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課 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 課件(共29張PPT)-人教統編版高中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_第1頁
第16課 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 課件(共29張PPT)-人教統編版高中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_第2頁
第16課 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 課件(共29張PPT)-人教統編版高中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_第3頁
第16課 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 課件(共29張PPT)-人教統編版高中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_第4頁
第16課 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 課件(共29張PPT)-人教統編版高中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920-1942年341926-1927年印度非暴力不合作印尼反荷斗爭21922年1941年,埃塞俄比亞獨立51926-1933年尼加拉瓜抗美斗爭61934-1940年卡德納斯改革1923年摩洛哥里夫共和國埃及君主立憲時間定位泰戈爾: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報之以歌。現代的工業主義,物質主義,仿佛一塊大石,在碧柔的草上擂滾,所向無不壓傷,而這種犧牲所得的結果,也只不過如美國人所說的Efficiency而已……如今是一個可悲的時代,一切真的情感都逐漸消失了。我們不得不采取他們的方式,來防御他們,而這樣的結果損失了些什么,便是萎傷了活的生命,而換來了無生態的系統,方法,組織,公司……等等,只有一種好的外貌,而實在的價值幾乎等于零。

新課導入第16課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第七單元兩次世界大戰、十月革命與國際秩序的演變【課標要求】通過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國際秩序的變動,理解兩次世界大戰之間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對國際秩序的影響。目錄壹亞洲民族民主運動的新高潮貳非洲獨立意識的覺醒叁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與改革肆課堂小結亞洲民族民主運動的新高潮01一、亞洲民族民主運動的新高漲這場戰爭既是一個結局,也是一個開端。世界上較蒙昧的人們決不再僅僅占據他們以前所占據的地方。在他們所占據的地方,遲早將出現獨立的中國、自治的印度、代議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僅僅是供他人進行商業剝削的非洲。——基爾生《變化世界中美國的困境》

全世界進出口總額減少了40%……英國的對外貿易聯系破壞了……法國被德軍占領了經濟發達的10個省,工農業生產損失嚴重。沙皇俄國永遠從帝國主義列強的名單中勾銷了。德國戰敗,削弱比英法更甚,陷入經濟困境。英國為了戰爭的需要,向埃及訂貨,從而促進了紡織、制糖、酒精、制革、榨油……等輕工業的發展。埃及的資本家隨之加快了經營商業、參加外國股份公司及土地買賣和集中資本的過程。1929-1933:經濟大危機一戰后的歐洲一、亞洲民族民主運動的新高漲2.表現:中國北伐(收回漢口、九江英租界)、印尼反荷蘭殖民斗爭、越南反法殖民斗爭、西亞(伊拉克、敘利亞和黎巴嫩等)反英、法殖民斗爭、印度反英殖民斗爭。1.原因:①一戰削弱了帝國主義力量,為民族民主運動提供了契機。②--戰期間帝國主義宗主國對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加強掠奪、戰后重新瓜分殖民地使民族矛盾更加激化。③一戰期間宗主國經濟控制的放松,使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資本主義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使民族民主運動的階級力量——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一步壯大。④受俄國十月革命的鼓舞及蘇聯政府對世界民族民主運動的支持⑤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期間,宗主國向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轉嫁危機,加劇了民族矛盾。二、印尼反荷蘭殖民不合作斗爭荷蘭:強迫種植制度1926-1927:武裝起義1.1920年,印尼共產黨成立。1926—1927年,印尼共產黨領導了第一次反對荷蘭殖民統治的武裝起義,起義以失敗告終。2.1927年,蘇加諾等人成立民族主義政黨印尼民族黨,取與殖民當局不合作政策,民族資產階級開始掌握獨立運動的領導權。中國共產黨機關刊物《向導》,對印尼人民的反殖民主義斗爭表示深切的同情。香料群島:印度尼西亞等三、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以眼還眼,世界只會更加盲目。1.指導思想:非暴力不合作。甘地出生在一個印度教家庭,父親是當地土邦首相。19歲時赴英學習法律。1893年,甘地來到英統治下的南非,領導南非印度人爭取權利。他把印度教的仁愛、素食、不殺生的主張,同《圣經》、《古蘭經》中的仁愛思想相結合,并吸收了梭倫、托爾斯泰等人的思想精髓,逐漸形成了非暴力不合作理論。1915年,甘地回到印度,很快使"非暴力不合作"成為國大黨的指導思想。1920年,國大黨通過甘地起草的新黨章,“印度國大黨的目標是印度人民用一切合法的、和平的手段,以實現民族自治”。甘地對自治的含義做了新的解釋:如果有可能,在英帝國內實現自治;如果有必要,就脫離英帝國獨立。

