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征-達原飲課件_第1頁
南征-達原飲課件_第2頁
南征-達原飲課件_第3頁
南征-達原飲課件_第4頁
南征-達原飲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溫病名方達原飲

臨床應用長春中醫藥大學南征以道論術由道而術名醫看病明醫治病伏邪:外感所致

內傷雜病所致

遺有父母先天之因

正氣不足未及時清除邪氣邪氣潛伏于正虛之所邪氣留連,潛伏于人體,待時而發,待機而作伏邪??任繼學教授《伏邪探微》:“伏邪即隱藏于人體正虛之處。”

《溫疫論》:“先伏后行者,所謂溫疫之邪,伏于膜原,如鳥棲巢,如獸藏穴,營衛所不關,藥石所不及。至其發也,邪毒漸張,內侵于腑,外淫于經,營衛受傷,諸證漸顯,然后可得而治之。方其浸淫之際,邪毒尚在膜原,此時但可疏利,使伏邪易出。邪毒既離膜原,乃觀其變,或出表,或入里,然后可導邪而去,邪盡方愈。”

“膜原者,外通肌肉,內近胃腑,即三焦之門戶,實一身之半表半里也。”

——薛生白《濕熱病篇》

“膜,募也,募絡全體也。”

——李瀠《身經通考》《體仁匯編》:“募原之間,皆有絡脈,以其升降津液也。”募原則聯肌肉、腠理、臟腑,通元氣,營衛氣,行氣血,布津液。募原:外通腠理、肌肉

內通元氣、真氣行氣血通經絡營衛氣布津精氣血津液《溫疫論》:“去表不遠,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半表半里,既《針經》所謂橫連膜原是也。”

穢濁粘膩,結聚頑固之邪才能病久入絡后頑固不化而盤踞募原。《溫疫論》:“伏于膜原,如鳥棲巢,如獸藏穴。營衛所不關,藥石所不及。”達募原,導毒邪為法。達原飲:

檳榔2錢厚樸1錢草果5分知母1錢芍藥1錢黃芩1錢甘草5分

用水二盅,煎八分,午后溫服。熱傷津液加知母,以滋陰;熱傷營氣加白芍以和血;黃芩清燥之余;甘草為和中之用;以上四味,不過調和之劑,如渴與飲,非拔病之藥也。三消飲——達原飲加大黃、葛根、羌活、柴胡、姜、棗消內消外,消不內外,治溫疫之主劑,毒邪表里分傳,膜原尚有余結者宜之。

《靈樞·百病始生》中講,“是故虛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膚,皮膚緩則腠理開,開則邪從毛發入,入則抵深,深則毛發立,毛發立則淅然,故皮膚痛。……留耳不去,傳舍于腸胃之外,募原之間,留著于脈,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積。或著孫脈,或著絡脈,或著輸脈,或著于伏沖之脈,或著于膂筋,或著于腸胃之募原,上連于緩筋,邪氣淫泆,不可勝論。”

任繼學、南征教授經過研究,認為消渴病腎病相當于直譯西醫病名,而參考了《圣濟總錄》中對“消腎”闡述,認為本病中醫命名應為“消渴腎病”,而此中醫病名最終由2010年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正式收入到《中醫藥學名詞》一書中。一、消渴腎病

病因病機稟賦不足過食肥甘高粱厚味情志失調勞逸失度公害蓄毒損傷散膏,侵蝕三焦。氣化失司,內生痰、飲、濕、濁、瘀,氣機逆亂,郁、瘀、燥、熱、虛火內盛。這些病理產物互結,使藏真受損,故喜患消渴。消渴日久不愈,散膏損傷,脂膏堆積,痰濁、濕熱、瘀滯互結成毒邪,從氣街處而入,經咽喉入腎絡,盤踞伏于募原

,損傷腎間動氣處,氣血逆亂而成消渴腎病。《黃庭經》明確指出:“脾長者,胰也,非脾也。以脾部與脾長并列,足以證明為二物而非一體也。”

