之。文用每講說經旨,必附以朝廷故事,丁嚀譬喻,反復開悟,皇孫亦特加敬禮。是歲,世祖崩,成宗將即位上都。帝在東宮時,正旦受賀,于眾中見文用,召使前曰:“吾向見至尊,甚稱汝賢。”輒親取酒飲之。至是,眷賚益厚。大德元年,上章請老,六月戊寅,以疾卒,年七十有四,謚忠穆。(節選自《元史列傳三十五》)10.下列對文中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A.其下縱橫需索/無算/省臣不能支/文用坐幕府輒面折/以法其徒/積忿/譖文用于王。B.其下縱橫/需索無算/省臣不能支/文用坐幕府輒面折/以法其徒/積忿/譖文用于王。C.其下縱橫/需索無算/省臣不能支/文用坐幕府/輒面折以法/其徒積忿/譖文用于王。D.其下縱橫需索/無算/省臣不能支/文用坐幕府/輒面折以法/其徒積忿/譖文用于王。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諸侯,古代有兩個意義,首先是指帝王所分封的各國君主,首先是喻指掌握軍政大權的地方長官。在文中應指前者。B.改元,指中國封建時期皇帝在位期間改換年號,而新皇帝即位時頒布年號則成為建元。文中元世祖最初的年號是“中統”,是為建元,后改元“至元”。C.故事,在古漢語中含義頗多,在文中指先例,舊日的典章制度。董文用在為皇孫講說經旨時,喜歡用朝廷舊例和已有的典章制度來開導他。D.東宮,是古代漢族宮殿建筑之一,因位于皇宮東部,故稱東宮。后多為太子住處,因此亦用于指稱太子。“帝在東宮時”指成宗做太子時。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董文用才能出眾,頗受器重。他頗富才華,在世祖帳中講說,常得稱許,后來隆福太后也讓他為皇孫授經,成宗也因先帝的稱贊而對其青眼有加。B.董文用恪守規制,絕不逾距。按規定,其兄董文炳統率重兵鎮守XX,董文用就不能再在軍中任事,阿術欲強迫他隨軍伐宋,董文用稱病拒行。C.董文用秉公執法,剛正不阿。只必鐵木兒的手下縱橫不法,董文用以法繩之,被只必鐵木兒派人訊問。董文用秉持公心,歷數大王下屬不法行為,終得大王的道歉。D.董文用愛護百姓,主動擔責。朝廷繁重的運輸任務,使民疲敝,又影響了農業生產,董文用建議使用州縣吏卒承擔即可,并給主管官員寫下了責任擔保書。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1)非郎中,我殆不知。郎中持此心事朝廷,宜勿怠。(5分)2)會初得江南,圖籍、金玉、財帛之運,日夜不絕于道,警衛輸挽,日役數千夫。(5分)參考答案10.(3分)C11.(3分)A【解析】在文中應指后者。12.(3分)C【解析】“以法繩之”錯。原文是“面折以法”,意思是“當面用國法來批評教育他們”。13.(10分)翻譯:1)(5分)若非郎中,我還完全不知道呢。郎中秉持這樣的忠心侍奉朝廷,請勿懈怠。(“非”“殆”“事”各1分,語意暢順2分)2)(5分)正逢剛剛占領江南,圖冊文書、金玉、財帛的運輸,在路上日夜不息,警戒保衛和運送物資,每天就要役使數千人。(“會”“日夜不絕于道”(狀語后置)“輸挽”各1分,語意暢順2分)參考譯文:董文用,字彥材,董俊之第三子。世祖為王侯時,命董文用主管文書,在世祖帳中講說,常得稱許。世祖即位,建立年號中統。阿術奉詔伐宋,召董文用做他的屬官,董文用推辭說:“新制規定,統兵的諸侯,其子弟不能再擔任軍中職務。現在我的兄長董文炳以經略使的官職統領重兵鎮守XX,我不應當隨你出行。”阿術說:“你是皇上即位前的舊臣,不能引用這個規定作為理由。”董文用只好稱病謝絕,沒有隨軍出行。至元元年,朝廷下詔任命他為西夏、中興等路行省郎中。當時諸王只必鐵木兒坐鎮西部,其下屬橫行無忌,無限度地向行省索取,行省無法應付。董文用把這幫人召到幕府來,當面用國法來教育他們。這些人惱怒,去向諸王只必鐵木兒說董文用的壞話。王怒,召來董文用,派左右人來質問他,董文用說:“我是天子任命的官員,不是你們有資格質問的。”王即遣其老師來訊問董文用。董文用對他說:“我是漢人,生死置之度外。但遺憾的是,王本是個仁慈寬厚的人,且以皇室貴戚來坐鎮遠方,但其下人毒害百姓,欺凌官府,損害王的威名,對王來說也不體面。”接著歷數王的下屬做的數十件不法的事。這位老師驚訝起身,回去稟告于王,王即召董文用來表示道歉:“若非郎中,我還完全不知道呢。郎中秉持這樣的忠心侍奉朝廷,請勿懈怠。”從此以后,讒言再不起作用了,行省的事也好辦了。正逢剛剛占領江南,圖冊文書、金玉、財帛的運輸,在路上日夜不息,警戒保衛和運送物資,每天就要役使數千人。