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非藥物療法匯編_第1頁
中醫非藥物療法匯編_第2頁
中醫非藥物療法匯編_第3頁
中醫非藥物療法匯編_第4頁
中醫非藥物療法匯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醫非藥物療法——腕踝針療法腕踝針法是在腕部或踝部選取特定的進針點,用毫針循肢體縱軸沿真皮下刺入一定長度以治療疾病的一種中醫治療方法。它是在經絡學說中皮部理論的啟示下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在20世紀70年代初期正式推廣應用于臨床。由于它取穴單一,操作簡便,對機體損傷微小,具有安全而無針感的特點,加之對某些疾病確有效果,故頗為醫生和病人的歡迎。適應癥和禁忌癥適應癥:腕踝針適用于治療各系統的痛癥,如急性腰扭傷、肩周炎、痛風、神經性疼痛、頭痛、痛經、癌性疼痛、術后疼痛等,對心律失常、面肌痙攣、面神經麻痹、哮喘、遺尿、癔癥、中風偏癱等也有一定效果。禁忌癥:腕踝針一般無絕對禁忌癥。在婦女月經期,妊娠期在3個月內者不宜下針。穴區選擇:腕踝針穴區共十二個,其中腕部六個,踝部六個。(1)腕部穴區:均在腕橫紋上二橫指環繞腕部一圈處。從掌面尺側至撓側,再從背面撓側至尺側,依次為上1、上2、上3、上4、上5、上6。①上1:小指側的尺骨緣前方二橫指,按壓有凹陷處。主治:前額痛、眼病、鼻病、面神經癱瘓、前牙腫痛、咳喘、胃脘痛、心悸、失眠、癲癇。②上2:相當于內關穴。主治:頜下腫痛、后牙腫痛、胸悶痛。③上3:橈動脈外側,腕橫紋上二橫指,橈骨邊緣處。主治:高血壓、胸痛、側頭痛。④上4:手掌向內,在拇指側撓骨緣背部,腕橫紋上兩橫指處。主治:頭頂痛、耳病、顳下頜關節炎、肩周炎。⑤上5:相當于外關穴。主治:后顳部痛、頸項部、上肢疼痛麻木癱瘓。⑤上6:小指側尺骨緣背部,腕橫紋上二橫指處。主治:后頭痛及脊柱(頸胸段)痛。(2)踝部穴區:約在內外踝最高點上三橫指一圈處,從跟腱內側起向前轉到外側跟腱,依次為下1、下2、下3、下4、下5、下6。①下1:跟腱內側緣,內踝最高點上三橫指處。主治:上腹部痛、痛經、遺尿、足跟痛。②下2:內側面中央,靠脛骨后緣處,內踝最高點上三橫指。主治:側脅痛、腹部痛、過敏性結腸炎。③下3:腔骨前緣向前約1厘米,內踝最高點上三橫指。主治:膝關節內緣痛。④下4:脛骨前緣與派腓前緣的中點,外踝最高點上三橫指。主治:下肢麻木、疼痛、癱瘓。⑤下5:外側面中央,靠腓骨后緣,外踝最高點上三橫指。主治:髓關節痛、踝關節扭傷。③下6:靠跟腱外緣處,外踝最高點上三橫指。主治:急慢性腰痛、坐骨神經痛、肛痔痛。選穴原則①上病取上,下病取下,以膈肌為屆,分部選穴;②左病取左,右病取右,以人體正中線為屆分別取穴;③區域不明,選取上1穴。操作方法一般用0.25mmx25mm毫針(華佗牌針灸針)體位不限,針踝部穴區,以臥位為佳。常規消毒后,左手拇、食(示)指繃緊皮膚,右手拇指在下,食(示)、中指在上夾持針柄,針與皮膚成30度角,快速進入皮下。然后輕捻針柄,使針體貼著皮膚淺層行進,以針下有松軟感為宜,不捻轉不提插,一般無酸麻痛脹感。進針方向以朝病端為原則,如病癥在指或趾,針尖朝下;如在頭面腰膝,針尖朝上。剛開始進針時,局部可稍感疼痛,待刺入后,應立即消失。如出現針感,應及時調整針的深度和方向。進針完畢,放開持針手指,針應自然垂倒并貼近皮膚。腕踝針一般留針30分鐘,不做提插捻轉,每日施針一次,7天為一療程。