——齊世榮《世界通史資料選輯》【非暴力不合作】以愛、真理和非暴力爭取印度的自治和獨立,以及通過動員群眾、運用非暴力不合作策略與英印當局進行斗爭的思想。三、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自產運動向食鹽進軍1947年:英“退出印度”1919:阿姆利則慘案第一階段(1920~1922年)全面抵制。放棄英國人授予的名譽職位等,罷課、離職、抵制法院和立法機關,恢復手工紡織,不買英國布,抗稅。第二階段(1930~1934年)“食鹽進軍”。甘地提出降低地稅、廢除食鹽專賣、取消鹽稅、實行關稅保護、釋放政治犯等要求。第三階段(1940~1942年)發動要求英國立即撤離的“退出印度”行動。當局逮捕了甘地和國.大黨重要領導人,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陷入低谷。2.過程:三大階段,各具特色。三、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意義:①打擊了英國的殖民統治,推動印度民族民主運動發展(革命性)。②反映了印度人民要求獨立的愿望,促進了印度人民的團結,增強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為印度的獨立奠定了基礎(民族性)。③創立了一條反抗殖民統治的獨特道路。甘地所創立的非暴力斗爭理論,是印度人民偉大的精神財富。局限性:①把民族運動局限于非暴力的框架內,影響革命的深入發展(動搖性和妥協性)。②開展“手紡車運動”等,以落后文明抵制先進文明,不利于印度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3.性質:資產階級領導的反對殖民主義壓迫的民族解放運動。非暴力不合作思想深刻地全世界的民族主義者和爭取和平改革的國際運動,如:美國黑人爭取民權的運動、印尼的不合作斗爭。2007年第61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將每年的10月2日,即圣雄甘地的誕辰,定為“國際非暴力日”。當下時刻寬容,方得未來時刻和平。非洲獨立意識的覺醒02概況第一次世界大戰后,非洲多數地區的民族解放運動尚處于萌芽和醞釀時期。但一些北非和東非國家的民族獨立意識已經覺醒。埃及人民在以扎格魯爾為首的華夫脫黨領導下的民族獨立運動埃塞俄比亞人民的抗意斗爭摩洛哥里夫人民與西、法殖民軍的斗爭華夫脫黨領導下的埃及民族獨立運動材料一:大戰期間,以扎格魯爾為首的埃及民族主義組織“華夫脫”黨向英國殖民當局提出取消“保護”地位,實現民族獨立的要求,遭拒絕,扎格魯爾等人被逮捕流放。1919年6月。巴黎和會確認埃及為英國的保護國,此舉激發了埃及人民的反英斗爭浪潮,開羅、亞歷山大等城市發生了反英暴動。——王斯德主編《世界通史》(第三編)華夫脫運動①參與主體:以扎格魯爾為首的民族主義政黨華夫脫黨領導下的埃及人民。②斗爭方式:游行、示威、罷工、罷課、罷市,以及進行街壘戰等③運動結果:迫使英國做出讓步,承認埃及為獨立主權國家,但英國保留了在埃及駐軍、控制蘇伊士運河、領事裁判權等特權。華夫脫黨領導下的埃及民族獨立運動從獨立立憲到護憲運動①1922年3月,埃及宣布為獨立的君主立憲國家,次年頒布第一部憲法;②扎格魯爾又領導華夫脫黨進行了12年的護憲運動,要求英國放棄特權,但未獲完全成功。材料:埃及是非洲大陸最早沖破殖民體系、取得獨立的國家,由于非洲地區現代民族主義的經濟基礎相當薄弱,現代政治力量的發育也相對遲緩,所以,當20世紀上半葉在北非出現埃及這樣的獨立國家時,非洲大陸的絕大部分仍然處于殖民統治之下,也因為如此,埃及的獨立地位是不充分的,英國仍然保留著對埃及部分主權的控制。1936年8月,英國借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亞之機,以保護埃及安全的理由與埃及政府簽訂了《英埃同盟條約》,進一歩強化了對埃及主權的控制,……可見,埃及獨立運動的歷史使命還沒有完成,其自主現代化的政治前提還有待確立。——王斯德主編《世界通史》(第三編)摩洛哥里夫人民與西、法殖民軍的斗爭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除丹吉爾一地歸“國際共管”外,摩洛哥被法國和西班牙瓜分。但是,摩洛哥北部里夫山區諸部落,尚處于獨立狀態。1921年9月,里夫12個最大的部落在反侵略斗爭中聯合組成了“里夫共和國”,并在1924年打敗了西班牙和法國殖民軍的進攻。1925年7月,法、西殖民者在馬德里舉行會議,策劃聯合進攻里夫部落的勾當,里夫人民被迫掀起了可歌可泣的民族起義。1925年8月,法國調集20萬殖民軍,西班牙調集10萬殖民軍,裝備著飛機、坦克和重炮等大量現代化武器向里夫人民撲來。里夫共和國只有7萬軍隊,其中經過軍事訓練的只有七八千名,他們只有步槍和少量大炮。但是里夫軍民進行了英勇頑強的戰斗,犧牲雖大,卻取得不少勝利。最后,由于法、西殖民者對摩洛哥進行了海、陸封鎖,又派遣了大量特務、間諜,收買、拉攏了一部分里夫酋長,分裂起義隊伍。這樣,里夫民族起義終于在軍事力量過分懸殊以及里夫共和國缺乏正確領導的情況下失敗了。摩洛哥里夫人民與西、法殖民軍的斗爭摩洛哥里夫地區的人民在酋長克里姆領導下,多次打敗西班牙和法國侵略軍。1923年,克里姆聯合12個部落,建立里夫共和國。1926年,共和國被西、法殖民軍扼殺。埃塞俄比亞抗意斗爭材料:1935年,意大利法西斯侵略埃塞俄比亞,侵略戰爭一爆發,埃塞俄比亞人民同仇敵愾,組織游擊隊,進行伏擊戰。埃塞俄比亞人民的抗意正義戰爭,得到非洲和亞洲人民的聲援,歐洲美洲的許多國家的共產黨人和進步人士,也都紛紛譴責意大利法西斯的侵略罪行。1941年埃塞俄比亞游擊隊協同英軍解放了亞的斯亞貝巴,恢復了國家獨立。——王春良主編《世界現代史》1935年,意大利法西斯發動侵略埃塞俄比亞的戰爭,一度得逞,埃塞俄比亞皇帝流亡英國,墨索里尼宣布兼并埃塞俄比亞。埃塞俄比亞人民堅持游擊戰爭,最終與反法西斯同盟國軍隊一起,擊敗了意大利侵略軍,1941年恢復了國家獨立。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與改革03三、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與改革