董文用擔憂這件事,說:“我的百姓疲敝啊,而且這又妨礙了耕作,這大概是不行的啊。”于是對主管轉運的官員說:“州縣的吏卒,足夠備用了,不必再煩擾我的百姓。”主管官員說:“你說的確實是這樣,萬一有不虞之罪,那由誰來承擔呢?”董文用立刻就手書了官職姓名來擔保這件事。老百姓得以按農時耕種,而朝廷運輸之事也沒有受到影響。至元二十七年,隆福太后在東宮,因董文用是舊臣,欲使他為皇孫講經,把這事上奏皇帝,以皇帝的命令讓他做這件事。董文用每講說經書中主旨時,必以朝廷先例和典制,作為比喻來反復開導,皇孫對他也十分尊敬。這年,世祖去世,成宗將在上都繼位。成宗做太子時,正月初一接受道賀,在人人中看見董文用,就把他召到跟前,說:“我以前與皇上見面,皇上很是稱贊你的賢能。”就親自取酒給他喝。到成宗繼位后,董文用受到的眷愛和賞賜更加豐厚。大德元年,董文用上奏章請求退休,六月的戊寅日,因病去世,時年七十四歲,謚號忠穆。篇3:《元史列傳第十二》閱讀答案《元史列傳第十二》閱讀答案高智耀,河西人,字顯達,世仕夏國。曾祖逸,夏大都督府尹;祖良惠,右丞相。智耀登進士第,夏亡,隱賀蘭山。太宗訪求河西故家子孫之賢者,眾以智耀對,召見將用之,遽辭歸。皇子闊端鎮西涼,儒者皆隸役,智耀謁藩邸,言儒者給復①已久,一旦與廝養同役,非便,請除之。皇子從其言。欲奏官之,不就。憲宗即位,智耀入見,言:“儒者所學堯、舜、禹、湯、文、武之道,自古有國家者,用之則治,不用則否,養成其材,將以資其用也。宜蠲免徭役以教育之。”帝問:“儒家何如巫醫?”對曰:“儒以綱常治天下,豈方技所得比。”帝曰:“善。前此未有以是告朕者。”詔復海內儒士徭役,無有所與。世祖在潛邸,已聞其賢。及即位,召見,又力言儒術有補治道,反覆辯論,辭累千百。帝異其言,鑄印授之,命凡免役儒戶,皆從之給公文為左驗。時淮、蜀士遭俘虜者,皆沒為奴智耀奏言以儒為驅古無有也陛下方以古道為治宜除之以風厲天下。帝然之,即拜翰林學士,命循行郡縣區別之,得數千人。貴臣或言其詭濫,帝詰之,對曰:“士,譬則金也,金色有淺深,謂之非金不可,才藝有淺深,謂之非士亦不可。”帝悅,更寵賚之。智耀又言:“國初庶政草創,綱紀未張,宜仿前代,置御史臺以糾肅官常。”至元五年立御史臺,用其議也。擢西夏中興等路提刑按察使。會西北藩王遣使入朝,謂:“本朝舊俗與漢法異,今留漢地,建都邑城郭,儀文制度,遵用漢法,其故何如?”帝求報聘之使以析其問,智耀入見,請行,帝問所答,畫一敷對,稱旨,即日遣就道。至上京,病卒,帝為之震悼。后贈崇文贊治功臣、金紫光祿大夫、司徒、柱國,追封寧國公,謚文忠。(節選自《元史列傳第十二》,有刪改)注釋:①“給復”是免除賦役的意思。下文“詔復海內儒士徭役”中的“復”同此意。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A.皆沒為奴/智耀奏言以儒/為驅/古無有也/陛下方以古道/為治宜除之/以風厲天下B.皆沒為奴/智耀奏言/以儒為驅古/無有也/陛下方以古道為治/宜除之以風/厲天下C.皆沒為奴/智耀奏言以儒/為驅古/無有也/陛下方以古道/為治宜除之/以風厲天下D.皆沒為奴/智耀奏言/以儒為驅/古無有也/陛下方以古道為治/宜除之/以風厲天下10.D11.下列對有關文化常識的理解錯誤的一項是(3分)A.古人出生后一般由父親命名,字則要在成年時取。男子20歲舉行加冠禮時取字,女子15歲舉行及笄禮時取字。B.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后一級考試殿試者,稱為進士,意為可以進授爵位之人。通過鄉試者稱為舉人,通過會試者稱為貢士。C.御史臺是監察機構,設立于漢朝,掌監察之事,與尚書臺、謁者臺并稱三臺,歷代沿襲,并有憲臺、蘭臺、烏臺的別稱。D.“至元五年”采用的是帝王年號紀年法,“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中的“趙惠文王十六年”就采用的是這種紀年法。11.D“趙惠文王十六年”就采用的是王公年次紀年法。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高智耀見識卓遠,能力出眾。他認為君王應注意培養人才,以備將來任用;針對西北藩王使者在奏問中明確提出的疑惑,他都能在皇帝面前一一奏對,讓皇帝很滿意。B.高志耀為儒生請命,成效顯著。他認為把儒生當作驅使的奴隸,自古以來沒有這樣的事,應根除這種現象。世祖聽從了他的意見,數千儒生因此得益。