注意事項:患者在饑餓、疲乏或精神高度緊張,皮膚有感染、潰瘍、瘢痕、高度水腫或腫瘤處部位,有出血傾向者不易針刺。如穴區有較粗血管或進針疼痛明顯者,可適當移動進針點位置,移點時,應沿縱線方向移,而不能向兩旁移。中醫非藥物療法——九宮腹部便秘推拿技術近年來,隨著生活習慣、飲食結構的轉變,加上精神、心理和社會因素等諸多方面的影響,便秘的發生率越來越高。便秘是指糞便在腸道內滯留過久,秘結不通,排便周期延長,或周期不長,但糞質干結,排出困難,或糞質不硬,雖有便意,但便而不暢的病證,《內經》稱便秘為“后不利”、“大便難”,其病機主要是熱結、氣滯、寒凝、氣血陰陽虧虛引起腸道傳導失司所致。長期便秘可并發肛腸疾病,如痔瘡、肛裂;增加直腸癌、結腸癌、乳腺癌等腫瘤風險;高血壓合并嚴重便秘患者,排便時可因腹壓增加導致血壓急劇升高,造成心腦血管意外,嚴重時可能會危及生命。九宮腹部便秘推拿技術是以中醫臟腑經絡、陰陽五行學說及洛書九宮圖為理論指導,結合不同的推拿手法作用于腹部,在腹部進行較大面積連續循環推揉,繞臍揉腹,間接或直接按摩觸動腹部所有穴位及穴區,借助外力打通腹部經絡,行氣活血,降逆消導,潤腸通便,推動大腸腑氣達到治療便秘的一種特色療法。適應癥和禁忌癥一、適應癥:可用于治療各種證型的便秘。二、禁忌癥:1.腹部皮膚病變及水火燙傷等所致的皮膚損傷未愈者;2.有出血傾向或合并血液病患者,如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等;3.嚴重的心、肺疾病及身體極度衰弱患者,胃、腸穿孔及腹部腫瘤患者;4.有精神疾病,不能配合者;

5.婦女孕期和月經期,均不宜使用。操作方法患者取仰臥位,四肢放松,雙手自然平放于身體兩側,護士立于其右側。①“太極”大回環摩腹。以運太極形式,順時針環旋摩揉全腹。②“太極”小回環揉臍。以肚臍為中心向外逆時針方向圓形旋轉揉摩至全腹。③“一”形推腹。雙手掌根分別平貼于臍周,以拇指為著力點分別向兩側外推。④“m”軌跡運腹,五指并攏,雙手掌貼于腹部,推摩一個“m”。⑤米字軌跡擦腹,整個軌跡運行完畢后是一個“米”字。⑥以“太極”運腹法摩腹2圈以結束整個流程。中醫非藥物療法——小兒推拿小兒推拿又稱小兒按摩,是以中醫基礎理論為指導,以推拿手法為主要手段,預防、治療兒科疾病及康復、兒童保健、養生的方法,屬中醫外治法范疇。由于小兒發病特點以外感病和飲食內傷居多,因此在推拿治療上常用的也以解表(推攢竹、推坎宮、推太陽、拿風池等),清熱(清天河水、退六腑、推脊等),消導(推脾經、揉板門、揉中脘、揉天樞等)為多。小兒推拿技術適應癥及禁忌癥一、適應癥:風寒咳嗽、發熱無汗、嘔吐腹瀉,二便閉結等。二、禁忌癥:1.有傷口,如出血、損傷、潰瘍,甚至皮膚損傷;=2.有出血傾向性的兒童不宜做推拿,如白血病、血

友病等;3.感染性疾病,如蜂窩織炎、骨髓炎等;4.過飽或過饑餓狀態下;5.傳染病,如肺結核、梅毒等;6.骨與關節結核和化膿性關節炎。小兒推拿技術操作注意事項①操作者的指甲須修剪圓滑,長短適宜,以不觸痛小兒皮膚為宜。②天氣寒冷時,操作者先將手搓熱,待其手暖時方可操作,以防刺激小兒不能很好地合作。③室內保持一定溫度,不宜過冷過熱,空氣流通,環境安靜,避免風吹著涼。④推拿的時間,應根據患兒年齡大小,病情輕重,體質強弱及手法的特性而定。如推法、揉法次數較多,摩法時間較長;按法和揉法常配合應用。治療1次約10分鐘,一般不超過20分鐘。亦可根據病情靈活掌握,通常每日治療1次,高熱等急性病每日治療2次,慢性病可隔日治療1次。