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醫學概論第3版教學課件28_第1頁
臨床醫學概論第3版教學課件28_第2頁
臨床醫學概論第3版教學課件28_第3頁
臨床醫學概論第3版教學課件28_第4頁
臨床醫學概論第3版教學課件28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十八章消化系統疾病導論第二十八章消化系統疾病主要包括食管胃、腸、肝、膽、胰腺等器官的器質性和功能性疾病,亦包括腹膜、腸系膜和網膜疾病。與其他臟器及全身性疾病密切相關,臨床十分常見。消化系統疾病主要包括食管胃、腸、肝、膽、胰一、消化系統的解剖生理消化是人體的重要生理功能之一,通過消化功能,使人體攝入的食物(包括維生素類金屬鹽類及一些微量元素)經過一系列復雜的同化過程被腸道吸收,變成體內物質,供全身組織利用,其余未被吸收和無營養價值的殘渣構成糞便被排出體外。消化系統由消化管道、消化腺以及肝膽、胰和神經血管組成。一、消化系統的解剖生理消化是人體的重要生理功能之一

1、食管全長約25cm,門齒至賁門約40cm。有三個狹窄:咽與食管移行處,距門齒約15cm。平直氣管分叉處,距門齒約23cm。穿過膈肌處,距門齒約40cm。食管壁由粘膜層、粘膜下層與平滑肌層組成,缺乏漿膜層。一、消化系統的解剖生理1、食管一、消化系統的解剖生理2、胃分為賁門、胃底、胃體、胃竇四部分。胃底、胃體腺由三種細胞組成。主細胞:分泌胃蛋白酶原,壁細胞:分泌鹽酸和內因子,粘液細胞:分泌堿性黏液幽門腺有兩種細胞組成,粘液細胞和G-細胞(分泌促胃液素)。壁細胞、主細胞分泌受神經體液調節正常胃內PH值為0.9~1.5,混合性食物由胃完全排空約需4-6h。一、消化系統的解剖生理2、胃一、消化系統的解剖生理3、小腸長約6m,從幽門至回盲部,包括十二指腸、空腸、回腸,是消化吸收的最主要部位。混合性食物通過小腸約需3-6h。十二指腸:固定于腹膜后,呈“C”形彎曲,環繞胰頭。分為球部、降部、水平部、上升部。屈氏韌帶為上、下消化道的分界線。空腸:位于上腹偏左回腸:位于下腹偏右和盆腔一、消化系統的解剖生理3、小腸一、消化系統的解剖生理4、大腸全長約1.5m,包括盲腸、闌尾、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和直腸。食物在大腸內停留時間約16-19h。功能:吸收水、電解質、少量葡萄糖、膽汁酸、氣體,濃縮食物殘渣成糞便,推進排出。一、消化系統的解剖生理4、大腸一、消化系統的解剖生理5、肝膽系統肝臟是人體最大的消化腺,是新陳代謝的中心,功能復雜。(1)制造膽汁:參與脂肪的消化吸收;

(2)蛋白質代謝:合成白蛋白、凝血酶原和其他凝血因子、纖維蛋白原、部分球蛋白,經鳥氨酸循環合成尿素;

(3)糖代謝:合成糖原,分解為葡萄糖;一、消化系統的解剖生理5、肝膽系統一、消化系統的解剖生理(4)脂肪代謝:參與脂肪動員和氧化,脂類在體內的合成;

(5)水與激素平衡調節:分解糖皮質激素、醛固酮、性激素,維護體內水分和激素的平衡;

(6)解毒保護作用:通過氧化、還原、水解和結合過程,解除毒物毒性。一、消化系統的解剖生理(4)脂肪代謝:參與脂肪動員和氧化,脂類在體內的合成膽道系統包括膽管和膽囊,膽管運輸和排泄膽汁,膽囊濃縮膽汁、調節膽流。 肝細胞間毛細膽管→小葉間膽管→左、右肝管→肝總管→膽總管 ↓↑>