C.高志耀積極建言,深得圣心。他多次就儒學、儒生問題向君主進言,多能得到君主的認同。憲宗還認為他見識奇異,專鑄官印交給他。D.高志耀盡心國事,為國分憂。西北藩王對元世祖采納漢法的做法存在疑惑,派使者入朝奏問,世祖尋求能回訪西北藩王的使者,高志耀主動拜見,請求出使。12.C張冠李戴,不是憲宗,是世祖認為他見識奇異,專鑄官印交給他。13.文言文翻譯。(10分)1)太宗訪求河西故家子孫之賢者,眾以智耀對,召見將用之,遽辭歸。(4分)2)帝然之,即拜翰林學士,命循行郡縣區別之,得數千人。(4分)3)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2分)13.1)太宗尋找河西世家大族中有賢才的`子孫,人人拿高智耀回復太宗,(太宗)召見并要任用他,(智耀)趕緊推辭回家了。(“子孫之賢者”定語后置1分、“以……對”1分、“遽”1分、省略的主語補出1分)2)世祖認為他說得對,就任命他為翰林學士,讓他巡視各郡縣甄選儒生,最終他甄選出的儒生有數千人。(“然”1分、“拜”1分、“循行”1分、“區別”1分)3)想要姑且順從自身的私情,但申訴又不被允許。(“告訴”1分,“許”1分)參考譯文高智耀,河西人,世代在西夏為官。曾祖高逸為大都督府尹,祖父高良惠為右丞相。高智耀考中西夏進士,西夏亡后,隱居在賀蘭山中。太宗尋找河西世家大族中有賢才的子孫,人人拿高智耀回復太宗,太宗召見并要任用他,智耀趕緊推辭回家了。皇子闊端鎮守西涼時,命儒生服徭役,高智耀到王府拜見皇子說,免除儒生的賦稅徭役已經很久了,現在突然讓他們與服賤役的人承擔相同的賦役,不妥當,請收回成命。皇子聽取了他的意見,并打算上奏朝廷使他做官,他沒有答應。憲宗即位后,高智耀入朝拜見皇帝,說:“儒生所學的是堯、舜、禹、湯、文、武治國之道,自古為君王的,用儒生國家就強盛,不用國家就衰敗。今天應注意培養人才,以備將來任用。應免除儒生徭役并培養教育他們。"皇帝問:“儒家和巫醫相比怎么樣?”高智耀回答:“儒者用綱常治理天下,哪里是這些巫醫所能比的。”皇帝說:“好,你說得這些以前沒有人告訴過我。”(皇帝)詔令免除海內儒士徭役,(讓他們)沒有什么要拿出的東西。世祖即位前就聽說高智耀賢能,即位后召見他,高智耀又極言儒家學說對治國的重要,引古證今,反復論辯,滔滔不絕。世祖認為他見識奇異,就專鑄官印交給他,并下令凡是免除徭役的儒生都必須有他驗證的公文。當時,淮蜀一帶被俘的儒生,都被充為奴隸,高智耀奏請說:“把儒生當作驅使的奴隸,自古以來沒有這樣的事。陛下您正打算用古道來治理天下,就應當根除這種現象,來勸勉天下的儒生。”世祖認為他說得對,就任命他為翰林學士,讓他巡視各郡縣甄選儒生,最終他甄選出的儒生有數千人。有些權貴說他放人太多(失實),皇帝責問他,他回答說:“儒士就像金子,金子的成色有深淺,(因為成色淺)就說它不是金子,(這)是不對的;人的才藝有深淺,(因為才藝淺)就說他們不是儒士,(這)也是不對的。”皇帝聽了很高興,賞賜了他。高智耀又建議說:“國家各項制度剛剛創立,法律制度還不健全,應當效仿前代,設置御史臺來糾察整肅官員。”至元五年(1268年)設立御史臺,就是采用高智耀建議的結果。高智耀升任西夏中興等路提刑按察使。恰好此時西北藩王派遣使者入朝,奏問:“本朝習俗與漢人不同,現在我們占有了漢人的土地,建都建城,禮儀文化制度為何要遵用漢人的?”皇帝尋求能回訪的使者來解答他們的疑問,高智耀拜見,請求出使,皇帝問他所要回答的內容,他一一奏對,皇帝很滿意,當天就派遣他出發。高智耀行至上京竟然病逝。世祖為之驚愕悲悼。后來追贈高智耀崇文贊治功臣、金紫光祿大夫、司徒、柱國,追封寧國公,贈謚“文忠”。篇4:《元史列傳第十三》閱讀答案《元史列傳第十三》閱讀答案安童,木華黎四世孫,霸突魯長子也。中統初,世祖追錄元勛,召入長宿衛,年方十三,位在百僚上。母弘吉剌氏,昭睿皇后之姊,通籍禁中。世祖一日見之,問及安童,對曰:“安童雖幼,公輔器也。”世祖曰:“何以知之?”對曰:“每退朝必與老成人語,未嘗狎一年少,是以知之。”世祖悅。四年,執阿里不哥黨千余,將置之法,安童侍側,帝語之曰:“朕欲置此屬于死地,何如?”對曰:“人各為其主,陛下甫定大難,遽以私憾殺人,將何以懷服未附?”帝驚曰:“卿年少,何從得老成語?此言正與朕意合。”由是深重之。至元二年秋八月,拜光祿大夫、中書右丞相,增食邑至四千戶。辭曰:“今三方雖定,江南未附,臣以年少,謬膺重任,恐四方有輕朝廷心。”帝動容,有間曰:“朕思之熟矣,無以逾卿。”八年,XX省臣也速迭兒建言,比因饑饉,盜賊滋橫,若不顯戮一二,無以示懲。