國醫大師任繼學教授通過對古籍的研究,認為散膏就是現今所說的胰腺,由先天之精所化成,具有主裹血,溫五藏,主藏意,內通經絡和血脈,為津、精之通道,外通玄府,以行氣液,人體內外之水精,其升降出入皆由散膏行之。

散膏是脾的副臟,與脾共同主運化、化生氣血、升清降濁、輸布精微、供養周身。人體因稟賦不足,飲食不節,情志不遂,勞逸失度,醫害藥毒等病因條件下產生燥熱瘀滯,首先損傷散膏。進而侵蝕三焦,而產生痰、濕、瘀、熱,進而臟真受損而發消渴。

因此,治療消渴腎病應調散膏,以治病之本。所謂毒,至少應具備以下特征:(1)能夠對機體產生毒害或損害;(2)損害致病的程度較重;(3)應與人體相互作用。

外毒是指相對于人體來說直接侵襲機體并造成毒害的一類物質,如細菌、病毒、瘟疫等,一般多具有傳染性和流行性;

內毒是因臟腑功能和氣血運行失常,使機體的生理或病理產物不能及時排出,出現氣滯、痰凝、血瘀、濕阻、水停等病理產物。毒邪毒邪具有損傷、致變、頑固、穢濁、結聚、依附、入絡等多種病理特點。毒邪盤踞膜原,從氣街處而入,亦可經咽喉損傷腎絡,腎之體用皆損而成消渴腎病。毒邪貫穿消渴腎病的始終,故治療消渴腎病須用解毒法。

消渴日久不愈,毒邪侵襲腎之絡脈

病理基礎:絡脈瘀滯;

病理環節:邪客絡脈、營衛功能失常;

演變過程:絡脈失養、血行不暢、氣滯血瘀、痰瘀凝結。痰瘀積聚腎絡,絡氣阻遏,絡脈瘀滯,蘊邪成毒,毒損腎絡。

至虛之處,便是容邪之處,邪阻腎絡,郁久蘊毒,深滯于浮絡、孫絡、膜絡,是消渴腎病病情纏綿、久治不愈的根本原因。

因此,治療上應重視通絡益腎。

毒邪盤踞于膜原,如鳥棲巢,如獸藏穴,營衛所不關,藥石所不及。毒邪伏膜原后,附著于并證臟腑,邪毒漸張,內侵于腎,故消渴腎病病情復雜,變化多端,纏綿難愈。

因此,治療消渴腎病應開達膜原,邪盡病方能愈。咽喉上通口鼻,下聯肺臟,與自然界相通,故不耐寒熱,乃易被邪侵,絡屬腎脈。《靈樞·經脈》:“腎足少陰之脈: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循喉嚨,挾舌本”。《素問》:“邪客于足少陰之絡,令人咽痛”。

咽喉為樞機之所在,傳變之關鍵。邪客于咽喉,循經至腎,使腎的封藏功能失司,統攝無權,真微遺失,隨尿排出而形成濁尿。其病因在毒邪,病位在腎,其絡聯喉,毒邪常易侵犯咽喉而使病情反復及加重。

故治療消渴腎病時應加用利咽之藥,保護咽喉,此謂“下病上治”。消渴腎病治則:

扶正祛邪,攻補兼施,調散膏,達膜原,導毒邪消渴腎病治法:

益腎通絡導邪解毒

臨床治療消渴腎病治療主方:

解毒通絡益腎導邪湯方劑組成:

榛花、大黃、土茯苓、黃芪、

黃精、覆盆子、金蕎麥、紫荊皮、

木蝴蝶、穿山甲、血竭、丹參、

檳榔、草果、厚樸消渴日久不愈消渴腎病病位:散膏

↓損傷

↓毒損腎絡

入氣街、經咽喉↓盤踞于募原

↓久病入絡↓毒邪損傷腎間動氣處榛花大黃土茯苓君解毒消炎消腫止痛解毒除濕通利關節清熱解毒推陳出新黃芪——益氣升陽黃精——補脾益氣、滋陰生血覆盆子——滋補肝腎金蕎麥、紫荊皮、木蝴蝶——解毒利咽穿山甲、血竭、丹參——活血化瘀通絡益氣養陰,滋補肝腎,調散膏臣草果祛除伏邪檳榔除嶺南瘴氣厚樸破戾氣隨證加減:1.氣陰兩虛兼瘀毒:加人參、枸杞子、熟地;2.陽虛兼瘀毒:加制附子、淫羊藿、紫河車;3.陰虛兼瘀毒:加寸冬、五味子、墨旱蓮;4.陰陽兩虛兼瘀毒:加冬蟲夏草、鹿角膠、玉竹;5.濕濁瘀毒:加藿香、竹茹、姜夏、白豆蔻;6.痰濁兼瘀毒:加天竺黃、黃藥子、瓜蔞、膽南星;7.氣滯血瘀兼瘀毒:加郁金、虎杖、坤草。8.尿毒證:加用灌腸方,予大黃、制附子、厚樸、枳實、土茯苓、牡蠣、黃芪、甘草,水煎100ml,每天1次保留灌腸。飲食療法:

《內經》云:“陰之五官,傷在五味”,在治療本病或慢性腎衰時,應始終囑患者嚴格控制飲食,禁食一切蛋白,低鹽甚至可以無鹽飲食,并控制體重,宜清淡。

糖尿病腎病蛋白尿期或腎衰期,腎小球濾過功能下降,人體攝入蛋白不能被充分吸收,營養物質好比經過大漏斗一樣,全部漏掉,即“虛不受補”,因此控制飲食在治療諸如本病中起著非常重要作用。

將2010年3月至2012年1月就診于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南征教授工作室的患者。60例病例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解毒通絡益腎導邪湯組)與對照組(益腎通絡組)各30例,兩組符合糖尿病腎病中西醫診斷標準及納入標準。臨床研究組別n男女X2P治療組3015150.0670.796對照組301614表1兩組患者性別分布情況(例)注:經卡方檢驗P>0.05,說明兩組患者性別分布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組別n40-4950-5960-65ZP治療組3014115-0.5270.598對照組3012126表2兩組患者年齡分布情況(歲)注:經秩和檢驗P>0.05,說明兩組患者年齡分布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組別n1~5~10~15~ZP治療組30210153-0.2400.808對照組3039162表3兩組患者病程分布情況(年)注:經秩和檢驗P>0.05,說明兩組患者病程分布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癥狀治療組對照組組間02460246ZP神疲乏力0816617175-0.2460.806腰膝酸痛211125310116-0.0310.975畏寒肢冷41014259133-0.0160.987大便溏薄51310271481-0.9250.355納

少41510151690-0.6500.516惡心嘔吐5159161491-0.1600.873夜尿頻多413121512112-0.0320.975面足水腫413121511122-0.1670.868腹

脹810111711120-0.0470.962表4治療前兩組患者主要癥狀比較

(例)注:經秩和檢驗P>0.05,說明治療前兩組患者主要癥狀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組

別n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治療組309.08±1.8012.70±2.08對照組309.03±1.6712.65±1.74t0.1190.114P0.9060.909表5治療前兩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比較(單位mmol/L,±s)注:經t檢驗P>0.05,說明兩組患者治療前血糖情況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組

別n尿蛋白定性ZP-++++++治療組3006159-0.3620.717對照組3007158表6治療前兩組患者顯性尿蛋白定性比較注:經秩和檢驗P>0.05,說明治療前兩組患者顯性尿蛋白情況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組別n臨床控制顯效有效無效總有效率ZP治療組306613583.3%-2.1390.032對照組3023151066.7%表7總療效分析(例)注:經秩和檢驗P<0.05,有顯著性差異,說明治療組總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組別n空腹組內組間tPtP治療組30治療前9.08±1.8010.4080.00-0.2190.827治療后7.07±1.04對照組30治療前9.03±1.6711.830.00治療后7.13±0.96表8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空腹血糖比較(mmol/L,±s)