膽囊管 →開口于十二指腸降部一、消化系統的解剖生理膽道系統包括膽管和膽囊,膽管運輸和排泄膽汁,膽一、消化系統的

6、胰腺位于上腹部、腹膜后,分為頭、頸、體、尾四部分,主胰管與膽總管開口于Vater壺腹;外分泌功能:分泌胰酶(淀粉酶、脂肪酶、蛋白酶等);內分泌功能:胰島有多種內分泌細胞A細胞分泌胰高血糖素B細胞分泌胰島素D細胞分泌生長抑素一、消化系統的解剖生理6、胰腺一、消化系統的解剖生理二、常見病因

(1)感染:細菌、病毒、寄生蟲(2)理化因素(3)大腦皮層功能紊亂(4)營養缺乏(5)

代謝、吸收障礙(6)變態反應二、常見病因

(1)感染:細菌、病毒、寄生蟲(7)

自身免疫(8)

先天性發育異常(9)

外傷(10)

遺傳(11)

醫源性因素二、常見病因

(7)

自身免疫二、常見病因

(一)癥狀1、吞咽困難:多見于神經系統疾病和咽、食道器質性疾病2、燒心:由于酸性或堿性反流物刺激,有炎癥的食管粘膜而引起3、噯氣:

三、臨床表現

(一)癥狀三、臨床表現

4、胸痛:非心源性胸痛5、厭食或食欲不振:

6、惡心與嘔吐(nauseaandvomiting):病因廣泛

三、臨床表現

4、胸痛:非心源性胸痛三、臨床表現

7

、反酸:酸性胃液返流入口腔8

、嘔血、黑糞和便血:嘔血、黑糞提示上消化道處血,每日出血量超過50ml才會出現黑糞。便血多來自下消化道,呈暗紅色或鮮紅色。9

、腹脹:氣、水、塊

三、臨床表現

7

、反酸:酸性胃液返流入口

10、腹痛:多由消化器官的膨脹、肌肉痙攣、腹膜刺激、血供異常等所致,亦可見于其它系統疾病。病因復雜。17三、臨床表現

10、腹痛:多由消化器官的膨脹、肌肉痙攣、腹膜刺激、

11、腹瀉:按發病機理分為(1)運動性腹瀉(2)分泌性腹瀉(3)滲透性腹瀉(4)滲出性腹瀉

三、臨床表現

12、里急后重:提示直腸受刺激

13、便秘:分為器質性(直腸、肛門、結腸病變)和功能性(IBS、單純性)

14、黃疸(jaundice):三、臨床表現

12、里急后重:提示直腸受刺激三、臨床表現

(三)體征全面系統的體格檢查:表情、口腔、舌象、皮膚、淋巴結腹部檢查:視診:輪廓、蠕動波、靜脈曲張觸診:腹肌緊張度、壓痛、反跳痛、包塊、肝脾叩診:移動性濁音、肝濁音界、肝區叩痛聽診:腸鳴音、血管雜音直腸指檢三、臨床表現

(三)體征全面系統的體格檢查:三、臨床表現

四、實驗室和輔助檢查

1、化驗檢查(1)糞便:常規、潛血、蟲卵、脂肪滴、未消化食物細菌培養(2)胃液分析:了解胃的分泌功能、運動功能及胃液

中又無病理性成份四、實驗室和輔助檢查

(3)血液檢查:血常規(CBC)、血沉(ESR)肝功能、TBIL、T、A/G、PT淀粉酶、脂肪酶肝炎病毒標記物(乙肝七項、抗HAV、抗HCV)腫瘤標記物(AFP、CEA、CA19-9、CA125)四、實驗室和輔助檢查

(3)血液檢查:四、實驗室和輔助檢查

(4)尿液檢查:尿三膽、尿淀粉酶、BT-PABA試驗(苯甲酰酪氨酸-對氨苯甲酸試驗)(5)腹水檢查:腹水常規、抗酸染色、生化、ADA、LDH,病理

四、實驗室和輔助檢查

(4)尿液檢查:尿三膽、尿淀粉酶、BT-PABA試驗(6)小腸吸收功能檢查:

D-木糖吸收實驗、維生素B12吸收實驗、脂肪平衡功能試驗、呼氣試驗(14C-甘氨酸呼氣試驗、氫呼氣試驗)(7)幽門螺桿菌檢測四、實驗室和輔助檢查

(6)小腸吸收功能檢查:四、實驗室和輔助檢查

2、內鏡檢查:優點、缺點胃鏡、食管鏡、十二指腸鏡、結腸鏡、乙狀結腸鏡、直腸鏡小腸鏡、膠囊內鏡、腹腔鏡、超聲內鏡、放大內鏡、無痛內鏡3、超聲波檢查:優點、缺點四、實驗室和輔助檢查

2、內鏡檢查:優點、缺點四、實驗室和輔助檢查

4、X-線檢查消化道造影:上消、小腸、鋇灌腸禁忌:穿孔、梗阻、大出血2周內腹部透視或平片膽囊及膽道造影經皮肝穿膽道造影(PTC)逆行胰膽管造影(ERCP)選擇性腹腔動脈造影

四、實驗室和輔助檢查

4、X-線檢查四、實驗室和輔助檢查

5、計算機X線斷層攝影(CT)和磁共振顯像(MRI)6、放射性核素檢查7、病理檢查:內鏡下取材、細針穿刺取材、手術標本、脫落細胞檢查四、實驗室和輔助檢查

5、計算機X線斷層攝影(CT)和磁共振顯像(MRI)四、實8、臟器功能試驗:五肽胃泌素試驗、木糖試驗、脂肪平衡試驗、BT-PABA試驗9、胃腸運動功能檢查10、剖腹探查四、實驗室和輔助檢查

8、臟器功能試驗:五肽胃泌素試驗、木糖試驗、脂肪平衡試驗、五、診斷方法

認真收集臨床資料,全面分析與綜合1.病史:誘因、發病情況、發展經過、主要癥狀、伴隨癥狀、個人情況(職業、飲食習慣、煙酒嗜好、個人性格、精神狀態、疫源接觸、遺傳因素等)

五、診斷方法

認真收集臨床資料,全面分析與綜合五、診斷方法

2.癥狀體征從常見癥狀中了解其主要的臨床意義,除進行全身系統檢查外,應重點檢查口腔腹部皮膚站膜旺門直腸等部位。3.實驗室和其他檢查對不同部位的不同疾病,可采取最能確診疾病的實驗室和輔助檢查方法。如采用甲胎蛋白測定肝B超檢查肝CT加減影血管造影技術和組織病理學檢查以確診原發性肝癌等疾病。

五、診斷方法

2.癥狀體征從常見癥狀中了解其主要的臨床意六、防治原則預防為主;盡早治療,預防復發,防止并發癥和后遺癥的發生。綜合治療:一般治療、藥物治療、手術治療和介入治療。六、防治原則預防為主;(一)一般治療1、飲食:暫禁食、流質、半流質飲食、普食2、營養、支持治療3、生活安排與精神心理治療六、防治原則(一)一般治療六、防治原則(二)藥物治療消化內科常用藥物1、抑酸劑:質子泵抑制劑(PPI):奧美拉唑、蘭索拉唑、潘托拉唑、雷貝拉唑和埃索美拉唑。H2受體拮抗劑(H2-receptorantagonist,H2RA)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能減少24小時胃酸分泌50%~70%。

六、防治原則(二)藥物治療六、防治原則

2、制酸劑:胃舒平

3、黏膜保護劑:硫糖鋁、枸櫞酸鉍

4、胃腸動力藥:胃復安、嗎丁啉、莫沙比利

5、解痙止痛藥:抗膽堿能藥物阿托品、普魯本辛、顛茄、654-2

六、防治原則2、制酸劑:胃舒平六、防治原則6、助消化藥:胃酶合劑、多酶片、復方消化酶7、止吐藥:胃復安、嗎丁啉8、止瀉藥:思密達、復方苯乙哌啶、易蒙停9、通便藥:果導、車前草10、腸道微生態制劑:雙歧桿菌、糞腸球菌制劑六、防治原則6、助消化藥:胃酶合劑、多酶片、復方消化酶六、防治原則11、抗菌藥12、抗病毒藥物:干擾素、核苷類似物13、止血藥:局部、全身、血管活性藥物14、保肝藥、抗肝纖維化藥物:甘草酸制劑、水飛薊素15、中藥六、防治原則11、抗菌藥六、防治原則(三)手術或介入治療1.手術治療