敕中書詳議,安童奏曰:“強、竊均死,恐非所宜,罪至死者,宜仍舊待報。”從之。二十三年夏,中書奏擬漕司諸官姓名,帝曰:“如平章、右丞等,朕當親擇,余皆卿等職也。”安童奏曰:“比聞圣意欲倚近侍為耳目,臣猥承任使,若所行非法,從其舉奏,罪之輕重,惟陛下裁處。臣謂銓選之法,自有定制,其尤無事例者,臣常廢格不行,慮其黨有短臣者,幸陛下詳察。”帝曰:“卿言是也。今后若此者勿行,其妄奏者,即入言之。”二十四年,宗王乃頗叛世祖親討平之宗室詿誤者命安童按問多所平反嘗退朝自左掖門出諸免罪者迎謝或執轡扶上馬安童毅然不顧有乘聞言于帝曰:“諸王雖有罪,皆帝室近親也,丞相雖尊,人臣也,何悖慢如此!”帝良久曰:“汝等小人,豈知安童所為?特辱之使改過耳。”三十年春正月,以疾薨于京師樂安里第。(節選自《元史列傳第十三》)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A.宗王乃頗叛世祖/親討平之/宗室詿誤者命安童/按問多所平反/嘗退朝/自左掖門出/諸免罪者迎謝/或執轡扶上馬/安童毅然不顧/B.宗王乃頗叛/世祖親討平之/宗室詿誤者/命安童按問/多所平反嘗退朝自左掖門/出諸免罪者/迎謝或執轡/扶上馬/安童毅然不顧/C.宗王乃頗叛/世祖親討平之/宗室詿誤者/命安童按問/多所平反嘗退朝/自左掖門出/諸免罪者迎謝/或執轡扶上馬/安童毅然不顧/D.宗王乃頗叛世祖/親討平之/宗室詿誤者/命安童按問/多所平反嘗退朝自左掖門/出諸免罪者迎謝/或執轡扶上馬/安童毅然不顧/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公輔,古代指三公、四輔,均為一輩子之佐,借指宰相一類的大臣。文中說安童“公輔器也”是說他有輔佐天子的才干。B.食邑,中國古代諸侯封侯所屬卿、大夫作為世祿的封地(包含勞動者),到元代成為一種賜予宗室和高官的榮譽。C.銓選,唐宋元明清時期朝廷選用官吏的一種制度。除最高職官由皇帝親自任命外,一般都由吏部按照規定選補某種官缺。D.薨,古代稱諸侯或有封爵的高官的死叫做“薨”,從漢朝開始皇后的死、唐朝以后二品以上的官員的死也都叫“薨”。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安童少年老成,受人贊賞。閑暇之時多與老成人交流,有些見解合乎皇上心意。B.安童謙虛謹慎,不貪功名。他婉拒朝廷升官的恩遇,因為他考慮的是朝廷在天下四方的名望威信。C.安童秉公執法,嚴格選官。他否定也速迭兒以殺盜賊求生戒來恢復社會治安的做法,堅持只有犯死罪的才可上報處死;在選官問題上,他堅持原則,嚴格把關。D.安童政刑寬平,不矜功伐。多次制止濫用死刑,就是犯了罪責的王室宗親,也會因被平反而改過。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1)人各為其主,陛下甫定大難,遽以私憾殺人,將何以懷服未附?2)其尤無事例者,臣常廢格不行,慮其黨有短臣者,幸陛下詳察。參考答案10.C(宗王乃頗叛,世祖親討平之。宗室詿誤者,命安童按問,多所平反嘗退朝。自左掖門出,諸免罪者迎謝,或執轡扶上馬,安童毅然不顧。)11.D(從漢朝到清朝,皇后的死都叫“崩”。死后追封的.不算,被廢的也不算。)12.D(“那些……被平反”不符合文意,是“多所平反”;對“小人”意思理解錯。)13.1)他們也是為了自身的主人,(如今)您剛平定天下,就因為私人的仇恨殺人,這樣怎樣來招徠(招撫、招引、招致)還沒有歸附的人呢?(甫、遽、懷服各1分,句子大意2分)2)那些特別沒有(好的)作為的官員我常常廢棄不用,考慮到他們中有說我壞話的人,希望你明察秋毫。(事例、廢格、短即各1分,句子大意2分)參考譯文安童,是木華黎的四世孫,霸突魯的長子。中統初年,世祖皇帝為追念功臣,把他召入長宿衛,這時安童才十三歲,官位已在百官之上。他的母親是弘吉剌氏,昭睿皇后的姐姐,隨便出入禁宮。世祖有一天看見她,問到安童的事,回答說“安通雖然年紀小,但是輔佐皇帝的人才”。世祖說:“你從哪里知道的呢?”回答說:“每次退朝時,一定和老臣講話,從未親近一個年輕人,我是通過這個知道的。”世祖很高興。中統四年,抓到阿里不哥的黨羽一千多人,將要處置,安童在皇帝旁邊侍候,皇帝對他說:“我將要治這些人的死罪,怎么樣?”回答說:“他們也是為了自身的主人,如今您剛平定天下,就因為私人的仇恨殺人,這樣怎樣來收服至今未歸附的人呢?”皇帝很驚奇的說:“你是個少年,怎么說的話卻如此老道?你說的正合我的意思。”因此特別器重他。