⑤治療時應配合推拿介質,如蔥姜水、冬青膏、滑石粉以及專用藥物制劑(油、酒、膏等),其目的是潤滑皮膚防止擦破皮膚,并提高治療效果。小兒推拿技術常用手法開天門:兩手拇指指腹置于患者兩眉之間的印堂穴,自印堂穴向上直抹到前發際處的神庭穴止。兩手拇指輪流進行,反復推進20次。每次10~15分鐘。此手法有發汗表、開竅醒神等作用。適用于治感冒、頭痛、驚風等癥。推坎宮:用兩拇指掐按眉弓中點片刻,再用兩拇指繞側面,自眉心向眉梢作分推,并以其余四指放于頭部兩側以固定之,每次10~15分鐘。此手法可疏風解表,醒腦明目,止頭痛。適用于感冒發熱、頭痛,目赤痛,煩躁不安,驚風,目眵等癥。清天河水:位于前臂正中總筋至洪池(曲池)成一直線,推5~10分鐘。此手法可清熱解表,安神除煩,泄心火,利小便。適應于感冒發燒,驚風,夜啼,咳嗽痰喘等。運內八卦:位于手掌面,掌心的周邊。此手法可理氣寬胸,順氣化痰,調和五臟,有升清降濁作用。適應于胸悶脹飽,咳嗽痰喘,心煩內熱等癥。小兒捏脊療法:捏脊一般自下而上捏3遍,捏第4遍時每捏3下再將背脊皮膚提1下,稱為“捏三提一法”;捏后按揉相應腧穴。在捏脊前先在背部輕輕按摩幾遍,使肌肉放松。我院兒科病區開展的小兒捏脊療法是小兒推拿常用的手法之一,臨床常用于治療小兒疳積、消化不良、厭食、腹瀉、嘔吐、便秘、咳喘、夜啼等癥。此外,也可作為兒童保健按摩的常用方法。中醫非藥物療法——拔罐法拔罐法古稱“角法”,也稱“吸筒療法”。拔罐法是以罐為工具,利用燃火、抽氣等方法,排除罐內空氣造成負壓,使罐吸附于腧穴或相應體表部位,使局部皮膚充血、瘀血,以達到逐寒祛濕、祛除瘀滯、拔毒瀉熱、疏通經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的一種中醫外治技術,能起到扶正祛邪、強身健體的作用。包括留罐法、閃罐法、走罐法、藥罐法及刺絡拔罐法等。拔罐療法在我國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早在先秦時期,人們就利用牲畜的角(如牛角、羊角等)磨成有孔的筒狀,刺破癰疽后,以角吸出膿血,這便是最早的拔罐療法。在一千多年前的晉代,杏林大家葛洪的《肘后備急方》中就有關于這種方法的記載。唐代王燾《外臺秘要》中也有用竹筒罐來調理不適癥狀的描述。后來經過歷代發展,出現了金屬、陶瓷、竹木、玻璃等各種材質的拔罐用具。適應癥拔罐療法臨床應用廣泛,適用于內、外、婦、兒、骨傷、五官等各科疾病,而且拔罐療法不僅用于疾病的治療,還適用于預防疾病和保健強身。1.內科病癥

中風、眩暈、頭痛、面癱,痹癥、痿證、面痛、感冒、咳嗽、哮喘、心悸、不寐、郁癥、脅痛、胃痛、嘔吐、呃逆、泄瀉、痢疾、便秘、癃閉、陽痿、遺精等。2.皮外傷科病癥

蕁麻疹、濕疹、蛇串瘡,扁平疣、神經性皮炎、痤瘡、斑禿、疔瘡、丹毒、炸腮、乳癰、乳癖、腸癰、痔瘡、項痹、肩痹、肘勞、腱鞘炎,腰痛等。3.婦兒科病癥月經不調、痛經、閉經、帶下病、不孕癥、盆腔炎、乳少、小兒遺尿、小兒驚風、小兒積食、小兒腦性癱瘓、小兒多動癥等。4.五官科病癥

目赤腫痛、麥粒腫、近視、耳鳴、耳聾、鼻淵、牙痛、口瘡等。5.急癥