對經內科治療無效療效不佳或出現嚴重并發癥的消化系統疾病手術治療是重要手段之一。(三)手術或介入治療1.手術治療 (三)手術或介入治療2.內鏡治療可在內鏡下進行以下治療①食管狹窄擴張術②食管支架放置術③消化道息肉切除術早期胃癌和早期食管癌茹膜切除術④止血治療如食管胃底靜脈由張皮圈套扎止血術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局部藥物噴灑局部藥物注射微波激光熱探頭止血和血管夾鉗夾等⑤十二指腸乳頭括約肌切開術⑥膽管碎石和取石術⑦膽管內外引流術③經皮內鏡下胃造瘦術等。(三)手術或介入治療2.內鏡治療

3、DSA下介入治療肝動脈栓塞化療(TAE)經頸靜脈肝內門體分流術(TIPS)脾栓塞術狹窄血管支架植入術出血血管栓塞術

(三)手術或介入治療3、DSA下介入治療(三)手術或介入治療(三)手術或介入治療3.B超引導下穿刺進行引流術或注射術

此術式治療囊腫、膿腫及腫瘤亦得到廣泛應用。以往需外科手術的許多消化系統疾病可用創傷較少的介入治療替代或介入治療與外科手術互相配合,從而大大地開拓了消化系統疾病治療的領域。(三)手術或介入治療3.B超引導下穿刺進行引流術或注射術 謝

謝謝謝第二十八章消化系統疾病導論第二十八章消化系統疾病主要包括食管胃、腸、肝、膽、胰腺等器官的器質性和功能性疾病,亦包括腹膜、腸系膜和網膜疾病。與其他臟器及全身性疾病密切相關,臨床十分常見。消化系統疾病主要包括食管胃、腸、肝、膽、胰一、消化系統的解剖生理消化是人體的重要生理功能之一,通過消化功能,使人體攝入的食物(包括維生素類金屬鹽類及一些微量元素)經過一系列復雜的同化過程被腸道吸收,變成體內物質,供全身組織利用,其余未被吸收和無營養價值的殘渣構成糞便被排出體外。消化系統由消化管道、消化腺以及肝膽、胰和神經血管組成。一、消化系統的解剖生理消化是人體的重要生理功能之一

1、食管全長約25cm,門齒至賁門約40cm。有三個狹窄:咽與食管移行處,距門齒約15cm。平直氣管分叉處,距門齒約23cm。穿過膈肌處,距門齒約40cm。食管壁由粘膜層、粘膜下層與平滑肌層組成,缺乏漿膜層。一、消化系統的解剖生理1、食管一、消化系統的解剖生理2、胃分為賁門、胃底、胃體、胃竇四部分。胃底、胃體腺由三種細胞組成。主細胞:分泌胃蛋白酶原,壁細胞:分泌鹽酸和內因子,粘液細胞:分泌堿性黏液幽門腺有兩種細胞組成,粘液細胞和G-細胞(分泌促胃液素)。壁細胞、主細胞分泌受神經體液調節正常胃內PH值為0.9~1.5,混合性食物由胃完全排空約需4-6h。一、消化系統的解剖生理2、胃一、消化系統的解剖生理3、小腸長約6m,從幽門至回盲部,包括十二指腸、空腸、回腸,是消化吸收的最主要部位。混合性食物通過小腸約需3-6h。十二指腸:固定于腹膜后,呈“C”形彎曲,環繞胰頭。分為球部、降部、水平部、上升部。屈氏韌帶為上、下消化道的分界線。空腸:位于上腹偏左回腸:位于下腹偏右和盆腔一、消化系統的解剖生理3、小腸一、消化系統的解剖生理4、大腸全長約1.5m,包括盲腸、闌尾、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和直腸。食物在大腸內停留時間約16-19h。功能:吸收水、電解質、少量葡萄糖、膽汁酸、氣體,濃縮食物殘渣成糞便,推進排出。一、消化系統的解剖生理4、大腸一、消化系統的解剖生理5、肝膽系統肝臟是人體最大的消化腺,是新陳代謝的中心,功能復雜。(1)制造膽汁:參與脂肪的消化吸收;