至元二年秋八月,官封光祿大夫、中書右丞相,食邑增多至四千戶,安童推辭說:“如今雖然三個方向已經平定,但江南尚未歸附。我這么年輕,就被委以這么重的任務,恐怕各個地方會輕視朝廷。”皇帝深受感動,一會說:“我已經考慮成熟,沒有人比你適合。”八年,XX省地方官也速迭兒建議:由于他那里饑荒,盜賊橫行,如果不公開整治一兩個,不能威懾。皇帝傳書至中書省讓他們詳議,安童上奏說:“把強盜、竊賊均處死,恐怕不適合,犯了死罪的才能照舊處以死刑。”皇帝聽從了他的意見。二十三年夏,中書省奏擬漕司官員的名單,皇帝說:“像平章、右丞等等這樣的官職我親自任命,別的你們就定吧。”安童上奏說:“最近聽說皇帝您希望依靠近侍為你的耳目,我不才而接受任命,如果我行為不法,聽從他們舉報,罪的大小,請皇帝你裁定。我認為所謂的甄選官吏的方法,是有一定的確定的規定的,那些特別沒有作為的我常常廢棄不用,考慮到中有說我壞話的人,希望你明察秋毫。”皇帝說:“你說得對。今后像這樣沒有作為的不要任用他們,有妄自上奏的人,就來告訴我。”二十四年,宗王乃顏反叛朝廷,世祖親自討伐平叛。(以前)受牽連入罪的宗室,詔命安童查究審問,多數宗室被平反。有一次,安童從朝堂上下來,從左掖門出宮,那些被免去罪責的宗室爭著迎上前表示感謝,有的還手執馬韁繩扶他上馬,安童一概不予理睬。有人趁機向皇帝說:“各位王子雖說有罪責,都是帝王的近親,丞相雖然尊貴,也只是人臣啊,為什么違逆不敬如此啊!”皇帝很久才說:“你們這些眼界狹小氣量狹小之人,哪里知道安童所作所為的用意呢?安童故意侮辱他們讓他們改過自新啊。”三十年春正月,因為疾病死在京城樂安的府第里。篇5:《元史·列傳七十一》閱讀答案陳思謙,字景讓。少孤,警敏好學,凡名物度數、綱紀本末,考訂詳究,尤深于邵子《皇極經世書》。文宗天歷初政,收攬賢能,丞相高昌王亦都護舉思謙,時年四十矣。先是,關陜大饑,民多鬻田流徙,及來歸,皆無地可耕。思謙言:“聽民倍直贖之,使富者收兼入之利,貧者獲已棄之業。”從之。明年九月,拜監察御史。時有官居喪者,往往奪情起復,思謙言:“三年之喪,謂之達禮,自非金革,不可從權。”遂著于令。有詔起報嚴寺。思謙曰:“兵荒之余,當罷土木,以紓民力。”帝嘉之,賜縑綺旌之。元統二年六月,召為中書省員外郎,上言:“強盜但傷事主者皆得死罪而故殺從而加功之人與斗而殺人者例杖一百下得不死與私宰牛馬之罪無異是視人與牛馬等也,法應加重。”遂令法曹議,著為定制。至正元年,歲兇,盜賊蜂起,剽掠州邑,思謙力言于執政,當竭府庫以賑貧民,分兵鎮撫中夏,以防后患。廬州盜起,思謙亟命廬州路總管杭州不花領弓兵捕之,而賊已不可撲滅矣。言于宣讓王帖木兒不花曰:“承平日久,民不知兵,王以帝室之胄,鎮撫淮甸,豈得坐視!思謙愿與王戮力殄滅。且王府屬怯薛(蒙古語,宮廷侍衛)人等,數亦不少,必有能摧鋒陷陣者,惟王圖之。”王曰:“此吾責也,但鞍馬器械未備,何能御敵?”思謙括官民馬,置兵甲,不日而集,分道并進,遂禽渠賊,廬州平。既而潁寇將渡淮,又言于王曰:“潁寇東侵,亟調芍陂屯卒用之。”王曰:“非奉詔,不敢調。”思謙言:“非常之變,理宜從權;而擅發之罪,思謙坐之。”王感其言,從之。尋召入,為集賢侍講學士,修定國律。十三年,升中丞,年近七十,上章乞身,不允,特旨進一品,授榮祿大夫。入謝,感疾,及命下,強拜受命,明日卒。篇6:《元史·列傳七十一》閱讀答案9.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三年之喪,謂之達禮達:顯達B.遂著于令著:記載C.當罷土木,以紓民力紓:寬舒D.惟王圖之圖:謀劃10.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著為定制B.思謙力言于執政誰為大王為此計者不拘于時C.王以帝室之胄,鎮撫淮甸D.思謙愿與王戮力殄滅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送匈奴使留在漢者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1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強盜但傷/事主者皆得死罪/而故殺從/而加功之人與斗而殺人者/例杖一百下/得不死/與私宰牛馬之罪/無異是視人與牛馬等也B.強盜但傷事主者/皆得死罪/而故殺從而加功之人/與斗而殺人者/例杖一百下/得不死/與私宰牛馬之罪無異/是視人與牛馬等也C.