注:經t檢驗,可見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P<0.01,說明兩組治療空腹血糖均有顯著性療效,而組間P>0.05,說明兩組之間治療后療效無明顯差異。組別n餐后2h血糖組內組間tPtP治療組30治療前12.70±2.0828.1130.00-0.6660.508治療后10.35±1.95對照組30治療前12.65±1.7445.9380.00治療后10.66±1.72表9治療前后兩組患者餐后2小時血糖比較(mmol/L,±s)

注:經t檢驗,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P<0.01,說明兩組治療餐后2小時血糖均有顯著性療效,而組間P>0.05,說明兩組之間治療后療效無明顯差異。組別n尿蛋白定性組內組間-++++++ZPZP治療組30治療前06159-5.0880.000-2.3520.019治療后62031對照組30治療前07158-2.9170.004治療后21774表10治療前后兩組患者尿蛋白變化比較(例)

注:經秩和檢驗,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P<0.01,說明兩組降蛋白均有極顯著療效,而兩組間治療后比較,P<0.05,說明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

醫案:晏某某,男,79歲,病案號3869,2010年2月20日初診。

主訴:糖尿病病史3年,糖尿病腎病病史3月余,痛風病史1月余,浮腫2個月。現用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島素注射液(預混30R)早16u,晚8u,餐前30分鐘皮注以降血糖。現癥:尿頻、尿急,腰酸痛,后背痛,乏力,口干,咽痛,易饑,胸悶,氣短,舌邊尖紅、苔薄黃有裂紋,脈弦緩。查空腹血糖6.6mmol/L,測血壓:140/90mmHg。理化檢查:尿蛋白3+,尿隱血3+,血尿酸489umol/L,尿素氮6.2mmol/L,肌酐474umol/L。

診斷:1、消渴腎病水毒癥;

2、痛風腎。治法:益氣養陰,

利咽通絡,

解毒化瘀。

(1)黃芪,黃精,金蕎麥,金蓮花,紫荊皮,木蝴蝶,郁金,馬勃,老節,地榆,蟬蛻,白僵蠶,五倍子,白茅根,仙鶴草,茜草,小薊,艾葉炭(包煎),側柏葉炭(包煎),血余炭(包煎),蒲黃炭(包煎),生地炭(包煎),穿山甲(先煎),血竭(沖服),貓爪草,山慈菇,秦艽,秦皮,車前子,茯苓,澤瀉,苡米,檳榔,草果,厚樸。7劑,每日1劑,每次100ml,早、午、晚飯后及睡前溫服。

(2)予外灌方:大黃,厚樸,枳實,牡蠣,土茯苓,黃芪,制附子,雙花,4劑,兩日1劑,每晚水煎取汁100ml,保留灌腸。

二診---十診:腰酸、背痛、口干減輕,血尿酸380um/L,肌酐364umol/L尿蛋白2+,隱血2+。查空腹血糖6.9mmol/L,已將胰島素劑量改為早14u,晚6u。效不更方,連服上方30劑。

十診---十三診:口干、易饑好轉,仍有乏力,尿蛋白3+,隱血2+,血尿酸348umol/L。另予紫河車粉,每次2g,日2次溫水沖服。

十四診---十六診:出現雙腿浮腫,仍有腰酸、背痛、乏力,舌質暗有瘀斑,尿蛋白2+,隱血1+,血尿酸348um/L,肌酐291umol/L。上方加赤芍,川芎,當歸,地龍,桃仁,紅花,另:防己,牛膝,苡米,土茯苓,百部,雙花,公英,地丁,蘇木,土蟲,木瓜,水煎3000ml,每1次外用浴足。

十七診---二一診:乏力改善,尿蛋白2+,隱血2+,連服上方20劑。

二二診---二七診:乏力,頭暈,仍有畏寒,尿頻,尿素氮7.0mmol/L,尿蛋白2+,隱血3+。上方加淫羊藿,巴戟天,金櫻子,訶子,芡實。

二八診---三四診:癥狀明顯好轉,尿蛋白(—),隱血±,尿素氮5.7,肌酐302umol/L。上方加蚤休,爵床。

三五診---三九診:尿頻好轉,浮腫,乏力減輕,空腹、自述餐后血糖均在正常范圍,囑患者將胰島素改為早8u,晚不打。尿常規正常,尿素氮2.5,血尿酸378umol/L,肌酐249umol/L。效不更方。