(2)蛋白質代謝:合成白蛋白、凝血酶原和其他凝血因子、纖維蛋白原、部分球蛋白,經鳥氨酸循環合成尿素;

(3)糖代謝:合成糖原,分解為葡萄糖;一、消化系統的解剖生理5、肝膽系統一、消化系統的解剖生理(4)脂肪代謝:參與脂肪動員和氧化,脂類在體內的合成;

(5)水與激素平衡調節:分解糖皮質激素、醛固酮、性激素,維護體內水分和激素的平衡;

(6)解毒保護作用:通過氧化、還原、水解和結合過程,解除毒物毒性。一、消化系統的解剖生理(4)脂肪代謝:參與脂肪動員和氧化,脂類在體內的合成膽道系統包括膽管和膽囊,膽管運輸和排泄膽汁,膽囊濃縮膽汁、調節膽流。 肝細胞間毛細膽管→小葉間膽管→左、右肝管→肝總管→膽總管 ↓↑>

膽囊管 →開口于十二指腸降部一、消化系統的解剖生理膽道系統包括膽管和膽囊,膽管運輸和排泄膽汁,膽一、消化系統的

6、胰腺位于上腹部、腹膜后,分為頭、頸、體、尾四部分,主胰管與膽總管開口于Vater壺腹;外分泌功能:分泌胰酶(淀粉酶、脂肪酶、蛋白酶等);內分泌功能:胰島有多種內分泌細胞A細胞分泌胰高血糖素B細胞分泌胰島素D細胞分泌生長抑素一、消化系統的解剖生理6、胰腺一、消化系統的解剖生理二、常見病因

(1)感染:細菌、病毒、寄生蟲(2)理化因素(3)大腦皮層功能紊亂(4)營養缺乏(5)

代謝、吸收障礙(6)變態反應二、常見病因

(1)感染:細菌、病毒、寄生蟲(7)

自身免疫(8)

先天性發育異常(9)

外傷(10)

遺傳(11)

醫源性因素二、常見病因

(7)

自身免疫二、常見病因

(一)癥狀1、吞咽困難:多見于神經系統疾病和咽、食道器質性疾病2、燒心:由于酸性或堿性反流物刺激,有炎癥的食管粘膜而引起3、噯氣:

三、臨床表現

(一)癥狀三、臨床表現

4、胸痛:非心源性胸痛5、厭食或食欲不振:

6、惡心與嘔吐(nauseaandvomiting):病因廣泛

三、臨床表現

4、胸痛:非心源性胸痛三、臨床表現

7

、反酸:酸性胃液返流入口腔8

、嘔血、黑糞和便血:嘔血、黑糞提示上消化道處血,每日出血量超過50ml才會出現黑糞。便血多來自下消化道,呈暗紅色或鮮紅色。9

、腹脹:氣、水、塊

三、臨床表現

7

、反酸:酸性胃液返流入口

10、腹痛:多由消化器官的膨脹、肌肉痙攣、腹膜刺激、血供異常等所致,亦可見于其它系統疾病。病因復雜。58三、臨床表現

10、腹痛:多由消化器官的膨脹、肌肉痙攣、腹膜刺激、

11、腹瀉:按發病機理分為(1)運動性腹瀉(2)分泌性腹瀉(3)滲透性腹瀉(4)滲出性腹瀉

三、臨床表現

12、里急后重:提示直腸受刺激

13、便秘:分為器質性(直腸、肛門、結腸病變)和功能性(IBS、單純性)

14、黃疸(jaundice):三、臨床表現

12、里急后重:提示直腸受刺激三、臨床表現

(三)體征全面系統的體格檢查:表情、口腔、舌象、皮膚、淋巴結腹部檢查:視診:輪廓、蠕動波、靜脈曲張觸診:腹肌緊張度、壓痛、反跳痛、包塊、肝脾叩診:移動性濁音、肝濁音界、肝區叩痛聽診:腸鳴音、血管雜音直腸指檢三、臨床表現