強盜但傷/事主者皆得死罪/而故殺從而加功之人/與斗而殺人者/例杖一百下/得不死/與私宰牛馬之罪/無異是視人與牛馬等也D.強盜但傷事主者/皆得死罪/而故殺從/而加功之人與斗而殺人者/例杖一百下/得不死/與私宰牛馬之罪無異/是視人與牛馬等也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解釋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陳思謙少年時聰敏好學,對事物的名稱數量及其來龍去脈都有詳盡的研究,因此成年后被舉薦為官,后曾參與修訂國家法律。B.皇帝下令修建報嚴寺時,陳思謙建議,兵荒之后,應停止建設,體恤民力。皇帝大加稱贊,并賞賜給他很多精美的絲綢和旗幟。C.“廬州”:古九州之一。“古九州”是中國古代的地理稱謂,古代將中國分為九個不同的州,包含冀州、兗州、青州、益州等。D.“乞身”:因為古人認為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古代官員依此作為請求退職的一種說法,也稱之為乞骸骨、請老、乞老等。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1)聽民倍直贖之,使富者收兼入之利,貧者獲已棄之業。(3分)2)此吾責也,但鞍馬器械未備,何能御敵?(3分)3)非常之變,理宜從權;而擅發之罪,思謙坐之。(4分)參考答案9.A(達:通行的)10.C(介詞,憑借……的身份。A動詞,成為;介詞,替。B介詞,向;介詞,表被動。D介詞,和,同;連詞,和,與)11.B(強盜但傷事主者,皆得死罪,而故殺從而加功之人,與斗而殺人者,例杖一百下,得不死。與私宰牛馬之罪無異,是視人與牛馬等也)12.D(A“及其來龍去脈”應為“法制的始末”。B此處“旌”并非指旗幟,而是表彰的意思。C古九州并不包含廬州)13.1)聽憑百姓以一倍的價錢贖回賣出的土地,使富人收獲兩倍的利益,窮人獲得已拋棄的產業。(3分。注意“聽”“倍直”“兼入”等詞語的翻譯)2)這是我的職責,但鞍馬兵器軍械未準備齊全,怎么能抵御敵人?(3分。注意重要詞語的翻譯及句式特點)3)(遇到)不尋常的變故,理應采用變通手段;擅自調兵的罪名,由我承擔。(4分。注意“非常”“權”“擅”“坐”等詞語的'翻譯)參考譯文陳思謙,字景讓。思謙少年時期喪父,機警聰敏好學,對事物的名稱數量、法制的始末都有詳盡的研究,對邵子《皇極經世書》研究尤深。文宗天歷初年問政,朝廷征集賢能之士,丞相高昌王亦都護推舉陳思謙,當時他已經四十歲了。在此以前,關陜發生饑荒,百姓很多賣地逃亡,回來后,都無地可耕。陳思謙說:“聽憑(允許)百姓以一倍的價錢贖回賣出的土地,使富人收獲兩倍的利益,窮人獲得已拋棄的產業。”朝廷聽取了他的意見。第二年九月,陳思謙被授予監察御史一職。當時官員因父或母去世而辭去職務在家中守孝,但往往守孝期未滿就被起用。陳思謙說:“三年之喪,叫做通行的禮節,若非戰爭時期,是不可以隨意改變的。”于是記載到法令中。皇帝下詔,修建報嚴寺。陳思謙說:“兵荒之后,應停止土木建設,以寬舒民力。”皇帝稱贊他,并且賜給縑綺嘉獎他。元統二年六月,召思謙為中書省員外郎,陳思謙進言:“強盜中只要傷了當事人的,都被判為死罪,但那些跟隨他人以實際行動幫助殺人的故意殺人者,與互相爭斗而殺人的,按照律例杖擊一百下,沒有被判為死罪,與私自宰殺牛馬的罪行沒有什么不同,這是把人與牛馬同等看待,法律應當加重(故意幫助殺人者的)罪行。”于是命令司法官員商議,寫入律例,成為定制。至正元年,是饑荒之年,盜賊蜂擁而起,搶劫掠奪州邑,陳思謙極力向執政者建議,應竭盡府庫的糧食賑濟貧民,分兵鎮守撫慰中原地區,以防后患。廬州盜賊四起,陳思謙急命廬州路總管杭州不花率領弓兵捕捉,但盜賊勢力已經不可撲滅。陳思謙對宣讓王帖木兒不花說:“太平的日子久了,百姓不知有戰爭,王爺憑借皇室后代的身份,鎮守淮甸,怎能坐視不理?思謙愿與王爺合力征討滅除盜匪。況且王府的武將番值宿衛人數不少,一定有能沖鋒陷陣的人,只要你謀劃(就能成功)。”宣讓王說:“這是我的職責,但鞍馬兵器未準備齊全,怎么能抵御敵人?”陳思謙收集官民的馬匹、置備兵器盔甲,沒多長時間就集中起兵力,分路并進,于是擒獲了匪首,廬州之盜被平定。后來,潁州盜匪即將渡過淮河,陳思謙又對宣讓王說:“潁州盜匪東侵,應趕緊調集芍陂的屯兵使用。”宣讓王說:“沒有接到詔令,不敢調動。”陳思謙說:“(遇到)不尋常的變故,理應采用變通手段;擅自調兵的罪名,由我承擔。”宣讓王被他的話感動,聽從了他的建議。不久,陳思謙被召回京城,任集賢侍講學士,修定國家法律。