暈厥、高熱、抽搐等。6.其他如肥胖、衰老、美容等適宜體位1仰臥位:適于前額、胸、腹及上下肢前面。2俯臥位:適于腰、背、臀部及上下肢后面。3側臥位:適于側頭、面部、側胸、髖部及膝部。4俯伏坐位及坐位:適于項部、背部、上肢及膝部。拔罐時間大罐吸力強,一次可拔5~10分鐘;小罐吸力弱,一次可拔10~15分鐘。此外還應根據患者的年齡、體質、病情、病程以及拔罐的施術部位而靈活掌握。罐印顏色1.紫黑而暗:一般表示供血不足,行經不暢有血瘀現象,或受寒較重。2.發紫并伴有斑塊:一般表示寒凝血瘀癥。3.散在紫點狀,且深淺不一:表示氣滯血瘀癥。4.鮮紅而艷:一般表示陰虛,氣血兩虛或陰虛火旺。5.紅而暗:表示血脂高,且有熱邪。6.灰白,觸而不溫:多為虛寒或濕邪。7.表面有皮紋或微癢:表示風邪或濕癥。8.罐體內壁有水氣:表示該部位有濕氣。9.罐印出現水泡:說明體內濕氣重,如果水泡內有血水,是濕熱毒的反應。中醫非藥物療法-失眠推拿技術在社會節奏加快和競爭日益加劇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人受到失眠的困擾。長期的失眠容易導致人體免疫力下降,內分泌失調,影響工作效率,加速衰老,甚者引發和加重心血管疾病。失眠,中醫稱“不寐”“不得臥”,是指因臟腑機能紊亂,氣血虧虛,陰陽失調所致,主要表現為失眠時間、深度的不足,不能消除疲勞及恢復體力與精力,常伴有頭暈、頭痛、心悸、健忘等。中醫學認為,失眠的根本病機在于“陽不入陰,陰陽失調”。“引陽入陰”頭面部失眠推拿技術是以推拿手法作用于頭部諸穴位,由督脈開始,歸于任脈,以推拿手法導引氣血流注歸于陰經,達到陽氣靜、陰氣生,引陽入陰,陰陽調和,則夜寐安,恢復正常的生理性睡眠的一種中醫外治法。“引陽入陰”頭面部失眠推拿技術可延長失眠患者睡眠時間,提高睡眠質量,不僅對人體無害,而且可以減少對藥物的使用。失眠推拿技術適應癥及禁忌癥一、適應癥:可用于治療各種證型的失眠。二、禁忌證:1.年老體弱、生命體征不平穩者;2.有精神類疾病、嬰幼兒不能配合者;3.有重大臟器疾病者;4.頭部有嚴重皮膚病、燒燙傷或皮膚破潰、骨折的患者;5.某些急性傳染病,以及有嚴重出血傾向患者。失眠推拿技術操作步驟患者取仰臥位,操作者位于患者頭頂側進行穴位推拿。每步驟約1min,進行5個來回,全程約20-30min。1.開天門2.手法:直推兩拇指以“一指禪”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由眉心(印堂穴)按揉至百會穴;歷穴:印堂、神庭、上星、囟會、前頂、百會。2.推坎宮手法:推、摩雙手大魚際及拇指自印堂沿眉向眉梢成一橫線作分推至太陽穴,又稱分陰陽、推印堂;歷穴:攢竹、魚腰、絲竹空、太陽。3.揉太陽手法:按、揉以蝴蝶飛手法用拇指指端揉按太陽穴。4.揉百會手法:按、揉拇指按或揉百會穴,亦稱按百會。5.勾風池、壓安眠手法:按、揉、推以中指指端由風池勾至安眠處作按壓。6.勾廉泉、壓承漿手法:點、按、揉雙手中指由安眠穴順勢勾至下頜廉泉穴,以中指指端勾按廉泉穴,一側食指固定下頜,拇指按壓承漿穴;7.操作者對搓勞宮穴3-5次后輕按患者面頰結束推拿。“引陽入陰”頭面部推拿不僅適用于失眠患者,同時也適用于頭痛、疲勞、緊張等亞健康患者,配合五音療法及氣息導引,效果更佳。中醫非藥物療法-火龍罐火龍罐是我院針推康復科推出的一項中醫護理技術,集艾灸、推拿、刮痧于一體。醫護人員親身體驗后都愛不釋手,病人使用后聲稱“只要做一次就會上癮”。那既舒適又安全的火龍罐,到底是怎樣的呢?大伙先來了解一下吧!火龍罐是一種中醫特殊灸法,與傳統火罐區別在于,火龍罐的罐體是由玄石、紫砂混合,燒制成設計尺寸,罐口呈不規則花瓣型,在罐體內插入艾柱,點燃艾柱時,猶如火龍之口,故而取名“火龍罐”,火龍罐的特點在于導熱性良好,刮口設計獨特,走罐時幾乎無疼痛感,即刮即化即消,不會像傳統火罐會造成血淤栓塞的痧相。該治療方法具有代表性的四大功效:⑴溫:以火攻邪,祛寒、散滯,促進血液循環;⑵通:通經活絡,改善器官供血;⑶調:平衡臟腑氣機,調節神經機能,暖宮調經;⑷補:扶正祛邪,補益強身,激活免疫系統功能。