20世紀二三十年代,拉丁美洲進人民族民主革命和改革時期。阿根廷工人在共產黨領導下,舉行了反對外國資本的罷工,甚至筑起街壘與警察戰斗。智利的左派力量團結其他社會階層,成立民族陣線聯合政府,防止法西斯勢力上臺。在拉丁美洲的革命與改革中,尼加拉瓜桑地諾的抗美斗爭和墨西哥卡德納斯的改革最具代表性。

學習聚焦

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與改革的代表是桑地若和卞徳納斯。20世紀二三十年代,拉丁美洲民族民主革命和改革地區革命或改革阿根廷共產黨領導,工人舉行了反對外國資本的罷工,甚至筑起街壘與警察戰斗。智利左派力量團結其他社會階層,成立民族陣線聯合政府,防止法西斯勢力上臺。尼加拉瓜桑地諾領導的抗美斗爭墨西哥卡德納斯的改革▲

拉丁美洲民族民主運動

歷史縱橫拉美共產黨的興起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期和兩次世界大戰之間,隨著拉美各國政治、經濟、社會環境的變化,以及十月革命的影響,馬克思主義在拉美廣泛傳播。1918年,阿根廷第一個在拉美組建了共產黨,隨后墨西哥、烏拉圭、智利、巴西、古巴等先后成立了共產黨。到1934年,絕大多數拉美國家都有了共產黨組織,并積極領導了反帝反封建斗爭。1934—1935年,巴西工人運動活躍,參加罷工的高達150萬人,大多數罷工由巴西共產黨領導。1932年,薩爾瓦多共產黨領導了主要由農民參加的全國性人民起義,并在很多地區建立了地方蘇維埃政權,雖遭血腥鎮壓,但作為拉美共產黨人第一次以武裝斗爭的方式奪取政權的嘗試,在拉美共產主義運動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1.尼加拉瓜的抗美斗爭1926—1933年時間領導桑地諾▲桑地諾(1893—1934)(繪畫作品)目標“把美國侵略者趕出國土”武裝斗爭方式

桑地諾的部隊與美軍及政府軍戰斗近兩百次,迫使美軍于1933年撤出尼加拉瓜。但是,1934年桑地諾遭當局刺殺。結果2.墨西哥卡德納斯的改革▲卡德納斯(右一)1910年,墨西哥爆發資產階級革命。1917年,墨西哥頒布資產階級憲法。背景卡德納斯總統領導內容對內:推行土地改革,改組國民革命黨,發展教育,限制教會,遏制軍人勢力,確立總統一任制度;對外:捍衛國家主權和本國資源,將石油行業收歸國有,引領墨西哥走上現代化之路。性質資產階級民主改革

問題探究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出現的民族民主運動新高潮,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民族解放運動相比,有哪些主要特點?

學習拓展

查找資料,結合所學知識,了解共產黨在亞洲民族民主運動中的領導作用。思考點拉丁美洲各國在獨立100多年后,為什么還要繼續進行民族民主革命?亞非拉民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