十三年,晉升中丞,年近七十,上書請求告老離職,不被允許,皇上特為降旨,進一品官階,授予榮祿大夫。陳思謙入宮拜謝,感染疾病,等到任命傳下,勉強拜謝接受任命,次日即逝。篇7:《元史·列傳六十五》閱讀答案《元史·列傳六十五》閱讀答案王結,字儀伯,易州定興人。結生而聰穎,讀書數行俱下,終身不忘。嘗從太史董樸受經,年二十余,游京師,上執政書,陳時政八事,宰相不能盡用之。時仁宗在潛邸,或薦結充宿衛,乃集歷代君臣行事善惡可為鑒戒者,日陳于前,仁宗嘉納焉。大德十一年,以結為典牧太監,近侍以俳優進,結言:“昔唐莊宗好此,卒致禍敗,殿下方育德,視聽宜謹。”仁宗優納之。出為順德路總管,教民務農興學、孝親弟長、戢奸禁暴。屬邑巨鹿沙河有唐魏征、宋璟墓,乃祠二公于學,表其言論風旨,以厲多士。改東昌路,境有黃河故道,而會通堤遏其下流,夏月潦水,壞民麥禾。結疏為斗門以泄之,民獲耕治之利。至治二年,參議中書省事。時拜住為丞相結言為相之道當正己以正君正君以正天下除惡不可猶豫猶豫恐生它變服用不可奢僭奢僭則害及于身丞相是其言。未幾,除吏部尚書,薦名士宋本、韓鏞等十余人。泰定元年春,廷試進士,以結充讀卷官。遷集賢侍讀學士、中奉大夫。是歲,詔結知經筵,扈從上都。結援引古訓,證時政之失,冀帝有所感悟。中宮聞之,亦召結等進講,結以故事辭。元統元年,中宮命僧尼于慈福殿作佛事,已而殿災,結言僧尼褻瀆,當坐罪。左丞相疾革,家人請釋重囚禳之,結極陳其不可。先時,有罪者,北人則徙廣海,南人則徙遼東,去家萬里,往往道死。結請更其法,移鄉者止千里外,改過聽還其鄉,因著為令。至元元年,詔復入翰林,養疾不能應詔。二年正月二十八日卒,年六十有二。(節選自《元史·列傳六十五》)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A.時拜住為丞相/結言/為相之道當正己/以正君/正君以正天下/除惡不可猶豫/猶豫恐生它變/服用不可奢僭/奢僭則害/及于身丞相是其言/B.時拜住為丞相/結言/為相之道/當正己以正君/正君以正天下/除惡不可猶豫/猶豫恐生它變/服用不可奢僭/奢僭則害及于身/丞相是其言/C.時拜住為丞相/結言為相之道/當正己以正君/正君以正天下/除惡不可猶豫/猶豫恐生它變/服用不可奢僭/奢僭則害/及于身丞相是其言/D.時拜住為丞相/結言為相之道/當正己以正君/正君以正天下/除惡不可/猶豫猶豫/恐生它變/服用不可/奢僭奢僭/則害及于身/丞相是其言/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太史,官名。史官之長,秦稱太史令,漢屬太常,魏晉以后太師僅掌管推算歷法。B.俳憂,古代以樂舞諧戲為業的藝人,其表演以科諢為特色,兼音樂、戲劇、歌舞。C.廷試,殿試、御試,科舉制度中皇帝對會試錄取的舉人在殿廷上親發策問的考試。D.經筵,是指漢唐以來帝王為講經論史而特設的御前講席,為宋、元、明、清沿襲。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王結自幼聰穎,過目不忘。他曾跟隨太史董樸學習經書。二十多歲時,游學京師時,向宰相尚書,陳述了有關時政的八件事務,但未被全部采用。B.王結借古諷今,直言勸諫。大德十一年擔任典牧太監時,曾經勸諫仁宗莫學當年唐莊宗寵幸藝人而招來禍敗,宜視聽謹慎,仁宗高興地接受了意見。C.王結為官重視教化,為民解憂。在學校修魏征、宋璟墓二公祠,表彰他們的言論風度,以此勸勉士人。在東昌路時疏通會通堤河道,使百姓獲耕種之利。D.王結為官公正,寬嚴相濟。皇后僧尼在賜福殿做佛事,不久殿遭火災,王結說僧尼輕慢該判罪,左丞相也難逃罪責;還請求更改有關流放囚犯的法令。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1)時仁宗在潛邸,或薦結充宿衛,乃集歷代君臣行事善惡可為鑒戒者,日陳于前,仁宗嘉納焉。2)結請更其法,移鄉者止千里外,改過聽還其鄉,因著為令。參考答案10.(3分)B11.(3分)C(“會試錄取的舉人”錯,應為“貢士”)12.(3分)D(“左丞相也難逃罪責”錯,王結沒有彈劾左丞相)13.(10分)1)當時仁宗還在太子府(或者原住址),有人舉薦王結擔任太子宿衛,(他)于是收集歷代君臣行事中能成為歷史教訓的好壞事例(好事壞事),每天呈送到太子面前,仁宗贊許(他)并采納了這些意見。(潛邸,太子府,或“原住址”。充,充任,擔任。歷代君臣行事善惡可為鑒戒者,定語后置句式。日,名詞作狀語,每天。