火龍罐的適應癥:小號火龍罐用于面積較小的體表部位,如治療頸椎病、落枕、肩關節痛等。中號火龍罐用于面積較大的體表范圍。如治療腰肌勞損、腰椎間盤突出、臀部及大腿肌肉勞損拉傷以及其他風寒濕邪所致的病證。操作介紹1.操作前準備治療車、治療盤、火龍罐、艾柱、點火器、潤膚油、廣口瓶、治療巾、彎盤、干濕紗布各一,必要時備浴巾。2.常用手法⑴運法:罐口平扣皮膚,小魚際緊貼皮膚在施罐部位輕輕滑動火龍罐。⑵推法:罐口抬起15°弧邊推,走罐過程中,用手掌尺側、小魚際肌在施罐部位揉推。⑶撥法:罐口抬起15°弧邊撥。⑷刮法:在逐漸適應治療后,推刮,回旋刮。⑸灸法:溫和灸,用運法。透熱灸,用搖骰子的方式不斷煽風加旺火刮法。⑹點法:使用罐口突出處對任意一個穴位進行揉按。中醫非藥物療法-刮痧中醫非藥物療法是以中國傳統醫學的“天人合一”“順其自然”“整體調節”“陰陽平衡”“辯證施治”等治療理論為出發點,通過按摩、貼敷、導引、氣功、芳香、音樂、拔罐、砭石、刮痧等手段,起到扶正祛邪、調理氣機、疏通經絡、協調臟腑、調和氣血、平衡陰陽的作用,并可以達到形神共養、通調經絡、雙向調節、綜合應用的目的。從本周起,小編將帶您走進這些中醫非藥物療法各項技術,了解祖國傳統醫學博大精深。今天的主講醫生是我院治未病中心主任、中西醫結合副主任醫師吳昌安——一位西醫的資深大夫,肩周炎反復不愈,抱著試試看的心情,做了一次肩周刮痧,癥狀明顯緩解,幾次完全治愈,完全信服刮痧的神奇療效;一位因情所困的女士,經常情緒低落,渾身不自在,在心、肝反射區刮痧,痧色深紅,心肝瘀熱明顯,刮完后自覺如卸千斤重擔,配合中藥調理,慢慢走出情感陰影;一位失眠多年的女性,許多年未安穩入睡,在頭部刮痧中竟慢慢入睡,打起了鼾聲。刮痧為何有如此效果?從現代醫學角度,刮痧使神經系統興奮,血液、淋巴系統加速,改善微循環,促進新陳代謝,排毒解毒,激活機體免疫功能,從而提高抗病能力。從中醫角度出發,有三方面的作用。1.刮痧有類似發汗、退熱的功效。受寒氣侵襲,或者本身腠理致密,不易汗出,刮痧可起到類似發汗的作用。中醫認為,汗血同源,都屬于精微物質,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所以,常常見到風寒感冒刮痧能驅寒,感冒發熱刮痧能退熱,中暑刮痧能醒神開竅,都起到了類似發汗、退熱的作用。2.刮痧有活血祛瘀的功效。現今之人,吃得多,動得少,多氣滯血瘀,痰濕瘀堵。刮痧打通局部循環,推陳出新,舊血去,新血生,效快力專,治療結束癥狀就能改善。所以,肩周炎、頸肩腰腿痛等可以把刮痧作為治療方式。3.刮痧有放松、舒緩的功效。刮痧手法有輕、有重,發汗退熱,活血祛瘀,手法宜重。放松、舒緩,如失眠刮痧、近視眼刮痧、黃褐斑刮痧等,刮痧又不能出痧,局部氣血流通,有微微發熱感為宜,手法宜輕。刮痧介紹1.刮痧準備治療盤、刮痧板(牛角類、砭石類等刮痧類板或匙),介質(刮痧油、清水、潤膚乳等),毛巾、卷紙、必要時備浴巾、屏風等物。2.常用手法(1)輕刮法刮痧板接觸皮膚下壓刮拭的力量小,被刮者無疼痛及其他不適感。輕刮后皮膚僅出現微紅,無瘀斑。本法宜用于老年體弱者、疼痛敏感部位及虛證的患者。(2)重刮法刮痧板接觸皮膚下壓刮拭的力量較大,以患者能承受為度。本法宜用于腰背部脊柱兩側、下肢軟組織較豐富處、青壯年體質較強及實證、熱證、痛癥患者。(3)快刮法刮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