四十診---四二診:口苦,惡心,心煩,尿蛋白(—),隱血±,上方加黃連,蘇葉。

四三診---四八診:頭暈、乏力,血壓160/90mmHg,尿常規正常,上方加天麻,鉤藤(后下)。

四三診---四八診:復診尿常規正常,患者狀態良好,持續上方治療。

四九診:病情穩定,無明顯癥狀,尿常規正常,予上方3劑研面,3g,日2次沖服。結語

消渴腎病病機關鍵是毒損腎絡,邪伏膜原,治療應以扶正祛邪,攻補兼施,調散膏,達膜原為治則,應用自擬解毒通絡益腎導邪方治療消渴腎病,為中醫藥診治消渴腎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二、艾滋病

病例:劉某,男,49歲,農民。2006年1月被確診為艾滋病。血傳,艾滋病期。CD4:57/mm3,病毒載6900c/ml。目前西藥用拉米夫定、齊多夫定、奈韋拉平聯合治療。癥見:乏力,氣短,心慌,易汗出,頭暈,身痛,皮膚瘙癢,腿腳麻木,偶有腹瀉、發熱、咳嗽、咳痰,舌質隱青,少苔,脈細澀。辨證:氣陰兩虛夾瘀毒。治法:益氣養陰,活血解毒,開達膜原。方藥:達原飲加減。厚樸15g、檳榔15g、草果仁10g、知母10g、芍藥20g、黃芩10g、黃精50g、黃芪50g、豨薟草30g、丹參10g、五味子30g、甘草5g,水煎,120ml,日2次,溫服。連服6個月后復查:CD4

:647/mm3,病毒載量:320c/ml。乏力、心慌、氣短、疼痛明顯減輕,頭暈、皮膚瘙癢、腿腳麻木、腹瀉、咳嗽、咳痰消失,舌質紅,苔薄白,脈弦滑。

艾滋病屬于中醫的“瘟疫”,“溫病”范疇。芪精抗艾膠囊系達原飲加減而成,主要治療溫疫穢濁毒邪伏于膜原。《重訂通俗傷寒論》說:“膜者,橫膈之膜;原者,空隙之處。外通肌腠,內近胃腑,即三焦之關鍵,為內外交界之地,實一身之半表半里也。”《溫疫論》說:“疫者感天地之癘氣,……,邪從口鼻而入,則其所客,內不在臟腑,外不在經絡,舍于伏膂之內,去表不遠,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為半表半里。方解君臣佐使黃芪黃精

檳榔厚樸草果

白芍知母黃芩土茯苓甘草

黃芪

補氣升陽

黃精

滋陰填髓君藥氣陰雙補

檳榔

辛散濕邪,化痰

破結,使邪速潰。

厚樸

芳香化濁,

理氣祛濕。草果

辛香化濁,辟穢

止嘔,宣透伏邪。三藥氣味辛烈,

可直達膜原,

逐邪外出。

臣藥土茯苓通絡解毒除濕

白芍養血斂陰黃芩清熱燥濕知母清熱滋陰佐藥滋陰清熱甘草

清熱解毒,調和諸藥。

全方合用,共奏開達膜原,辟穢化濁,清熱解毒之功,可使穢濁得化,熱毒得清,陰津得復,則邪氣潰散,速離膜原。使藥1.臨床資料

1.2一般資料

100例患者均為吉林市關愛醫院患者。治療組50例、對照組各50例。經統計學處理,兩組病例在性別、年齡、病程及病情上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2.治療方法

芪精抗艾膠囊(黃芪、黃精、土茯苓、厚樸、檳榔、草果仁、知母、芍藥、黃芩、甘草)+對照組藥物。治療組對照組

拉米夫定300mg日1次口服,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