以上各1分,語句通順1分)2)王結請求更改這些法令,被流放離鄉的囚犯,最多只流放到千里之外,能改過的還聽憑他們回到家鄉,于是寫成法令。(更,更改。止,只。因,于是就。著為,寫成<著。寫作,撰述;為,作為,當作>。以上各1分。語句通順1分)參考譯文王結字儀伯,是易州定興人。自幼聰穎,讀書一目數行,終身不忘。曾隨太史董樸學習經書。他二十多歲時,游學京師,上奏陳述八件時政事,但宰相未全部采用。當時仁宗還是在太子府時(或者尚未即位),有人舉薦王結為(或者充任)太子宿衛,他于是就收集歷代君臣好壞能成為歷史教訓的往事,每天呈送太子閱讀,仁宗贊許并采納。大德十一年(1307),任命王結為東宮典牧太監,官階太中大夫。當時親近的侍從可以引藝人入宮,王結說:“從前唐莊宗愛好這個,最終招來災禍而失敗,殿下正當在育德養性,視聽應謹慎為要。”仁宗高興地聽取了他的意見。仁宗即位,王結升為集賢直學士。出任順德路總管,勤于農事,興辦學校,孝順父母、愛護兄弟,禁止邪惡暴虐。屬縣巨鹿沙河有唐朝魏征、宋璟的墳墓,于是在學校為二公立祠,表彰他們的言論風度,以勸勉更多的士人。后來調他到揚州,又調寧國,因為他的堂弟王紳任江東廉訪司僉事,(他為了避嫌)推辭不赴任。改任東昌路,境內有黃河舊道,可是會通堤阻止下流,夏季水澇,沖壞百姓的麥禾,王結疏導閘門,使水泄出,百姓獲得耕種之利。至治二年,(王結)參議中書省事。當時拜住任丞相,王結說:“做丞相的方法應該先正己才能正君,正君才能正天下;消除邪惡不能猶豫,猶豫就會出現別的變故;衣食住行不能奢侈,奢侈就會危害自身。”丞相認為說得有理。不久,授吏部尚書,他舉薦宋本、韓鏞等十多人。泰定元年春天,在朝堂上選拔進士,(皇帝)讓王結擔任做閱卷官。遷職集賢侍讀學士、中奉大夫。這年皇帝下詔讓王結知經筵,隨帝到上都。王結援引古訓,證明時政的錯誤,希望帝能有所感悟。皇后聽說后,也下詔讓王結進經,王結借故推辭。元統元年,皇后命僧尼在慈福殿做佛事,不久殿遭火災,王結說僧尼輕慢該判罪。左丞相病情危急,他的家人請求釋放重囚來為他消災,王結極力說不可。從前有罪的北方人流放到廣海,南方人流放到遼東,離家萬里,往往死于路途。王結請求更改法令,(被流放的人)只流放千里之外,能改過的讓他們回鄉,于是寫成法令成為定制。至元元年,再詔入翰林,因病不能應詔。二年正月二十八日卒,享年六十二歲。篇8:《新唐書列傳第五十四》閱讀答案解析及譯文《新唐書列傳第五十四》閱讀答案解析及譯文崔沔字善沖,京兆長安人,自博陵徙焉。純謹無二言,事親篤孝,有才章。擢進士。舉賢良方正高第,不中者誦訾之,武后敕有司覆試,對益工,遂為第一。再補陸渾主簿,入調吏部,侍郎岑義嘆曰:“君今郤詵也!”薦為左補闕。性舒遲,進止雍如也,當官則正言,不可得而詘。睿宗召授中書舍人,以母病東都不忍去,固辭求侍,更表陸渾尉郭鄰、太樂丞封希顏、處士李喜以代己處。詔改虞部郎中,俄檢校御史中丞。請發太倉粟及減苑囿鳥獸所給以賑貧乏,人賴其利。監察御史宋宣遠與盧懷慎姻家,恃以弄法;姚崇子彝留司東部,通賓客,招賄賂。沔將按劾,崇、懷慎方執政,共薦沔有史才,轉著作郎,去其權,蓋憚之也。久之,為太子左庶子。母亡,受吊廬前,賓客未嘗至柩室。語人曰:“平生非至親不升堂入謁,豈以存亡變禮邪?”中書令張說數稱之。服除,遷中書侍郎。玄宗以仙州數喪刺史,欲廢之,沔請治舞陽,舞陽,故樊噲國也,更為樊州,帝不納,州卒廢。沔既喜論得失,或曰:“今中書宰相承制,雖侍郎貳之,取充位而已。”沔曰:“百官分職,上下相維,以成至治,豈可俯首懷祿邪?”凡詔敕曹事,多所異同,說不悅,出為魏州刺史。雨潦敗稼,沔弛禁便人。召還,分掌吏部十銓,以左散騎常侍為集賢修撰,歷秘書監、太子賓客。太常議加宗廟籩豆,又欲增喪服。沔曰:“加籩豆未足盡天下美物,而措諸朝,徒近侈耳。”韋述等議與沔合,又詔中書門下參裁,于是宗廟籩豆坐各六,余仍舊制。每朝廷有疑議,皆咨逮取衷。卒年六十七贈禮部尚書謚曰孝沔儉約自持祿稟隨散宗族不治居宅嘗作陋室銘以見志。(節選自《新唐書·列傳第五十四》,有刪改)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純謹無二言,事親篤孝篤孝:非常孝順B.當官則正言正言:說正確的話C.監察御史宋宣遠與盧懷慎姻家姻家:結為親家D.服除,遷中書侍郎服除:守喪期滿5.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A.卒/年六十七/贈禮部尚書/謚曰孝/沔儉約/自持祿稟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