(三)體征全面系統的體格檢查:三、臨床表現

四、實驗室和輔助檢查

1、化驗檢查(1)糞便:常規、潛血、蟲卵、脂肪滴、未消化食物細菌培養(2)胃液分析:了解胃的分泌功能、運動功能及胃液

中又無病理性成份四、實驗室和輔助檢查

(3)血液檢查:血常規(CBC)、血沉(ESR)肝功能、TBIL、T、A/G、PT淀粉酶、脂肪酶肝炎病毒標記物(乙肝七項、抗HAV、抗HCV)腫瘤標記物(AFP、CEA、CA19-9、CA125)四、實驗室和輔助檢查

(3)血液檢查:四、實驗室和輔助檢查

(4)尿液檢查:尿三膽、尿淀粉酶、BT-PABA試驗(苯甲酰酪氨酸-對氨苯甲酸試驗)(5)腹水檢查:腹水常規、抗酸染色、生化、ADA、LDH,病理

四、實驗室和輔助檢查

(4)尿液檢查:尿三膽、尿淀粉酶、BT-PABA試驗(6)小腸吸收功能檢查:

D-木糖吸收實驗、維生素B12吸收實驗、脂肪平衡功能試驗、呼氣試驗(14C-甘氨酸呼氣試驗、氫呼氣試驗)(7)幽門螺桿菌檢測四、實驗室和輔助檢查

(6)小腸吸收功能檢查:四、實驗室和輔助檢查

2、內鏡檢查:優點、缺點胃鏡、食管鏡、十二指腸鏡、結腸鏡、乙狀結腸鏡、直腸鏡小腸鏡、膠囊內鏡、腹腔鏡、超聲內鏡、放大內鏡、無痛內鏡3、超聲波檢查:優點、缺點四、實驗室和輔助檢查

2、內鏡檢查:優點、缺點四、實驗室和輔助檢查

4、X-線檢查消化道造影:上消、小腸、鋇灌腸禁忌:穿孔、梗阻、大出血2周內腹部透視或平片膽囊及膽道造影經皮肝穿膽道造影(PTC)逆行胰膽管造影(ERCP)選擇性腹腔動脈造影

四、實驗室和輔助檢查

4、X-線檢查四、實驗室和輔助檢查

5、計算機X線斷層攝影(CT)和磁共振顯像(MRI)6、放射性核素檢查7、病理檢查:內鏡下取材、細針穿刺取材、手術標本、脫落細胞檢查四、實驗室和輔助檢查

5、計算機X線斷層攝影(CT)和磁共振顯像(MRI)四、實8、臟器功能試驗:五肽胃泌素試驗、木糖試驗、脂肪平衡試驗、BT-PABA試驗9、胃腸運動功能檢查10、剖腹探查四、實驗室和輔助檢查

8、臟器功能試驗:五肽胃泌素試驗、木糖試驗、脂肪平衡試驗、五、診斷方法

認真收集臨床資料,全面分析與綜合1.病史:誘因、發病情況、發展經過、主要癥狀、伴隨癥狀、個人情況(職業、飲食習慣、煙酒嗜好、個人性格、精神狀態、疫源接觸、遺傳因素等)

五、診斷方法

認真收集臨床資料,全面分析與綜合五、診斷方法

2.癥狀體征從常見癥狀中了解其主要的臨床意義,除進行全身系統檢查外,應重點檢查口腔腹部皮膚站膜旺門直腸等部位。3.實驗室和其他檢查對不同部位的不同疾病,可采取最能確診疾病的實驗室和輔助檢查方法。如采用甲胎蛋白測定肝B超檢查肝CT加減影血管造影技術和組織病理學檢查以確診原發性肝癌等疾病。

五、診斷方法

2.癥狀體征從常見癥狀中了解其主要的臨床意六、防治原則預防為主;盡早治療,預防復發,防止并發癥和后遺癥的發生。綜合治療:一般治療、藥物治療、手術治療和介入治療。六、防治原則預防為主;(一)一般治療1、飲食:暫禁食、流質、半流質飲食、普食2、營養、支持治療3、生活安排與精神心理治療六、防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